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大青树下的小学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大青树下的小学》导学案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用时:4分钟)
1.指导学生运用“三点关注法〞把握书写注意点。
2.指导学生认真书写生字。
1.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交流书写注意点,关注每个字的主笔画、字形、构造。
2.组织学生交流。
场景一:上学场景
(1)引导学生围绕第1自然段,抓住详细的语言文字交流“上学场景〞令你印象深入的原因。
(2)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场景二:上课场景
(1)引导学生围绕第3自然段,抓住详细的语言文字交流“上课场景〞令你印象深入的原因。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猴子()地听着,它们会说()。
1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题
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会写“早晨、穿戴〞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颖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2)朗读生字词语,进展生字归类,熟记字音、字形。采用形声字归类,通过一定的规律识记字形,认读字音。
(3)在老师指导下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在评价识字效果时,老师应肯定预习的重要性,可运用预习闯关环节检测预习情况。
2.老师要重视纠正学生读书姿势,交流中倾听学生的识字方法,帮助学生梳理语言。
(2)反复朗读语段,边读边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导学案第1篇】《大青树下的小学》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
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1、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音乐《爱我中华》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品味词语,加深理解。
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
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
3、创设情境,强化情感。
教学快要结束时,我大胆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一只蝴蝶、一只小猴、一只小鸟、一朵花,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了兴趣,保持了学生注意力,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二、成功之处转换角色,入情入境。
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时,我提问:“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戴上头饰,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三、不足之处1、拓展阅读《走月亮》《爱我中华》《山沟里的孩子》。
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学生对于《走月亮》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了一些困难。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教师指导书写生字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关键笔画所在的位置及书写特点。教师示范书写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的执笔姿势、运笔动作,感受汉字的结构美。学生动笔前,端正书写姿势——头正、肩平、腰直、足安。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朗读生字词语,进行生字归类,熟记字音、字形。
(3)在教师指导下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1.在评价识字效果时,教师应肯定预习的重要性,并检测预 习情况。
2.教师要重视识字和写字训练,教给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
3.教师要突出多种形式的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 语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观察比较,揭示课题(用时:8分钟)
1.出示课文插图。鼓励、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学校与自己的学校的区别。
2.导入新课,设疑引读。 3.引导学生浏览课文,思考提出的问题。
4.引导学生交流对我国各民族的认识。教师适时出示课后资料袋,简介几个少数民族。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用时:4分钟)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把握书写注意点。
2.指导学生认真书写生字。
1.认真阅读田字格中的生字,交流书写注意点。2.练习书写生字词语。
教师要注重学生书写前的观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用时:6分钟)
4.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你对我国各民族的了解。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青树下的小学 预习单导学案

学生预习单
课题
《大青树下的小学》
时间建议
20分钟
预
学
内
容
熟读课文
1.我会圈出本课要求会读的生字,并认真拼读两次。
2.我知道本课共有( )自然段,并在课本里标出来。
3.我朗读了( )遍课文。可以读得
★流利,有感情( ); ★非常流利( );
★比较流利( ); ★基本正1.本文通过描写一所的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团结有爱。表达了作者的自豪感和对这所小学的和之情。
2.课文是按照“→→→→”的顺序来写孩子们这一天的校园生活的。(填序号)
A、来到学校 B、上学路上 C、上课 D、下课
3.大青树的小学里,有、、、、等民族的小学生。
资料搜集
我国有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族的人口最多,课文中提到的少数民族有、、、。我还知道其他的少数民族、、、……
阅读质疑
预习中,我还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我要把他们记下来,课堂上问一问老师。
1.我会给下列生字注音。
晨( ) 绒( ) 球( ) 汉( ) 艳( )
服( ) 装( ) 扮( ) 读( ) 静( )
停( ) 粗( ) 影( ) 坝( ) 扬( )
摔( ) 跤( ) 凤( ) 洁( )
2.给多音字标注两个正确的读音。
好( ) ( ) 奇( )( )
3.我会在课文中画出新鲜的词语。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优秀教案第【1】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教材分析《大青树下的小学》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
学习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戴”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并能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且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以上教学目标中,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引趣)三、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我主要采取想象感悟法、朗读感悟法、品词析句法这三种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引思环节: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民族小学内学生穿戴不同的场景的,我问学生:上的小学和我们的小学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应该很快的发现穿着不同等等。
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怎么样的呢(板书:《大青树下的小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准生字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1大青树下的小学(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大青树下的小学(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前言在本篇导学案中,我们将探讨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一主题内容。
通过学习本单元,我们可以了解小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探究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活对于人类的影响,教育孩子们学会观察、思考和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生活与思想能力。
学习目标•理解大青树对于小学生活的重要性,识记大青树与小学生密切相关的事物;•体会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感悟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阅读获取答案。
学习重点•理解大青树在小学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体会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学习内容课文简介本单元的课文主要讲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生活。
在这里,小学生们玩耍、学习、休息,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文中通过多种细节描写,营造了一个温馨、自然、和谐的氛围,向我们展示了大青树的魅力和生命力。
重点知识解析大青树大青树是一种高大挺拔的树木,抗寒、抗旱、抗风,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长。
在文中,大青树成为小学生们的好朋友,他们在树下玩耍、学习、聊天,享受着树影婆娑的惬意和清凉。
通过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人们更加体会到自然的恩赐和神奇,领悟到“树人合一”的奥妙和感受到自然界的壮美和慈祥。
活动小学生们在大青树下的活动丰富多彩,有读书、画画、唱歌、跳舞、打球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也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和思维能力。
在文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让读者犹如亲临现场,感受到小学生们的热闹和欢乐,体会到人类生活活泼多彩的优美画卷。
蝉蝉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其独特的鸣叫声被视为夏天的代表声音。
在课文中,蝉的鸣声成为文中的一个细节描写,营造出夏日午后的恬静与安逸。
与此同时,文中也让人们了解到蝉的生活和习性,让读者对小小生命的虚弱与伟大有更深刻的思考。
课文点拨文段1大青树在小学门口俯瞰着这一切,苍劲有力,安定而慈祥。
本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小学校园,让人感受到大青树的气势和力量。
三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大青树下的小学人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教师重点指导“绒、摔、跤、凤”的读音及“晨、鲜、静、所”的笔顺。
1.学生熟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1.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2.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插图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教师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图中学校和自己学校的区别。
2.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同学们穿着不同的服
1.学生交流汇报:
(1)图中的校园有动物,我们学校没有。
(2)图中学生的穿戴和我们不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页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归类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生字。
(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孩子们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句中描写小动物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1)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 大青树下的小学 【精品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 大青树下的小学第1课时一、歌曲导入,初步感知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
2.正式上课之前,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欣赏一首歌《爱我中华》(播放歌曲片段)。
3.在这首歌里面,你们听到了什么?对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千百年来,各民族融入一条中华血脉,同呼吸、共命运,用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呢?4.大家可以看到课本第四页的资料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是哪几个民族吗?傣族:傣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景颇族: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
阿昌族: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
德昂族:德昂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保山、临沧等3个地州9个县市。
5.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许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
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其中一所学校去看一看。
(课件出示课题,并配本课主题图)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听清要求:(1)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
(2)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学一学课文中的生字。
(3)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会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次。
2.同学们,屏幕上的这些生字是需要我们会认的,能不能说一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会认字:坝汉艳扮扬读摔跤凤洁3.瞧,有些生字长得挺像,谁来说一说怎么区分呢?形近字认读:坝——现摔——率跤——郊洁——结“坝”和“现”长得比较像,但“坝”的右边偏旁是“贝”,而“现”的右边偏旁是“现”;“摔”和是一个用手做的动作,因此它的在“率”的基础上加了个提手旁;“摔跤”的“跤”跟脚有关系,所以有足字旁,而“郊外”的“郊”的偏旁是双耳旁;“清洁”的“洁”和“打结”的“结”也是形近字,要注意部首的区别哦,“清洁”跟水有关,所以“清洁”的“洁”是三点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中描写小动物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4.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评价。
5.拓展:发挥想象,你还能往下写些什么内容呢?
9.读句子,回答问题。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孩子们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段读议,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2.齐读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了解这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3.引导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4.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最后一自然段,以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3.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到的问题吗?
1.学生交流汇报:
(1)图中的校园有动物,我们学校没有。
(2)图中学生的穿戴和我们不一样。
2.齐读课题。
3.学生质疑: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哪些民族?
1.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哪些民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大青树小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并体会其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学习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2.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如:自读、互读等,进行感悟。
1.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2.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插图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教师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图中学校和自己学校的区别。
2.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同学们穿着不同的服饰,是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这所小学建在一棵大青树下。板书课题。
学前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
3.引导学生围绕“喜爱”和“赞美”这两个词来学习全文。
1.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大青树下这所小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学生自由探究:作者为什么会喜爱这所边疆小学呢?
8.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喜爱和赞美这所边疆小学呢?
学前准备
1.查找有关少数民族服饰、风俗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师生)
2.预习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新词。
学前准备
5.引导学生思维拓展:课文结尾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1.学生读后交流:抓住课文中的三个“从”、三个“有”、三个“向”,从上学路上的景色、学生的服饰及到校后的活动等展开想象。
2.了解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物、动物、景物的和谐美。
如:(1)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2.你知道的还有哪些民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教师重点指导“绒、摔、跤、凤”的读音及“晨、鲜、静、所”的笔顺。
1.学生熟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学生认真感知文章各部分内容。
2.概括每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同学们上学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同学们上课、下课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结尾点题,抒发了对民族小学的热爱之情。
5.大青树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2.小组交流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如:采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艳、洁”;采用换偏旁的方法认识“扮、坝”等。
3.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绒毛(rénɡrónɡ)
摔跤(suāi shuāi)
4.比一比,组词。
扮()扬()
纷()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你对“大青树下的小学”有怎样的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归类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生字。
1.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题
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课文描写的是在西南边疆一所建在大青树下的民族小学里,各民族的小学生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快乐地学习生活的情景。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团结的自豪、赞美之情。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读书方法进行朗读,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的过渡。运用引读、自读、赛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友爱和团结。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进行语言积累。
2.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生字词。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大声朗读。
7.读拼音,写词语。
zǎo chén xiān yàn
()()
fúzhuānɡdǎbàn
()()
jìnɡàiān jìnɡ
()()
教学反思
引用课文插图中直观形象的图片,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兴奋的状态,教师据题质疑,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