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七年级地理下册 7.1 东南亚教案 (新版)湘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一节 东南亚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一节 东南亚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东南亚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东南亚》是(湘教版)《地理》下册第二章《了解地区》第一节的内容。

教材的内容有:东南亚的概况;东南亚的地形特征及其成因;东南亚的气候与当地的自然景观。

2、本课地位:它是新课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尤其是东南亚的气候和东南亚的地形特征。

由于它与我国相邻,而且这边的华人华侨特别的多,因此会经常作为考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东南亚的位置,以及马六甲海峡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形及河流特点3、了解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气候特点能力目标:1.培养读图、绘图、填图及分析图表资料的能力;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2、通过学生使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点: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2、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形3、东南亚的气候特点5、教学难点:1、通过分析地图和读图总结出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2、能够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

二、教法1、设问思考法:通过课堂上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图,带着问题看视频等。

2、图文讲解法:通过多样性的图片展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同一个内容。

使教学变得通俗、易懂。

3、使用多媒体法: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一个课堂上教法更加的灵活,生活,风趣。

三、学法1、培养学生查找地图中重要内容的习惯和能力,正确理解并掌握阅读地图的步骤,这个叫图文结合读。

2、通过教师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3、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课堂的一些练习,进一步加强巩固课文内容。

四、教学程序:【导入过渡】【课件展示】东南亚的国家图提问:同学们,喜欢不喜欢旅游?回答:喜欢。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 第一节 东南亚 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 第一节 东南亚 教案

第一节东南亚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2.读图说出东南亚的位置特点及马六甲海峡在世界交通上的重要意义。

3.了解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特征、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4.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教学重难点:1、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2、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改编歌曲《恋曲东南亚》,思考视频呈现出东南亚地区哪些风土民情?一、地理位置:1、纬度位置:主要位于带。

2、海陆位置:位于洲东南部,东临洋,西临洋。

南与为邻。

位于两洲两洋的路口。

二、范围:主要位于亚洲部,包括半岛和群岛。

找出马来群岛主要的半岛和岛屿并熟悉名称。

三、自然环境:(一)地形与河流1、找出中南半岛主要的河流,观察地形。

地形与河流的分布呈现相间,分布的特征。

2、观察地形图,高,低,由此推出河流流向为,上游,资源丰富,下游,冲击形成,多为农业区。

3、观察马来群岛地形图,地形崎岖,山岭,平原,河流多短小,由中部发源向流去注入海洋。

4、东南亚地处板块、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多、。

印度尼西亚有“”之称。

探究一:为什么东南亚地区火山地震活动特别频繁?思考:试分析火山的功与过?(二)气候与农业:探究二: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各是什么气候类型?并说明其气候特点。

假如你是一位农民,这两种气候区你选择在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收获?1、中南半岛属于气候,气候特征是。

农作物适合在播种,收获。

2、马来群岛属于气候,气候特征是。

农作物可以随时,随时。

四、马六甲海峡:探究三:为什么说马六甲海峡是沟通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马六甲海峡通航能力有限,若要开辟一条沟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新航线,你有什么好的建议?1、马六甲海峡位于半岛和岛之间。

2、意义:(1)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2)马六甲海峡是连接欧洲、印度洋沿岸港口与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

(3)马六甲海峡浅滩暗礁不多,大部分时间风平浪静,有利于船只航行。

七年级地理下册7.1东南亚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7.1东南亚教案(新版)湘教版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东南亚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东南亚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东南亚问题。
1. 地理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经济发展状况等基本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应用能力。
2. 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从地图、图表、文字等不同来源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能力。
3. 思维品质:通过分析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条件,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因果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3. 素质层面: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是,他们的自控能力可能不足,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4. 行为习惯: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形成了不同的学习习惯,这对于他们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东南亚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东南亚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东南亚》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东南亚》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东南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东南亚》是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亚洲的一个局部区域——东南亚。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国家、自然资源、人口、宗教、语言、经济、旅游资源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片、数据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东南亚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亚洲有一定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进一步熟悉东南亚的地理特征,提高对地理知识的运用和分析能力。

同时,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资料,能够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国家、自然资源、人口、宗教、语言、经济、旅游资源等基本知识;能够阅读和分析东南亚地图;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国家、自然资源、人口、宗教、语言、经济、旅游资源等基本知识;2.教学难点:对东南亚地图的阅读和分析,以及相关地理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地图和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问题教学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3.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东南亚国家或地区为例,分析其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2.教具:多媒体设备、地图、图片、资料等;3.学具:笔记本、笔、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东南亚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东南亚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国家、自然资源、人口、宗教、语言、经济、旅游资源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东南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七年级地理下册7.1东南亚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7.1东南亚教案(新版)湘教版

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教学重点 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 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法提示 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多媒体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 学 内 容 二次备课札记(个 案) 一、复习提问
教 学 内 容
二次备课札记(个 案)

新加坡——新加坡
菲律宾——马尼拉
印度尼西亚——
雅加达文莱——斯里巴加湾市
东帝汶(最新独立)
其中与陆地接壤的国家为缅甸、老挝、越南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做澜沧江,流经了中国、缅甸、老挝、泰 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2.首都(沿河分布)完成书上 36 页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 会如何读图,积极主动思考地理问题。 利用 37 页阅读材料分析 “花园城市” 新加坡国际贸易、 加工业、 旅游业为三大经济支柱 3.居民 利用书 40 页的课文总结强调,从课文中使学生注意到新加坡的 华人、华侨,引申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从课文中找出华人和华侨的 区别。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㈢马六甲海峡 通过指图提问总结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强调其在交 通运输中的咽喉位置。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太平洋与 大西洋之间,因而可说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1.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之 间 2.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3.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欧洲的重要航 道 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四、小结与练习:利用目标检测、填充图册的练习当堂巩固。 作业布置: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东南亚》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东南亚》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东南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东南亚》是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后,对东南亚地区进行深入学习的开始。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经济状况、文化特色等内容。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地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地理信息的提取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东南亚地区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经济状况和文化特色,提高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表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关爱地球、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经济状况和文化特色。

2.难点:对东南亚地区地理特点和人文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表、实物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东南亚国家或地区,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东南亚地区的地图、图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南亚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东南亚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湘教版七下地理7.1东南亚教学设计2

湘教版七下地理7.1东南亚教学设计2

湘教版七下地理7.1东南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7.1东南亚教学设计2主要介绍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与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以及与中国在各方面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亚洲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东南亚的部分国家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与民族等方面的认识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东南亚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与民族等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学会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以及与中国在各方面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周边国家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与民族等情况。

2.难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以及与中国在各方面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等情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经济发展、人口与民族等特点。

3.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东南亚各国的发展差异,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3.准备好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亚洲地理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东南亚。

2.呈现(10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展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等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

3.操练(10分钟)针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等问题,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4.巩固(1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经济发展、人口与民族等特点。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东南亚》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东南亚》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东南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东南亚》是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后,对东南亚地区进行详细学习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主要介绍东南亚的位置、范围、气候、资源、人口、国家、宗教、文化以及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精美,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世界地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他们对东南亚地区的认识相对较浅,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的位置、范围、气候、资源、人口、国家、宗教、文化以及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南亚的位置、范围、气候、资源、人口、国家、宗教、文化以及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2.难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资源分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设计好针对本节课的问题。

3.准备好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对新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详细介绍东南亚的位置、范围、气候、资源、人口、国家、宗教、文化以及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对东南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东南亚的相关知识。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对东南亚的知识进行巩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之间
2.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3.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欧洲的重要航道
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四、小结与练习:利用目标检测、填充图册的练习当堂巩固。
作业布置:
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小结、反馈:
科目
地理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
2.通过地形图分析:
(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
(2)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1)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第一节东南亚
科目
地理
年级

班级
周次
授课时间
月日
课题
第二章了解地区
第一节东南亚(第一课时)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辅备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37页阅读材料分析“花园城市”新加坡国际贸易、加工业、旅游业为三大经济支柱
3.居民
利用书40页的课文总结强调,从课文中使学生注意到新加坡的华人、华侨,引申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从课文中找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㈢马六甲海峡
通过指图提问总结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强调其在交通运输中的咽喉位置。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因而可说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2)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
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
学生以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1)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总结东南亚的物产,完成书上练习题锻炼学生读图解题的能力,养成学生读图解题的习惯
四、小结与练习:总结本节课知识,最后综述东南亚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目标检测和填充图册上的练习题练习。
作业布置:
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小结、反馈: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亚洲地理位置的过程,掌握分析某一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并依此运用地图分析欧洲的地理位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法提示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札记(个案)
一、复习提问
(2)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四、小结和作业:回顾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做配套练习。
作业布置:
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小结、反馈:
科目
地理
年级

班级
周次
授课时间
月日
课题
第二章了解地区
第一节东南亚(第二课时)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戴柏林
辅备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东南亚的国家,以及各国的首都。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二)过程与方法
分析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总结:
1.矿产资源:石油、锡
石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锡: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锡产量最多的国家
2.粮食作物:水稻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3.热带经济作物:简单介绍。
天然橡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居世界前三位。
油棕(棕榈油):泰国的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椰子(椰油):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法提示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札记(个案)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复习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新课部分做铺垫。
二、导入新课:
观察亚洲政区图。
指导学生读图。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年级

班级
周次
授课时间
月日7
课题
第二章了解地区
第一节东南亚(第三课时)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戴柏林
辅备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读图了解东南亚地区主要的农产品、矿产品大的分布。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
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泰国——曼谷缅甸——仰光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新加坡菲律宾——马尼拉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文莱——斯里巴加湾市东帝汶(最新独立)
其中与陆地接壤的国家为缅甸、老挝、越南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做澜沧江,流经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2.首都(沿河分布)完成书上36页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读图,积极主动思考地理问题。
通过学习了解东南亚各国经济的特点,从而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形式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
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教学难点
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Βιβλιοθήκη 教法提示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札记(个案)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以谜语引入:大江之中——河内;长鼻盛会——万象;举头望明月——仰光(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简单介绍。)
三、讲授新课
㈠国家、首都、居民
1、国家:
利用挂图指图。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技巧。
读图2-3,找出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内老挝——万象柬埔寨——金边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学生说说东南亚的气候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泰国的香米吗?他与我们我家产的大米有很大的不同。味道很好,泰国就在东南亚,那么东南亚还有哪些物产呢?
板书:㈣富饶的物产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地图的方法必须先看图例。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书38页图2-6东南亚的物产分布。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