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区分土壤中的不同成分,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和关注,培养学生珍惜土地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壤的组成成分及其特征。

实验探究土壤中各种成分的方法。

2、教学难点对土壤中有机质的理解和检测。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新鲜土壤样本、放大镜、镊子、烧杯、量筒、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三脚架、蒸发皿、玻璃片、土壤浸出液、澄清石灰水等。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农作物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那么土壤中到底有什么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土壤中有什么。

(二)新课讲授1、土壤中的矿物质(1)教师讲解: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成分之一,它们来自岩石的风化和分解。

(2)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土壤样本,尝试找出其中的矿物质颗粒,并描述它们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2、土壤中的有机质(1)教师介绍:有机质是土壤中生命活动的产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等。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取少量土壤放在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土壤颜色和气味的变化,从而感受有机质的存在。

3、土壤中的水分(1)提问:如何证明土壤中含有水分?(2)学生讨论并提出方法,如用手捏土壤感受湿润程度,或者将土壤放入量筒中测量体积变化等。

4、土壤中的空气(1)教师演示:将土壤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气泡的产生,说明土壤中存在空气。

(2)让学生思考:土壤中的空气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5、土壤中的生物(1)播放一段土壤中生物活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列举土壤中的生物,如蚯蚓、蚂蚁、细菌等。

小学科学34《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34《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34《土壤中有什么》(教案)《土壤中有什么》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土壤是由小石块、沙子、泥土、有机物质等组成的。

- 了解土壤中有水和空气。

- 了解土壤的颗粒较小,因此有良好的保水性。

- 了解土壤中有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

2. 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土壤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 培养对土壤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的能力。

- 学会通过实验验证土壤的保水性。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10分钟)讲师可先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土壤的外观和细节特征。

2. 知识讲解与探究(20分钟)a. 讲师解释土壤的组成成分,可以使用图片或实物示意图,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土壤中有小石块、沙子、泥土和有机物质。

b.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土壤中的水和空气。

解释土壤中的缝隙可以储存水分和空气,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3. 实地观察与调查(30分钟)a. 将学生分组,带领他们到学校附近的植物园或花坛进行实地观察。

b. 学生观察不同植物所生长的土壤,并记录下所见的特征和区别。

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多样性,并搜集数据以备后续分析。

4. 实验验证土壤的保水性(30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保水性,并提出一个实验假设。

b. 将学生分组,并给每个组发放一定量的土壤样本、一些容器和一些相同大小的海绵。

c. 学生在容器中分别放入海绵和土壤样本,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d. 学生通过比较海绵和土壤的吸水量来验证土壤的保水性,并讨论实验结果。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学生通过小组展示实地观察和实验结果,让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讲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土壤的多样性和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与评价:- 通过观察、实地调查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研究土壤的基本组成用以及来源。

根据课标可知土壤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腐殖质以及大量的生物构成。

知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对实验要求比较高。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的认知土壤的基本组成,最后形成知识体系。

有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控和掌握。

二、学情分析本节涉及较多的实验,对于学生有些困难。

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的效果,更要从实验的设计、验仪器的规范操作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使学生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a.能预测土壤中有各种类型物质。

b.知道土壤中有非生命的水分、空气、无机盐和有机物。

c.知道土壤与动植物的密切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a.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b.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c.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意识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土壤对动植物的重要性。

b.讨论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来源。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土壤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有机质。

难点:学习用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土壤的组成。

五、实验器材学生分组(每组):小烧杯(带泥土,植物根,蚯蚓等动物)、镊子、试管、药匙、试管夹、酒精灯、火柴、试管架、石棉网、三脚架、量杯(自制,带25ml左右泥土)、滴管、量筒(带20ml以上水)教师演示:除上述学生器材外,大烧杯(有水),大块泥土(整块)、坩埚、坩埚钳过滤装置、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板书猜测证据结论定性→定量动物有植物有微生物有有机物有生物非生物无机盐有水有空气有 ??六、课程过程(一)情景引入师:上课以前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感受下,想一想是什么孕育了这样的景象生:土壤师:(简单介绍,投影)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依赖着覆盖地球表面的一层脆弱松散的泥土。

没有它,生物就永远不会从海洋里爬上来;就不会有植物、农作物、森林、动物┉┉及人类。

二年级科学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二年级科学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二年级科学《土壤中有什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由岩石、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六种基本成分组成的。

2. 土壤的作用: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薄的覆盖物,它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养分、水分和空气,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土壤的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个小袋子,里面装有泥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泥土,引导他们思考:泥土是从哪里来的?泥土是由什么组成的?2. 讲解:通过图片和实物,向学生介绍土壤的组成,解释每种成分的作用和重要性。

3. 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泥土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泥土中的成分。

5. 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土壤,提出具体的建议。

6.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土壤,了解土壤的分布和特点。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土壤组成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观察他们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3.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和作业完成质量。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评估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土壤实验,深入探究土壤的成分和性质。

2. 邀请农业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土壤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知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土壤保护的实践活动,如参与校园绿化、土壤改良等。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记录与反思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记录与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土壤中有什么》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小学科学三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结构,知道土壤中包含的物质。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节约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土壤的组成和结构2. 土壤中的物质及其作用教学难点:1. 土壤中不同层次的名称和作用2. 实验操作的技巧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土壤样本,引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土壤中有什么》。

2. 探究土壤的组成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土壤样本,引导学生发现土壤的颜色、质地等特征。

学生通过触摸、闻味等方式感受土壤,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土壤的特点。

3. 实验:土壤分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土壤分层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层次的土壤特点。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了解土壤的剖面结构,认识土壤中的不同层次,如腐殖层、淋溶层、淀积层等。

4. 学习土壤中的物质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如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等,并讲解各成分的作用。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土壤中各成分的特点和重要性。

5.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土壤组成和结构的理解。

学生通过思考,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探究土壤中的生命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土壤生物实验,如蚯蚓爬行实验、昆虫收集实验等,让学生了解土壤中的生物种类和作用。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认识土壤生物对土壤的重要性。

3. 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土壤水分和空气的实验,如土壤湿度实验、土壤透气性实验等。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了解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 土壤的利用和保护教师讲解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土壤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学生通过思考,提出保护土壤资源的措施。

5.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土壤中物质和生命活动的理解。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优秀8篇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优秀8篇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优秀8篇土壤里有什么篇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3.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教学重点: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教学难点: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 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 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 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 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③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小学科学34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34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34土壤中有什么(教案)小学科学34土壤中有什么一、教学目标:1. 知道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2. 了解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物质、空气和水的重要性。

3. 能够描述土壤的层次结构和各自的特点。

4. 培养学生对土壤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矿物质、有机物质、空气和水对土壤的重要性。

2. 土壤的层次结构。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黑板、粘贴纸、手榴弹模型(三个不同颜色的球)。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 你们小时候有种过植物吗?- 植物在哪里生长?它们需要什么条件?-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植物在不同地方生长得不一样?2. 探究土壤(15分钟):- 教师分发几份粘贴纸,并要求学生用手在纸上揉搓,然后观察纸上残留的灰尘和细小颗粒。

- 学生们观察后,教师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这些颗粒。

- 教师再次与学生互动,并提问:你们认为这些颗粒是什么?来自哪里?3. 土壤组成物质的介绍(15分钟):- 教师通过PPT展示土壤的成分,并解释每个成分的作用和重要性。

- 矿物质: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

- 有机物质:形成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结构,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 空气:供给植物呼吸和根部所需的氧气。

- 水: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缺少了其中的哪一样,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什么影响?4. 土壤的层次结构(20分钟):- 教师用手榴弹模型示范土壤的层次结构,并介绍每一层的特点:- 有机体层:由有机物质堆积形成,黑色,含有丰富的养分。

- 表土层:富含有机物质和矿物质,是植物生长的主要层。

- 粘土层:矿物质较多,土壤黏性大。

- 碎石层:砾石较多,通透性较强。

-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个层次的特点,并加以巩固。

5. 土壤保护意识培养(10分钟):-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问:你们认为怎样保护土壤?-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总结:- 不乱扔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二年级科学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二年级科学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二年级科学《土壤中有什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中包含的物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土壤的组成。

2. 学会观察、分析土壤中的物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土壤中各种物质的名称和作用。

2. 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土壤样本,各种物质(如石头、树叶、昆虫、根等)。

2. 准备一些图片,展示土壤中的各种物质。

3. 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放大镜、铲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些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对土壤的好奇心。

2. 探究土壤的组成: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土壤样本,让学生自己尝试找出土壤中的各种物质。

3. 学习土壤中的各种物质:教师展示图片,介绍土壤中的各种物质,如石头、树叶、昆虫、根等。

4. 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用放大镜、铲子等工具观察和分析土壤中的物质。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土壤中包含的物质。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土壤,找找看土壤中都有哪些物质,并和家长分享。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学生对土壤的认识程度,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评价建议: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观察、思考和分享。

2.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在下一个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他们对土壤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八、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或社区土壤调查,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收集土壤样本,并分析土壤中的物质。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土壤的特点和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九、教学建议: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么》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教学内容。

在地球与宇宙领域中属于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部分,属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对于学生来说司空见惯,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哪里来,更不会想到它来源于岩石。

本课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土壤的颗粒。

一方面分析土壤的成分,另一方面寻找土壤源于岩石风化的证据。

土壤成分的沉积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土壤里有什么,而且使学生对沉积现象和分层沉积有一定的认识,为本单元后面几课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部分是:土壤和生命。

指导儿童了解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科学课程基本理念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因此,本课教学为学生准备了较充足观察、实验器材,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展开探究活动。

通过学生自主参与观察、实验、交流、讨论、阅读以及教师的讲解、评价和小结来达成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土壤是熟悉的,他们熟悉乡间的小路,广阔的田野,学校的操场……。

但是作为小学生,在玩耍的同时可能从来没有细心的观察过土壤。

或者,他们对所见到的土壤已经习以为常了,没有深入的思考过。

因此,也可以说他们对土壤又是陌生的。

但是他们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就能激起他们对土壤的研究兴趣。

五年级学生虽然接触科学学科已经一年多,已经学会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但是还没有熟练地掌握,还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特别是我们学校,由于科学试验仪器缺少,学生很少有亲自操作实验的机会,独立实验的能力也就非常差,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帮助。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了解我们周围土壤的基础上,对土壤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土壤亲近的情感,意识到土壤和生命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通过看、闻、攥、捻等多种手段对土壤进行研究。

2、通过观察、实验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是由砂、黏土、水、空气和生物残体等成分构成的,正确认识土壤成分。

3、初步了解土壤可以根据含砂的多少分为黏质土、砂质土和壤土等几种,正确对土壤分类。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并做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分离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

2、能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能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相关信息,形成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土壤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土壤产生亲近感。

2、能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能持之以恒的进行科学观察,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实验。

3、初步感受到我国土壤资源的丰富,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并做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分离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土壤,从而知道土壤是由砂、黏土、水、空气和生物残体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带领学生到不同环境里采集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了解土壤存在的环境。

把28名学生每7人一组分成4组,选出小组长,明确责任。

2、教学具准备:成分各不相同的土壤若干份、分组实验的仪器,如:玻璃杯、水、筷子、放大镜、牙签、小木棍等。

3、媒体准备:歌曲《多情的土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为了更好的研究,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不同地方采集了三种不同的土壤,分别装在了一号、二号和三号烧杯里。

关于这些昨天采集的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板书并分类。

3、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

(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观察土壤
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

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
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

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做一做下面这个实验,看它是否对你了解土壤有所帮助。

投影: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
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2、将土块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在等待过程中用纸巾包住另一些土块,用手使劲握一握,再摊开纸巾,纸巾上面留下了什么?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3、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

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

活动三:研究土壤的种类
1、观察颗粒大小
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三份土壤的样本,请你们仔细观察,首先看看它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领取土壤样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谈话: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看课本第6页的阅读资料,它会给你一个原因解释。

学生阅读资料。

师生小结:通过这一环节的观察、阅读活动,对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

2、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提问:沙土、黏土和壤土的颗粒大小不同,在遇到下雨这样的情况时,它们的渗水性会不会一样呢?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

讨论实验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考虑三个变量的控制: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变;不同的条件:三份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最后怎样获取水量的不同:方法1:倒入量杯;方法2:直接用尺子测量高度。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

3、用多种感官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

每组一份沙和黏土的样本,请学生参照课本第7页提供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集体讨论:每一种土壤看上去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更硬或更光滑?加点水握一握,哪种可以握成团?
激趣:再试着把它们分别放在胶卷盒里摇动,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

或者是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是否相同。

分组活动,交流。

三、课后拓展指导
谈话:同学们都已经对土壤有了非常丰富的了解。

提问:你知不知道我们这儿的土壤是什么类型的?有什么特点呢?适合种植哪些植物?
学生思考、回答。

指出: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

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
学生思考、回答。

讨论: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我们怎样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从植物、动物生存需要,人类衣食住行材料来源方面思考)
教师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

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总结。

拓展活动
1、阅读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