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校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因素及预防机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54期2009年第16期Serial No.54
No.16,2009学习压力、抑郁症等神经症的困扰、环境适应不良、失
恋以及其他情况引发大学生的心理疾患,很大程度上导致了
自杀的发生。

这些因素,近年来已成为中国大学生自杀的主因。

花样的年华,多彩的青春,年轻生命的自我终结,真令人痛惜不已!深入研究在校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及一般规律,有助于“对症下药”,遏制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一、关于自杀理论
1.“自杀的潜在倾向”说。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
个个观念、
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这种潜在倾向的强度在婴幼儿时候即已形成,其成因是家庭环境给个人造成的恐惧、
忧虑,失意及爱憎。

那些因各自的欠缺而自卑的人具有相当的自杀潜在倾向;反之,自杀潜在倾向较小。

自杀尽管是自我毁弃,但仍是一种自我表现,是为寻求补过或解脱的唯一可行方式,因而是“超快乐原则”的最高形式。

2.“自杀的遗传本源”假说。

自杀在某个家庭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甚至连自杀的方式都一样。

比如,美国作家海明威是自杀身亡的,他的叔父和弟弟也以自杀结束生命。

这些几代人都同时不断受到自杀冲动刺激的例子似乎证明了自杀确实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3.“自杀的病源”原理。

精神病学家兹尔布格通过对大量的住院病历的研究指出,“自杀可看做是精神病人的本性发展过程的反作用,它普遍地存在于各种精神病患者之中。

”如临床上常见的躁狂型自杀(因幻觉或谵妄,病人自杀以逃避自己想象的危险和耻辱,或者服从来自上苍的密旨等);抑郁型自杀(极度沮丧和忧郁,欢乐对病人已失去任何吸引力,一门心思地唯求一死,自杀竟成了思维无法控制的本能需要);冲动型自杀(突然出现的一种病态冲动,找不出任何自杀动机或原因);神经衰弱亦有可能导致自杀(一个纷乱的外界刺激
环境会令神经衰弱者衰弱的神经痛苦不堪,因而便可能成为其
自杀念头产生的温床)。

由此兹尔布格得出结论:“精神病学中不受自杀冲动影响的单一的精神病实例是不存在的”。

4.“自杀与天象因素有一定联系”的推测。

也有一些研究认为,气温气候对生物体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诱发自杀倾向的作用。

原因是外在气温突然而剧烈的变化,会扰乱生物体的内分泌和自律神经系统的活动,如果此时不注意调节,就有可能出现一种谵妄症,从而产生自杀念头和行动。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每年春季自杀率有所上升;过高或过低的气温
也可能诱发自杀发生[1]。

5.“自杀是社会模仿”的理论。

持这一理论观点的是法国社会学家加布里尔·塔尔德[2]。

他认为,自杀有很强的传染性,这种传染性在天生易受他人影响的、特别是受自杀意愿影响的人当中格外普遍。

有事例证实不同的自杀者总是相互模仿,甚至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

“曾经在德国一家医院的一个
黑洞洞的过道里,有15个病人相继吊死在同一个挂钩上,
拔掉挂钩后,自杀随之消失。


6.“自杀与社会现实有关”。

持这一观点的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爱米尔·杜尔凯姆[3]。

杜尔凯姆用大量事实和统计数据说明:自杀不能用个人的形式加以解释,从自杀的社会环境
(包括政治生活、
宗教信仰、婚姻家庭、职业集团、经济活动)中,才能找到某个人自杀的根源和背景。

根据诱发自杀的不同社会根源,杜尔凯姆将自杀分为三类:利己型、利他型、动
乱型。

按照他的解释,利己型自杀是个人与社会联系脱节,缺乏集体支持和温暖以至滋生孤独感、空虚感和生存的悲剧感而造成;利他型自杀是个人为某种信仰或团体竭尽忠诚而献出生命;动乱型自杀则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个人感到社会适应不良甚至适应困难而产生极大恐慌、困惑时所致。

二、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因素
(一)学业
收稿日期:2009-02-04
作者简介:刘文婷(1983-),女,湖北均县人,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析在校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因素及预防机制
刘文婷
(贵州财经学院经济学院,贵阳550004)
摘要:当前在校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发展态势令人担忧。

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是27起,19人死亡;2004年为68起,48人死亡;2005年,媒体报道内地大学生自杀事件达到116起;2006年则增加到130起之多。

大学生自杀现象不仅造成了个人、家庭和学校的悲剧。

而且由于其群体的自杀特殊性、自杀动机、自杀方式、自杀后果和善后处理的复杂性而造成了巨大的社会震撼,对高校的声誉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自杀;心理因素;预防机制;心理干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09)16-0248-02
248——
1.完美主义。

在校大学生的自杀率不断上升,其中有关数据表明,越是名校生越容易轻生。

因为大学生是一个高自尊、高压力和高期望的群体,家庭、社会和自己带给自己的高要求、高标准等,导致他们产生追求完美主义的倾向。

其完美主义主要表现为:自我强加的高标准、自我评价过于依赖成功与成就、较高的自我批评、恐惧失败等等。

而当这些与现实出现矛盾的时候,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或行为就会产生[4]。

2.无法完成学业。

大学正是学生成材的关键时期,无法完成学业对大学生意味着: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没办法顺利踏入社会;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议论、嘲讽、没面子等等。

此时的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存在各种心身矛盾和众多的心理欲求,使其经常体验到失望、痛苦、悲伤、悔恨、激愤等负性情绪和严重的挫折感、不满足感,而且情绪波动大、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技巧,因而处在如此逆境中的大学生,最易出现自杀企图[5]。

(二)情感
1.家庭。

某些学生由于家教严格,习惯于接受父母的安排,顺应父母的意志,从小到大都受到父母的高期望,自己完成此种期望的原因是出自于父母的要求而不是自我实现的要求。

一旦现实与父母的高期望冲突,他们普遍害怕面对父母期望的眼神或是责难。

要么,认为自己没有做到父母所期望的“乖女儿、乖儿子”,产生自责,内疚等情绪,认为自己永远也达不到父母的期望了,从而绝望;要么,产生逆反,反抗的情绪,认为父母的期望和自己要求的不一致,想要自己做自己的,但又不敢反抗父母的安排,一方面想做自己做的,一方面又怕父母伤心,产生极度矛盾的情绪,最后选择自杀作为自我解脱的唯一途径。

2.人际交往。

某些学生由于自身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和他人相处。

往往处于没有朋友,一个人独来独往的境地。

生活或是学习上有什么困难或是烦恼都处于无人倾诉的状况。

自身负面情绪越堆积越多,无处发泄,心理失衡。

和室友关系处理不善,让这类学生觉得不愿意回到寝室,和室友关系矛盾升级,觉得自己在世上没有人能理解自己,觉得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心,产生极度挫折感,什么都是自己一个人,就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为“独居者”。

根据心理学理论,独居的人比群居的人容易产生厌世倾向[6]。

3.恋爱。

来自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和学习压力分别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
4.2%和29.8%。

据《日本警察白皮书》报告,自杀的青少年16.2%直接原因是失恋,英国52%的青少年自杀与失恋有关。

因失恋会导致抑郁,又因其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差等因素患抑郁症,最终导致自杀行为发生。

在我调查的案例中有的自杀者具有明显的抑郁症状,有的甚至是处在极度抑郁状态之下,这说明自杀与抑郁有很大的关联,抑郁症状可以作为评定自杀危险度的重要指标之一[7]。

由此可见,失恋也是大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经济、就业
1.经济。

贫困大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比其他学生要更容易受到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

过大的,不易排解的压力容易导致他们心理错位,心理失衡。

由于家庭经济拮据的原因,使得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消极,悲观,觉得自己前路茫茫,不见希望,最终绝望,走上绝路。

而也有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受到别人的歧视,一旦遭遇挫折,便认为是经济原因使然,觉得自己在什么事情上都是因为经济原因而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对世界、生活绝望。

2.就业。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都面临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压力,即“毕业也就是失业”的情况。

有部分心理脆弱,独立能力较差,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学生在面临毕业时对自己的前途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对即将走向社会感到恐惧,对新生活和状态表现出焦虑,困惑,不能适应,害怕走出校门。

也有部分学生因为无法忍受自己寒窗苦读十几年,花费巨大的精力、财力、时间,最后还是一场空,对整个社会,生活感到绝望,也选择了自杀。

(四)神经和精神疾患
不排除个别学生的自杀直接源自神经或精神方面的疾患,此类疾病的独特作用如幻觉、谵妄或抑郁情绪长期积郁,自杀念头长期酝酿,无心体验也无法体验到生的美好,在旁人看来根本无法理解的情境下告别生命、走向死亡。

三、大学生自杀的预防机制
1.开展生命教育,了解生命可贵。

干预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第一道防线应该是教育,是生命教育,诚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言:“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环境。

我们要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丰富大学生课余的文化娱乐生活;大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培养大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学术风气;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

3.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耐挫力。

心理咨询,可持续、稳定地帮助大学生摆脱各种心理困扰,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及时恢复心理平衡[8]。

受不良心理因素困扰的大学生,如果无法自我摆脱或及时得到帮助,便可能出现自杀念头。

有的即使已出现自杀念头,通过咨询,配合适当的心理疗法,也能避免自杀念头发展到自杀行为。

因此,应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健全心理防治网络体系,尽量做到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这样才能做到早期诊断与发现学生自杀的苗头,早期危机介入。

参考文献:
[1]Danuta Wasserman.自杀:一种不必要的死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法]加布里尔·塔尔德.模仿的法则[R],1890.
[3][法]爱米尔·杜尔凯姆.自杀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4]崔玉花.大学生自杀者社会心理因素[J].中国心理学杂志,2002,(6).
[5]冯江平.挫折心理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163.
[6]翟书涛.选择死亡——
—自杀现象及自杀心理透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7]何兆雄.自杀与人生[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6.
[8]姚月江.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和干预[J].青年研究,2002.[责任编辑陈鹤]
24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