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节日风俗比较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节日的起源形成差异
春节
清明节
复活节
情人节
中国: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 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 气,
西方: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 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 稣诞生)
中西方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春节的习俗,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 鞭炮, 舞狮子…
外国新年:当大钟敲响12下, 优美的乐曲 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 达旦地庆祝。
• 中国 团圆、招财进宝、年年高升 各时期节日有不同代表性的食物
• 西方 祷告、向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报告佳音,福星高照 大吉大利
中西方在宴席上体现的性格差异
中方:团团围坐,宴席要用圆桌,相互尊重,相互礼让
西方:聚会形式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之服装的色
中国:红色, 是我国文化中的崇尚色 象征美丽、漂亮, 如指女子盛妆为红妆
西方:白色高雅、纯洁, 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 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
大家
中西节日差异比较

饮食 差异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饮食 是趋于感性的,讲究色、 香、味俱全。尤其是节 日性美食,每个节日都 有不同的食品以区别其 他的节日。比如,元宵 节有吃元宵的习俗,端 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 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
1.起源与形成差异 2.庆祝方式差异 3.饮食差异
4.礼仪差异在宴席上 所反映的性格差异
中 西 节 日 差 异 比 较
中国节日的起源
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在生产 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 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 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 了以农事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 在古代,春节、清明节(古代称三 月节)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节日的起源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 彩,如情人节(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 教殉难者)、复活节(基督教纪念耶稣 复活)、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庆祝 方式
Entertainments
So many people celebrating the festival together
而西方的饮食则是趋于 理性的,他比中国更重 视营养的合理搭配。因 此,有发达的食品工业, 如罐头、快餐等,KFC、 McDonald虽口味千篇一 律,但节省时间,且营 养良好。
礼仪差异在宴席上所反映的性格差异
在中国,任何一个节日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 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圆 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共享的气氛。美味佳 肴放在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 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劝菜,在美好的事 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它符合 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中西节日对比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是人们表达喜庆、纪念和团聚的时刻。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节日文化,其中中西方节日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节日庆祝形式、传统食物和重要意义等方面探讨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在节日的庆祝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许多节日都有固定的庆祝方式,如春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通常会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赏花灯等。
而中秋节则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吃月饼、赏月、猜灯谜等。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仪式。
与此相比,西方国家的节日庆祝形式更加多样化。
在西方,圣诞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在家中装饰圣诞树,送礼物给亲朋好友,举办圣诞派对等。
复活节也是重要的节日,人们通常会给彩蛋并参加各种庆祝活动。
除此之外,西方还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如万圣节、感恩节、独立日等,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庆祝仪式和活动。
其次,在传统节日的食物方面,中西方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传统节日的食物与节日的意义密切相关。
例如,春节必不可少的食物有饺子、年糕、汤圆等。
饺子代表着团圆、团结,是春节餐桌上的主要食物之一、中秋节则以月饼为代表,有多种口味和形状,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此外,清明节有清明粿、踏青等,端午节有粽子等传统食品。
而在西方,节日的食物通常没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但在庆祝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
例如,在圣诞节,人们会准备火鸡、浆果布丁、姜饼等传统食物。
在复活节,孩子们通常会参与彩蛋装饰和寻找彩蛋的活动,同时还会享用兔子形状的巧克力和糖果。
感恩节的重要食物是烤火鸡、南瓜派和蔓越莓酱等。
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食物,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分享是庆祝节日的重要方式。
而在西方,节日更多的是与宗教和历史事件有关。
例如,圣诞节是基督教救主耶稣诞辰的纪念日,复活节是基督教耶稣复活的纪念日。
感恩节则是美国的传统节日,纪念欧洲移民和美洲土著人的和谐相处。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西节日也逐渐受到关注。
虽然中西节日在很多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但由于文化、宗教、历史等方面的不同,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中西节日文化,并从文化背景、庆祝方式和寓意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文化背景1.中式节日文化背景: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农耕文化、玄学信仰、古代祭祀相关。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源自古代农耕文化的辞旧迎新和祭祀神灵的习俗。
端午节的起源与古代巫术、驱邪的风俗有关。
二、庆祝方式1.中式节日庆祝方式:中国人在传统节日期间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例如家人团聚、祭祀祖先、赏月、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同时,也会有一些特殊的饮食习俗,例如吃元宵、吃粽子等。
2.西式节日庆祝方式: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与宗教仪式及家庭聚会有关。
例如在圣诞节期间,人们会装饰圣诞树、交换礼物、吃圣诞大餐,并举行教堂仪式。
在复活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彩蛋寻找游戏、家庭聚餐以及宗教仪式。
三、寓意与意义1.中式节日的寓意与意义:中国传统节日通常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寓意。
例如春节承载着对辞旧迎新和祈福的希望,端午节承载着祈求平安和驱邪的愿望。
传统节日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
2.西式节日的寓意与意义:西方节日的寓意和意义主要与宗教信仰和历史事件有关。
例如圣诞节象征着爱和宽恕,复活节象征着重生和希望。
这些节日为西方人提供了反思、庆祝和共享快乐的机会。
总结:中西节日文化在文化背景、庆祝方式和寓意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式节日底蕴深厚,弘扬传统文化,而西式节日则与宗教信仰和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无论是中式节日还是西式节日,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节日也逐渐融合和互相影响,成为全球文化交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和习俗差异

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和习俗差异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外国的很多传统节日慢慢融入我们的生活,如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等。
同时,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等,也流传到西方国家。
通过对东西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一)从传统节日的起源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
传统节日遵循着从起源、形成到衰亡这个自然规律。
由于各国有着不同的国情,其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形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中国的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而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二)从传统节日习俗看中西文化差异
节日习俗则是在节日里出现的风俗习惯和庆祝方式。
每个节目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庆祝活动,这一点中西方都相同。
但中西方的节日风俗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从中亦能发现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节日习俗上有着一个很明显的差异,那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而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习俗主要以玩乐为主题。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性吃喝玩乐为主题,并以家庭为单位。
中国讲究饮食,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节日是不同文化传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人们价值观、信仰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在世界范围内,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
下面将从节日的特点、庆祝方式和习俗等方面来比较中西节日文化的差异。
其次,中西的节日庆祝方式存在差异。
在中国,节日庆祝往往以家庭为中心,人们会全家聚在一起享受美食、赏花、放烟火等活动。
而在西方,节日庆祝往往以社区为中心,人们会举办游行、狂欢和派对等活动。
特别是在圣诞节和万圣节等节日,人们会装饰自己的房屋、街道和商场,共同营造节日氛围,互赠礼物,享受购物和社交的乐趣。
再次,中西的节日习俗有所差异。
在中国,许多节日习俗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如春节期间的贴福字、舞龙舞狮、燃放鞭炮等,清明节的祭祖和踏青等,以及中秋节的赏月和吃月饼等。
而在西方,节日习俗通常与宗教习俗和历史传统密切相关。
例如,在复活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彩蛋寻找游戏,为彩蛋上色,举行教堂仪式,以纪念耶稣的复活。
除了以上的差异外,中西的节日文化还在礼物赠送、节日饮食和节日服饰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在节日期间会相互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和感激之情,而在西方,赠送礼物的习俗主要存在于圣诞节。
在节日饮食方面,中国节日通常有特定的传统美食,如春节的饺子、元宵和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
而在西方,不同的节日通常有自己特定的节日食品,如圣诞节的火鸡和蛋酒,感恩节的南瓜派等。
此外,节日服饰在中西文化中也存在差异,中国节日通常会穿戴传统的礼服和节日服饰,而西方的节日服饰则更加多样化,如圣诞老人的红色礼服,万圣节的幽灵和骷髅服装等。
综上所述,中西节日文化在特点、庆祝方式和习俗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两个文化的传统、历史、宗教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尽管存在差异,中西方的节日文化都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财富,通过学习和交流,我们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友谊。
中西节日风俗比较

中西节日风俗比较中西节日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因此在风俗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节日风俗进行比较,探讨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春节与圣诞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球华人的盛大庆祝日。
它的日期依据农历,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标志着新年的到来。
春节是家庭团圆的日子,人们通常会回到家中与亲人共度节日。
春节期间,陈旧的习俗如贴窗花、贴春联、打麻将等活动都会充盈着每个家庭。
此外,舞龙舞狮、放烟花爆竹也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圣诞节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它庆祝耶稣基督的诞生。
圣诞期间,家庭成员互相送礼物并共进晚餐,圣诞树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装饰品。
此外,圣诞老人也是圣诞节的象征,他会在挨家挨户分发礼物。
在一些国家,还会有庆祝游行和唱圣诞颂歌。
虽然春节和圣诞节在时间和宗教背景上不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希望的象征。
二、元宵节与瓜尔佳节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春节的最后一天,同时也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之一。
元宵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庆祝方式。
人们会赏灯、猜谜语、吃汤圆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是观赏灯笼,各种造型瑰丽的灯笼会点亮街头巷尾,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瓜尔佳节是蒙古族传统的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至十六之间举行。
这个节日主要是庆祝農曆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
在瓜尔佳节期间,蒙古族会饮马奶酒、吃五花肉、唱蒙古族的歌曲和跳舞。
此外,瓜尔佳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是“跑按钮”,参赛者穿上盛装,在马背上竞相抢夺菜单上的按钮。
活动的背后寓意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和快乐的愿望。
元宵节和瓜尔佳节虽然有着不同的习俗,但都是通过庆祝的方式来表达人们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清明节与万圣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一般在阳历四月四日前后。
在这一天,人们会到亲人的坟墓前扫墓、祭拜,还会祭扫祖先的墓地。
此外,还有一些地区会举行龙舟竞赛、踏青等活动。
清明节是一个缅怀逝者、感恩祖先和重视生命的节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节日风俗比较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就是春节。
相传: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
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去了,好心的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放的爆竹声“年”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的三件法宝。
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在春节之前,中国家庭都会做很多准备,清理房子,做专门的食物。
红色的卷轴被挂在墙上,中国人相信卷轴的字会为他们带来健康,长寿与幸福。
不仅如此,世界上所有中国人都非常喜欢春节里的秧歌和鞭炮。
这也是一年中人们最闲的时候,人们常利用这段时间走亲访友,并相互赠送新春的问候,如“恭喜发财、万事如意!”。
每逢中国的春节,美国许多地方的华人,尤其是华人最集中的华埠(唐人街),都会举行各种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息的活动。
舞龙、舞狮、贴对联、包饺子、煮元宵、放鞭炮;华人较多的大学也举办春节联欢会,炎黄子孙的民族感情自然地体现出来。
英美最隆重的节日是圣诞节,每当圣诞节来临,全家会相聚在一起相互说一声“Merry Christmas!”;传说在圣诞前夜,圣诞老人会降临人间,给人们送上各种礼物。
那天也是英国孩子最开心的日子,他们常常睡觉前在床头放一只长筒袜子,第二天醒来时,袜子里便装满了各种礼物。
圣诞节时,每家都会在卧室里放一棵高大的圣诞树,并用各种灯装饰它,圣诞树上常挂满各种礼物。
在圣诞树的顶端,人们常放一颗闪亮的星星,传说是为天使指路的灯。
它不仅是虔诚的教徒们的一个盛大节日,而且同时也类似中国的春节,是每一个家庭聚会的大喜日子。
在节日期间,人们要在教堂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还要在家里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为了这个节日,在西方许多家庭往往一进入12月份就开始忙着采购各种节日用品和圣诞食物及礼品等。
在12月24日这天晚上,全家人一般都要相聚在一起举行圣诞晚餐。
餐宴餐桌上的食品种类繁多,丰富多彩,而其中最主要的一道菜就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佳肴——烤火鸡。
在西方人眼里,没有烤火鸡的晚餐就算不上是圣诞晚餐。
有时,圣诞晚餐还要为“主的使者”设一席之位。
圣诞晚餐之后,人们还要上礼拜堂报告佳音,并为唱诗班预备糖果点心等。
有些西方人还习惯在圣诞晚宴的餐桌上摆一只烤乳猪,英美等国的人们还往往喜欢在猪的嘴里放一只苹果,据说这个习惯源于一些大家庭,因为只有大家庭才有可能吃得了一头猪,后来一些讲究排场的人在圣诞请客时便纷纷效仿。
晚餐后的甜食一般有李子、布丁和碎肉馅饼等,英美等国人认为,吃过这几种食物之后会大吉大利、福星高照。
中西婚礼习俗比较传统中式婚礼习俗1. 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 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
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
意喻新人早生贵子。
抬床的人。
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
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 闹洞房:早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讯,婚后如意吉祥。
5. 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和象征。
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
嫁妆险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蝴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
当然各地的风俗语和讲究都不一样。
6. 上头:男女双方都要旱灾行的婚前仪式。
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7. 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姐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姐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婚礼仪式上,新娘和新郎有独特的婚礼证词,与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和结婚仪式不大一样。
一般是由神父来主持,这些据说是源于北欧的古代婚礼习俗……婚礼习俗面纱起初新娘戴面纱是作为年轻和童贞的象征,信奉天主教的新娘戴面纱代表纯洁。
因此,许多新娘在赴教堂举行婚礼的时候都选择戴双层面纱,新娘的父亲将女儿交给新郎以后,由新郎亲手揭开面纱。
婚礼钻戒《圣经》上说,在远古时代,男子向女子求婚时的证物就是指环。
9世纪时,教皇尼古拉一世颁布法令,规定男方赠送婚戒给女方是正式求婚所不可缺少的步骤。
婚礼习俗头饰新娘子在婚礼当天佩戴头饰的习俗由来已久,古时的女子在适婚年龄都会头戴花环,以区别于已婚妇女,象征着童贞。
婚礼习俗新娘礼服的颜色新娘礼服的颜色代表着传统,也有特定的含义:白色代表纯洁童贞,美国和英国常用的黄色是爱神和富足的象征。
婚礼花束鲜花代表激情和奖赏,传达出繁荣富饶和出类拔萃的讯息,有幸接到新娘花束的人将有好运气,也会是下一个喜结良缘的人。
婚礼习俗新娘站在新郎的左边这个习俗起源于抢婚盛行的年代,由于担心新娘的家人会在婚礼上将新娘抢回去,新郎必须空出右手来随时应战。
婚礼习俗互吻根据习俗,婚礼是以新人的亲吻而宣告结束。
这一吻有着深刻的含义:通过接吻,一个人的气息和部分灵魂就留在了另一个人的体内,爱使他们合二为一。
婚礼抱着新娘入洞房这一习俗是从一些土著部落的婚俗演变而来的,由于这些部落里的单身女子太少,所以男子们要到邻近的村落去抢亲,将她们扛走,免得她们一沾地就会逃走。
今天,人们认为,新娘不能用左脚迈进新房的门,所以最好让新郎将新娘抱进房。
婚礼习俗新婚夫妇的汽车当新婚夫妇乘车出发度蜜月时,汽车的后面会拴上许多易拉罐,它起源于古代扔鞋子的习俗,参加婚礼的宾客们向新人身上扔鞋子,认为如果有鞋子击中了新人乘坐的车子,那么就会带来好运。
婚礼习俗汽车鸣笛跟在新人汽车后面的车队一路不停地鸣笛,以驱走恶魔。
来源时尚婚庆)中西葬礼习俗差异葬礼礼仪算是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各个地区差距很大,就是日照相隔数十里的村落,一些讲法和做法也不尽相同。
下面说的这些礼仪应该在岚山区后村镇比较通俗流行的一种礼仪。
纸幡,有丧事的人家,要用烧纸粘贴剪在木杖上,放置灵堂前面,木杖应该使用柳树(木杖上沾上烧纸是什么含义?),门扇上贴一烧纸,代表家中有人去世(应该是男的逝世贴烧纸,女的贴白纸)。
重孝子不能自由出入家门,所有外事活动都必须停止。
(对于这些,问了很多人,他们也都不懂,欢迎懂的人指正)灵堂,灵堂是为逝世的人搭建的临时住宅,临时供后人或者晚辈参拜供养。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在城市遗体一般不在放在家中,(农村还是大多放在家中的。
)在一方桌前放葬礼一遗像即可,遗像前树一灵位,用白字折叠,上写某某什么什么多少岁而卒等等。
桌子必须用方桌,然后摆上四样,这四样是“鱼”“肉”“鸡蛋”“面条”,还要有水果,但是水果中不能有桃子(四样菜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桃子不能上桌?)。
最前面是香一炉,长明灯一盏(灯要用一碟子自制,先找一碟子,里面倒上花生油,然后用棉花搓一细长灯芯,点燃,棉花灯芯要够燃烧三天),香和长明灯在点燃那时起,就不能灭,只有遗体挪出去或者把灵位带走的时候才能灭,不能用人灭,自燃自灭。
桌子前放一罐,叫聚宝盆(还有个比较粗俗的名字,叫老盆),所有烧的“钱”都放在这个罐中,在出殡的时候打碎,详细时间是在“举重”抬起棺材的瞬间摔碎。
送盘场(音义,个人认为应该是送盘缠。
),在逝世后第二天傍晚,(也有第三天,一般不超过三天),送行时,长子抱灵位,直属男丁拿一拐杖(就是前文说的那沾烧纸的木仗)做老人走路状(一定要双手拄着拐杖,拱腰前行。
),(如逝世着为男性长辈,女性长辈或者晚辈,不知礼仪如何)其余后人跟随其后,小声祷告,喊其逝世之人前去拿钱,送至十字路口,在烧钱后,画一圈,表明以示财不外溢。
焚烧完毕,众亲属哭着走回家中。
回灵堂后,对其遗像和灵位,继续哭,这个时候,一般男子在屋内,女子在屋外。
后继续到刚才的十字路口,焚烧纸马,(男性长辈烧纸马,女性长辈烧纸牛,晚辈不知道烧什么?)后伏地痛哭,然后按照来时顺序,再回灵堂。
跪拜,在灵堂内跪拜一般是磕四个头,逝世之子女在灵位四周,来人后,别人磕几个头,逝世着子女必须回应几个头,所谓代表长辈回礼(一般是长孙代为谢礼,直属男性和直属女性。
)。
不知道别的地方磕几个头,有三个的还有四的,那里的礼仪是磕四个头,含义为神三鬼四,给神仙磕头三个,给鬼磕头四个.在灵棚内(也就是出殡前搭建的灵棚,不是灵堂。
也可以不搭建,地方一般比较固定,每个村落都有固定的地方。
),磕头是九个,这个时候去磕头的一般是逝世者的女婿跟逝世者亲家后辈,这个时候是一作揖一叩拜,磕头四个,是四勤,而逝世者子女也随着叩拜之人作揖叩拜(一般是孙子,侄子代谢。
),然后上前三步,再一叩拜,先举香在空中转一圈,然后敬酒三杯(女性不知是否这样。
),再后退三步,一作揖四叩拜,磕头四个,是四懒。
前后一共是九个,符合三拜九叩首的说法。
在别人前去叩拜的时候,儿子跟孙子在旁边回礼,女儿一般在桌子旁边痛哭。
四勤的含义为一作揖一叩拜,四懒为一作揖四叩拜,中间搀杂一顿隔,日照说法叫四勤四懒一顿隔。
孝衣,孝衣分重孝和轻孝,重孝就是直属子女,儿子,女儿,孙子等,重孝为男丁一筒白大褂、白鞋,女性为白上衣带白裤子、白鞋,孙子、儿子如果未结婚,只需要缠头就可以了,如果结婚,那需要穿一筒白大褂,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