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千秋白马寺

合集下载

白马寺百科知识

白马寺百科知识

白马寺百科知识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著名寺庙,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

它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寺庙之一。

白马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建立于东晋元和年间(公元350年至352年)。

以下将对白马寺的历史、建筑和文化进行介绍。

白马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当时有一位名叫法云的高僧,他在寺庙建造之前曾在这里修行。

法云因为骑着一匹名叫白马的马而得名,因此寺庙也以此得名为白马寺。

在唐代时,白马寺成为了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学者和僧侣前来学习和修行。

在白马寺的发展过程中,曾多次毁于战火,但每次都得到了重建。

白马寺的建筑布局非常庞大,占地面积达到了8万多平方米。

寺内主要由大雄宝殿、卧佛殿、方丈楼等建筑构成。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雄宝殿,它是寺庙的核心建筑,也是寺内最大的殿堂。

大雄宝殿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金身,佛像高达17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佛像之一。

卧佛殿是白马寺另一个重要的建筑,内有一尊长达35.5米的卧佛,是世界上最长的卧佛之一。

方丈楼是寺庙的官方办公楼,也是僧侣休息和学习的场所。

白马寺不仅在建筑上具有独特之处,还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瑰宝。

寺内保存有大量的佛教文物和经典,包括佛像、佛经、碑刻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白马寺石经,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佛教经典。

白马寺石经由1125块石板组成,总字数达到了14万多字,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此外,白马寺还有许多精美的壁画和彩塑,展示了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除了建筑和文物,白马寺还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研究中心。

寺内有许多禅宗名师曾在这里讲学和传授禅宗教法,对中国佛教禅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白马寺的禅宗学派以无相宗为主,强调通过禅定和觉悟来实现解脱和智慧。

白马寺的禅宗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白马寺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寺庙,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宿白马寺原文及赏析(最新)

宿白马寺原文及赏析(最新)

宿白马寺原文及赏析原文: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

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译文汉代白马驮经的事早已过去,只剩下断碑和残破的古庙留下遗迹。

这茅草房上吹起了萧瑟的秋风,一夜的浙沥秋雨给人带来了多少别思离情。

注释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十二公里处。

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我国最早的一座官办佛寺。

白马驮经:传说汉明帝遗使去天竺(今印度)求佛法,有天竺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至洛阳,同时有白马驮经而来,故所建佛寺名白马寺,白马驮经即指此事。

典出南北朝《汉法本内传》与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四:“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

寺在西阳门外三里御道南。

帝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

金神号曰佛。

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经像焉。

时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名。

”刹(chà):佛寺。

萧萧:风声。

羁思:即羁旅之思。

在外做客思念故乡的心情。

赏析:诗先写入白马寺时所见所感。

作者从眼前的断碑残刹想起白马驮经的`往昔盛事,一“空”一“见”的鲜明对比,极为准确地传达出他当时的感伤情绪,从中透露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接着,抒写宿白马寺的感受。

破旧的茅屋,萧萧的秋风,沙沙的雨声。

触发起作者思乡念亲的愁情;在这环境的演染与衬托下,“浓”字就显得极为自然而突出。

至此,伤时之恨,身世之感、羁旅之愁在诗中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因而使此诗成为继《枫桥夜泊》后的又一写愁名篇。

对比《宿白马寺》和《枫桥夜泊》两首诗,可以发现两者有共同之处:两者写的都是秋天,前者为“秋风起”,后者为“霜满天”;两者均写到夜晚,前者为“一夜雨声”,后者为“江枫渔火”;两者都写到愁苦,前者为“羁思浓”,后者为“对愁眠”。

【宿白马寺原文及赏析】。

白马寺的对联

白马寺的对联

白马寺的对联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之一,也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之一。

自建成以来,白马寺一直是中国佛教的重要中心,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

白马寺的建筑群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四周围绕着众多的佛殿、方丈楼、藏经楼等建筑,整体建筑布局庄严肃穆,充满了宗教氛围。

寺内供奉着大量的佛像、经书和古代文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白马寺藏经洞,据传是唐代高僧鬼谷子在此建造的,里面保存着大量珍贵的佛经和文物,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白马寺的对联也是非常有名的,每对对联都反映了白马寺的建立宗旨和精神内涵。

其中最著名的一副对联是:“梵寺横山宇宙,华夷五族同心”,寓意着白马寺是一个超越国界和种族的宗教圣地,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信徒,共同修行,共同感悟佛法的智慧。

白马寺的对联还有许多意境深远、寓意深刻的作品,比如:“佛国来临喜气吐,万方和合礼容新”、“金刚力士奉旨来,般若法船载信伦”、“从前佛国今在处,人间净土亦闻名”等等。

这些对联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富有艺术性,是白马寺建筑群的精华之一。

白马寺的对联还反映了佛教的核心价值观,比如“般若波罗蜜多,大悲智般若”,寓意着般若智慧和大悲心是实现解脱的关键。

又比如“万卷阴经总藏普”、“一身沽慧谨修实”,提倡信徒勤观经、慎修行,修身养志,提升自我修养。

白马寺的对联不仅是建筑物的点缀,更是承载历史文化和宗教智慧的精髓,深深影响着信徒和游客的心灵。

在白马寺的蓝天白云下,每一幅对联都宛如一幅画卷,展现着佛教的智慧和慈悲,引导着人们走向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来白马寺朝觐,感受这份来自心灵深处的宁静与感动。

第二篇示例:白马寺,又称“觉圣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之一,是中国佛教的发祥地之一。

白马寺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白马寺是中国佛寺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文物最丰富的寺庙之一,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刹”之一。

白马寺古今励志对联

白马寺古今励志对联

白马寺古今励志对联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

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白马寺古今对联:
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
佛门虽广不度无缘之人
大肚能容,容尽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尽天下可笑之人。

金人入梦白马驮经;
读书台高浮屠地迥。

年年坐空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怀
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以忍为高。

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白马寺 诗词 词林正韵

白马寺 诗词 词林正韵

白马寺诗词词林正韵
好的,下面是一首符合你需求的诗词:
《白马寺》
古寺深藏幽谷中,千年白马驭晨风。

霞光破雾禅房现,翠影摇波塔院通。

香客虔诚祈福祉,高僧入定悟真空。

人间净土何方觅,唯有灵台一念同。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 68 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释教发源地)和“祖庭”(祖师之庭)。

白马寺典藏文物主要有二颗释迦牟尼佛舍利、中华古佛、元代十八罗汉夹纻像等。

1961 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绍河南白马寺的旅游景点

介绍河南白马寺的旅游景点

介绍河南白马寺的旅游景点河南白马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白马寺镇,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刹"之一。

白马寺始建于东晋时期,历经千余年的兴废及重修,是中国佛教的发祥地之一。

白马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白马寺内的旅游景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大雄宝殿、风雨桥、西塔、白居士塔等等。

这些景点无一不体现了中国佛教的深厚底蕴和壮丽建筑风格。

首先,大雄宝殿是白马寺内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大雄宝殿始建于北魏时期,是白马寺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寺内最庄严肃穆的场所。

大雄宝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的塑像,护法众多,供奉的佛像庄严肃穆。

殿内的壁画和彩绘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展示了佛教的教义和传统文化。

其次,风雨桥是白马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风雨桥始建于东晋时期,是一座古老的木结构桥梁。

这座桥梁极具工艺价值,展示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精湛技艺。

桥梁上栏杆雕刻精美,桥面铺设的木板均有历史悠久的纹饰,给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感觉。

在桥梁上漫步,仿佛穿越时光,感受千年古刹的历史魅力。

西塔也是白马寺的一大特色景点。

西塔始建于唐代,是一座罗汉塔,高约20多米。

塔身共有十五层,内部设有楼梯可以参观每一层。

塔身上密布的雕刻和浮雕展现了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魅力,刻画了佛教故事和传统文化的场景。

登上西塔的顶层,俯瞰整个白马寺,可以欣赏到壮观的景色,感受佛教的宏伟与博大。

白居士塔也是白马寺内的一处著名景点。

白居士塔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一座七层砖塔。

塔身上布满了精美的浮雕,刻画了佛教故事和历史传说。

塔身之间有细致的雕花,每一层的顶部都有特色的砖雕装饰。

白居士塔作为白马寺的重要标志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观。

除了以上这些景点,白马寺还有其他许多值得一看的地方。

例如,藏经楼是白马寺内保存佛教典籍的场所,内部珍藏了众多古代佛经。

另外,白马洞是寺庙里的一个石窟,内部有石雕佛像和壁画,展示了佛教艺术的瑰宝。

感受古老力河南的白马寺

感受古老力河南的白马寺

感受古老力河南的白马寺河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着丰富而古老的历史遗迹。

而在这片土地上,有一座具有重要意义的佛教寺庙——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郑州市东郊,这里不仅是佛教信仰的圣地,也是中国佛教艺术和文化的瑰宝。

白马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据传是东汉末年天师张道陵的门人张旭国举荐给曹操的地方。

在隋唐时期,白马寺逐渐发展成为佛教的中心和学问的宝库。

如今,白马寺作为河南的一处重要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

来到白马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寺庙的雄伟气势。

经过千年的岁月洗礼,白马寺的建筑已经成为一种沧桑而威严的存在。

寺庙内外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摩崖石刻、木雕、砖雕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

走进寺庙,可以看到青砖石瓦的古宇宙殿和藏经殿,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而寺内的佛像、壁画和石刻更是给人带来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

除了寺庙的建筑之外,白马寺还以丰富的文物和文化遗产而闻名。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唐代的佛教艺术精品,如著名的普贤菩萨铜像和观音菩萨无著像。

这些精美的艺术品代表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让人叹为观止。

不仅如此,白马寺还有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故事,那就是著名的“白马之祈福”。

相传在唐代,文学家白居易被贬到河南时,曾经在白马寺一石像前祈福,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长恨歌》,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度。

白马寺所处的自然环境也非常优美,四周被翠绿的山峦环绕,空气清新宜人。

在这里,你可以散步在青山绿水之间,感受自然的力量与宁静。

寺庙里的花草树木也给人带来一种宁神的感觉,仿佛让人回归到古代的世界。

最后,在白马寺的旅游中,你也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河南美食。

河南以其特色炒面、豫菜等美食而闻名,这里的餐馆和小吃摊都可以让你领略到地道的河南味道。

同时,还能品尝到一种白马寺独有的素斋菜肴,让你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白马寺作为一处拥有悠久历史的佛教圣地,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迹。

白马寺简介

白马寺简介

白马寺简介白马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市区南郊,距离洛阳市中心约12公里,占地面积约238亩。

白马寺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刹之一,被誉为“山西寺宝、陕西太乙、河南白马、湖南岳阳”,素有“天下名刹”之称。

白马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始建于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悠久历史。

寺庙原名白马寺婆罗门,初建之时主要供奉的是佛教的菩萨,后来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佛教的一大中心。

白马寺的名字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韦驮菩萨在此地讲法时,曾骑一匹白马,因此寺庙得名白马寺。

白马寺作为佛教的圣地,每年都吸引着无数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白马寺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寺内的建筑主要分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以及后殿等。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大雄宝殿,内有一尊高达14.2米的铜制释迦牟尼佛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整体铜佛像。

除了佛殿建筑外,白马寺还拥有数十座古塔和大量的佛像石刻。

其中最著名的是白马寺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二十一窟岩壁上的佛像石刻表现出了浓郁的北魏艺术风格,尤其以造型逼真、刀法精湛而闻名。

白马寺还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研究中心,寺内的藏经楼保存着大量珍贵的佛经和佛教经文,吸引着众多学者前来研究。

此外,白马寺也是中国佛教泥塑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寺内的泥塑作品精致细腻,形象逼真,寓意深远,深受游客的喜爱。

白马寺还是中国佛教界的重要活动场所,每年佛诞、佛教节日等重要时刻,寺庙内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和佛事活动,吸引着大量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和参与。

白马寺所处的环境非常优美,四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寺庙内的花木扶疏,庭院幽静,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祥和的氛围。

寺庙周边还有许多古建筑和自然景观,如白马寺华阳湖、白马寺森林公园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选择。

白马寺不仅是佛教的圣地,也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寺内的佛教文化和艺术品珍藏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与宗教信仰的结合。

寺庙还设有佛教艺术馆和博物馆,给游客提供了更多了解佛教文化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读】白马寺内有一对联宝笈东来,经归清凉,法藏兰台贯古今;金人西应,声焦化下,寺启白马昭日月。

最先将佛教传入中的两位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也许没有想到,佛教文化给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

再过六十多年,中国第一座古刹洛阳白马寺就两千岁了。

两千年的岁月,许多人们无法想象的事情在悄然改变中,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教的中国本土化。

佛教原本是外来宗教,在两千年间,演化出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大凡来到白马寺拜访的人,大多都是为了感受近两千年来沧桑往事。

白马寺在古都洛阳城东十二公里处,北依邙山,南望洛水,隐身于郁郁葱葱的古木丛中,红墙青瓦的殿阁和高耸入云的宝塔,显示出它与众不同的风采。

中国第一古刹称号迫使每一个人来访者不得在这里不小心翼翼,屏息凝神。

洪钟响起,香烟袅袅,漫步寺内,近两千年的古朴与厚重油然而生。

祖庭衣钵遍名山,白马真经传奕世。

在寺内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我看到了这副对联,它写透了白马寺,浓缩了近两千年的时光。

在人们眼中白马寺已演绎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类似今天人们说的标志性建筑。

这座象征着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建筑,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而它的缘起却要从白马真经的故事说起。

公元64年的一天,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金人,身长丈六,飞绕殿庭。

第二天早晨,皇帝召集大臣,说到此事,太史傅毅答曰:臣览《周书异记》,谓西方有大圣人出;灭后千载,当有声教流传东土,陛下所梦,将无是乎?汉明帝听后即遣大臣中郎将蔡愔、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

当时东汉建立不久,还没有取得完全控制西域,因而他们走得非常艰难。

可以说,一路西行,饱受磨难。

据说最后抵达阿富汗一带时,出发时的18人仅剩下了蔡愔和王遵两人。

碰巧他们遇到了在那里游化宣教的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大师,还见到了梵本佛经六十万字及释迦牟尼白毡佛像。

东汉使者敬请二高僧东赴震旦弘法传教,便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极为礼重这两位高僧,躬亲迎奉并请其禅居鸿胪寺。

翌年,汉明帝由敕令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修僧院,建起一座精舍,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便命名这座精舍为白马寺。

就这样,佛教便正式传入中国了。

寺在中国原本是指的官府机构。

我国古代三公所居称为府,九卿所居称为寺,秦朝凡宦官出任外庭职务,官舍统称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后来官府都引申为官寺,自从出现白马寺后,寺逐渐成了一种专有的称呼,到了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又以伽蓝为寺的名称,隋炀帝大业中有改为道场,唐朝复改称寺。

这些称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佛教接受程度的变化。

今天人们往往将寺和庙连在了一起,笼统地称之为寺庙。

其实在古代寺是外来宗教的宣传场所,供奉的佛;而庙则是为纪念忠贞优秀人士建立的场所,规模要比祠大,如文庙、关帝庙等等等。

从大层次上来说,寺里的佛超然世外,庙里的神偶像化的人。

有人说,佛教传入我国时,西域同汉朝的处于隔绝状态,蔡愔和王遵的西域之行实质上也是一次侦察性活动。

有些专家甚至认为,当时汉明帝派遣18人前往西域求佛法,其实就是为了调查西域各国的实际情况。

史料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五个年头,也就是公元73年,窦固出击匈奴,追之天山,夺得伊吾庐地,又遣假司马班超出使西域。

至此,西域才又一次归属中央政府,此时,西域已经与中央政府断绝关系65年了。

我们抵达白马寺时正是9月底,秋雨飞舞,天上地下都湿漉漉的,促人清醒,细雨洗去沾染白马寺中的尘埃,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白马寺并不大,仅有200多亩;山门前150余米处是新建的石碑坊,过碑坊后,就是放生池,再从三孔石拱桥穿过,经广场入山门后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等。

整个建筑群左右对称,体现了中国特色。

历经沧桑的白马寺,在近两千年的岁月中几经重建。

如今仅有山门的部分券石为汉代遗物,这还是人们从工匠的姓氏名字的字体上判断出的,算是白马寺内最为久远的文物。

白马是人们最为关注的,我们也不例外。

山门前两匹石马站立左右,温顺乖巧,完全没有汉唐作品中昂扬蓬勃的气韵。

它们是宋代的作品,由青石所雕,马高1.8米,身长 2.20米。

据说原为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附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三十年代白马寺住持和尚德浩法师,将这两匹石马迁置于寺门前。

进了寺门沿着左右两边的甬道一路前行,就抵达白马寺的最高处清凉台,传说这里是汉明帝刘庄乘凉读书的地方,白马寺建成后,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大师移锡其内,在寺内清凉台共译出了中国第一部汉文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

汉代的白马寺到今天的白马寺,几毁几建,可谓是经风沥雨,折射出佛教融入中国社会的历程,见证了改朝换代的兴亡。

在这中间有北魏的大兴佛教的举措,也由唐代毁佛灭佛的手段。

可以这样说,佛教虽起源于印度,但发展却在中国,毫无疑问,这种发展却是非常艰难的。

白马寺内有座焚经台,就见证了这种艰难。

传说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久,佛道之间展开了辩论,当时贺正之、褚善信等690名道士上书汉明帝要与西域胡僧较试优劣以辨真伪,于是在城外筑二坛,佛、道之徒用火焚烧两家经书,结果道士经书化为灰烬,佛经烈火不燃唯见五色祥光独天,佛教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开始逐渐传播。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伪值得人们怀疑,但是却从一个侧面说明佛教传播的艰难。

而据史料记载,道教是东汉末年张陵所创,奉老子为教祖,最初叫五斗米教,或天师道,南北朝时期宗教形式才逐渐完善。

天公不作美几十分钟前,还是晴天丽日,转眼间就已经是乌云滚滚,似乎和佛教在1000多年前,所面临的遭遇相类似,时刻处在政治风云的漩涡中。

两晋时期佛教开始逐渐兴盛,十六国到北魏末年,中国北方佛教进入大发展时期,北方各地的佛寺达到3000多座,僧尼达200万之多。

今天我们所见到一些石窟大多是在这个时候开凿的。

白马寺由中国佛教发祥地而逐渐成为中国佛教活动中心,并远播日本、朝鲜、越南等地。

佛教传入东土,不仅对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梁启超、胡适等学者认为佛教进入中国,对中国文学有五大影响:中文实质扩大,仅词汇一项就增加了3.5万个;佛教文学具有极其高超的想象力,对中国文学具有解放力,《西游记》等作品就是在佛教文学的影响下产生的;印度文学的布局结构也直接影响得到我国以后的小说、评话、戏剧,对他们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等等。

白马寺内有一对联宝笈东来,经归清凉,法藏兰台贯古今;金人西应,声焦化下,寺启白马昭日月。

最先将佛教传入中的两位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也许没有想到,佛教文化给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白马寺山门的左右两面就是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大师的墓,墓前不远,是两座石碑,一座碑文记载了白马驮经的故事,另一石碑上刻着《四十二章经》。

它们诉说着当年的故事,也让人记住了两位大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