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解读《村居 》高鼎
二年级语文课文村居原文及赏析

《二年级语文课文村居原文及赏析》为了提高小学生阅读的精准度,提高你们在学习方面的自信,在此编写了二年级语文课文村居原文及赏析,敬请同学及家长关注!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高鼎,字象一、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后期诗人。
【注释】(1)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3)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4)醉:迷醉,陶醉。
(5)散学:放学。
(6)纸鸢:风筝。
【题解】《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
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
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
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此诗通过细致地观察生活,以清雅自然的语言,勾勒出新颖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情,构成了浑成和谐的意境,给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
高鼎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高鼎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高鼎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鼎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高鼎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村居高鼎(清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高鼎(1828年-1880年),字象一,一字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有《拙吾诗文稿》。
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
著有《拙吾诗稿》《村居》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村居》注释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村居》赏析这首描绘春天风光的小诗,是诗人闲居农村时的即景之作。
“草长莺飞二月天”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高鼎《村居》原文及赏析

村居[清] 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品赏析这首描绘春天风光的小诗,是诗人闲居农村时的即景之作。
农历二三月间,正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万物欣欣向荣,遍地姹紫嫣红,而村野田间,尤能感受到这浪漫的春光之美。
诗的前两句,诗人以轻快活泼的笔调,选取了这美丽春景中最富有特征的几项景物进行了描绘,点染出了一派美不胜收的融融春光。
第一句“草长莺飞二月天”,化用了梁朝文学家丘迟《与陈伯之书》的句子“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仅将“三月”按诗作时间的需要改成了二月”,因二、三月的风景原本很是相似的。
诗人将丘迟所描写的那个优美的境界挪了过来,浓缩成七个字,既不失原句的风致神韵,又切合眼前风光,可谓妙于点化熔铸。
次句写长堤垂柳,这也是一件典型的春天风物。
成行的杨柳在堤岸上摇荡飘拂,它的修长柔美的枝条低低垂下,已经掠到堤岸了。
从远处望去,浓密的杨柳,仿佛笼上了一层淡淡的烟霭,是那么轻柔凄迷,骀荡多姿。
句中的“醉”字,即是在摹写柳枝因风舞弄的纤柔状态,也不妨看作是诗人自身对这浓郁春意的心理感受。
这两句的风景刻画,看似随手拈来,不费气力,实际上却很凝练概括,尽管诗中出现的仅是青草长、黄莺飞、杨柳春烟这些简单的事物,然而读来却使人似乎看到了一个生机蓬勃的春的世界,嗅到了花香袭人的春的气息。
春景既然如此动人,生活在这如画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诗的后两句,由景而及人,诗人饶有情致地写了一个群童放风筝的场面。
天气实在太好了,连平时爱在外贪玩的小学生们也一反常态,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赶紧放起风筝来。
“散学归来”用一“早”字,说明连孩子们也让这风和日丽的气候给打动。
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写的静态,后半部分则添加了一个动态。
物态人事互相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全诗在村居所见的“春”景这一主题下,完美和谐地得到了统一。
村居(高鼎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村居清代: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标签写景、早教古诗100首、春天、古诗三百首、小学古诗、儿童、乡村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赏析首联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颔联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颈联和尾联写人物活动。
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
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
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
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
村居 读后感

《村居》读后感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画面。
诗人以简练的笔触,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与美好,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置身于那宁静的乡村之中,感受到了那份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宁静。
诗人通过对村居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生活中那些平凡而又美好的事物,如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等,这些都是城市生活中难以体验到的。
这首诗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故乡,那里也有类似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民风。
它唤起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美好的回忆。
《村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它以简练的文字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让人陶醉其中。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要关注乡村发展,保护好那些美丽的田园风光。
村居古诗_村居高鼎

村居古诗_村居高鼎村居古诗_村居高鼎【村居】作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均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简介:高鼎,清代后期诗人。
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
着有【拙吾诗稿】。
注释:1、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3、散学:放学。
4、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5、东风:春风。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
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全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清·高鼎《村居》诗意

清·高鼎《村居》诗意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诗中第一、二句主要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第三、四句主要描写了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前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将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相结合,充满了生活情趣。
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闲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村居》这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的乡村春景图,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高鼎《村居》欣赏(优秀9篇)

高鼎《村居》欣赏(优秀9篇)高鼎《村居》欣赏篇一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
在历代流传的经典诗篇中,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这首诗。
清代诗人高鼎,虽然并非大家,却凭着一首《村居》,清新隽永,直抒胸臆,在文学琼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诗人一开始,仅仅用了草长莺飞二月天七个字,就把读者引入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明媚春光图里。
绿草在生长,黄莺在飞翔,仔细品味,还仿佛看到了草尖的新绿,听见了雏莺婉转的歌喉,沐浴在二月明媚的春光里,这是一个似静实动的意境。
第二句拂堤杨柳醉春烟。
诗人笔锋一转,动态的画面跃然纸上。
堤岸上的柳树成林,枝条低垂,此时,迎面吹来轻风,嫩绿的枝叶在风中摇摆,仿若娉婷的少女晃动长袖拂拭着长堤,衬上河面升腾而起的丝丝雾蔼,多么沁人心脾的春之气息!沉浸在这氤氲宜人的场景之中,诗人醉了,于是他把一个醉字赋予了杨柳,这样的美景,谁人不醉,何物不醉呢?就在这温馨的氛围中,在这早春的迷人背景里,一群放学归来的孩子,奔跑着,嬉戏着,放起了漂亮的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结尾两句由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景致渲染的淋漓尽致。
纸鸢,是风筝的别称,春季放风筝,是我国的一项传统运动。
如果说春为四季之始,那么儿童即为人生之初,河堤岸边,孩子们奔跑着放飞风筝,嬉戏玩闹,配上一派生机勃勃又如诗如画的景致,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的情景!到了这里,诗人虽然没有写出来,其实已经点明题意:儿童是人生的春天,未来的希望,以此选材立意,更显得诗人匠心独具,别出心裁,从而成就了一曲春的佳作。
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村居》,描写的是早春二月江南乡村的迷人景致。
全诗用词平实,不雕不琢,贴切自然,却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令人流连忘返的春天风景图,写出了一首充满盎然生机的春之歌,在许许多多以春天为题材的古诗之中,可以称得上为佳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人虽然经常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但其实说说而已,大多数人真正隐居的时候还是到乡野村居,所以写乡野村居是古人诗词创作中经常会写到的题材,比如郑板桥就有《村居》说:“雾树溟潆叫乱鸦,湿云初变早来霞。
东风已绿先春草,细雨犹寒后夜花。
”也是写的“草长莺飞二月天”,而且“东风已绿先春草,细雨犹寒后夜花。
”,颔联同样非常精彩,可是却远不如高鼎这首《村居》有名,为什么呢?想陆游陆放翁《村居》之作就更多了,多达几十首,我个人挺喜欢他的一首《村居》七律,诗云:“人笑无才自笑狂,槿篱竹坞得深藏。
自从病后辜风月,未免愁中读老庄。
行圃数畦秋菜长,泛溪十里晚荷香。
丛书坐懒无由续,且补忠州手录方。
”好一句“自从病后辜风月,未免愁中读老庄。
”,可是以陆游陆放翁的名声、才情,写了那么多首《村居》,也不如高鼎的这一首《村居》有名。
这又是为什么呢?像陆游、像郑板桥诗名、才名都远甚于高鼎,他们也各有《村居》之作,却都没有高鼎的这首《村居》成功、有名。
而高鼎作为晚清诗人为避太平天国战乱,隐居,在咸丰年间隐居江西上饶就写出这样一首七言绝句《村居》,便屹立诗坛,后人前人均无法超越,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所以像《春江花月夜》,闻一多先生说张若虚此作“孤篇横绝,压倒全唐”。
有时杰出的作品不需多,一两首传世之作便可笑傲诗坛、无愧人生了。
那么高鼎的这首浅浅小唱的《村居》到底好在哪呢?其实好就好在儿童了,
“草长莺飞二月天”,我们中学里都学过丘迟的《与陈伯之书》,那是一篇著名的骈文,其中最有名的名句就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以此勾动了叛将陈伯之的思乡之情,最终使得陈伯之改弦更张、重归南梁。
那么丘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那是一个暮春时节了,其实到暮春时节那种旺盛的春天的生机已经快要将人淹没了,但这种旺盛生机其实在初春时节就已出现。
早春二月草也长、莺也飞只是没有那么狂热,草色是渐远渐无穷,而黄莺飞来飞去,那时的身姿还那么优雅。
“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弄着堤岸,而河流、草木、大地、都蒸腾着属于春天的气息,若有若无,又像如烟雾一般在凝聚,而拂堤的杨柳就仿佛陶醉在这美丽的春烟里了。
你看,这里的草长莺飞、杨柳春烟,虽然也都是动景,但透着初春的优雅。
所有的生机与活力,都在慢慢的破土而出,没有那么急切、没有那么急不可耐,所以杨柳虽拂堤、虽醉春烟,包括草长莺飞的二月天,其实都有一种动中之景,而这种早春的春景,其实说到底,比如和郑板桥的“东风已绿先春草,细雨犹寒后夜花。
”其实也难分伯仲,难分轩轾。
可是高鼎写完春景之后开始写人,他不像陆游选择写自己,写“自从病后辜风月,未免愁中读老庄。
”高鼎却放下成人的固执,把视角转向儿童,写“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一个“忙”字立刻和前面动中有静的娴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朱自清先生写《春》,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样浅白的语言特别打动人,就是因为他以一颗童心去看待春天。
散学归来的儿童们急不可耐,忙趁着终于盼来的东风去放风筝,这里的“放纸鸢”就是放风筝,但是细想其实还有一个小小的矛盾,既然前面说“拂堤杨柳醉春烟”,
也就是杨柳仿佛沉浸在由大地、河流、草地蒸腾起来的水汽中,这种春烟我们一定都有过这样的感觉,似有还无、似聚还散,但是如果东风很急、风很大,这种春烟又怎能“似有还无、似聚还散”呢?
所以这就讲到了放风筝的技巧了,我跟很多这个喜欢放风筝的朋友聊天,他们告诉我一个规律,对我非常有启发。
他们说你看冬天的时候,即使风很大啊,冬天容易刮西北风,但是想把风筝放起来其实很难,秋天其实也是这样,但是春天就不一样。
春天好像没有什么风,但是风筝一放就容易放起来了,所以大家都喜欢春天放风筝。
而像山东潍坊的风筝国际大赛,每年也其实都是春天去举行。
这样就很有意思了,所谓风筝、风筝,有风才能飞起来的风筝,为什么秋天冬天的风大却不容易放起来?而春天好像没有什么风,风筝却能轻易的放起来呢?哎,这个秘密呀,就在“草长莺飞”里。
草长莺飞其实只是一种表象,它背后真正的内涵是属于春天的生机与生长,像春天的“春”,就是草木生长之意,而像青春的“青”则是人的身体生长、肌肉生长,所以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大地上蒸腾着一种生机和活力,这种生机虽然轻易很难用眼睛随处发现,但它又无处不在。
所以像《黄帝内经.素问篇.四气调神大论》里头说,“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春天的三月,是草木发芽、枝叶舒展的季节。
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一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
人应当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散步;散步时解开头发,伸展伸展腰体,用以使情志宣发舒畅开来。
天地使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时候一定不要去扼杀,赋予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权利一定不要去剥夺,勉励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行为一定不要去破坏。
这乃是顺应春气、养护人体生机的法则。
),
而孔子门下曾参说到自己的志向时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实就是对这种春天生机的呵护与顺应啊,所以连孔老夫子都说“吾与点也.”,那意思是说,“那也是我的理想啊”。
所以生命的理想就是在草长莺飞的时节,顺应天地之气、自然之机,在天人合一的理念里让生命获得最好的成长。
而最能体现生命成长之一的,还有谁能比得上孩子们呢?所以选取散学归来早的儿童,且他们忙趁东风放纸鸢其实就是一幅最好的春日生长图,也是最好的一幅生命成长图,这也是高鼎这首《村居》七绝高人一筹的地方。
不过说到这个理念,我们就要来对比一下可悲的现实了。
我走过很多城市、很多地方,看到现在田野里、草地上和岸边放风筝的绝大多数都是老人,基本上没有孩子。
忙趁东风放纸鸢的都是老年人了,儿童到哪去了呢?儿童没有散学啊,儿童归来很晚,他们有做不完的作业、有考不完的试、有上不完的辅导班、有参加不完的评比和竞赛。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儿童其实和家长们都一样,被无可奈何地绑在所谓学习、所谓竞争优质教育资源的战车上,不要说归来早,有时想下车都不能,又怎么可能有时间包括有心智、心情、情绪去趁东风放纸鸢呢?
我们经历了近代史的屈辱沉重之后,建国之后全面吸取了西方教育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实行课堂教学与详细的分科教学,这本身没有错,但是本末倒置的是我们忘记了学习是为了生命成长的这个终极目的。
而学习应该是生命中最美,也是最幸福的姿态,我们把学习可悲地搞成了一件惨痛无比的事情。
事实上,我经常受国务院或有些部门之邀去海外讲学,到很多欧美国家去参观他们的中小学,发现即使是西方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是和我们传统的儒家观念是一样的,是以个体生命的成长、生长为终极目的的,所以我一直主张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呵护生命的成长、启发良善的人性、影响有价值的人生。
比如我在德国的中小学看
到孩子们早早的放学去参观市政厅、去参观消防局、去参观博物馆。
当然他们也有很多时间回去做游戏、去趁东风放纸鸢,而欧美很多国家普遍如此。
我在美国去参观他们的中学,看他们上课,发现他们用的数学教材居然到了高一主要内容也不过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而我们中国的孩子早在初中就接触到函数了,至少在高中我了解一定是接触到函数,也就是高等数学的基础内容了。
所以你看中国的孩子在世界奥林匹克各种竞赛里头,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化学竞赛拿金奖的非常多,但有一个问题好像我们很厉害,但是为什么我后来去像美国的“NASA”参观看他们的也就是宇宙航空航天局里,他们担纲主要项目的科学家都非常年轻,而他们大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也非常强。
对比一下我们自己呢,我们中学生学习能力很强,但是到了大学之后,有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问题,现在在高校里头得网瘾的,要么是考进来成绩很差的学生,要么还有一些是考进来成绩很好的学生。
而大学阶段、研究生阶段,我们学生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普遍让人大跌眼睛,就像钱理群(1939年1月30日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杭州。
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任主编)先生曾经说出的痛彻心腑的话,“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帮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那么这样问题就来了,既然我们起步那么早,既然我们的中小学生学的那么辛苦,那为什么到后来结果却不那么理想呢?根本问题就是把教育的步骤搞反了嘛。
其实中小学阶段,不应该以知识学习为主,而应该是以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品德教育,还有体格与人格教育并重,先成长为一个有生机、有活力、有理想、有情操的人,再同步掌握创新的能力与知识,这样的人生价值才值得期待。
而我们揠苗助长,只关注成绩的教育使得孩子们苦不堪言,甚至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逆
反情绪。
事实上,作为一个在很多国家参观过中小学教育的教育者,我可以摸着自己的良心说,我走过的国家,我所看到的中小学教育,对比中国,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中小学生,像中国的孩子学得那么苦、有那么强烈的厌学情绪。
所以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还是教育的顶层设计者们,读一读这首《村居》吧,“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样成长起来的儿童才是健康的、才是积极的、才是贴近自然的、才是回归生命成长本质的。
少年强则中国强,但如果少年的教育走上了歧路,有怎能期待“少年强”与“中国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