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德育生活化模式建构
浅谈大学德育建构模式——德育生活化模式

( eci dR s r eatet fddg o tsT er, T ah ga ee c D pr n o eoyP li hoy n n a h m I ic
CaghnU ie i i c n eho g,C agh Ji,102) hncu nvrto S e eadTcnl y h ct i sy f c n o n m l 302 n
V1 1 o6 0 9 . . N
N v2 D o .0 6
浅 谈 大 学 德 育建 构 模 式
— —
德 育 生 活化模 式
陈亚 丹 ( 春 工 学 想 治 论 教 部, 林 春,0 2 长 理 大 思 政 理 课 研 吉 长 10 ) 32
孑 玉 ( 林 术 院 代 媒 院 吉 长 lo ) j J 、 吉 艺 学 现 传 学 ,林 春,04 3 2
+ 收稿 日期 :0 6 6—1 2 0 一o 2 作者简介 : 陈亚丹(96一) 女 , 15 , 本科 , 副教授 , 研究方 向为高校德育 。
中图分类号 : 61 G 4 文献标 识码 : A
S mma y Dic u s h o a i i g M o e i h i e st u r s o r e t e M r lBul n d n t e Un v r i d y
—
U eM o a o ei f I r l M d Li n e
S n Yu u
( oe Mei Clg,Ji At oee hncu in 304 M dm d ol e in rClg,CaghnJi,102 ) a e l l l
Abta tT ec nt c o f h uh n rlyi tei otn otn f osrc n escai amoiu o it n th sr c :h o s u t no og tad moai h r i t t s mp r t net nt t gt il t r nossce a c oc ui h o sh y,a da e t 8ne t ,i i paigterl fe ua o n al i me t s ly l h oeo d c t na d r i mc .F rteei n nv rt oa u a o l,i rle uaine eti e o xs gu ies ym rl ct nmod t m a c t f c h i t i d e i so d o s
当代德育的发展趋势——德育生活

当代德育的发展趋势——德育生活化李伟明摘要:目前,学校及家长的绝大部部分生活都被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所占据,德育生活化已然成为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实践问题。
本文主要从德育生活化提出的背景,德育生活化的内涵及德育生活化的基本途径三方面,探究德育生活化将成为当代德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德育;生活化;道德教育一、德育生活化概念提出的背景德育出發的地方是生活,德育最终要回归的地方也是生活。
德育生活化是以生活为根基,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途径的,旨在塑造良好道德品质、提高生活质量的德育理念,是一种创新的道德教育。
二、德育生活化的含义(一)德育生活化的根基是生活生活中的德育行之有效。
大量的实践证明,小学生更加喜欢贴近生活的、有趣的教学方式。
陶行知强调“没有生活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2]同理,离开了生活的德育是死德育,生活与德育是相互包孕的。
1.德育从生活中出发这说明德育不能仅从抽象道德概念解释,也不能从无内容的道德理性理念阐述。
从抽象道德概念解释的德育,只能使德育成为知性教育,道德学习变成概念学习,因此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开展德育教育,形成养成教育。
2.德育在生活中展开德育是在动态的生活而不是静态的生活中展开,也就是在生活过程中开展德育,从生活中离开德育,就如在岸上做动作教游泳一样,这是无效的、徒劳的。
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人,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思想尚未成熟,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习惯还未形成,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引导和熏陶。
我们要善于看到青少年儿童在生活中、思想、行为习惯的变化,因此,要不厌其烦地、反反复复地施教。
3.德育回到生活不是指生活德育重新回到生活中去,而是指高于生活的德育回到生活中去。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过一种健康愉快、积极负责,有爱心、有创意的生活。
德育要以生活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德育生活化的主体是学生德育生活化就是要找回这个曾经失落之期,承认并尊重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建立学校德育体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建立学校德育体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衔接环节,学校在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在这个信息高速传输的时代,如何建立学校德育体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每个学校关注的问题。
一、建立多元化、系统化的德育体系学校德育体系由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理念、德育机制、德育课程、德育活动以及德育考核组成。
多元化的德育体系能够在传承传统德育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德育方式,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人格形成的各个方面。
教师团队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德育教育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更科学、更富有启发性的德育资源。
二、创新德育模式,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学生是学校德育的主体和受益者,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是德育工作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
学校应创新德育模式,关注学生成长需要,开展针对性德育活动,注重学生情感、情绪、意志、品德的培养。
例如,组织心理辅导,规范教育行为,让学生感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心和温暖;开展情景德育教育,让学生感性认识人生、社会和感悟心灵,为学生的思维、情感、道德、心理等多种方面的素养培养打好基础;进行现场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随时感受和领悟道德、法治、文化等价值理念。
三、构建学校德育网络平台,与家长联动家庭教育是孩子品德形成的重要方面,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联动,共同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构建德育网络平台,利用各种形式、方式与家长实现信息交流,对于提高教育质量、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学校德育网络平台不仅为学生的品德成长提供了更丰富、更有效的教育资源,而且为家长和学校互动沟通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建共享。
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树立示范引领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专项、系统、群体性的工作,贯穿于学校的各个层面和各个方面。
健全的德育体系需要德育教师队伍的支撑,德育教师队伍是保证德育教育质量和注重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
现代中小学德育治理体系模型建构与实践案例

第三章新德育的理论基础之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第一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第二节中小学生不同层次需要的问卷调查 第三节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第四章新德育的理论基础之正面管教中相关理论
第一节正面管教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正面管教的核心概念与主要工具
第五章新德育之区域德育模型构建与区域推动的示范样本
第一节学生干部“部委制”管理改革的背景 第二节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部委制”管理改革的探索 第三节北京市三十五中的班级“部委制”管理改革的探索
第九章新德育之“行为管理四步法”模型建构与实践案例
第一节行为管理四步法案例分析 第二节行为惯例表育人模式
第十章新德育之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案例
第一节校园节日活动课程 第二节校外社会实践课程 第三节人生远足社会实践课程 第四节 “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 第五节中小学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定位、途径、运行机制
第二章新德育的育人模型与操作工具
第一节推动立德树人的“三全育人”模型 第二节推动学生自治的“部委制”管理模型 第三节推动行为管理的“四步法”管理模型 第四节推动班级文化建设的“四要素分析模型” 第五节平等对话的“三阶段四环节”育人模型 第六节爱心传递的“鱼仔游戏”模型 第七节推动个体目标管理的WOOP模型 第八节推动团体目标管理的“三三二模式”
现代中小学德育治理体系模型 建构与实践案例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教育
育人
体系
班级
案例
育人
课程
治理
德育
模型 德育
学校德育体系构建方案构建及措施

学校德育体系构建方案及措施《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 “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 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 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近年来,我校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 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育人思想, 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 从构建教育共同体和学科育人体系两方面不断探索, 逐渐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教育体系和实施措施。
一、教育共同体的建立我们确立了“以管理促养成, 以养成促发展”的工作思路, 开始探索建立学生“品行养成”的教育共同体。
以每位学生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为共同目标, 由全体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班级学生集体组成, 相互协作支持、彼此关系融洽, 并在学生发展、教育价值和教育方式上达成高度一致。
确立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习质量。
同时, 在教育共同体之中, 学生有了更多管理自己的可能, 在品行养成方面也有了更多的主动认识和完善自己机会。
(一)班级教师管理共同体建立班级教育共同体, 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加强学生方方面面的品行养成, 以期达到深化深层修养, 优化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 从而提高学习的品质, 提高教学的质量, 达到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 明确思想、完善制度, 树立人人参与管理的意识。
任何一项集体参与的工作要想做好并取得成功, 仅靠个人的自觉是不易办到的, 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加以约束和限制。
因此, 我校在制度上明确了任课教师的责任, 即任课教师不仅有授课的责任还有管理育人的责任。
同时, 转变任课教师思想, 让任课教师知道一个班级要想健康发展, 仅靠班主任是不行的, 必须做到人人参与, 人人管理, 才能使班级欣欣向荣。
2. 建立班级管理共同体, 明确管理分工, 做到人人有事管, 事事有人管, 形成管理合力。
新时期高校生活化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研究

性 。 生 活 化 道 德 教 育 的 目的 不 仅 在 于 提 高 道 德 认 知 , 而且 在 于 升 华道 德 情感 ,培 育 道 德 理 想 ,增 强 道德 信 念 ,强 化 道 德 意 志 ,养 成 良好 的 道 德 行 为 习 惯 。 生 活 化 道 德教 育 所 培 养 的 德 性 是 由 知性 之 维 、情 感 之 维 、 意 志 之 维 等 多 维构 成 的 ,形 式 与 内容 统 一 的 德性 ,这
之中。
( ) 真 实 性 三
生 活 化 道 德 教 育 模 式 的 真 实 性 ,表 现 在 多 个 方 面 :
第 一 ,生 活 化 道 德 教 育 的真 实 性 体 现 在 这 种 模 式
所 关 注 的生 活是 学 生 具 体 的 、当 下 的 、真 实 的 生 活 。 生 活 化道 德 教 育 与学 生 真 实 的 生 活 融 为一 体 。在 学 生
理 论 知 识 只 有 运 用 于 具 体 的 社 会 实 践 中 , 才 能 发 挥 理
程 中 的感 受 、体 验 、认 同 与接 受 也 就 具 有 整 体 性 。 因
■
此生 活化 道 德 教 育 模 式认 为 ,道 德 教 育 必 须 与 人 的 整
体 生 活 紧 密 相 连 ,从 人 的 生 活 世 界 出 发 , 在 人 的 生 活 世 界 中进 行 。 第 二 , 生 活 化 道 德 教 育 所 培 养 的 德 性 是 完 整 的 德
知 性 化 道 德教 育 模 式 的 根 本 缺 陷 就 在 于 脱 离 现 实 的生 活世 界 ,用 知 性 的 、思 维 的 方 式 进 行 认 知 式 的 、 抽 象 的 道 德 教 育 ,缺 乏 实 践 性 。与 知 性 化 道 德 教 育 相 对 的生 活 化 道德 教 育并 不 否 认 道 德 认 知 在 道 德 人 格 完 善 中 的基 础 性 作 用 ,只 是 反 对 通 过 脱 离 生 活 实 际 的 , 抽 象 的方式 进 行教 育 ,而 强调 在 生活 过 程 中接 受教 育 。
浅谈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建构

要 》 精 神 . 导 儿 童 ‘ 会 生 活 ’ 形 成 良好 的 公 民道 德 素 质 的生 活 背 景 之 中 .从 而 激 发 学 生 作 为 生 活 主 体参 与 活 动 的 强 的 引 学 ,
同 要 和 勇 于探 究 、 新 的科 学 精 神 , 为 我 国基 础 教 育 必 须 担 负 的 烈 愿 望 . 时 将 教 学 的 目 的 、 求 转 化 为学 生 作 为 生 活 主体 的 创 成 内在 需 要 . 他 们 在 生 活 中 学 习 , 学 习 中 更 好 地 生 活 , 而 让 在 从 重大责任 ” 。但 目前 的 思 品 教 学 , 离 了 儿 童 的 现 实 生 活 世 界 , 脱
2 目的和 意 义 、
全 日制 义 务 教 学 《 德 与 生 活 课 程 标 准 》 实 验 稿 ) 定 了 品 ( 规 究 、 爱 生 活 的 儿 童 为 目标 的 生 活 化 、 动 化 、 合 化 的课 程 。 热 活 综 思 想 品德 课 堂 教 学 “ 活 化 ” 生 目的 就 是 让 学 生 参 与 社 会 生
使 在 现 中 未 当前 学 校 教 学 还 存 在 着 教 师 只重 视 语 数 . 视 品 德 课 在 “ 高 活 。 学 生 现 代 经 验 尽 量 丰 富 . “ 代 ” 不 知 不 觉 渗 入 “ 忽 提 。 才 知 与 行 的 全 民 族 道 德 素 质 .振 兴 民族 精 神 文 明 及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精 神 文 来 ”让 生 活 走 进 思 想 品德 课 堂 。 会 有 “ ” “ ” 和谐 统
其 次 ,在 教 学 过 程 组 织 和 教 学 方 式 上 .存 在 以 教 师 为 中 义建 构。学生在接受 教育之前 。 头脑中并非一 片空白 . 学生不 心。 以课 本 为 本 , 以灌 输 说 教 为 主 的 教 育 方 式 。我 们 发 现 . 时 是 生 活 在 真 空 之 中 , 有 日常 家 庭 生 活 , 校 生 活 和 社 会 生 活 的熏 学
如何建构“生活德育”课堂

学生 : “ ml ' l ' l 班有个别 同学真 的变成 了知识越 多越 ‘ 反 动’ 了! 希望 同学们 千万不要违背 了科 学 的真谛呀 !” 这样一 句幽默又语重 心长的话 , 不仅 能够使 那些玩 游 戏 的学 生在微笑 中诚 恳地接受批评 教育 , 同时还能 够 培养学生对科 学的态度。 三、 语 言要巧妙 留白、 无声艺术 “ 留 白” 是 中国国画 、 书法艺术 中常用的一种表 现 手法 , 能够取得 “ 此 时无声 胜有声 ” 的艺术效果 。 “ 无声 语” 即肢体语 言 , 就是人 们用来 传递信 息 、 表达情 感 、 交流思想 的体态发现 , 诸 如表情 、 手势、 眼神 、 姿态 等 。
教 师的一举 一动 、 脸上 的任何一 个 表情 、 任何 一个 眼 神, 都将影 响整堂课 的教学效果 。 不善 于运用 表情 、 目 光等肢体语言 的人不 能成 为一个 好教师。 而信息技 术 课堂教学语 言 同样需要 “ 留 白” ,通过巧 妙设置 “ 留 白” , 让学 生主动参与 、 积极 思考 、 大胆想象 , 培养学生 创新思维能力 。 如《 下载 根据学 习需 要利用搜索 引擎搜索相关 图片 , 并能有效地 管理 自己 的图片 。 上课伊 始 , 我注视学生片刻 , 之后轻轻地走 到 电脑前 , 端 坐在座位上 。瞬间 , 教室安静下来 , 只听 到 我熟练地 敲击键盘 的声音 , 所 有学生都把 目光投 向大 屏幕 。 学 生都 在猜测 : “ 老师要教我们什 么?” “ 大屏幕 上会 出现什 么?” 在这里 , 教 师没有 过多 的语 言 , 但这 简单 的引入却 造成 了悬念 ,让学 生产生 了心 理期待 , 达到 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效果 。 课 堂上 , 如果教师常 常用和蔼亲切 的 目光去捕 捉 学生 的视线 , 每个 学生都会感 到老师在注意 自己。对 不 同的学生 应使用不 同的 目光 : 对思维活跃 的学生投 去赞许 的 目光 ; 对 回答 问题 胆怯 的学生投 以鼓励 的 目 光; 对 在课 堂 中个 别调皮 的学生 违反 了纪 律 , 我 们 可 以用严 肃和警告 的 目光去批 评课堂 中的违纪行为 , 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德育生活化模式的建构
[摘要] 现代德育模式是相对于传统德育模式的德育理念无人化、德育目标大而空,强调灌输的德育方法、德育评价一刀切的矫正。
以生活为基点的现代德育模式注重培养圆满人格,改善人们的道德生活,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引导和提升,而不是教导人们无条件的遵从某种固定的外在标准。
关注个体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德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关键词] 现代德育生活化模式建构
一、树立以生活为基础、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倡导德育向生活回归,就是让德育所关注的生活世界由高高在上的神圣世界回到实实在在人的生活世界,使德育成为呵护真实人生的实践活动。
生活是教育的深厚土壤,德育同样也深深扎根于生活之中。
生活是道德的源泉,是道德生命成长的土壤,没有生活,道德就无法进行无土栽培。
“科学世界是图像符号的世界,生活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是由人的活动所展开的世界,是人通过自身的活动而生成的。
德育本质上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它必然与生活交织、渗透在一起。
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努力去完善人的德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对那种工具主义,功利化的倾向,把人当成“美德袋”、“道德容器”。
在生活中我们要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一切服务于人,确立人在道德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与特征,积极发挥人在生活德育中的积极性,能动性,达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德育目标从培养圣人走向培养现实的人,从单一目标转向多层次目标
从培养“圣人”走向培养现实的人,重视底线道德的形成和完善,底线道德是指是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遵守最低限度的道德规范。
你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但你不能损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贤,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性;我们要让抽象的道德目标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使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注重引导,学会做人、学会关爱、学会理解、珍惜生命,懂得礼貌,具有良好的道德习惯和底线道德德性的形成。
曾经有个报道:“清华大学教授之女命丧公交车”,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教授夫妇两个领13岁的女儿乘公交车,本来是应该买一元的票,售票员要他们买两元的票,其女儿不服,愤怒的说了一句:“妈,他们怎么这么不讲理啊,这帮人什么玩意,真不是东西”,成为事情的导火索,之后两个人扭打起来,售票员死死掐住孩子的脖子,只几分钟孩子就不醒人事了,更可气的,他们把孩子仍下车弃之不管了,最后孩子在医院因抢救无效死亡。
看了报道为之一震,背后的深思不得不使人想到,如果人和人之间能多一份关心、关爱,理解,文明礼貌,也许这样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
德育只有以生活为基础,回归生活,才能收到更大的实效。
德育目标要从单一层面转向多层次。
以往德育目标单一化,强调统一,以既定伦理目标为中心,对不同年级的德育课程内容的设定
往往强调是严谨的逻辑性,并不是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从学生的整体需要出发。
回归生活的德育目标,既要有总的德育目标,又要分层,分级设定具体的德育目标。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不同阶段具体德育目标。
三、内容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突出生活性和时代性
人们的生活世界是什么?需要什么?必然决定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人们的生活世界分为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
所谓日常生活世界主要是指维持人类社会再生产或类似再生产的各种活动构成的社会生活世界。
面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这种复杂性,调整生活世界的道德规范也应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层次,同时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道德教育的内容也会不同。
四、德育过程重视道德体验,自我教育
生活是无字之书,真实的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道德体验,成为品德形成的基础和源泉。
“听到的可能忘记,看到的可能记住,亲身做的可能学会”。
吉林省四平市实行的“经历教育”是德育生活化,道德体验教育的典范。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内涵就是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活动的主角,成长的主人。
要知道父母为保护你们,照顾你们每天都和你们爱护鸡蛋一样,无微不至。
五、德育评价的生活化
德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德育目标及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多方面收集事实资料,对德育工作及其结果作出价值判
断的过程。
德育评价不能单一化,形式化,而应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多样化,现实化。
第一从评价的目的来看,生活德育要激励每个受教育者的发展。
把评价作为受教育者自我展示的舞台和机会,鼓励受教育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关注受教育者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
第二确定科学的测评指标体系。
测评体系内容应函盖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几个方面。
既要注重道德行为的测评,也要注重道德动机的测评,还可以通过采用多视角,多维度测评,提高测评的效度和信度。
第三从测评主体看,他评与自评相结合
第四评价内容看生活德育要注重精神风貌,情感态度的发展,社会规则的形成等作为衡量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