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尤凤伟小说“胶东味儿”中的方言运用因素
尤凤伟80年代民间化写作转向及美学意义

尤凤伟80年代民间化写作转向及美学意义作者:李涵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9期内容摘要:80年代中期,尤凤伟的写作发生了转变,他置身于现实民间之中,杜绝观念先行或承载过多揭露、控诉的主题,从而表现一个原生态的、真实且充满血肉的民间文化空间,而对于这一转向产生的原因,包括文学史背景、尤凤伟个人文学观念的变化,以及写作转向带来的文学、审美价值进行探究是进一步解读尤凤伟“民间”建构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尤凤伟民间化写作转向通观尤凤伟早期的小说创作,在1984年发表于《胶东文学》的《庞跑婆婆》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这篇小说区别于尤凤伟以往的作品,呈现出新的写作迹象。
《庞跑婆婆》并没有牵涉当时伤痕、反思小说着力关注和表现的较为宏大的历史主题,而仅仅叙写了一个“西莱子”讨饭女人在村庄安身立命的故事。
小说的展开空间是小村子,出场的人物是地地道道的民间百姓,且小说以庞跑婆婆为中心书写的是乡村民间的家长里短,几乎未曾涉及重大历史背景,土地私有、公有的变迁也仅仅着微量笔墨,以作为小说的叙事时间。
而最为出彩之处应当是庞跑婆婆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刻写人物的成功与否就在于人物性格展现的到位与否。
庞跑婆婆凭借着在乡间调停的本领成为了小村子里的名人,她那种乐于助人的热心肠赢得了村里人的尊敬,然而在春播忙碌的关节,庞跑婆婆将一家的鸡扔进另外一家的菜地以引起事端,为的是获得存在感,这又体现出一个乡村民间妇女所固有的局限性,让人哭笑不得,从而把庞跑婆婆可爱又可恨的性格揭示出来。
与此同时,小说中的“照面不打腔”、“天天不拉”等带有幽默感的方言和“扎小人”等民间风俗也让小说充满了民间意味。
总之,《庞跑婆婆》这篇小说其典型特质就在于尤凤伟置身于现实民间之中,而杜绝观念先行或承载过多揭露、控诉的主题,从而表现了一个原生态的民间文化空间、一个真实且充满血肉的民间女性。
这与之前的《好种三年》《登台》《宴会正在举行》等作品的写作形态已然完全不同。
鲁迅作品中方言俗语的运用

鲁迅作品中方言俗语的运用
鲁迅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在其作品中,他善于运用方言俗语,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生动、具体、又鲜明的时代画面,使作品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语言,更能打动人心。
鲁迅的方言俗语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语言的多样性
鲁迅的作品中不仅使用了普通话,还涉及各种方言和地方语言。
在《阿 Q正传》中,鲁迅不仅用普通话,还混杂着青岛方言、北京方言以及1919年的时事用语等,这种运用让阿Q这个人物更加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
二、方言的生动表达
鲁迅的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方言,使其作品更加贴近人民生活语言,生动表达人物性格和情感。
例如,《风波》中:“我不想再闹得我不像人样,如同北平佬炫骗的那样……”北平佬这个词用法流行于海军文化中,而用在小说中,则表现出主人公的口音特点和文化背景。
三、俗语的离奇运用
鲁迅的作品中运用的俗语,既有传统的俗语,也有自己创造的俗语。
例如,在《阿 Q 正传》中,就有“治则必死,乱则转生”,这句话虽然是鲁迅自创的,但却像一句格言,生动地表现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
四、方言俚语的化用
在鲁迅的作品中,方言俚语也时常被运用。
例如,《狂人日记》中的“冤家路窄”,这是南方地区较为普遍的俚语,却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困境。
刘庆邦短篇小说中方言的运用

( 4)改绝 不敢把 弟 弟抱 到娘 身边去 吃奶 ,耽 误娘 干
《 谁 家 的小姑 娘 》 ) 题,如方言的过分使用在一定程度 上会阻碍读者对小说的阅 活 ,娘 会 生 气吵人 的 。 ( ( 读 与接 受 。作 家在 创 作 过程 中如 何在 普 通 话和 方 言 之 间找 到
一
例 ( 3 )可 以根 据 上文 “ 胖 ”和 “ 瘦 ”, “ 大 ” 和 她| 庆押短篇小说 申方源自 运 用 口常国雪 摘
要:刘庆 邦是一个以 乡土小说创作 为主 的作家 ,他从豫 东平原的 乡间小镇 、煤窑中找到 了创作的源泉 ,在这片土
地上默默的耕耘着 。豫 东方言作 为刘庆邦的母语像血液一样在他 的小说 中滚滚流淌着 ,本文以刘庆邦短篇 小说 为语料 ,探
讨刘庆邦小说方言运用的特 点。 关键词:刘庆邦 短篇小说 方言
的研 究 重视 不 足 。 方 言 是 民族 共 同 语 的地 域 变 体 ,每 一 个 人 都 生 活 在 特 定 的 地 域 之 中 , 以某 种 方 言 作 为 自 己的 母 语 。 小 说 家 们 从
情况下选用方言 ,具有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例如: ( 1 )为 了抢饭 时,乞丐转 过一 家有一 家。 (《 小小的
短篇小说为语料 ,探讨刘庆邦小说方言运用的特色。
一
、
方 言 的运 用 方 式
文学 是 语 言 的艺 术 ,文 学 的 艺 术生 命 在 于它 的可感 性 ,
况 下不会产生语义 理解的偏误 。同时其他方言 区的读者 在
陌生 化 是一 种 增加 可 感 性 的重 要 手 段 ,要 达 到 陌生 化 就 要克 阅 读 时 可 能会 产 生 一 种 距 离感 和 陌 生 感 ,增 加 读 者 的 阅 读 服 自动化接 受的习惯定势 。小说家们吸纳汉语方 言话语资 兴 趣 ,具有 较 强 的 审美 作 用 。例 如 :
最新-文学作品方言另类功能及翻译 精品

文学作品方言另类功能及翻译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恰当地使用方言,有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营造浓郁的地域氛围,增强作品表现力,但与此同时也给译者出了道难题,如何将这些富有表现力的方言译成目的语,同时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艺术特色。
在翻译方言之前,我们必须明确方言的功能。
[1]对于方言在文学中的功能,胡适曾经高度赞赏,认为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
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人的神情口气。
古文里的人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活人。
[2]一些学者在研究方言翻译时,也往往强调方言的社会属性。
方言被定位为已进入标准语的方言词语或已被大众所接受的方言词语甚至一些粗俗的口语词,需要与人物的身份、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一致性。
[3]方言的功能不外乎是确立地理背景、表明人物身份、反映地方民俗、产生幽默效果、使语言简洁、使人物生动等等。
[4]根据上述功能,方言的使用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整部作品都用方言写成,另一类是利用方言词语塑造人物形象。
在前者中,方言只是一种交际工具,和任何语言一样,对它不必作特殊处理,直接译成标准语即可,而后者可以用一些已进入标准语的方言词语或已被大众接受的方言词语甚至一些粗俗的口语词来表达。
[5]韩子满根据方言的这两种功能,也建议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他认为用于确立地理背景的方言功能,我们只能束手无策,放弃在译文中传达这个功能的努力,而用于表明人物不同的身份和教育的功能,可以采用其他补偿的手段来传达这个功能,即汉语通俗表达法和加注。
[6]另外,张谷若先生曾用部分山东方言翻译哈代小说中英格兰威塞克斯的方言,这种饱受争议的方言对译法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突显人物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传递原文中的乡土气息。
[7]由此可见,方言功能主要为两类,一是确立地理背景,二是反映人物社会地位。
胶东方言音韵结构特征与地理、政区和移民关系

胶东方言音韵结构特征与地理、政区和移民关系关键词:胶东方言;音韵;地理;政区;移民摘要:胶东方言的音韵结构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半岛地域几近封闭,很少受第二方言的接触感染和冲击,其方言内部结构特征一致性强。
方言间的主要差异与古代政区的划界相吻合,而来自不同方言区的驻军世代定居隶籍胶东,对胶东方言的发展产生了独特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H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07)02-0062-05自然地理环境是制约语言或方言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方言差异的形成还与人文历史等因素有关。
桥本万太郎指出:“语言历史上的演变,大部分都不是由该语言内在的因素引起的。
那么,比亲属关系更重要的是跟周围语言的互相影响,和作为其结果的整个结构的区域性推移和历史发展。
”桥本的说法虽然未免失之偏颇,但他对地理、历史等因素的注重,却有着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重农轻商、安土重迁的观念植根于国人心中已久,自秦始建帝制,二千余年以来,中国的地方行政一直有着严密的区域划分和严格的政治管理制度,这一切不可能不对方言的发展演变产生影响。
周振鹤等指出:“这种行政区划制度对全国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使得一府(或与府相当的州、郡)或一省(或与省相当的路、州)之内的语言、风俗等文化因素趋向一体化。
特别是唐宋的州和元代的路、明清的府所辖的地域不大不小,对于一体化来说是最适中的。
……因此州(府)属各县与州(府)治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之间的密切接触,也必然有助于消除各县方言的特殊之处”。
这自然会使同一地域的各方言内部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胶东半岛位于胶辽官话区的核心地带,包括今烟台、威海、青岛三个地级政区,共27个县市。
从来源看,胶东方言的音韵结构有着较强的一致性,其共同特点主要表现为:(1)古知、庄、章组开口字(止摄除外)方言今音与《中原音韵》音类之分合关系基本一致,大致按“知二、庄组:知三、章组”分为两类。
2016高三3月月考文化生活2单元复习题解析

• 材料一 推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要立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践,实现 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 依托丰厚文化资源,拓展物质和非物质文 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实现文化遗产资源 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科技与文化的 结合,提升文化创意的科技含量,满足人 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 在多年倡导并组织开展全民阅读工作、建设“书 香中国”的基础上,2015年全民阅读工作将加 大优秀出版产品供给,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读物推 荐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读书活动,以激发 群众阅读热情,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样 做会
• ①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 ②引领社会思潮,消除各种文化差异
• 材料二:粤北某村借自然山水、融自身历史于一体,展 现着浓郁的耕读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该村顺应时代 要求,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焕发青春走进了新时代。该 村没有照搬其他地方旅游经验,而是从地方实际出发, 充分尊重当地文化,依据山水秀丽和古建筑保存完好的 特点,着力挖掘休闲旅游的文化特色,用美丽乡村建设 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也让游客体味农村的古朴风情,既 发展经济更保护了绿水青山。
• 屠呦呦获奖后发表感言:“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 界人民的礼物,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 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 个荣誉。”屠呦呦同时也指出:“中医是宝库,但拿来 就用还不够。”如果死守着老祖宗的宝贝,固步自封, 中药只能是“一筐草”,无法变成“一块宝”。
•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 分析屠呦呦团队成功找到制取青蒿素之法的原因。(10 分)
•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一些经典 名句至今仍家喻户晓,如“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这表明
名刊会尤凤伟:小说是如何构思出来的?

名刊会尤凤伟:小说是如何构思出来的?
我是新疆石河子大学读者史一鸣,读了作家尤凤伟发表在贵刊今年第6期的中篇小说《命悬一丝》,感觉写得很精彩。
小说紧紧抓住命案到底该如何定罪展开故事,既引人入胜又令人深思。
我以前读过尤凤伟老师的《鸭舌帽》《中山装》,感觉他的小说构思都很巧妙,都有一个道具或抓手,然后展开故事,很紧凑又很吸引人。
我不知道尤老师在构思小说之前是如何捕捉到这个道具或抓手的,能否谈谈秘诀?
尤凤伟:石一鸣先生读小说很用心呵,提出了一个连我自己都没细想的问题。
确实,小说中常会有“道具和抓手”的存在,对小说的演绎起到不小的作用。
这并非作者的刻意为之,是自然而然地生成。
(剩余253字)。
浅析胶东方言对吉林方言的影响

化,在 吉林 方言中是 自由变体 。这种完全不分的情况大多出 表达 出的意义远远 比一个 “ 腥” 字所表达 出的意蕴更强烈, 更 现在 中老 年人 ,青年人部分 区分 。由于 国家大力推广 普通 话 具 可感 性 。 及社会知识水平的逐步提高, 这种 区别正在逐 步淡化 , 向普通 话演 变趋 势明显。 ( 2 ) 受胶东方言影响 , 普通话“ r ” 声母音节一般被 l 和零声
中图分类号 : H1 7
惹” 为“ 撩致” , 而吉林方言中发展为“ 撩人儿” 、 “ 撩扯” ; 胶东方 属于 北方 方 言 。东 北 是 多 民族 的 聚 居 区 ,因 此 东 北方 言是 多 言称 “ 乌鸦” 为“ 老 呱” , 而 吉林 方 言 中发 展 为 “ 老哇子” 。 元文化的融合 。由于政治 、 历史、 文化 原因, 东北方 言深 受满 语、 蒙 古语 、 日语等多个 民族语 言的影 响, 近代 以来的几次大 3对语法的影响
相 同。 如“ 膊( b 6 ) ” 读成“ b 5 ” , “ 破( p 6 ) ” 读成“ ” , “ 摸( m6 ) ” 读
明显 的 印 象 就 是冲 、 短、 有劲 。 例如: “ 走 不 走 ?” “ 走 !” “ 要 不 要 ?” “ 要 !” “ 还 吃不 吃 了 ?” “ 不吃 了。 ” “ 微 !” 4 . 2人 口 迁移 因素
母所取代 。
4吉林方言形成原因 4 . 1自然环境 因素 吉林 省地处 中国北部, 属于温带大陆气候 , 冬季严寒而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 2 期论尤凤伟小说“胶东味儿”中的方言运用因素隋清娥(聊城大学 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摘 要:“胶东味儿”主要指尤凤伟小说体现出的胶东地域文化特色。
尤凤伟小说“胶东味儿”的表现与成因都很复杂。
本文从方言运用角度,透过尤凤伟对地名物名、日常生活俗语、方言词语、方言修辞及民间歌谣等方言因素的运用,分析与探究其小说中的胶东地域文化特色及成因。
正是把胶东方言作为自己的语言底色,把胶东方言中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和审美价值的成分运用于创作中,尤凤伟的小说才能够呈现出浓郁的“胶东味儿”。
关键词:尤凤伟;“胶东味儿”; 地名物名;生活俗语;方言词语;方言修辞;民间歌谣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17)02-0033-11收稿日期:2017-01-10作者简介:隋清娥(1964-),女,山东莱西人,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
DOI:10.16284/37-1401/c.2017.02.004生于1930年代的小说家尤凤伟是一棵文坛常青树,从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记者》到2016年发表《我们的田野》《命悬一线》,近四十年来,尤凤伟已有500多万字的作品。
借助这些作品,尤凤伟描画了一幅幅胶东地区的风俗画卷,让文本有浓郁的“胶东味儿”。
“胶东味儿”主要是指尤凤伟小说中体现的胶东地域文化特色。
“胶东味儿”的表现与成因都极复杂,而不同的方言可以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
本文即从尤凤伟对胶东方言的运用角度,探究其小说反映的地域风貌、民俗民情等地域文化特色即“胶东味儿”。
在当代作家中,尤凤伟无疑是有着显著的方言情结的人。
身为地道的胶东人,他最熟悉的是胶辽官话。
胶辽官话也被称为“莱语”,是所谓的“齐东野语”。
由于地理位置、地势条件、移入居民较少等原因,胶东半岛地区的方言与其他地区的方言接触较少,孤立于其他方言之外。
尤凤伟的故乡是牟平市龙泉汤镇尤家泊子村。
这个地方在昆嵛山至渤海湾之间,今属烟台。
故乡的方言给尤凤伟定下了终身的语言根基。
从尤凤伟牟平-青岛-蓬莱-青岛的履历可知,虽其生存的地域文化环境发生几次变迁,但范围都在胶东。
他不仅被“胶东半岛浪漫而久远的诗性气度、浩淼海洋环境所伴的奇思幻想,甚至其氤氲着的道风仙气等作为独特之人文资源”①所滋养,还为胶东方言所浸润。
他把胶东方言作为自己的语言底色,从胶东方言土语中选择富有胶东地域文化特色和审美价值的成分,创作的作品呈现出浓郁的“胶东味儿”。
一、地名物名与“胶东味儿”(一)地名展示胶东的地貌特征作为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不同区域的语言是人们在特定地理环境作用下生产、生活的必然产物。
语言中的地名属于方言中的特殊词汇,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延续性特点。
尤凤伟小说的地名的命名即展示胶东的地域风貌。
1.就地取材的真实的山川河流村镇之名。
读尤凤伟作品,会发现大部分作品中人物活动区域的胶东化。
能明确故事的发生地不在胶东的,大概只有《延河水》《同志》《一九五七年的爱情》《革命者平野一雄》《衣①陈爱强:《20世纪胶东文学与胶东文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钵》等。
其中,故事发生在昆嵛山地区的作品很多,另有部分城市题材小说大都发生在胶东的青岛或烟台。
即使象《衣钵》这样的作品,第一人称的“我”仍然来自青岛。
为突出胶东地域的独特风貌,尤凤伟小说中的不少地名均来自生活,有的甚至使用原名。
(1)昆嵛山。
说起胶东地貌,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山区丘陵。
昆嵛山是尤凤伟小说中出现最多的一座山名。
它出现在《生命通道》《五月乡战》《生存》《远去的二姑》《姥爷是个好鞋匠》《合欢》《辞岁》《小灯》《金龟》《石门夜话》《石门呓语》《石门绝唱》《泱泱水》《隆冬》《冬日》《一桩案件的几种说法》《为兄弟国瑞善后》《幸运者拾米》《凶手》《老安的咏叹调》《晴日雪》《我们的田野》等作品中。
“昆嵛山地处胶东半岛东端,跨山东省的威海文登市和烟台市牟平区,总面积24万余亩”(维基百科),被誉为“胶东屋脊”,属长白山系、崂山山脉。
在《中山装》中,作者让故事发生在昆嵛山七十二崮之崮山,崮山是蓬莱、龙口、栖霞的界山。
在《秋的旅程》《泱泱水》《诺言》《又是清明》中,人物活动在昆洛山,而昆洛山中的龙泉汤镇这一真实地名的出现,说明昆洛山就是昆嵛山的别名。
在《生命通道》中,作者16次提到的“泽山”,应该是大泽山的变称。
在《色》的开头,作者写吴桐等人去小珠山旅游,小珠山在崂山山系,与大珠山遥遥相望,亦是真实的旅游景点。
(2)汉河等。
尤凤伟在《小灯》《冬日》《桥》等作品中,反复写到汉河,汉河即源于龙泉镇境内的昆嵛山,流经龙泉汤镇。
在《雪尘》中,唐朝夫的老家在沽河岸边,沽河在青岛莱西。
在《生命通道》中,作者写到的五龙河在莱阳,是由五条河流汇合而成的。
汉河、沽河、五龙河等都是一些真实的河流的名称。
(3)青岛。
胶东三面环海,海滨城市较多。
尤凤伟的城市题材的创作大都以青岛为故事发生背景,如《瞬间》《泥鳅》《色》《相望江湖》《鸭舌帽》《金山寺》《因为我怕爱你》《雪尘》等。
《雪尘》中写艳双几年前带唐朝夫儿子去中山公园看樱花,现在她答应唐朝夫,将在蒙古路下车与其见面。
中山公园、蒙古路这些名称都是真实无误的存在。
中山公园在《因为我爱你》中再一次出现,昭示了故事的发生地是青岛。
《风铃》中的株洲路、劲松路都是青岛的实有路名。
《彼岸》则直接点明故事的发生地是青岛,《泥鳅》和《鸭舌帽》中“小哥”这一青岛特有的方言词语的使用,表明了国瑞打工的城市正是青岛。
(4)牟平、莱阳。
胶东地区有很多县。
《色戒》的胶东版本《远去的二姑》的内容是游击队让二姑诱杀未婚夫、伪县长宋吾健,宋是牟平县长。
《诺言》的故事也发生在牟平。
《生命通道》11次提到的莱阳,正是抗战时期中日博弈的主战场之一。
其他真实的县名还有莱西、龙口等(《诺言》)。
(5)龙泉(汤)镇、石门、尤家泊子。
昆嵛山周边的龙泉汤镇、石门等地,都是尤凤伟熟悉的真实故地,《金龟》《石门夜话》《石门呓语》《石门绝唱》《魂不附体》《泱泱水》的故事在这里及附近上演。
《远去的二姑》的二姑就是尤家泊子村人。
《泥鳅》中的国瑞原籍是“山东省牟平县上庄镇国家”,他女友陶凤家在泊子村,作家艾阳也是牟平人,老家在龙泉镇高地村。
这三人的家相距都在五公里之内。
三人的村子分明是作家本人故乡牟平龙泉汤镇尤家泊子村的拆解。
2.彰显胶东地貌特色的虚构地名。
尤凤伟小说中有些地名并非实存,但大都能显示出胶东的地貌特点。
胶东多丘陵,地势有高有低。
地势高处的村庄会以“岭”“顶”等命名,尤凤伟小说中的例子较多,如《隆冬》中的树田去“薛家岭子”杀薛胖子,《秋的旅程》中的招儿所在的镇叫“长岭乡”,《五月乡战》中的高凤山去亲家路上经过了“帽儿顶”。
而低洼之地,则以“沟”“夼”等字眼命名,“夼为胶东方言地名专用字。
主要通行于胶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和威海。
其他地方少见。
”①尤凤伟在《五月乡战》中写高金豹走投无路时投到“前夼”的舅舅家。
《生存》的故事发生在石沟村,赵武等人在饥寒交迫时想爬到“于家夼”去。
《魂不附体》中的龙泉镇泊子村人陈官在“上夼”煤矿挖煤。
《婆婆》里的“我”从姥姥家回来,在“石①颜峰、徐丽:《从社会民俗学解析青岛方言》,《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磞沟”歇息。
而“泊”是“湖泽”,胶东人把位于平坦低洼之地的村庄叫做“泊”,这是能反映胶东独特地貌的方言地名词,尤凤伟小说《泱泱水》的故事即发生在“赵家泊”,《生命通道》中的苏原家住“苏家泊”。
山东方言东莱与东潍两片用“疃”作村名非常普遍,青岛地区有数量众多的以“疃”命名的村庄。
“疃”本义为屯,村庄,《五月乡战》里的高金虎所在的村庄叫“高家疃”,《泱泱水》中与戏子曲路苟且的小娥住在“陈家疃”。
胶东又多河流,遂有与河有关的命名,尤凤伟给《小灯》中胡顺等人要去学习土改经验的村子取名“河口”,正反映出胶东的地貌特征。
在胶东,靠近水的地方也叫“埠”,《种瓜得瓜》中的牛四老汉就是“牛家埠”人。
胶东丘陵地区适宜水果生长,于是有的村庄便以果树名字命名,《木兰从军》中王木兰便是“枣园”人,《婆婆》中的姥姥家在“枣园窑场村”。
胶东以“庄”为村名的现象比较普遍,《诺言》的故事就发生在“李家庄”。
以上例举的这些地名符号成为尤凤伟小说中的一些基本元素,它们大都是胶东的一些代表性地点。
尤凤伟将那些真实的山名、河名、镇名、村名,大量运用于作品的情景构造。
他虚构的那些山名、村名,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小说增色不少。
这些地名符号大都把胶东地域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民情风俗等显示出来。
正是胶东这些特定的地理人文环境,孕育了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演绎了这样那样的人生悲喜剧,让尤凤伟小说带上了胶东地域文化的烙印,促使他形成自身的创作风格——胶东味儿。
(二)物名反映胶东的地域文化尤凤伟喜欢筛选一些物产符号进入小说当中,这些符号中积淀着丰富的胶东地域文化内涵,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1.食物名称反映胶东饮食习俗:民以食为天。
胶东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小麦、花生、大豆、地瓜等。
现在,物流畅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各种食物应有尽有。
过去,胶东人典型的饭菜结构是以地瓜为主,麦面较少,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节假日或婚丧宴席佐以海产品。
尤凤伟小说既写了食不果腹的饥荒时期人们为生存而斗争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也写了物质水平极大提高之后人们生活的苦辣酸甜,其中出现的食物名称较多。
(1)地瓜。
地瓜也叫红薯,番薯等,但在胶东只有“地瓜”一种叫法。
胶东地区丘陵地貌突出,地瓜又属丰产作物,所以,过去胶东大地广泛种植地瓜。
地瓜一词出现在《生存》《色》《婆婆》《诺言》《老爷是个好鞋匠》《泥鳅》《黑天气传略》《中山装》《山地》等小说中。
《老爷是个好鞋匠》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进村是在秋天刨地瓜时。
《山地》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
在五爷生活的昆嵛山地区,“地瓜是穷人的庄稼”,是灾荒年老百姓的救命粮,是平常岁月中的主粮,作者写了自留地取消后五爷在山梁与谷地的交界处开荒种地瓜的全过程。
《秋的旅程》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
招儿家和其他农户一样种地瓜,招儿爹秋季一个人收获地瓜。
地瓜在秋天可以切成地瓜干,晒干留作冬天和来年春天吃,也可以煮熟晒干吃。
《小灯》的故事发生在土改时期,胡顺母子吃的饭食是“地瓜干、咸菜、凉水”。
《魂不附体》的故事发生在当代,其中出现的地瓜枣,是一种用地瓜加工制成的食品。
(2)饽饽。
饽饽是“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①但在胶东,饽饽专指用麦面做成的馒头。
胶东人在制作饽饽的过程中,会依据想象力,将饽饽做成各种形状和花式,广泛应用于喜庆婚丧场合、家庭重大事件和节假日中。
可以说,饽饽是胶东人过春节、清明节、七七“乞巧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必备物品,还是盖房子上房梁等农村重大家事的必备食物,它甚至出现在人生从满月、百日、周岁、结婚、祝寿、殡葬等各个生活环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