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全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准备:课件,每人一份表格。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入情入境——引入新诗1、谈话导入。
同学们,生活在繁华城市中的你们一定对质朴的乡村田园生活很陌生吧?可是,我国古代许多诗人却对田园风光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2.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读课题。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3、了解诗人。
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
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
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
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
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你从简介中获得了什么信息?(点击课件6下的播放器)你概括得很准确,课外知识非常丰富,这是与你平时爱看课外书分不开的。
希望大家能向他学习。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9古诗三首 《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这首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他组诗《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诗中描绘了边塞风光的辽阔,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古代战争残酷,开阔、萧索的景色也侧面反映出戍边将士生活的孤寂和艰苦。
但“孤城”中戍边卫国的将士却发出了掷地有声的豪壮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朗读古诗,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3、抓住重点词语,结合地图、想象、诵读等方式体会古诗意境。
4、感悟诗人当时的感受,体会诗中复杂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中复杂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一、初识边塞诗,揭示课题(出示田园诗和边塞诗诗句)请同学们观察两种不同主题的诗句,通过盛唐时代流行的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对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塞风光和战争为题材的诗。
(出示视频)了解盛唐边塞诗出现及流行的原因:一是唐王朝国力强盛,和一些少数民族进行多次战争;二是当时很多文人投身边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边塞诗派中比较有名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引出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1、解诗题读懂古诗的题目是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学生自学注释了解)《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四首。
2、知诗人同学们对王昌龄有什么了解吗?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交流自己对王昌龄的了解。
“七绝圣手”:“圣”有最高成就的。
王昌龄在写七言绝句上是有很高的成就的。
有圣称号是的还有谁?诗圣杜甫、孔子孔圣人...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读古诗请同学们先把《从军行》认认真真的读两遍,里面没有不认识的生字,相信同学们都可以读通诗句。
反复诵读、指导,明确朗读时应注意(节奏、韵律)2、明诗意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讨论一下诗意。
部编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教案设计

部编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4课)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按要求掌握生字。
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3.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古代少年们童年生活的情景。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扃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
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写着美丽的故事。
这些画卷体现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真实再现了古代少年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看看诗中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板书课题,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2.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学生举手自由发言,可根据课外掌握的或是课前搜集的资料,知道多少说多少。
)3.师相机补充介绍范成大及其文学成就。
(课件出示: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他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今天要学习的是其中一首,这首诗描写的是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说说古诗应该怎样读?(指名说)明确:朗读诗歌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2)师范读。
(课件出示划分节奏: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个人自由朗读。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说说诗歌写的什么情景吗?3.小声自读,边读边想: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小结板书:村庄儿女耕田织布童孙学种瓜)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单元概述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
本单元以“童年”为主题,依次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次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古诗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塑造了乡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稚子弄冰》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村晚》一诗是诗人即景而写,写出了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奏的场景,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
《祖父的园子》一文,作者萧红用诗意的语言,写出了祖父的园子给自己的童年带来的快乐。
《月是故乡明》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眷恋故乡的真挚情感。
《梅花魂》通过五个小故事,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
口语交际围绕“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习作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主题,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成长历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1.会认、会写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4.引导学生练习习作,教会学生在习作中能把一件事写清楚,写具体,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5.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珍贵。
重点1.会认、会写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难点1.指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朗读,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2.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珍贵。
《古诗三首》3课时《祖父的园子》2课时《月是故乡明》1课时《梅花魂》1课时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1课时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2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1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通过描写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的劳动场面,塑造了乡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2)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能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祖父在园子里的快乐生活。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物。
•能够通过导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祖父所表现出的品质和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的意义。
•理解祖父的态度和情感。
难点:•理解较长篇幅的散文内容。
•提取人物的品质和情感特征。
三、教学准备•课文《祖父的园子》教材•教学PPT•单词卡片•情感图画•学生绘本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园艺音乐,营造园艺的氛围,引导学生关于园艺的思考。
第二步:课文呈现与理解(15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导读: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大意。
第三步:词汇学习(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词,帮助学生掌握词义,并能在课文中正确运用。
第四步:情感表达(15分钟)1.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理解的祖父的情感,用图画或表情来表达。
2.学生展示、描述并分享。
第五步:品质探究(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祖父的品质和态度,并用自己的话描述。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第六步:课文赏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感悟和赏析。
第七步: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绘本练习,让学生用绘本记录家庭中一位长辈的生活场景,并用文字配合图画描述。
五、教学反思这堂课主要围绕《祖父的园子》展开,通过情感表达和品质探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格。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引导,让学生在体验祖父快乐生活的同时,思考家庭中的长辈情感和品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全一册)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初探单元内容总述1.本组教材以“童年往事”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项教学内容。
四篇课文有展示古代儿童生活画面的《古诗三首》;有著名作家萧红回忆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快乐的《祖父的园子》;有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还有陈慧瑛描写一位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梅花魂》。
2.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
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看到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3.教学建议:(1)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配合“童年”这一专题,在课后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多项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和“习作”安排了“说童年”和“写童年”等内容。
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惜时奋进的古诗。
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指导学生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作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选择事件,要选择最能表现作文中心思想的事件作为材料,把事件的主要部分写具体。
每件事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给读者的印象才能完整而深刻。
(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该单元的整体认识。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一》精品教案

《语文园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直接抒发感情和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抒发感情的两种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选择情景进行仿写;了解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会照样子写一写。
3.通过“积累与运用”的学习,理解古诗《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会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了解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①我在读《月是故乡明》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体会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怀乡之情。
②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③读到《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我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④读《祖父的园子》时,我从课文对园子里的花朵、鸟儿、虫子等事物的描述中,体会到了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2)问题引导: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比较直接。
有的比较含蓄。
读一读上面四个小朋友说的话,结合本单元的学习,看看你都了解了哪些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3)小组交流。
(4)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引导交流:①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③抓住文章中直接表达感情的句段,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从课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中,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2.练一练,学运用。
小组交流:怎样体会到下面各段表达的思想感情?(1)出示课件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

(2)指名学生朗读。
(课件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指名学生读,评价,再齐读。
7.教师小结:外国的月亮再美,北京的月亮再好,我永远忘不掉故乡的小月亮。
对比之下,故乡的小月亮究竟好在哪里呢?(指名学生说)8.教师小结:季羡林爷爷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
季羡林爷爷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依然对自己的故乡念念不忘。
《月是故乡明》教学目标1.练习用“换位思考”等方式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2.圈画批注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温故知新1.《祖父的园子》写了“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2.《祖父的园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情感的?二、诗词吟诵,激情导入在中国人们的心中,月亮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一种寄托。
静寂之夜,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
中国人心中的月亮则寄托了华夏儿女无限的美好感情。
有无数的诗词中提到月亮,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杜甫)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袁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明月寄托了相思,明月代表着离愁。
那么在作家季羡林的眼中,明月又代表着什么呢?三、自主学习,交流感悟1.自由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那些内心感受?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汇报——事情(1)躺在场院的地上数星星。
(2)在树下点起篝火摇落树上的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学内容】教科书P2~3 内容。
【教学目标】1. 认识 5 个生字,会写“昼、耘、桑、晓”这 4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 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并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学习语文,离不开古诗词,听说咱们学校的学生不光现代文知识掌握得好,古诗词积累得更是好。
今天,我们先来对对诗,看看是不是名不虚传!1.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刚才对的诗句都是描写什么地方的生活的?像这种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我们叫作田园诗。
今天,我们再来积累一首古诗,它就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的一首。
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 课,学习古诗三首的第一首, 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正音兴xìng,兴致的意思,还有另一个音读xīng,兴旺、兴盛。
二、知人解题1. 对于范成大,你了解他吗?你知道哪些关于他的事情?范成大,南宋诗人,号石湖居士。
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为官34 年后因病辞官。
此后十年隐居在石湖,写下了六十首大型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也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2. 释题: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四时: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田园:农村生活;杂兴:各种兴致。
)三、读出诗味1. 初读,正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一生读,正音:当、供、种。
2. 再读,读出节奏。
试着给诗划出节奏,并按划出的节奏读给大家听。
指名一生读后全班齐读!3. 三读,读出诗韵。
我们都知道,古诗要押韵,你知道本诗中押的是哪个韵吗?(a), 哪几个字押韵呢?怎么才能读出这种韵味呢?谁来试着读一读?大家一起来试着读一读。
四、读懂诗意1. 学习古诗,光会读还不行,还要明白诗句的含义。
谁知道我们理解古诗文的方法都有哪些?(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别人,查字典,看插图。
)2. 现在就让我们用上这些方法,和同桌两个人合作学习,试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吧!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举手问老师。
也可以做上记号,一会儿一块交流。
学生自学,师巡视。
3. 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同桌两人同时汇报,一人两句。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白天在田地里除草,夜里还在把麻搓成线,村里的男人和女人都能担当起家庭的责任。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儿童不懂得耕田织布的方法,也在桑树的树荫下学着种瓜呢!)五、读出诗境。
思考:当我们理解了诗句含义后,老师想考考大家了,要用诗中的词语来说。
1.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儿女,童孙。
)什么年龄的人才可以称成年的男人和女人为儿女,称小孩子为孙子?(上了年纪的老翁。
)正是如此,写这首诗的范成大已经六十多了,确实是一位老翁了。
那诗中的人物真是范成大的儿女子孙吗?他这样称呼,可以看出一种什么感情来?(亲切、赞扬、称赞。
)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遍诗句。
2. 诗中的“儿女”在干什么?(耘田绩麻。
)什么时候耘田?什么时候绩麻?农村生活,不仅是耘田织布,还有很多的活计,请你结合生活中看到的,电视上看到的,书中读到的,想象一下,他们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施肥……)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看看插图,这些儿女的表情是怎样的?这么辛苦的生活,为什么一天还乐呵呵的呢?(为家庭付出很值得,很幸福。
)真好,孩子们,你们是真正理解了“各当家”的内涵了!那么,带着你的理解,齐读这两句诗。
3. 童孙——在哪里?在干什么?(桑阴种瓜。
)从“桑阴”一词,你知道是哪个季节吗?诗中有一个字,写出了幼童的可爱。
你知道是哪个字吗?你从这个字中,还读出了什么?(像爸爸妈妈一样是一个勤劳的孩子;孩子想为父母减轻劳动的负担,很心疼父母。
)如果这个孩子就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从你们的交流中,老师看出了你们对这位儿童的喜爱。
将这份喜爱带入诗句中,再次齐读最后两句吧!人常说:文字是人情感的外在流露。
那么从这首诗中,你知道范成大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首诗的吗?(赞扬,表扬,赞颂,热爱。
)六、熟读背诵看来同学们已经将这首诗完全理解了。
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么好的诗,赶紧试着背诵下来吧,一会儿老师要让男女生比赛呢,看看是男生的记性好,还是女生有智慧!七、布置作业开课之初,老师就曾说《四时田园杂兴》有六十首,那么,其余的五十九首写的又是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找其中的两首进行了解和积累。
回去以后,将今天学习的这首古诗默写给爸爸妈妈看,同时别忘了给他们讲讲古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儿女——耘田绩麻辛劳赞扬童孙——桑阴种瓜可爱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的你们,正经历着人生最美好的季节。
那么,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孩子的生活情景。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稚子弄冰》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1. 了解作者。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
南宋著名诗人。
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
2. 诗歌分段。
(生尝试,师总结)三、领悟诗意1.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取出,用彩线穿起来当作锣来敲。
2.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四、诗歌小结这首诗写孩子们在冬天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清越嘹亮。
忽然冰锣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玻璃碎裂的声音。
诗歌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
五、拓展阅读1. 交流已经背诵下来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 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六、课后作业1.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 默写《稚子弄冰》。
【板书设计】稚子弄冰稚子/ 金盆/ 脱晓冰,彩丝/ 穿取/ 当银钲。
敲成/ 玉磬/ 穿林响,忽作/ 玻璃/ 碎地声。
第3课时【教学过程】一、初感诗歌,激发疑问1. 今天我们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
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
(板书)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把这首诗写在黑板上。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 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指名读)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点评朗读情况。
3. 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问题吗?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师:好,还有问题吗?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二、指导学法,理解诗歌1. 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 集体交流。
3. 谁能说说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三、深入诵读,表达感悟1. 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2. 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背、吹”读得清晰、响亮。
3. 学生自由练读。
4.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评议。
5. 寓情于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善加积累《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夏末初秋傍晚时的乡村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
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交流:1. 选取你们组喜欢的一首乡村景色的诗,并讨论: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美景?再完成表格。
2. 尝试着吟诵好这首诗。
(如果学生来不及做,就将它留作课外作业)【板书设计】村晚青草池塘宁静优美乡村傍晚山落日牛牧童调皮天真【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古诗教学以读为主。
从读入手让学生正音,再让学生读出诗味、读出诗韵、读懂诗意、读出诗境,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读熟读通,也能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 祖父的园子【教学内容】教科书P4~7 内容。
【教学目标】1. 会写 14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4. 感受萧红新鲜自然、率真稚拙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感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斑斓的生活;童年是一支歌,歌里有我们的喜怒和哀乐。
童年是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林海音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那么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的生活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念念不忘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祖父的园子》,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2. 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2. 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同桌交流等方法理解文中部分词语。
3. 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4. 交流课文主要内容,并尝试划分课文部分:记忆中的园子(1~3 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4 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15~16 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17~19 自然段)。
三、细读品味,体会文意(一)走进“园子”,感受童年的趣事。
1. 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小女孩,她顽皮可爱,读文章相关段落,标出她做了哪些趣事,认真体会。
(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菜等。
)2. 交流: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预设一: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
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这哪里是在种小白菜,“我”就是在瞎闹。
谁愿意当当文中的小女孩,读出作者的调皮劲儿?预设二: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