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合集下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发布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2008.01.05【实施日期】2008.04.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08年1月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和管理。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包括:(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二)传统表演艺术和民间美术;(三)传统礼仪、节庆、庆典以及竞技、游戏等民俗活动;(四)传统手工艺技能;(五)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六)与前五项相关的资料、实物和场所;(七)其他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和管理,应当尊重传统,坚持真实性和完整性,防止歪曲和滥用。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建设规划,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领导协调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发展和改革、财政、民族与宗教、经济贸易、建设、教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体育、海关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保护工作。

第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均有依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义务。

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

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

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新疆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省份,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精神内核。

因此,保护和发展新疆的文化是十分重要的。

新疆地处中国的西北边陲地区,历史上是中国与中亚、西亚交通的枢纽地带。

在古代,丝绸之路的东线和南线都经过新疆,这使得新疆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这里曾是东西文明交汇、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各个民族在这里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保护新疆的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新疆,有大量的历史遗址、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楼兰古城、帕米尔高原的动植物和人类墓葬、哈密瓜和葡萄酒的酿造技艺等。

这些遗产是新疆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要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好这些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当代社会生活中。

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同新疆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发展为文化保护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只有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才能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和投入到文化事业中。

同时,文化的繁荣也会为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

例如,新疆的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独特的文化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另外,要想保护好和发展新疆的文化,就需要注重培养人才。

人才是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只有有一支专业素质高、富有创造力的文化工作者队伍,才能有力地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一批才华出众的文化工作者。

此外,要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借鉴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推动新疆文化的创新发展。

同时,文化交流也能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

总之,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在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保护好和发展好这片土地上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第1 2卷第 2 期
21 0 2年 4月
湖 南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R AL OF H A Ⅱ DU T Y P LY ’C D OU N UN N S R O 1 I ⅡC E
V0. 2 No 2 11 .
Ap .201 r 2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的思考
Xi i n n a g b eCu t r l rt g o e t n a gI t n i l l a u He i ePr t ci a o
XU Xi n
( iJ n omaU ie i ,rm i30 3 n i g Xn i g r l nvrtU u q, 0 1, a ) a N sy 8 XiJ n
新疆 地域辽 阔 ,各 民族在不断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形成 了
“ 大杂居 , 小聚居 , 各名族相互交错居住” 的局面。在新疆 主要居
[ s at Xnag iri t g lct ahr g e i ryn ii gotu ren e ao io dr i na e Abt c] ii n ts a ie uu letesh n tiXna nneoh vit tn sra di , d n r jn m o ei n b lr i it m o jn c i tt ni 9 tyn t t n it i n a i i h h a o h
ce t no ew rigp o l n wld epo u ttos rai ft okn e peo k o e g rd c l.Ho e e, t ea v n e n h doya dted vlp n ftet s,teitn il o h f o w vr wi t d a c me to t n g n e eo me t i hh f e c h oh me h na gbe

新疆旅游如何更好地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

新疆旅游如何更好地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

新疆旅游如何更好地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新疆,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拥有着丰富多样、璀璨绚烂的文化遗产。

从古老的丝绸之路遗迹到独特的民俗风情,从壮丽的历史建筑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是新疆历史和民族精神的生动见证。

然而,随着新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如何在旅游开发的同时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保护当地文化遗产,首先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

政府应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标准和责任,对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予以严厉惩处。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让保护文化遗产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提高游客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在旅游宣传中,要融入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内容,让游客在出行前就了解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责任。

景区可以通过设置明显的标识牌、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游客传递保护文化遗产的信息。

例如,提醒游客不要触摸古老的壁画、不要在文物上乱刻乱画等。

旅行社也应承担起教育游客的责任,在行程中安排专门的讲解环节,让游客深入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意义。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前提。

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考虑文化遗产的承载能力,避免过度开发导致文化遗产受损。

对于一些脆弱的文化遗产,可以采取限制游客数量、预约参观等措施,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其的影响。

同时,要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遗产的魅力。

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监测和修复工作必不可少。

建立健全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定期对文化遗产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存在的问题。

对于已经受损的文化遗产,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科学修复,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培养当地居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是关键。

当地居民是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他们的参与对于文化遗产保护至关重要。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培训、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提高居民对本地文化遗产的认知和自豪感,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

的生活方式我们又 当如何保护 , 同时非物质 文化遗产往往具有地域性 ,民族性 的特 点 , 在保 护 的同时又 如何 与其他 文化 进行交 流 和发展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 ( 三) 财力支持不足 在新 疆非 物质文 化遗产 资源 的合理 开 发利用也缺乏相应 的资金 。 对维吾尔木卡姆
“ 洋化 ” 、“ 汉化”的倾向。 ( 三) 加强宣传教育 、落实相关法律法 规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 系 非 物质 文化遗 产保护 工作 只有引起全 社会上下一致 的关注 ,只有在提高全 民族文 化 自觉 的基础上 ,才能取得成效。因此 ,要
传承 ,民众和社会专业机构有着迫切的要求 但缺 乏有力 的财 政支持 。木卡姆 以前 的录 音 、录像资料 由于保存手段落后 ,目前急需
二、 新疆 少数 民族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面 临的主 要问题
目前 , 新疆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工作主要存在 以下 困难和问题 : ( 一) 传 承人未受到应有 的社会承认 , 缺少创新 在 新疆, 各种 民族 民间艺术大都 以群众 或民间艺人 的 口头传承方 式流传下来 , 人走 艺 亡的情况 十分严重, 现 在已没有任 何一位
将它早期录音 、 录像资料 , 转换成数字化载 体 ,以利于多种方式 的异地储存 , 但 由于工 程浩大 , 没有有力地人力、 物力 、 财力支持 。 民间木卡 姆表演 机构和 团体也 因观 赏人数 稀少 , 都难 以维持 自身运转 。 《 十二木卡姆 》 的庞大篇幅和演出长度 , 与日 益加快的生活
论 。新疆艺术研究所是 自治区级唯一的艺术 科研 机构 , 隶属文化厅, 曾先后赴沙湾县 、乌 苏市 、 喀什 、塔城以及阿勒泰等南北疆 地区

试论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及对策

试论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及对策
关键 词 : 传统手工技艺 生产性保护 文化意 义
中图分类 号:5 8 J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4 7 (0 )3 0 0 — 4 17 - 5 7 2 1 0 — 0 5 0 1
辽 阔的新 疆 . 活着 维吾 尔 族 、 生 哈萨 克族 、 蒙
古 族 等 少 数 民族 , 些 民族 在 世 代 生 活 中 , 留 这 保
活 的方方 面 面。 2历史悠 久 , . 种类 繁多 , 技艺 古 老 。 : 田桑 如 和 皮纸 、 毡、 花 切克 曼 、 乐器 、 品服饰 、 食 毡房 、 刀 、 小
经 济 一体 化 的发 展 , 保护 民族文 化 的多样 性 的健 康 发展 更 显得 迫 在眉 睫 。其 中 . 为 民族 文 化 中 作
Se t2 p 。 01 1
No 3, o. . v 19 黄 适 远 : 论 新 疆 少 数 民 族 爿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中 传 统 手 工 技 艺 的 保 护 及 对 策 试 }
试论 新疆少 数 民族 非物质 文化 遗 产 中传 统 手工技 艺的保 护及 对策
黄 适远
地 域 为特 点 的 区域分 布 方 式 :以天 山南 部新 疆 、 东 部新 疆 从 事 农 耕 生 产 维吾 尔族 为 主 的传 统 手 工: 以天 山北 部 从 事 游 牧 生 活 的哈 萨 克族 、 蒙古 族 等 为 主 的传统 手工 : 以在 帕 米尔 高 原生 活 的 高
原 民族塔 吉 克族 、 尔 克孜 族 的传 统 手工 。这些 柯
面 , 重 伊 斯 兰 教 的偶 像 禁 忌 , 吾 尔 族 在 花 帽 尊 维
中选 用 的 图案 多 以花 卉 、果 实 等 自然形 象 为 素

浅析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浅析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近年 来 , 新疆 非物质 文化遗 产 的申报和保 护 工作 阶段 性进展 良好 , 已经有锡伯族西迁节 、 新疆 曲子 、 木卡姆 、 《 江格 尔》 等被列入 国家第 一批 非物 质文化遗产 目录。但是 申遗的成功仅仅是 非物质 文化遗 产保 护的 阶段 性成果 , 我们还 需要进 一步 加大对 新疆 非物质文 化遗产 的保护工 作 , 使我 国 优秀的少 数民族文化得 以更好地传承 。
融入校 园文化建 设 , 让 学生在感 受到剪纸 艺术魅力 的同时, 也受 到潜移 默化的传 统文化教育 。也可在社会上举 办一些剪纸 学习 班, 让更 多 的年 轻人 了解传 统文化 , 了解佛 山剪纸技 艺 , 亲 自动 手制作 剪纸 , 激发 学习剪纸的兴趣 , 培养他们对传 统 民间艺术 的
花 八 门的替代 品层 出不 穷, 这 导致 剪纸 日渐 失去 了市场 。 目前

朔6
着 工业化和 经济全球 化 的发展 , 新疆 的许 多非物
质文化遗 产面临着消亡的危机 。因此对新 疆非物 质文 化遗产 的保护 和传承 , 成 为 目前 亟待解 决的
问题 。构 建新 疆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体 系的 意 义 非常重大。 关键 词 :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传 承 新 疆
校教 学 , 学校 可通过教 学活动开展 保护 与传 承 民问 艺术 的宣传 工作 , 让 剪纸这 种 民间艺 术走进 中小 学教 学课 堂 , 从 小 学生抓

构 建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产 业 体
起, 增 强他们对佛 山剪纸 艺术 的正确认 识和 了解 。把剪 纸文 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ART E D UC A T I o N R ESEARCH

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介绍再概括

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介绍再概括

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介绍再概括标题:探索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介绍: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一个宝贵的资源,记录和保护了新疆地区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疆人民的宝贵财富,展示了他们的传统智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内容,概括其背景、分类以及对新疆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1.1 背景介绍- 在这一部分,将简要介绍新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性。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意义- 在这一部分,将解释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探讨其对社区认同、文化传承以及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与特点2.1 分类介绍- 这一部分将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概括和介绍,例如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和仪式、知识和实践技能等。

2.2 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在这一部分,将着重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新疆维吾尔族巴音布鲁克和塔克拉玛干大漠民歌、哈萨克族民族能、蒙古族草原抗击砂崩歌等。

第三部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与传承3.1 保护政策与措施- 本部分将概述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包括法律框架、组织机构、资源整合和传承的保护措施等。

3.2 传承与创新- 本部分将探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承与创新,包括如何通过教育、培训、展览和研究等手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部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社会意义与价值4.1 社会认同与凝聚力- 本部分将讨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社会认同和凝聚力方面的重要意义,它不仅表达了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还加强了社区之间的联系。

4.2 旅游与文化产业- 本部分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它不仅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还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 疆非 物质 文化遗 产的现 状
2 0 0 8 年制 定的 《 新 疆维吾尔 自治区 非物质 文化 遗产保 护条 例 》 基 本上 分为 : 总则、 抢救与 保护 、 传承 与 认定 、 利 用与开 发 、 保障 措施 与 法律 责 任六 部 分 。再 次证 明 欠发 达 地 区的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知 识 产 权保 护机 制有 待进 一步 落 实和完 善 , 从而 提高 对其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知识产 权保 护的 力度 。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的定 义 , 在 《 保 护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公约 》的第 2条第 1 款中有 直接 规 定 : “ 指被 各群 体 、 团体 、 有 时 为个人 视 为其文 化遗产的各种实践 、 表演、 表现形式、 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 实 物、 工艺 品和文化 场所 。各个 群体和 团体 随着其所 处环境 、 与 自然界 【 注 释】 的 相互关 系和 历史条件 的变 化不断 使这种 代代相 传的 非物质 文化遗 [ 1 ] 参见h t t p : / / w w w . c h i n a b a i k e . c o m / l a w / g j r / 1 4 2 9 4 4 0 . h t m 1 . 产 得到创 新 , 同时使他们 自 己具有一种 认 同感和历 史感 , 从而促 进了 [ 2 ] 参见 《 保 护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公约 》. 文化 多样性和 人类的创 造力 。在本公约 中 , 只考 虑符合现有 的国际人 [ 3 ] 翟 东堂 . 略论 中 国少数 民族 文化权 利 的保 护 [ J ] .华北水 权 文件 , 各 群体 、 团体和 个人之 间相互 尊重 的需要和 顺应 可持续发 展 利水 电学 院学报》 ( 社科 版 ) 2 0 0 5 ( 4 ) . 的 非物 质文化遗产 。 ”新 疆维 吾尔族 的 《 十二木卡 姆》已入选 联合国 E 4 ] 李怀 亮 主编 .国际文化 贸易 导论 [ M] .中国传媒 大 学 出 第 三批 “ 世界人类 口头与 非物质遗产代 表作 目录” ; 柯尔克 孜族的 《 玛 版 社 , 2 0 08 . 3 2. 纳斯 》 、 蒙古族 的 《 江 格尔 》 、 等 入选首批 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 名录 。 [ 5 ] 见联合 国 《 联 合 国原住 民族权利 宣言 》第 7 条 . 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在长 期 的繁 衍、 传承 、 挖 掘过 程 中, 是一 种 具有创 新 意识 的智 力劳动 积累 , 对 其文 化遗产 资源 的主体 、 客体都 要有 明确 界 【 参考 文献 】 定, 防 止权 力滥用 现象频 发 。对 非物质 文化遗 产 , 有 必要 采取积极 的 [ 1 ] 郑成 思.知识 产权论 [ M] .北 京: 法律 出版社 ,2 0 0 3 . 措施 , 加 大公 权利 、 私权 利相 互 融合 的保 护模 式制 度 , 促 进 非物质 文 [ 2 ] 唐广 良, 董 炳和 .知识 产权 的 国际保 护 [ M] .北京 : 知识 化遗产 的保存 、 保护与 弘扬 , 逐渐 由 “ 中国制造 ” 向“ 中 国智造 ” 转变 。 产 权 的 国 际保 护 ,2 0 0 6 . 但是, 新 疆 当前 形势 的需 要 , 必 须进 一步 加强 社会 稳 定和长 治 久安 , [ 3 ] 吴 汉 东等 .知 识 产权 基本 问题研 究 [ M] . 北京 : 中国人 非物质文 化遗产 的保护 是 当务 之急 的重要 任务 。不断优 化资 源整合 民 大 学 出版 社 ,2 0 0 5 . 力度 、 发掘 各民族 优势文 化资 源来促进 加 强民族之 间的 团结 , 消 除民 族 隔阂 , 现 实中 , 急需非 物质文 化遗产 资源 作为有 力的铺 垫 , 由此 , 必 【 作 者简 介 】 须保护发 展新疆 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 资源 。 吾 木提 ・ 那孜 木 , 新 疆人 , 中 国政 法 大学 民 商经 济 法 学院硕 士
要 】 文章概述 了非物 质文化遗产 的法律 保护现状 ; 阐述 了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对 维护新疆社会稳 定和长治久安 的意义; 要 对
新 疆多民族 、 多元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 源进行发掘 、 整理 , 保护 ; 必须将 非物质 文化 遗产纳入 知识产权制度保障范 围。
【 关键词 】 新疆 ; 非物质 文化遗 产; 保护
论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
西音 文 1 匕
论对新疆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和发展
吾木 提 ・ 那孜 木 ’ 吐火 加 。
( 1 . 中 国政 法 大 学民商 经济 法 学院 北京 1 0 0 0 8 1 ; 2 . 新 疆 师 范大 学
【 摘
新 疆乌 鲁木 齐
8 3 0 0 5 4 )
追 溯 历 史文 献 记载 , 我 们 知 道在 2 0 0 1 年和 2 0 0 2年 , 世 界 教 科 文 组织 首次 发布 了 《 世界 文化多 样性 宣言 》和 《 伊斯 坦布尔 垦言 》 , 并 特别 强调 “ 非物 质 文 化 遗产 ”的 重 要 性 。尤 其是 在 2 0 0 3 年1 O 月1 7 日 , 联 合 国教科 文组织 第 3 2届大会 通过 了 《 保 护 非物质文 化 遗产公约 》( 下文简称 “ 公约”) , 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出了明 确 定义 , 是指 “ 被 各群 体 、 团 体有 时 为个 人视 为其 文化 遗 产 的各 种 社 会 实践 、 观念 表述 、 表 现形 式 、 知 识和 技 能及其 有 关的 工具 、 实物 、 工艺 品和 文化 场所 。各 个群 体和 团体 随着 其所 处环 境 、 与 自然 界 的 相 互关 系和历 史 条件 的变化 , 不 断使 这种世 代相 传 的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得到 创新 , 同时使 他们 自己具有 一种认 同感 和历史 感 , 从而 促进文 化多样 性和 人类创 造力 ” 。Ⅲ从而 , 这个 定义恰 恰与新 疆地 区多 民族 聚居的 非物质文 化遗产资源 有着紧密 的联系和 需要发挥 的空间 。 2 0 1 1 年2 月2 5日,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十 九次 会议 通过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非物 质文 化遗 产法 》( 以下简 称 《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法 》 ) , 这 标 志着 我 国历 时 5 年多 的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专 门立 法 工作 告一 段 落 。纵 观 整部 《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法 》 , 共 有 4 5 个条 款 , 分 为总 则 、 非物质 文化遗 产 的调查 、 非物 质文 化遗产 代表 性 项 目名 录 、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的传 承 与传 播 、 法 律 责任 和 附则 6 个 部 分 ,【 2 明确 非物 质文 化遗产 资源 的重要 性并给 予全 方位 的涵盖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