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编古诗文阅读日习计划第1天__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回归教材第一轮复习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52张PPT)

1
• 任务一,课前摘抄:《朗读者》第八期主题词——勇气
• 【卷首语】
• 我们需要九天揽月的勇气,五洋捉鳖的勇气。
• 人类没有勇气就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动力。
• 临危不惧是一种勇气,视死如归更是一种勇气,历史如果没有勇气,就会失 去了改写的英雄。
• 没有勇气的人生是苍白无力的孤行,没有勇气的生活是暗淡无光的虚度。
如人也边远?的觅地贤方 无厌,荐贤考犹虑 不及,既荐则 唯君用之。处身边鄙,常图君事希望,恐遗大
才于乡野;居身庙堂,相多称思治国,唯愿避 位以让贤。察佚之狐,实不足以当之也。
8
表修饰
化 旧
让,派
方秦晋联兵而至之时,佚之狐曰:“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熟退悉 。”言及“必退”, 可知其表并于列烛之武之才知表之转甚折稔也,曾知经之既久使
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任务三,课内文言文复习:《烛之武退秦 师》
翻译《烛之武退秦师》中蕴含文言考点多的重点句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 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 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 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就是您越薄 弱啊。
烛之武退秦师 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一轮《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一、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二、重点字的读音:氾(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ī)而出共(gōng)其乏困逢(páng)孙《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适用话题】选择、爱国、责任(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道德与利益、要害时刻彰显个人品质、站在他人的角度才能说服他人、迂回比正面进攻的效果好、双赢、目的与策略、机遇与预备……《烛之武退秦师》1、素材开发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期间他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2、思维激活这则材料可以用于与“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话题和材料作文中。
运用时我们可以这样论述: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
时代启示着今天的我们,不论你经历了哪些挫折,不论你是否怀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总会发光的。
3、精彩应用(1)想象画面型——夜缒而出是夜,万籁俱寂,暗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着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蹒跚着迈向秦营。
这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一步迈出,就迈向了有去无回的危险,迈向了前途的生死难料,迈向了虎视眈眈的虎狼之窝。
满头的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
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国将不存,何以家为?也是前行的蹒跚脚步更加镇定。
今夜的月光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着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烛之武退秦师》,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烛之武的智勇双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的言行,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智谋;2. 教学难点: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回顾导入:简要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理解课文内容;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字词、句式结构,分析烛之武的智勇双全;4.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子,分析烛之武如何运用智谋退秦师;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技巧;2.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选取其他历史典故,分析其中人物的智谋,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能力;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合作探讨的能力;4. 学生对历史典故的分析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文言文的环境;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促进课堂互动;4. 案例教学:以历史典故为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5. 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七、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课文中的难点字词、句式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2. 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3. 讨论法: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探讨能力;4.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典故,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5.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3)培养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基本内容和文化背景。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3. 写作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烛之武退秦师》。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烛之武退秦师》。
(2)介绍课文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 探究学习:(1)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
(2)学生通过互相评改和讨论,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5. 总结与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2)学生对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理解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基本内容和文化背景。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课件

参考答案 3.状语后置句;“于”;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4.状语后置句;“于”;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5.宾语前置句;“之”;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7.敢以烦执事。
基 础 知 识 清单
参考答案 6.省略句;“军”后均省略了介词“于”;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7.省略句;“以”后省略了代词“之”;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基础知识清单 清单8 《烛之武退秦师》
基 础 知 识 清单 一、通假字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解释。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失其所与,不知
参考答案 1.“共”同“供”,供给。 2.“知”同“智”,明智,聪明。
基 础 知 识 清单
二、古今异义词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基础
①许君焦、瑕(《烛之武退秦师》)
•
②则王许之乎(《齐桓晋文之事》)
•
③塞上长城空自许(《书愤》)
•
④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
•
⑤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
知识 3.许
清单
参考答案 3.①答应。②认可。③期望。④表示约数。⑤赞同。
四、多义虚词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
基础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基 础 知 识 清单
七、文化常识
1.《左传》,相传为
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议论精辟的
体史书,同时也是儒家重要
经典之一。
2.爵位五等:周武王建国后,分封古国后裔、王室子弟、功勋之臣等,爵位依次有
。
3.东道主:客从西方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客人由南方来,则称主人为北道主。后来以“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范文(精选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范文(精选6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三维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重点词语、文言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3、说辩的艺术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和内容第一课时一、简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是楚国大败。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战与和皆出于利。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重点词汇句式1、正音正字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亡郑以陪(b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杞(qǐ)子2、语言点A、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B、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使作疆界。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2编日习计划第1天——烛之武退秦师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古义为那人,指秦穆公)之力 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通“智”, 明智);以乱易.(替代)整,不武。吾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还也。”亦 去.(离开)之。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鄙
①越国以鄙.远(_名__词__的__意__动__用__法__,__以__…__…__为__边__邑_________)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形__容__词__,__见__识__短__浅__) ③蜀之鄙.有二僧(名__词__,__边__境__,__边__邑__) 2.封 ①既东封.郑(__动__词__,__使__…__…__成__为__疆__界___________) ②又欲肆其西封.(名__词__,__疆__界__)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动__词__,__划__定_)
答案
解析 并非所有爵位都可世袭并有封地。比如宋代,除世袭爵位外, 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B.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 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 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 《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 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 解析 《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5.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_疑__问__代__词__,__为__什__么_)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_疑__问__代__词__,__哪__里_) 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__词__,__它__)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_兼__词__,__于__此_)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编 古诗文阅读日习计划 22天练 课件

解析 并非所有爵位都可世袭并有封地。比如宋代,除世袭爵位外, 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此外,很多爵位只有名号,并无封地。
解析Biblioteka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B.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 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 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 《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 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 解析 《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解析 答案
教材文言文日习计划 日习计划第2天——荆轲刺秦
王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掠夺,夺取)地,至 燕南界。
②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渡易 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即使没有)太子言,臣愿 得谒.(拜会,前往)之。今行而无信.(信物,凭信之物),则秦未可亲也。夫今 樊将军,秦王购.(重金征求)之金(当时以铜为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 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通“悦”,高兴)见臣,臣乃得有. 以.(有所以,有用来……的条件(方法))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
3.与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介__词__,__和__) ②失其所与.,不知(_动__词__,__结__交__,__亲__附_) 4.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习计划第1天——烛之武退秦师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
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他对晋国无礼,而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晋军.(驻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如今情况紧急了才求助于你,这是我的过错啊)。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③夜缒.(用绳子把人或物往下送)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
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
..(古义为缺少的东西),君亦无所..(古义为出使的人)之往来,共.(通“供”,供给)其乏困
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可以满足它呢)?既东封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若不阙.(侵损,削减)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通“悦”,高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
..(古义为那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
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以乱易.(替代)整,不武。
吾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还也。
”亦去.(离开)之。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鄙
①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形容词,见识短浅)
③蜀之鄙.有二僧(名词,边境,边邑)
2.封
①既东封.郑(动词,使……成为疆界)
②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动词,划定)
3.与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介词,和)
②失其所与.,不知(动词,结交,亲附)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动词,没有,表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②则名微.而寡众(形容词,低微)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略微)
5.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它)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此)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B.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秦始皇以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不谷等。
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答案 A
解析并非所有爵位都可世袭并有封地。
比如宋代,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此外,很多爵位只有名号,并无封地。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B.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
答案 C
解析《左传》是编年体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