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端午插艾的由来
端午节门上为什么要插艾草

端午节门上为什么要插艾草端午节门上为什么要插艾草我们所期盼的端午节到来的时候,有很多人会在门上挂艾草, 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艾草?我们都知道端午节这天要在门上挂艾草,端午节插艾草的风俗流传也有上千年。
那么,到底为什么端午节要插艾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门上为什么要插艾草,希望你会喜欢!一、端午节门上要插艾草的原因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娱乐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端午节门前挂上艾叶,除了“辟邪”,更重要的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二、端午节插艾叶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按常规瘟神在端午节要降灾,天帝产生恻隐之心,便派人下凡体察民情。
五月五日,天帝的使臣扮成卖油翁吆喝道:“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
”大家争先抢购,只有一个老头不仅不买,还告诉老翁账算错了。
等油卖完,老翁尾随那个不买油的老头,说:“你是天下的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灾,你在屋檐下插上艾蒿、菖蒲,就可以躲过瘟灾。
”老头听说后就挨家挨户告诉了所有的人,于是,家家插上艾蒿、菖蒲,瘟神无法降瘟灾,人们都平安得救了。
后来世代相传,习以为俗。
菖蒲艾叶的避邪之说,下面还有一段具有人文意义的传说。
据传晋朝邓攸,曾任吴郡(今苏州)太守,为官清廉,爱民如子。
端午节为什么插艾草

端午节为什么插艾草端午节为什么插艾草原因: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
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
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五月在俗信中被认定为恶月,也称“毒月”,从科学的观点来解释,是指此时气温迅速升高,天气暑热,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毒瘴滋生,人极易生病。
为了应付恶月,安度暑日,民间便在端午这天,选吃一些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并采集一些草药悬挂、佩戴或服用,以此防病。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而最传统的当属红豆糯米粽了。
红豆不仅含有多种营养物质,而且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等功效,是夏日清利湿热不可多得的佳品。
古时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从田野采回的艾蒿、菖蒲悬挂在门户上,有的用艾叶、菖蒲、大蒜烧水洗澡并喷洒房前屋后,或用艾叶或菖蒲浸制药酒饮服。
一些地方的人还喜欢将艾叶、菖蒲研成末,包上布,制成香包(又称香袋、香囊)佩饰,以其香气避免虫菌侵扰。
端午节要挂菖蒲和艾草的寓意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节日之一,它也是人们纪念楚国大文学家屈原先生的日子。
在端午这一天,除了吃粽子之外,每户人家的门口都会挂着菖蒲和艾草。
这是因为农历的五月正是蛇虫鼠蚁非常多的时候,因此挂上菖蒲和艾草可以利用它们的气味和药用价值驱赶这些害虫,起到保平安的作用。
一、端午节要驱虫蚁中国农历的五月也被人们称之为毒月,在民间也有“烂五月”一说。
中国农历的五月也被人们称之为毒月,在民间也有“烂五月”一说。
所以农历的五月也是许多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十分旺盛和最容易繁殖的时节。
同时也是人们所说的五种有毒害的动物最容易出动的时候。
白洋淀端午插艾的由来

白洋淀端午插艾的由来
白洋淀水乡农村,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框上插上几株艾草,据说可以驱瘟避灾。
这一习俗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年的一天,天宫中的一位老神仙装扮成讨饭的老头来到一个白洋淀水乡村子中。
他走进一户人家,只见一位妇人在用白面汤喂猪,汤中还有成块的饼和馒头。
老人向妇人讨饭,却连口水也没要到,还遭到妇人辱骂并被赶了出来。
老人非常气愤,便在她家的墙上写了“明日起瘟病,全村人死光”十个字,然后化为青烟遁去。
次日清晨,老神仙拿着瘟瓶来到村子上空,准备撒药。
忽见小河中一位妇女搀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子,而背着的是一个稍大的孩子。
老神仙大为不解,便下来询问。
妇女说,她背上的大孩子是丈夫的前妻留下的,小孩子是自己亲生的,自己感觉孩子没妈妈很可怜,所以首先要照顾好这个大孩子。
老神仙听了很受感动,便找了一株艾子教她插在门窗上便可免灾。
妇女回到村中,把插艾避瘟的办法告诉了众乡亲。
人们照此去做,果然瘟药无处可落,全飘到河里去了,全村人得救了。
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于是,人们相沿成习,白洋淀端午插艾的习俗就传了下来。
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艾草_端午节地方风俗有什么

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艾草_端午节地方风俗有什么每一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些地方有端午插艾草的习俗,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艾草_端午节地方风俗有什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艾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是自古就有的习俗。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娱乐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艾草之所以叫“艾”,是从本义上生出来并命名的,加之具有仲夏驱蚊虫功效,又是时令植物,人们选择艾草在端午节插放就自然而然了。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端午节门前挂上艾叶,除了“辟邪”,更重要的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常州端午节习俗习俗一:吃端午粽端午吃粽子,有多种意义,大多数人倾向于这是为纪念我国大诗人屈原的。
端午前一两天,古城常州家家户户以箬叶包糯米粽,有火腿、赤豆、蚕豆瓣、纯米粽等各色。
节日晨起,先以粽供祀祖先,然后蘸糖而食。
多数人家还在煮粽子时将咸鸭蛋、鸡蛋一锅共煮,吃时蛋品味更香鲜,有的人家将粽子赠送亲友。
习俗二:龙舟竞渡龙船长丈余,以木制龙头龙尾,涂上油漆彩绘,数十人穿一色衣裤,手持划桨,拨水向前,或数舟并列,比赛到达终点先后。
130多年前的丁丑戊寅(1877-1878年)年间,常州白云渡(今迎春步行街)地段是龙舟竞渡,欢度端午最热闹之地。
端午习俗中的插艾草

端午习俗中的插艾草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欢庆这个古老的节日。
而在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中,有一种古老的习俗——插艾草,它寓意着祛病、驱邪和祈福。
本文将探讨在端午节这一传统中,插艾草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其历史渊源。
一、艾草的来历艾草是一种中草药,自古就被人们广泛使用。
相传,在古代,人们在庆祝传说中的伟大诗人屈原的同时,也用艾草来祈福辟邪。
艾草不仅有驱除蚊虫、杀菌、清肝明目的功效,还用于制作艾灸,被认为可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
因此,插艾草成为了抵御瘟疫和疾病的一种方式。
二、插艾草的传统意义端午节主要有两大传统活动——龙舟竞渡和插艾草,而插艾草作为一种独特的庆祝方式,代表着人们对健康和平安的祈福。
人们认为,在夏季,病菌和邪气最为猖獗,因此,在端午节这一特殊时刻,插艾草可以驱邪、祛病,保护家庭的幸福和安全。
此外,传说屈原饮江自尽后,人们将艾草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噬食屈原的身体,这也成为了插艾草的原因之一。
三、插艾草的习俗流程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预先准备好艾叶,将艾叶整齐地插在门口、窗户或者床铺等地方。
插艾草的传统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将艾叶捆绑成小束,然后插在门上。
还有一种习俗是在居住地周围的郊野地带,人们会集聚在一起,共同插植艾草,以求祝福和吉利。
在插艾草的同时,人们还会参与一些民间活动,例如包粽子、赛龙舟等,让整个节日更加欢乐。
四、现代社会中的插艾草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愈发快速,人们对于习俗的重视逐渐淡化。
在城市中,插艾草的习俗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普遍。
然而,艾草的独特药用价值仍然被人们所承认,艾灸疗法的应用也为现代人带来了福祉。
近年来,一些文化爱好者和保护传统的人士开始重拾插艾草这一习俗,希望能够通过它来重新激发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关注。
综上所述,插艾草作为端午节的一项重要传统习俗,不仅代表着祈祷健康和平安的美好愿景,也寄托了人们对于疾病和邪恶的驱除之意。
过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插艾蒿、剪“艾虎”,这是为什么?

过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插艾蒿、剪“艾虎”,这是为什么?
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插艾蒿、剪“艾虎”的习俗。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那么插艾蒿、剪“艾虎”又是为了什么呢?
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月中尤以五月初五这天毒气最重。
相传,这天是天帝派天神向人间散播瘟疫的日子。
不单天降瘟疫,世间的蛇、蜥蜴、蜈蚣、蝎子、癞蛤蟆等毒物也会在这天兴风作浪,一些妖魔鬼怪也会趁百毒入侵之时出来害人。
为了驱邪镇妖,人们将画有钟馗、张天师等图案的捉鬼降魔符咒贴在大门上;为了驱瘟解毒,人们还在符咒旁边挂上艾蒿等药草。
后来,便形成了端午挂门神、插艾草、贴“艾虎”的习俗。
据说,“艾虎”是张天师的坐骑,是一头很有灵性的神兽,具有镇邪驱魔的法力。
据《岁时广记》记载:端午这天,许多人将艾草扎成小老虎的形状,或悬挂于门前,或戴在身上;也有人用红纸剪出小老虎图案,粘于艾叶上,制成饰物佩戴,用来防毒除瘟。
另外,人们还会折些菖蒲、艾蒿等植物,悬挂在房门窗前。
人们相信,这些药草与瘟疫毒虫相克,放在身边,可以保佑身体健康。
古人这样做虽有迷信成分,但是其中不乏科学依据:艾蒿、菖蒲之类,久置于床前,散发出来的气味融合在空气中,确有驱蚊杀毒的功效。
古人认为,雄黄酒能杀百虫,治百邪,防百病。
因而,在端午节还有用雄黄粉清洁屋子、用雄黄酒擦拭皮肤的习俗。
时至今日,人们虽然不再相信端午避邪除瘟的迷信说法,但作为传统文化,插艾蒿、剪“艾虎”的习俗依然被延续下来。
端午节插艾草的传说

端午节插艾草的传说端午节插艾草的传说“五月初五插艾子”是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俗。
那么,端午节门头插艾的来历如何呢?这就众说不一了。
民间有一种说法是“燕王扫北”时留下的风俗习惯。
河北民间有这样的一种传说,就是燕王来到河北之前,民间风传他杀人不眨眼,所到之地鸡犬不留。
有的人信以为真。
这一年燕王来到保定府管辖的雄县境内,看到一个农家妇女身上背着包袱,怀抱一个五六岁的大男孩,手拉一个二三岁的小男孩。
他感到奇怪。
于是燕王就上前问农妇为什么要这样,那位大嫂回答说:“这大的是我邻居的孩子,他爹被抓去修城墙累死了,妈在家病死了,丢下这个可怜的独苗,这小的是我的亲生,万一出了事,我要舍去小的保大的。
”燕王一听,对位农家大嫂的高贵品德十分敬仰。
于是和气地说:“你爱邻居的孩子,我爱天下的百姓,只要有爱心,怎会遇到杀人呀?”说话间,见路旁长满了艾苗,便伸手拔了两棵。
递到大嫂手里,并嘱咐:穷人门上都插上艾子,有这个记号,穷苦百姓就不会遭伤害。
这个妇人照燕王的话做了,一夜之间,千家万户的门旁都插上了艾子。
第二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燕王在这一带打了大胜仗。
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便每年端午节插艾,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这个故事虽然是传说,但在民间却有很大的吸引力。
由于艾是一种多年草本植物,揉之有香气,茎、叶含有芳香油,可用作调香原料,也可用来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
每年端午节,时已入夏,蚊蝇等,害虫滋生猖撅,门旁插上艾子,有避瘟驱虫之效。
应该说,这是一种值得继承的良好卫生习惯。
艾草的功效艾草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
用治脘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证,如艾附暖宫丸。
炒炭止血,可用治虚寒性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妊娠胎漏,如胶艾汤。
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
煎汤外洗可治湿疮疥癣,祛湿止痒。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
”《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端午节挂艾草习俗的由来传说

端午节挂艾草习俗的由来传说谚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这天,⼈们把挂艾草和蒲草作为重要习俗之⼀。
那端午节挂艾草习俗的由来传说是什么?原因是什么?下⾯是⼩编为⼤家整理的端午节挂艾草相关节⽇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家!端午节挂艾草习俗的由来传说端午节有在家⻔前悬挂艾草的习俗。
在⺠间传说中,这种草是神仙的宝剑。
传说,在远古时候,⽔怪想淹⼀些地⽅⽤来做他的地盘,可是这样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个⽅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先去找⽔怪决⽃,在经过了⼏天⼏夜以后,神仙终于胜利了。
⽔怪答应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孙,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让神仙做法砍死。
神仙答应了,他们就说好,只要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家,那就属于神仙,没有的,那就归⽔怪所有。
到端午的时候,⽔怪乘着浪头来了。
当浪来到⼀户户⼈家的屋檐下的时候,⽔怪总会看⻅这⼈家屋檐下挂着⼀束象宝剑⼀样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许多的地⽅,只淹了⼀些没⼈住的空房⼦。
最后,天⿊了,⽔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来那天决⽃后,神仙就把⼿中⽤来做宝剑的艾草和菖蒲洒到了⼈们住的房⼦上⾯,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后来,到了端午节的时候,⼈们就会在⾃⼰家的墙上挂⼀些艾草和菖蒲,来吓退⽔怪,以此来保存⾃⼰的房屋和财产。
端午节挂艾草传统⻛俗的原因端午节在⻔⼝挂艾草、菖蒲(蒲剑)或⽯榴、胡蒜,都有其原因。
通常将艾、榕、菖蒲⽤红纸绑成⼀束,然后插或悬在⻔上。
治病防病艾,⼜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油。
它所产⽣的奇特芳⾹,可驱蚊蝇、⾍蚁,净化空⽓。
中医学上以艾⼊药,有理⽓⾎、暖⼦宫、祛寒湿的功能。
将艾叶加⼯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可⻅,古⼈插艾是有⼀定防病作⽤的。
端午节也是⾃古相传的“卫⽣节”,⼈们在这⼀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洒雄⻩⽔,饮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采药,则是我国各⺠族共同的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洋淀端午插艾的由来
白洋淀水乡农村,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框上插上几株艾草,据说可以驱瘟避灾。
这一习俗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年的一天,天宫中的一位老神仙装扮成讨饭的老头来到一个白洋淀水乡村子中。
他走进一户人家,只见一位妇人在用白面汤喂猪,汤中还有成块的饼和馒头。
老人向妇人讨饭,却连口水也没要到,还遭到妇人辱骂并被赶了出来。
老人非常气愤,便在她家的墙上写了“明日起瘟病,全村人死光”十个字,然后化为青烟遁去。
次日清晨,老神仙拿着瘟瓶来到村子上空,准备撒药。
忽见小河中一位妇女搀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子,而背着的是一个稍大的孩子。
老神仙大为不解,便下来询问。
妇女说,她背上的大孩子是丈夫的前妻留下的,小孩子是自己亲生的,自己感觉孩子没妈妈很可怜,所以首先要照顾好这个大孩子。
老神仙听了很受感动,便找了一株艾子教她插在门窗上便可免灾。
妇女回到村中,把插艾避瘟的办法告诉了众乡亲。
人们照此去做,果然瘟药无处可落,全飘到河里去了,全村人得救了。
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于是,人们相沿成习,白洋淀端午插艾的习俗就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