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导学案
《六国论》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六国论》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六国论》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1《六国论》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一、导言《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家孙武所著,是中国古代政治书籍之一。
它是根据孙武对六国(齐、楚、燕、赵、韩、魏)的政治制度、军事政策、外交政策的观察和分析而写成的。
本篇文章旨在提供一份导学案,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六国论》,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重要的政治著作。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六国论》的产生背景及其作者孙武的生平;2. 理解《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3. 了解《六国论》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从文本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分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六国论》的主要思想;2. 理解孙武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性;3. 能够分析《六国论》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1. 了解《六国论》的背景和孙武的生平;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孙武的生平和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六国论》的产生背景。
教师可以采用讲解、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孙武和《六国论》有更全面的了解。
2. 理解《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六国论》,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分析。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采用讲解、讨论、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3. 了解《六国论》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影响;教师可以介绍《六国论》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六国论》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影响。
教师可以采用讲解、演示、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六国论》的影响有更全面的了解。
4.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从文本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六国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从文本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分析。
六国论 导学案

六国论导学案《六国论导学案》六国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经典兵法著作,作者是苏轼,书中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六国相互争斗的历史故事以及战略战术。
六国论被誉为中国古代兵学的奠基之作,对后世的兵法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导学案将对六国论的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兵法精髓。
一、六国争霸六国论中,苏轼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六国之间的战争进行剖析,揭示了各国兴衰成败的原因。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和魏国。
这六个国家之间互相勾心斗角,频繁发生冲突并最终导致了战国时期的局面。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六国论,了解各国兴衰的原因,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战略思维六国论中涉及了许多关于战略思维的内容,苏轼通过对各国军事行动的分析,总结出了许多有关作战策略的原则。
例如,“攻其必救,夺其所覆”、“饵之以利,动之以义”等战略戒条,这些原则在当今军事领域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六国论,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兵法思想的精华,提高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
三、军事典故在六国论中,苏轼还描绘了许多关于军事的典故,这些典故既生动有趣,又富有启发性。
例如,楚庄王论兵时说“霸王之业,谓平定天下”,赵武灵王听说魏昭王以越姬为妃,卫石景使魏献去袭宝剑,此等典故都是六国论中的精彩片段。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典故更深入地了解兵法的精髓,增强对军事知识的理解。
四、军队管理六国论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军队管理的内容,如统帅如何指挥部队、如何选拔封官之选等。
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六国论,学生可以领悟到古代兵法家对军队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军事素养和领导才能。
五、现实应用最后,通过学习六国论,学生可以将其中的兵法原则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指导自己在面对挑战时的应对策略。
六国论中的许多思想和原则,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此,深入学习六国论,对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国论导学案

《六国论》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课时:二课时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⑴、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
著有文章二十二篇。
文集名为《嘉祐集》(以年号命名)。
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⑵、故事: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
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
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2、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
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
六国论导学案(3课时,含答案)

《六国论》导学案第一课时第11周第四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借古讽今的写法,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3、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
【学习难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培养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知识链接】1、文章背景(1)、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
1004 年,辽(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道州城下,威胁宋都。
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丝绢二十万匹。
1042 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况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1044 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纯白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
而在此前的1006 年, 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两, 绢万匹, 钱二万贯。
苏洵反对这种屈辱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
(2)、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2、作者简介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六国论导学案

六国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3)四、中心思想 (5)五、读文感知 (6)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7)一、学习目标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背景和根本原因,认识到国家兴衰与统治者决策、国家实力之间的密切关系。
学习作者运用历史资料、逻辑推理和文学手法来阐述观点的方法,提升我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从中汲取历史教训,认识到团结合作、自强不息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培养我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预习检测一、选择题1.《六国论》的作者是哪位文学家?A.苏洵B.苏轼C.苏辙D.杜牧2.《六国论》中提出的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兵不利B.战不善C.弊在赂秦D.君主无能3.下列关于《六国论》中提到的国家,哪个描述是错误的?A.齐国地势险要,政治稳定B.楚国地大物博,但政治混乱C.燕国虽小,但军事实力强大D.赵国位于边境,战争频繁二、填空题1.《六国论》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提到,六国之所以割地求和,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作者通过对比论证,指出六国与秦国在____________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从而揭示了六国灭亡的必然性。
三、简答题1.请简述《六国论》中作者对于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
2.结合《六国论》,谈谈你对当今国家间外交策略的看法。
四、阅读理解题阅读《六国论》选段,回答问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1.请解释“弊在赂秦”的含义。
2.根据选段内容,简述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主要原因。
三、全文翻译《六国论》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六国论 导学案

六国论学案1、熟读文章、了解时代背景。
2、掌握本文重点实词、虛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本文议论严谨的特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苏洵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审美鉴賞与创造: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本文议论严谨的特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重点: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难点: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二、展示各组预习任务三、听范读并跟读课文理解词义找出本文中心论点四、理清结构1、这篇史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又发展出了两条分论点是什么?()3、点出写作目的,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五、分析全文1、第二段论证的是哪一个分论点?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学习方法:默读第二段,小组内讨论第二段分论点: 论证方法:2、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的?齐、赵、燕是怎样灭亡的? 学习方法:默读第三段,组内讨论完成学案填空。
分论点:齐 结果: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燕 “以荆卿为计” 结果: 赵 结果: “用武而不终也”齐 燕 赵3、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为六国灭亡做出了评价,由此得出了什么样的历史教训?学习方法:速读第四段和第五段,完成填空。
结构: 作用:( 提示:论史 论策)历史教训: (用原文回答)4、其实文章到第四段内容上说得很透彻结构也很完整了,但是作者又写了一段,这第五段是否是多余呢?学习方法:思考,讨论,抢答1、查找资料,了解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医学家、经济学者及社会爱心人士。
(每位同学积累5-10人)2、归纳积累本文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六国论》。
3、列举本文论证方法及例句。
《六国论》学案

《六国论》学案1.《六国论》学案篇1学习要点1. 鉴赏本文严密的论证思路,评析作者的观点。
2.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欣赏本文充沛雄劲的气势。
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4.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本文的论证结构本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宗明义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然后将这一论点一分为二,从“赂秦”和“不赂秦”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第二段针对第一个分论点“弊在赂秦”进行论证。
韩、楚、魏三国对秦的态度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结果也一样——皆因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故将它们合写。
采用对比论证:将秦国得到诸侯贿赂的土地与争战得到的土地从数量上比较,说明弊在赂秦;将三个国家“祖先”得来土地之艰与子孙奉献土地之易在程度上对比,说明弊在赂秦;将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从道理上说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最后引证苏代的话,说明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的道理,把“弊在赂案”的观点,阐述得入木三分第三段针对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进行论证。
因齐、燕、赵三国对秦的态度不同,就分而写之:齐与秦交好,不助五国;燕、赵则守土抗秦。
于是分别从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说明“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把这一分论点阐述得鞭辟入里。
最后两段从相反角度提出假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同时点明写作目的,委婉讽谏北宋王朝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六国论》中“食之”解《六国论》后半篇有这样一句话:“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对于引文中带黑点的词句,一些选本是这样解释的:“那么,我恐怕秦国的人连饭也吃不下去了。
‘食’,吃饭。
‘之’,等于‘而’。
”这句是假设推论,是承上文从积极方面指出:如果六国更进一步执行正确路线,也就是拿赂秦的土地分封天下的谋臣,以事秦的谦逊态度礼待天下的奇才,更要紧的是坚持合纵,紧密团结,并力抗秦,那么对秦国的斗争,就会出现坚不可摧的形势,秦国绝不可能灭亡六国。
《六国论》导学案

《六国论》导学案《六国论》导学案一、作者介绍《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
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
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
•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
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写作背景《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
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
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三、课文分析《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段是以作为论据,论证。
第三段再从礼天下之奇才()4.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4)可谓智力孤危()(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5.一词多义。
(1)非: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② 觉今是而昨非( )③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或: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得:①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 此言得之( )③ 至德不得( )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⑥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4)相: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 相见恨晚( )③ 死者相藉( )④ 伯乐相马( )(5)势:① 其势弱于秦( )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6.特殊句式(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后秦击赵者再()(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五、精讲提示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2、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3、怎样理解第四、第五段?4、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同步达纲练习】1.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丘二中高三语文导学案《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讲的是苏老泉到27岁上开始发愤用功,刻苦学习,后来,成了著名的文学家。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三字经中的苏老泉是谁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苏老泉就是北宋的苏洵,他字明允,号老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何时,都要发奋读书,刻苦学习。
只有这样才会有成功的希望。
今天我们来复习苏老泉的《六国论》。
(一)背诵第一二自然段,并完成下列要求。
(1)重点句子默写。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曰弊在赂秦也。
”(2)重点词语解释。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破灭之道也()③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④不赂者以赂者丧()⑤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二)(1)背诵第三自然段(2)重点句子默写①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
②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③古人云: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此言得之。
(2)重点词语解释。
①秦以攻取之外()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③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⑤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⑥然后得一夕安寝。
()⑦暴秦之欲无厌.()⑧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⑨至于颠覆..宜然。
()()()()....,理固⑩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3)古今异义思厥先祖父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4)通假字暴秦之欲无厌.________通________(三)请同学们迅速诵读课文第4自然段,疏通文意,准备检查背诵。
1、重点句子默写(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点词语解释。
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③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⑤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⑦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⑧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古今异义可谓智力孤危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四)背诵第五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1、重点句子默写①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②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
2、重点词语解释。
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古今异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课堂导学案一、请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翻译的规律。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译文: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劝学》4、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秋水》5、沛公安在?《鸿门宴》6、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7、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8、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10、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1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魏公子列传》12、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13.异言之武帝,有敕召见。
规律总结:当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遇到与现代汉语不一样的句式的句子,需要进行语序的“调整”,这在翻译中叫“调”。
那么我们在古汉语中遇到的特殊句式有哪一些呢?一般来说,在古汉语中,我们所遇到的特殊语序的句式有这些: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我们在翻译这些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除了字字落实之外,还要调整语序。
二、走近高考(2011四川卷)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色以字给,一日,携褚币家易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先生不觉失笑。
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
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履,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
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
”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
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
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
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
”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
留之,不可得。
闻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意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知何人?”惠之谷,怒曰:“我岂敢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
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
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
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诗文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
”始知真为先生矣。
至彼,梁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
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
”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
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
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
“止客宿。
翼旦,客别。
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
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遇于道。
治中策蹇,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微之乎?“曰:“然。
足下非陈刚中乎?”曰:“然”握手若平生欢,公论驴故事。
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
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处某传。
”又三十余事。
治中沈敬之。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翻译下列文段中的划线句子(1)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2)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2011天津卷)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
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
”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
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
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谥。
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知吾也。
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
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
”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1)今吾于足下并生今世。
(2分)(2)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吾知也。
(3分)课堂达标(2011湖北卷)谏成帝营陵寝疏[西汉]刘向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
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
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
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
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
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
十有余年,越人发之。
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
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
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
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
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
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
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
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
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注】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4分)(2)其后牧儿亡羊,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3分)(3)孝文皇帝去坟,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3分)课后作业(20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句子。
严祺先文集序归庄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
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
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
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