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复习资料
基础神经科学复习资料

神经第一章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神经元neuron:处理信息,感受环境变化,与其他神经元交流,调控肢体运动胶质细胞Glia:隔离支持滋润神经元细胞核Nucleus d=5-10um 核孔d=0.1um尼氏体Nissy body=粗面内质网+核糖体表明神经元具有活跃的蛋白合成功能滑面内质网smooth ER:调控细胞内的Ca浓度高尔基体Golgi:将内质网合成蛋白质加工修饰分类包装,然后送到相应位置。
树突Dendrites轴浆运输:anterograde transport驱动蛋白Kinesin正向运输物质到轴突末梢快速200-400mm/day膜成分或者突触机能有关部分慢速1-10mm/day 轴突构成相关retrograde transport动力蛋白Dynein逆向运输快速传递轴突相关信息。
都需要微管作为轨道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其在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5um左右,呈星形,有突起呈树枝状,无树突和轴突之分。
胞质内含有大量原纤维: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少)分布在灰质,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分布在白质特殊的星形胶质细胞:Muller细胞和胚胎发育初期引导神经细胞迁移的放射状胶质细胞(radial glial cells)。
星形胶质细胞作用:填充、支持、隔离作用;形成终足附着在血管(80%面积)上,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具有营养和保护作用;稳定细胞外液浓度,特别是K+浓度;摄取和灭活神经递质,参与递质的代谢;Glu , GABA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突触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星形胶质细胞也表达一些受体。
当突触前神经元释放一些神经递质的时候,也会激活这些受体,导致胶质细胞胞内钙升高,使其也释放一些活性物质如ATP,D-丝氨酸等,这些物质反过来也会抑制或者增强神经元活性。
同时星形胶质细胞也会释放一些其它的物质调控突触的形成,突触前或者突触后对神经递质的反应。
成髓鞘胶质细胞Myelinating glia:郎飞氏结node of Ranvier:髓鞘被周期性打断,留下一小段长度以暴露轴突膜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作用: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识别、粘附、缠绕三个阶段;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元功能发挥和存活;表达抑制性蛋白,阻止神经纤维过度增长;MAG (myelin-associatedglycoprotein), Nogo-A, OMGP( oligodendrocyte myelin glycoprotein)等,可抑制神经元轴突生长。
神经科学总论简答题

神经科学总论简答题
1.什么是神经科学?
- 神经科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涵盖了神经细胞、神经通路、神经机制以及神经系统在认知、行为和疾病中的作用。
2.神经系统的组成有哪些?
-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纤维和感觉器官。
3.神经细胞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 神经细胞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
细胞体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树突用于接收信号,轴突用于传递信号,突触则用于和其他神经细胞相互连接和传递信号。
4.神经元是如何传递信号的?
- 神经元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来传递信息。
电信号在神经元内部通过电流的流动进行传递,而化学信号则通过神经递质(神经
传递物质)在突触间传递。
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使得信息能够在神经网络中进行传递和处理。
5.神经系统是如何控制行为和认知的?
-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网络的活动来控制行为和认知。
当神经网络中的神经元被刺激时,它们会产生电信号和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引起信号的传递和处理。
这些活动通过神经通路和大脑的不同区域协同作用,实现对行为和认知的调控。
以上是关于神经科学总论的简答题回答。
如有任何问题,请随时提问。
神经科学简答题

神经科学简答题
以下是对神经科学的简答题回答:
1. 什么是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
触组成。
它负责传递和处理神经信息,调节身体的各种活动和功能。
2. 什么是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连接点。
它由神经元的轴突末端
和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构成。
通过突触,神经元能够传递化学信号,实现信息传递和神经网络的功能。
3. 什么是神经传导?
神经传导是神经元内部和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过程。
它分为
电传导和化学传导两种类型。
电传导是通过神经元内部的电位差和
离子通道的开闭来实现的,而化学传导是通过突触间的神经递质释
放和受体结合来实现的。
4. 什么是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控制中枢,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
统两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负责接收和处理感觉
信息、控制身体运动和调节内部环境。
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元和神
经纤维组成,负责传递感觉信息和运动指令。
5. 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神经科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
- 细胞水平的研究方法,如细胞培养、细胞成像和细胞膜电位
记录等。
- 分子水平的研究方法,如基因表达分析、蛋白质组学和基因
敲除技术等。
- 系统水平的研究方法,如电生理记录、脑成像和行为实验等。
- 计算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神经网络模拟和神经算法建模等。
以上是对神经科学的简答题回答。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神经科学基础知识

神经科学基础知识神经科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神经系统是人体最复杂、最神奇的系统之一,它由大脑、脊髓和神经元组成。
了解神经科学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可能影响它们的相关疾病。
1. 神经元和突触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它们负责传递和处理信息,是我们思考、感知和行动的基础。
神经元通常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
树突是神经元的分支,可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
它们将这些信号传递到细胞体。
轴突则是神经元的长突出部分,它将信号从细胞体传递到与其他神经元相连接的地方。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它们允许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
突触可以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其中化学突触利用化学物质来传递信号,电突触则通过直接电流流动传递信号。
2. 神经信号传递神经信号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当神经元兴奋时,它会产生电信号,这种电信号会沿着轴突传播,通过突触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神经信号的传递主要通过神经递质完成。
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位于突触中,可以促进或抑制神经信号的传递。
当电信号到达突触末端时,神经递质会释放到突触间隙,进而影响其他神经元。
3. 大脑的组织和功能区域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控制着人类的各种认知和行为活动。
大脑由两个半球组成,每个半球又分为若干叶片,称为大脑的皮层。
大脑皮层是大脑最外层的区域,也是大脑最复杂的结构之一。
它包含不同的功能区域,负责感知、运动、记忆、语言、思维等各种认知过程。
各个功能区域之间通过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传递,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
4. 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包括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
例如,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它会导致运动障碍和肌肉僵硬。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会导致记忆和认知功能的衰退。
精神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也与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有关。
5. 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涵盖了多个层面。
神经科学复习资料

第二学期神经科学思考题(第四,五,六,七章)第四章 (视觉生理部分)14、简述眼球壁的分层以及每层基本结构特点。
眼球壁可分为以下三层,即外膜、中膜与内膜。
其中外膜又称纤维膜,其由角膜和巩膜组成:前者为外膜的前1/6部分,透明无血管,富有神经末梢,会发生角膜反射;后者为外膜的后5/6部分,白色、不透明、坚韧、具有保护眼内容物及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其后方有视神经通过。
中膜又称血管膜,其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位于中膜最前部分、角膜后部,呈圆盘状,中央有圆形的瞳孔,虹膜内所含色素具有人种差异,其内平滑肌的排列方式有两种,一为瞳孔扩大肌,一为瞳孔括约肌;睫状体前部有睫状突,后者发出悬韧带(睫状小带)与晶状体相连,睫状体内部有睫状肌,其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可以收缩;脉络膜内富含血管和色素。
内膜即视网膜,其为位于眼球最内层的神经组织,结构十分复杂。
其又可细分为四层,即:色素上皮层、感光细胞层、联络神经元层、神经节细胞层。
15、简述感光细胞结构特点。
感光细胞共有两类,分别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其在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①均含有感光色素:其中视杆细胞只含一种色素,即视紫红质;而视锥细胞则含有红敏色素、蓝敏色素和绿敏色素三种色素。
②在形态上均可分为四部分,即外段、内段、胞体、终足:其中外段为感光部位,含有许多平行排列的膜盘,膜盘上镶嵌着感光物质;内段是合成蛋白质的部位;胞体内含细胞核;终足可与一个或多个双极细胞的树突和水平细胞形成突触。
所不同的是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视锥细胞外段呈短圆锥状。
16、简述视网膜双极细胞、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节细胞与感光细胞的关系双极细胞是连接感光细胞与神经节细胞的纵向联络神经元,其轴突可与神经节细胞树突形成突触,其可直接从感光细胞接受输入信号,也可间接地通过水平细胞的联系接受临近感光细胞的输入信号;水平细胞的水平分支(树突)联系附近许多感光细胞,然后将总合的信号传递给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处于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之间,其树突水平分支联系许多双极细胞;其的空间总合范围比水平细胞要大,与感光细胞并无直接联系。
神经科学复习资料全

神经科学的起源有证据表明:我们的史前祖先已经意识到了脑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考古记录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100万年前甚至更早的原始人头颅上的致命伤痕,可能就是被其他的原始人击打而造成的。
《Discovery》发表威斯康星大学人类字家约翰.霍克斯博士的研究成果认为,早先人类学家从出土头骨比较,近1万年来大脑容量平均1500毫升,降低至1350毫升。
最近50年来又在变小。
理论之一,因为后旧石器时代,体积较大的大脑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理论之二,大脑头骨的发育是按照咀嚼食物的需要,从猎物到熟食。
从复原的约5000 年前古埃及内科医生的记录看,他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许多脑损伤的症状。
然而,他们将心脏(而非脑!)视为灵魂的居所和记忆的储存库同样明晰可辨。
事实上,尽管死者的尸身保存完好,但脑却被从鼻腔中取出丢弃。
这种将心脏视为意识和思维居所的观点直至Hippocrates 时代才受到强有力的挑战。
古希腊时代对脑的认识“西方医学之父”的Hippocrates(公元前460 一379年)认为:脑不仅参与对环境的感知,而且是智慧的发祥地。
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 )他坚信“心脏是智慧之源”。
他认为脑的功能是什么呢?他认为,脑是一个“散热器”,被“火热的心”沸腾了的血液在脑中被降温。
因此,脑强大的冷凝功能解释了躯体合适的体温。
罗马帝国时代对脑的认识罗马医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位人物是希腊医师和作家Galen (盖伦,公元130-200 ) ,他接受了Hippocrates 关于脑功能的观点。
Galen 推测大脑很可能是感觉的接收装置,而小脑支配肌肉运动。
那么,为什么Galen 认为大脑与小脑存在这种功能上的差异呢?他认为,形成记忆的关键是将感知“刻印”( imprint )于脑,这一过程自然只能发生在面团般松软的大脑上。
Galen 发现脑是空的里边有液体。
他称这些腔室为脑室(ventricles),有类似心脏心室的作用。
神经科学复习题

神经科学复习题神经科学是研究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科学学科。
随着对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深入研究,人们对神经科学的认识也越来越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提供一些神经科学的复习题,希望能够巩固您对这个领域的知识。
一、选择题1. 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A. 传递电信号B. 产生化学反应C. 吸收养分D. 控制肌肉运动2. 下面哪个神经元部分负责接收信息?A. 轴突B. 细胞体C. 树突D. 突触3. 大脑皮层是负责哪种功能的区域?A. 运动控制B. 视觉处理C. 听觉感知D. 香味辨别4. 下列哪种细胞负责产生和分泌神经递质?A. 神经元B. 血红细胞C. 银质胶质细胞D. 红细胞5. 大脑中哪个部分负责平衡和协调运动?A. 小脑B. 大脑皮层C. 垂体D. 脊髓二、填空题1. 锥体细胞是神经元的一种,主要负责 ___________ 讯号传递。
2. 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可通过 ___________ 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3. ___________ 是大脑中负责情绪和记忆的结构。
4.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 ___________。
5. 大脑皮层被分为几个叶,其中负责视觉的叶是 ___________ 叶。
三、简答题1. 请解释下列术语:突触、轴突、树突。
2. 分别描述大脑和小脑的功能。
3. 什么是神经可塑性?请举例说明。
四、论述题请根据您对神经科学的理解,从以下两个主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论述。
1. 神经科学与学习。
论述神经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来改善学习方法。
2. 神经科学与心理健康。
讨论神经科学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神经科学研究来改善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您的论述中,请列举相关研究和案例,并提供相应的分析和解释。
总结:神经科学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学科,它涵盖了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各个方面。
通过回答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您可以对这个领域的基本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
大脑的奥秘神经科学导论超星尔雅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概要

一、单选题(题数: 50, 共 50.0 分)1在外毛细胞去极化的和超极化的过程中()。
(1.0分)1.0分我的答案: B2下列不是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的区别的是()。
(1.0分)1.0分•A、•躯体神经纤维从中枢直达效应器官, 自主神经纤维要经过外周神经节交换神经元•B、•躯体部分大都是单神经支配的, 而内脏器官大都是受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C、我的答案: D3有关小脑的特性不正确的是()。
(1.0分)1.0分我的答案: C4关于游离神经末梢表述正确的是()。
(1.0分)1.0分我的答案: C5听觉系统上行传递顺序是()。
(1.0分)1.0分我的答案: C6()与情绪的非陈述性记忆有关。
(1.0分)1.0分我的答案: B7从突触前两个分支给予一个单位的刺激, 整合到突触后电位表现为()。
(1.0分)1.0分我的答案: C8()与长时记忆无关。
(1.0分)1.0分我的答案: B9关于顶叶联合皮层错误的是()。
(1.0分)1.0分我的答案: B10不同的神经递质作用不同的受体产生的效果不会是()。
(1.0分)1.0分我的答案: D11关于视网膜分层结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1.0分)1.0分12在动物发育到超出关键期, 即使成熟期也可以通过一定手段改变其皮塑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0分)1.0分我的答案: D13对肌梭和肌腱器官特征比较错误的是()。
(1.0分)1.0分•A、•肌梭位于梭外肌纤维之间, 腱器官位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B、•肌梭与梭外肌纤维呈并联关系, 腱器官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我的答案: D14()的病因是无法形成新生的非陈述性记忆。
(1.0分)1.0分我的答案: A15关于小脑长时程抑制(LTD)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1.0分)1.0分•A、单独给予平行纤维或爬行纤维即可产生LTD•B、LTD涉及到突触后膜NMDA通道开放效能的改变•C、•蛋白激酶C的激活会导致膜上受体去磷酸化, 受体活性下降进而通道关闭•D、平行纤维促进胞内钙库释放的与爬行纤维开放AMPA受体通道导致的胞外内流的共同促进PKC的激活我的答案: D16电突触具备()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学期神经科学思考题(第四,五,六,七章)第四章 (视觉生理部分)14、简述眼球壁的分层以及每层基本结构特点。
眼球壁可分为以下三层,即外膜、中膜与内膜。
其中外膜又称纤维膜,其由角膜和巩膜组成:前者为外膜的前1/6部分,透明无血管,富有神经末梢,会发生角膜反射;后者为外膜的后5/6部分,白色、不透明、坚韧、具有保护眼内容物及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其后方有视神经通过。
中膜又称血管膜,其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位于中膜最前部分、角膜后部,呈圆盘状,中央有圆形的瞳孔,虹膜内所含色素具有人种差异,其内平滑肌的排列方式有两种,一为瞳孔扩大肌,一为瞳孔括约肌;睫状体前部有睫状突,后者发出悬韧带(睫状小带)与晶状体相连,睫状体内部有睫状肌,其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可以收缩;脉络膜内富含血管和色素。
内膜即视网膜,其为位于眼球最内层的神经组织,结构十分复杂。
其又可细分为四层,即:色素上皮层、感光细胞层、联络神经元层、神经节细胞层。
15、简述感光细胞结构特点。
感光细胞共有两类,分别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其在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①均含有感光色素:其中视杆细胞只含一种色素,即视紫红质;而视锥细胞则含有红敏色素、蓝敏色素和绿敏色素三种色素。
②在形态上均可分为四部分,即外段、内段、胞体、终足:其中外段为感光部位,含有许多平行排列的膜盘,膜盘上镶嵌着感光物质;内段是合成蛋白质的部位;胞体内含细胞核;终足可与一个或多个双极细胞的树突和水平细胞形成突触。
所不同的是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视锥细胞外段呈短圆锥状。
16、简述视网膜双极细胞、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节细胞与感光细胞的关系双极细胞是连接感光细胞与神经节细胞的纵向联络神经元,其轴突可与神经节细胞树突形成突触,其可直接从感光细胞接受输入信号,也可间接地通过水平细胞的联系接受临近感光细胞的输入信号;水平细胞的水平分支(树突)联系附近许多感光细胞,然后将总合的信号传递给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处于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之间,其树突水平分支联系许多双极细胞;其的空间总合范围比水平细胞要大,与感光细胞并无直接联系。
以上三类中间神经元产生的只是局部电位。
神经节细胞为投射神经元,通过各种中间神经元汇总了一群感光细胞的输入。
其产生的是动作电位。
17、何谓视神经乳头?它与盲点有何关系?(上课时并未详细讲到)视网膜由黄斑向鼻侧约3mm处有一直径约1.5mm、境界清楚的淡红色圆盘状结构,称为视神经盘,即所谓的视神经乳头。
这是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集传出眼球的部位,是视神经的始端。
因为该处无感光细胞,所以无光的感受作用,在视野中形成生理盲点(也就是说,视神经乳头是形成盲点的结构基础)。
但正常时由于用两眼看物,一侧眼视野中的盲点可被对侧眼的视野所补偿,因此人们并不会感觉到自己的视野中有盲点存在。
18、何谓简化眼模型?当人正好能看清楚5m远处标准环上1.5mm缺口时,此缺口在视网膜上的像有多大?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性,设计了与正常眼在折光效果上相同,但更为简单的等效光学系统或模型,成为简化眼。
其为单球面折光体,前后径为20mm,折光率为1.333,曲率半径为5mm,节点(又称光心,位于球界面(即角膜)后5mm的位置上)与视网膜之间的距离为15mm。
其计算公式为:(物体的大小)/(物体至节点距离)=(物象的大小)/(节点至视网膜距离)。
代入数值后可得,此缺口在视网膜上的像高为0.0045mm。
19、简述眼视近物时调节的机制。
当眼视近物时,眼的调节方式主要为晶状体的调节,同时辅以瞳孔的调节及两眼球汇聚。
1.晶状体的调节机制如下:当眼视近物时,能反射性地引起睫状肌中的环形肌收缩,导致连接于晶状体囊的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其自身的弹性而向前和向后凸出,尤其前凸更为明显,使其前表面的曲率增加,折光能力增强,从而使物象前移而形成在视网膜上。
当物体同眼睛越近时,则会导致入眼光线的辐散程度越大,因而晶状体需作更大程度的变凸才能使物像形成在视网膜上。
(这里是否需要阐述近点与晶状体之间的关系?)2.瞳孔调节的方式有两种类型:一为瞳孔近反射(又称瞳孔调节反射),即当眼视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双侧瞳孔缩小,瞳孔缩小可减少入眼的光量并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成像更清晰;还有一种位瞳孔对光反射,即瞳孔的大小主要由射入光亮的强弱而变化的现象。
(不知答到这种程度是否就可以了。
)3.双眼球汇聚是指当双眼注视一个由远移近的物体时,两眼视轴向鼻侧汇聚的现象。
当眼视近物时,由于双眼球汇聚,物象仍可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因此不会发生复视。
(双眼球汇聚的调节机制未作教学要求,因而只能作如上简述,不知是否妥当?)21、何谓暗适应?请解释其产生的原因。
当人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而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后,视觉灵敏度才逐渐提高,能逐渐看见在暗处的物体,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
暗适应是人眼在暗处对光线的敏感度逐渐提高的过程。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般在进入暗处以后,人眼感知光线的阈值会出现两次明显的下降。
第一次下降,主要与视锥细胞视色素的合成增加有关;第二次下降比第一次更为明显,是暗适应的主要阶段,与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强有关。
第五章运动系统1、名词解释●运动单位:即由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构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牵张反射:即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腱反射:即快速牵拉肌腱时所发生的牵张反射。
●肌紧张:即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姿势反射:即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的反射。
●状态反射:即头部在空间位置发生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使得躯体肌肉的紧张性发生改变的反射。
其包括迷路紧张反射和颈紧张反射。
2、何谓屈肌和对侧伸肌反射?请解释它们各自的神经机制和生理意义。
屈肌反射是指脊动物在其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肢体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肢体屈曲。
如果加大刺激强度,则可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肌的反射活动,成为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具有保护性生理意义。
其发生机制为:由交互神经支配。
对侧伸肌反射在保持躯体平衡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踏步运动的重要部分。
其发生机制为:由双重交互神经支配。
(是否达到这种程度即可?)3、叙述肌梭的基本结构、阐述肌梭与腱器官的作用机制及它们在牵张反射中的生理意义。
肌梭是一种感受牵拉刺激的梭形感受器。
整个肌梭附着于梭外肌纤维旁,与(梭外)肌纤维呈平行排列(即肌梭与梭外肌纤维呈并联关系)。
肌梭的作用机制如下所述:即当肌肉受到牵拉时,肌梭随之被牵拉,使得肌梭感觉神经末梢兴奋,这个兴奋传入中枢,兴奋α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又支配受牵拉肌肉收缩。
这样就消除了对肌梭的刺激,肌肉得以恢复原长。
其生理意义在于:向中枢传递肌肉长度改变的信息,即肌梭是肌肉长度的感受器。
(注: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使得肌梭感觉神经兴奋成为这一过程的关键。
具体途径有二:一为兴奋;二为通过外周刺激兴奋β神经元,进而梭内肌纤维的外端(即含有横纹肌的部分)发生收缩,最终使其中段(即感觉神经末梢)发生兴奋。
)腱器官的作用机制:肌肉受到过大牵拉或过强收缩时,腱器官受到刺激兴奋。
感觉纤维将兴奋传入脊髓,使得中枢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α运动神经元产生IPSP,从而抑制同一肌肉收缩。
其生理意义在于:避免肌肉被过度牵拉而受损。
4、脊休克的产生与恢复说明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脊休克是指任何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的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其主要表现为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躯体和内脏的反射活动均减退以至消失。
一段时间后,一些以脊髓为基本中枢的反射活动可逐渐恢复。
这一现象并非由切断损伤的刺激本身所引起的(因为其恢复后若在断面下方切断脊髓则并不会再次出现及休克)。
脊休克的产生与恢复说明脊髓能完成某些简单的反射,但这些反射平时在高位中枢的控制下不易表现出来。
(是否达到这种程度即可?)5、何谓去大脑僵直?请阐述去大脑僵直产生的原因。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伸肌)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其是一种反射性的伸肌紧张性亢进,是在脊髓牵张反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强牵张反射。
其产生原因如下:由于大脑皮层和纹状体等部位与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被切断,具体而言即较多的脑干网状结构的抑制系统被切除,造成(大脑网状结构)易化区活动明显占优势。
从牵张反射的原理分析,其产生机制有以下两种:一为α僵直,即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直接或间接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提高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二为γ僵直,即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首先提高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多,转而增强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
经典的去大脑僵直主要属于γ僵直。
6、简述小脑三部分在躯体运动中的作用。
(宏观)小脑可分为三部分,其分别为前庭小脑(又称古小脑),脊髓小脑(又称旧小脑),皮层小脑(又称新小脑)。
这三部分在躯体运动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如下:前庭小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躯体的平衡和眼球的运动;脊髓小脑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接受外周感觉传入的信息以调节正在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层对随意运动进行适时地控制,其还具有调节肌紧张的功能,具体而言有抑制和易化的双重作用;皮层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
(是否达到这种程度即可?)7、大脑皮层主要运动区调节躯体运动有哪些功能特征?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包括中央前回(4区)和运动前区(6区)。
其是控制躯体运动最重要的区域。
其功能特征如下:①躯体运动的调节为交叉性调节,即一侧皮层支配对侧躯体的肌肉。
但在头面部,除下部面肌和舌肌主要受对侧支配外,其余部分均为双侧支配;(注:这是因为皮层传导束在延髓及胸髓处发生了锥体交叉。
)②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运动愈精细愈复杂,其皮层代表区的面积愈大。
如手和五指及发声部位所占皮层面积很大,而躯干所占面积很小;(注:运动愈精细愈复杂的肌肉,单位面积上的运动单位越多,则相应的感受器数量也就越多,皮层上对应的点对点的神经元数量也越多,因此其所占运动区的面积也就越大。
)③运动区定位从上到下的安排是倒置的,即下肢的代表区在皮层顶部,膝关节以下肌肉的代表区在半球内侧面;上肢肌肉的代表区在中间部;而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部代表区在皮层的安排仍然是正立的。
8、皮层脊髓束可分成哪几支?它们在调节与控制躯体运动中各自有何特点?皮层脊髓束可以分为皮层脊髓侧束和皮层脊髓前束两类。
皮层脊髓束中约80%的纤维在延髓锥体跨过中线到达对侧,沿延髓外侧索下行,纵贯脊髓全长,为皮层脊髓侧束;其余约20%的纤维不跨越中线,继续下行至胸髓后再交叉至对侧,沿脊髓侧前索下行,为皮层脊髓前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