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6冲积扇沉积体系

合集下载

冲积扇沉积体系

冲积扇沉积体系

冲积扇沉积体系
一、概述
二、冲积扇的形成条件与形态特征
三、冲积扇沉积体系与能源资源形成、 赋存的关系
二、冲积扇的形成条件与形态 特征
(一)、形态特征
*平面上:
扇形
*横向剖面上:
透镜状
*纵向剖面上:
楔状、透镜状
(二)、形成条件
* 构造条件 * 气候条件
* 山口外地形变缓
构造条件:
构造条件对冲积扇的控制作用最直接也 最明显。
冲积扇沉积体系
冲积扇沉积体系
一、概述
二、冲积扇的形成条件与形态特征
三、冲积扇沉积体系与能源资源形成、 赋存的关系
一、概述
沉积相的概念:
沉积相是沉积物的生成环境、生成条件和 其特征的总和,是反映一定自然环境特征的 沉积体。
一、概述
沉积相的概念:
沉积相是沉积物的生成环境、生成条件和 其特征的总和,是反映一定自然环境特征的 沉积体。
沉积体系: 具有统一物源、统一水流动力体制的, 在成因上有共生关系的沉积相组合而形 成的巨大三维沉积体。
冲积扇
被峡谷所限的山区河流携带着从源区剥蚀的大量 出谷口后,因地势变宽,坡降减缓,河流水流分 低,搬运能力减弱,所携的物质迅速堆积下来形 形堆积体。这就叫冲积扇。
广义的冲积扇包括在干旱区或半干旱区河流出山 堆积体,即洪积扇;狭义的冲积扇仅指湿润区较 山口处的扇状堆积体,不包括洪积扇。
谢谢观赏!
2020/11/5
22
冲积扇大量分布在构造活动区,如裂谷带中 各类断陷盆地的边缘,与走滑断裂有关的拉 分盆地边侧,以及断块构造、前陆盆地等地 带中基底下降幅度大的地区。
气候条件:
根据气候条件可把冲积扇分为干扇和湿扇。

冲积扇沉积模式图

冲积扇沉积模式图

冲积扇沉积模式图
重力流沉积相、山麓-洪积相等图片:
沉积相简图,
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以又在该环境中所形的沉积岩(物)特征综合。

完整的、准确的沉积相概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反映沉积岩的特征,二是揭示沉积环境。

沉积环境包括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侯状况、生物发育情况、沉积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等。

沉积岩(物)特征包括岩性特征(岩石成分、颜色、结构等)、古生物特征(古生物种属和生态)。

自然地理环境可分为大陆环境、海洋环境与海陆过渡环境。

大陆环境又可分为沙漠、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海洋环境又可分为滨海、浅海、半深海、深海;海陆过渡环境可分为三角洲、泻湖等。

同理,沉积相也将可分陆相、海相和海陆过渡相这三大类型
层序地层学的剖面图
裂谷盆地模型
盆地边缘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层序地层学剖面分析
海相沉积环境示意图
深海浊积扇沉积模式+灰岩和泥岩的鲍玛序列
海底扇推进式相层序
礁体平面图用剖面图。

沉积体系分析PPT课件

沉积体系分析PPT课件

2.泥石流
• 泥石流是由重力推动的含有大量碎屑物质 的高密度流体。流体内部的颗粒是由粒间 的泥和水的混合物支撑,并在重力作用下 进行搬动,这种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保持着 一定的整体性,从而显示了层流的特点。 泥石流的空间形态为两侧较平行的舌状体, 顶面较平整:边缘清楚。泥石流沉积的总 体特点是分选极差,有巨大的漂砾,一般 不具层理,呈块状构造。泥石流经常由暴 雨触发,持续时间较短。
• 2.岩心沉积学分析和地球物理测井曲线
解释
目的在于:a,识别地下沉积体系,并与露头区 进行对比;b,进行成因地层对比,建立沉积 盆地的沉积断面网络;c.系统对比和统计之后, 编制各成因地层单元平面图。
3.反射地震资料解释
• 4.比较沉积学研究
• 5.室内实验室研究
(二)沉积体系分析的内容与步骤
• 河道沉积物由砾石、砂组成,分选差。砾 岩中叠互状构造发育,而砂岩中不同规模 的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发育,最典型的是 具有冲刷充填交错层理。河道水流在间洪 期多数局限于河道内,而在洪泛期可能以 片流方式扩散于整个或部分扇面上。扇面 主河道具侧向迁移能力。如柯西扇1731年 以来的228年间,主河道向西摆动了 112km(图3-4)。而在特别泥石流多发育于 半干旱地区,潮湿扇上不很发育,也难于 保存。
• 1.主要特点 • 间歇性河流发育,扇体规模小,呈锥形。由泥砾
双叶状体构成。 • 2.内部构成 • 泥石流具陡的边缘叶状体,叶状体可以叠覆,也
可以充填于河道中。叶状体向下游方向厚度减小。 它具有棱角状碎屑、分选差、层理不明显及基质 支撑留特点。 • 筛积物很少被保存,由碎屑支撑的砾石组成,与 下伏单元为渐变过渡。形态狭窄,倾向上呈断续 的带状,横剖面呈椭圆形。 • 远端扇为砂质沉积物.漫洪沉积由平行纹层砂组 成,其特殊的沉积构造组合有高流态。

Chapter 6冲积扇沉积体系

Chapter 6冲积扇沉积体系

第六章 冲积扇沉积体系冲积扇(Alluvial fan )是发育在山谷出口处、主要由暂时性洪水水流的冲刷作用形成、范围局限、形状近似于圆锥状的山麓粗碎屑堆积物。

它由山谷口向盆地方向呈放射状散开,其平面形态呈锥形、朵状或扇形(图6-1a );发育在那些地势起伏较大而且沉积物补给丰富的地区。

通常是许多冲积扇彼此相连和重叠,形成沿山麓分布的带状或裙边状的冲积扇群(图6-1b )。

在我国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界又将冲积扇习称为洪积扇,它有别于堆积在一些冲沟口的冲积锥。

后者是由降落在山坡上的雨水或融雪水所形成的片状水流,将山坡上冲刷下来的坡积物快速堆积在冲沟口而形成的一种小型沉积体。

冲积锥也可呈扇状(或锥状),但规模小,分布零散,多与抬升的剥蚀区相联系。

在地质时期,随着地壳上升和剥蚀区扩大,冲积锥保存下来的很少。

冲积扇是一种水道化的水流沉积,但从其发育的特定地质地理位置、典型的扇状外形和内部结构来看,与典型的河流相或冲积平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此外,冲积扇也不同于扇三角洲(Fandelta ),前者完全发育在地表,是一种纯陆上沉积体,而后者是由于冲积扇直接沉积到一个相对稳定、独立的水体(湖或海)后,遭受湖泊或海洋作用改造而成的一种陆上与水下过渡类型的沉积体系。

扇三角洲沉积相在我国东部的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中极为发育,常构成重要a b 图6-1 冲积扇与扇群的地貌特征的油气储集层。

第一节 冲积扇的基本特征、分类及其形态一、基本特征冲积扇的形成要求有充足的陆源碎屑供应和从山区向盆地过渡的高差悬殊的地形突变。

被峡谷所限的山区河流携带着从源区剥蚀的大量碎屑物质,一旦冲出谷口,因地势突然展开,坡降减缓,河道加宽变浅,流速降低,搬运能力骤然减弱,大量底负载迅速堆积下来,从而在谷口外形成一个以谷口为顶点向外辐射散开的扇状沉积体,即冲积扇。

因而,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植被不发育,物理风化强烈,降雨量虽少但多为暴雨,洪水短暂而猛烈,并可提供大量的近源碎屑物质;山口外开阔而平缓的地形是接受沉积的有利场所,这为形成冲积扇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冲积扇储层沉积学

冲积扇储层沉积学
第四讲、冲积扇沉积体 系储层沉积学
典型的冲积扇相模式(据Spearing,1974),A-B.纵剖面:C-D,横剖面
现代疏勒河冲积扇
现代疏勒河冲积扇
龙门山前缘 的冲积扇群
龙门山前缘 的冲积扇群
冲积扇
冲积扇的分类
冲积扇的成因类型,A.湿地扇 :B.旱地扇
Trellheim冲 积扇各种沉 积类型的分 布,反映砾 石的分布和 辫状河沉积 冲积扇的沉积相划分
1.扇根(陡坡型辫状河和泥石流)
2.扇中(分流的辫状河、泥石流,筛积物)
3.扇端或扇缘(缓坡型辫状河、片泛、湖泊、
干盐湖、泛滥平原
冲积扇相带划 分:(冲积扇 和扇间);冲 积扇:扇根 (主槽、槽间 滩 );扇中 (主水道、次 水道、漫流带、 水道间);扇 缘(席状片流、 水道 径流)。 扇间:(扇间 滩 和扇间洼 地)。
内蒙古二连盆地阿南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腾一段冲积扇沉积 体系和储层发育位置示意图(据赵澄林,1991)
阿拉 斯加 冰水 冲积 扇的 坡度、 砂体 类型 、 内部 结构。
冲积扇沉 积序列和剖 面结构(酒西 盆地青西坳
陷.鸭594井,
下白垩统赤
金堡组)
彭州狮山剖面须四段 冲积扇剖面结构
旱地扇的沉积层序和剖面结构(据斯蒂尔,1974):A. 苏格兰老红砂岩;B和C.赫布里底群岛新红砂岩
鲁西南古近系官庄组 冲积扇沉积体系和储 层发育位置示意图 (据赵澄林,1992)
泥石流含砾杂砂岩
泥泛砂质泥岩
泥石流含砾杂砂岩
冲积扇扇中亚相二个期次沉积的泥石流紫红色含砾杂砂岩与泥泛沉积 的砂质泥岩呈互层产出(安徽宣城县八里岗剖面始新统吴雪岭组)
间歇辫状河砾岩 片泛泥、粉砂岩
冲积扇扇端亚相片泛沉积的泥、粉砂岩夹间歇辫状河道砂、砾岩远景 (安徽宣城县敬亭山公园始新统双塔寺组

冲积扇的形成条件、沉积物类型之综述

冲积扇的形成条件、沉积物类型之综述

冲积扇的形成条件、沉积物类型之综述摘要:冲积扇是河流出口处的扇状地貌堆积体,作为流水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经济发展有着实际意义,但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其特征差异较大。

本文从不同条件下的冲积扇沉积物类型,沉积相组成及垂向序列方面做一简要探讨,以期对冲积扇有个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冲积扇沉积物类型沉积相垂向序列引言冲积扇是河流从山地进入盆地时在山前形成的一种扇状地貌堆积体,是流水地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1)。

在不同气候状况下形成的冲积扇在地貌上和物质组成上有较大的差异。

前人尤其是国外学者对此作了较多的研究[1-2],并提出了干旱气候条件下和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沉积模式以及“干旱扇”和“湿地扇”的概念。

总体来说,冲积扇通常发育在那些地势高差起伏较大而沉积物补给充分的区域,那些地区降水量可能很少,但很猛烈。

所以侵蚀作用进行的相当迅速。

在垂向上一般发育于沉积旋回的下部,同时往往分布于湖区或盆缘的最外缘。

通常冲积扇发育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几乎都是由暴发性洪流形成,在一些山间盆地区更为突出,通常被认为是荒漠地形的特征。

冲积扇有几种重要的类似物。

例如河流三角洲,不同之处是后者形成于河流入海处或其他水体处的水下;再如深水海底扇,形成于洋底,由通过海底峡谷搬运的沉积物堆积而成。

研究现代冲积扇的特征,可以辨认古冲积扇,从而为研究地质历史提供线索。

冲积扇对人类有实际经济意义,尤其在干旱与半干旱区,它是用于农业灌溉和维持生命的主要地下水水源。

有些城市,例如洛杉矶,整座城市都建在冲积扇上。

1冲积扇沉积物类型按照冲积扇沉积物的成因,一般有以下两种沉积物分类:(1)泥石流沉积物:主要由泥流沉积或泥石流而成;(2)阵发性水流沉积物:包括片流、水道、筛析三种沉积。

1.1泥石流沉积物在植被覆盖稀少、突发性洪水和坡度较大以及充足碎屑物供应的前提条件下,由于重力作用,泥石流开始流动,含有大量的泥基,流体的强度大,可以搬运巨大的砾石。

一旦流速减慢,迅速将大小不一的负载堆积下来,就形成分选性较差的砾、砂、泥混合沉积物。

陆相沉积学-第一章:冲积扇体系

陆相沉积学-第一章:冲积扇体系
冲积扇体系 (Alluvial Fan)
一.概述(instruction) 定义:山谷出口处由分选差的粗碎屑构成的扇状沉积体。
在我国地貌学和第四系地质学界又习惯称为“洪积扇”。 包括“旱地扇”、“湿地扇”两种类型。
类型 指标
干旱型 冲积扇 较小 陡 碎屑流
潮湿型 冲积扇 较大 缓 阵发性水流 碎屑流
规模 沉积坡度 沉积作用
•形态 (Morphology) 平面上(In plane): 扇状 或舌状,半径为: 几十米到100km。 剖面上(In profile):在纵 剖面上呈表面下 凹,远离物源方 向坡度逐渐变缓; 在横剖面上呈透 镜状。
扇根
冲积扇横剖面 泥石流沉积 筛积物
泥石流天然堤沉积 河流河道沉积 泛滥平原和老河道沉积
加积扇(Aggrading Fan):旋回性不明,反映物
源供给和盆地沉降之间处于平衡状态。
典 型 冲 积 扇 沉 积 序 列
西班牙北部石炭系中的冲积扇大层序柱状图
现代和古代大的冲积扇通常发育在边缘断层的下 降盘一侧,伴随着边缘断层的活动,冲积扇不断迁移、 退缩或推进,形成厚度巨大、结构复杂的粗碎屑沉积。 我国西北地区沿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北麓 地带发育有一系列的冲积扇,它们相互叠接沿绵长达 数千km,极为壮观! 我国中新生代内陆盆地广为发育,这些盆地多受 燕山期断裂构造控制而形成断陷盆地,在临近断裂带 一侧几乎都有大小规模不等的冲积扇沉积体发育。
二、沉积作用(Sedimentation Processes)
2、阵发性水流(Flash Stream)
•水道( Channel flow ):主要发育在冲积扇的中上部。半旱-旱 地扇上的水道多位间歇性的辫状水道,主要沉积作用发生在雨季短 暂的洪水期。水道充填物一般厚度不大(数十cm 到数m ),由分选 不好的砾、砂岩组成的透镜层,成层性不好。砂层具过渡流态和高 流态的平行层理和粗糙的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砾石常具叠瓦状排 列。冲积扇上的水道很不稳定,经常迁移改道,老的水道充填沉积 物常被以后的片流沉积物所覆盖,构成向上变细的旋回。 •片流(Sheet flood):洪水期漫出水道在扇面上大面积流动(非 限制性流体)的席状洪流,在水道的末端活动,为高流态的暂时水 流。片流沉积主要组成是分选较好的砂层,并常具小型透镜状砾石 夹层和冲刷构造。砂层具平行层理和逆行沙波层理以及其它槽状交 错层理,衰退的洪流可以产生向上变细的层序。 •筛析作用透砾石区时, 水流大量从砾石层渗到地下,同时将携带的细碎屑沉积物填积在大 砾石层的孔隙内,形成具双众数粒度分布特征的砂砾层。

第6章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第6章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于水上的陆相沉积
第二节
陆相沉积
1) 自然地理条件(地貌) 2) 气候条件(干、湿) 3) 构造作用(强、弱)
第二节
陆相沉积
2、冲积扇发育四种沉积类型
水携沉积物-河道沉积、漫流沉积、筛状沉积
重力流沉积物-泥石流沉积物
第二节
陆相沉积
2、冲积扇发育四种沉积类型——① 河道沉积
形成:暂时性河流切割、充填沉积形成
第二节
陆相沉积
5)沉积序列
泥岩 波状层理 小型板状
沉积物粗,发育 大型交错层理, “二元”结构不对称大板、大槽
9米厚
冲刷面
第二节
陆相沉积
美国辨状河沉积
红色为泥岩,灰白 色为砂岩,典型的 “砂包泥”,而且 自下而上砂岩增多。
第二节
陆相沉积
4、网状河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
1)网状河概念及组成
(1)概念:是由窄而深以及顺直到弯曲的、相互连接的、
第一节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概述
现代河沼 沉积环境
第一节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概述
沉积岩(物)特征:
1、岩性特征:
颜色、成分、结构和构造等
2、古生物特征:生物的种属和生态
3、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等相关指标
4、其他特征:地球物理方面特征
--相标志
第一节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概述
2、相序定律
1)相序
指一种相过渡到另外一种相的、一
系列相的关系和相的组合。
第一节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概述
2、相序定律
2)相序定律(Walther’s law,1894) 只有哪些没有间断的、现在能看到的
相互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在垂向上叠加
在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冲积扇沉积体系冲积扇(Alluvial fan )是发育在山谷出口处、主要由暂时性洪水水流的冲刷作用形成、范围局限、形状近似于圆锥状的山麓粗碎屑堆积物。

它由山谷口向盆地方向呈放射状散开,其平面形态呈锥形、朵状或扇形(图6-1a );发育在那些地势起伏较大而且沉积物补给丰富的地区。

通常是许多冲积扇彼此相连和重叠,形成沿山麓分布的带状或裙边状的冲积扇群(图6-1b )。

在我国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界又将冲积扇习称为洪积扇,它有别于堆积在一些冲沟口的冲积锥。

后者是由降落在山坡上的雨水或融雪水所形成的片状水流,将山坡上冲刷下来的坡积物快速堆积在冲沟口而形成的一种小型沉积体。

冲积锥也可呈扇状(或锥状),但规模小,分布零散,多与抬升的剥蚀区相联系。

在地质时期,随着地壳上升和剥蚀区扩大,冲积锥保存下来的很少。

冲积扇是一种水道化的水流沉积,但从其发育的特定地质地理位置、典型的扇状外形和内部结构来看,与典型的河流相或冲积平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此外,冲积扇也不同于扇三角洲(Fandelta ),前者完全发育在地表,是一种纯陆上沉积体,而后者是由于冲积扇直接沉积到一个相对稳定、独立的水体(湖或海)后,遭受湖泊或海洋作用改造而成的一种陆上与水下过渡类型的沉积体系。

扇三角洲沉积相在我国东部的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中极为发育,常构成重要a b 图6-1 冲积扇与扇群的地貌特征的油气储集层。

第一节 冲积扇的基本特征、分类及其形态一、基本特征冲积扇的形成要求有充足的陆源碎屑供应和从山区向盆地过渡的高差悬殊的地形突变。

被峡谷所限的山区河流携带着从源区剥蚀的大量碎屑物质,一旦冲出谷口,因地势突然展开,坡降减缓,河道加宽变浅,流速降低,搬运能力骤然减弱,大量底负载迅速堆积下来,从而在谷口外形成一个以谷口为顶点向外辐射散开的扇状沉积体,即冲积扇。

因而,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植被不发育,物理风化强烈,降雨量虽少但多为暴雨,洪水短暂而猛烈,并可提供大量的近源碎屑物质;山口外开阔而平缓的地形是接受沉积的有利场所,这为形成冲积扇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上升的隆起区或山区与盆地之间往往有同生断层发育,当断层持续活动时,可以发育很厚的冲积扇,形成其独特的沉积层序。

因而,在山区向内陆盆地或平原过渡的地形转变带多有冲积扇发育。

冲积扇的面积变化较大,其半径可从小于100m 到大于150km 以上,但通常它们平均小于10km 。

其沉积物的厚度变化范围可以从几米到8000m 左右。

冲积扇沉积为陆上沉积体系中最粗、分选最差的近源沉积,通常向下倾方向并入细粒、低坡度的河流体系。

然而,有些冲积扇可以直接进入湖或海盆水体形成水下扇或扇三角洲沉积体。

现代冲积扇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沿祁连山一阿尔金山一昆仑山北麓地带发育有一系列冲积扇,它们相互叠接延绵长达数千公里,极为壮观。

由于干旱气候区缺少植被,岩层易遭受风化,所以,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有利于冲积扇的发育。

在潮湿或半潮湿气候区,雨量充沛,植被发育,但是如有合适的地质构造和地形条件及充分的物质供应,也可形成规模巨大的冲积扇。

例如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热带潮湿气候区的柯西河,由于水量充足,坡降大、水流急,侧向摆动迅速,仅在近两个多世纪以来,从东向西侧移170km ,从而形成著名的柯西河冲积扇(图6-2)。

二、冲积扇的分类综上所述,根据气候状况,可以区分出两类冲积扇,发育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冲积扇称作旱地扇(Arid alluvial fan );在潮湿亚潮湿气候区的冲积扇可称作湿地扇(Wet alluvial fan or Humid alluvial fan )。

通常简称旱扇和湿扇。

图6-2 喜马拉雅山南麓柯西河冲积扇 (据Gole 和Chitale ,1966) 这一巨大的湿地扇主要是河床在230年期间由东向西迁移所造成的旱地扇与湿地扇的共同特点是其平面形态均呈扇状或朵状体,从山口向内陆盆地或冲积平原辐射散开。

扇面的坡度、沉积层厚度及沉积粒度变化从山口向边缘逐渐变缓、变薄及变细。

在山口地区地势最高称作扇顶(或称扇根、上扇)与内陆盆地或冲积平原过渡的边缘地带称作扇端(或称扇缘、下扇),中部称作扇中(中扇)。

而且通过对报道的全球冲积扇的初步统计来看80%为旱扇。

1、旱扇其主要特征是通常发育有一个主体水道(辫状河),扇形的边界十分清楚(图6-3,表6-1)。

粗碎屑沉积物向扇的末端很快变细,厚度也急速变薄。

粒级变化可从砾石级至泥质。

在扇的源端多为混杂砾岩及迭瓦状砾岩层沉积,以间歇性水流的冲积及泥石流(碎屑流)的沉积作用为特征。

在扇的中部发育砂质及砾质河流的冲积作用沉积,在扇的末端部位则主要为粉砂质及泥质岩沉积物,以片流或漫流作用为主。

常见由红色粗碎屑剖面组成反旋回沉积层序,厚度可达数百至数千米。

2、湿扇(辫状平原)湿扇常发育在常年有流水的潮湿地区,沉积物扇形体不清晰(图6-3),多由砾岩辫状河组成辫状平原,地形平缓,以相互叠加的砾岩辫状河型式为多见;其特点是河道多、切割浅、不固定。

沉积体向盆地平原延伸较长,以缺少泥石流(碎屑流)沉积区别于干扇。

在中部及端部组成由粗向上变细的层序组合,即由砾岩—砂岩—泥岩的沉积剖面,并夹有原地植被形成的炭质层或煤层。

正如Steel (1976)所指出的那样,汇水盆地的大小和地形强烈地影响着径流的分布。

所以,由大流域补给的冲积扇体系显出湿扇的特点,即使在相对低降水量地区也是如此。

同样,在降水丰沛、但流域较小的地区,冲积扇可能显示出旱扇所特有的特征。

图6-3 旱扇与湿扇的平面特点(据R .G .Walker ,1984) 三、控制扇体几何形态的因素由于冲积扇的平面形态与横向形态较为稳定,即平面呈朵状或扇形、横向剖面呈底平顶凸的透镜状或丘状。

因而,此处主要是指其在纵向上的剖面形态,它受控于盆地边缘的构造背景,最粗最厚的沉积常常紧邻盆地边缘的断裂体系。

然而,向扇中、甚至扇端增厚的现象并非罕见。

1、盆地边缘断裂的控制W .B .Bull (1972)和A.P.Heward (1978)都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布尔主要是讨论单一扇体在纵向剖面上的形态特征;而Heward 则是重点研究边缘断层性质对冲积扇的控制及其所形成的纵向形体,并识别出了盆地边缘三种不同的断裂结构,它们控制了充填盆地的冲积扇体系的几何形态和范围。

表6-1 旱扇与湿扇的地质特征对比①持续活动断裂:主要与走向滑动带有关,它导致沿相对窄的地带出现巨厚的加积(图6-4A )。

②有限后退断裂:在地堑或半地堑中,这类断裂常产生中等厚度的冲积扇体系(图6-4B )。

连续的抬升和下切可能产生碎屑型的“倒转地层”。

③多次后退断裂:可产生阶梯状广泛分布、厚度不规则的冲积扇砾岩(图6-4C )。

图6-4 盆地边缘不同类型断裂所造成冲积扇横剖面几何形态的差异(据A .P .Heward ,1979a )旱地扇与湿地扇的发育受地质构造控制极为明显,在强烈差异升降的活动性断裂带的断陷盆地边缘,往往有分布广泛和厚度巨大的冲积扇分布(图6—5)。

我国中、新生代内陆盆地广为发育,这些盆地多受燕山期断裂构造控制而成断陷盆地及箕状盆地或掀斜盆地,在临近断裂带一侧几乎都有大小规模不等的冲积扇沉积体发育。

断裂带活动性越强,两侧地块升降差异幅度越大,地质经历越长,以及盆地范围越大,所形成的冲积扇规模也就越大,其几何形态也越多样,内部构造及层序结构也越复杂。

1、圣诞树状它主要由于同一地点持续的断裂活动所造成,多期冲积扇在垂向上进行叠加而产生的巨厚加积,由于盆地的不断下降、冲积扇的持续叠加,物源供给逐渐减小,因而形成了形似树状的叠加楔状体(图6-4A)。

2、透镜体状其形态特征是向着扇中和扇端厚度逐渐减薄,并且扇体的底部为下凹形,这主要是由地堑半地堑中有限后退断裂所产生。

它反映了冲积扇形成时山脉的不断连续抬升,其山前不仅因接受了大量的沉积物,厚度较大,而且紧靠山前地区也同时遭受侵蚀,致使扇根部位的沉积变薄而形成下凹的透镜状沉积体。

3、叠瓦状由于扇根部位山脉的连续抬升和扇根的下切,即多次后退断裂而形成台阶式地形,因而形成了分布广泛、厚度不规则的叠状冲积扇体。

随着后退断裂作用的进行,最近端相变得越来越年轻。

2、流域面积与物源的影响冲积扇的形态和规模大小除受构造因素控制外,还受到下列几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流域面积、补给水系所携带沉积物的数量粒级,源区母岩的成分和地形以及气候条件等。

①流域面积较大的冲积扇,通常比较小源区的同样物质所形成的扇具有较低的坡度;②当碎屑的粒级和流体中沉积物的浓度增加时,冲积扇的坡度较陡;③在高降水量地区,冲积扇的坡度较缓,而在干旱地区则较陡,这可能是由于在干旱区泥石流沉积比河流沉积更为发育所致;④如果冲积扇所流经的地区为页岩或泥质母岩等细粒物质,则其面积和坡度就比流域为砂岩或结晶岩等较粗粒沉积岩的冲积扇要大和陡。

四、冲积扇的面积与流域盆地之间的关系冲积扇面积的确定对预测矿产的分布范围十分重要,现代冲积扇的研究表明:其面积主要受汇水盆地的规模的控制,对半干旱地区的扇来说,冲积扇的面积(Af)与流域盆地面积(Ad)一般遵循下列关系:Af=c×Ad n其中c和n为经验数值,n通常在0.8~1.0之间,而c在0.15~2.10之间,二者均与物源区的岩性、构造活动性及气候有关。

如:母岩为泥质岩者,其c值是砂岩的两倍,即,前者所形成的冲积扇面积为后者的两倍左右。

换句话说,母岩岩性的稳定性越好,即越不易剥蚀,c值越小;相反稳定性越差,c 值越大。

不同规模冲积扇的表面从扇根到扇端边缘的高差通常较为悬殊,大型活动性冲积扇的高差可达几百米,这意味着在近端地区有巨厚的沉积物。

如果边界断层继续下沉,高差会更大。

然而,大多数冲积扇在辐射剖面上,具有一个中部下凹的轮廓。

较大的冲积扇坡度往往较缓,但由泥岩为主的流域盆地所形成的冲积扇中有35%~75%其坡度比大小近似而以砂岩为主的冲积扇要陡许多,这是就泥流(Mud flow)扇体不同于冲积扇的特征之一。

而泥流不同于泥石流,它是一个特殊的沉积体,通常也可在盆缘大断裂的下降盘形成扇体,或者说是泥石流的一个变种。

其沉积形态的变化范围也可以从薄而广的席状到具有明显边缘的厚层朵状体或扇体(图6-5);主要由细粒与泥质组成,其粘度通常很高。

其形成的条件主要是:①气候潮湿,或形成于水下;②泥质物供给量大,并缺少砂、砾的供给;③坡度陡(通常大于正常冲积扇);④物源区以塑性岩体为主。

综上所述,控制冲积扇地质特征的因素主要为三个方面:①构造活动;②气候条件;③物源供给量及岩性。

构造活动主要控制着扇体的形态、沉积规模、沉积速率及垂向层序特征;而气候条件则主要控制着冲积扇的类型、沉积物的结构及分布;物源性质决定着扇体内部的组成及范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