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往事”单元教材解读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分析

横刀立马:形容非常英武。
张牙舞爪:形容野兽的凶相,多用比喻人的凶恶样子
。霎时:形容短时间。
克制:克服。
二、学生读课文(教师指导正音)
三、初步感知
(一)课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回忆性的文章大体结构一般是“总----分----总”,据此文章分为三部分。
1、(1)童年过年的魅力,引起下文(设置悬念)
3、“我”为什么听了伯父的话后而感到“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简要谈谈。
4、“我恍然大悟”到什么?而“我”悟到与伯父所说的那句话含义一样吗?
5、十六段着重描写了什么?这段话脱不脱离本文主题?为什么?
6、二十二段中作者谈到对伯父的回答记不清了,请你想一想,鲁迅先生会说些什么?
7、结合“救助车夫”简述“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把车夫扶上车子,自己半跪着给陌生的车夫敷药,扎绷带;掏钱给他,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二)互助解疑
(三)教师点拨:
正确理解下面的句子。1、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设问,引人注意,引出下文叙事。
2、(伯父)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表面夸自己的记性好,实际是幽默而委婉地批评“我”读书马虎。
3、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用幽默的语言,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说明了斗争的艰险。
单元
目标
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文中优美的词语及修辞手法,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学习通过动作、心理活动及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写出自己的往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文中人物的高尚品质,从文中人物的故事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及教义,热爱和珍惜自己的童年生活。
单元
重点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往事)花脸 5往事 花脸 教案

教学要求1.正确读写“咄咄逼人、霎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通过人物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的方法。
3.感受童真童趣的美好,珍惜骨肉亲情。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人物描写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难点:理解文章结构的巧妙之处。
教学课时两课时1花脸做孩子的时候,盼过年的心情比大人迫切,吃穿玩乐花样都多,还可以2把亲友塞到手心里的一小包压岁钱积攒起来,做个小富翁。
[句导读:用对比的手法介绍孩子们盼望过年的原因——吃穿玩乐花样多和得压岁钱。
]但对孩子们来说,过年的魅力❶还有更深一层的缘故,便是我要写在这张纸上的。
3[①这一段有什么作用?]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作者用童年过年的魅力,引起下文。
每逢年至,小闺4女们闹着戴绒花,穿红袄,嘴巴上涂上浓浓的胭脂❷团儿;男孩子们的兴趣都盯在鞭炮上。
我则不然,最喜欢的是买个花脸戴。
[②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5这是一种纸浆轧制成的面具,用渗胶的彩粉画上唱戏的那些有名有姓、威风十足的大花脸。
后边拴根橡皮条儿,往头上一套,自己俨(yǎn)然就变成那员虎将了。
这花脸是依1知识点详解☜2❶魅力:吸引人、感动人的力量。
3①为文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注意。
4❷胭脂:一种红色的化妆品,涂在两颊或嘴唇上。
5②过年时,女孩子“戴绒花”“穿花袄”,男孩子买鞭炮、戴花脸,这些都是传统的民间风俗。
作者借一个男孩子的视角描写“花脸”,脸形轧的,眼睛处挖两个孔,可以从里边往外看。
但鼻子和嘴的地方不通气,一戴上,好闷,6还有股臭胶和纸浆的味儿;说出话来,声音变得低而粗,却有大将威壮不凡的气概,神气得很。
[③对花脸的做法和样子为什么要描写得这么细致?]段导读:写“我”喜欢买花脸及花脸的做法和样子。
7 一年年根,舅舅带我去娘娘宫前年货集市上买花脸。
过年时人都分外有劲,挤在人群里好费力。
终于,我从挂满在一条横竿上的几十种花花绿绿的花脸中,惊喜地发现了一个。
[句导读:“终于”写“我”挤在人群中挑选花脸的不易及发现自己喜爱的花脸后的惊喜。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全集(Word版)5往事( 教案)荷塘旧

荷塘旧事教材分析:本文回忆了童年时到外祖母家过暑假,在荷塘边度过的一段美好生活。
文章中,作者描绘了月牙泡的美好的自然之景,同时也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教学目标:学会“日积月累”中的六组生词:点缀、边缘、攫住、留恋、憨直、纯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尤其注意文中比喻句的使用。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景物描写的,并学习作者的这种描写手法。
理解文章中心,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和人类纯朴的爱。
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景物描写的学习,要明确什么是景物描写,并学以致用。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小伙伴们的性格,尤其是他们就人后的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初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塘美景,并能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荷花是什么样的吗?谁来说说自己眼中的荷花什么样?它美在哪里?那么,你们见过连成一片的荷花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荷塘的文章《荷塘旧事》。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1.出示生字生词小黑板,点名汇报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共同纠正读音。
记住字形。
2.开火车按自然段初读课文。
3.读后请大家结合预习课文的情况,说说课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三、学习新课1.谁来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大体答出即可)2.文章围绕着课文中的一句话,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你能找到这句话吗?(我怀念那荷塘,在那里我认识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性纯朴的美。
)3.课文是怎样表现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性纯朴的美的?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加以理解。
(1)水流像母亲柔和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我们像荡漾在摇篮里。
以“母亲柔和的手”来比喻水流,突出了水流轻柔、细腻的特点,以“摇篮”来比喻荷塘,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它微波荡漾的特点,同时也点明了它是我们的“乐园”,是我们快乐游戏的天堂。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往事 花脸》精品教案_2

2.内容分析
《花脸》是作家冯骥才的一篇叙述性散文,它被编排在校本教材五下第二单元“往事依依”中,全文共19个自然段,文字浅显,但内涵深刻。文章记叙了作者回忆童年过年时买花脸、戴花脸、演花脸、因花脸闯祸、年后受罚的一段难忘经历。作者用孩子的视角描写花脸,表现“我”对英雄的仰慕和崇拜,感悟“在这有限的自由里可得勒着点自己,当心事后加倍算账”这句话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计模版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姓名
学校
学科
语文
联系电话及邮箱
年级
五年级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人生中心教育五年制小学系列读本五上第二单元
相关领域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第二部分: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主题
往事依依
1.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往事”这个主题,编排了四篇主体课文和四篇拓展课文。
内容而言:本单元主体课文围绕“往事”的单元主题展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花脸》和《荷塘旧事》还是以孩童的视角以“回忆”的形式进行材料的选择,《山中杂记》则将回忆的焦点集中在小动物身上。
师:请你读读,读出闯祸过程的生动。
个生读。
师:这两句中,谁还有补充?
预设2:拟声词使用恰当。
“呜呀呀、叭、哗啦啦”等拟声词的使用,让我们如闻其声,仿佛身临其境。
师: 你能试着读出这种情境感么?
师,让我们一起想象着当时的画面再来读读。
(由威风得意到闯祸害怕的心情变化。)
预设3:比喻,神态描写
金台区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往事 23 荷塘旧事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

荷塘旧事【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成语,并学会用成语说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3。
能够根据提示练习给课文分段。
4。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人类纯朴的爱。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对小伙伴们性格的理解.【教学准备】请同学们回忆自己从小到大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以及当时是怎样走出困境的.【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以“童年往事"为话题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状况,解决字词障碍。
(一)生字注音点缀(zhuì)颤动(chàn)清澈(chè)恬静(tián)骇(haì)炫耀(xuàn)攫住(jué)呕(ǒu)憨直(hān)(二)生词解释浮光跃金:只月光照耀下的水面闪着金光。
这里比喻月光照耀下的水面。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攫住:抓住。
憨直:憨实直爽。
三、初读感知。
1。
指名学生朗读文章,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
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一、自读课文,解决难点.①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全班交流,重点理解“一围黑绿”“嵌"“点缀"“恬静”。
◆(为理解课文做准备)③理清脉络:给课文分层次。
◆(学生分的层次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此举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一下课文的层次。
)二、品读课文,理解情感.1.找中心句师:文章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就是本文的中心句,同学们找一找(板书:大自然和谐的美人类纯朴的爱).2.研读“荷塘”的部分,仔细体会文章的美。
◆(荷塘美和语言美)①自读课文,初步感受荷塘的美景。
②探究:作者是怎样把他眼中的美丽的荷塘告诉我们?◆(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妙处和一些词语的精用)③配乐朗读。
◆(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3.研读“狗刨比赛”和“戏水游戏”。
问题一:在这美丽的地方,作者过了一个怎样的暑假?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①自读思考。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往事)荷塘旧事 5往事 荷塘旧事 教案

教学要求1.正确读写新词,掌握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比喻句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难点:比喻句的用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1荷塘旧事那是我刚好念四年级的时候,妈妈叫来在城里念大学的舅舅,2让他带我去乡下,到外祖母家去过暑假❶。
[①“那是”说明了什么?]3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课文开篇介绍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起因。
引出往事,为下文作铺垫。
外祖母家居住的村子周围有四个大水塘。
其中最美的一个便是村东北的野荷塘,塘中长满了荷花。
4[②“最美”写出了什么?]又有人叫它“月牙泡❷”,因为它的形状像月牙。
[句导读:介绍野荷塘及其名字的由来。
]段导读: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月朗风清❸5的夜晚,舅舅领我去那塘边散步。
来到塘边,只见满塘浮光跃金,如繁星闪烁。
[句导读: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月光下荷塘微波粼粼的美景。
]塘6四周的树木在微光下形成一围黑绿。
整个月牙泡恰似一弯晶莹1知识点详解☜2❶假,在这里读jià。
3①“那是”说明是作者的回忆。
4②“最美”写出村东北的野荷塘的特点。
5❷泡,在这里读pāo。
6❸月朗风清:月光明朗,微风清爽。
形容宁静美好的月夜。
的新月嵌在田野上。
[③作者用什么方法描绘了荷塘的美?]白天,塘面在阳光下泛着绿光,在微风中漾着绿浪;绿色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绿叶中点缀着许多粉红的荷苞和荷花,娇嫩而洁净的荷花颤动❹着,像披着青纱跳舞的少女。
7[④作者用什么方法描绘了荷花的美?]8段导读:写荷塘中的主要景物——荷花,为读者展现了荷塘白天迷人的景象。
第2~4自然段,作者运用比喻句,巧妙而生动地为我们再现了荷塘的美景。
除此之外,一些动词的恰当运用也为荷塘美景的成功增加了分量,如“浮光跃金”“嵌”“泛”“漾”“点缀”等。
塘面上有块白水,荷叶在白9水边形成一条弯曲的边缘线。
我和村里的伙伴们经常来到这块白水边,在几株垂柳下脱光了衣服,走过一段湿润的沙地,跳入清凉的水中。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往事》评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往事》评课稿一、引言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中,本册教材中的《往事》一课是一篇饱含情感的散文。
该课以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小男孩在家乡生活的点滴往事,引发了人们对于家乡、亲情和成长的深思。
本文将对该课进行评课,着重分析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教学目标《往事》这篇散文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2. 启发学生对家乡、亲情和成长的感悟; 3.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使他们关注和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4. 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表达和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分析《往事》这篇散文主要围绕着一个小男孩回忆家乡的点滴往事展开,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四月的天空》、《我的朋友》、《午饭》和《铃声》。
•《四月的天空》描写了小男孩用细脚踩在沙地上的感觉,回忆了小时候疯跑的乐趣。
•《我的朋友》讲述了小男孩和小狗精灵之间的感人故事,强调了友情的可贵。
•《午饭》描述了小男孩和外婆一起吃午饭的情景,向人们传达了亲情的温暖和珍贵。
•《铃声》通过描写小男孩斜阳下放学的情景,展现了成长的不易和时光的流转。
以上内容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亲情、友情和成长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针对《往事》这篇散文的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阅读导入: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往事,引发学生对故乡和家人的思考和感悟。
2. 教师讲解:教师可以先将整篇课文整体解读,重点讲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帮助学生理解生词和难点。
3. 分段讲解:将《往事》这篇散文分为各个段落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分析每段的意义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篇章结构。
4. 阅读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进行课文的阅读理解训练,通过阅读题目、分析文章细节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展开小组或全班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家乡和家人的经历,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往事集备 (1)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往事》集备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是围绕“往事”这个主题来编写的,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花脸》、《荷塘旧事》,拓展阅读课文《报纸的故事》、《母亲的纯净水〉,一个综合活动。
单元教学目标:1.积累好词,并加以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课文,从往事中重温欢乐,进一步认识生活,尤其是通过与父辈生活的对比,使学生更懂得珍惜,并努力创造美好的明天。
单元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把事情写具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单元课时分配:《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3课时《花脸》2课时《荷塘旧事》2课时《报纸的故事》1课时《母亲的纯净水》1课时综合活动4课时新课程标准解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300 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习作1.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教学设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往事”单元教材解读引言:整体把握单元内容从语文书序言《丁丁冬冬的建议》中,我们发现教材的编写者建议我们整体把握单元内容。
整体把握这个单元可以参照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浏览整个单元,制定学习计划。
(这里所指的制定学习计划是让学生也来做这样的事情)比如,这个单元有五篇课文,我们特别喜欢哪篇课文,希望进行深入地学习可以对老师提出建议来;比如,后面的哪篇拓展阅读时我们最感兴趣的,我们可以当做主体课文来学习,前面的主体课文哪篇觉着学得会很吃力,能不能简单地进行一下学习就可以了。
学生可以提出建议来,单元的综合活动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哪个环节着手开始等,这一切都可以让学生试着来计划计划!其次,学好主体课文。
不管是北师大的教材编写者,还是我们曾经担任过六年级教学的一线老师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六年级上下两册的教材选文是很精美的。
老师应该尽可能地引领学生进行深入地学习。
第三,把握好活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一定要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的始终,例如,单元一开始我们要怎样把综合活动的环节切入进来,你是上完一篇你主体课文以后来布置综合活动呢?还是在一开始进行单元教学时就开始呢?还是几篇课文进行对照以后再引入活动呢?老师就要在计划中做好整体地安排。
让综合活动贯穿于整个单元的始终。
有的活动甚至会延续到下面几个单元以后再来完成展示。
(因为有些活动学生准备的时间会比较长,像排练小品这样的活动。
)第四,抓好习作。
因为习作是一项非常能体现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活动,也是综合的,全面的反应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环节。
大家经过了阅读,经过了字词句的学习,经过了交流、检索等等活动。
最后呈现出来的往往是一篇或者是几篇习作。
抓好习作从激发孩子们的写作欲望、指导写作过程、培养习作修改、习作的交流与展示这样几个环节做起。
最后,做好单元小结。
一、教材分析五单元的这几篇课文的分量都比较重。
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讲得是一个成人的故事,这是一个伟人,是用几件事来写他的。
《花脸》《荷塘旧事》《母亲的纯净水》讲的是儿童故事,写得是一件事。
《报纸的故事》也是讲成人故事的,是发生的一串事。
所以往事的记叙角度是不一样的,可能是一个人的几件事,用以展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可能是一件事;还可能是一串事儿。
我们把握住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就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来开展教学活动。
㈠课文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成人故事几件事3节⒉花脸3节⒊荷塘旧事儿童故事一件事2节⒋母亲的纯净水1节⒌报纸的故事成人故事 (1)●建议4、5也做主体课文,稍略习作安排 2节㈡综合活动故事会 1节单元小结、测验 1节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建议共14节三、本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上: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的作用,理解选择典型的材料突出人物品质的意义。
能力上:阅读教学中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写作上要学会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的形象,学会抓住典型的材料,来以小见大,以平凡见深刻,以旧事反映时代的意义以及揭示人物品质。
情感上:唤起学生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积极向上的做人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抓住人物的典型的言行、心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社会环境,《荷塘旧事》的自然环境,《花脸》的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的作用,理解选择典型的材料突出人物品质的意义。
五、教学建议1.整体把握本单元内容,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调整学习顺序。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五单元“往事”的开篇之作。
由于这篇文章是通过几件事写人,另外,所写内容离学生较远,有些句子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一语双关)。
可以往后放一放。
先讲《花脸》,再讲《荷塘旧事》,最后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主体课文要深入了解时代背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还要了解鲁迅本人的其他相关事件,从而来建构人物的形象。
3.本单元可以通过事件的不同加强分段的训练,小标题的训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修辞的训练,如《荷塘旧事》;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三篇主体课文皆可进行;还可以加强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4.抓住人物典型的言行、心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花脸》一文中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
文中的“我”用心理活动来来展示人物性格;二姑一句话巧妙地化解了矛盾,展现出聪明机智的形象……5.课后可以进行拓展阅读,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推荐阅读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鲁迅的作品《故乡》《在仙台》等。
学完《荷塘旧事》,推荐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欣赏荷塘之美。
但要注意,课堂上资料的使用只能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一部分,而不能单独成为一个环节,以防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喧宾夺主。
6.习作训练中注意学习“往事”这一单元选材的方法,选材时强调“难忘”这一要点,选材多样新颖,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环境、细节描写的方法,使事件具体生动。
主体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设计例谈教材分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五单元“往事”的开篇之作。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三弟周建人之女周晔所写,她称鲁迅为伯父。
作者在文中通过回忆了伯父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四件事——即与作者谈《水浒传》、谈碰壁、救治车夫和关心佣人,来赞扬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学习课文通过几件事写人,有详有略,开头提出问题,结尾阐明问题等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并能在自己的习作中尝试着运用。
五年级学习过隔行分段的知识,通过老师的提示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
教学建议:学生学完课文以后必须了解鲁迅----小资料的第一条。
文章开头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我的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课文中的几件事到底写了鲁迅的几个侧面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精神面貌、他的内心世界。
最后,回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他能得到中国人民的爱戴。
在初读课文以后就应该把这几件事弄清楚。
送书–碰壁–放花–治伤–劳累,这几件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选材的?不是她跟鲁迅有几次接触就把那几件事都给写了出来,它是反映了鲁迅精神世界的不同侧面。
比如说,送书---讲的是鲁迅的治学;碰壁---谈的是鲁迅对社会的认识,对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态度;放花----实际上讲的是鲁迅的一种理想,对美好的未来的一种憧憬,他那样的表情是鲁迅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进行艰苦卓绝地战斗的,主要是为了追求这样一种理想;治伤---讲的是鲁迅和劳动人民、广大的劳苦大众的态度;劳累---讲他去世以前的一种工作精神。
这五件事看起来是小事,但秩序是不能颠倒的,从不同的侧面来写鲁迅这样一个人,这样一层层讲来,我们很清晰地看出他怎么看待现实,他怎么对待人民群众,他要追求什么样的理想,他自己是怎么做的。
层次非常清晰,即使并列的,也是层层递进的。
这几件事是从儿童的视角,勾勒出一个伟人的品格。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给学生讲得太深。
因为每件事都可以挖掘得很深,都可以触及到鲁迅深层的精神世界,但我们不能给学生讲得太深,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认识还没有到那里。
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认识程度在哪儿,就在那个程度上再提升一点。
但也不要讲得太浅,就让学生找出那么几件小事,这样做也不好。
教学设想与目标:本课建议教学2课时。
第一课时:1、理解主题单元“往事”。
2、简单交流作者周晔和鲁迅的资料,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
3、初读课文,交流生字、新词。
4、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本课隔行分段的方法。
5、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6、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第二课时: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抓重点段落、重点词语、重点句子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品味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第一课时的课前参与:1、自己熟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字或词的音、形、义)2、查找相关的资料。
(课前,可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
有的材料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一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第二课时的课前参与:1、自己积累本课的词语和佳句。
2、细批“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抓重点段落、重点词语、重点句子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品味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难点: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单元主题: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进入新的一个单元的学习——五单元的主题是“往事”。
你怎么理解这两个字?(以往的、以前的、过去的事)师: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自己以前的事,自己小时候的事,我曾经看到的一件感人的事……)想到自己或别人,想到人或物等等都可以。
师:编者在“往事”这个单元向我们呈现了哪几篇文章呢?学生自由说。
(二)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引入方法一:师:谁来就题目讲一讲你知道的情况?我指谁--周晔。
她是鲁迅先生的侄女,既鲁迅的三弟周建人的女儿。
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师:看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或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既是对亲属的怀念,又表达了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引入方法二:师:作者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生:侄女。
师:周晔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生:弟弟。
师:鲁迅先生原名叫什么?生:周树人。
师:他的两个弟弟叫什么?生:周作人,周建人。
师:周晔是周建人的女儿。
(有关作者的对话,既是对“伯父”一词的理解,又扩大了知识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善于搜集信息,养成良好的预习、读书的习惯。
)(三)学生交流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字词需要提醒我们注意。
音:殡(bìn)仪馆、追悼(dào)、吊唁(yàn)、水浒传(hǔ)、挨打(ái)、颧骨(quán)形:挽联、慈祥、隔着、咳嗽、呻吟、义: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对生字新词的教学目的性明确,从音、形、义三方面入手,各有侧重、突破难点。
)(四)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1、了解隔行分段的方法:师:你们发现本课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吗?——隔行分段。
这种方法我们在五年级学过,谁还记得是哪一课?——《新月集》印度泰戈尔2、指名读第一、二、三、四各段,想想讲的是什么?用概括的词语给各段加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爱戴他,沉痛地悼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