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案

合集下载

2023最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

2023最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教案篇一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二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所用班级:济源一中高一年级。

课时:第二课时授课、实录整理、反思:卢新军教学目标:1.感受本文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不同之处。

2.学会新闻写作,并能在文中恰如其分地融入感情。

反思:《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新闻史上的一篇优秀作品,曾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是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的第二课。

本单元要求学生要了解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取主要信息。

鉴于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一篇新闻作品,有一定的新闻知识积淀,初步具备了从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我将目标定为:通过概括比较,体会本文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不同之处,并能学以致用。

课堂实录及反思:一、导入新课,感知文本1、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只要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我们一定会想到一个国家,它是谁呢?学生:日本。

老师:为什么是日本?学生:因为它侵略过我们中国,屠杀我们中国人,犯下了滔天罪行。

老师:那么,对于欧洲人尤其是犹太人而言,他们会永远记住谁?学生:德国,纳粹德国。

老师:因为它们同样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对吧?那么,同学们,说到纳粹德国,说到它们的暴行,有几个地名大家可能知道,在这些地方发生过任何心智健全的人都无法想象的骇人听闻的人间惨剧。

同学们,你能说出这些名字吗?学生:布热金卡、奥斯维辛老师:奥斯维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学生:这是纳粹德国的一个集中营,是一个杀人工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分析并理解为什么奥斯维辛集中营没有新闻,并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展示一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并提问:“你对这张图片有什么印象?你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了解?”2. 让学生分组讨论一分钟,然后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了解和印象。

讲解新闻报道的定义和重要性:1. 让学生回忆并分享他们对新闻报道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新闻报道对社会至关重要。

分析奥斯维辛没有新闻的原因:1. 给学生阅读一篇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的文章,并让他们回答以下问题:a.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什么?b. 奥斯维辛集中营建立的目的是什么?c. 在奥斯维辛发生的事情有多残酷?2. 让学生讨论奥斯维辛没有新闻的原因,并给予他们一些提示,如:a. 奥斯维辛被纳粹当局严密保密。

b.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一个秘密的部分。

c. 纳粹在奥斯维辛进行了严格的宣传控制。

d.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受害者被剥夺了表达自己的自由权利。

讨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重要性:1. 引导学生思考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重要性,并怎样确保类似的事情不再发生。

2. 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向世界传播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以便不忘记和警示未来。

总结和反思:1. 请学生分享他们在此活动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2. 引导学生反思他们今后在面对新闻时,需要有怎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个专家或演讲者来学校讲授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 组织学生参观纪念奥斯维辛的纪念馆或博物馆,并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想或RIP。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质量。

2. 评估学生在总结和反思时的表达水平和深度。

3. 收集学生提交的RIP文章,对其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进行评估。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教学资源:1. 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文章或教科书章节2.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或视频资源3. 小组讨论的提示问题4. 专家或演讲者来学校讲授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的联系方式5. 奥斯维辛纪念馆或博物馆的联系方式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并提问学生对此图片的印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9年级第四单元第二课的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本文是意大利记者普里莫·莱维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写的一篇报道,通过他的笔触,我们将了解到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对犹太人进行的残酷屠杀。

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恐怖景象,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对犹太人的屠杀罪行,增强历史观念,培养爱国情怀。

2.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独特的报道手法,掌握新闻特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3. 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学习本文,掌握新闻特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难点: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以及这句话的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短片,让学生了解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对犹太人进行的残酷屠杀。

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奥斯维辛吗?为什么说它没有什么新闻?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字词,查找相关资料。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分析作者的独特报道手法,引导学生学习新闻特的写作技巧。

例题讲解:以本文为例,分析新闻特的写作手法,如:引语、倒金字塔结构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堂讲解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篇关于某历史事件的新闻报道。

5. 课堂讨论:6. 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看法,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板书设计1. 新闻特的写作手法引语倒金字塔结构2. 奥斯维辛的屠杀罪行残酷恐怖悲剧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本文的写作手法,编写一篇关于我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新闻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一1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重点]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

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

请打开课本第41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二、背景知识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

(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

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

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一、教案简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以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主题的新闻作品。

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这篇作品,使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惨状以及作者的报道手法,培养学生对人类历史的认识和对新闻报道的评价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惨状。

2. 分析作者的报道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对新闻报道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建立、规模和功能,以及其在二战期间的作用。

2. 报道手法分析: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节刻画来表现集中营的惨状,以及如何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来强调问题的严重性。

3. 语言特点分析:讨论文章中的语言特点,如词汇选择、句子结构等,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增强了作品的表达力。

4. 新闻报道的评价:引导学生从事实准确性、报道角度、表现手法等方面评价这篇报道的优缺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报道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分享各自的观点。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主题有一个初步了解。

2. 第二课时:分析作者的报道手法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

3. 第三课时:学生分组讨论,评价这篇报道的优缺点。

5. 第五课时:课堂交流,分享彼此的写作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估学生对奥斯维辛集中营历史背景的理解以及对报道手法的分析能力。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短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是否具有批判性,以及他们对新闻报道的评价是否合理。

七、教学资源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原文。

2. 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资料。

3. 新闻报道的评价标准。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在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残忍和悲惨,以激发他们对人类历史的关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提高学生对新闻报道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构思和写作技巧。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新闻报道,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关怀。

(2)认识和平的重要性,珍惜当下生活。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关心国家大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艺术特色。

(2)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对比手法。

(3)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对奥斯维辛事件的独特见解。

(2)如何评价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如何将文章中的思想内涵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

3. 合作探讨:(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新闻报道。

(2)讨论如何评价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4. 课堂小结:(1)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强调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社会现象。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文章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他们将文章思想内涵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写作中的情况。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对新闻报道的关注和思考,评价本节课对学生的启发和影响。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学内容:(1)继续深入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

2024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标准教案

2024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标准教案

2024年《奥斯维辛没有什新闻》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历史背景,掌握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学会分析作者描绘场景手法和运用事实与观点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关注,培养对和平、人权尊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掌握描绘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事实中提炼观点,理解作者情感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短片,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关注,为新课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文章,勾画出生僻词汇和重要句子,尝试概括文章主题。

3. 课堂讲解:针对文章重点段落,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作者描绘场景手法和观点。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文章主题题目,引导学生从事实中提炼观点,理解作者情感态度。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篇关于历史事件文章,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奥斯维辛没有什新闻》2. 主要内容:奥斯维辛历史背景作者描绘手法文章主题与观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篇文章,从事实中提炼观点,阐述作者情感态度。

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统一批改并给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学生是否掌握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以及描绘手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历史事件文章,提高对事实与观点分析能力。

同时,组织一次关于和平与人权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提升情感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是导入环节中短片选取,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历史事件兴趣和情感投入。

是课堂讲解中如何引导学生从事实中提炼观点,这是理解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关键。

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主题的报道性文章。

通过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现状和幸存者的采访,揭示了法西斯主义的罪行和人类历史的悲剧。

本章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深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人文素养。

1.2 教学目标1. 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罪行;2. 把握文章的叙事手法和结构特点;3.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过程2.1 教学内容1. 文章基本信息:作者、发表时间、报刊名称等;2.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罪行;3. 文章的叙事手法和结构特点;4.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2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阅读理解:通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叙事手法、结构特点和主题思想,分享心得体会;4.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梳理文章要点,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人性的关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罪行;2. 阅读分析法: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和结构特点;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4. 案例分析法:选取相关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人性的关系。

3.2 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再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场景;2. 问题驱动: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 感悟引导: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引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团队合作精神;3. 心得体会:收集学生对历史与人性的感悟,总结教学效果;4.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了解学习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案
学习目标:
1.梳理结构和线索;
2.领会贯穿在文中的压抑、沉重的情感;
3.品味景物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记住历史,反思历史,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学习重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自我测评: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凝重(nínɡ)纳粹(suì)焚尸(fén)雏菊怒放(chú)B.婆娑(suō)嬉笑(xǐ)撰写(zhuàn)明媚温暖(mèi)C.沼泽(zhǎo)凋谢(diāo)废墟(xū)步履蹒跚(lǚ)D.戕害(qiānɡ)窒息(zhì)祷告(dǎo)世人瞩目(shǔ)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窒息憔悴长廊惊俱万分 B.绞刑瞬间茫然心智健全C.恶梦港督无辜生机勃勃 D.愤懑隐秘弊端绿树成茵
背景寻踪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奥斯维辛集中营介绍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兰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

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40平方千米,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

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

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

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

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

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戮。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大罪的历史见证。

一、整体感知
1.谈谈你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感受?
2.请从文中依次找出参观者们的所见所闻及反应?并考虑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二、合作探究
1.“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
2.13段写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温和的微笑着”,
你觉得她在笑什么?作者为什么特写这个姑娘?
3.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4.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结尾又这样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结: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这篇新闻与一般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是怎样脱颖而出,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三、拓展延伸
二战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时间也将冲淡人们的记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冤魂还在徘徊,帝国主义的魔爪还在延伸,新的战争也将继续发生,作为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面对呢?
练习
1.填空
新闻也叫__________,其结构一般包括__________、导语、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结尾五部分。

导语一般放在__________,以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新闻的内容必须__________,其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 。

2.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完成文后的问题。

法新社华盛顿12月31日电美国人口普查局星期三宣布,2004年1月1日,美国总人口将达到2.92亿,比去年同期增长1%。

美国人口普查局说:“在1月初,美国每8秒钟将有一人出生,每13秒钟有一人死亡。

同时,国际移民活动将使美国每25秒钟增加一人。

其综合结果是,大约每12秒钟内美国的总人口将增加一人。

”导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5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