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概论考试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二套习题 试题与答案

第二套习题试题一、填空类1.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积极作用。
2.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
3.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4.除了黄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中华文化的摇篮。
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政策和“____”政策。
6.人类初始集团指的是____。
7.在西周宗法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国家政治中的____统治序列与____统治序列,是合二为一的。
8.“多子分继财产制”渊源于汉武帝时颁布的______。
9.秦以前的宗族属于____宗族,秦以后的宗族则属于____宗族。
10.“二千年之政,秦政也”。
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___。
11. 中国人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导致____的习惯产生。
12. 整体型思维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分析型思维则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
13. 北宋哲学家是把______当作____问题进行讨论的第一人。
14. 墨子用于推理的工具是他提出的“三表法”,包括__、___和___。
15.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______思想。
16. 中国古代系统观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四种主要的系统关系。
17.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系统内通常会保持稳定的机制,其构成来自两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中国传统宗教观带有很浓厚的现世实用的味道,表现在⑴_________;⑵________。
19. 以朝代为顺序,评述因史事件始末,并独立成篇的史书体裁,叫做________。
20. 从表现手法来看,艺术分为____艺术、____艺术、____艺术和____艺术等几类。
《中国民俗》试题2及答案 -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中国民俗》期末考试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基本特征是集体性、传承性、_________和_________。
2.通常所说的我国四大传说是指孟姜女的传说、白蛇传的传说、______和____________。
3.暗八仙是指韩湘子的笛子、蓝采和的花篮、、、、、、。
二、说出下面几幅图画所暗含的意思(每空2分,共10分)1 2 34 5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概括说明历史上民间歌谣的主要社会作用。
2.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龙生九子”是哪九子,它们在民间文化中是如何体现的?4.服饰元素包含哪几个方面?以居住地民间服饰为例,分析这些服饰元素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和民俗信仰观念。
(至少3例,须明确居住地)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众多营造热闹场面、渲染喜庆吉祥气氛,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是中国式婚礼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请说出居住地或你熟悉的地方当代婚俗中的仪式的象征意义及缘由(须言之成理,不超过4个,每个5分)。
2.以身边的人、事、物为例,浅析民俗信仰在当代社会的表现方式。
(20分,至少4例,须分析其价值)答案:一、填空题1.变异性、服务性2.《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3.汉钟离持扇,吕洞宾持剑,张果老持鱼鼓,曹国舅持玉版,铁拐李持葫芦,何仙姑持荷花二、看图1.龙凤呈祥2.福寿双全3.平(瓶)安如意5. 五福捧寿三、简答1.首先,人们可以从这些歌谣中,窥见诸暨的历史演变、风俗人情,不同时期的生产斗争、生活方式及人们对诸种事物的态度和情绪。
其次,对现实生活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民间歌谣有的是人民群众心中情绪的抒发,有的则是某些事物、事件的看法与评价,有的又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希冀。
直到今天,还有许多歌谣在流传着、演化着。
一方面说明歌谣本身有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说明它们还在现实生活中起着教育作用。
再次,为今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养份。
民间文艺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基础,世界上许多伟大的艺术家无不从民间文艺中直接或间接汲取养份,为自己所用,创作出不朽的作品。
民俗学概论试卷A优选全文

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民俗学概论》试卷A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志(是指一种对全国或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民俗事项进行综合或单项的科学记述的作品。
)3.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4.农业民俗(指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5.诞生礼(是指人一生的开端礼。
)6.宗族(是指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请简述民俗的服务性功能包括哪些内容?(第一,服务于社会;第二,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第三,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求。
)2.请简述民俗的基本特征?(第一,集体性;第二,传承性和扩布性;第三,稳定性和变异性;第四,类型性;第五,规范性和服务性。
)3.请简述传统节日民俗有哪些特点?(第一,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第二,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情味;第三,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三、论述题(40分)从近年来一些民俗事项的消失,认识和理解传统民俗文化面临的问题。
(请举例说明)(近年来一些民俗文化的消失,反映出传统民俗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与挑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一些民俗事项发生改变或者消失。
)总之,在这一学年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生动,理论知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组织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中国民俗学试卷答案

中国民俗学试卷答案(要点)(A)一.填充:20%1、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等2、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二、名词解释:20%1、生活相:民俗的形态是一种生活的样式、方式。
2、意识团:民俗是一种尚未梳理抽象的多样文化意识的集合3、本位偏移性:要点:民俗形成后构成的民俗圈,如同旋转的圆体,具有向心力,与外在的文化相遇会不由自主地向本位便移。
在中外文化交流或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影响。
4、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不受任何宗教约束。
在民族的宗教实践历史中是指有宗教以前的未分化阶段而言,并多来源于该社会、该民族所承袭的自然宗教的变化之中。
三、简答题:20%1、如何理解民俗作为一种群体性的规矩,在不同的民族或地域间的差异?要点:群体规矩:社会群体共同心理,“我们感”地域差异:同一民族不同地域之间民俗的差异必要举例说明。
2、如何理解民俗的深层结构?民俗的深层结构:原生态的文化意识团、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复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中间环节。
必要举例阐述说明。
四、论述题:40%1、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应对和处置中外的传统的节日?要点:节日的形成和民众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国文化的标识,是文化密码,所以应该保持中国文化的本位。
对外国文化也可以进行吸收与借鉴,但应防全盘西化。
在阐述中需举例说明。
2、民间的俗信有时和迷信混杂,但亦有很多合乎科学之处,试举例说明。
民间信仰:不受任何宗教约束,在民族宗教历史中是指宗教前的未分化阶段而言,并多来源于社会,该民族所承袭的自然宗教变化当中。
迷信:特指民间信仰中给社会生活带来严重危害的部分。
迷信一般是以非逻辑和超逻辑为前提将事件、事物、现象之原因看作两者之间存在某种永久的必然性。
只要相信超自然的、神圣的、人格化的事物之中存在某种魔力就有迷信存在。
主要指不合理的、自相矛盾的、与生活脱节的、不能使人积极地面对生命的思想与行为。
论述时举例论证。
民俗学概论考试试题

民俗学概论考试试题民俗学概论考试试题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文化中的传统习俗和非正式文化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信仰、价值观和传统习俗等方面的表现。
在民俗学概论考试中,学生们将接触到一系列与民俗学相关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在考试中的试题。
1. 什么是民俗学?请简要解释其研究范围和目标。
2. 请列举一些常见的民俗学对象,并解释它们在社会文化中的意义。
3. 传统习俗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请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传统习俗,描述其起源、发展和变迁,并解释其在当地社会中的作用。
4. 仪式和节日是民俗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请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并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节日或仪式,描述其庆祝方式和意义。
5. 民间信仰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民间信仰,解释其起源、发展和在当地社会中的影响。
6. 传统民间艺术在民俗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请选择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描述其特点、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
7. 请解释民俗学与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8. 请解释什么是文化传承,以及民俗学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9. 现代社会中的全球化和城市化对传统习俗和民间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
10. 请谈谈你对民俗学的看法,以及你认为它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以上是一些可能出现在民俗学概论考试中的试题。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们将能够对民俗学这门学科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释各种民俗现象。
民俗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和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帮助我们认识到传统习俗和非正式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与人们的身份认同、价值观和社会互动之间的关系。
中国民族民俗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民族民俗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阳与小端阳。
端午节其中之一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
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逐渐丰富与发达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出现时间非常早,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
它的历史可能与现代人类出现的时间一样长久,甚至在文明诞生之前,即当人们还用石器打猎时这种宗教就已经存在。
它曾经长期盛行于我国北方各民族。
一般认为,萨满教起于原始渔猎时代。
萨满教的理论根基是万物有灵论。
具有较冥杂的灵魂观念,在万物有灵信念支配下,以崇奉氏族或部落的祖灵为主,兼西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内容。
崇拜对象极为广泛,有各种神灵、动植物以及无生命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
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有宗教组织和特定的创始人,没有寺庙,也没有统一、规范化的宗教仪礼。
巫师的职位常在本部落氏族中靠口传身受世代嬗递。
3、酥油茶:是藏族民众每日必不可少的饮料。
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日常生活中多作为主食与糌粑一起食用。
此种饮料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
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
与藏族毗邻的一些民族,亦有饮用酥油茶的习惯。
酥油茶具有极高的热量,淳香可口,喝上一口,精神顿爽。
甜甜咸咸的,有比较浓的奶味,不过确是补充体力的好东西。
4、三坊一照壁:“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型式。
就是由一座三合院和一座照壁组成。
它的优点是三合院占地的深度比四合院浅,对偏坡的地基更为合适。
它的正房习惯于朝东,对面没有房屋,有利于得到更多的日照。
照壁以白色为底色,可以反射阳光,改善室内光线。
另外,照壁上有书法、绘画,照壁前种植花草树木,富于文化艺术气氛。
中国民俗考试整理

第一章:何谓民俗1、生活层面: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相,即生活的样子,一种生活的方式,古老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它是活的,活世态的生活相。
表现为生活的技艺和生活的习惯;P22 2、文化层面: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即一种样式概括了某种日常生活的规范或范式;P25第二章:民俗的发生1、征服自然与发展生产的需要;P30老师上课介绍了“版纳古陶”传承新石器时期的慢轮制陶;因为各地气候不同而出现的不同建筑,如河姆干栏式建筑、陶屋模型、山西悬空寺;2、种族繁衍及发展自身的要求;P35老师介绍了中国图画的目的:“图必有义、义必吉祥”,鱼莲相系代表男女相系、石榴是多子的象征;红山文化中的裸女及维林多母神像都是远古时期生殖崇拜的典型现象;3、民众的群体心理的认同;P40中国民众对“龙”信仰形成的三个步骤:雷电的声响和电弧经先民心理重复反射出的意像是“龙”的最初形像-------先民的原始意像龙观念与相类的客观事物双向交流后,在心理的反馈、激化、幻想下的物像龙如猪龙、牛龙、鳄龙等是第二个阶段-------从具体物像龙中摆脱出来,构成麒麟首、鹿角、鱼鳞、蛇身、凤尾等是综合体貌的“龙”是第三个阶段第三章:民俗的表层特征1、不成文的规矩;P48众人相附,代代相传,形成了一种惯制,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不成文的规矩制约着人们的言行。
2、程式化的规矩;P511)形态动作的行为模式:民俗规矩在实施过程中,以一种固有的行为模式出现;2)具有相对稳定的套路招式:传统婚俗中的六礼-纳采、纳吉、问名、纳征、请期、亲迎、探根溯源就是仪式化的套路;3)具有一定质的规范性;一招一式代表着特定的内涵意蕴,如男女交杯酒代表着男女交合;3、民众群体的规矩:P54民众带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区域性,与一定的民众群体相适应,同一件事情在不同民族群体中有不同的意义;如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差别;第四章民俗的深层结构1、人类文化意识结构:原生态民俗-----民俗提炼出来的各分类学科-----人文及自然学科高度理论抽象的结晶哲学;P602、民族共同文化中的“我们感”:人类族群或群体不约而同的感受,感性认知,心意趋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考试.891799dd5e0687a6a384197abe7a57a6.bak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填空类1.文化是人类_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2.文化的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三层面。
3.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时期。
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____。
5.神话传说及民族学、民俗学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____、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
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____”拓疆期,后为利用“____”交流期。
7.理学“二程”指的是程颢和____。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____朝的____制。
9.周易包括____和____。
10.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有一文一武两位圣人被人们崇拜和祭祀,其中“文圣”是孔子,而“武圣”是______。
11.人性论是中国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的“性善论”、____的“性恶论”及____的“性三品说”。
13.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___。
14.“民为贵,社稷为重,____”是思想家孟子对春秋以来民为本思想的高度概括。
15.宗教历史可分为____和____两个阶段。
16.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____、____和____。
17.公元7世纪,佛教从印度和中国内地传人西藏地区.与藏族文化融合形成藏传佛敦,俗称____。
18.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和____称为佛教四大名山。
19.人为宗教有“三宝”,即____、____和____。
20.佛教汉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____。
____21.墨子用于推理的工具是他提出的“三表法”,包括____、____和____。
2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____思想。
23.中国古代系统观揭示了____、____、____和____等四种主要的系统关系。
24.中国著名的人性论有孟子的________,荀子的____和董仲舒的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岁时节日的由来来源于原始的宗教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将岁时视为生命的历程,春夏秋冬四时的代谢有如生命机体的生长衰亡,在旧死和新生的季节循环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时间更新的意识。
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时间不仅具有伦理属性,同时它亦具有如生命再生的更新特征。
中国八大菜系鲁川苏粤、浙徽湘闽菜称为“八大菜系”,加上京菜和鄂菜,即为“十大菜系”。
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部分地方风味组成。
特点:讲究刀功、火候,味浓厚、嗜葱蒜,尤以烹制海鲜,汤菜和各种动物内脏为长。
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调味以咸为主,酸甜为辅。
山东自古就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名菜:油爆大虾、红烧海螺、糖醋鲤鱼,奶汤鲫鱼等。
川菜:有成都、重庆两个流派。
特点:以味多、味广、味厚、味浓著称。
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
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
号称百菜百味。
名菜:宫爆鸡丁、一品熊掌、鱼香肉丝、干烧鱼翅等。
苏菜:由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而成。
特点: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
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产生背景:南北经济融合,隋炎帝开凿大运河,唐代经济繁荣。
名菜:鸡汤煮干丝、清炖蟹粉狮子头、水晶肴蹄、鸭包鱼等。
粤菜:广东负山面海,保持古越人饮食,吸收西洋饮食。
原料广采博收,追求生猛。
如蛇、鼠、蝙蝠。
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脆嫩不生,油而不腻。
广州、潮州、东江三个流派,广州菜为代表。
特点:烹调方法突出煎、炸、烩、炖,口味爽、淡、脆、鲜。
配以点心、粥品。
名菜:烧乳猪、盐焗鸡、古老肉等。
浙菜: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
由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方菜构成,最负盛名的是杭州菜。
特点:鲜嫩软滑,香醇绵糯,清爽不腻。
名菜:龙井虾仁、西湖醋鱼、叫花鸡等。
徽菜:由皖南、沿江和沿淮地方风味构成。
皖南菜是主要代表。
特点: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擅长烧炖,讲究火工。
名菜:火腿甲鱼、符离集烧鸡、无为熏鸭等。
湘菜: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
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
注重香辣、麻辣、酸、辣、焦麻、香鲜,尤为酸辣居多。
名菜:红煨鱼翅、冰糖湘莲、毛家红烧肉等。
闽菜: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发展起来,并以福州菜为其代表。
特点:以海味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咸香、色美味鲜。
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红糟,酿酒的酒糟)最具特色。
名菜:雪花鸡、红糟鸡翅、拉糟鱼块、太极明虾窑洞式:以洞穴栖身演变而来的住宅形式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
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
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
环形土楼成因:战乱、盗匪迭起,多森林、山石特点:封闭性好,安全性高,防御性强;聚族而居,具有亲和感与凝聚力。
客家土楼的特点是以一圈高可达五层的楼房围成方形或圆形巨宅,内为中心院,祖堂一般设在楼屋底层与宅院正门正对的中轴线上;或在院内建平房围成第二圈,甚至第三、四、五圈。
祖堂设在核心内圈中央,是祭祖和举行家族大礼的地方。
外围土墙特厚,常可达2米以上。
一、二层是厨房和谷仓,对外不开窗或只开极小的射孔,三层以上才住人开窗,也可凭以射击,防卫性特强。
客家土楼主要有三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
它的建筑特点有三点:1)中轴线鲜明。
一般来说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其它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
2)以厅堂为核心。
突出主厅的位置,以厅堂为中心,规划院落,再以院落为中心进行土楼整体的组合。
3)廊道贯通全楼。
但类似集庆楼这样的小单元式、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的土楼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区为数极个别。
干栏式民居—广西、四川传统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
竹楼为干栏式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椿,分上下两层。
下层四周无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
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 5 公尺左右。
铺设竹板,极富弹性。
楼室四周围有竹篱,有的竹篱编成各种花纹并涂上桐油。
房顶呈四斜面形,用草排覆盖而成。
一道竹篱将上层分成两半,内间是家人就寝的卧室,卧室是严禁外人入内的。
外间较宽敞,设堂屋和火塘,既是接待客人的场所,又是生火煮饭取暖的伙房。
楼室门外有一走廊,一侧搭着登楼木梯,一侧搭着露天阳台,摆放着装水的坛罐器皿。
服饰的起源1最为流行的解释是:“遮羞布”理论。
“出于羞耻感而遮体”。
这种学说以《圣经》为例,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吃了智慧之果后,发现自己赤身裸体,深感羞耻,于是用树叶缠身蔽体。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它是不全面的,远古人类对裸体并不忌讳,如《三国志·张严程阚薛传》记载:“日南郡男女裸体,不以为羞。
”今天我们在文化研究中发现的原始人生殖崇拜、生育女神崇拜也是一个极好的证明:原始人并不认为赤身裸体是多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因此“遮羞布”说是站不住脚的.2纯装饰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认为服饰起源于装饰,服饰的发明就是为了更好的打扮自己。
“美”,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道:“美,甘也。
从羊从大,羊大为美”。
实用主义,是偏重于物质的。
在解决温饱之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审美标准自然不断向高层次推进,偏重于精神内涵的发掘。
服饰的起源在于保护身体,温饱问题。
在上古时期,人们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饱受苦难。
为避风寒,人们兽皮加身,树叶蔽体;为了避免磕碰刮刺,人们发明了护腿护膝。
兽皮、竹皮、棕榈皮成为人们的制衣原料。
后来,人们又从蜘蛛织网中得到启示,学会用葛藤、粗麻、树皮等粗纤维编织衣服。
住宅的产生,给人们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生活空间,为人类抵御风寒、防止野兽袭击提供了可能;同时,它也限制了人们的活动空间,限制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而服饰的产生,将人类从房屋的禁锢中重新解放出来,使之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感受到体贴与温暖。
保护身体是服饰产生的最初、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服饰的功能1实用功能;东汉刘熙在《释名·释衣服》中说:“衣,依也,人所依以避风寒也。
”王充《论衡》中说:“夫衣与食俱辅人体,食辅其内,衣卫其外。
”衣服和食物一样,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实用是衣服的第一要素。
2标志功能;中国历代王朝都对服饰加以礼法的约束,服饰的等级之别十分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贵贱之别,望而知之”。
“衣服有制,宫室有度”,“官有官服,民有民衣”,服饰是一个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故世俗社会有“只认衣服不认人”的说法。
“君子小人,物有章服”例如,黄色,尤其在唐代之后,就已成为天了、帝王的专有色彩了.个仅平民百姓不得穿黄色的衣服,即使品位很高的官员也必须奉守此法,不能僭越,否则会犯下“犯上”的滔天大罪,遭致满门抄斩,诛灭九族的惨祸。
又如紫色:紫色是吉祥之色,紫气被称为瑞气,天上紫微星,人间紫禁城.都是王者之象,王者之家唐代规定,三品以上大官穿紫袍,因而普通老百姓也禁用。
流风所及,直到如今民间也以紫为贵,俗语所说的“红得发紫”,“紫气东来”,都是紫为贵色的注解。
同时衣服还是区别身份、职业、性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邮局职工的橄榄绿、军队的黄绿相间的迷彩服、医生护士的白大褂等许多职业装。
现在,在一些国家,衣服成了不同阶层的代名词:“蓝领阶层”、“白领阶层”3审美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服饰的审美功能不断增强。
例如在《左传·闵公二年》云:“衣,身之章也。
”服饰可以把人打扮的更加美丽。
现代社会,人们买衣服、选首饰,首先需要考虑衣服的款式、色彩,就是为了更好的打扮自己,所谓:“人靠衣裳,马靠鞍。
”一、交通民俗概述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为了生产生活,人们必须出行,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就开始不停地奔走,陆行乘车、水行乘舟。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交通民俗。
古人出行的动因:传统农耕文化,使古人形成强烈的守家意识,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有流浪的“癖好”,所以他们把出行看成是不得已之事。
农工阶层为了服役要远行,士人为了求知博取功名而出行,商贾为了赢利要外出经商,而达官显贵乃至帝王要巡游,这一切都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行旅文化。
移民、服役、游学、经商、出巡、外交构成了古人出行的几种重要原因。
1 移民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情况差别大,所以,各朝各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移民垦殖活动。
分民间和官方两种。
民间如:北方的“闯关东”、“走西口”;官方如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现代的“三峡移民”也是一项浩大的移民工程。
2 服役统治阶级以发动战争或充实边防为理由,迫使许多百姓或服兵役或从军服徭役(修建军队建筑工事和运送粮草),因此服役也是古代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如陈胜吴广起义、孟姜女;如《汉书·食货志》记载百姓服劳役的情景:“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3 游学古人读书讲求“学以致用”,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离家到京城其它地方游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同时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使得各地的文人学士赴京赶考,博取功名,以期中第后可以衣锦还乡。
另外,在外游学也可结交天下名士,可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4 经商古代商人虽然处于四民之末,经商被视为末也,商人的地位不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也越来与重要。
“商人重利轻别离”,一方面点出商人逐利的本质,同时也说明经商活动需要商人经常出行这一特点。
5 巡游封建时代帝王和王公贵族经常外出巡游,帝王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巡游各地名山大川。
同时也可了解各地风土人情。
另外,封建统治者为了防止地方官吏结党营私,建立官员轮换和迁谪制度,这也使得许多官吏在宦海中奔波。
6 外交 a汉张骞西行 b郑和下西洋 c马可·波罗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
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
同时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不是对其进行隔离,跨文化的接触和族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文化自身发展的必须.其次,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利用、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的关系。
确保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首先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规律得到深刻的继承和持续的发展。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看似属于纯然的公益事业性文化建设投入,实则蕴涵着非常巨大的潜在效益和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