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演唱之我观
美学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研讨

美学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研讨作者:王馥纯来源:《大观》2024年第07期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节奏鲜明、结构完整、谱曲优美等特点,蕴含着一定的音韵美、语言美、艺术美、文学美。
以美学为立足点,科学合理地进行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可以凸显古诗词的韵味和意境,助力古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美学视角;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作品类型丰富多元,词句精练。
伴随着音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艺术的融合进程逐步加快,不仅形成了全新的音乐艺术形式,还为古典诗词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巧妙灵活地使用音乐艺术,结合古诗词的音韵美、语言美、艺术美、文学美,进行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可以凸显古诗词具备的美学特点,为受众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与艺术感悟。
一、美学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点(一)情感美情感美是影响艺术作品表达的关键因素。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并且其在情感表达与呈现上具有委婉的特点,与现代歌曲作品直接表达情感的模式存在一定的区别和差异[1]。
例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为李清照的经典词作,主要表达作者对丈夫的思念,她先以一句“红藕香残玉簟秋”营造环境和氛围,衬托情感,接着以“花飘零”“水自流”表现自己内心的哀愁。
苏越是著名的音乐制作人和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其基于对这首古诗词情感美、意境美的综合考量,创作了歌曲《月满西楼》。
歌曲节奏和旋律相对较为轻松、缓慢。
作曲者使用现代音乐艺术表现李清照对丈夫的想念以及离别的情感。
比如在“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中,作曲者使用舒缓的旋律充分展现李清照与丈夫离别时的伤感,赋予古典诗词歌曲一定的情感美,使这首歌曲的传唱度明显提升。
(二)语言美中国古典诗词非常讲究炼句、炼字,强调使用凝练的诗词展现作品的意蕴、情感。
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以极具审美性、文学性、内涵性的诗词为歌词。
古典诗词歌曲演唱探析

古典诗词歌曲演唱探析古典诗词歌曲演唱探析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歌曲演唱则是将古典诗词赋予了一种生动的形式,使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本文将从词曲创作、演唱技巧和文化影响三个方面探析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艺术。
首先,词曲创作是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基础。
古代文人往往以自己的诗词为原型,通过填词或改编曲调的方式,创作出适于歌唱和表演的曲调。
例如,元代文人白朴的《长恨歌》由他改编成了一首雅乐,曲调悠扬动听,配合诗词的描写,使演唱者更容易沉浸其中,将诗情画意更好地表达出来。
通过词曲的创作,古典诗词获得了新的生命,以歌曲的形式更好地传承下来。
其次,演唱技巧在古典诗词歌曲演唱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古典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常常需要通过具体的演唱方式来表现出来。
演唱者需要运用声音的变化、语调的抑扬顿挫来诠释诗词的意境。
例如,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女子思念远行的恋人为题材,演唱者需要通过轻柔婉转的嗓音和舞蹈动作来表现出女子的思念之情,使观众更加入戏,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共鸣。
因此,演唱技巧对于古典诗词歌曲的表演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最后,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典诗词既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通过歌曲的形式演唱古典诗词,可以使其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上古典文化。
例如,近年来,不少歌手通过改编古代诗词来创作新的歌曲,使年轻人也能够通过流行音乐接触到古典文化,对古典诗词有更深入的了解。
这种方式既保持了古典诗词的原汁原味,又融入了时下的音乐元素,极大地促进了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总结来说,古典诗词歌曲演唱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词曲创作、演唱技巧以及文化传承的综合运用。
只有在这样的综合过程中,古典诗词才能够以歌曲的形式更好地传承下去,使更多的人感受到其中所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借助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进一步了解和传承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通过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能促进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

宝。 是 独 具 中华 民族 简 约 恬 淡和 含 蓄 婉 约 之 美 的歌 曲形 式 , 在 中 国声 乐作 品 的演 唱 和 学 习 中起 着举 足 轻 重 的 作 用。 就 如何 演唱 中 国 古典 诗 词歌 曲 , 浅 谈 了几 点 看法 。 [ 关键 词 ] 中 国古典 诗 词 歌 曲 ; 演唱 ; 韵 味 中图 分 类号 : J 6 4 2 . 7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4 6 8 X( 2 0 1 3 ) 0 4 — 1 0 4 — 0 3
漳 州 师 范 学 院 学报 ( 哲 学社 会 科 学版)
2 0 1 3年 第 4期
( 总第 9 1 期) J OURNAL 0F Z HANGZ HOU N0RMAL UNI VERS I TY
N o . 4 . 2 0 1 3 Ge n e r a l No . 91
婉 约之美让 诗词 歌 曲本身 具有 “ 言有 尽 而意无 穷 ” 的意境 , 这 是 中 国古典 诗 词歌 曲 的重要特 征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一l 2 一o 6
( 作 者简 介 】 魏琳 ( 1 9 8 6 ) , 女, 福建省南靖县人 , 闽 南 师范 大学 艺 术 系 助 教 , 硕士 。
声音 的艺术 , 能 细腻 地反 映 现实 生 活。把 诗词 和音 乐融 合在 一起 , 能 大大 加 强诗 词或 音 乐的艺 术感 染力 。
这是 中国古典 诗词 歌 曲独具 魅力 的特 征之 一 。
2 . 中国古典诗 词 歌 曲具有 简约恬 淡 之美 。 中国古典诗 词歌 曲流传 的三千 多年 间 , 大多为古 代文 人雅士 所 创作 , 抚琴 弄瑟 是 文人 雅 士抒情 言 志 、 修 身 养性 的方式 之一 。因此 , 中国古 典诗 词歌 曲 自然 而然 的受到 了儒 、 道、 佛 三家 美 学思 想 的影 响 , 古 典诗 词 歌 曲大 多更倾 向于 “ 曲淡 、 节稀 、 声不多” 的清、 微、 淡、 远 的 审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风格与技巧研究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风格与技巧研究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演唱古典诗词歌曲需要丰富的情感表达和高超的演唱技巧,这不仅是对音乐的要求,更是对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风格与技巧进行研究,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风格1. 抒情唱腔: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演唱时需要把握好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转折。
在唱腔上,要注重音乐的韵律感和情感的表达,通过声音的变化来传达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展现出古典诗词的美感和内涵。
2. 声音的处理: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需要灵活运用声音的变化和处理,通过音色、音质的调整来表达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在演唱中要注意声音的把握和调控,使其既能够表达情感,又不失传统的审美特点。
3. 语言的处理: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中需要注意语言的处理,要对诗词的意境和句法有深刻的理解,通过语言的抑扬顿挫来表达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使得诗词与音乐完美融合。
1. 传承: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技巧和风格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唱者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磨练,传承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技巧和风格,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2. 发展: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技巧和风格是有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表现方式,演唱者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得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技巧和风格更加丰富多样,适应现代音乐市场的需求。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风格与技巧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更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演唱者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磨练,发掘古典诗词歌曲的独特魅力,使得古典诗词歌曲得以传承与发扬,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2000字】。
中国古典诗词的声乐演绎

中国古典诗词的声乐演绎该文主要探讨运用声乐艺术形式演绎传统古典诗词,以达到推动古诗词传播与丰富声乐艺术的双重作用。
本文共分为如下部分:首先分析国内古诗词声乐发展现状;其次具体分析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分类与演唱;最后,客观讨论古诗词声乐艺术的意义与影响。
标签:古典诗词;声乐艺术;规律方法;影响意义一、古诗词声乐艺术的国内现状分析(一)古诗词文化与吟唱历史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缩影,最早的诗歌是寄托着普通大众情感的工具,它以民歌、祭曲等形式呈现在世人眼前,全方位展现了从底层劳动人民到贵族王室的生活风貌,充分展现了古代人民的长久价值诉求和审美取向。
因此,中国古诗词不仅是社会历史的记载,更蕴含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由此我们可以读懂中国政治、历史、文学、哲学等多层面的发展历程,寻找民族的起源与归宿。
《尚书·虞书·尧典》中有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歌之所以可以传承千年、经久不衰,除了优秀文学本身的时空性,还与其“可歌唱”的特点有关。
诗歌具有“声律化”,故而文人墨客、乐伎伶人们将诗词吟唱艺术延续至今。
古典诗词吟唱分为诵、吟、歌、唱四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特殊的艺术表现力,兼具作品本身的情感内涵和演唱者自身文化素养和独特理解。
在当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古诗词的发展和传承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基于其艺术性、声律性等特点,不少学者、专家、文化传播支持者希望通过更现代化的方式将古诗词文化推广,并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为载体得到了较好实现。
(二)国内声乐发展状况与民众审美提升需求传统声乐涉及范围较广,主要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種形式,2006年“原生态唱法”又在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出现,但本文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是一种“强调自如、纯净、平稳的发声与灵活和准确的声乐技巧”的歌剧唱法,在当今音乐体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是基于其“舶来品”的身份,一开始中国群众并不抱以强烈兴趣。
小学古诗教学之我见

小学古诗教学之我见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有着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承载着民族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财富。
然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古诗的教学又是个难点。
因为诗歌字词短小易懂,却又情景浑然一体。
往往让老师觉得无从下手,无字词句段的释义串讲,就只能读两遍会背诵,能应付目前古诗文形式单一的测试题。
止于简单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却忽视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让学生错过那一个个愉悦的文化之旅,少了一双双发现中国古诗朦胧、含蓄、神秘、充满诗情画意的美的眼睛。
古诗教学若没有起到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发展小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鉴赏力,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的作用。
那么,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尤其是培养学生语感和阅读力来说是失败的。
就如何优化古诗课堂教学的策略,让师课易上,让生学有趣。
我有一点自己的心得。
一、像诗人一样读出韵味,读出诗的氛围我国古代诗歌本身就讲究对仗、韵律、格律,自身带有音韵美。
“读”之于诗歌,是一条最基本的可行路径。
曾国藩曾对他的儿子说:“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
生自读和师泛读结合,先读其音,新字、难读字、多音字、古今字的正音;再读节奏,停顿、声音的延长可用符号表示。
诗的“读”,需要体现其韵味,需要像一首诗,需要特别指导学生诵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在一次次的诵读中抓住、传递出古诗本身的美学价值,不仅诗意自现,其情亦明,更能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素质。
读时学生会自己有独自的阅读体验,这是自然也是允许的。
而老师在生自读的基础上需引导学生读出层次,渐入佳境。
所以诗歌的氛围的营造就很有必要,如:在教授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可以参照这样的流程来层层铺垫,推进诗人的深挚感情。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风格与技巧研究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风格与技巧研究引言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古典诗词歌曲不仅在音乐领域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演唱技巧,更是通过歌曲的演唱方式和风格,传达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
本文旨在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风格与技巧进行研究,探讨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特点及其对古典音乐传承与创新的影响。
一、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传统风格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中国古代文人雅集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演唱风格具有独特的古典特点。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注重吟唱的形式美,并且具有极强的诗意表现。
演唱者在演唱时需要注重声音的柔韧和音韵的表达,使得歌曲在听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风格具有内敛、含蓄的特点,演唱者通常会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含蓄的演唱技巧来展现歌曲的韵味。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风格还强调音乐与诗意的结合,演唱者在演唱时需要通过诗词的理解和表达,使得音乐与文学在演唱中达到统一。
二、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技巧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技巧在古代就已经形成并得到了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者需要具备极高的音乐修养和表演技巧,能够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表达出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者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和艺术修养,能够准确把握诗词的意蕴,并通过声音的变化,展现诗词的韵味和情感。
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者还需要注重情感的表达,能够通过声音的情感变化,使得歌曲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三、古典诗词歌曲演唱技巧在当代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古典诗词歌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唱技巧在当代音乐中得到了不断的传承和创新。
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技巧在当代流行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些流行歌手通过学习和吸收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技巧,使得其演唱风格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技巧也为当代音乐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使得当代音乐在表现形式和艺术价值上得到了提升。
诗歌诵读教学之我见

诗歌诵读教学之我见作者:王向东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3年第08期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诗的国度。
历代经典诗文经过岁月的淘洗,成为中华民族语言的典范和精华,更蕴含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这些经典诗文通过一代代的吟诵得以流传下来。
一、“吟诵”和“诵读”吟诵,是传统的读诗文的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是因为一方面,诗歌产生于人们生产劳动的呼号之中;另一方面,传统诗歌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富有音乐性。
也就是说,诗歌自产生之日起就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适合于吟诵。
吟诵,台湾潘丽珠教授在《雅歌清韵》中进行了阐释。
她说:“…吟‟,从…今‟字得声,嘴形开得不大,是一种有谱的,自我性很浓厚的哼哼唱唱,特征在于拉长音的…永言‟,且具音乐性,只是没有稳定的节拍,乃至腔调。
…诵‟从…甫‟字得声…雨‟,…隆起‟之意,因此…诵‟之特色即把关键字词或句子的声音抬高,拉长。
”(潘丽珠《雅歌清韵——吟诗读文一起来》)由此可以看出,吟诵是一种无曲调的唱读。
吟诵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智力活动,有助于学生记忆、理解诗歌。
吟诵的方法对于今天的古诗词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然而,今日之古诗词教学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一味向高考解题看齐。
教师在课堂上,漠视诗歌的规律,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把一篇篇完整的作品从字、词到格律,再从形象到意境逐一肢解成碎片喂给学生。
学生被动接受,也遏制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另外,目前一线语文教师主体是年龄在40岁以下的语文教师,他们之中懂得用古代吟诵方法来吟诵古诗词的,是少之又少。
要在目前的教学中完全用“吟诵”方法教学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这样,“诵读”也就成为今日诗歌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潘丽珠教授说:“…诵‟如果音长不显,与…读‟相似;音长够长且回旋如歌,则与…吟‟接近。
…诵读‟是…吟诵‟的继承和发展。
”什么是“诵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念(诗文)”,这是从词义的角度来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演唱之我观
泱泱古国,浩瀚华夏。
在这孕育五千年文化的大地上,始终盛开着一片盛美多姿的鲜花——诗词。
诗词在中国文人骚客的心目中,有着其他文种无可取代的地位,抑或抒情,抑或言志。
人言常道,诗歌诗歌,诗与歌有着难分难舍的关系,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起伏的韵脚,如同动听的声乐叮咚,于是,演唱成为使古诗词经久传唱的传播方式之一。
一、诗、词的兴起和发展。
诗,是为吟咏言志的文学题材与表现形式,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始,古典诗词与吟咏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诗的题材分为古体诗和新体诗,创作一般要求押韵,对仗和符合起、承、转、合的基本要求。
汉代出现的《乐府诗集》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相当于今天的通行的流行歌歌本,是继《诗经》之后有计划地大规模记录民间音乐的书籍,书中《迢迢牵牛星》《木兰辞》皆为名篇,配有演唱曲调。
词是诗的别体,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兴起于唐代,到了宋代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美首次都有其相应的曲调,又称词牌。
至此,中
国古典诗词演唱进入全盛时期。
二、著名诗人、词人。
在诗里,李白的豪放,杜甫的低吟,刘禹锡、白居易的平实;在词里,李清照的婉约,苏轼的风骨,柳永的言情……在每一个人的知识体系里,或多或少对这些历代的诗人词人都有着相似的判断,正是他们诗词的个人特点,营造了在演唱时,或长啸狂歌,或沉吟低叹,或哀伤追忆的听觉感受。
三、演唱的兴起和发展。
吟诗唱词,是古代文人聚会时固定节目之一,“可歌可咏”成为衡量诗词作品优秀与否的重要批判标准。
先秦两汉时期,诗、乐同体。
《诗经》既是诗集,又是歌本,文章大量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叠字叠句反复回环,具有现代歌词的特点,也便于谱曲吟唱,节奏感强。
在唐代,诗与音乐剥离,诗人单纯作诗,出现了新工种——乐师。
乐师负责对诗进行谱曲,旋律优美的诗增强了感染力和传播范围。
宋代,原本属于”诗余”地位的词得到重视,由于诗的字数限制的缺点,词给予了作者表达主观感受足够的空间,在相应的曲牌中,填上朗朗上口的字句,一首新歌就诞生了。
这一时期,词人和乐工的职能合二为一,著名词人柳永更是大量创造了新的曲牌名,为诗词演唱的提供了更多选择,增强了词表现力。
四、演唱者身份。
演唱者可分为宫廷和民间两大类。
在宫廷中,演唱诗词是为了祭祀、欢庆、助兴等,通常由宫廷乐师、宫廷乐班或宫女担任演唱;在民间,诗词传唱者多为文人雅士、布衣百姓、戏班伶人、妓女等。
写的是寻常事件,那么演唱的人必也是寻常人。
五、演奏乐器、演绎的方式。
古典诗词的演唱,怎会少了古典乐器的映衬呢?二胡的低泣、琵琶的动感、竹笛的悠扬、箫的凉、鼓的震,当古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就是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或独坐幽篁弹琴长啸,或灯火辉煌舞之蹈之,皆是为表现诗词的不朽长存。
六、古典诗词演唱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更是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
在平仄的诗词韵律中,填上相应的文字,即可得一首朗朗上口的曲子,相比之下,西方语言系统很难达到这一要求。
在继承上,古诗词演唱有两种传承方式,一为记谱记载,二是口耳相传。
由于这两种方式中存在着诸多缺点、不科学之处,所以能够保存至今供世人欣赏的古曲并不多。
所幸当下有许多优秀的作曲人,在古诗词的基础上,重新谱曲,添加了些许流行元素在内,为古诗词的重新传唱作
出努力,使得古诗词、“中国风”再次被大众接受,如高晓松作曲,曹颖演唱出自李煜的《虞美人》;梁志宏作曲,邓丽君演唱出自苏轼的《明月几时有》。
在流行乐坛上,一些歌手坚持将古风古调进行到底,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如词人方文山,歌手周杰伦,广西籍创作型歌手后弦,创作型歌手许嵩等等。
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使传统文化得到创新,古诗词演唱、“中国风”在青年群体中形成了长久积极的影响,达到了古典文化熏陶的目的,将对他们自身素养的提高产生正面的作用。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对传统文化接收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青年素质的提高,古典诗词演唱是一个极好的方式,让年青一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薪火相传,让我们接过文化传承的火炬,让中国传统文化永绽光辉,与时代共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