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液体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9课认识液体第2课时(教案)

小学科学第9课认识液体第2课时(教案)认识液体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液体,了解液体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够用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和比较液体的流动性和粘稠度。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液体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珍惜水资源,正确使用水,保护水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认识液体的特征和性质。
2. 难点: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比较液体的流动性和粘稠度。
三、教学步骤与内容安排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杯水并问学生,这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水。
然后,教师让学生说说他们平时接触到的液体有哪些。
2. 感知(10分钟)教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一支小棒,并将一小盒红豆、黄豆和黑豆倒在教室的桌子上。
老师可以事先把豆子分好类,或者在学生接触之前把红豆放在桌面上,黄豆放在红豆周围,黑豆放在黄豆周围。
让学生用小棒触摸并轻轻推动这些豆子,观察和感知液体的特征和性质。
3.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感知中观察到的液体的特征和性质,如流动性、可塑性等,并与固体和气体进行比较。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液体的认识,例如:“为什么液体能够流动?”“为什么液体倒出后会自然形成一个平面?”等等。
4. 实验过程(30分钟)(1)实验1:比较不同液体的流动性。
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液体,如水、油和蜂蜜,并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小杯子。
让学生将不同的液体倒入杯中,观察不同液体的流动性,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然后让学生交流并比较不同液体的流动性。
(2)实验2:比较不同液体的粘稠度。
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液体,如水、果汁和糖水,并给每个学生发放一根细杆。
让学生用细杆沾取各种液体并将其滴在纸上,观察不同液体滴在纸上的情况,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然后让学生交流并比较不同液体的粘稠度。
5. 拓展(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景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水的运动、食物烹饪中的油、胶水的应用等。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认识液体_苏教版2

《认识液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知道不同的液体在颜色、形状、透明、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愿意采用各种方法认识液体。
重难点:知道不同的液体在颜色、形状、透明、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
教学准备: 油、水、蜂蜜、牛奶、天平、板子、滴管、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谜语“流流动动, 动动流流…”谈话: 水有什么特点?像水这样的物体属于液体, 还知道哪些液体?2.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找出身边的各种液体。
3、总结:我们身边的液体有很多,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液体。
(板书:认识液体)二、探究新知(一)辨别液体并比较不同液体在颜色、透明度、气味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填写记录表。
1.辨别四种液体。
(1)出示常见的四种没贴名称标签的四种液体: 油、水、蜂蜜、牛奶。
(2)提问: 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去辨别这四种液体?(3)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找出辨别四种液体的方法。
(用眼看、用嘴尝、用鼻子闻…)(4)学生辨别这四种液体并贴上相应的名称标签。
(5)汇报辨别结果。
2.观察比较不同液体在颜色、透明度、气味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填写记录表。
(1)谈话: 这四种液体有什么不同?(2)师出示记录表并讲解。
(3)学生观察并记录。
(4)汇报记录表中的内容。
(5)总结: 不同的液体在颜色、气味、透明度等方面各不相同。
(二)比一比同样多的四种液体一样重吗?(1)出示一杯水和一杯蜂蜜, 让学生猜想谁轻谁重?(2)提问: 我们怎样科学的比一比这两种液体谁轻谁重?(3)学生思考: 使用天平比一比谁轻谁重。
(4)大屏幕出现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学生一分钟时间看, 师提问。
(5)提问: 怎样公平的比一比这四种液体谁轻谁重?(6)学生回答: 同样多才能比轻重。
(7)学生开始实验。
(8)学生汇报。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认识液体》教学设计4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认识液体》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认识液体》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固体》、《认识气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液体,并了解液体的一些基本性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物和简单的实验,使学生对液体有更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身边的物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液体的概念、性质和用途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液体的概念,认识常见的液体,学会用科学的词汇描述液体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液体的一些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液体的概念,常见液体的特点。
2.难点:液体性质的探究,液体用途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液体物品(如水、盐水、酒精等)、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滴管等)、课件。
2.学具:学生实验用品(如烧杯、试管、滴管等)、观察记录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液体物品,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固体、气体知识,自然而然地引入液体概念。
2.呈现(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液体的特点,如流动性、不可压缩性等,同时展示各种液体的图片,让学生对液体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液体的性质,如密度、溶解性等,并用实验器材进行验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完成观察记录表,进一步巩固对液体性质的认识。
小学科学32《认识液体》(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2《认识液体》(教案及反思)认识液体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液体的性质和特点。
2.认识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学会简单的液体实验操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1.掌握液体的特点和性质。
2.理解液体的分子间力和流动性。
3.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认识液体。
三、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液体的不可压缩性和流动性。
四、教学方法1.情境法:通过提问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液体的性质和特点。
2.实验法:通过小组实验来观察液体的特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巧。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和实验指导书。
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和实验记录本。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教师简单介绍液体的概念,并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液体?它们是什么样子的?2.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液体的外观和性质。
第二步:新知呈现(15分钟)1.教师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液体的特点和性质,引导学生认识液体不可压缩性和流动性。
2.教师通过实例和图片,说明液体的分子间力是如何影响液体的性质和特点的。
第三步:实验操作(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内容如下:a.实验一:液体的流动性学生在实验台上摆放一个直筒容器,并将水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观察水的流动性质。
b.实验二:液体的对比学生拿两个装有不同液体的杯子,比较它们的流动性和颜色。
2.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观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实验结果。
第四步:概念总结(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液体的特点和性质,强调液体的不可压缩性和流动性。
2.教师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理解液体的分子间力和流动性的关系。
第五步:拓展延伸(10分钟)1.教师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水的用途、饮料的制作过程等。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思考液体的应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七、课堂作业1.学生根据课堂实验和讨论的内容,完成液体性质的总结。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9.《认识液体》第2课时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9.《认识液体》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9.《认识液体》》这一章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液体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液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内容涉及到液体的密度、表面张力、流动性等方面的知识。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对液体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液体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细节上的问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液体的性质和特点,知道液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液体的性质和特点。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液体、容器、测量工具等。
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液体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液体的性质和特点,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液体的相关知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测量液体的密度、表面张力等性质。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和纠正,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液体的性质和特点。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液体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液体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液体性质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和思考。
8.板书(5分钟)绘制本节课的板书,突出液体的性质和特点。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9课《认识液体》教学设计(共含2课时)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9课《认识液体》教学设计(共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9课《认识液体》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液体,了解液体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实验活动,一是观察不同液体的性质,二是探究液体沸腾的现象。
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液体的特性,从而达到认识液体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液体物品并不陌生。
但学生对液体的性质和液体沸腾的现象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认识。
此外,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获取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液体,了解液体的性质,能简单描述液体沸腾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液体,了解液体的性质,能简单描述液体沸腾的现象。
2.难点:液体沸腾的现象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物品,对液体有一定的认识。
2.教师准备:准备实验器材,如各种液体、烧杯、试管等;提前观察并了解液体沸腾的现象,以便引导学生。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分类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物质?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课:“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种特殊的物质——液体。
”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液体物品,如水、酒精、盐水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小学科学第9课认识液体第1课时(教案)

小学科学第9课认识液体第1课时(教案)认识液体的教案【导语】本节课将介绍液体的特点、分类以及简单的测量方法,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认识液体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教学目标】1. 了解液体的特点和分类;2. 掌握液体的测量方法;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液体的特点和分类;2. 液体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液体的测量方法,特别是对非透明液体的测量。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透明容器、注射器、量筒、非透明容器等;2. 实验材料:水、食盐水、酒精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1. 呈现液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液体是什么?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液体的特点,如可流动、占据容器底部等。
Step 2 课堂互动(15分钟)1. 数学老师走进教室,请他给出一个问题:水果店的老板想知道瓶子中水果汁的质量,但店里没有天平,他该如何测量?2. 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交流,探讨不使用天平的测量方法。
提示学生可以使用量筒进行测量,在保持容器不溢出的前提下记录液体的体积。
Step 3 实验展示(10分钟)1. 展示透明容器和注射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
通过观察注射器中的液体,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液体可流动且无固定形状。
2. 展示量筒,介绍它的使用方法和读数规则。
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技巧。
Step 4 操作实验(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实验。
教师提供不同种类的液体和非透明容器,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2. 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提问学生:为什么不透明容器的液体测量难度大于透明容器?引导学生思考液体的不透明性对测量的影响。
Step 5 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点:液体的特点、测量方法以及液体不透明性对测量的影响。
2. 教师提问学生:你知道了液体的特点和测量方法后,能应用到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回答。
小学科学第9课认识液体(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9课认识液体(教学设计)认识液体——小学科学第9课教学设计引言:液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状态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液体的特性和性质,并根据实际观察和实验,对液体进行分类和认识。
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操作,培养其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一、导入(约10分钟)1. 导入环节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液体的认识和好奇心,例如:“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液体?”“液体和固体之间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回答,并鼓励他们给出自己的想法。
2. 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然后请几个小组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引发全班学生的思维碰撞。
二、理论知识讲解(约10分钟)1. 找到一个适合全班观察的实验示范台,并展示准备好的几个容器和一些液体(如水、酒精、油、果汁等),引导学生观察容器和液体的特点,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2. 通过展示、解释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液体的特点,包括:没有一定的形状,可以流动,具有自己的体积和形状,受重力影响会下落,不可压缩等。
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举一些实际例子加深理解,如水流、牛奶倒出等。
三、实验探究(约30分钟)1. 提供一组实验材料,包括:不同颜色的食盐、面粉、砂糖、水杯、不同颜色的水等。
为了保证实验环节的安全性,可以将部分不适合操作的实验步骤改为教师示范并引导学生观察。
2. 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自主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液体的性质。
例如,可以询问:“如果将水和砂糖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为什么要将它们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让他们回答问题。
四、归纳总结(约15分钟)1.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不同液体的性质和特点,并将液体进行分类。
例如,可将液体分为无色液体、有色液体、甜味液体等。
2. 小组展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并展示自己的发现和总结,通过相互交流促进思维的深入。
五、拓展应用(约15分钟)1. 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给学生:“你们家中有哪些液体?”学生将问题记录下来,然后逐一回答并说明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液体
和平小学李研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
●知道不同的液体在颜色、形状、透明、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愿意采用各种方法认识液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油、水、蜂蜜、牛奶、天平、量杯、蜡光纸、玻璃板、滴管、记录表。
学生准备:油、水、蜂蜜、牛奶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流流动动,动动流流…”谈话:水有什么特点?像水这样的物体属于液体,还知道哪些液体?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找出身边的各种液体。
3、总结:我们身边的液体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液体。
(板书:认识液体)
二、探究新知
(一)辨别液体并比较不同液体在颜色、透明度、气味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填写记录表。
1、辨别四种液体。
(1)出示常见的四种没贴名称标签的四种液体:油、水、蜂蜜、牛奶。
(2)提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去辨别这四种液体?
(3)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找出辨别四种液体的方法。
(用眼看、用嘴尝、用鼻子闻…)
(4)学生辨别这四种液体并贴上相应的名称标签。
(5)汇报辨别结果。
2、观察比较不同液体在颜色、透明度、气味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填写记录表。
(1)谈话:这四种液体有什么不同?
(2)师出示记录表并讲解。
(3)学生观察并记录。
(4)汇报记录表中的内容。
(5)总结:不同的液体在颜色、气味、透明度等方面各不相同。
(二)比一比同样多的四种液体一样重吗?
(1)出示一杯水和一杯蜂蜜,让学生猜想谁轻谁重?
(2)提问:我们怎样科学的比一比这两种液体谁轻谁重?
(3)学生思考:使用天平比一比谁轻谁重。
(4)大屏幕出现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学生一分钟时间看,师提问。
(5)提问:怎样公平的比一比这四种液体谁轻谁重?
(6)学生回答:同样多才能比轻重。
(7)学生开始实验。
(8)学生汇报。
(9)总结:同样多的四种液体轻重不同。
(三)比一比四种液体的流动快慢(黏稠度)。
(1)提问:液体能流动,那么这四种液体的流动速度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应该怎样公平的比一比它们的流动速度呢?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3)学生汇报(同时倒,液体倒得同样多等)
(4)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给它们按流动速度的快慢排序。
(5)学生汇报。
(6)总结:不同的液体粘稠度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流动速度不同。
(三)看一看不同的液体有没有表面张力
(1)提问:同学们学习知道了水有表面张力。
现在想一想当时我们是怎样验证水有表面张力的?
(2)学生回答(硬币上滴水实验)
(3)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往蜡纸上滴四种不同的液体,左右摇晃蜡纸。
)
(4)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5)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6)总结:不同的液体都有表面张力。
三、总结
(1)提问: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想一想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认识液体?
(2)学生回答(感官、仪器)
(3)总结:要想全面的认识事物,就需要各种各样的方法,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寻找认识液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