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细胞癌地病理与影像诊断
胆管癌影像诊断

男 65岁 上腹痛伴眼、尿、皮肤黄1月,加重15天
冻后及冻余石蜡报告: 1、(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标本)胆管低分化腺癌伴神经侵犯,肿物最大径1.8cm, 侵及胆管壁全层及周围纤维脂肪组织。胆囊腺肌症,未见癌累及。 LN:胆囊管淋巴结(1/7)查见癌转移,并查见少量胰腺组织。 2、(切端)左肝管切端、胆管上切端查见少许肿瘤累及。右肝管切端、胆管补下 切端未见癌累及。 (T3N1M0 IIIc期) Bismuth-Corlette分型IIIb期
概述
➢ 60-70岁男性多见
➢ 临床表现: 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 进展期出现进行性梗阻性黄疸、上腹胀痛不适、脂肪泻、陶土
样大便、胆管炎等症状
➢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异常 胆管癌无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仅CA19-9、CA125、CEA有
一定价值。约85%的胆管癌病人伴有CA19-9升高;CA19-9升高也可见 于其他原因的梗阻性黄疸,但胆道减压后,CA19-9水平持续升高,提示 胆管癌。
➢ MSKCCT分型系统是用于制定术前手术方案,是根据肿瘤累及胆管范围、门 静脉侵犯和合并肝叶萎缩3个因素对肝门部胆管癌进行分期。该分期系统在判 断可切除性或是预后判断方面均优于Bismuth—Corlette分型,但未体现肝 动脉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病理要素。临床应用的实用性受限。
肝门部胆管癌分型的优缺点
男 45岁 右上腹闷痛半月余,眼黄、尿黄、皮肤黄染1周
小结
➢ 胆管癌从解剖学上分为肝内 (周围型)、肝门部及远端胆管癌。 ➢ 肝门部胆管癌:(1)Bismuth-Corlette分型;(2)TNM分期;(3)
MSKCC分型等。 ➢ 肝外胆管癌按生长方式分为:浸润型(管周)(最多见)、肿块型(外
生) 和乳头型(腔内) (最少见) ➢ 根据肿瘤生长行为的不同,胆管癌的影像表现不同 ➢ 不同程度和范围的胆管扩张,胆管壁的增厚/肿块/结节形成,动态增强
胆管癌临床诊断标准

胆管癌临床诊断标准
一、症状
胆管癌的症状主要包括黄疸、腹痛、体重下降、发热等。
其中,黄疸是最常见的症状,主要是由于胆管梗阻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等物质在体内蓄积所致。
腹痛可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或剑突下疼痛,有时可放射至肩背部。
体重下降和发热等症状也可能出现。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肝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等。
肝功能检查可显示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的异常升高,提示胆管梗阻和肝功能受损。
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A19-9、CEA等可能在胆管癌患者中升高,但其特异性不强,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胆管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超声、CT、MRI、ERCP等。
超声检查可观察胆管扩张程度及肿瘤位置,CT和MRI可显示胆管扩张程度及肿瘤范围,有助于判断肿瘤分期。
ERCP可直接观察胆管内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四、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诊断是胆管癌确诊的依据,可通过手术切除、穿刺活检等方法获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诊断可明确肿瘤性质、分化程度、浸润范围等,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五、鉴别诊断
胆管癌需与其他引起黄疸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胆结石、肝炎、肝硬化等。
同时,还需与其他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如胰腺癌、肝癌等。
鉴别诊断需结合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胆管癌的临床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等方面。
通过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可对胆管癌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病理表现及螺旋CT和MRI诊断研究

【 关键词】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病理表现
Pa t h o l o g i c a l m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a n d d i a g n o s i s o f i t r a h e p a t i c p e r i p h e r a l c h o l a n g i o e a r e i n o ma b y s p i r a l
中国实用 医刊 2 0 1 3年 1月第 4 0卷第 2期
Ch i n e s e J o u r md o fP r a c t i c a l Me d i c i n e J a n . 2 0 1 3. V o 1 . 4 0, N o . 2
・
1・
・
论
著
・
肝 内周 围型 胆 管 细 胞 癌 的病 理 表 现 及 螺旋 C T和 MR I 诊 断研 究
行比较 。结果
C T平扫肿块呈近似 等密度或 略低 密度 , 动脉期 边缘 明显者仅 9例 , 延迟后 内部 不均 匀强化 3 3例 。
早期 边缘 强化 , 延迟后 内部
MR I显示 T 1 wI 低信 号, T 2 WI 不均匀高信号 , 3 4例早期 边缘强化 , 延 迟后 内部 不均 匀呈向心性 强化 。联合诊 断的符 合率为 9 2 . 3 %, 显著高于单独应用 C T 、 MR I 的符合率 7 4 . 4 %、 7 9 . 5 %( P< 0 . 0 5 ) 。结论
o f Z h e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 Z h e n g z h o u 4 5 0 0 5 2, C h i n a
肝内胆管细胞癌CT、MR表现与病理特征对照分析

管细胞癌的 M 诊 断和鉴别 [ . s CT J 上 】 海医学影像 ,2 1,92 :1 9 001 ( 9- 3 ) .
7 王 成林 . 脏 少见 类 型 癌 病 理 、 C . 肝 T和
放 射 学 实践 ,2 0,4 3:8— 9. 09 2 ( 272 0 ) 胞 癌皮 肤 转 移 一例 报 道 [] 罕 少 疾病 J. 杂 志 ,20 ,6( ) 05. 09 1 6:5- 1
细 胞 癌 类 似 ,但 病 灶 内无 局 限性
( 责任 编辑 :谢 婷婷 )
【 收稿 日期 1 2 1 - 2 2 02 0- 5
M I 断 ( )J. R诊 一 [] 中国 c 和 M I T R 杂志,
2 0, 1 : 8 5 . 0 6 4() 4 — 1
8 孙莉, . 刘文亚 , 李江红, M I 等.R 对肝 内 胆管细胞癌的诊 断价值 [] 现代 中西 J.
医结合 杂志 ,08 1 (1: 8349. 2 0,7 3)4 9- 84
胆 管 扩 张 , 与 软 组 织 肿 块 。 诊 断 2 李绍林,张雪林,韩慧霞, . 等.周 围型
慢 性肝脓 肿 时需要特 别 与肝 内胆管
肝 管 细胞 癌 临床 病理 与 C  ̄ M 诊 断研 T R
( 接第 2 上 9页 )
3 胡兴荣, 李顺振, 张家权, 等.磁பைடு நூலகம்振全
另外 肝 血 管 瘤 实验 室 检 查 常 正常 。 慢 性 肝 脓 肿 表 现 多 个 脓 腔 、壁 增
. 万云乐,闽军, 等.肝胆 管细 厚 ,增 强 动 脉 期 充 血 与 肝 内胆 管 1 许晓婷 ,
胆管癌病理学

胆管癌病理学胆管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胆管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本文将从胆管癌的病理学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解析。
胆管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胆管内癌和胆管外癌。
胆管内癌是指起源于胆管上皮内层的恶性肿瘤,常见的类型有平滑肌肉瘤、腺癌和鳞状细胞癌等。
胆管外癌则是指起源于胆管周围组织的恶性肿瘤,如胰腺癌、胆囊癌等。
胆管癌的病理学特征主要包括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级、浸润深度和转移情况。
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胆管癌可以分为腺癌、鳞状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等。
其中,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占胆管癌的大部分。
而根据肿瘤的分级,胆管癌可以分为低分化、中分化和高分化。
高分化的胆管癌恶性程度较低,生长缓慢,而低分化的胆管癌则恶性程度较高,生长迅速。
胆管癌的浸润深度是评估其临床分期的重要指标。
浸润深度可以分为T1、T2、T3和T4四个阶段,分别表示肿瘤仅限于胆管黏膜、浸润到胆管壁、浸润到胆管周围组织和浸润到邻近器官。
浸润深度越深,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预后也越差。
胆管癌的转移情况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常见的转移途径包括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直接蔓延。
淋巴转移是胆管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常见的淋巴转移站点有肝门、腹腔、胰头和胆囊床等。
血行转移主要通过门静脉系统进行,常见的转移器官有肝脏、肺和骨骼等。
而直接蔓延则是指肿瘤直接侵犯邻近器官和组织。
除了以上病理学特征外,胆管癌的诊断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黄疸、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超声、CT和MRI等,实验室检查则包括肝功能和肿瘤标志物检测等。
总的来说,胆管癌的病理学特征对于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胆管癌的病理学特征的深入了解,可以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然而,胆管癌的治疗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病例讨论-肝内胆管细胞癌

FNH典型CT表现
平扫等/略低密度, 若有瘢痕则更低密度
动脉期明显快速均匀强化, 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部分则快速减退,
若有瘢痕则低密度
逐渐呈等密度;若有瘢痕则可延迟强化
FNH周围可见血管影,这与肿瘤周围扩张 的血管、血都有关;同时,有人认为FNH是由于 异常畸形血管所致,所以在动脉期可见到异常灌 注的动脉血管。
胆管细胞癌的组织学分型:胆管细胞癌 95% 以上为腺癌,其中 高分化腺癌最常见,约占 60%~70%,中分化腺癌约占15%~20% ,低分化及未分化型少见。 其它少见组织学类型还有腺鳞癌、粘 液癌、鳞癌、印戒细胞癌等。
肝内胆管细胞癌·病理特点
肝内胆管细胞癌一般较大,内部纤维基质含量多,外部形态表 现为灰自色实质鱼肉样。肿瘤内大量的纤维间质,以中央区分布最 丰富,成活的肿瘤细胞则主要分布于肿瘤的外带,中心区则分布 较少。淋巴结转移多见。
肝内胆管细胞癌
研究显示:动脉期富血供组肿块的强化程度高于乏血供组,这 是由于富血供组肿块的强化区域内富含胆管细胞,且肿瘤细胞比例 较高,而中央纤维基质和坏死成分较少。
但有研究显示:乏血供肿块型胆管细胞癌随着恶性肿瘤的生长 ,病理特征如坏死、纤维化和对邻近结构的侵犯效应较富血供肿块 型胆管细胞癌发生早。 同时有研究表明乏血供组5年生存率较富 血供组低。
肝内胆管细胞癌
CT影像学特征:
·多数肝门部胆管走行区可见不规则低密度肿块;可伴随肝叶萎缩。 ·可伴有远端肝内胆管扩张,可见“枯枝状”或“软藤状”改变。 ·增强扫描:典型的肿瘤瘤体动脉期周边呈现环状、斑片状强化,于 延迟期会向中央进展,在内部纤维组织的影响,延迟增强时间较长。 一部分肿瘤动脉期肿瘤也可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及静脉期则多可见到 不同程度的强化,延迟期病灶多呈持续强化。 ·可有门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
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的特征及其病理基础

K e r s: I t a e a i c o a g o a c n ma Co t a t e h n e lr s u d. y wo d n rh p t h ln ic rio c , n r s n a c d u t a o n
维普资讯 http:/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12一 6
主垦塑妻匿学杂志 20 年 第2 卷第2 08 4 期 C i s J t sudMe o 2 N 08 h ee r on dV l4 o2 0 n Ula 2
肝 内胆 管细 胞癌 超 声 造 影 的特征 及 其 病 理基 础
强 ,呈 现周 边 厚 环 状 、 内部 稀 拉 羽 毛 状 高 增 强 为 特 征 。门 脉 相 为 造 影 剂 快 速 退 出 。延 迟 相 为 病 灶 呈 低 增 强 的 灌 注 特 点 ,但 强 弱 分
布不均匀 。
结 论 胆 管 细 胞 癌 超 声 造 影 的 灌 注 模 式 ,正 是 基 于该 病 的病 理 基 础 所 决 定 的 。
c ol gi ar i m a (I h an oc cno CC ) wih t pa hol i b i f i c e sng ur h r u er t ndig t ulr s t ogc ass or n r a i f t e nd s a n he ta oni dign i c a oss a c r c .M e h ds Thec cno a n 11pa insw e e e al t d usng c nv nto lulr s ogr phy a d CEU S.The cuay to ar i m s i te r v ua e i o e i na ta on a n c ar c e s is o h lr s und a nha c m e h a t r tc ft e u t a o nd e n e ntdur to e e r c de a i n w r e or d. Re uls M o tofa 1t a e r s t s t s l he c s s p e en ed hy e ho c i on n ina t a on r ph nd s ow e yp a c art p t e ns on CDFI O n CEU S, t a s s po c i n c ve to lu1r s og a y a h d h ov s u1 iy a t r . he m s e a e r d he e og ne s。 t c i —i e h er c i ea he —i e en nc m e t i he a t ra ha e I t e ora pp a e t r e ou hik rm lk yp e hoc or f t r lk ha e n n t r e ilp s . n h p t l ph s t e c nt a ta ntw a he tf s , n he pp a e po c a e, h o r s ge s d ou a t a d t n a e r d hy e hoi nha e en nd m a ds rb i n t l ce nc m ta l it i uton i hedeay pha e. Con l s o The CEU S fli g pa t r s d pe e h a hol y o CC . s c u i ns iln te n i e nd nton t e p t op f I
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癌临床诊断及预后分析

·108·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癌临床诊断及预后分析斯琴塔娜 王黎明 吴健雄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北京 100021)摘要: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holangio carcinoma,cHCC-CC)是一种罕见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cHCC-CC 好发于男性,平均年龄51岁,病毒感染及肝硬化比例高,组织分化程度低,易于淋巴结转移,易于血管侵犯及肝被膜侵犯。
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肝脏增强MRI,在增强MRI 中,大多数患者表现出典型的“快进快出”“假包膜”特征,部分患者表现出典型的延迟强化特征,部分患者则表现为动脉期的环型强化特征。
cHCC-CC 的1、3、5年总生存率(OS)分别是77%、59.5%、48%。
1、3、5年无病生存期(DFS)分别为70%、40%、25%,多项研究比较了肝细胞肝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cHCC-CC 的OS 发现HCC 预后最好,cHCC-CC 次之,ICC 预后最差。
然而,三者的DFS 尚无显著差异。
对于cHCC-CC 的OS 和DFS,多因素分析中独立影响因素为AFP ≥400 ng/m L 、淋巴结转移、组织低分化。
关键词: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癌;预后相关因素;诊断;研究进展Clinical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Analysis of Combin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honlangio CarcinomaSiqin Tana WANG Liming WU Jianxiong(National Cancer Center/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Cancer/Cancer Hospital,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Beijing 100021,China)Abstract:Combin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holangio carcinoma(cHCC-CC)is a rar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 of the liver,Male patients with cHCC-CC were predisposed,at an average age of 51,having a high proportion of viral infection and cirrhosis,and low degree of tissue differentiation,and were prone to lymph node metastasis,vascular invasion and liver capsule invasion.During enhanced MRI,most patients showed typical “fast in and fast out” characteristics.Some patients showed typical delayed enhancement characteristics,and few patients showed only rim enhancement in arterial phase.The 1,3 and 5 year OS of cHCC-CC were 77%,59.5% and 48% respectively. And the 1,3 and 5 year DFS were 70%,40% and 25%,respectively. For OS and DFS,independent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e:AFP≥400 ng/mL,lymph node metastasis,low tissue differentiation.Keywords:combin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holangio carcinoma;prognostic factors;diagnosis;research progress作者简介:斯琴塔娜,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央型肝癌的综合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管细胞癌的病理与影像诊断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宋
彬
最近对胆管细胞癌地新的分类为临床遇到的一些模糊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办法。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发性肝癌是指原发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
B) 肝癌的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
C) 肝癌的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一位。
D) 肝癌常见于老年患者。
目前胆管细胞癌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按照肿瘤发生部位分,那么若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肿块较大,如何与肝门型胆管细胞癌相鉴别呢?若肝内、外胆管同时受累,那么分为那一类呢?
一、临床概述
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可以累及从肝脏外周毛细胆管到肝外胆总管末端的整个胆管系统,是仅次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而排第二位的肝
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其病因不明,但发现其常常与华支睾吸虫感染(clonorchiasis)、慢性胆管炎(chronic cholangitis)及胆管结石症(cholangiolithiasis)、胆总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Caroli病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等合并存在,因此推测可能与胆管系统的慢性炎性、理化刺激有关[1]。
在病理上,多为分化型腺癌(adenocarcinoma),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梗阻性黄疸,另可有乏力、纳差、腹胀、腹痛、消化不良、发热、消瘦等非特异性症状。
查体可见肝大,伴或不伴胆囊肿大(依梗阻部位不同而异);实验室检查提示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二、分类法及存在的争议
① 目前胆管细胞癌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按照肿瘤发生部位分为肝外胆管细胞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和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其中肝内胆管细胞癌又根据其位置可分为周围型(peripheral type)和肝门型(hilar type)两类。
② 但这种分类方法尚存在一些问题:若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肿块较大,有时难于与肝门型胆管细胞癌相鉴别;肝门型胆管细胞癌与起源于靠近肝门的近端胆管的肝外型胆管细胞癌有
时亦无确切分界;对肝内、外胆管同时受累者难以分类;临床上
也有初发为周围肿块型肝内胆管癌而复发后又表现为腔内结节型胆管细胞癌的情况。
最近的研究发现,不论发生部位如何不同,所有起源于胆管上皮的胆管细胞癌在形态(病理)学上都是相似的[2,3],尤如起源于泌尿道不同部位上皮的肿瘤一样,而其生物学行为上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具体部位(tumor location)及诊断时瘤体的大小(tumor size at diagnosis)。
基于这种认识,有研究者提出了按大体形态学来对胆管细胞癌分为三类的方法(图1):
● 肿块型或外生型(mass-forming or exophytic type) ● 管周浸润型(periductal infiltrating type)
● 腔内生长型或息肉型(intraductal growth or polypoid type)
在此基础上,日本肝癌研究组(Liver Cancer Study Group of Japan)也提出将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分为肿块型、腔内型和管周浸润型三类 [4]
(图2)
三、影像学检查方法
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有超声(ultrasound,US)、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and drainage,PTCD)和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等。
① 通常梗阻性黄疸的患者需做影像学检查时,可首选B 型超声(B超),因其对胆道结石显示较有优势,胆道系统显示
较清晰,且操作方便,价廉。
② 经B超检查尚不能明确诊断者可选择MRI断层扫描结合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这种无创性检查既可观察不同断面胆管系统腔外的情况,又可从MRCP上得到胆管系统的立体图像,对病变的显示完整、全面。
③ 如仍需进一步检查可选CT,它的优势在于对解剖结构的显示更清晰,对阳性结石和钙化的显示亦优于MRI。
④ 在无创性检查不能确诊的情况下,可选择ERCP、PTCD等有创性检查。
梗阻或狭窄部位邻近胆道远端时可选ERCP,梗阻或狭窄部位位于近端时选PTC 或PTCD。
上述有创性检查可行病理活检,为其相对优势;但可出现出血、感染和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选择时应慎重考虑。
静脉主要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其余较大属支包括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等[12]。
肝硬化门脉高压时,存在于肝内外门静脉系与体静脉系之间的交通支和吻合支均可开放形成侧支血管[2](参见图2)。
根据汇入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可以将侧支血管分为两组,CT上最常见的曲张静脉是冠状静脉和食管静脉[13]。
四、影像学表现与相关病理
下面从影像学及病理学两方面对不同部位及类型的胆管细胞癌进行描述,按如下分类:
1、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5]
(1)、肿块型
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在病程早期临床症状较少,故在就诊时通常肿瘤体积较大。
病理表现为含有致密结缔组织的灰白色肿块。
CT多表现为边缘不规则的低密度病灶,周围轻度环形强化,伴肿块周围肝内胆管局限性扩张。
动脉期和门脉期肿块中心部分无强化,周边部分轻度不完全强化,延迟显像中心部分可见增强。
(2)、腔内型[6]
通常预后较其它类型好。
其特征性生长方式为沿粘膜表面生长,因此为一独立类型。
大体病理表现为扩张的管腔内乳头状结节/肿块,质脆。
CT多表现为节段性或小叶性肝内胆管扩张,其密度较正常胆管增高。
当肿块直径大于1cm时可显
示为管腔一个低密度结节灶。
(3)、管周浸润型
不论在影像学或病理学方面均不易与肝门浸润型胆管细胞癌鉴别。
病理切片上可见肿瘤细胞局限于管周结缔组织内;晚期可侵入肝实质和肝门形成肝门外生型肿块。
与腔内型不同,管周浸润型胆管细胞癌CT所见胆管密度无增高。
管腔内可见低密度肿块影,远端胆管扩张。
胆管造影可见胆管局限性狭窄,如伴有结石可见充盈缺损。
2、肝门型肝内胆管细胞癌
发生于肝门部的胆管细胞癌常较早出现黄疸、胆管炎等,故发现时肿瘤体积较周围型为小。
虽然归类于肝内胆管细胞癌,但其临床和影像学特性以及手术方式更类似于肝外型胆管细胞癌。
肝门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按大体形态学又可分为外生型、息肉型和浸润型三类。
(1)、外生型
与邻近肝门的肝内周围肿块型胆管细胞癌以及沿管壁浸润扩散并侵入肝门部肝实质的浸润型肝内胆管细胞癌不易鉴别。
CT表现为肝门部体积较大的低密度肿块影,伴周围轻度环、带状增强。
胆管造影示肝门部胆管阻塞中断。
(2)、息肉型
常为多发,弥散性生长于胆管系统内,依发生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
大体病理改变及组织学特征均与周围
型肝内胆管癌类似。
CT表现为多发的胆管腔内软组织密度结节或肿块影,其密度低于肝组织,胆管相应部位扩张。
胆管造影示受累部位胆管内多发充盈缺损。
(3)、浸润型
肝门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最常见的一种(>70%)。
病理学表现为富含纤维结缔组织、硬度较高的病变。
在增强CT上表现为管壁的局限性增厚和管腔狭窄、闭塞,约有80%的肿块密度高于肝脏的密度。
3、肝外胆管细胞癌
按大体形态学可分为浸润型和息肉型两类。
(1)、浸润型
肝外胆管细胞癌最常见的类型。
病理切片可见肿瘤及邻近部位胆管壁增厚,并可见管外组织侵犯。
CT表现为高密度肿块,受累部位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阻塞。
螺旋CT 扫描示扩张的肝外胆管突然消失,被环绕管腔生长的小的高密度肿块代替。
胆管造影示肝外胆管狭窄中断,近段胆管扩张。
(2)、息肉型
肿瘤沿胆管浅面生长扩散为其特性,常为多发。
CT 表现为扩张的胆管内的低密度结节或肿块影,与肝内胆管癌的息肉型表现相似。
五、结论
从前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虽然胆管细胞癌发生于不同的部位,但其相似的大体形态学类型决定了它们具有类似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例如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腔内型与肝门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息肉型和肝外胆管细胞癌的息肉型三者的病理与影像表现极为相似。
目前关于“所有的胆管细胞癌在生物学上都
是一致的”这一论点仍需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来证实。
胆管细胞癌又很多类型,其CT表现多样,常有交叉,那么CT动态增强扫描是否能提供较好的诊断鉴别依据呢?
参考:有研究者研究了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和病理的关系,以期发现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特征,增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为无强化区,二为强化逐渐增强区,三为延迟强化区,一种病灶可以同时看到这三种的两种或三种。
结果发现分区强化逐渐增强和延迟强化的特点是有特征意义的。
增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为无强化区,二为强化逐渐增强区,三为延迟强化区,一种病灶可以同时看到这三种的两种或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