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园林赏析
古代皇家园林的艺术特点与文化价值

古代皇家园林的艺术特点与文化价值古代皇家园林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为自己建造的园林,它以汇聚了中华数千年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精华为特点,极具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古代皇家园林的历史背景、建筑规划、造园布局、景观构建及文化价值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古代皇家园林是中国古代皇家文化的精华,它的建设和发展与历代封建王朝的兴衰息息相关。
自秦汉时期以来,园林建筑逐渐成为宫廷文化的代表。
隋唐时期,长安、洛阳等城市的园林潮流极为兴旺,是园林建筑的巅峰时期。
唐代有“园林之国”之称,其中幽雅的别墅、奇特的山水灵境和五彩缤纷的画栏别院,更是成为古代皇家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作。
宋代时期,古代皇家园林进一步发展并流传至民间。
其中,孙权的“动苏园”、太湖的“湖山景致”、洛阳的“金谷园”等皇家园林都传承了唐代园林的精髓,并揉合了新的特色,丰富了古代皇家园林文化的内涵。
明清时期,园林文化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同时也印证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和动荡。
此时期,西湖的“十景”、苏州的“拙政园”、石泉的“天子之园”等一系列皇家园林的建筑,不仅宣扬了封建君主权威和天命思想,更以巧妙的造园技法、丰富多样的景观布局表现出人文自然的和谐美。
二、建筑规划古代皇家园林作为封建帝王的私人园林,均有着高度的规划和建筑标准。
一般分为前园、主园和后园,前园往往是一个巨大的广场或庭院,石阶或石桥横跨于水中;主园与建筑群相连,景观通常以山水、花草、石块等自然景物为主要构成;后园通常由一片宽阔的草地、操场、或一些小型分散花园等构成,是一个休息娱乐或举办活动的场所。
在古代皇家园林的建筑规划中,布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进入园林后的一番道路,称为园门或者门户,是一个主要的景观组成。
门前常常设置牌楼或者牌坊,以彰显园林的富贵和文化内涵。
苏州拙政园的“拙政桥”、广州十八里铺中的“一德亭”、呈蓝西溪的“芦花桥”等都是典型的门户景观。
三、造园布局古代皇家园林的造园布局是园林建筑的核心,园林缺少了优美的格局、流畅的形式、生动的色彩则无法真正成为一份艺术品。
明朝的皇家园林与园林艺术

明朝的皇家园林与园林艺术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影响至今。
其中,皇家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壮丽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明朝的皇家园林与园林艺术,从风格特点、设计理念以及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风格特点明朝的皇家园林在设计上注重自然与人工景观的完美融合,追求自然山水的美学效果。
这种风格特点反映在园林的布局和构造上。
首先,明朝皇家园林注重空间布局的对称与平衡。
园林被划分为前后院落,使得整个园林空间得到平衡。
同时,园林内的建筑与景观也被精心布置,以达到对称的效果。
这种对称的布局不仅使整个园林显得庄重典雅,更体现了宫廷的权威与尊贵。
其次,明朝的皇家园林注重景观的多样与变化。
园林内设置有人工湖泊、山石、亭台楼阁等景点,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内容。
这种多样性的景观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并通过景观间的合理衔接和过渡,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整体效果。
最后,明朝皇家园林强调园林的陈设和装饰。
园林内的建筑物、花草树木等都经过精心的摆放和装饰,使得整个园林呈现出繁花似锦的景象。
同时,园林中的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也增添了园林的艺术氛围。
二、设计理念明朝皇家园林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追求表现主人的品位与境界。
首先,明朝皇家园林通过“小景显化,大自然”的设计理念,展示了人文与自然的融合。
园林内的景观被精心设计,通过小巧玲珑的造景手法,将大自然的美景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种设计理念既凸显了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又尊重了大自然的原始美。
其次,明朝的皇家园林注重打造一种优雅高贵的生活氛围。
园林内的建筑、陈设等都反映了主人的品味和地位。
同时,园林的布局和景观设计也旨在呈现尊贵的气质,让主人及其来宾能够在其中感受到一种高人一等的氛围。
三、影响力明朝的皇家园林对后世的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明朝的皇家园林为后世园林设计提供了重要的范本。
其对称的布局、多样的景观以及精心的陈设等设计元素,成为后来园林艺术的重要参考与借鉴对象。
明朝的皇家花园与园林

明朝的皇家花园与园林明朝时期,皇家花园与园林的建设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辉煌。
明朝皇帝对园林的热爱和推崇,使得皇家花园在建筑、景观和植物栽培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本文将介绍明朝的皇家花园与园林的特点与魅力。
一、皇家花园的建筑风格明朝的皇家花园在建筑风格上追求庄严、雄伟、壮观的外观。
大量使用石料,采用砖石结构,使建筑更加牢固耐用。
同时,明朝的皇家花园也注重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以山水为背景,通过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营造出一种宏伟而优美的艺术氛围。
二、皇家园林的景观布局明朝的皇家园林注重整体布局和景观的分布。
园内常见的景观有亭、楼、廊、桥、池、山等,它们被巧妙地布置在园中各个角落,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美景。
明朝皇家园林的特点是注重突出场景的层次感与景深感,并以规矩整齐的景观分布来体现明朝皇帝的权力和威严。
三、皇家花园中的植物栽培明朝的皇家花园不仅在建筑和景观方面展示了其非凡的艺术造诣,还对园中植物的栽培也非常讲究。
明朝皇帝对花卉和树木的热爱促使了植物栽培技术的发展。
许多名贵的花卉和奇特的树木被引入皇家花园,使其充满了色彩和生机。
四、皇家花园的文化内涵明朝的皇家花园并不仅仅是一座庄园,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皇家花园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融入了文人墨客的诗词、书画和音乐艺术等元素,使其成为文化艺术的瑰宝。
皇家花园中的每处景观都带有诗词赋予的意境,让人们在欣赏花园美景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文化的魅力。
总结起来,明朝的皇家花园与园林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巧的景观布局、多样的植物栽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一代繁荣时期的象征。
皇家花园的建设不仅展示了明朝皇帝的权势与财力,更让人们领略到了古代中国园林艺术的辉煌与优美。
这些皇家花园与园林的影响在当今依然深远,成为了中国园林文化的瑰宝,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与探索。
故宫的园林建筑:皇家园林的美丽

故宫的园林建筑:皇家园林的美丽故宫作为中国古代王朝宫殿的代表,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群,也是皇家园林的典范之一。
故宫的园林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和园艺艺术,展示了古代帝王对于自然美的追求与表达。
本文将从建筑特点、造园技巧和文化传承三个方面,探讨故宫的园林建筑之美。
一、建筑特点故宫的园林建筑以宫殿建筑为主,以大而高、繁而精的特点闻名。
宫殿建筑多采用黄色琉璃瓦屋顶,翘起的“檐角”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
各殿之间通过精心设计的廊道连接,形成整体的建筑群。
这些宫殿建筑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也展示了帝王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故宫的建筑还注重平衡与和谐,通过建筑形式与布局的精心设计,展现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中和”之道。
例如,大殿与小屋的错落有致,高低错落的台阶,青砖与白石的对比等,都体现了秩序与谐调的原则。
此外,建筑中大量使用了雕花镂空、彩绘装饰等工艺,使整个建筑群显得精致而华丽。
二、造园技巧故宫的园林建筑不仅有庞大的宫殿建筑,还有精心设计的园林景观。
这些园林景观大多由湖泊、山石、植物和建筑构成,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精髓。
故宫的园林以山水、人工构筑物和植物组成的景观为主要特点。
湖泊如琉璃般晶莹剔透,山石如画般婉约静谧,植物如诗般优雅多姿。
整个园林布局合理,使人在其中流连忘返。
例如,西花厅前的长廊就是园林中的一处特色景点,廊顶以画龙点睛的绿色琉璃瓦为装饰,走在长廊上,可以俯瞰到庭院的美景,感受到皇家园林的独特魅力。
此外,故宫的园林中还有许多精心设计的石桥、石台、亭台楼阁等人工构筑物。
这些构筑物既起到实用的作用,又能增添园林的美感。
例如,太和殿前的金水桥是故宫园林中一座精美的石桥,桥身用石雕花纹装饰,给人一种华贵典雅的感觉。
三、文化传承故宫的园林建筑不仅是物质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皇家文化的辉煌与智慧。
故宫的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敬,也展现了他们对天地间万物的理解和审美追求。
圆明园四十景鉴赏

圆明园四十景鉴赏
圆明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拥有众多的文化景观和名胜古迹。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它的四十景,下面我们逐一赏析。
1、弘德泉:圆明园中最为著名的泉之一,因其水龙出泉奇观而闻名于世。
2、灵泉寺塔:园内的古塔,外表精美,造型优美,是寺庙文化的代表。
3、碧波潭:园中一处景色优美的水池,池水宛如碧玉一般。
4、万寿山:园区的中央地带,其山势高峻,为九曲黄河图的主山。
5、曲院风荷:园中著名的景点,有着千百年来的优美传说,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代表。
6、三山五园:园中一个奇特的景象,三山园起伏峻峭,而五园园中水网纵横。
7、醉翁亭:一座古老的亭子,建造精美,是圆明园中的一处景点。
8、叠翠桥:一座唯美的桥梁,叠翠山的山势与桥梁相映成趣。
9、南薰门:园墙的南门,因其风景如画而被誉为南薰门。
10、苏州街:园中一条仿苏州园林景观的街道,有着典雅的园林气息。
11、大静寺:园中一处寺庙,建造古朴,布局优美,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12、水陆庵:园中一座古老的庙宇,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建筑著名。
13、智慧海鹰:园中一座雕塑,造型优美,能够展现出海鹰的不凡智慧与勇气。
14、鹿苑:园中一处鹿群栖息的区域,有大量的鹿群居住其中。
15、镇国寺:园中一处山寺,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朴的建筑风格
以及美丽的景色。
以上就是圆明园四十景的全部内容,这些美丽的景观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是全世界游客欣赏的珍贵文化和艺术瑰宝。
清朝皇家园林的特点

清朝皇家园林的特点
清朝皇家园林指的是清朝时期在各地建造的各种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代表作。
清朝皇家园林以宫殿、庭园、院落、池塘、山林及桥梁等组成,是一种以自然风光为基础,融合古典建筑和园林艺术的独特景观。
清朝皇家园林以“大格局、细部设计、山水植物”为特点,讲究节奏感、和谐感和艺术感,以及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既具有宫殿的庄严气派,又具有院落的清新淡雅,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风格,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作。
清朝皇家园林的一大特点是大格局,以宫殿、庭院、院落、池塘、山林和桥梁组成,结合对称、比例、配置、节奏等原则,形成一个宏伟、完整的园林空间,能够完美地体现出古典园林艺术的宏伟气派。
其次,清朝皇家园林强调细部设计,结合宫殿、庭园、院落、池塘、山林等,有着精美的设计,结构和比例协调,使宫殿融合天地之气,营造出空间感;庭园以围墙、栏杆、廊桥、石柱、雕塑、池塘等连接,形成一个自然而统一的空间体系;院落以廊桥、石柱、雕塑、池塘等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淡雅的气氛,突出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特点。
清朝皇家园林讲究山水植物,融入了自然环境,非常重视山水植物的搭配,山水植物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植物的色彩、形态、树龄等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而璀璨的景观,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
美丽的世外桃源。
清朝皇家园林以“大格局、细部设计、山水植物”为特点,既具有宫殿的庄严气派,又具有院落的清新淡雅,融合了古典建筑和园林艺术的特色,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作。
清朝皇家园林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深受全世界人们的青睐,是因为它把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融入了园林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让人们在自然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中,感受到美妙的心灵享受。
简述皇家园林的概念及特点

简述皇家园林的概念及特点摘要:一、皇家园林的概念二、皇家园林的特点1.规模宏大2.布局严谨3.建筑精美4.寓意丰富5.融入自然正文:皇家园林,顾名思义,是指皇室贵族所拥有的园林景观。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皇家园林承载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展现了皇室贵族的权力和地位。
皇家园林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内涵。
一、皇家园林的概念皇家园林是指皇室贵族所拥有和使用的园林,通常位于城市中心或皇城附近,是皇帝及其家族成员休闲、狩猎、宴请等重要活动的场所。
皇家园林的规模和建筑风格往往超越了民间园林,体现了皇室贵族的尊贵地位。
二、皇家园林的特点1.规模宏大皇家园林的规模通常极为宏大,占据大片土地。
为了彰显皇室的权威和财富,皇家园林的面积和建筑规模往往超越民间园林。
在古代,皇家园林不仅是皇帝的休闲场所,还承担着宴请外宾、举行庆典等重要活动的作用。
2.布局严谨皇家园林的布局讲究严谨,注重对称和轴线。
设计师通常会根据地形、水系等自然条件,进行巧妙布局,使得园林中的建筑、水系、植被等元素相互协调,呈现出一种庄重典雅的气象。
3.建筑精美皇家园林中的建筑精美绝伦,采用高品质的建筑材料和工艺。
建筑风格多样,有中式、西式等不同风格。
屋顶、檐角、彩画等建筑细节充满艺术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4.寓意丰富皇家园林中的建筑、植被、水系等元素都富含寓意。
例如,园林中的吉祥物、雕刻、绘画等艺术作品,往往象征着皇室的权威、繁荣和吉祥。
通过寓意丰富的设计,皇家园林彰显了皇室的文化底蕴。
5.融入自然皇家园林在设计时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设计师会充分利用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条件,将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优美、宁静的生态环境。
在皇家园林中,皇室成员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远离世俗喧嚣。
总之,皇家园林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展现了皇室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同时也彰显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人教版小学语文《颐和园》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颐和园》课文原文及赏析《颐和园》课文原文: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
它位于北京西北郊,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赏析:这篇课文以游览的顺序,详细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首先,文章通过对颐和园的位置和规模的介绍,让读者对颐和园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着,作者引领读者走进颐和园,通过描绘长廊的特色和画作的丰富多样,展示了颐和园的艺术魅力。
然后,作者引导读者来到万寿山下,通过描绘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展现了颐和园的建筑之美。
在登上万寿山后,作者以佛香阁为视角,全景式地展现了颐和园的美景。
通过对昆明湖的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湖水的宁静和碧绿。
最后,作者以向东远眺的景象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深远的想象空间。
整篇文章语言简洁明快,描写细致入微,充分展现了颐和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独特魅力。
同时,文章也寓含了对祖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热爱和尊重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皇家园林赏析之颐和园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部海淀区境内,是我国保存最完 整、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属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原是帝王的离宫御苑。公元1750年,乾隆 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重建, 改称今名,作消夏游乐地。到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 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1903年修复。后 来在军阀、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解放后不断修 缮,才使这座古老的园林焕发了青春。
最北部的后山后湖景区,尽管建筑较少,但林木葱 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的风格和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 对比。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 凑,各有妙趣。 颐和园的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三,特别是南部的 前湖区,烟波淼淼,西望群山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 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6座不同形式的拱桥掩 映其中;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十七孔 桥横卧湖上,既是通往湖中的道路,又是一处叫人过目 不忘的景点,造型十分优美。
第一节 皇家园林概述
周文王的“灵囿”,以自然的树木花草为主,鸟兽充其间, 并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游乐狩猎,实际上就是狩猎园。 到了秦汉,皇家园林是当时造园活动的主流,著名的上林苑 囊括了长安城的东、南、西的广阔地域,关中八水流经其中,建 宫、苑数量不下三百处。其规模虽然及其宏大,但却比较粗犷, 殿宇台观只是简单地铺陈罗列,并不结合山水的布局。此时的皇 家园林尚处于发展成型的初期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士大夫玄谈玩世,崇尚隐逸, 寄情山水。受到这种时代美学的浸润,宫苑的规模虽不及秦汉, 但在内容上却有着更严谨的规制,表现出一种人工构建结合于自 然山水之美,标志着皇家园林的发展已升华到较高艺术水平。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鼎盛的黄金时代,皇家园林的 发展也相应地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注重建筑美与自然美两者协 调统一,洛阳的“西苑”和骊山的“华清宫”,可是为这个全盛 时期的代表作。
智慧海
智慧海在颐和 园万寿山巅。智慧 海是一座两层砖结 构的殿堂,亦称无 梁殿。由纵横相间 的拱券结构组成。 通体用五色琉璃砖 瓦装饰,色彩绚丽, 图案精美,尤以嵌 于殿外壁面的千余 尊琉璃佛更富特色。 殿内所供高大观音 座像 智慧海是万寿山的 至高点,位于前后 山坡的中心,因而 它亦是后山中轴线 的终点。
十七孔桥
中国名园
第一章 皇家园林
第一节:皇家园林概说 第二节:皇家园林实例 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 北海公园
第一节 皇家园林概述
一、历代皇家园林
1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体现。 2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 “宫苑”、“御苑”。 3.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4。一般建在京城里面,与皇宫相毗邻,相当于 私家的宅园,称为大内御苑;大多数则建在郊 外风景优美、环境幽静的地方,一般与离宫或 行宫相结合,分别称为离宫御苑、行宫御苑。
宜芸馆 宜芸馆在颐和园 玉澜堂后。建于 清乾隆年间 (1736-1795), 光绪时(18751908)重修。是 光绪帝的隆裕皇 后在园中的住处。 院门为垂花 门,上题宜芸门。
德和园
德和园在颐和园东宫门内。原为清乾隆时 (1736-1795)恰春堂旧址。光绪时(1875-1908) 改建,主要由颐乐殿和大戏楼组成,是专供慈禧 看戏的地方。 舞台宽17米,高21米,上下三层,后台化妆 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具有"地井 "。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演神鬼戏时, 可从"天"而降,亦可从"地"而出,还可以引水上 台。
后湖
后湖俗称苏 州河。是绕流 颐和园万寿山 北坡下的溪河。 清乾隆时 (1736-1795) 人工凿成,长 约1公里。河 面随山势弯转, 时宽时狭。河 畔古松挺立, 山石垒垒,中 段即为著名的 买卖街。
万寿山
万寿山在颐和园内。燕山余脉,海拔 108.94米。传说曾有老人在山上凿得石瓮,国 名瓮山。前临瓮山泊,又称西湖,即今昆明湖。
第一节 皇家园林概述
二、皇家园林的特点
皇家园林的最大特点便是“皇家气派”。具 体言之,大致有以下五点: (一)规模宏大 (二)园址选择自由 (三)建筑富丽 (四)浓重的皇权象征寓意
第一节 皇家园林概述
(五)全面吸收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广泛引进江南园林的造园技艺。 2.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 3.仿制复制名园。
东宫门 东宫门是颐和 园的正门。宫 门为五扇,三 明两暗庑殿式 建筑。正中设 三个门洞,中 门叫御路门, 为慈禧太后和 皇帝、皇后进 出专用的;两 旁门洞供王公 大臣出入;太 监、兵卒从南 北两侧的边门 出入。门檐下 是光绪皇帝御 笔题写的“颐 和园”匾额。
仁寿殿
仁寿殿位于仁寿 门内,是园内最主要 的政治活动场所。清 乾隆时(1736一1795) 名勤政殿,光绪时 (1875-1908)重建, 改称仁寿殿。是慈禧、 光绪坐朝听政的大殿。 仁寿殿东向,面 阔7间,卷棚歇山顶, 两侧有南北配殿,前 有仁寿门,门外为南 北九卿房,构成颐和 园内的政治活动区。
第一节 皇家园林概述
颐和园的面积达290公顷(4350亩),其中水面 约占3/4。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 阁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臵了殿、堂、 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整个园林艺术构 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 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颐 和 园 平 面 图
颐和园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组成。昆明湖 原名西湖,万寿山原名瓮山。 颐和园大约有四大景区: 最东边是东宫门区。这一带原为清朝皇帝从事政治 性活动和生活起居之所,包括朝会达成的仁寿殿和南北 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 代表的政治活动区。 中间高耸的万寿山前山景区,建筑最多,也最华丽。 整个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就是著 名的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排 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等。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周围 建筑对称分布其间,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
耶律楚材祠
耶律楚材祠位于昆 明湖东岸,建于元代, 现仅存墓穴及殿房三间。 庭院中竖有一尊翁仲 (石人)及清代乾隆御 碑一座。耶律楚村 (1190一1244),为蒙 古成吉思汗、窝阔台汗 时大臣,元朝开国元勋, 字晋卿,契丹族,辽皇 族子孙。公元1224年死, 按生前要求葬于瓮山泊 畔。
文昌阁 文昌阁在颐和园 昆明湖东堤北端。 原是一座城关,为 清漪园的园门之一。 建于清乾隆十五年 (1750年),现存 城楼为光绪时 (1875-1908)重建。 城头四隅角廊 平面呈"人"字形,中 间为三层楼阁。中 层供奉文昌帝君铜 铸像及仙童塑像, 旁有铜骡一个,极 富特色。
水木自亲
“水木自亲”位 于昆明湖北岸, 前轩临水,为慈 禧太后的寝宫乐 寿堂的正门。门 前有御码头和约 20米高的灯架。 慈禧太后由水路 入园时,在这里 下船直进乐寿堂 大院。
排云殿
排云殿 在颐和园万 寿山前山中 部。是慈禧 做寿时接受 贺拜、举行 庆典的地方。 正殿左右 两侧均有耳 殿,中间有 复道相连, 横列共21间。 全部建筑均 用游廊贯串, 并用黄琉璃 瓦盖顶,为 颐和园内最 为壮观的建 筑群。
东堤
东堤地区视 野开阔,是观颐 和园大景的好去 处。它自身的主 要景点有:春来 水暖它先知的知 春亭,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的文昌 阁,昆明湖中的 仙岛--南湖岛 (龙王庙),仿 卢沟桥而建的十 七孔桥,以及名 闻遐迩的镇水铜 牛。
知春亭 知春亭在颐 和园昆明湖东岸、 玉澜堂前的小岛 上。 为重檐四角 攒尖顶。倚柱可 纵眺全园景色。 亭畔遍植垂柳, 春来柳丝吐绿, 取"见柳而知春" 之说命亭。一说 "知春"二字源于 宋诗"春江水暖 鸭先知"。每年 昆明湖解冻都从 这里开始。
佛香阁 佛香阁是一座宏伟的塔 式宗教建筑,为全园建筑布 局的中心。"佛香"二字来源 于佛教对佛的歌颂。 该 阁仿杭州的六和塔建造,兴 建在20米的石造台基上,八 面三层四重檐。阁高41米, 八面,三层,四重檐。阁内 有八根铁梨木大柱,直贯顶 部,下有20米高的石台基。 每月望朔,慈禧在此烧香礼 佛。 游人至此,居高临下, 可以饱览昆明湖及几十里以 外的明媚风光。
谐趣园
谐趣园在颐和园万 寿山东麓。是著名的 “园中之园”。 该园面积不大,环池共 有十三座不同形式的建 筑,并由三步一曲、五 步一折的游廊串联起来, 布局严谨、精巧,环境 幽美、清静。慈禧驻园 期间,常来这里钓鱼和 赏花。
知鱼桥
紫气东来关
紫气东来 城关在颐和园 万寿山东麓, 峙于两峰之间。 重檐城楼,砖 雕城堞。南侧 城额"紫气东来 ",取老子出关 典故;北侧城 额"赤城霞起", 用晋孙绰《天 台山赋》名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戏楼 大戏 楼在颐和 国德和园 内。清光 绪十七年 (1891年) 建。是当 时国内最 大的戏楼。 清末, 京剧艺术 勃兴,著 名演员如 谭鑫培、 杨小楼等 曾在此为 慈禧演戏。
乐寿堂
乐寿堂在颐 和园内,面临昆明 湖。乐寿堂为一大 型四合院,慈禧太 后的寝宫。大殿红 柱灰顶,垂脊卷棚 歇山式,造型别致, 富丽堂皇。 乐寿堂是慈禧 居住的地方,门厅 称"水木自亲"。"
铜牛
铜牛在颐和 园昆明湖东堤, 卧伏在雕花石座 上。以神态生动、 形似真牛著称。 1755年,乾 隆皇帝在扩展了 昆明湖后,沿用 大禹治水的故事 铸造了这只铜牛, 放在东堤上用来 镇服水患,并在 牛背上用篆文铸 就了一篇“金牛 铭“记述此事。
廓如亭
廓如亭又名 八方亭,坐 落在十七孔 桥东端的, 占地130多 平方米,其 面积之阔体 积之宏,为 同类建筑中 所罕见。乾 隆年间,皇 帝经常在此 举行诗文酒 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