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概论
1.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Thank you!
24
民俗文化的本质
民俗是众人参与的“活动”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民俗文化的本质
民俗是纪律严明的“规矩”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民俗文化的本质
民俗是民间无形的“法律”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
源远流长的历史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古拙质朴的表现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
奇异神秘的内涵 丰富多样的内容
•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 老人过世不说“死了”,
源于宗教信仰
源于神话传说
源于古之圣贤
源于自家祖先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中国民俗的主要内容
民间艺术
包含各种艺术门类,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艺术、 民间说唱、民间戏曲、民间杂技与绝技、民间手艺等形式。
捏面人
剪纸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中国民俗的分类
分类
日常生活民俗 人生交际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生产商贸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民间信仰民俗 娱乐民俗 语言民俗 民间文艺
中国民俗的主要内容
民间风俗习惯
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喜庆仪式、人生礼仪、社 会组织模式、家庭宗族等方面。
“百家衣”
“百家饭”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中国民俗的主要内容
民间信仰
中国民间信仰的对象纷繁复杂,涉及万事万物,不仅有自 然物等具体可感的事物,还有完全属于人们想象中的事物, 比如人们信仰的神。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怎样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
了解民风民俗
• 吃、住、穿、用 • 种田、种树、饲养牲畜 • 做工、经商 • 节日、信仰神灵
“入乡随俗”、“入国问禁,入境随俗”
蒙征性 传承性和变异性 集体性和区域性 服务性和规范性
中国民俗文化概论

中国民俗文化概论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它是中国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中国社会的传统和文化价值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民俗文化一直贯穿其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本文将从传统节日、婚丧嫁娶、饮食习俗和服饰民俗等方面对中国民俗文化进行概述,以探讨其丰富多彩的内涵。
一、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一大亮点,其中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它象征着一年的开始和希望。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如贴春联、包饺子、走亲访友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过年吃饭和看年夜饭。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二、婚丧嫁娶婚丧嫁娶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讲究“生有喜事,死有丧事”,因此在婚礼和丧礼上都有着独特的习俗和仪式。
在婚礼上,人们会举行喜宴、敬茶、献花篮等仪式,以示尊重和祝福;而在丧礼上,则会进行唁电、火化、送终等仪式,以示哀悼和缅怀。
婚丧嫁娶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中国人对生死的态度和文化传统。
三、饮食习俗中国的饮食习俗也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人讲究“食为天”,食物不仅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中国人有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如四季食物的概念、节气饮食的习俗、地方特色菜肴等。
在中国,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传统,如北方人爱吃面食,南方人爱吃米饭。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四、服饰民俗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服饰也有着独特的特点,不同的服饰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如汉服、旗袍等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人们在特定的场合会穿着特定的服饰,如节日时穿新衣、喜庆时穿红衣等。
中国的服饰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并且与其他方面的民俗文化相互辉映。
民俗学概论(绪论) PPT课件

民俗学概论
民俗事象纷繁复杂,从社会基础的 经济活动,到相应的社会关系,再 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 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 心理活动。总体说来,大略可以分 为以下四部分。
民俗学概论
物质民俗 ,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 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 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 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它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 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 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民俗学概论
“风俗”(Lore)一词指人民群众在社会 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 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 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即令统治阶级 中的成员,也有公务活动与私人生活 之别。在公务活动中他们必须遵从官 方的定制,在个人生活中他们除了保 存着上层社会的某些生活习惯外,基 本上也与民族共有的习俗惯制取一致 的态度。
民俗学概论
社会民俗 ,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 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 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 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 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 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民俗学概论
“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
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 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 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 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 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以及建 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民俗学概论
3 、民间文学说。这种观点认为民 俗即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 前苏联。例如美国学者厄特利 (F . L .Utley) ,将民俗定义为“口 头传承的文学艺术”,将习惯、宗 教、语言、工艺等排斥在外。在前 苏联,民俗 (Folklore) 仅指劳动人民 的口头创作。
民俗学概论
中国文化概说第十章中国的传统民俗

广式月饼
苏式月饼
京式月饼
潮式月饼
滇式月饼
老北京的中秋玩具兔儿爷
兔儿爷
舞草龙
走月亮
北魏孝文帝
旗袍
清代旗袍 20世纪40年代旗袍 现代的旗袍
苗族有红苗、白苗、青苗、黑苗等支系
赛龙舟
荡秋千
走旱船
舞龙灯
跳钟馗
斗牛
赛马
踏青郊游
歌会对歌
端午驱五毒 蜈蚣 蝎子 蟾蜍 壁虎 蛇
竹乡生活中处处用竹子
中国的饮食因地域不同而有各种风味,近代 以来,有特色的中国地方菜系有八个,它们是 鲁菜(山东)、苏菜(江苏)、川菜(四川)、 粤菜(广东)、浙菜(浙江)、闽菜(福建)、 徽菜(安徽)、湘菜(湖南),其中以前四种 影响最大。
一品豆腐
油爆大虾
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菜
德州扒鸡
炸蛎黄
宫保鸡丁
麻婆豆腐
后来,随着原始的家畜饲养、农业 耕种和陶器制作的出现,原始先民的 生产性民俗开始萌芽。丧葬也使用了 石棺、陶瓮等葬具,有了最初的随葬 品,并有了集中的氏族墓地。
中国民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两万年前的 山顶洞人时代
原始社会氏族墓地和随葬品
新石器时代陶器对原始畜牧业的反映
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彩陶 上描画最多的图案是繁殖力很高的 青蛙和鱼类,人们还用陶土来塑造 孕妇的形象,民俗学家认为,这是 原始的生殖崇拜和女性崇拜的反映。
黄包车、三轮车、满族、苗族、壮族、侗族、 布依族、端午节、畲族、锡伯族、达斡尔族、 舞龙、舞狮、斗牛、赛马、打年鼓、踩芦笙、 舞鸡、舞春牛、瑶族、耕作戏、土家族、摆 手舞、跳锅庄、藏戏、手把肉、坨坨肉、压 年饭、赫哲族、吐火宴、月饼、兔儿爷、舞 草龙、走月亮、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 旗袍、赛会、社戏、荡秋千、走旱船、舞龙 灯、跳钟馗、踏青、驱五毒、除夕、风水、 采风、移风易俗。
民俗概论(特征及社会功能)

(四)历史性
民俗在发展的时间上或特定时代里所显示出 的特征叫历史性。社会是发展的, 的特征叫历史性。社会是发展的,所以作为 生活文化的民俗也是发展变化的, 生活文化的民俗也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导致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民俗,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民俗,使民俗表现出 历史性的特征。 历史性的特征。
(五)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的稳定性, 民俗的稳定性,指民俗在流传中 相对不变的特征。民俗一旦产生, 相对不变的特征。民俗一旦产生, 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长期相对固定下来, 式长期相对固定下来,而成为人 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往往核心
例如,饮食上的‘“南甜、北咸、 例如,饮食上的‘“南甜、北咸、 ‘“南甜 东辣、西酸” 东辣、西酸”,大致反映了饮食 上的地方特色。 上的地方特色。标志着我国饮食 特色的八大菜系:鲁莱、川菜、 特色的八大菜系:鲁莱、川菜、 粤菜、苏菜、浙菜、湘菜、闽菜、 粤菜、苏菜、浙菜、湘菜、闽菜、 徽菜,各有特点, 徽菜,各有特点,都是从地方特 色饮食中发展起来的。 色饮食中发展起来的。
《民俗学》第3周课件 民俗学》 周课件
民俗学概论 一、民俗的基本特征
二、民俗的社会功能
一、民俗的特征
(一)集体性 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 集体性 ,又叫社会性 , 是指民俗在产生 、 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 集体 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二、民俗的功能
3、维系功能 、 民俗的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 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保持着稳定, 想,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保持着稳定,使 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4、调节功能(娱乐功能) 、调节功能(娱乐功能) 民俗的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 民俗的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 补偿等方式, 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 得到调剂的功能。 得到调剂的功能。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

第一讲认识民俗和民俗学一、近现代民俗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历程民俗是历史文化的构成,文字文献之外,“中国还有大量的没有或者很少有文字记录、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文化,民俗学的对象。
”-民间文化存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很少得到掌握文字和知识的人的关注,只有少数的文人学者,偶尔的记录、评价。
在很长的时期是屏蔽在正统的文化之外。
-在明代中期以后,到清代末期,这种情况发生变化。
文人学者收集歌谣、谚语和笑话,参与小说、戏曲的写作和评论。
特别是清末,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对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观察和评价的变化。
城市民众的文学样式或者体裁,如小说、戏曲、时调等到文人的肯定和利用。
-20世纪初,民俗和启蒙精神的结合。
i.一方面是启蒙民俗思潮。
民族民俗是思想启蒙的利器,主重视民间诗歌,提倡文人使用民歌谚语,创作新诗歌,实现思想启蒙。
ii.二是一些学者学者主将民俗作为工具进行改良,反思政体,开化民智,进行社会弊病的补救。
-伴随着白话文的推新,报纸期刊等传媒的发展,歌谣、谚语等形式的应用,反应当时事件的口头故事的创作传播,民间文学作品的抄录等,在各个阶层流传的反抗故事等,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潮流。
-近代知识分子对民俗文艺的应用,童谣、弹词、文人竹枝词等体裁。
如章炳麟的《逐满歌》,广泛的传播和社会接受度,符合民众的理解和期待。
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还有天华弹词体裁的《猛回头》(1903),秋瑾的《精卫石》。
梁启超《竹枝词》(1911年)。
-近代学者编撰全国风俗志。
-明代和晚清,民俗风土志主要是对一个地区活着都市的风俗的记载,《帝京景物略》《宛署杂记》《帝京岁时纪胜》等。
到了晚清,《清稗类钞》,《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扑案编写)-五四运动前夕1918年大学发起的歌谣采集和刊行活动,1920年成立了歌谣研究会,1922年刊行《歌谣》周刊与丛书,以与方言调查会和风俗调查会(1923年)。
这样的做法被和地方的报刊采纳,民间文学的采集、刊载和讨论,成为当时的文化上的热潮。
中国民俗学概论

华夏出版社 田晓岫著
目录
导言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中国民俗学史略
中国各族民俗志略
内容简介
• 民俗学是现代世界各先进国家都普遍关注的一门 学科。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民俗学是文化人类 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从民间文学的视角来看,民 俗学又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是因为民俗包含 内容广泛的级故。其研究对象广泛涉及民族学、 社会学、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法学、经济 学、政治学、考古学等学科。人类科学的研究首 先是从对人体构造的研究和人类起源的研究开始 的。
民族风俗志略
• 我就以回族为例,向大家讲讲回族的风俗人情
The end,thank you!
say goodbye
• “遗留”(survival)这个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泰 勒(E.B.Tylor)最早引入科学的。在著名的 《原始文化》一书中,他写道:“遗留”是“这 样一些礼仪、习俗、观点等,它们既由于习惯已 从它们所属的一个文化阶段移植到另一个较晚的 文化阶段,同时,又是过去的活的见证和纪念 碑”。英国民俗学家兰格(A.Lang)0著《习惯 与神话》(《Custom and Myth》1957),认为 民俗学是“遗留的研究”
书摘
• 民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首先,民 俗是现实社会中保留的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 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社会文化、精神文化和物 遗留于民间的文化, 因而被称为“遗留文化”。大家都知道,民俗的 存在和人类社会同样古老。远在文字产生之前, 适应当时社会的各种民俗就已经产生,并以口头 传承和示范传承的方式一代一代沿袭下来。在社 会发展,经历变革之后,有些民俗不受社会变革 的影响独立传承,所以称为历史的遗留。
民俗学心理学派及研究方法
民俗学概论 (4)

民俗学概论简介民俗学是研究民间文化的学科,它关注人们在特定环境和社会背景下的传统信仰、习俗、节日和庆祝活动。
民俗学通过调查、分析和比较这些民间文化现象,试图揭示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它们的历史、社会和社会心理意义。
本文将介绍民俗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领域。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民间文化,包括宗教、传统节日、民间信仰、婚礼、葬礼、传统技艺等。
它关注的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下所展现的习俗、仪式和庆祝活动。
民俗学强调文化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认为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因此,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也强调对历史和社会背景的考察,以及对变迁和传承的观察和分析。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民俗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文字资料分析和比较研究。
田野调查是民俗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研究者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和参与观察,了解民间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践过程。
文字资料分析是指对历史文献、民间文学、传统记载等文字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分析,以了解民间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比较研究则是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民俗现象进行对比,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民俗学的主要领域民俗学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宗教和宗教仪式宗教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各个文化中都有其特殊的信仰和仪式。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分析宗教仪式、神话故事、神像和宗教图腾等,探究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节日和庆祝活动节日和庆祝活动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庆祝和祝福的方式,它们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研究者通过调查和比较不同文化中的节日和庆祝活动,揭示其中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
婚礼与葬礼婚礼和葬礼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仪式活动。
它们反映了社会和文化对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和价值观。
民俗学通过观察和分析婚礼和葬礼的具体仪式和习俗,研究人类社会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传统技艺和手工艺传统技艺和手工艺是人们通过手工艺人的努力和智慧创造的艺术品和实用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是群体的生活文化,包含着人们相处、互动以及互相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指令,包含着人生最基本的行为方式。
有群体生活的地方就有民俗,个体因民俗而有社会生活,社会因民俗而被认知,认同为一个共同体。
个体的人生、群体或共同体都存在着以民俗为内在意义和外显的活动形式,两者是二而一的研究对象。
(民俗的外在和内在的统一)
民俗的自觉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关注民俗、搜集并记录民俗,其结果是积累关于民俗事象的资料。
第二个层次是为了实际目的(例如经邦治国、移风易俗)而评论、取舍民俗,其结果就是形成对民俗的评价和议论,形成尚未系统化的理论观点。
第三个层次是民俗理论的系统化,也就是民俗学的学科建设。
民俗的“自觉”体现:中国人很早就达到了对民俗的自觉。
早在《诗经》成书的周代,采风问俗已经成为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
但是把民俗作为专门的人文社会学科的对象却是在现代才可能出现的。
中国民俗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诞生的。
在民俗学史上,形形色色关于民俗之“俗”的定义大致可以可以概括为三类观点。
第一种是遗留物说(汤姆斯)。
第二是口头文艺说(威廉▪巴斯寇姆)。
第三种是民间文化说(高姆)。
不过现在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民间文化说。
为什么民俗是群体内模式化的生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