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沈从文自然描写的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简论沈从文自然描写的现实意义

简论沈从文自然描写的现实意义

的系统 , 自然风情 描写 中所深蕴 的生命 哲学 和生态 意识 , 其 具有永恒 的艺术魅力 。
个无力改变命运 的老人来 说 , 他所做 的 , 只是顺 应 自然 的
法则 、 自然 的秩序 , 他 的能 力 , 尽 来完 成上 天交 给 的一 份 责
“ 西 世 界 ” 沈 从 文 理 想 人 生 的 一 个 缩 影 。 在 对 湘 西 湘 是
任、 一种使命 。他毫无怨言地接受女儿 女婿为情而死所 受的
打 击 , 无 怨 言地 承 担 起 对 孙 女 翠 翠 的 养 育 , 无 怨 言 地 五 毫 毫
自然风物的深情描绘 中 , 着力 表现 的, 仅是优 美清雅 的 他 不 明 山秀水 , 更是 一种 自然 、 真 、 本 自由自在 的生命精 神 , 是对
收稿 日期 :0 0 5 2 2 l —0 — 5 作 者 简 介 : 丽 鹃 , , 作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校 初 等教 育 学 院 副教 授 。 王 女 焦
20 09年 9月
中 州 学 刊
A a e c J u n lo h n z o c d mi o r a fZ o g h u
第 5期( 总第 19期 ) 7
S p.,01 e 2 0 No. 5
【 术 短 文 】 中 分 号:0 7 学 图 类 I6 2.
文 标 码: 献 识 A
沈 从 文 表 现 最 本 真 的 自然 , 于 他 对 自然 的崇 拜 。他 认 源
沈从文那一篇篇沉 淀着浓郁 情感 体验 和生命体 验 的湘西 自
然描 写 名 篇 , 不 仅 其 中厚 积 的 文 化 沉 淀 闪 耀 着 迷 人 的 光 彩 , “ 而且 澎湃 着 特 定 的 区 域 环 境 与 外 部 世 界 环 境 对 流 的 巨大 浪 潮 ” 。 沈从 文 苦 心 经 营 的文 学 王 国及 其 人 生 世 界 是 个 开 放

《边城》的主题意蕴及其现实意义

《边城》的主题意蕴及其现实意义

《边城》的主题意蕴及其现实意义《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代表作,以湘西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风土人情、人物性格、生命形态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命、人性的思考。

《边城》的主题意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故乡情结:《边城》是沈从文对故乡的回忆和描绘,充满了对湖南乡村风土人情的赞美和怀念。

通过描绘小镇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人物形象等,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

2. 生命意识:《边城》以湘西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人生命形态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翠翠、傩送等,都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3. 人性探讨:《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的性格、行为、情感都成为作者对人性的探讨。

小说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和遭遇,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4. 民族文化:《边城》以湘西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民俗文化、传统价值观等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传承。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湖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

《边城》在文学、文化、人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文学价值:《边城》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说中展现的故乡情结、生命意识、人性探讨等主题,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家乡、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2. 文化传承:《边城》通过对湘西小镇的文化描写,展示了湖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湖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3. 生命教育:《边城》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和遭遇,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珍贵。

小说中的生命意识,能够引导读者珍惜生命、关注自我成长和人生发展。

4. 人性启示:《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个性特点,他们的行为和情感表达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小说中的主题意蕴,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5. 社会反思:《边城》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家庭观念、婚姻制度、社会道德等。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1.自然美2.人性美2.1.邻里之间的真诚之美沈先生描写的湘西,民风纯朴,人们没有等级功利,而是相互友爱,真诚相待,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的人分文不收,富人不因家境富有而盛气凌人,能够体惜穷人,掌水码头船总顺顺送给老船夫吃的,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安排料理丧事。

屠夫见老船夫买肉切好肉却不要钱,这里人人以诚相待,表现出林立之间的真诚相待,与美丽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表达了自然美与人性美得结合,这里的人们心灵明净如水,邻里之间的真诚。

2.2.翠翠老船夫的美翠翠是爱与美得化身,她的出身具有传奇性,是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晶,她与老爷相依为命,她的爱情简单、真挚、自然单纯、一切符合一个情窦初开得天性,对于爱情的萌生,和对于爱情的觉悟都没有掺杂任何利益。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他五十年如一日,为来往的过客摆渡,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质朴憨厚,侠义心肠,他是一位慈祥,仁爱的长者,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他见天保对翠翠有意便迫切的指出"马路"和"车路"的求爱途径,表现了一个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的胸襟,是纯粹人性美的特写。

2.3.爱情之美三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

天保和傩送两兄弟都对翠翠一见倾心。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而外出闯滩,出了意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心上人归来。

展现出了一段凄美的爱情.爱情的结尾悲凉而深沉,如果真要说是哪一种爱情美的话,那只有一个词最适宜--凄美。

2.4.人性美造成的爱情悲剧亲情爱情,边城里的人性美,正是一个爱情悲剧的源头,这个故事也建立在人性的根底上,翠翠和姥爷的相依为命,两兄弟的手足亲情,对爱的真挚与坦诚无不是美的表达,兄弟同时爱上翠翠,老船夫一心想让翠翠"自主"的到幸福,但还未弄清他到底爱谁,便稀里糊涂的促成了天保的托媒,故事中所有的人,都是一群平常的、善良人,但这是这种美造成了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这是湘西地区淳朴的人文美,这份人文美恰是对现实生活中疯狂追求物质的一种嘲讽。

论沈从文《湘行散记》的风景描写

论沈从文《湘行散记》的风景描写

论沈从文《湘行散记》的风景描写摘要:《湘行散记》是沈从文一个重要的散文集,集子中的文章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

而其中展现这种魅力的元素便是沈从文在文章中大量的风景描写,而且这种风景的描写融合了沈从文独特的语言风格、丰富的感官契入以及丰厚的诗意的呈现。

关键词:湘行散记;沈式语言;绚丽的感官;丰厚的诗意中图分类号:i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12-01《湘行散记》这个散文集出版于1936年,一共收散文十一篇。

它是1934年作者回故乡湘西时作的游记,展现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自发的抗争。

语言清丽,描绘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

笔者以风景描写为契入点,分别从语言特色、丰富的感官契入以及丰厚的诗意的呈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

一、独特的“沈式语言”首先,写景语言质地简洁而澄明。

散文与小说不同,尤其是乡情散文,山水人事皆为实在,皆与作者生命相连,魂魄相依。

十六年后,在透骨的相思里翻越烟雨关山再度重逢,“一个生命,两个天地,十六载似水年华,脚一踏上乡土,心中多少感慨!”一颗心澄澈如沅水,自由舒放。

加之沈从文秉性醇厚,心根正直,能始终正视国族苦难,能关注广大遮蔽下的种种生命在欢喜和忧愁,笔墨书写均出自心源,出自人的至性常情,所以,磊磊落落,澄澄明明。

其次,景物描写运笔走势轻捷而灵动。

沈从文曾苦练过书法,深研过传统绘画,深知运笔走势的精妙所在。

所以将其精妙转为文字描写,“他能不着痕迹,轻轻的几笔就把一个景色的神髓,或者是人类微妙的感情脉络勾画出来。

他在这一方面的功夫,直追中国的大诗人和大画家。

现代文学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及得上他”。

曾深受沈从文影响的贾平凹说过:“语言中多用动词,用常人不用的动词,语言就有了场面感,有了容量和信息,有一种质的感觉。

”第三,描写风景用语典雅与土俗并存,富丽与朴素同在。

沈从文曾在写给青年作家的一封信中说道:“兼叙人事的散文……容许你在景物印象、语言对比、观念诠释、人事发展上作各种不太谨严的拼和,涂金绘彩至于奢侈,素朴无华近于贫俭,粗俗中增饰妩媚,庄素中注入了点点幽默。

环境描写与人物命运

环境描写与人物命运

悠美纯洁的童年归依《边城》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命运的切合内容提要:《边城》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沈从文童年时代的生活环境在1934年的桃花源式的追忆和理想化的提升,是一次悠美的纯洁的童年归依。

环境当然不能决定一切,但对人格、人物命运的影响是潜在而巨大的。

湘西幽美的环境给沈从文的童年一个极好的印象,甚至在他颠沛在外的一生中愈益明亮深刻。

作品中那一个远离大都市的世界和作者坎坷生世及遭遇的现实互为表里,在淳静中必然有了一层淡淡的哀愁之雾笼罩着,这便与悲剧性的人物命运有着诗意般的吻合,这也是作品之所以诱人的深刻之处。

关键词:环境描写人物命运切合一、颠沛流离的人生境遇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1902年生于一个困顿的军阀官僚家庭。

因家境衰落,14岁进入军队,开始半流浪式的士兵生涯。

他跟随湘西地方军,走遍沅水流域,得以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和劳动人民的欢乐与悲哀,了解到各种“人生形”。

这使他的思想感情和劳动人民有某种共通之处。

黑暗的现实和下层人民悲惨的命运,萌发起他对现存秩序的怀疑与失望,然而又找不到改变它的良好的方法,苦闷与躲避与些微的抗争的心理交织在一起,这些对他日后的创作起了重要作用。

1924年他以休芸芸笔名开始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一方面在颠沛流离中为了生活,另一方面更为了理想,为了以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影响人改造人,改造日渐堕落的社会。

真像是“临近日暮的悲哀了,还对着晨唱着欢乐的歌”(浩阳《晨鸟》)的一只鸟。

因此,他写作很勤,是当时作品数量最丰的作家之一。

他是《晨报》、《新月》刊物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可惜1949年停笔,他已出版了50多种集子。

作品以小说为主,计有短篇小说200余篇,中长篇10余部,还有散文、诗歌、文艺评论等。

沈从文曾经与丁玲、胡亦频合编过《中央日报》、天津《益世报》、北平《经世报》等的文艺副刊。

此外,他还先后在上海中国公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

艺术探讨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孙晓娇(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0)摘 要: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抒情的乡土叙事模式的代表人物。

他的小说语言古朴又极具诗意,其乡土小说也十分典型,与“现代文明”对照,读其作品也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忧患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引人深思。

其代表著作《边城》写于1933年,以描述天保、傩送和翠翠三者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穿插着当地特有的风土民情、湘西民俗和传统节日,着力塑造了一座具有浓重湘西地方特色的小城。

《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值得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审美价值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为《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其弟子汪曾祺曾说:“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沈从文的《边城》高呢?”《边城》其内容意义与艺术审美价值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小说内容小说题曰《边城》,便设定了故事发生地方是处于主流社会之外僻远边地的小城。

1按沈从文所述:“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进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

”这个小山城,由于是“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2由此可见,“边城”是在军阀混战,战火纷飞的时代中的一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圣地,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相隔绝,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在这“桃花源”中,便发生了翠翠,傩送与天保之间的爱情纠葛: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在端午节看龙舟赛时无意间遇上英俊的小伙子傩送(也叫“二佬”),正值花季的两人不由得互生纯真爱慕之心,种下情苗。

《边城》现实意义

《边城》现实意义

《边城》现实意义
《边城》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对湖南边远农村小镇的描写,展现了小人物与大时代的碰撞和矛盾。

小说以风云变幻的民国时期为背景,描绘了村庄里的乡土风情、村民的生活与矛盾,以及他们与外界现代文明的冲突和隔离。

《边城》这部小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小说通过描写边远地区的生活,呈现了农村社会的面貌和特点。

这种真实的写实手法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农村社会的生活状况,引起对农民命运的关注。

其次,小说通过描写乡村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反映了农民社会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体现了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和困难性。

小说中的人物陷入了旧传统与新思潮的矛盾之中,这种冲突状态反映了农民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选择。

最后,小说以情感和家庭纠葛为线索,通过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传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这种对人性的反思,使小说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意义。

总而言之,《边城》以其真实生动的描写手法和深刻的现实主题,不仅展现了农村社会的生活与矛盾,而且引发了对乡村发展与农民命运的思考。

这种现实意义使得《边城》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到北海去沈从文感悟

到北海去沈从文感悟

到北海去沈从文感悟【到北海去】——沈从文感悟导言:北海这座中国北方的城市,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被誉为“东北明珠”。

它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对于文学家沈从文来说,北海是他的心灵栖息地,他的文字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本文将从沈从文的角度,深入探讨到北海所给予他的思考和感悟。

一、北海的风貌与沈从文笔下的自然1. 北海的风光与沈从文笔下的自然描写1.1 旷达壮美的大自然在北海,沈从文感受到了广袤大地的力量与宽容,例如山川湖海的壮丽景色、夜空中繁星的闪耀等。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把北海的风貌和自然美传达给读者,让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美丽。

1.2 这片土地的独特之处北海拥有烟波浩渺的大海和奇峰异石的山脉,给人以独特之感。

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对北海景观的描绘,将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展现出来,激发了读者对北海的兴趣和向往。

二、到北海去的人文情怀1. 北海的历史文化底蕴1.1 北海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北海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名城,充满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沈从文深入了解北海的历史,将这份文化底蕴融入到他的文字之中,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1.2 北海的民俗风情沈从文对北海的民风民俗有着浓厚的兴趣,他通过对北海的人民生活和民俗活动的描写,让读者能够了解到北海的乡土情怀和人情味道。

三、沈从文的个人观点1. 文学创作对沈从文的意义1.1 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的关注对沈从文来说,文学创作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他通过文字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融入到作品中。

1.2 文学作品是对内心世界的表达沈从文认为,文学作品是对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它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并带给读者深度的思考和启迪。

总结与回顾:北海这座山清水秀的城市,给予了沈从文丰富的创作灵感。

他通过对北海的大自然和人文风貌的描绘,将这片土地的美丽传递给了读者。

北海的风光和文化底蕴让沈从文深受触动,从而更加深入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9月中州学刊Sep.,2010第5期(总第179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o.5【学术短文】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5—0283—03简论沈从文自然描写的现实意义王丽鹃(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沈从文作品以极其“自然”而深得读者的欣赏和青睐。

沈从文那一篇篇沉淀着浓郁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的湘西自然描写名篇,“不仅其中厚积的文化沉淀闪耀着迷人的光彩,而且澎湃着特定的区域环境与外部世界环境对流的巨大浪潮”①。

沈从文苦心经营的文学王国及其人生世界是个开放的系统,其自然风情描写中所深蕴的生命哲学和生态意识,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一“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一个缩影。

在对湘西自然风物的深情描绘中,他着力表现的,不仅是优美清雅的明山秀水,更是一种自然、本真、自由自在的生命精神,是对“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境界的向往。

不善辞令、言语木讷的沈从文,对自然有着一种天生的感动。

在自然面前,他的心会变得出奇的“软和”。

他常常不是刻意地描写自然,而是在用心与自然进行交流和对话。

这样的例子在他作品中俯拾即是:如“从汽车眺望平堤远处,薄雾里错落有致的平田、房子、树木,全如敷了一层蓝灰,一切极爽心悦目。

”(《湘行散记·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那种黛色无际的崖石,那种一丛丛幽香眩目的奇葩,那种小小洄旋的溪流,合成一个如何不可言说迷人心目的圣境!”(《湘行散记·桃源与沅州》)。

沈从文对大自然有着一种矢志不渝的独有钟情。

在对自然的描写中,他极其忠诚于自然,总是满怀着一颗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如实表现自然。

所以,在他的湘西系列中,有自然的山水,自然的人们(如柏子),自然的爱情(如翠翠的爱情),自然的生老病死。

沈从文笔下的自然,既有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眼中的自然,也有作者和作品中人物心中的自然。

眼中的自然是现实中的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也充满着无奈和残酷;心中的自然是理想中的自然,表现了人们在饱受现代文明的侵扰和伤害之后,对美好自然的心理回归。

沈从文表现最本真的自然,源于他对自然的崇拜。

他认为“上帝”即自然,大自然创造了一切,也包括人本身。

所以,沈从文笔下的人物也是遵从着自然的规律,听天由命。

著名小说《边城》中的老船夫,在女儿女婿为情而死的打击向他袭来时候,这个年逾70、撑了50年渡船的老人才会说:“一切皆由命,半点不由人。

”这是他对人生自然一辈子的认识。

对于一个无力改变命运的老人来说,他所做的,只是顺应自然的法则、自然的秩序,尽他的能力,来完成上天交给的一份责任、一种使命。

他毫无怨言地接受女儿女婿为情而死所受的打击,毫无怨言地承担起对孙女翠翠的养育,毫无怨言地五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摆渡,把过渡的人们从此岸渡到彼岸。

沈从文崇拜自然,相信人与自然的契合,亦即人神谐和。

中国传统哲学特别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互感应、交流共鸣。

自然的存在与人事密切相关,它体现着人的精神生活,展示着人的精神品格,对应着人的心理情感。

《边城》中,人与自然这种息息相通、相生相长的境界是灵动而超逸的。

老船夫、翠翠与渡船、黄狗的相依相谐,就是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一组浓缩的意象。

人在船在,人亡船失。

黄狗是自然中的灵性的物化,它与人终生相伴,而且通晓人性,祖父知道黄狗在翠翠身边,也许比他自己在她身边还稳当。

在这里,人与自然这种相依为命、和谐亲睦的关系即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化人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亲睦,也是生态主义的一个中心话语。

“生态主义是一种在当代世界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政治话语。

它产生于西方发达社会,而后波及全球,对20世纪晚期的人收稿日期:2010—05—25作者简介:王丽鹃,女,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

382文社会科学研究有着重要影响。

”②从影响深广的《圣经·创世纪》中的“人类中心主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持这种观点),到施韦策的“敬畏生命”和泰勒“尊重自然”的“生命中心论”,再到利奥波德和克利考特的“生态中心论”,这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反映了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

生命中心论的先驱者施韦策,在1919年首次提出“敬畏生命”的观念,用以救治现代社会的伦理病症。

他认为,只有禀承对一切生命负有责任的德性的人才是健全的人。

1923年,他在《文化和伦理》一书中对此做了进一步阐发,并终身加以弘扬。

他认为:唯有人,一切生命中最高的生命,能够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因而能够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生命意志。

对他来说,善是保护生命、提升生命,使能够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能够发展的生命。

这是绝对的、根本的道德原则。

泰勒接受了这一思想,并为之提供确证,构筑了一个相当庞大的生命中心论体系。

泰勒把“尊重自然”作为其理论的最高原则。

③出生在1902年的沈从文对故乡湘西人性美与自然美的文学性探索,恰恰与上述思想同步,这体现了沈从文作品现代性的一面。

沈从文以另一种更新颖独到的方式,敬畏自然和生命,热情讴歌那近于原始古朴荒蛮的“那一处自然”和“那一方生命”。

他以文学的笔触、艺术的方式,走到了历史的前沿。

打开沈从文的湘西系列,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边城”想象,那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边城”人物,无不具有植根于人类伦理的美好情感,如仁慈、同情、忠诚、博爱、宽宥、纯朴、善良,等等。

《边城》中的人一个个具有古道热肠,他们勤劳善良,乐善好施,老幼无欺,安分守时,遵从自然的法则,平平安安地过自己的日子,不贪不占,不倚势压人,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上,表现出最自然的人性。

70多岁的老船夫是个典型的代表,他为人忠厚仁爱,他靠摆渡挣一点儿微薄的收入———三斗米、七百钱,与孙女翠翠艰难度日。

他摆渡不私自收钱,当别人过意不去,硬要给钱的时候,他坚决不收。

如果人家强行把钱扔到船板上,他就会把这些钱买来烟叶、茶叶或者解暑的药,以送给过路的人。

在沈从文的笔下,居住在遥远边城的人都富有一种来自自然的同情心,他们想尽各种办法来关心和照顾这祖孙俩。

他们过渡是公家免费的,可是他们想方设法给钱,或者把钱硬扔到船板上,或者在老船夫进城买东西的时候,想方设法多给一些或不收他的钱。

为此,老船夫常常与人发生争执。

边城人这种来自自然天性的憨厚朴实,是沈从文非常赞赏并极力歌颂的,并把它作为理想的人性加以宣扬。

沈从文内心深处这种对自然无可怀疑的崇拜和对纯美自然人性无可遏止的追求,源于他对自然与人契合、谐和的坚定认识,也源于他对现代城市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影响下的人性缺失、人心不古的痛切感悟。

沈从文在作品中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并把这一“人生形式”作为与城里人不忠、不诚、不良的对立面,由此构建了沈从文小说的两个世界:自然的湘西与被现代文明浸染的城市。

王继志在《沈从文论》这样说:“沈从文是一个诗人,所以他以诗人的敏感、诗人的情绪、诗人的幻想真诚地描绘他心目中深藏已久的情感记忆对象,编织着一幅与现实人生完全不同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但他同时又想担负起一个思想家的担子,想为我们的民族寻找出一条摆脱‘堕落趋势’的路途,他感到力不从心,他感到痛苦,感到寂寞,感到前途的无测。

”④沈从文湘西系列中的形象描绘和理性判断,无疑体现了他清醒的现代意识。

沈从文面对故乡山水的动人风光,感到“满眼是诗,一种纯粹的诗。

生命另一形式的表现,即人与自然契合,彼此不分的表现,在这里可以和感官接触”(《湘西·泸溪·浦市·箱子岩》)。

《边城》所描绘的湘西边城风俗画,小镇茶峒恬然平淡的乡村生活,像一支牧歌短笛,回响在湘西的青山绿水、红叶黄花之间。

《边城》海市蜃楼般飘渺美丽的桃源,是沈从文的梦中世界和理想王国。

在那美丽的文字背后,虽然有一种带有痛惜情绪的怀旧,隐伏着很深的悲剧感,但它带给读者更多的是“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给他们一种勇气和信心”。

沈从文对边城人的生命形式的展示和思考,折射出生命的现代意义和未来可能性,他对人生形式理想的提升和期待以及他的道德理想,必然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种子”。

“玲珑剔透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人性甜美的凤凰小城赋予他柔顺多情的个性。

”风景秀美的湘西给了沈从文一颗多情的心和一支灵动的笔。

几十年过去了,沈从文这个永远也融不进大城市的“乡下人”,他的灵魂依然在沅水流域深情地歌唱。

三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被异族入侵,文学与政治急速联姻,以实现文学反映时代主题的使命。

而沈从文———这个从西南偏隅走出来的阅历丰富、想弄文学的人,在北京不能实现他上大学的意愿,于是将探寻的目光投注到家乡那一片秀山圣水,去书写那美丽独特的自然山水和朴实纯净的自然人性。

他以对故乡沅水难以割舍的深情,以中国西南的一小角隅为中心建构他理想的人生世界,苦心经营他的文学王国。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⑤沈从文的创作虽然与时代大潮隔离,却暗合了世界文学主题的多样化,并切合了生态主义者的种种观点和主张。

这种切合,不是有意,却是巧合。

这也说明,中国古代自然观在沈从文思想意识与作品创作中的延伸和传承。

中国古代“天482中州学刊2010年第5期人合一”的思想观点在现代社会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自然与人本来就是一种相互依存、相照相赏的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自然的书写与探讨,历来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命题。

沈从文以另一种方式,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他无意领人们到桃源旅行,他也不像西方人那样,建一个生态保护区去保护自然的生态平衡,而是以文学之笔将自然之美自然呈现。

他不仅在当时为人们带来了一股边地的自然之风,调动了人们阅读文本(也是阅读自然,阅读自然人性)的兴趣。

当他的作品翻译成多国文字走向世界的时候,也为世界了解中国原始自然的至真至纯打开了一扇窗,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纷至沓来,来到湘西。

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就是一组具有现代性魅力的独特艺术品,“边城”想象无疑表达了现代人的美丽梦想。

作者对湘西自然山水的钟情描述和深情赞美,无疑是在对湘西边地古风古韵的挖掘中显示出它独有的现代性魅力。

在作品中,沈从文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

他对诗性自然的浓抹重彩,使这种山美、水美、人性美融为一炉。

沈从文曾说,他要“用一枝笔来好好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20世纪生活取予的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