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显著的发展和严峻的挑战
科技全球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科技全球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摘要: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着科技人才流失,科技水平与企业研发能力受到发达国家的严峻挑战。
因此,我国科技要发展,就必须进行战略调整,采取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等相应对策来提高应对科技全球化的能力。
关键词:科技全球化;市场换技术;对策科技全球化是指科技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同,科技活动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科技活动的成果全球共享,科技活动的规则与制度环境在全球范围内渐趋一致的发展过程。
一、科技全球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科技全球化对我国的科技发展,既是严峻挑战,更是难得机遇。
这种挑战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第一,在科技领域形成争抢人才的挑战。
当今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核心是高端科技领域尖子人才的竞争。
中国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争抢人才的重点地区,科技精英成了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争夺的主要对象。
微软中国研究院曾经宣布斥资8000万美元,招纳100名顶尖华人计算机专家。
英特尔、朗讯等大型跨国公司也纷纷仿效,“门”对“门”的与中科院打起了人才争夺战,人才争夺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跨国公司普遍采用符合国际规则的人才本土化战略,利用其独特的创新文化,尊重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形成了“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一批科技精英加盟,致使我国人才流失严重。
而人才流失将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科技知识创新与转化方面的距离。
可以说,人才流失是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第二,对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形成挑战。
虽然我国科技界在高温超导、纳米材料、杂交水稻、航空航天技术、汉字识别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受到世界科技界的关注,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还相对落后,科技竞争力有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缩短与世界科技的差距,我国曾在较长时期内鼓励引进技术和设备,包括鼓励以合资方式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全球气候变化——中国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解读

全球气候变化——中国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
早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就已经把气候变暖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科学界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府都高度关注和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气候、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科技等众多领域,时间跨度又很长,因此,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对策的制定应从国家长远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并把气候变化问题放到国家对外政治、经济与外交政策的大框架下统一考虑,以期气候变化问题朝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是_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中国发展带来的挑战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消除贫困是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必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可避免地还将增长,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形象将更加突出,无疑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1.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温室气体限控的压力增大。
京都会议后,一些发达国家试图以《京都议定书》已规定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为由,集中全力向中国和印度等“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施压。
有的发达国家甚至明确提出将发展中国家“有意义的参与”作为其批准议定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并与公约的资金机制挂钩。
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减排的理由包括:环境原因、竞争力原因、政治原因等。
虽然这些理由严重背离了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公约特别强调的:“发展中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义务,将取决于发达国家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
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及其政策

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是一种敢为人先的胆 识。
创新能力的提高应该从增强创新意识开始。
五、大学生与科技自主创新
2、建立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 。
重视基础,掌握真才实学 构建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
五、大学生与科技自主创新
3、培养各种能力,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 。
创新不是一种简单的“包装”现象,它体现的是一种更高 层次的能力,需要各种基础能力为保障,要真正的具备较 强的创新能力,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尤 其是观察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 力和学习的能力,这些要靠不断的思考与学习来获得。
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要继续推进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国防科技体制和科技宏观管理体制 等方面改革。
政策措施
2、大力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
一是财税和金融政策, 二是产业政策,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政策措施
3、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
中央财政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要切实加强科技经费 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 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曾经辉煌的古代
在公元1世纪到10世纪, 中国科学技术远远领先于欧洲国家。
直到18世纪, 中国经济仍然在世界中处于领先地位。
停滞落后的近代
长期的闭关锁国,造成我国创新能力的下降 , 西方工业革命引领欧洲国家的迅速崛起。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苦难近代史的根源。
奋起直追的现代
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就 拥有了一批在农业、工业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自主 知识产权 造就了一批拥有自主知名品牌的优秀企业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5:0 2:4805: 02:4805 :024/1/ 2021 5:02:48 AM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部分课后题 参考答案

中国马克思与当代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导论1、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请结合这一论断,谈谈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答案概要:20世界人类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一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20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推动者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推动着各国经济联系和现代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
20世纪上半叶,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新兴产业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利用、航天技术、生命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本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面貌,加速推进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
二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世纪初,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格局,有力动摇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尽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
但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
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世所瞩目的重大成就,以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丰硕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三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崩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形成。
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人类进步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国家逐步取得了民族独立,开始自主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和面临的新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和面临的新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时代主题发生重大转变,传统社会主义模式遭受严重挫折,科学社会主义面临巨大挑战的情况。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次面临科技革命的新发展、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民主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的新挑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如何应对和战胜这些新挑战,这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进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时代的变化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危机传统社会主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以严格的集中制和行政命令制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
这一实践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然而,就在现实社会主义运动席卷全球,社会主义的全球胜利似乎已经指日可待、不可逆转的时候,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却在实践中逐步陷入困境。
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慢,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失去活力,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日趋严重,人民的不满日渐增多。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产生的这些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必然的。
其主要原因首先在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历史上虽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显示出了一定的优越性,但却远不是一个成熟、完善和科学的政治经济体制。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产生的这些问题,促使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及其领导人进行深刻的理论反思和经验总结,探索新的建设理论和实践模式,从而引发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特点针对传统社会主义的弊端,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常规,领导我们党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和探索。
经过20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我们党不仅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前两步战略目标,正在向第三步战略目标顺利迈进,而且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大大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新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纷繁复杂,既为我国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们只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才能抓住各种机遇,迎接各种挑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关键词:经济发展机遇挑战当今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好转,复苏苗头已现。
但经济危机尚未完全过去,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
世界经济形势纷繁复杂,其特点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大大减慢;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进步促进世界范围内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递进和高级化;生产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新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如此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既为我国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我国面临的机遇(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给我国扩大内需带来新机遇。
前几年,宽松的外部环境导致国内企业依靠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
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也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
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导致全球经济减速时,我国经济就无法避免外需下降的严重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虽然使得我国的外需减弱,但也给我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进一步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带来新机遇。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消费结构从以吃、穿、用为主向以住、行为主升级,国内投资、消费需求潜力巨大,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大有可为。
只要应对措施得当,我国完全有条件和能力在立足扩大内需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带来重大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造成的压力同样也可以转变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
我国几年前就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实际进展不理想。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摘要: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如何积极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已经成为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世界经济的基本情况良好,主要经济体(如美国、中国、印度、欧盟等)总得来说是保持增长的。
但世界经济运行也面临着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战略性的资源价格不稳定、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和挑战.此外,全球热点地区矛盾持续、恐怖主义活动的不时发生、核威胁等现状也增加了世界经济运行的成本与风险.关键字:风险经济发展机遇挑战中国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采取正确的措施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①。
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已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局面,从全球通胀升温不止到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世界经济出现二战以来首次负增长,贸易出现大幅度下降。
就业、债务、通胀等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可能继续释放,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也可能进一步分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正在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忽视。
正确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了解该趋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的进行宏观调控,保证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进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则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全球产业调整转移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②2010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养精蓄锐、调整力量的转折点,在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和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复苏势头较为强劲,发达国家探底企稳,发展中和新兴国家稳步回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摘要】自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孕育诞生以来,从萌芽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期间也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的时代背景,也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于中国而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国社会主义机遇挑战自19世纪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历经了波折,逐渐从萌芽发展走向成熟。
它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遭遇了诸多的挫折和磨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就如同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一股新鲜的血液,因此,如何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尤其是研究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眼下的世界“风平浪静”,但是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世界上各主要国家和各大战略集团之间的竞争、合作乃至无声的较量,会是怎样的一种结果,我们还无从得知。
也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成为世界的主流,世界社会主义思潮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复兴,当然也有可能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会遇到新的更大的困难。
如果是这样的话,世界社会主义将会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低谷。
不管是新的复兴还是更大的困难,世界都会出现一种较大的动荡,这是世界各种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出现的必然结果。
现在,世界主要大国、各大战略集团都在研究未来几十年中长期世界发展大势和战略态势,这也说明,我国加强对中长期战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 新的时代背景1.1 全球化趋势加剧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平与发展日趋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科技成果的出现以及产业革命的兴起,人类社会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
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工业文明的框架,人类社会活动和观念加速跨越国家和地区,迈向全球社会以及更具活力的区域,其内涵和外延几乎覆盖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1]。
1.2 世界经济增速放缓2008年的那场金融风暴席卷了全球的经济,世界经济也出现了空前的负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在实践中的科学家分析历史:
优点和缺点并存
个人局限
知识与偏见 历史 时间
尽量客观
以科学记录为标准 独立于社会认可 独立于被叙述人的职位 独立于个人关系 独立于争议与否
提要:方法和结论
从论文发表情况观察和回顾中国近代生命科学史 历史演变-显著的发展 简要回顾中国近代生命科学史上的优秀研究工作和科学家 介绍一些近年研究的内容 讨论中国科学令人乐观的进步,及其意义 在国际上发表论文有两个向上的抛物线: 1930-1940年代;1990-2000年代 现状比较-严峻的挑战 中国优秀论文总量仍不到世界的百分之一 低于中国经济在世界所占的百分比 也不能适应中国持续发展的要求 中国科学的规模需要扩大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国科技还存在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充分建立和健全以专业人员为主导的体制
多才多艺的科学家
饶毅 (2001): 几被遗忘的中国生命科学之父:林可胜. 《世纪中国》 2001年 第一期
吴 宪 (Hsien Wu)
(1893年11月24日-1959年8月8日)
改进血糖分析方法: Folin-Wu法 蛋白质变性 的化学本质 (1929, 1931) 营养,免疫
1904 秀才 1912 清华学堂, 赴MIT 习海军造船工程 1916 麻省理工学院 学士 (主修化学/副修生物学) 1919 哈佛医学院 生物化学 博士 1920 协和医学院 生化系 助理教授 1927 《中国生理学杂志》 4位主任编辑之一 1928 协和医学院 生化系 主任 1935-1937 协和医学院 3人领导小组 1946 中央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实验院 北平分院院长, 营养研究所所长 1947 赴美, Columbia Univ., Univ. Alabama at Birmingham 合作者: 严彩韵; 吴宪x严彩韵= 吴瑞
林可胜 (Robert K. S. Lim) (1897年10月5日-1969年7月8日)
在胃肠道生理,循环生理和神经生理有重要发现 厦门大学首任校长林文庆之子 1921 英国Edinburgh大学 生理学 博士 1924 协和 生理系 主任 1927 创办英文《中国生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1928-1930 中华医学会 会长 1932 喜锋口战役 医疗救护队 1935-1937 协和医学院 3人领导小组 1937 全力组织和领导 战时卫生人员培训所和红十字会救护总队 1942 参加缅甸远征军 1942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推崇的第一位近代华裔科学家 1945 创办国防医学院, 筹办 中央研究院 医学研究所 1948 辞去 军医总署中将署长, 赴美 1952 Miles Laboratories;1959-1967 研究部主任, 第一个区分外周 和中枢镇痛的实验,证明阿斯匹林是在外周发挥镇痛作用 1965 美国科学院院士 [吴健雄(1958)、陈省身(1961)、 林家翘(1961)、李政道(1964) 、和杨振宁(1965)] 1969《美国科学院院刊》论文和 1970《生理学年评》综述
微生物学: 生物化学: 汤飞凡等 分离培养沙眼病原体 (1956) 钮经义、龚岳亭、邹承鲁、杜雨苍、季爱雪、邢 其毅、汪猷、徐杰诚,等 合成胰岛素 (1958-1965) 药理学: 邹冈和张昌绍 吗啡镇痛的脑内位点 (1962, 1964) 植物生理学: 殷宏章和沈允钢 光合磷酸化过程中高能中间态(1960’s) 生物物理: 梁栋材等 胰岛素高分辨率结构 (1971) 神经生理: 张香桐等 镇痛原理(1973) 血液学: 王振义等 维甲酸治疗白血病的特定亚型 (1988)
TP Feng (协和医学院冯德培) (1936-1941):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Vols 10-16
冯德培 (1907/2/20-1995/4/10)
饶毅 (1996): 纪念世界著名神经生物学家冯德培. 《二十一世纪》1996年4月102-107页
中国生命科学历史上的优秀例子(1950-1990)
中国人研究以往在著名杂志发表的情况
1881 J Fryer: Acoustics in China. Nature 448-449 清末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翻译、英国人傅兰雅(Fryer)翻译了同事 徐寿关于律管管口校正的成果 在国外研究发表的原始论文(部分)
1927 1928 H Zinsser & FF Tang 哈佛医学院汤飞凡 DH Weirich & C-C Wang (宾夕法尼亚大学王家楫) J. exp. Med. 46:357-378 Science 67:270-271
Chen KK (协和医学院陈克恢) and Schmidt CF (1924). J. Pharmacol. Exp. Ther. 24:339-357. Chen KK (协和医学院陈克恢) and Schmidt CF (1926). J. Am. Med. Assoc. 87:836-84. Scott CC, Robbins EB and Chen KK (礼莱药厂陈克恢) (1946). Science 104:587-588. Scott CC Robbins EB and Chen KK (礼莱药厂陈克恢) (1946). Science 105:176.
优秀研究和著名杂志
具体评价一个研究,不能依赖看论文的杂志出处
论文发表情况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总体情况
生命科学著名杂志
Cell, Nature, Scienc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自然》、《科学》、《细胞》、《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自然》的几个分科杂志: Biotechnol, Cell Biol, Immunol, Med, Neurosci, Structural Biol,
1928 1928 1935 1937 1937 1938 1938 1945 1946 1946 1946 1948 1950
HC Chang 霍普金斯大学张孝骞 & GA Harrop, Jr. J. Clin. Invest. 5:393-405 HC Chang张孝骞, GA Harrop, Jr., & BM Schaub, J. Clin. Invest. 5:407-474 CK Hu 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胡传揆 , & Green HSN Science 81:25 WB Lewis, WE Burcham, & WY Chang 卡文迪许实验室张文裕, Nature 139:24 WY Chang, 剑桥大学张文裕, M Goldhaber & R Sagane Nature 139:962 SH Yu 曼彻斯特大学WL Bragg的研究生余瑞璜 Nature 141:158-159 E Lee, GBBM Sutherland & CK Wu 剑桥大学吴征铠 Nature 143:669 D Keilin & YL Wang 剑桥大学王应睐 Nature 155:227-233 MC Chang 张明觉 Science 104: 361-362 CC Scott, EB Robbins, & KK Chen 礼莱药厂陈克恢 Science 104:587-588 CC Scott EB Robbins & KK Chen 礼莱药厂陈克恢 Science 105:176 L Levenbok & YL Wang剑桥大学王应睐 Nature 162:731-732 FZ Wang瑞士巴赛尔大学王复周 Nature 165:277
Neuron《神经元》 Mol Cell《分子细胞》Genes and Dev《基因与发育》 EMBO J《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杂志》 Immunity《免疫》J. exp. Med.《实验医学杂志》 Development J Cell Biol
中国以往在著名杂志发表生命科学论文情况
综述杂志(部分) 科学院植物所汤佩松(1983):《植物生理年评》个人科学生涯 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 上海生理所冯德培(1988):《神经科学年评》个人科学生涯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胥彬(1981):《药理科学趋势》综述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北京医学院韩济生(1982):《药理和毒理年评》综述 Annual Review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科学院生物物理所邹承鲁(1991):《生化科学趋势》综述 生物物理所邹承鲁(1995): 《生化科学趋势》回顾胰岛素合成 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中国生命科学历史上的部分优秀例子(1920-1949)
药理学: 遗传学: 植物生物学: 生理学: 陈克恢 (KK Chen) 李汝祺 (J-C Li) 李继侗和殷宏章 冯德培 (TP Feng) 张锡钧 (HC Chang)
麻黄素的药理 (1924) 染色体畸变对果蝇发育的影响 (1927) 光合作用的瞬时效应 (1929) 神经信号传递,神经可塑性 (1936-1941) 乙酰胆碱的作用 (1933-1937)
主要从生命科学讨论
中国科学:显著的发展和严峻的挑战 ——历史演变和现状比较 饶毅 美国 华盛顿大学 (圣路易斯) 中国科学院 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 神经科学研究所 Yi Rao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MO, USA Shanghai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CAS 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CAS
汤飞凡,张晓楼,李一飞等 (1956). 沙眼病原研究:I.沙眼包涵体的研究.微生物学报 4:114. 汤飞凡,张晓楼,李一飞等 (1956). 沙眼病原研究:Ⅱ.猴体传染实验.微生物学报 4:15-23. 李一飞,卢宝兰,张晓楼,汤飞凡 (1956). Ⅲ.病毒分离试验.微生物学报 4:25-32. 汤飞凡,张晓楼,黄元桐等 (1956). Ⅳ.接种鸡胚、分离病毒.微生物学报 4:189-210. 汤飞凡,张晓楼,黄元桐等 (1957). Ⅴ.沙眼病毒分离技术的改进.中华医学杂志 43:8186. 邹冈,张昌绍 (1962): 脑室内或脑组织内微量注射吗啡的镇痛效应.生理学报 25:119-128. 邹冈,张昌绍 (1964): 吗啡镇痛作用部位的脑内微量注射研究.中国科学 13:1099-1109. Chang HT张香桐 (1973): Integrative action of thalamus in the process of acupuncture for analgesia. Scientia Sinica 16: 25. Huang ME, Ye YC, Chen SR, Chai JR, Lu JX, Zhao L, Gu LJ and Wang ZY (上海第二医学院王振义) (1988). Blood 72:5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