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3.7.4向距离挑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7.4《向“距离”挑战》教学设计

向“距离”挑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汽车、飞机发明和电报、电话、无线电通信发明的史实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了解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发明和发展的概况;(3)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分析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图片、表格整理等来掌握汽车、飞机、电报、电话以及无线电通讯等产生以及电脑与网络技术发明和发展的相关史实。
(2)联系生活思考交通工具、通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变化。
(3)探讨“互联网与人”等话题,感受信息时代带来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莱特兄弟等科学家热爱科学和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
(2)体会人类时间、空间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改变的历史进程,感受信息时代带来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3)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本课涉及交通、通信和互联网三部分内容。
从学生心理特点来看,这部分知识贴近生活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学生学习兴趣较浓。
从学生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对于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了解不全面,需要老师进行指导。
学习此节内容时可以联系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等相关知识点,并注重知识的联系、迁移和运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是社会需求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明不断积淀的结果。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交通工具、通信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及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②辩证看待科技的发展。
教学难点: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是社会需求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明不断积淀的结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中国地图[教师提问]①从宁波到新疆的距离有多远呢?[教师提问]②在大中国的版图上,自东南向西北的直线距离有近4000公里,在这么远的空间距离内,你又会选择以下何种交通工具来缩短行程到达的时间呢?(飞机)[教师讲述]科技的发展缩短了宁波到新疆的距离。
〖2021年整理〗《必修三7-4向“距离”挑战》优秀教案

034参考答案1—5 ACCCC 6—10 CDDBA 11—15 DABAD 16—2021BCCD 21—25 CACCB(1)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
满足因素: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
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的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2)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试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3)①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③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④蒸汽机的时候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⑤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4)意义: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动力的手段,使人类获得了巨大的新能源。
为19世纪欧洲形成对世界的支配地位奠定了基础。
035 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第四课向“距离”挑战——基础知识一、选择题(共25题,限时2021完成)1.某同学在学习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这一专题时,曾有“人类文明的引擎”一目,这一目主要介绍的科技成就应是A.牛顿的经典力学B.达尔文的进化论C.蒸汽机和内燃机D.汽车和飞机2.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浪潮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我们习惯上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依据主要是A.发明机器所用材料不同B.发明者的身份不同C.交通工具不同D.能源动力不同3.今天人们常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来命名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和演进的历史阶段,这是因为蒸汽和电气技术的应用A.改变了当时工人的经济地位B.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C.解放了人类的体力劳动D.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4.19世纪初,英国兴起抵制教会的“新大学运动”,出现了以自由、民主精神办学的伦敦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
剑桥、牛津大学也进行改革,取消必须信奉加尔文教的宗教宣誓,并增设许多自然科学课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7.4《向距离挑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向距离挑战”的含义,了解人类在探索未知世界过程中,对距离挑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掌握20世纪以来,我国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对缩短距离、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作用。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距离挑战背后的历史规律,认识科技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
3.视频展示:播放一段关于人类探索宇宙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类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成就,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详细介绍我国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领域的重大成就,如“两弹一星”、“神舟飞船”、“嫦娥一号”等。
2.分析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规律,阐述科技进步对缩短距离、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积极作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思考题: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向距离挑战”的理解。
(2)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
(3)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科技领域,预测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2.实践作业:
(1)搜集关于我国航空航天、信息技术领域重大成就的资料,制作成PPT或手抄报,与同学分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科技进步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科技事业做贡献的使命感。
2.树立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精神,培养学生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3.培养学生的国家自豪感,让他们为我国在科技领域的辉煌成就感到骄傲,同时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7.4《向“距离”挑战》优质教学教案(5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7.4《向“距离”挑战》优质教学教案(5页)专题七第四节向“距离”挑战学习目标:姓名------------班级-----------------第 2 页第 3 页④________为动力机,分别独立制成了最早的汽车。
⑵1887年,人们把⑤________装配到轮船上。
⑶1903年,美国⑥________设计制成一架飞机,试飞成功,开创了人类交通事业的新纪元。
3.影响:⑴全世界⑦________业迅猛发展。
⑵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⑧________时代。
二.穿越大洋的电波1.背景:从19世纪初开始,欧美的一些发明家利用⑨________现象研制通信装置。
2.有线电报⑴发明:美国人⑩________发明了有线电报机。
⑵应用:欧美各国纷纷架设电报线路并向全世界扩展,形成遍布全球的⑪________。
3.电话第 4 页⑴发明:美国人⑫________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发明电话机。
⑵影响:电话在⑬________领域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4.无线电通讯⑴意大利人⑭________将⑮________理论首先运用到无线电通信上,被后人称为“无线电之父”。
⑵1916年,他完成的⑯________试验奠定了几乎所有现代远距离无线电通信的技术基础。
三.改变世界的网络1.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⑴1946年,①________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⑵经历了电子管、②________、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阶段。
⑶为自动化和③________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第 5 页⑷有的计算机系统具有“④________”,能部分代替人类的智力活动。
2.互联网技术⑴产生:是⑤________与⑥________技术相结合的产物⑵影响:a.缩小了全球⑦________距离,使全人类进行相互间的信息交流与⑧________、信息传递与汇集成为可能。
b.使信息高效率传输,被称为“⑨________”。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3-7-4向距离挑战 精品

4、组织学生讨论:网络的利弊的利弊。
课外作业
处理你《非常学案》的练习
教学小结
2、应用:
1、学生阅读课本,快速找出交通和通讯领域变革的主要成就:
2、阅读课本,找出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几个阶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3、互联网的影响:
(1)网络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实现源共享;
(2)有效地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力地拉动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3)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促使知识经济的兴起;
备课时间
2017年10月18日
备课人:
上课时间
第9周周月日
班级节次
课题
四、向距离挑战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1.了解网络技术发明和发展的情况。
2.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难点
立体交通的主要成就;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参考
必修二内容、《教参》、《非常学案》
授课方法
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专用
导入:我们现在生活中的网络,产生于第几次工业革命,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一、立体交通的诞生:
1、交通变革:
(1)汽车:1885年,卡尔·本茨和戴姆勒
(2)轮船:1887年,内燃机装配到轮船上。
(3)飞机:1903年,莱特兄弟。
(4)大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还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5)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与犯罪影响着经济的安全;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向“距离”挑战教学设计

四向“距离”挑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工业革命在交通、通讯、信息等领域的重大发明。
了解汽车、飞机、电报、电话、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阅读材料、联系所学了解汽车、飞机、电报、电话、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
会收集、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进行相关的判断分析,说明这些发明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和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科技进步与发明对人类历史和现实的巨大作用与影响,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同时认识科技进步对人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形成正确的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交通、通讯、互联网的变革及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难点:全面评价信息化社会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巨人是怎么养成的展示图片:千里眼、顺风耳、风火轮问:他们有什么过人之处?现在的我们是否能够做到?为什么?导:没错,在科技的武装下,现在我们人类已经可以看到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甚至可以做到日行千里,所以人类已经不是平凡普通的人了,进化成什么人了呢,加一个形容词。
(超人、巨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下巨人是怎么养成的。
【讲授】立体交通的诞生导:巨人的养成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人类的双腿、双眼、双耳、大脑等各项机能不断延展的结果。
我们首先来看下人类双腿的延展,也就是交通工具的变革。
问:最原始时候人们怎么出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分别出现什么新式交通工具?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汽船、蒸汽机车;汽车、飞机问:汽车、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动: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的时代;缩短空间距离;联系加强,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
【讲授】穿越大洋的电波导:交通工具的变革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那人类交往的时间距离又是如何一步步被缩短的呢?靠的是人类双耳的延展,也就是通讯工具的变革。
问:你知道古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吗?动:飞鸽传书、驿马(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烽火(烽火戏诸侯)……问:这些传递信息方式如何?动:速度慢、范围小、传递的信息量小问:近现代出现了哪些高级一点的信息传递方式?阅读136页2-4段寻找答案,时间、人物、发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7.4 向“距离”挑战(教案1)

7.4 向“距离”挑战(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工业革命在交通、通讯、信息等领域的重大发明。
2、了解汽车、飞机、电报、电话、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了解科学家、发明家的贡献。
能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科学与技术之间、发明与发明之间的关系。
4、知道科技进步的积极作用,同时了解科技带来的消极影响。
5、通过学习,了解科技进步与发明对人类历史和现实的作用与巨大影响。
树立科技是生产力的观念。
6、了解发明与理论和知识之间的关系,树立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通过学习,了解发明家发明的过程,形成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信息化社会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如何全面评价信息化社会的影响?【教学过程】课堂导入祝贺!你成为了《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
2006年上半年,中国网民总数为1.23亿,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
预计到2006年底,中国网民数量有望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
网络是如何给人类文明以巨大影响的?人类空间距离的“缩短”还有哪些发明?新课学习一、立体交通的诞生以两组图片的形式,一组图片为平面交通,一组为立体交通。
让学生在对比两组图片后体会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后内燃机的推广使用,使人类由平面交通进入立体交通时代。
给人类沟通交流带来极大便捷,大大缩短时空距离,使学生真正认识科技进步的作用。
1.条件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业的发展。
2.主要成就:1885年,德国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制成了最早的汽车。
1887年把内燃机装到汽船上。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第一架飞机。
3.影响推动了世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立体交通的新时代。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
思考题:你见过或听过哪些交通工具?二、通信技术的发展通过引导学生列举古代和现代的通信方式,讲述古今通信的变化,得出当今通信的特点:速度快、距离远、信息量大的特征。
并引导学生对未来通信工具进行展望。
必修三向“距离”挑战说课

说课【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四向“距离”挑战大家好,今天我要讲授的内容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七第四节:向“距离”挑战。
本节的主题是介绍近代以来交通信息事业的发展状况。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后作业设计”“教学反思”以及“板书设计”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1.本节地位及作用:本课在第七单元中处于第四节。
在教材体系中起到了总括性的特殊作用。
从内容来看属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辉煌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历史角度看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成果。
本课共有三目内容,其中立体交通的诞生、穿越大洋的电波两目不作要求。
所以在授课中着重突出对“改变世界的网络”这一目的地位。
学好本课内容,充分理解科技进步给人类社会在生产、生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领域带来的重大变化,深刻体会科技的力量。
2.重难点突破(1)重点:信息传递技术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依据:突出核心掌握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突破:分析材料,提取信息设计问题,思考探究(2)难点:将人类的时空观念变化与学生自身生活阅历结合。
依据: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如何进行开拓思维,是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知识能力的关键,因而定位难点突破:学生小组活动与课堂讨论二: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班级的学生的优势在于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的提高;网络知识部分学生已经有所掌握而且非常感兴趣劣势在于对知识的掌握没形成体系,对问题的分析缺乏深度。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立体交通的表现,电信事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2)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带来的影响。
2.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
如正确利用网络,交通事业迅速发展的利弊。
2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尊重热爱之情。
四:教学方法1.教法·情景问题法。
课件展示图片,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传统讲授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学生阅读课本,快速找出交通和通讯领域变革的主要成就:
2、阅读课本,找出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几个阶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3、互联网的影响:
(1)网络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实现源共享;
(2)有效地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力地拉动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3)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促使知识经济的兴起;
备 课 时 间
2017年10月18日
备课人:
上 课 时 间
第9周 周月日
班级节次
课题
四、向距离挑战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1.了解网络技术发明和发展的情况。
2.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难点
立体交通的主要成就;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参考
必修二内容、《教参》、《非常学案》
3、学生讨论,互联网的作用有哪些,然后教师总结。
4、组织学生讨论:网络的利弊的利弊。
课外作业
处理你《非常学案》的练习
教 学 小 结
2、意义: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步入立体交通时代。
二、穿越大洋的电波:
1、有线电报:
2、电话:
3、无线电报:
三、改变世界的网络:
1、诞生:
(1)1946年,1946年,美国研制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年,国际互联网问世,中文音译简称“互联网”。
(3)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传入中国。
(4)大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还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5)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与犯罪影响着经济的安全;
②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③全球各国围绕互联网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造成了世界更加动荡不安。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利用网络,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造成世界局势更加动荡不安
授课方法
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Biblioteka 二次备课导入:我们现在生活中的网络,产生于第几次工业革命,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一、立体交通的诞生:
1、交通变革:
(1)汽车:1885年,卡尔·本茨和戴姆勒
(2)轮船:1887年,内燃机装配到轮船上。
(3)飞机:1903年,莱特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