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俗文化概述
第一章 汉族民俗

• 川菜,又名四川菜系。中国汉族传统的 四大菜系之一、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取 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 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调味著称,并 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 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 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 誉中外。
• 鄂菜,又名荆楚菜,由武汉、荆州、黄 州等地菜肴发展而来,与湘菜同为长江 中游的主要菜系。
• 民间神:自然神和社会神 • 自然神是由自然现象、自然物、自然力的
神化而来的神灵。
• 社会神是由社会现象和社会力量的神化而 来的神灵。
汉族世俗信仰的崇拜 • 鬼灵崇拜
• 祖先崇拜
• 圣贤崇拜
对于信仰的对象建庙、塑像,进行祈祷、 祭祀,具有鲜明的偶像崇拜特点。
二、汉族民俗概要
(一)汉族的服饰
•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 启:大禹的儿子 • 夏氏族原姓姒,从启开始改用国名“夏”
为姓
• 中国首个世袭制政权,从启到桀,传14世, 17君,历时471年,于公元前17世纪末、 16世纪初灭亡。
•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 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 灭夏后在亳(bó)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 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 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 朝又称为“殷”或“殷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 延续600年左右。
1.传统服饰 • 等级区分 • 常服和礼服之分 • 服装样式宽大松缓、褒衣博带、袖长腿宽
2.现代服饰
• 追求时髦 • 张扬个性
(二)汉族的饮食特点
• 汉族长期以农业为主,因此汉族传统的饮 食结构以植物性植物即五谷为主食,以蔬 菜及少量鱼、肉、蛋、奶、果品为副食。
1.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Thank you!
24
民俗文化的本质
民俗是众人参与的“活动”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民俗文化的本质
民俗是纪律严明的“规矩”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民俗文化的本质
民俗是民间无形的“法律”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
源远流长的历史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古拙质朴的表现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
奇异神秘的内涵 丰富多样的内容
•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 老人过世不说“死了”,
源于宗教信仰
源于神话传说
源于古之圣贤
源于自家祖先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中国民俗的主要内容
民间艺术
包含各种艺术门类,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艺术、 民间说唱、民间戏曲、民间杂技与绝技、民间手艺等形式。
捏面人
剪纸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中国民俗的分类
分类
日常生活民俗 人生交际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生产商贸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民间信仰民俗 娱乐民俗 语言民俗 民间文艺
中国民俗的主要内容
民间风俗习惯
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喜庆仪式、人生礼仪、社 会组织模式、家庭宗族等方面。
“百家衣”
“百家饭”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中国民俗的主要内容
民间信仰
中国民间信仰的对象纷繁复杂,涉及万事万物,不仅有自 然物等具体可感的事物,还有完全属于人们想象中的事物, 比如人们信仰的神。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怎样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
了解民风民俗
• 吃、住、穿、用 • 种田、种树、饲养牲畜 • 做工、经商 • 节日、信仰神灵
“入乡随俗”、“入国问禁,入境随俗”
蒙征性 传承性和变异性 集体性和区域性 服务性和规范性
民俗文化单元整合教案

民俗文化单元整合教案第一章:民俗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概念和特点使学生认识到民俗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1.2 教学内容民俗文化的定义与内涵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民间艺术、传统节日、民间信仰等)民俗文化的作用与价值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民俗文化?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民俗文化实例(如图片、实物等)小组讨论:民俗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感受第二章:传统节日与文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使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对于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发展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活动(如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等)传统节日与文化内涵(如春节的祈福、端午节的龙舟赛等)2.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教师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发展学生展示:自己家庭过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活动小组讨论:传统节日对于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总结与反思: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感受第三章:民间艺术与文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民间艺术及其文化内涵使学生认识到民间艺术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和传承意识3.2 教学内容中国民间艺术的形式与特点(如剪纸、泥塑、民间绘画等)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民间艺术与文化内涵(如民间艺术的象征意义、民俗故事等)3.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你了解哪些民间艺术?教师讲解:中国民间艺术的形式与特点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民间艺术作品小组讨论:民间艺术对于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和认识第四章:民间信仰与文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民间信仰及其文化内涵使学生认识到民间信仰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民间信仰的尊重和理解意识4.2 教学内容中国民间信仰的起源与发展民间信仰的形式与内容(如祭祀、拜神、求签等)民间信仰与文化内涵(如民间信仰对于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等)4.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你了解哪些民间信仰?教师讲解:中国民间信仰的起源与发展学生展示:自己家庭或社区的民间信仰习俗小组讨论:民间信仰对于人们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民间信仰的尊重和理解第五章: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负责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行动意识5.2 教学内容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途径(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媒体传播等)民俗文化的保护措施与方法(如立法保护、文化遗址保护等)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5.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如何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途径学生展示:自己参与的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活动小组讨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认识和行动计划第六章:民俗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民俗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创新发展的认识6.2 教学内容民俗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民俗文化的创新发展6.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民俗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教师讲解:民俗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实例小组讨论:民俗文化创新发展的可能性与方向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民俗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第七章: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融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民俗文化在文化交融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意识7.2 教学内容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融现象民俗文化在文化交融中的作用与价值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融对于社会的影响7.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的现象有哪些?教师讲解: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融现象学生展示:自己了解的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融实例小组讨论:民俗文化在文化交融中的作用与价值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的认识和感受第八章:民俗文化的研究方法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民俗文化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研究的兴趣和能力8.2 教学内容民俗文化研究的意义与方法民俗文化研究的途径与技巧民俗文化研究案例分享8.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为什么需要研究民俗文化?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学生展示:自己参与的民俗文化研究项目小组讨论:民俗文化研究的技巧与方法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民俗文化研究的认识和体验第九章:民俗文化的未来发展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未来发展前景使学生认识到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未来发展的思考和行动计划9.2 教学内容民俗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策略民俗文化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与方向9.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民俗文化的未来发展会怎样?教师讲解:民俗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学生展示:自己参与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小组讨论:民俗文化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与方向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民俗文化未来发展的认识和行动计划第十章:综合实践活动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10.2 教学内容实践活动设计:选择一项民俗文化进行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过程:学生动手实践,体验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反思:学生对实践活动的体验和认识10.3 教学活动教师布置实践活动任务:选择一项民俗文化进行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实践:体验民俗文化,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学生展示:展示自己的实践活动成果小组讨论:分享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总结与反思: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和感受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对民俗文化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学生们可能对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深入的讲解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把握。
走进民俗文化

走进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民族群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代代相传的各种习俗、风情和传统艺术形式。
它是一种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象征,通过反映历史、地理、社会等方面的特点,展现出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并重视民俗文化的价值,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浓厚民族风情。
本文将带您一同走进民俗文化的世界,感受其中的魅力。
第一部分:民俗文化的概述民俗文化是一个广泛而庞大的领域,它包含了节日、婚嫁、葬礼、宗教仪式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中,民俗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比如中国的春节、美国的感恩节、印度的哈里日,它们都是民俗文化中重要的节日。
此外,婚俗、丧葬习俗也是体现民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点。
第二部分:节日民俗文化的魅力节日是民俗文化中最为活跃和吸引人的方面之一。
不同的节日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观。
比如中国的春节,它代表着新的开始、团圆和祈福。
在这一年度最重要的日子里,人们会贴窗花、放鞭炮、包饺子等,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而美国的感恩节,则是表达对上天赐予的一切的感激之情,并与亲朋好友一同共进丰盛的晚餐。
节日民俗文化让人们感受到家人团聚的温暖、友谊的真挚和幸福的滋味。
第三部分:婚俗文化的独特之处婚嫁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喜事,同时也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国家、地区,甚至不同的民族,都拥有各自独特的婚俗文化。
从中国的盖头、喜酒和游戏环节,到西方的婚纱礼服和婚礼誓词,每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婚俗文化是沟通两个家庭之间情感联系的纽带,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第四部分:葬礼文化的人文关怀葬礼是人们对逝者的最后告别,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亲情的延续。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葬礼的形式和仪式各有不同。
比如中国的传统习俗中,殡仪馆的设立、白事期间的各种仪式和祭祀,都展现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对亲人的悼念。
而在西方,墓地、墓碑和纪念活动则是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纪念。
中外民俗统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民俗概述1、民俗的定义: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经济的原因、政治的原因、宗教的原因、地理的原因。
6、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接待地的经济效益。
7、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8、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第二章服饰民俗1、服饰: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其构成主要包括四类: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服饰的保护作用是第一位的。
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以遮身蔽体,防寒御署为主要目的。
(2)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3)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
(4)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原因(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5、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一)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1)商朝时期的三种服饰:①免冠,身着窄袖圆领衣,手上带枷,其身份大概是奴隶或俘虏②头戴平顶帽,身穿翻领绣衣,腹前兽头纹蔽膝③头戴尖帽或裹巾子,上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裳。
中国民俗文化概论1:概述

3、民俗文化
• 民俗文化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 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 生活习惯。
• 它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 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 精神的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传承性 和变异性。
文化的分层
• 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存在着层次差 别,既有上层文化,也有下层文化。 • 中国上下两层文化的分野非常鲜明。上层文化 又叫做圣贤文化、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下层 文化又叫做民间文化、大众文化或民俗文化。 如古代人形容音乐时所用的“阳春白雪”与 “下里巴人”。 • 两层文化缺一不可,不能贬低、轻视、忽视民 俗文化。
Folklore
• 由两个萨克逊语词汇Folk和Lore合成, 于1846年为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 (W· Thoms)最早使用。 J·
• 一指“民俗”,意为“民众的知识”或 “民俗的智慧”;
• 二指“民俗学”,意为“关于民众知识 的科学”。
2、文化(Culture)
•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 品的总和,它包含了人类群体所拥有的 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学艺术、风俗 习惯、生活方式、经济政治体制等。 • 国际文化人类学界的相关定义多达700 多种,其中较有影响大师级学者的定义 有140多种。
“文化”的多重含义
• 除自然科学外,“文化”主要在三个相对独 特的意义上被使用—— • 一是作为艺术及艺术活动的文化; • 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 • 三是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
作为艺术及艺术活动的文化
• 在日常谈话中,“文化”被认为是由 “知识活动,尤其是艺术活动的作品与 实践”组成的,是一个描述“音乐、文 学、绘画和雕塑、戏剧、电影”的词语。
社会的民俗
• • • • • 家族、亲族的民俗 乡里社会的民俗 都市社会的民俗 个人生活仪式的习俗 婚姻的民俗
第一章民俗的概述

沿海服饰:开放宽敞型 内陆特征:封闭包裹型
社会观念
崇祖敬宗,强调礼仪伦常
儒家礼乐思想 忠孝思想 首先是维护发肤完整以尽孝道之义。 其次形成完备的丧祭服制度。
祈吉心理
财神
天花妈妈
体现某种政治观念 等级观念
谚语云:“衣分三色,食分五等 (1)颜色 唐代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后,经过反复 更改,对服饰的颜色有了明确详尽的规定:一 二三品穿紫色,四品穿深绯,五品穿浅绯,六 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其 他不入品的杂役、士卒、庶人、商贾等只能穿 黑、白二色,从此正式形成了黄、紫、朱、绿、 青、黑、白构成的服饰颜色序列,成为了封建 社会结构的等级标志。
云 南 十 八 怪 挂 件 食品 云 南 十 八 怪 茶 饼
第二节 民俗文化景观的主要内容 一、色香味俱全的饮食文化
二、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
(一)饮食文化的内涵
饮食文化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 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 过程和仪式,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 等。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
唐代“神龙二年九月仪制令:诸一品以下, 食器不得用浑金玉,六品以下,不得用浑 银”。 据((大明会典))载“凡器皿,公侯一品 二品,酒注酒盏用金,余用银;三品至五品, 酒注用银,酒盏用金;六品至九品,酒注、 酒盏用银。余皆用瓷、漆、木器,并不许涂 红及抹金、描金雕琢龙凤文’
((稗类钞· 宴会)条载:“若有多席,则 以在左之席为首席,以次推递。以一席 之坐次言之,则在左之最高一位为首座, 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 之下为四座。或两座相向陈设,则左席 之东向者,一、二位为首座二座,右席 之西向,一、二位为首座二座。”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一章民俗文化的概述民俗文化是指由民间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创造的文化形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文学等多种文化现象。
它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特征和精神内核。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美德和精神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民俗文化的传承1.口耳相传民俗文化多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
这种文化传承方式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它可以保证文化传承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可以激发传承者的创造力。
2.民俗节庆民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各种传统节庆活动。
这些节庆活动不仅是一种文化表达形式,还代表着某个时期的重要社会活动,反映着民间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3.民俗文化教育民俗文化教育是一种对后代的文化传承方式。
通过教育、课程、讲座等方式,让人们了解和认识民俗文化的背景和内涵,传承民俗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精髓。
第三章民俗文化的发展1.互联网时代的民俗文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民俗文化的传播面临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民俗文化的传播可以更加广泛和深入地进行,但同时也要注意网民思想意识的问题。
2.商业化发展商业化发展是现代民俗文化的重要特征。
在商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品得到了充分的市场推广和宣传,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简化和故意夸大。
3.现代化的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民俗文化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发展的一种文化形态。
在现代化的民俗文化中,文化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同时也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第四章民俗文化的保护1.依法保护依法保护是民俗文化保护的首要任务。
各级政府应制定有关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法规和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推出激励措施,鼓励民间组织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扶持传承人才传承人才是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传承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建立相应的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各地的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3.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保护民俗文化的必要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第一次课
导入:课堂讨论
一、你学习民俗文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你心目中的民俗文化是什么?
三、你学习民俗文化的期望是什么?
新授:
一、明确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中国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
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常识,教学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
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课程的整体框架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民俗学、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一定的欣赏和分析评价民俗文化的能力,加深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地域广阔,中国的民俗文化涉及范围
极其广泛,本课程本着取其精要、删繁就简的原则,重点介绍、整理并研究一些相关的民俗种类,在教学上,必须坚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达到培养能力,了解国情,学以致用的目的。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中国民俗文化概说第二章中国服饰民俗第三章中国饮食民俗(上)(日常饮食习惯、饮食习俗、地方菜系)第四章中国饮食民俗(下)(各地风味小吃、饮茶习俗、饮酒习俗)第五章中国居住民俗第六章中国交通出行民俗
第七章人生交际礼仪民俗第八章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第九章中国生产商贸民俗第十章中国社会组织民俗第十一章中国民间信仰民俗(民间诸神、民间禁忌、民间消灾)第十二章中国娱乐民俗第十三章中国语言民俗第十四章中国民间文艺(民间文学、民间艺术)
共十六周的课,机动一周,考试一周,教学14周
四、参考书目
《中外民俗》吴忠军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10月
《中国的民俗文化》李萍司卫平著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中国民俗文化》柯玲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8月
五、有关注意事项
1、考勤:会不定时的点名,缺勤扣分,第一次3分,第二次6分,第三次12分,第四次24分,依次类推。
2、保持教室卫生,意思大家都知道吗
3、学期中会留几次作业,作业发我邮箱里,抄袭及雷同者,0分
4、课程的最终成绩是平时考勤分、平时作业分、期末课堂考试成绩的平均值。
第一章民俗文化概论
一、什么是民俗?
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在1846年首次提出的
民——folk(民众、民间)
俗——lore(风俗、知识、学问)
(一)“民”
1、民——民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代表人:格林兄弟(德国)
民俗学学科的创始人针对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防止外来文化冲击
2、民——社会群体——共同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
代表人:迪尔凯姆
3、民——古人——野蛮人和半开化的人
代表人:爱德华泰勒人类学之父
野蛮时期——半开化时期——文明时期
神话传说和故事都将会消失
4、民——农民(或文盲)——19世纪
民——贵族民间文学——精英文学这是错误概念
5、民——任何一个人——20世纪中后期
代表人:邓迪斯(美国)美国著名民俗学家
“社会群体”两个前提条件
(1)两个以上人,至少有一个共同点;(2)具有自己的传统。
6、民——全民——正确概念
(二)“俗”
1、简单说:知识和学问
例如:何为“五毒”?
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指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
其实,这是古人的误解,列于其中的壁虎本身没有毒。
佛教中把贪、嗔、痴、爱、恶,这五种情绪称为“五毒”
骗、赌、帮、烟、娼为现代社会上的“五毒”
2、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式和非官方的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
特征:约定俗成、自觉遵循和维护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思维模式
(三)“民俗文化”
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的总称。
1、在生活中,民俗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2、在文化视野中,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
二、民俗的分类
按内容划分: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经济民俗——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中所形成的民俗。
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
社会民俗——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
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
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
我国各民族民俗分类
按内容划分,民俗划分为哪几类?
第二课时
三、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二)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四)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五)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四、民俗的社会功能
(一)教化功能
(二)规范功能
(三)娱乐功能
(四)审美功能
(五)维系功能
五、民俗的形成
(一)经济的原因
(二)政治的原因
(三)宗教的原因
(四)地域的原因
思考题
1、介绍一种最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并说说它的文化含义。
2、选择某一类你所了解的中国民俗文化,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