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1912-1949)
民国高校教师待遇的历史考察(1912-1949)

民国高校教师待遇的历史考察(1912-1949)葛福强【摘要】民国高校教师的待遇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的过程。
各个历史时期,教师薪俸状况大不相同,当社会处于相对安定状态时,教师的收入在社会诸职业中是较高的;当社会动荡之时,教师薪俸的实际获得和支配便大受影响。
民国前期,由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刚起步不久,许多关于教师待遇的问题,尚处于一个探索阶段。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政府加强对高校教师待遇的投入,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高校教师待遇规程,规范了教师待遇制度,使高校教师待遇逐步规范化。
抗战爆发后,由于时局动荡,社会经济受损,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下滑,尽管高校教师的待遇仍能勉强维持原来水平,但实际的购买力直线下降。
% College teachers' remuner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correction. It varies greatly with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times, a higher level in a society of relative stability, but volatile in an era of turmoil and disturbanc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eachers’ remuneration were still at a pilot stage of exploration on account of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fter the setup of the state government in Nanjing, the authority formulated a series of regulations to standardize and enhance college faculty's salary system and input. Then, with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ir actual purchasing power plummeted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turmoil as well as lowere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5页(P38-42)【关键词】民国;高校教师;待遇【作者】葛福强【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6在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知识分子对“钱”有某种微妙的感情。
民国时期中国的医学教育改革及其对当今医学教育的启示

”c o mb i ni n g t h e o y r wi t h p r a c t i c e ”,whi c h we r e t h e t yi r n g o n t h e me t h o d o f me d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T he e d u c a t i o n p r a c t i c e u n d e we r n t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ro f m ” h o l i s t i c l e a r ni n g ”t o” s t u d y i n g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r e a l o f C hi n a ”.wh i c h wa s t h e e mb o d i me n t o f t h e me d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i n c l u d i ng e v e r y t h i n g. T h e r e f o r m o f me d i c a l e du c a t i o n p ov r i de s US e x p e ie r nc e s a n d l e s s o ns d u in r g he t pe r i o d o f t h e r e p u b l i c o f Ch i n a,S O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Ch i n e s e
C o l l e g e o f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A r t s ,J i l i n U n i v e r s i t y,C h a n g c h u n, 1 3 0 0 1 2 Ab s t r a c t T h e me d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u n d e r w e n t ma j o r c h a n g e s d u r i n g出e p e i r o d o f t h e r e p u b l i c o f C h i n a .T h e e d u c a t i o n a i m u n d e r w e n t t h e
民国时期(1912-1949)人寿保险思想概述

㊃经济思想史研究㊃民国时期(1912-1949)人寿保险思想概述∗朱华雄㊀饶丹雪㊀刘念念内容提要:19世纪中叶,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人寿保险业开始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其经营主体经历了由外资垄断到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共生的转变㊂至民国时期(1912 1949),人寿保险业的发展是一波三折,此时的学者们先后对人寿保险原理㊁人寿保险营运㊁简易人寿保险等方面的理论进行了介绍和探索㊂本文在简述民国时期不同阶段的人寿保险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学者们在人寿保险基本理论㊁人寿保险运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㊂这些研究成果表明:第一,民国时期的人寿保险思想经历了 舶来 发展 创新 这样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第二,民国时期的人寿保险思想,既具有当时的时代特色,也具有民族特色,同时对当代中国人寿保险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㊂关键词:民国时期㊀人寿保险㊀经济思想一㊁民国时期人寿保险业实践的发展轨迹㊀㊀中国古代早已存在性质类似于人寿保险的互助会,如长寿会㊁葬亲会㊁福利会等,这些互助组织体现了人寿保险的风险分摊精神,但由于缺乏严谨的理论支撑和现代合约机制,上述互助组织最终未能演变成现代意义上的人寿保险业㊂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外商人寿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并逐渐发展起来㊂1846年英国人在中国上海设立了永福和大东方两家人寿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标志着现代人寿保险正式传入中国㊂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各种特权垄断了中国的保险业务,获取了丰厚的利润,也因此刺激了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㊂1865年5月,中国第一家民族保险机构 上海义和公司保险行成立,打破了外资保险公司独占中国市场的局面㊂但直到1907年8月,第一家民族寿险公司 华安人寿保险公司,才在上海成立㊂①民国时期人寿保险业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民国前期(1912 1927)是人寿保险业的缓慢发展时期;民国中期(1927 1936)是人寿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时期;民国后期(1937 1949)是人寿保险业发展的低落时期㊂(一)民国前期人寿保险业发展概况近代人寿保险业是舶来品,国人普遍缺乏对人寿保险的认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寿保险业处于外商垄断的状态,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英商和美商保险公司,其次是日㊁法㊁荷等国的保险机构㊂1900年后,随着华人经验死亡表的问世,中国人开始被列为投保对象,外商人寿保险业开始加大规模,扩大经营范围㊂1901年,清政府开始推行 新政 的背景下,人寿保险业在清末也出现了一定的发展, 怡光绪初年国人始鉴于此种社会事业之重要亦酿资兴办 ㊂②1907年8月,华安人寿保险公司在上海成立㊂民国前期乃是军阀混战时期,全国人寿保险业发展情况受战争影响不尽相同,大多数地区人寿保险业因投保人数少,保额总量较少,不足以抵抗战争带来的冲击,发展受困;而人寿保险公司聚集地 上海,因处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庇护中,整个地区的人寿保险业既未受到北洋政府的干涉也避免了军541‘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5期∗朱华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史研究中心,邮政编码:430073,电子邮箱:z h u h u a x i o n g2000@y a h o o.c o m.c n;饶丹雪㊁刘念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430073㊂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民国时期(1912-1949)保险思想研究 (12Y J A7902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㊂阀混战的影响,仍然保持着继续发展的趋势㊂在1912到1927这十多年间,外商人寿保险公司仍然控制着中国寿险业市场,民族人寿保险业由于理论知识不足㊁经验欠缺㊁保险专业人才匮乏而发展缓慢,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有一小股兴起之势,但多数小规模的民族人寿保险公司都只是昙花一现,未能长久持续经营下去㊂(二)民国中期人寿保险业发展概况这一阶段人寿保险业特别是民族人寿保险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人寿保险公司不管是保费收入还是保户人数都处于稳步上升的过程中,其原因有四:第一㊁中国银行业的发展㊂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各国忙于战后休整,中国银行业趁此机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资本总额大大提高㊂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使得银行资本有余力来投资本国的保险行业,在这一时期,大多数著名的人寿保险公司均有银行势力的扶持㊂例如,1929年金城银行独资创办太平保险公司,内部又设人寿保险部,兼营寿险业务,成为第一个由银行投资创办的保险公司㊂第二㊁保险立法的完善㊂1929年12月颁布了专门适用于保险业的法律‘中华民国保险法“,随后又对其进行修改完善,颁布了‘中华民国保险业法“㊂第三㊁同业协会的推进与宣传㊂1932年成立了中华人寿保险协进社,会员既有民族人寿保险公司,又有外商人寿保险公司,该会出版各种专著杂志,起到了宣传和相互交流的作用,推进了人寿保险业的发展㊂第四㊁简易人寿保险的诞生与兴起㊂简易人寿保险保费低㊁投保方便,适合当时的中国国情,有力地促进了人寿保险业发展㊂民国中期,由于不少银行投资开设寿险公司,专营或兼营寿险业务,民族人寿保险机构数量不断增加㊂然而,在经营业绩方面,民族人寿保险机构却远不及外商㊂到1933年6月, 上海一埠,外商火险公司有129家,水险70家,人寿大半兼营,资本概达万万元㊂而华商保险公司仅计22家,绝对不能与外商竞争 ㊂③截至1936年,整个民族人寿保险机构的有效保险金额累计也只有约5000万元左右,而这还不及同年美商友邦人寿保险公司一家寿险公司的有效金额㊂(三)民国后期人寿保险业发展概况民国后期是人寿保险业发展的低落时期㊂抗战爆发后,战时大量人员伤亡,新业务难于开展,人寿保险业务接近停滞状态㊂政府当局和保险公司均采取了各种新措施来化解危机:首先,推广时局所需险种㊂如,邮政储金汇业局于1935年开办的简易人寿保险,在特殊时期,该业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㊂其次,开设新险种㊂中信局人寿保险处,1941年创设具有中国寿险业革新之举的保险业务:团体寿险,④保费由投保单位和参与保险的员工共同负担㊂最后,政策支持㊂政策保护了人寿保险业务在战争时期的发展,如1943年,政府颁布‘战时保险业管理办法“㊂总的来讲,此时的人寿保险业的外部环境极其恶劣,人寿保险业一直处于大萧条的状态,艰难的维持经营㊂而抗战胜利后,紧接而来的内战使刚刚恢复元气的人寿保险业又陷入困境㊂在恶性通货膨胀的冲击下,保险金额快速贬值,人寿保险失去了提供经济保障的意义,经营受到限制㊂因而整个民国后期,人寿保险业始终处于衰退状态㊂二㊁民国时期关于人寿保险基本原理的研究㊀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人寿保险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的人寿保险业在动荡的时局下,艰难起步㊂因而,欧美国家的人寿保险理论成为此时中国保险业界学习和研究的热点,以王效文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人寿保险理论的探索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王效文的代表作‘保险学“一书中,更是以三分之二的篇幅重点介绍和阐述了人寿保险的原理㊁沿革和效用方面的问题㊂(一)人寿保险的性质我国第一部保险学专著,王效文的‘保险学“于1925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㊂对于人寿保险的概念,他提出: 寿险者,以人为保险之标的,对于吾人生命上所生之不测事故,支付一定金额之保险契约也㊂ ⑤对于人寿保险的本质和原理,他认为: 夫人生于世,祸福无常,横逆来之,苟无相当之玉芳,势必捉襟见肘,感觉经济之匮乏,其在耄耋倦勤,别无收入,须俟金钞以为养老之计者㊂ ⑥(二)人寿保险的道德伦理性在水火保险等财产保险的投保动机方面,王效文认为 投保水火险其目的不外保护财产之安全,纯为一种自卫之手段,就伦理的见地言之,别无可以褒称之处,故此种保险,即在道德思想幼稚时代,亦易641于推行 ,⑦而他认为人寿保险: 投保之动机恒基于纯洁之道德观念 投保终身寿险,保费之缴纳,虽在生前,而保险金之领受,蒙其惠者实为身后之遗族,易言之,即为他人而保险,其动机全基于利他主义者也㊂ ⑧因此,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出发,人寿保险是作为一种避免因意外风险造成家人和亲属生活困难的预防手段㊂沈春雷也认为: 人寿保险者 不仅有经济方面的意义,而且含有社会的和伦理的倾向㊂ ⑨(三)人寿保险的契约期限王效文认为水火保险等财产保险契约的存续期通常较短,而人寿保险的保险契约一般而言都是长期性的㊂他提出: 欧洲当十九世纪初叶,保险公司,信用未臻孚洽,保险数理尚在幼稚时代,投保人恒多畏结长期寿险契约,即令有志于此,亦多俟期满续保,然短期契约缺点滋多,以故今日寿险保期恒有远亘三十年以上之长期者,而美国则终身保险且占保险契约三分之二也㊂ ⑩在分析了从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欧美国家人寿保险的发展史之后,他认为人寿保险契约是应该具有长期性的,人寿保险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超过三十年以上的长期人寿保险合约成为了主流,而在当时保险业最为发达的美国,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寿保险合约都是终身制人寿保险合约㊂(四)人寿保险的保费缴纳王效文提出人寿保险保费应该选择在保险存续期开始之初缴纳的支付方式㊂他在研究当时美国十七家大型保险公司死亡表后提到: 依照美国十七公司死亡表,八万六千二百九十二人中,死者为七百二十七人,若所收之保费,以周息三厘半计算 据此自然主义,年龄愈大,保费亦愈昂也,然人之活动能力,愈老则愈减,苟循环次不变,老者何堪担负,故现今各国保险公司无不采取平均保费主义㊂ ◈1根据生命价值理论,他指出按照财产保险的支付方式,随着投保人的进入老年阶段,经济来源逐步减少,而通过计息之后的每年要支付保险费用却不断递增,这将是令人难以承受的㊂因此,他认为在保费缴纳方式上,人寿保险不能与财产保险支付方式相同,应该采取按保险年限分年等额预先支付的方式收取保费㊂可见,在投保人终身收入可预期的前提下,结合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等经济因素,以等额预先支付的保费缴纳方式,在中青年阶段收入较为丰厚时,投保人所缴纳的保费实际上要大大高于在老年阶段所缴纳的保费,因而投保人的经济压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轻㊂三㊁民国时期人寿保险的运营思想㊀㊀当时学术界不仅在宏观上对于人寿保险的原理㊁沿革和效用有所认识,而且在微观上对于人寿保险公司的运营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㊂王效文认为 外商公司挟着雄厚的资力,且有不平等条约为之后盾,不受一切约束可以为所欲为㊂ ◈12外商公司不但垄断了中国寿险市场上的大部分业务,而且还使得华商寿险同业多方受制于它㊂因此,学术界主张建立自己的寿险事业,挽回利权,多设寿险公司,发展寿险事业,聚集全国人民的零星游资,奖励国民的节俭,蔚为国家的富源㊂(一)人寿保险的经营思想对于人寿保险的经营思想,当时的学术界主要在公司治理㊁寿险营销等方面进行了探索㊂㊀㊀图1㊀人寿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示意图1.人寿保险的公司治理思想㊂对于人寿保险的公司治理结构,张似旭提出应借鉴英美人寿保险公司的治理结构,采用股份有限责任的形式组建公司,每个公司都设有董事会负责处理日常的重大事务,并定期召开股东大会,对公司人事的改选㊁资金的投放等进行商讨与民主表决㊂对于公司治理结构如何进行合理构建的问题,他以图表的方式表现了在当741‘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5期时较为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如图1:当时,‘申报“㊁‘大公报“等报刊刊登了大量公司召开股东大会㊁讨论重大问题的启事㊂严格按照公司的基本章程,遵循决策㊁执行㊁监督三权分立的框架,限定本公司内不同机构的权利,并且规范它们之间的关系㊂这些极大地促进了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化,打破了个人独裁㊁惟我独尊的弊端㊂张似旭在其‘人寿保险制度的研究“一文中,提到: 人寿保险是一种含有高深学理的事业,在经营管理上,实在是一种繁复的工作,公司的每一部分都有它们的特性和责任,每一部分的主脑人物,必须要有合乎他们的特殊责任的人才来担任,是以人寿保险公司的组织,各部分的主要负责人员,都要有充分的训练和能力,能够胜任适合他所担负的工作,然后这家公司的业务才能达到完全的成功㊂ ◈13他认为人寿保险公司内部各部门都应该各司其职,由较为合适的人才来管理并能够协同完成公司业务㊂在选用人才及人才培养上打破门第观念㊁任人唯亲㊁一切以关系亲疏为取舍的桎梏,而更加注重真才实学㊂2.人寿保险的营销思想㊂人寿保险公司业务关键在营销保险产品㊂针对当时国人保险意识比较欠缺㊁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㊁国外保险公司垄断寿险业务等具体情况,学者们提出一些有效的营销措施:首先,规范保险经纪人的行为,促进保险经纪人队伍的发展㊂保险经纪人所赖以为生的,是介绍保险业务,在保险合同订约双方之间斡旋,促使保险合同成立,并为此收取佣金㊂1936年,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联合上海火险公会制订了‘经纪人登记规章“,以规范经纪人的行为, 禁止经纪人非法发还回扣予被保险人,规定经纪人的登记及给证办法与其所得佣金的限制 ㊂保险经纪人是人寿保险营销的主要渠道,经纪人队伍扩增,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也会增长㊂其次,鼓励青年人从事寿险营销㊂张似旭在‘人寿保险之研究“中指出,青年人应该选择从事人寿保险的营销,一方面 青年人择业应注重对于一种职业是否有特别兴趣 ,而 从事寿险事业是学习最容易而收入又最多的职业 而从事其他职业则 须有长时期的学习,而且收入是有一定的,其位置是有限的 ◈14㊂另一方面,他也指出: 青年人择业须注意耐久,如选择推销寿险为自己的职业,则必赶紧做预备功夫,研究寿险学销售术等,并保定决心终身不改业㊂ ◈15最后,提高销售人员的理论素养㊂ 寿险是一种科学,推销寿险必运用寿险学上的知识 ,而要使得投保人 相信寿险足以满足他的需要,须很多的研究和努力 ◈16虽然普通大众轻视人寿保险营销,认为它并不是件十分高尚的事业,俗话称之为掮客,然而人寿保险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保障,营销保险并不能仅仅为赚取中介费,应该从投保人的保险需求出发,帮助其理解人寿保险原理,正视保险作用㊂四㊁民国时期简易人寿保险的思想探索㊀㊀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国营性质的邮政储金汇业局,开始探索开办简易人寿保险的道路㊂经过几年的讨论与修改,于1935年5月18日国民政府颁布了‘简易人寿保险法“共38条㊂同年12月1日,邮政储金汇业局正式开办简易人寿保险业务,不仅能够集中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为国所用,同时为广大中下层人民群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提高福利㊂简易人寿保险在民国时期的寿险业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为民国时期的寿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㊂(一)简易人寿保险的概况作为一种舶来品,民族保险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而简易人寿保险的开办同样需要将国外的简易寿险经验与国内实情相结合,发展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简易人寿保险业㊂1.国外简易人寿保险的发展概况㊂简易人寿保险始于英国,发于日本,当时的欧美各国都已有简易人寿保险业的发展㊂张梁任指出: 简易人寿保险之由来,良有以也㊂即欧美各国,亦莫不以济弱扶贫,为当务之急㊂其历史之早,首推英国,美德日次之,而尤以日本为最完备,自来即由国家经营 ◈17㊂对于国外众多类型的简易寿险,王辅宜谈到: 外国立法例中,与此种简易人寿保险相类似者:在英国有工业保险;在法国有平民保险;在德国有国民保险;在日本有简易生命保险;就中发达最速成效最著者,为后起之日本 ◈18㊂1916年11月1日,日本政府正式开办简易人寿保险,分为终身寿险与养老保险两种,并由交通部为主管机关,在重要的城市,设立 健康商谈所 ,以解决被保险人在医药上的疑问,甚至可以进行巡回诊视㊂除此之外,还设立了 简易寿险审查会 ,对于因赔偿款不一致等原因引起的民事诉841讼,进行初步调解及裁判㊂据统计,至1934年, 契约件数共二千一百三十五万余件,保险金额达日进二十八万余元,每月保费收入,平均七百三十六万余元,其进步之速,殊堪惊人 ◈19㊂当时日本的简易人寿保险规模之大,金额之多,为各国之最㊂同时,经考察日本的简易人寿保险最适合中国国情㊂因而,国民政府主要仿效日本来开展我国的简易人寿保险事业㊂2.我国创设简易人寿保险的模式选择和原因㊂在邮政储金汇业局开设简易人寿保险业务之前,在我国的福建㊁广东就兴起了一些经营人寿小保险的公司,如福建的福星人寿小保险公司㊂这类小保险公司所经营的寿险手续简便,保费较低, 中资以下之家皆可量力投保,同享利益 ◈20㊂直至‘简易人寿保险法“的出台,这些不规范的人寿小保险公司才相继整顿㊁撤消㊂邮政储金汇业总局成立于民国十九年三月,在成立初始,就设有保险处,只是当时的保险处只限于保险信函㊁箱匣㊂1931年秋,邮政储金汇业总局拟定了简易人寿保险法草案,由交通部转呈立法院,但因九一八及一二八事变而暂搁㊂1933年再次呈报, 1935年4月26日经由立法院会议通过,同年12月1日,邮政储金汇业局正式先行开办㊂我国的简易人寿保险参照日本的模式,也分为两种:终身保险和养老保险㊂王辅宜谈到: 终身保险之保险金,于被保人死亡时,给付之,养老保险之保险金,于契约所定期间期满,或期间未满,而被保人死亡时,给付之㊂前者纯粹为死亡保险;后者则属于一般所谓混合保险 ◈21㊂张梁任也指出: 保险种类,亦分为两种:一曰终身保险,即保险人于被保险人死亡时,给付保险金额;二曰定期保险,乃于契约满期时,或未满期而被保险人死亡时,给付保险金额,前者专为身后维持遗族生活而设,后者则兼寓积储养老金之意也 ◈2㊂对于创设简易人寿保险的原因,其主要在于适应当时中国民众的需要,张明昕谈到有三点: (一)人寿保险对于个人及家庭,较任何种保险为重要㊂(二)普通人寿保险不合于全国大多数人民之经济力量㊂(三)普通人寿保险公司,皆设于通都大邑,不能普及于全国民众 ◈23㊂(二)简易人寿保险的经营思想经过不断的探索与修正,简易人寿保险开始在中国兴起㊂这一寿险的设立,为广大中下层阶级带来了福音,同时也有利于政府的经营和国家的运行㊂1.简易人寿保险的特点分析㊂作为一种特殊的寿险业,简易人寿保险可谓是为中下层民众量身而定,因而具有不同于普通寿险的鲜明特点㊂其一,简易人寿保险的保险金额较小,且有一定的限制㊂简易人寿保险创设的目的在于为中下层民众谋福利,对他们的生活给予一定的保障,数额不宜太大㊂这一与普通人寿保险迥异之处也使得简易人寿保险免于与普通人寿保险之间竞争,避免开展简易人寿保险成本的增加㊂其二,简易人寿保险的保费缴纳期较短,保费较低,并且以保费来定保险金额,其保费缴纳一般为按月缴纳,缴纳期间较短,正好适应了中下层民众的经济状况㊂另外,简易寿险以所缴纳的保费来计算保险金额,更加灵活多变,可适应各人的需要㊂其三,简易人寿保险在订立契约之时,由于保险金额较小,可以免除体检㊂张明昕也认为简易人寿保险其保额小,如果对每一位投保人检验身体,则这种体检的手续费就比较昂贵,反而增加了投保人的负担,因而对于大多数投保人都不用进行体检㊂其四,简易人寿保险的赔款时间有一定限制㊂这一特点与其免除体检的特点是相联系的,为控制逆向选择的风险,简易寿险在赔偿的时间上进行限制,规定若被保人在契约生效后的一年内死亡,则受益人只能领回保费而不能享受保险金;若被保人在契约生效后的两年内死亡,则受益人只能享受保险金额的一半;只有被保人在契约生效的两年后死亡,受益人才能领取全部的保险金㊂这种设定可以有效的避免保险公司赔偿增加,对于全体投保人来说是有益的㊂其五,简易人寿保险的保费征收实行上门服务㊂由保险机关派遣人员逐户收取可以免除投保人自送的麻烦,防止投保人因忘缴保费而致使契约失效,最大程度上的给予投保人以便利㊂张明昕说到: 由保险人派员征收保费,实为简易寿险之要点,盖保费既按周或按月缴付,次数频繁,派员征收,则可不致妨碍保户之工作,且可减少保户不缴保费以致契约失效之弊 ◈24㊂2.提高简易人寿保险的经营效率的认识㊂简易人寿保险作为民国时期保险业中的重要支柱,其利国惠民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㊂但是作为其唯一的经营机构 邮政储金汇业局,在专营简易寿险业务上,也有其经营上的巨大困难㊂第一,简易人寿保险办理手续的费用浩大㊂简易寿险保费低㊁保费缴纳期间短,这些优点虽然为投保人提供了便利,但是却941‘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5期。
民国前西医教育发展的简单回溯

民国前西医教育发展的简单回溯——1912年前中国西医教育的起源及发展(一)西医的出现及其历史必然性西方医学进入中国,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当时已通过一些西方天主教传教士传到我国。
一方面由于这些传教士在中国接触的范围也很有限等原因,当时的西医学在我国影响不大;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古老文明历史的封建帝国,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医学上,中医源远流长,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加之当时的统治者闭关自守,片面排斥西方医学,以致在鸦片战争前的200多年里,西医流传不开,未能在我国发生明显的影响。
西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是在19世纪中叶,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
这时的西医学本身已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它已成为奠基在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其特点之一是以科学实验和分析为主。
这时(鸦片战争以后)进入中国的西人主要有商人、外交官、军人和传教士。
从本质上来讲,他们都是为了征服中国,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罢了。
对于传教士而言,是要以基督教改造中国文化,征服中国社会,使中国人皈依上帝,改变中国人的头脑和灵魂。
他们无法理解在中国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竟然有成千上万的人完全不知道上帝的存在。
于是,他们近乎狂热地投入到“拯救灵魂”的工作。
光有热情和毅力是不够的,最初纯粹的想通过传播宗教来改变中国的做法处处碰壁。
而这时的中国以传统武器和观念对抗西方的入侵也连连失败,也正在苦思良策。
看来必要的方式和手段是需要采取的,出于不同的需要,双方都把注意力投向西学,中国人想“师夷长技以制夷”,西人想以西学作为诱饵,于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空间里,理智克服了情感,本来相异的科学和宗教,使中西在其中找到了可以合作和交流的共同点。
西医作为最初的传教手段之一,因其相对于古老的中医显得见效快等原因,经历了一段观察和体会而使人们相信了它的科学性。
西医最初传入时期,国人是抱着抵制的心态的。
其实任何新鲜的事物出现在人们面前,人们一开始大都怀着戒心,用惊奇的眼光远远地观察着。
民国《西康通志·教育志稿》及民国西康教育研究述论

General Annals of Xikang:Education Part and Xikang' s Educ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2-1949)作者: 罗自强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出版物刊名: 西藏大学学报
页码: 136-142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6期
主题词: 任乃强;西康省;《西康通志》;教育
摘要:1939年西康,是民国时期的一项重大事件,西康省各项社会建设事业备受重视,教育尤甚。
为全面掌握西康省的情况,西康省政府于1940年筹备成立通志馆,著名学者任乃强先生任西康通志馆筹备处主任,开始筹划编纂《西康通志》,并最终于1948年12月完成初稿。
《西康通志》中的《教育志稿》对民国时期西康省的教育状况做了详细的记述,但较少引起学界的关注。
文章结合学界对西康教育的研究,以《西康通志·教育志稿》为基础,评述了民国时期西康省的教育发展现状,有益于对民国时期西康省教育状况的掌握和理解。
民国时期(1912-1949年)上海四大国药店及其品牌国药探析

Abstract:Dur ing the Republican of China,TCM pharmacies were commenced at the stage of social disturbance in Shanghai.Among many TCM pharymacies,thoses depending their own brands were achieved with ovbious Success including Tong Han Chu Tang,Lei Yun Shang
药 零售 的 国药业 、经 营滋 补 药 材 的 参燕 业 以及 经 营 中药材批 发 的药 材 业 ,为 上 海 在 民国 时期 成 为 我 国重要中药 集散 地 奠定 了基 础。国药 业 制售 丸 、 散 、膏 、丹 、胶 、露 、油 、酒 等 ,且 兼 营 药 材 零 售 ,与普 通民众的健康保健 密切相关 ,发展至 民国已形 成一
2018年 第 2期
· 医药 学史 ·
民 国 时 期 (1 9 1 2—1 949年 )
木
上 海 四大 国药 店 及 其 品牌 国药 探 析
教育史博士论文题目国图

教育史博士论文题目国图1现代欧美教育科学化运动的一个基石李国庆著教育史2 在摇摆中寻求超越徐征著外国教育史3 公立学校的一次变革杨梅著教育史4 中学与大学关系的重构杨捷著教育史5 中国近代私立大学教育经费问题研究王彦才著教育史6 制度生成与变革黄立志著教育史7 20世纪美国大学课程思想演变郭德红著教育史8 二战后加拿大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侯建国著教育史9 苏格兰大学发展研究张薇著外国教育史10 中国环境教育思想溯源及发展现状邓彤著中国教育史11 改革开放25年中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王慧著教育史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财政发展史论纲杨会良著教育史13西方心理学的传入与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科的发...刘毅玮著中国教育史14 河北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王金霞著中国教育史15 近代私塾改良研究秦玉清著教育史16 复性书院考论刘继青著中国教育史17 洋务教育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王增科著教育史18 英国中小学课程的历史演进与发展(1944... 许立新著教育史19 20世纪美国教师教育思想的历史分析刘静著教育史20 中国古代数学教学方法研究肖学平著中国教育史1宋代程朱理学官学地位研究李娟著教育史2现代新儒学教育思潮与流派研究洪明著中国教育史3西欧的知识传统与中世纪大学的起源孙益著外国教育史4 民国时期书院现象之研究周雪敏著教育史5清末民国时期历史教学法研究张逸红著教育史6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程斯辉著教育史7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教育交流研究赵霞著教育史8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论坛上的展现兰军著教育史9 元教育史学研究郭娅著教育史10守土经营与模范治理的双重变奏-阎锡山与山...申国昌著教育史11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陈晴著教育史12族群性和地域性:四川客家教育研究严奇岩著教育史13 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史研究高惠蓉著教育史14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范远波著中国教育史15上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赵鑫著教育史16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张济洲著教育史17 加拿大公共教育发展史研究许江媛著教育史18 美国师范教育机构的转型王凤玉著教育史19 知识,传承与教化李世宏著教育史20邹平教育模式与延安教育模式比较研究崔玉婷著教育史1 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马云著教育史2 近代上海商业教育研究常国良著教育史3 一个阶层的消失蒋纯焦著教育史4 嵌入村庄的学校司洪昌著教育史5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王彩霞著教育史究6 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批评研究曾毅著教育史7 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许瑞芳著教育史8 中华人民共和国美育的命运张正江著教育史9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李海云著教育史10 近代中国教育如何可能郑新华著教育史11 学术与教育互动王喜旺著教育史12 朱熹“《诗》教”思想研究王倩著教育史13 中国近代职业补习教育发展研究汪光华著教育史14 冷战与美国大学的学术研究於荣著教育史15 布赖恩·西蒙与二战后的英国教育史学研究延建林著教育史16 民国时期高等法律教育论争之研究李建美著中国教育史17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考制度发展研究蒋丽珠著教育史1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众教育研究周慧梅著中国教育史19 1949年前德国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孙立峰著教育史20 近代江浙沪职业教育考察(1866-193...楼世洲著教育史1 文化战争王璞著教育史2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研究陈英杰著教育史3 清末实业教育制度研究吴玉伦著教育史4 社会变迁中的中国近代教育会研究孙广勇著教育史5 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翟海魂著外国教育史6 美国基础教育财政发展史研究高建民著教育史7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欧美教育的...张莅颖著外国教育史8 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宪法权利保障探...马立武著外国教育史9 走向自由教育学董标著教育史10 教育期刊与中国近代教育周晔著教育史11 中国近代大学教师流动研究吴民祥著教育史12 《诗经》教本考论张蕊著教育史13 印光教育思想研究杜钢著教育史14 商会与中国教育研究李忠著教育史15 中国近代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研究郭德侠著教育史16 教育政策与两党政治许建美著教育史17 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李彦荣著教育史18 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之历史研究钟文芳著教育史19 从卡伯莱到克雷明周采著外国教育史20 国家和教会之间一道隔离的墙? 姚运标著教育史1 20世纪英国中等教育政策研究易红郡著外国教育史2 中国近代女性观的演变与女子学校教育谷忠玉著中国教育史3 经学与两汉教育米靖著教育史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教育中国化”研究吴冬梅著教育史5 新中国中小学教师法规研究涂怀京著教育史6 自觉·知识·境界徐卫红著教育史7 九品官人法研究胡淑云著教育史8 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南钢著教育史9 迈向学习社会赵红亚著外国教育史10 新中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何红玲著教育史11 职员阶层的兴起刘德恩著教育史12 美国大学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和震著外国教育史13 美国学术自由的变迁李子江著外国教育史14 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研究储朝晖著中国教育史15 女大学生与中国现代教育张素玲著中国教育史16 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张雪蓉著教育史17 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社会机制研究傅林著外国教育史18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性教育思想与实践王雪峰著中国教育史19 教育交流视野中的中国教育改革朱宗顺著教育史20 西方国民教育思想的缘起与演变张宏著外国教育史11895-1945:中日教育关系研究杨晓著教育史2 传承与嫁接章小谦著教育史3 教育盛衰论姜国钧著教育史4 走向民间生活的明代儒学教化研究刘静著教育史5 中国近代学校科学教育研究王冬凌著教育史6 李贽明德教育思想研究秦学智著教育史7 先秦两汉教化研究卜然然著教育史8 警察职业变革与警察教育李涛著教育史9 中国近代教育期刊与近代教育发展杨建华著教育史10 教育视野中的传统游戏研究李屏著教育史11西方大学理想中的保守理智结构:从纽曼到布...王晨著教育史12 高等教育与社会公正杨克瑞著教育史13抗战以前中国基督教大学及其学生生活研究孙崇文著教育史14 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慕景强著教育史15中国传统德育的近代转型与初步建构研究吴慧芳著教育史16 解读上海外语教育赵鲁平著教育史17 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但昭彬著教育史18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及其行政制度研究广少奎著中国教育史19 知识演变与美国现代大学的确立黄宇红著教育史20 自我统摄下的心理与行为胡志坚著教育史120世纪前半期中国杜威教育学派研究王颖著教育史220世纪我国教学媒体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庄榕霞著教育史3 1949-1976:中苏教育关系研究李涛著教育史4 从专业协会到教师工会龚兵著教育史5 “教育活化石”的考释原青林著教育史6 美国“国际教育”:历史、理论与政策李爱萍著教育史7 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王有英著教育史8 伙伴关系的形成韦国锋著教育史9 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关松林著教育史10 美国教师教育认可标准的变革与发展周钧著教育史11 两汉的“孝教”思想研究(韩)李庚子著教育史12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叶中日教育发展比较熊庆年著中国教育史13 体用之辨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曹运耕著中国教育史14 继承与创新吴明海著外国教育史15 融合与创新葛新斌著教育史16 晚清教育改革之研究刘绍春著中国教育史17 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巨瑛梅著外国教育史18 效率与民主陈如平著外国教育史19 从文言文到白话文郑国民著中国教育史20 教育立法与中国教育现代化李罡著中国教育史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道德教育变革与发展研究苏立增著外国教育史2 元代书院研究徐勇著中国教育史3南北战争至20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王保星著外国教育史4 儒学的变古冯小林著中国教育史5 留美学生与抗战前的中国教育谢长法著中国教育史6 近代华侨教育研究别必亮著中国教育史7近代英国、法国和德国对美国教育的影响贺国庆著外国教育史8 十九世纪美国公共教育运动张国连著外国教育史9民国时期(1912-1949)中国语文教...黄小燕著中国教育史10 清代书院与汉学的互动研究王建梁著教育史11 来源·争论·特性顾春著教育史12 知识、教化与欲望周勇著教育史13 共和国教育财政史研究赵会可著教育史14 中国近代几种教育思潮研究吴洪成著中国教育史15 康有为教育思想研究李剑萍著中国教育史16 乐教源流新探金忠明著中国教育史17 魏晋南北朝玄学、儒学教育理论研究李军著中国教育史18 明代教育管理制度研究张建仁著中国教育史19 朱熹教育思想体系发微于述胜著中国教育史20 明代书院发展史研究柳光敏著中国教育史1中国古代私学发展诸问题研究吴霓著中国教育史2 中国近代私立学校研究胡艳著中国教育史3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前期欧美国民教育理...朱旭东著外国教育史4 格龙维与丹麦民众高等学校王德林著外国教育史5 美国通才教育的发展王定华著外国教育史6 唐代教育体制研究宋大川著中国教育史7 教育观念的变革褚洪启著外国教育史8 教育会社与中国近代教育张伟平著中国教育史9 明代小学教育研究池小芳著中国古代教育史10 明清家庭教育研究马镛著中国古代教育史11 隋唐五代儒学教育思想研究程方平著中国教育史12 江户时代日本教育研究杨孔炽著外国教育史13 古代社学教育研究施克灿著中国教育史14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刘桂林著中国教育史15 二程的义利观与教育哲学思想黄明喜著中国教育史16 早期儒家学习范畴研究杜成宪著中国教育史17 阳明学派教育思想研究毕诚著中国教育史18 先秦儒道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丁钢著中国教育史19 先秦两汉人性论与教育思想研究廖其发著中国教育史20 先秦法家教育思想研究姚能海著中国教育史1 黄宗羲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研究金林祥著中国教育史2 论我国近代普通中学课程渊源与沿革及其历史... 吕达著中国教育史3 儒墨的义利观与教育哲学思想陈超群著中国教育史4 致良知之学赖忠先著中国教育史5 美国现代课程研究的探索吴国珍著外国教育史6 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周谷平著中国教育史7 二程教育哲学研究吴宣德著中国教育史8 程朱学派教育思想研究黄书光著中国教育史9 中国近代民众教育思潮研究张蓉著教育史10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王伦信著教育史11 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张平海著教育史12 先秦儒家礼教思想研究(韩)张静互(Cha...中国教育史13 隋唐道教教育研究李永贤著中国教育史14 近代文化变迁与学校德育改革郑航著中国教育史15 定县模式与邹平模式周逸先著中国教育史16 自由主义视野中的杜威及其教育思想向蓓莉著外国教育史17 美国公立学校发展的历史、分析与启示季苹著外国教育史18 工业化时期英国教育变迁的历史研究李立国著外国教育史19 独尊儒术与汉代教育俞启定著中国教育史20 登州文会馆与燕京大学史静寰著中国教育史1中国近代知识阶层与近代教育叶富贵著教育史2 西方高等教育人文精神重构的历史诠释王晓华著外国教育史3 中国近代教育立法之研究李露著教育史4 新中国幼儿教育变革与发展的研究牟映雪著教育史5 李鸿章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周瑾著教育史6 中国当代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史研究庞守兴著教育史7 民国时期上海女子教育研究杨洁著中国教育史8 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朱文富著外国教育史9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农工学院的发展研究李素敏著外国教育史10 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张斌贤著外国教育史11 美国高等教育探微郭健著教育史12 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续润华著外国教育史13 徽商与明清徽州地区教育发展李琳琦著中国教育史14 理学教育思想的发展与佛学关系研究张学强著中国教育史15 宋代教育政策的演变与两浙地区教育的发展顾宏义著中国教育史16 传统教育哲学的初步转换施扣柱著中国教育史17 自治与干预的动态平衡张婷姝著教育史18 日本近代高等教育与专门学校发展研究(日)角野雅彦著外国教育史19 模仿、自立与创新李文英著外国教育史20 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张立新著外国教育史1大学的理想与理想的大学李建强著外国教育史2 从种族隔离到学校一体化屈书杰著外国教育史3 美国教师专业规范历史研究郭志明著外国教育史4 民族国家、政治现代化和教育世俗化郑崧著外国教育史5清末民国时期我国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研究冯卫斌著中国教育史6 香港学制演变邓城锋著教育史7 近代中国商人与教育阎广芬著教育史8 江苏教育近代化研究刘正伟著中国教育史9 中国教育财政近代化研究商丽浩著教育史10 近代中国社会教育研究王雷著教育史11 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新论李庚靖著教育史。
近代中国西医史年表

近代中国西医史年表1840年外国传教士引进西医学,标志着近代中国西医史的开端。
1842年《海参崂药局验方》问世,为中国近代医院的雏形,标志着中国现代医学的起步。
1879年养正堂成立,是中国最早的西医学校之一,为培养西医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1887年清朝成立了洋务运动,加速了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1896年清朝创办了上海医学校,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西医人才。
1901年清末改革,成立了京师大学堂医学专科学校,为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0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丧失的领土和巨额赔款迫使清朝进一步接受西方医学,为西医在中国的推广提供了条件。
1907年成立了中国医学会,为中国现代医学和西医史的研究提供了组织平台。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为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1918年成立了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1921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为推动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22年成立了国立武汉大学医学院,为中国西医教育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2年中华医学会的南迁,标志着中国现代医学的中心由上海转移到重庆。
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医学教育和医疗事业遭受重大破坏,但也催生了一批优秀的抗战医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西医进入社会主义医学发展新阶段。
1950年成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为中国现代医学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平台。
1955年成立了北京协和医学院,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5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成立。
1997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医药法》,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0年中国西医学会成立,加强了中国西医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长期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和保护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举措。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规划》,明确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1912-1949)
【摘要】:民国期间,社会几乎一直处在动荡不安中。
可以说,民国的历史是一部政权频繁更迭、战乱不断的历史。
在大部分时间里,统治阶层无暇顾及医学教育,当然这也和清末、民初西医教育一直为外国势力所垄断有关。
统治阶层无暇顾及医学教育的结果,使医学教育几乎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当局虽偶有教育改革政令,多数情况下应者寥寥。
政府的不作为,却也给了医学教育自由发展的空间,特别是在1926年至1937年这段时间里,政局相对稳定,民国西医发展也流派纷呈,成为民国西医教育发展的辉煌时期。
我国西医教育源于传教士。
从客观上讲,传教士和教会医院在把西医引进中国和培训医务人员上功不可没。
另外,西方国家在中国的西医派别之争,在学术上起到了百家争鸣的效果,这也促进了民国西医学术的发展。
但这些传教士与国外政府或团体,有些是为本国的侵略政策服务,也有一些是抱着人道主义或宗教信仰的原因来到中国办医学教育。
所以,我们对西医来华的评价在看到贡献的同时,也不应该忽略其负面影响。
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便是重新去追寻那段历史,尽量去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从中探寻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脉络,总结得失,给历史以应有的尊重:谁为民国的西医教育做出了贡献?有哪些贡献?民国为新中国的医学教育又贡献了什么?如何评价民国的西医教育?由于一篇论文无法面面俱到,综合各方面因素,本文最终选择从四个角度切入民国医学教育的历史。
也就是说,本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四章。
第一章从时间维度上对民国西医教
育做一个总体的把握。
为了研究的方便,把民国西医高等教育划分为三个时期来展开:奋力前行的萌芽时期(1912年——1926年);西医教育本土化及其鼎盛时期(1927年——1937年);逆境图存的低谷时期(1937年——1949年)。
本章对民国前期西医的出现及其发展情况亦作了简要的回顾,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
第二章对民国西医高等教育采取了从类型切入,进行分类研究。
分类的依据既考虑了各院校的主办者,又考虑创办的时间顺序,分为四类,每一类选取其典型代表进行论述:教会医学在民国期间无论在办学数量还是在办学质量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影响也最大,因此,教会西医高等教育便作为第一种类型,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以其鲜明的特点和高质量而成为教会医学教育的典型代表;第二种类型为国民政府办西医高等教育(含国立和省立),主要以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和上海医学院为例;第三种类型为外国政府或财团办学,主要选择同济作为例子;受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一些实业家开始创办教育——国内私人办学为第四种类型。
并且在章末对这四种类型院校的办学经验及其得失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医学教育西医高等教育民国史教育史医学史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R-4
【目录】:绪论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的视点与方法16-24一、研究的缘起16-18二、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的研究现状18-20三、研究的主要内容、结构及方法20-24第一章民国西医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4-67一、民国前西医教育发展的简单回溯——1912年前中国西医教育的起源及发展24-38二、奋力前行的萌芽时期:1912年——1926年38-48三、西医教育本土化及其鼎盛时期:1927年——1937年48-59四、逆境图存的低谷时期:1937年——1949年59-65本章小结65-67第二章民国西医高等教育分类研究67-109一、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类型之一——教会西医高等教育67-81二、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类型之二——政府办西医高等教育(包括国立和省立)81-90三、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类型之三——外国政府或财团办学90-98四、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类型之四——国内私人办学98-106本章小结106-109第三章民国西医高等教育个案研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09-139一、“新协和”的创立与发展109-114二、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理想的实现——协和办学特点分析114-127三、协和对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的贡献——协和办学经验总结及其现实意义分析127-137本章小结137-139第四章民国西医高等教育地域研究——中国东北地区的西医高等教育139-164一、民国时期东北医情概述139-143二、民国东北地区西医高等教育特点——一主要以老哈医大为例143-151三、民国东北西医高等教育评价151-162本章小结162-164结论以史鉴今——民国西医高等教育总结与启示164-170附录1近代中国西医高等教育大事年表(1800-1949)170-175附录2主要参考文献175-185后记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