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的一课(第二课时)冯上发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
(板书课题《最后一课》,作者:都德)
活动二: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和读出多媒体展示出来的字的读音。
作家作品:
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发表有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zhā》,长篇小说《小东西》,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yào故事集》,就是以这次普法战争为背景创作的。
字词读音:




小说写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字帖(tiè)
祈祷(qí)
活动三: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本篇文章的内容。
2、学生阅读后展示。
老师提示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学生默读后,老师利用计时的方法检验默读速度。
活动四:
课堂总结
学生感受、领悟,随老师的讲解进行相应的回答。
第7课《最后一课》
执教人
主备人
上课时间
教案数










勉强(qiǎng)惩罚(chéng) 颤抖(chàn)气氛(fēn)
祈祷(qí)难堪(kān) 字帖(tiè)挟持(xié)




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发表有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zhā》,长篇小说《小东西》,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yào故事集》,就是以这次普法战争为背景创作的。

【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稿:第二单元第07课《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稿:第二单元第07课《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课题:第07 课《最后一课》(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主题。

2.抓住细节描绘,理解人物内心。

二、学习重点:学习文章经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绘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难点:学习文章经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绘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中考要求:一、预学部分【自主学习】重点答复:一、人物描绘的方法有:相貌描绘、、、等。

二、在“商讨与练习”第二题的人物描绘语句后注明人物描绘的方法。

三、朗诵24— 29 段,达成以下问题。

1. 这是小说的热潮和结局部分。

主要描绘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情、、等细节。

2.剖析以下细节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如何的内心。

2)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浑身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 3)“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3.“突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祷告的钟声也响了”都有示意,它们分别示意什么?4.“我感觉他素来没有这么高大。

”高大指的是什么?新课知识:9969、阅读17—23段,小组议论以下问题。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需牢切记着他们的语言,就仿佛拿着一把翻开牢狱大门的钥匙”怎么理解这句话?我的理解:同学理解:2.阅读 22 段,推测韩麦尔先生的内心。

谈谈他是如何想的。

我的推测:二、联合全文,议论下边的问题。

小说中,常常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即主人公。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以为是小弗朗士,有人以为是韩麦尔先生,还有人以为他们都是主人公。

谈谈你的见解和依照。

二、导学模块【合作研究】我的见解:同学见解:全班沟通记录:老师解说记录【扩展延长】中考对接【知识构造线路图】三、固学提升【讲堂检测】当堂检测阅读下边的片段,达成问题。

(甲)三味书屋后边也有一个园,固然小,但在那边也能够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静静地没有声音。

但是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可以了,先生在书斋里便大喊起来:“人都到那边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起回去,也不可以的。

人教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下册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第七课《最后一课》教学课件共60张PPT (共60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下册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第七课《最后一课》教学课件共60张PPT (共60张PPT)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 课前都已在自 学生 关课桌啦,大家怕 己的座位上了。 吵捂着耳朵大声背 还有镇上的人。 书啦。
平时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 子上紧敲着,“静 一点,静一点……” 平时“我”会迟到 会遭老师的责骂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
今天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 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 和地叫“我”“快坐好”
情节
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duó
踱来踱去 惩罚
hǎo sǒu
郝 叟 祈 祷
à o
懊悔 哽
wǔ 捂 咽
ché ng yà o shi qídăo
钥 匙
gĕng yè

督学

膝头
fú láng
小 弗 郎 士
多音多义字: ng)宁可 (nì ( )细嚼慢咽 宁 y à n 咽 ní ng)安宁 ( yè
( )呜咽
(yān)咽喉
qiăng ( )强迫 qiá ng 帖(tiě)请帖 强( )强劲 jià ng ( )倔强 tiē ( )妥帖
(tiè )字帖
——上学路上 一、(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 的观察和感受。 ——课前 二、(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 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上 三、(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 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四、(24~29)高潮和结局。 ——下课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环境作用
交待背景。 反映小弗郎士的幼稚、纯真。 渲染一种悲剧气氛。
提问: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 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 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 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 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 了他能管住自己?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最后一课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最后一课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 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 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 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 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思考为什么)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 法 语 课 情 景 。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 总有一阵喧闹,就是 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 在街上也能听到。 平常的严肃气氛。 上课前,(学生们) 开课桌啦啊,关课桌 啦,捂着耳朵大声背 书啦…… 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 桌子上紧敲着,“静 一点,静一点……” 上课前,学生们 已经都在自己的 座位上了。 韩麦尔先生踱来 踱去,胳膊底下 挟着那怕人的铁 戒尺。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 “人”与一个“国家”相互 的关系是多么重大!
老舍 《 猫城记》
都德(1840~1897),法 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 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 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 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 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 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 篇小说中的杰作。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 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热爱祖国 热爱 学习 理解老师
升华
行为:认真执教 语言:自责 赞美 服饰:极为庄重
转变
贪玩 怕老师 上课前 不爱学习 不懂事
3:环境
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烘 托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 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 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 的时代背景,并设置了悬念(布 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 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语文版

最后一课教课要点:1、心理描绘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的烈的国主精神。

教课点:麦先生对于法的解和尾作描绘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一、教课目1、介小的代背景。

2、理清小情展的四个段。

3、理解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绘及其作用。

二、教课程1、入新今日,我将学法国作家都德的国主名篇《最后一》。

在篇文章里,通一堂,向我揭露了一个深刻的主——国主。

当领土受到踩踏,尊遭到欺辱,一个无无的天真调皮的孩子,一个教四十年的一般教,又将是怎的一种表呢?2、介文背景1870 年 7 月爆的普法争是法国的。

法王拿破三世了隔绝普士用武力一德意志各邦的行,法国在欧洲的霸,故了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大。

普士直入,包了黎。

法国政府行国政策,同普士了辱没的停定,款50 法郎,并把阿斯和洛林部地域割普士。

小写于 1873 年,以束两年的普法争背景,反应了阿斯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行禁教法国言所表的悲情和国精神。

3、依据,理清小情展的四个段。

(即达成后一)明确:小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索,奇妙地了故事情展的四个段:第一个段(开——\' 小院子里 \'1 — 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周事物的察和感觉。

第二个段( \' 平时日子 \' —— \' 他那副大眼 \'7 —10)初步。

通小弗郎士的察,写出上以前教室里的情况。

——前第三个段( \' 我看些情况 \' —— \' 忘不了 \'11 — 23)展。

写麦先生授最后一的情况及小弗郎士的感觉,是小的主体。

——上第四个段( \' 突然教课的声 \' ——束 24— 29)热潮和局。

写麦先生宣告散学的情况。

——下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段找出描绘小弗郎士心理活的句子,并剖析其作用。

(1)剖析第一段。

——天真、怕提*“我想就上学了”的真实原由是什么?明确:怕提。

*“ 些情况”指什么?得“比分用法风趣多了” 了然什么?明确:指“画眉在林⋯⋯正在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复习第7课土地的誓言第二课时(冯上发)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复习第7课土地的誓言第二课时(冯上发)

课题:复习第7课《土地的誓言》第二课时上课班级七年级备课教师冯上发上课时间2017年5月22日第15周星期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法运用讲授法,情感体验法。

学法指导讨论法、交流法、自主探究法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导入复习导入:“土地的誓言”指的是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p13分钟初学新知再读课文:1、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土地的誓言”?讨论并归纳:这是作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的誓言。

2、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列举了一大串的景色、物产?3、第一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述,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相关问题。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p2-p815分钟合作探究引导析疑研读与赏析1、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谏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2、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感情?学生认真听老师的范读,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概括问题答案。

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p9-p1112分钟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深化学习拓展训练问题探究1、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这血液一样”?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文章结尾却改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战立”,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呢?学生独立思考,并说说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最后一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最后一
课文还表达了对家庭、友情和爱情的珍视和维护。
课文背景
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小镇,通过描绘小镇的风景和人物形象, 展现了小镇的独特文化和风土人情。
课文背景还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
课文结构
02
01
03
课文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 历和心路历程,展现了人生的曲折和坎坷。
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 和稳定。
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 中的挑战和机遇。
06
练习与思考
课后练习解析
练习一
本练习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 词进行掌握和运用。通过组词、 造句等方式加深对生字词的理解
和记忆。
练习二
本练习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 力。学生需仔细阅读课文,并回答 关于课文内容、主题等方面的问题。
段落3
主人公开始回忆起自己在家乡 时的生活,那些美好的时光和 难忘的记忆。
段落4
主人公感慨万分,意识到时间 过得真快,转眼间自己已经长
大成人。
段落之间的关系
段落1与段落2之间
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突出 了主人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段落2与段落3之间
通过回忆的方式,展现了主人 公在家乡时的生活情景,进一 步加深了对家乡的怀念。
3. “窥探”与“偷看”
二者都表示暗中观察,但“窥探”更强调细心地 、悄悄地观察,而“偷看”则没有特别强调细心 或悄悄地动作。
2. “雾霭”与“雾气”
二者都表示雾,但“雾霭”更常用于形容轻飘飘 的、柔和的雾,而“雾气”则没有特别强调状态 或感觉。
4. “苍穹”与“天空”
二者都表示天空,但“苍穹”更强调天空的广阔 、高远和神秘感,而“天空”则较为常见,没有 特别的感情色彩。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7课《最终一课》执教人主备人上课时刻教案数学生预习内容重点字词牵强(qiǎng)赏罚(chéng)哆嗦(chàn)气氛(fēn)祈求(qí)尴尬(kān)字帖(tiè)挟制(xié)作家作品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

宣布有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zhā》,长篇小说《小东西》,闻名短篇小说集《月曜yào故事集》,便是以这次普法战役为布景创造的。

主要内容小说写了法国阿尔萨斯区域被德国普鲁士戎行占据今后,侵犯者逼迫当地校园改教德语的事情。

最终一课,是一个具有特别含义的典型环境,由于从此今后校园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言语,承受异国文明。

这是侵犯者在军事侵占今后进行的文明侵犯。

学习方针1、全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描绘人物的办法。

3、感触文中浓浓的爱国之情。

教育重难点及处理办法1、教育重难点:学习描绘人物的办法,感触人物心里的国际。

2、处理办法:朗诵;小组协作探求;特性展现。

课时2课时教育进程榜首课时学习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课前学生倾听音乐《大漠敦煌》感触消播映音乐《大漠敦煌》和图序曲沉、伤感、悲凉的音乐。

片活动一:导入1、学生点评答复自己喜爱的言语。

2、开始知道为什么咱们喜爱汉语,由于那是咱们民族的自己的言语,是咱们的母语,咱们感到亲热。

1、传闻同学们见多识广,咱们一同看一看这是哪个国家的言语?哪一位同学知道它们的意思?其实,这三个国家的言语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咱们爱祖国!2、假设有一天咱们不能学汉语了,你会有怎样的心境?但140年前,在一个憨厚的法国小镇,一个看似一般的讲堂里,一位悲凉的爱国者,一群懵懂无知的孩子,却用他们共同的办法向自己祖国的言语离别。

这便是今日咱们要学习的《最终一课》,作者都德。

(板书课题《最终一课》,作者:都德)活动二:学生介绍作家、著作和读出多媒体展教师依据预设的内容进行辅查看预习状况现出来的字的读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教案表课题第7课最后一课(第二课时)上课班级七(1)(2)班
主备教师冯上发副备教师上课时间2016年3月11日周五
教学目标知识
与能

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过程
与方

反复诵读,理解相关语句的深刻含义。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理解本文运用的第一人称手法。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理解作品所反映的重大主题。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理解作品所反映的重大主题,理解本文运用的第一人称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案;课件
教法运用讲授法
学法指导朗诵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ppt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上一节课我们简单的了解了文章的大致脉络和内容,课文共分为几部
分?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板书:最后
一课
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并进
行回答问题。

了解学生
理解的程
度,为进
一步学习
做准备。

P1

学新课(初步探究)走进小弗朗士:
1.随着情节的发展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我眼中的小弗郎士是一个的人
3.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4.你认为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阅读
课文小弗朗士部分,并回
答问题。

使学生对
“小弗朗
士”人物
形象理解
深刻。

P2
-p
7
引导释疑(合作学习)走进韩麦尔先生:
1.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外貌、
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
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有什么作用?(比喻.把祖国的语言比作钥匙,把普鲁士
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比作监狱。

牢记民族的语言
就有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就有了信心和力量,就能团结人民,
最终打败敌人。


外貌描写: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
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
丝帽?(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
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
敬意。


学生一起阅读课文描述
“韩麦尔先生”部分情节。

加深同学
们对“韩
麦尔先
生”这种
亡国之痛
的形象描
写,从而
掌握第一
人称描写
方法。

P8
-p
11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ppt
拓展学习(深入探究)
1、两个“最后”有什么作用?(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个“最后”,
表现他当时复杂的心情,“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最后”两
个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而愤慨的心情。

他为不能教法语二神童,
他为侵略者不允许法国人学习法国语言而愤慨。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
法语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而又充满希望的心情。


2、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既不转身也不回
头,为什么?(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
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
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
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

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
痛苦之中。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激动、沉痛、依恋和
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独立思考。

巩固当堂
课所学内
容。

P1
2-
p1
6
当堂
检测(学习诊断)
生活在当今中国,你应该从《最后一课》中汲取哪些思
想营养?
学生各抒己见,回答教师
所提的问题。

锻炼
学生组织
句子及语
言的表达
能力。

P1
7

堂小结(梳理归纳)
不朽的东西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最后一课,我们看到
了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正在上演,在这种特定的时刻,埋藏
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起迸发出来,无不崔人
心魄,催人泪下。

不朽的东西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最后
一课,我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正在上演,在这种特
定的时刻,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起迸发
出来,无不崔人心魄,催人泪下。

教师进行总结,学生整理
课堂笔记。

加深对课
文的理
解。

P1
8 作业布置(检查反馈)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请你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

第7课最后一课故事情节:
序幕:上学路上
开端:上课前
发展:课上
高潮结局:下课
小说的线索: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