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学名词解释
现代汉语修辞学

现代汉语修辞学第一次作业一、名词解释1、修辞2、语境二、填空题1、()是我国修辞学史上的萌芽时期。
2、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修辞的著作是宋代陈騤的《()》。
3、陈望道《()》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4、修辞和语言的三要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5、语言环境对语言表达具有()作用。
6、修辞主体的修养包含()、()和()三个方面。
三、选择题1、晋代陆机的()主张排除用滥的命意和文辞。
A、《史通》B、《文则》C、《文赋》2、吕叔湘、朱德熙的()推动了广大群众学习修辞的热潮。
A《语法修辞讲话》B、《修辞概要》C、《现代汉语修辞学》3、修辞的目的是()。
A、修辞美化文辞B、提高表达效果C、消除语法错误4、“古老的高原跳动着一颗青春的心脏”属于表达()A、违背逻辑规律B、突破逻辑约束C、犯了语法错误5、修辞是一种()活动。
A、模仿性B、创造性C、固定性三、判断题1.为了表达的需要,人们有时突破逻辑的束缚以取得某种修辞效果,这说明修辞可以不讲逻辑。
()2.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所以新闻报道不可用修辞。
()3.修辞是一种提高表达效果的艺术创造活动,与修辞主体的思想品德没什么关系。
()4.句子成分倒装性于典型的语法研究范畴,在修辞学中讨论它是不适合的。
()5.“望山兴叹”来源于“望洋兴叹”。
“但望洋”是连绵词,只表音,不能拆开解释,而“望山”却是复合词,所以“望山兴叹”是生造词语,是错误的。
()四、简答题:有人说“修辞的基本原则是适应语境”,你认为对吗?为什么?五、分析题评析下列原文和改文词语的修辞效果。
【原文】在花市开始以前,站在珠江岸上眺望那条浩浩荡荡。
作为全省三十六条内河航道枢纽的珠江,但见在各色各样的楼船汽轮当中,还划行着一艘艘载满鲜花盆栽的木船,它们来自顺德、高要、清远、四会等县。
(泰牧《花城》,见同名散文集)【改文一】在花市开始以前,站在珠江岸上眺望那条浩浩荡荡。
作为全省三十六条内河航道枢纽的珠江,但见在各色各样的楼船汽轮当中,还错杂着一艘艘载满鲜花盆栽的木船,它们来自顺德、高要、清远、四会等县。
现代汉语修辞学

与心理学的关系
现代汉语修辞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 语言使用中的心理认知过程 语言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语言与认知偏差的关系
与文化学的关系
文化背景对现代汉语修辞学 的影响
现代汉语修辞学在文化交流 中的作用
现代汉语修辞学与文化学的 相互影响
文化学对现代汉语修辞学研 究的启示
汇报人:
比喻
定义: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 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常见形式:明喻、暗喻、借喻等。
作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引起读者的共鸣。
注意事项:在使用比喻时需要注意比喻的贴切性和合理性避免出现歧义和误导。
拟人
定义:将事物 人格化赋予其 人类的行为、 情感或语言特
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也 可以为现代汉语修辞 学提供理论支持和指 导推动现代汉语修辞 学的进一步发展。
与文学的关系
现代汉语修辞学是文学语言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学作品的表达和接受产生影响。
文学作品中运用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有力。
现代汉语修辞学与文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艺术魅力。 现代汉语修辞学在文学创作和研究中的应用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 术特点。
添加标题
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强调语言的表 达效果
旨在提高人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 达水平促进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功能
表达情感:通过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增强语言表现力: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有力 突出重点:通过修辞手法强调某些内容使其更加突出 增强语言节奏感: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感
分类:反复可以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类型。
各种修辞的名词解释

各种修辞的名词解释修辞是文学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丰富语言表达,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修辞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修辞的含义与运用。
1. 比喻:比喻是一种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的修辞手法。
通过比喻,可以用一个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代表另一个抽象的或难以描述的事物,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或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
比如,当我们说“这位演员的笑容如春风般温暖”,就是将演员的笑容和春风进行比较,传递了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
2.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非人物赋予人的特质或行为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使非人物具有生命、感情和行动能力,使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暮色降临时,大地仿佛一片宁静睡眠”,这里用拟人的方式将大地比作一个正在入睡的人,给读者带来一种宁静和平静的感觉。
3. 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并列的方式组织句子结构,使句子中的一些词语或短语呈现相同的结构形式,从而使意义更加强烈,节奏感更加明显。
例如,“他们富有才华、富有魅力,富有智慧,富有激情”,这里通过排比的手法,将描述对象的特点进行了连贯而有力的表达。
4. 倒装:倒装是一种改变语序的修辞手法,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进行颠倒,从而增强句子的表现力。
比如,“高山之巅,一片白雪皑皑”中,将主语“一片白雪皑皑”置于主语前,倒装使得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5. 并列:并列是将同等地位的词语或短语并列使用,从而强调它们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
比如,“她是聪明、善良、热情、机智的女孩”,将一系列形容词并列使用,突出强调女孩的多重优点。
6. 概括:概括是一种通过简练的表达方式概括大量内容的修辞手法,常用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
例如,“岁月流转,沧海桑田”,这句话以简练的方式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寓意深远。
7. 比较:比较是一种运用对立和相似的修辞手法,将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进行对比,以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汉语修辞学期末复习资料

汉语修辞学期末复习资料汉语修辞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汉语中的修辞效果和手法。
汉语修辞学常用于文学评论、语言教学、广告等多个领域,是一门十分实用的学科。
对于汉语修辞学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对于我们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础概念1.修辞:指语言中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采用的言词技巧。
汉语修辞学所研究的修辞,包括音韵、字义、词类、句子和篇章等几个方面。
2.修辞手法:指修辞技巧的种类。
例如比喻、比拟、借代、排比等。
3.修辞效果:指修辞手法所达到的效果。
例如形象、暗示、音韵美、节奏美等。
二、修辞手法的分类1.形象类比喻:通过比较可以表达出某种感情或思想的手法,例如“他像一只狼一样嚎叫”。
拟人:将非人类物品或抽象事物拟人化,例如“花儿笑了”。
拟声:模拟某种声音,例如“咚咚咚”的敲门声。
2.辞格类对仗:重复相同词或句型的结构形式,例如“你爱我,我爱你”。
对偶:重复相同的意思,例如“让我们团结起来,战胜一切困难”。
通假:用近义词、反义词、同音词等词汇,来刻画某种形象或表现一种思想。
3.转化类借代:用一个词表示另一个事物,例如“龙凤呈祥”中的“凤”代表女子。
转喻:一种常用于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另一文学作品,来表现出自己的情感。
省略:一种将某些信息隐含在文本内部的辞格手法。
三、修辞效果的分类1.形象美:通过修辞手法来创造形象的形状、内容、颜色、细节等方面的美感。
2.音韵美:修辞手法可以使汉语表达充满音韵美感,例如排比、押韵等。
3.节奏美:通过修辞手法可以创造文本的节奏美感,例如对仗、对偶等手法能够使汉语表现出动感和韵律感。
四、其他相关知识1.对于汉语修辞学的学习,需要多读好的文学作品,并对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效果进行分析。
2.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修辞手法和效果,尽可能地做到自然、生动、精确、有感染力。
3.修辞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跨越了语言学、文学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修辞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三种境界:(甲)记述的境界——以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在书面如一切法令的文字,科学的记载,在口头上如一切实务的说明谈商,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
(乙)表现的境界——以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在书面如诗歌,在口头如歌谣,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
(丙)糅合的境界——这是以上两界糅合所成的一种语辞,在书面如一切的杂文,在口头如一切的闲谈,便是这一境界的常例。
辞趣:所谓辞趣指的是即利用各种语言文学的意义上声音上形体上附着的风致,来增高话语文章的情韵。
它是富有表现力的亚辞格的言语现象,及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的词语的音调或字形图符、书写款式所体现出来的情趣。
辞趣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意趣、音趣和形趣。
(“富有表现力的亚辞格的言语现象”就是指意趣而言的:第一,它是一种言语现象;第二,非辞格;第三,富有表现力。
“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的词语的音调”是就音趣而言的:第一,它属于词语的音调;第二,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
“字形图符、书写款式所体现出来的情趣”是就形趣而言的:第一,它属于字形图符、书写款式;第二,能体现出某种情趣。
)互文(举例):(1)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2)举例:①单句互文:例如杜牧的《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烟"与“月"同在上,“水”与“沙弦同在下,笼与被笼,不容偏向。
应当是互文相足,合起来解释成“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岸边的浅沙。
”这是七言诗,因字数的限制,所以运用了各举一边而省文的互文法,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容。
②对句互文:《木兰诗》中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便也是互文的体现。
刚健:刚健是言语风格类型中的一种,刚健是刚强、雄伟的文体。
在句式选择上,刚健风格宜选取字数少、结构简单、节奏快的短句;在修辞手法上,也较多的使用排比修辞文体;在语音上,常常使用入声韵。
修辞名词解释现代汉语

修辞名词解释现代汉语修辞是一种通过语言技巧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意图的方法,可以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反复等。
在现代汉语中,修辞手法的使用非常广泛,包括文学、广告、新闻、演讲等领域。
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反复等。
比喻是一种通过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表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的方法。
例如,“苹果”和“平安”就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它们相似之处在于都代表着幸福和平安。
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来表达情感或意图的方法。
例如,“我跑得比兔子还快”就是一个夸张的表达,它强调了跑得很快这个事实。
排比是一种通过列举相同或类似的元素来加强表达的方法。
例如,“我们一家人都很善良”、“我们一家人都很快乐”就是一个很好的排比表达。
对偶是一种通过对称或相对的方式来加强表达的方法。
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一个很好的对偶表达。
反复是一种通过多次重复来表达情感或意图的方法。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听君一面之词,暂不论其事实如何,至少可以感受到其语气的强烈和坚定”就是一个很好的反复表达。
除了常见的修辞手法外,现代汉语中还经常使用一些高级的修辞手法,如隐喻、象征、借代等。
隐喻是一种通过暗示或暗示的方式来表达意思的方法。
例如,“月亮”和“浪漫”就是一个很好的隐喻,暗示了月亮代表着浪漫和诗意。
象征是一种通过使用特定的符号来表达意思的方法。
例如,“红玫瑰”和“爱情”就是一个很好的象征,使用红玫瑰象征着爱情。
借代是一种通过借用其他人或事物的名称来代表自己或其他人或事物的方法。
例如,“长城”和“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借代,用长城来代表中国。
现代汉语修辞学

修辞对语境的适应
修辞应符合语境
修辞的表达方式应该与语境相符合,使得修辞 的表达更加自然和流畅。
修辞应利用语境
修辞可以利用语境的因素,增强表达的效果, 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修辞的含义。
修辞应调整语境
在某些情况下,修辞的表达方式可能需要调整语境的因素,以更好地表达修辞 的含义。
语境与修辞的互动关系
03
02
营造氛围
运用象征、暗示等修辞技巧,为读 者创造特定的情感氛围。
增强语言美感
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语 言更加优美、有韵律感。
04
广告语具 吸引力。
传达信息
通过明喻、暗喻等修辞技巧,使广告信息更 加清晰、易懂。
激发购买欲望
运用双关、排比等修辞手法,激发消费者的 购买欲望。
02 现代汉语修辞手法
比喻
定义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 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思想或情感。
分类
明喻、暗喻、借喻等。
例子
明喻如“他的心像石头一样硬”;暗喻如“他是一头老黄牛”;借 喻如“他的声音像银铃一样清脆”。
比拟
定义
比拟是一种通过拟人或拟物的手法,将事物人格化或 动物化的修辞方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特点
现代汉语修辞学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创造性和审美性等特点。它综合运用语言 学、文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和交际效果,鼓 励创新思维和个性化表达,追求语言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修辞学的重要性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修辞学可以帮助人们掌握语言运 用的规律和技巧,提高语言的准 确性和流畅性,增强个人和组织 的沟通能力。
古代汉语修辞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修辞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通过言辞技巧来达到修饰、强调或增色句子表达的效果。
古代汉语修辞技巧繁多,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等,它们为古代文学作品增添了思想深度和艺术美感。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修辞中常见的几种技巧进行阐释和探讨。
一、比喻比喻是古代汉语修辞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技巧之一。
它通过建立两个事物之间的类比关系,用一个熟悉的事物来说明一个抽象或陌生的事物,达到形象、生动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或观点的目的。
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比之为思梦人”,作者用“思梦人”来形容黛玉,将黛玉的内心世界与梦境相比较,以表达她的情感纠结和迷离的心境。
二、夸张夸张手法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使用,它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描绘,产生夸张的效果,以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张力。
古代经典《西游记》中的“开口就是必杀咒”就是一个典型的夸张表达。
作者通过这个夸张的描写,突出了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对仗对仗是古代汉语修辞中一个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相同或相似的词语、语句在语义、语法、语音上形成呼应或平衡的效果。
对仗在诗歌和辞章中尤其常见,它能够增强文章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诗经中的《月出》一诗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这里的“皎”和“僚”、“出”和“光”形成了对仗关系,使整首诗读起来流畅而韵律感极强。
四、反问反问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
古代文学名篇《滕王阁序》中的“人谁无过?”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问表达。
通过这个反问,作者邓石如表达了批评时弊的观点,同时也给读者以深思。
五、设问设问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通过设想和提出问题来引导读者的思考和表达作者的观点。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一个经典的设问表达。
诗中的“举朝犹胜半夜月”的设问,既向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又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思考和感叹。
以上只是古代汉语修辞中常见的几种技巧,当然还有许多其它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描绘、转喻等等,它们都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的内部规律: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系统和规则修辞的性质:修辞学就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的一门学科。
是由语言本身的交际功能所决定、并贯穿语言运用全过程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修辞的任务:学习修辞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修辞的方法和技巧,并注意在日常交际活动中自觉的加以应用,不仅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会有帮助,而且对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也不无裨益。
修辞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语言要素。
从功能着眼研究这些语言要素的特点、规律经过综合运用后所可能体现出来的表达效果,即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
.修辞研究的领域:修辞研究应当涉及语言表达的一切领域,在字、词、句之外,像句群、段落、篇章、修辞方式以及跟语言表达密切相关的逻辑学和风格学。
修辞的基础:把话说通,做到文从字顺。
所谓把话说通就是要求用词造句必须合乎语言的规范。
语言的规范,是指语言运用中明确一致的标准。
决定句子、文章正误优劣的四个方面的因素事理,逻辑;规矩,习惯;情味,色彩;声音,语气。
语言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本身的环境,第二种是指语言的社会环境,包括时代、民族、地区、社会的特点,同义的语言形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一些基本意思相仿而在修辞色彩上各有差别的语言形式。
惟其基本意思相仿,才使“同义的语言形式”的“选择和运用”成为可能,惟其在修辞色彩上各有差别才使“同义的语言形式”的“选择和运用”有了必要,这也许就是修辞学与“同义的语言形式”之间一切联系的基本出发点。
广义的同义形式:在某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表达基本相同意思的语言形式都属语言的同义形式。
狭义的同义形式:只包括一般的同义词语和句式,而不应当包括那些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创新的变异方式。
同义形式的选择:按照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安排同义的词语和句式,是修辞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语言的变异现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采用某种小变化、小创新故意突破语言表达的常规(语音、词汇、语法的一般表达习惯和规范,以及通常的事理逻辑、文体风格方面的要求),使它产生某种特定的修辞效果的作法,我们称之为语言的变异现象。
从修辞的角度看也可以称为语言的变异形式。
修辞的变异形式三个范畴:逻辑范畴的变异如:拟人、借代、比喻、反语都是修辞的变异形式;风格范畴的变异:一是句式(包括虚词和语气)风格的变异。
一是词语风格的变异;语法范畴的变异:最常见的是词语的活用、捏合和创新三种形式。
同义词:修辞要研究的是非严格意义的同义词。
包括语言词汇里核心意义(指概念内涵)相同或基本相同,但有各种各样细微差别的同义词,和在一定的上下文和语境里构成同义关系的词。
前者是语言里约定俗成的同义词,不以语言环境为转移,可以称为“语言同义词”。
后者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不一定具有同义关系,可以称为“言语同义词”。
同义词三种差别:意义,情味和用法。
由并列的同义词语形成的联合结构,有下述修辞作用:a利用同义词意义上的同中之异,互相补充,使内容表达得更周密、更充分、更圆满。
b利用同义联合形成对偶、排比的结构形式。
C、利用同义联合使语句音节匀整平稳。
语言反义词:概念意义表示对立关系的反义词和经常用来对举的反义词是约定俗称的,不以语境或上下文为转移,称之为“语言反义词”。
言语反义词:概念意义并没有对立或者对比关系,作者在一定的上下文里临时用来表示对立或对比的现象,离开上下文就失去了这种对立或对比关系的反义词是一种用词上的变异,可称之为“言语反义词”。
影响词语搭配的三个因素:词义上的选择;语法上的选择;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
词语的规范化:根据普遍性、需要性、明确性的原则对待方言词、文言词和新词、生造词。
骈立格的作用:骈立四字格对仗工整、意思般配、自成一套。
把整齐和错综、匀称和变化、具体和抽象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整齐而不雷同,匀称而不呆板,精炼而不晦涩,集中地、具体而微地体现出汉语整齐的美和抑扬的美,是形成汉语音乐性、精炼性的重要因素。
用得好可使文章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响亮又有文采,而意思也表达得圆满酣畅。
词语的变异形式;突破一般搭配习惯,突破词性常规和突破词汇规范三种类型。
包括:1、相关词语的反常搭配;2、临时改变词性;3、临时仿造词语。
成语的活用和翻造:1、成语的活用:是根据题旨情境的需要,对成语的内容或形式的灵活运用,包括利用旧形式,赋予新的内容,和用新的形式来表达固有的内容,两者都是对原有成语的变异运用。
(1)旧瓶新酒式2)改头换面式;成语的翻造:利用成语的框架,抽换其中一两个语素,从而注入崭新的内容,表达跟原来成语相反或截然不同的意思,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的变异,称之为“翻造”。
句式: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
句式的分类:从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叙述,描写,评议,判断从语气的角度可分为: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从结构的角度分为:独词句,主谓句,非主谓句从语言形式的角度: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短句:字数少,结构比较简单的句子。
包括短的单句和复句里结构简单的分句。
短句特点: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结构简明、节奏紧凑,语音的停顿与意义的段落相一致,比较适合表达强烈、激昂的感情。
长句特点:结构复杂、层次多、容量大,可以用来精确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一般用于书面语,尤其在政论文和科技文献中用得较多。
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匀称的句子。
整句的主要形式是对偶、排比和叠用。
对偶:把形式上对称,意义上互相关联的两个语言结构并列在一起,在比较工整的对偶里,词同词对称,词组同词组对称,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类相当,平仄相对,意义上也要求有一定的联系,相互补充,互相映衬,合在一起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排比:把三个或者三个以上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结构相似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的一种格式,在形式上不像对偶要求得那么严格,只要求大体整齐匀称,整齐中可以有参差,参差中却又透着整齐。
这种句式可以包含丰富的内容,表现连贯的语势,适宜于阐述道理,叙写景物或抒发感受。
叠用,主要特点是用故意重复词语、句子甚至句段的方式来渲染气氛、强调语气或着力抒情。
也称为反复。
蝉联:用前一句的结尾部分做后一句的开头部分,这样几个句子(一般要求三句以上)紧密衔接起来,造成一种前递后接,语气连绵,音节流畅,结构严谨的句群。
这样的句群形式,比较适宜于推论事理的连锁关系,或者叙述事情的承接、递进关系,反应事物的内在有机联系,也称作“联珠”或“顶真(针)”。
蝉联常用于民间曲艺,这时的蝉联格式往往不大严格,比较灵活。
回环,也叫回文,是指相邻的两个短句或词组在词序上互相颠倒,在意思上也形成回环往复的一种格式,用以揭示事物之间互相关联、互相转化的关系,往往言简意赅,富有哲理性。
这种格式,有时还可用来表现某种强调、夸张的意味或幽默、俏皮的情调。
散句:是与整句相对而言的,凡不属整句的句式都属散句的范畴。
是结构不同,形式错落的句子。
散句是语言的自然形态,锤炼得好,同样能生动活泼地表达出复杂、丰富的思想内容。
设问和反诘(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反诘:反诘是用反问的句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也是一种无疑而问。
所表达的意思跟它的表面形式正好相反,即肯定的形式(不含否定词)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形式(含否定词)则表示肯定的意思。
连惯式是指由同一话题,同一角度出发组成的上下文,前言后语之间是一种承接的连贯的关系。
注意几点:并列式指的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的话题、角度,或是同一话题的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方面组成的上下文,前后句子间是一种并列或对比关系。
用时间词表示时间,有时是指出在时间长河中所占据的某一个“点”,也就是指出时间的位置,一般称之为“时点”。
有时是指出在时间长河中所占据的一个段落,也就是表示时间持续的长短,一般称之为“时段”如“三小时”。
表示时段的词做主语、宾语是指明事情持续时间的长短。
一句话里包含着两个联合结构,前一个联合结构里的并列成分跟后一个联合结构里的并列成分互相搭配,构成两套平行的句法关系,交叉搭配:两个联合结构里的并列成分在结构和意义上都相互交叉地发生关系。
2、分别搭配:前一个联合结构里的并列成分依次分别跟后一个联合结构里的并列成分搭配,形成一种分系式的句法结构,常用“分别”作状语。
猝然并列:是一种修辞手法,故意把表面上毫不相干或没有多少联系的事物杂乱地罗列在一起,不伦不类,让人乍看起来感到突兀,出乎意外,而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骨子里有一根思想的红线贯串其中。
这种超越常规的变异形式可收到讽刺或强调的效果。
明喻:明确地表示用甲事物来比况或说明乙事物的,叫做明喻,明喻常用“像,如同,恰似…”等词语把比喻的客体介绍出来。
暗喻:不明确表示出是在打比方,而是用“是、就是、成、变成”一类词语把“主体”直接说成是“客体”的叫暗喻,暗喻常带有强调或者夸张的语气,有时暗喻的主、客体之间,也可以用破折号来表现。
借喻:用原来适用于描写客体的词语直接借用来描写主体或代替主体。
比喻运用的原则贴切;注意创新;注意通俗、形象,借代:抓住甲乙两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有意用乙事物指代、称谓甲事物的修辞方式叫借代。
借代绝大多数是名词代替名词,其中尤以借用人物的某些特征来指代人物本身的最为常见。
也可凭借事物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来进行借代。
如借部分代整体,借具体形象代抽象概念,借事物的某种属性代事物本身等。
拟声:是用拟声的词语摹写外界的声音,给读者一种听觉的直感。
谐音,就是利用字词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借以表达新的意思。
绘景,运用各种形态变化的词语来描绘人物,事件的情状,使陈述的情景历历如绘。
最常见的是采用形容词、动词的附加式或重叠式来表现。
大多用于描述性的文字中。
用得好,可细腻生动地再现某些感觉和动态。
对比:用不同事物间的对立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的某些矛盾对立面来比较就是对比。
映衬:语言表达中,以客体来陪衬主体的方法,也就是映衬。
夸张,从主观出发,采用艺术的手法,对客观事物故意夸大其辞,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引起人们的联想,收到突出形象、渲染感情等效果。
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方式,现代诗歌中也常采用,能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给人鲜明深刻印象。
婉言:不直截了当说出本来的意思,故意把话说得委婉含蓄一些,把语气放得缓和轻松一些,叫做婉言。
双关:不直述本意,而是通过谐意或谐声的办法,将原意暗示出来,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具有比婉言更丰富更巧妙的修辞作用。
引用:人们说话写文章常需引用一些成语、谚语、典籍中的文句或名人的语录之类,引用得好,有助于表达的精炼和生动。
在政论文中,常把“引用”作为一种巧妙的揭露手段来加以运用,这时多半附有强烈讽刺色彩。
警策:有的修辞书里叫警句,指用精炼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丰富、含蓄,富有启发性或哲理性的内容,运用得好,具有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的修辞效果。
警策性语句的构成方式:判断式,通过精炼、概括的判断,从理性上来阐述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