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日本近代思想中的文化记忆研究

合集下载

对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的探讨

对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的探讨

对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的探讨日本文化是一种包含众多特征的多元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

日本社会意识则是指日本人对于社会规范、价值观以及道德准则的认同和认可程度。

本篇文章将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日本社会意识也受到了一些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尊重长辈和上级是日本社会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在日本,平等和团结的观念与尊重和服从长辈的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

日本文化中对于纪律、规则和礼仪的重视也是日本社会意识的体现。

敬重规则和遵守规则被视为一种道德责任,这种意识深入到日本人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日本文化中还存在一种对于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观念。

日本人普遍认为个人的行为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因此他们注重个人的行为和言行。

日本人还非常注重道德和诚信,这在日本文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道德准则是日本社会聚力的关键之一,人们将诚信看作是一种重要的美德。

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社会意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在一些年轻人中,对于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度有所下降,他们更加崇尚个性和自由。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日本社会的结构和价值体系也在发生变化。

另一个需要讨论的方面是日本文化对外界的影响以及其对于国际社会的认同。

日本文化以其独特之处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例如日本的动漫、电影、食物以及传统艺术。

这些文化作品不仅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也为日本的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通过外交、旅游和文化交流等方式,日本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也在不断增强。

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日本一直以来存在着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和性别角色分工。

尽管近年来已经有一些变化,但日本社会仍然存在一些性别不平等和歧视的问题。

也有一些人认为日本社会过于重视集体主义和一致性,对于个人的独特性和创造力缺乏足够的尊重和认可。

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在多个方面都体现出了独特之处。

和与忍耐的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的观念都是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也在不断演变和塑造。

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变迁

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变迁

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变迁在江户时代,日本文化迎来了新一轮的繁荣。

德川家康在1603年建立了江户幕府,标志着日本进入了一个新的政治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社会秩序稳定,经济繁荣,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人们热衷于戏剧、绘画、文学和茶道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江户文化。

其中,浮世绘作为江户时代的代表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然而,随着明治时代的到来,日本文化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了一系列的学习西方运动,试图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技和文化。

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是开放性和创新性,人们积极吸收外来的知识和观念,为日本文化的现代转型奠定了基础。

同时,明治时代的文化也保留了传统的元素,如和服、茶道和日本刀等,这些传统元素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明治文化。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日本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贸易的推进,日本文化逐渐融入了全球文化的大潮中。

这个时期,日本文化体现出了强烈的国际影响力,其动漫、音乐、时尚、美食等元素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广泛的和喜爱。

同时,日本文化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各种文化的精髓,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内涵。

回顾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变迁,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从江户时代的多元化到明治时代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再到全球时代的国际影响力,日本文化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这些变迁不仅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望未来,日本文化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继续发展。

一方面,它将更加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保持自己的文化独特性;另一方面,它将积极参与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面对世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日本文化也将持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更多优秀的文化和艺术作品。

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变迁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展现了日本民族对于文化的热爱、探索和创新。

解读日本近现代文化的维度与途径

解读日本近现代文化的维度与途径

解读日本近代文化史的维度和途径——评《近现代日本文化史》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瞿亮赵德宇先生的《近代日本思想文化史》快要杀青出版了,已经进入到最后的校对部分。

三年以来,先生一直嘱咐我把所负责的部分尽力诠释清楚,能够给学界和读者一个好的交代,惭愧的是,这几年来,自己因为个人私事和想法所纠缠,始终无法平静踏实地完成好涉及的内容,辜负了先生和学院老师们的重托,是在感到愧疚和歉意。

现在正在逐个章节地读先生的最终稿,洋洋洒洒二十多万字的书稿,倾注了先生这几年在日本近代思想文化领域所耗费的心血,也能读出先生这几年在这一领域的一些独到的体会和见解。

其实,自我2006年踏入日本文化史学习的门槛的时候,也一直在思考关于近代日本文化史的诸多问题,因为才疏学浅和基本事实上的欠缺,这些问题只是堆积起来始终没有得以解决。

硕士论文虽然选取了近现代日本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课题——十五年战争时代日本知识分子的战争认识,对广大知识分子的集体转向和拥护战争,力图做一个剖析,但由于自身态度和储备方面的不足,并没有解答得十分清楚。

建国后的中国日本文化史研究,改革开放之前,始终难以独立于偏重传统的政治经济研究的通史,并且受意识形态左右。

近现代日本文化史成为简单的封建势力,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文化替换过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被看成是评判的主要标准,失去了其本身的多元性。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文化理论研究成为学界炙手可热的话题,一时间以《菊与刀》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及其他文化理论逐渐在国内形成掀起一阵日本文化研究热,一时间,一些经典的日本研究译著1,旅日游记,日本社会生活文化现状介绍成为当时努力汲取日本先进经验的普通读者们了解日本的窗口。

90年代之后,随着中日经贸往来的频繁,互联网的普及,对日本的了解逐渐增多,尤其是日本影视作品和大众文化渗入中国,让更多的人能够揭开在《菊与刀》中被描述得近乎神秘的日本文化的面纱。

一时间,留日人士的网络博客,各大动漫和影视爱好者的论坛,以及趣味横生的日本饮食,传说,小说等出版物的激增,人们多少对于日本文化能够说到一二。

日本近现代思想史 关于日本近现代思想史

日本近现代思想史 关于日本近现代思想史

《日本近现代思想史关于日本近现代思想史》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理论先行所引起的许多论争、发表的许多论著,不论作者的主观意愿如何,其出发点就决定了他的“研究”不是探求历史的真相,而只能是掩盖历史的真相;他的“成果”也称不上“历史著作”,只不过是对“我执”或“妄念”的一个注脚。

史学理论的生命力来源于其解释史实范围的广度和阐发历史进程之所以然的深度。

一旦离开与史料的真正的肉搏和对史实的辩证,任何史学理论的生气都将丧失殆尽,也很难再发挥任何积极作用。

或许可以一时蒙蔽读者的耳目,但是历史终究会揭穿其面目。

在历史研究中,理论先行的做法是探究欲衰退与投机欲增强表现。

这样说,并非一概否定“理论”的重要意义,只不过是在史实与理论的权衡之间,表明一种最原初的态度而已。

这种态度是无关紧要还是至关重要,不是在这里可以三言两语讨论得清楚的。

好在“历史”也是“宽容”的,即便是那样的“理论”,即便被揭穿面目,也可以构成“历史”的一分子而成为一种新的史实,既然如此,就可以说它在一定意义上也参与了“创造”历史的过程。

因为“历史”本身毕竟也不可能就是像任何一部“历史著作”所描述的那样“真实”。

有些人埋怨中国的日本史研究,特别是思想史研究缺乏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自觉,与国际历史学界流行过的诸如美国的“观念史”、英国的“剑桥思想史”学派以及一些新兴的研究“范式”都联系不上,基本上还是一种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

这或许不无道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而我更加关注的是,对中国日本学这门学科建设的最起码的“专业化要求”还有待加强。

所谓日本学研究的“专业化要求”,主要是指“专业化的态度”和“专业化的训练”。

所谓专业化的态度,就是首先是把日本学“纯粹地作为学术”来研究的态度,而不是在出发点上就将日本学作为寻找启示或总结经验的手段。

所谓专业化的训练,就是首先要独立地掌握能够客观地研究和分析日本这一研究对象的各种基本技能――当然包括日语的学习――与方法,而不是在出发点上就将日本学只是当做与别的研究对象相比附的存在。

对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的探讨

对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的探讨

对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的探讨日本文化是一种独特且多元的文化,深受其历史、宗教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日本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这些变革塑造了日本人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

本文将对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进行探讨。

要理解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我们需要了解其历史背景。

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左右,古代日本是一个由许多小国或城邦组成的地区。

在7世纪初,日本采用了中国的汉字和佛教,并通过借鉴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体制来发展自己的国家。

这一时期被称为日本的古代时代,这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和儒教是日本传统文化和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在7世纪传入日本,并渗透到日本人的生活中。

佛教强调修行和觉悟,对于日本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教思想也在日本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江户时代(1603-1868)。

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时代的黄金时期,也是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日本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

武士阶级是封建统治者,而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则属于社会的底层。

这种等级制度对日本的社会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教思想的价值观也成为江户时代的主导。

随着现代化的到来,日本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治维新(1868-1912)标志着日本向西方学习,并采用了许多西方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体制。

这导致了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使得日本社会意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现代日本,虽然日本人普遍接受了许多西方的价值观,但传统的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仍然对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日本人对集体主义的重视超过个人主义,注重团队合作和社会和谐。

这种价值观在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到,例如在工作场所和日本社会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上。

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的重要性也非常明显。

日本人非常尊重社会规则和传统习俗,注重遵守和尊重他人。

论日本近代启蒙时期的思想与文学

论日本近代启蒙时期的思想与文学

如此大势 完全是 由上层政治力量推动 的结 果 ,其 接受西洋文化 的态度夹带 “ 启蒙专制性基调 ” ,并
对 日本近 代 文学 的诞 生 和发 展产 生 了独 特影 响 。 个 人 主 义 是 日本 近 代 文 学 的思 想 基 础 ,但 近 代 个 人 主 义 并 非 源 自江 户 时 代 以来 的 庶 民 文 学 , 它来 自具 有 儒 学 修 养 的少 数 先 觉 者 掀 起 的 文 化启 蒙 运 动 。他 们 的代 表 人 物 是 日本 第 一 个 学 术 团 体 “ 明六社 ” 同仁 ,即西村 茂 树 ( 1 8 2 8  ̄1 9 0 2) 、福
学 为媒介 ,汲 纳西方 近代 思想 ,鼓 吹人人 平 等、
自由独 立 、 自由 民权 和来自 重 科 学 知 识 ,着 重 强 调
“ 有 用就是真理” 的实用 主义。他们启 民众之 蒙 ,
致 力 于 民众 精 神 变 革 。 明 治 维 新 后 ,这一 批 启 蒙 思 想 家 几乎 都 成 为 政 府 要 人 ,包 括 在 野 的 福 泽 谕 吉 , 皆基 本 拥 护 明 治 政 府 的 开 国政 策 。 以 “ 明 六 社 ” 为 主 的 一 些 启 蒙 思 想 家 ,为 新 时 代 提 出 了发 展 方 针 ,适 用 于 当 时 日本 的社 会 发 展 阶段 ,在 给
当时明治政府制定开国和亲为国策朝近代国家迈进力求疾步赶上西方先进国家为此当务之急是采取拿来主义政策无批判地大力摄取西方文化移植精神物质两方面的西方文明以脱却漫长的封建文化腐旧状态构建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形成了日本近代黎明的文化启蒙思潮
文 学与 文化 研究
论 日本近代启蒙时期 的思想与文学
刘 立善 辽宁 大 学日 本 研究 所

日本的宗教信仰与思想文化的传统和变迁

日本的宗教信仰与思想文化的传统和变迁

日本的宗教信仰与思想文化的传统和变迁日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的国家,它的宗教信仰与思想文化自古至今一直是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探讨日本的宗教信仰与思想文化的传统和变迁。

一、传统宗教信仰在日本古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神道教,它是一种与自然界有密切联系的宗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神道教的信仰体系包括神、神社、神器等元素。

在神道教中,人们信奉的神既有自然现象的神,如太阳神、月神,也有历史人物、祖先等人类神。

此外,尚未独立成体系的佛教也逐渐传入日本,有“三国佛教”之称,即印度佛教、中国佛教和朝鲜佛教。

中国禅宗是日本佛教中的重要分支,禅宗强调内心的寂静和专注,注重禅定和悟道,尤其在武士阶层中有很大影响。

二、现代宗教信仰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宗教信仰逐渐衰落,一些新兴的宗教开始出现,如天理教、阿含宗等。

这些宗教信仰强调个人的经验、灵性、人性解放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个人主义色彩,并且在社会各个领域有影响力。

另外,由于日本战后的宪法规定宗教和政治应分离,因此一些宗教组织也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成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力量。

例如,日本的红十字会就是由传统的基督教团体发起成立的。

此外,一些宗教团体也根据时代特点推出了一系列倡导和平、环保等主题的活动和组织。

三、思想文化的运动日本的思想文化也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变化。

在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一些新的思想文化形态开始在日本形成。

例如,萨福克思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在日本都有相应的影响。

此外,一些文学和艺术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运动。

例如,浮世绘被普及到百姓中间,成为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同时也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

近年来,日本的源流文化受到了世界各地的认可与追捧。

源流文化强调和谐、自由、阳光等性质,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并且倡导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源流文化的形成与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密切相关,是日本特有的文化现象之一。

四、结语总之,日本的宗教信仰与思想文化是长期传承和融合的产物,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怎么快速有趣记忆日本近代文学史中的作家及作品

怎么快速有趣记忆日本近代文学史中的作家及作品

怎么快速有趣记忆日本近代文学史中的作家及作品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切感受到日本人的名字大多使用4个汉字或5个汉字,对于习惯记忆三个汉字名字的中国学生来说,如何准确快速识记作家名字及其作品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怎么快速有趣记忆日本近代文学史中的作家及作品,一起来看看吧!情景想象记忆串联记忆事件记忆一、情景想象记忆日本近代文学史的学习从启蒙时期的文学开始,对于初学者来说,一节课内出现众多作家作品名,不仅读法难记并且容易混淆。

例如,矢野龙溪著有《经国美谈》,东海散士著有《佳人奇遇》。

在课堂上,让学生尝试把前面的作家名字按照风景画面去想象。

把后面的作家名字拆开来,按照地点人物故事去记忆。

如,在“矢野龙溪”那个“又能比矢的原野、又有鱼龙戏水的小溪”的名胜之地进行了《经国美谈》。

“东海”的一个卖伞的“散士”,有了《佳人奇遇》的好事。

这样一来学生马上就记住了。

自然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国木田独步、岛崎藤村、德田秋生、正宗白鸟和田山花袋。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情境想象来记忆他们的名字:“国木田独步”在一个叫“岛崎藤村”的村庄里,听到了“秋声”,看见了“白鸟”,感受着自然的美妙,采集着田间山林的花,装在袋子里,送给了自己心爱的人。

以上这五位自然主义代表作家他们都出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农村,大学时代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创办了自然主义的同人杂志《早稻田文学》。

其文学特色即:不美化生活,用写实的手法,赤裸裸的描写个人的人生及家庭生活中的无奈和苦涩。

文学史中常常提及的代表作分别为:国木田独步《春鸟》、岛崎藤村《破戒》、德田秋生《足迹》、正宗白鸟《泥人形》、田山花袋《被褥》。

二、以相同出生年为媒介串联记忆明治的维新始于1868年,这个年份在学日本历史时已有基础。

能够利用日本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年代来记忆作家的出生年代很有效。

在明治维新的前一年1867年,日本诞生了4位伟大的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前言近年来,日本学者在研究本国历史、思想、文化时,越来越重视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去“顺着”挖掘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常识世界的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并把日本原有思想和思维的变化过程作为研究的主线。

这给我们研究日本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路。

思想,不应局限于意识形态。

人们对于文化、历史、艺术、宗教、文学、建筑以及对平常生活的看法、想法、见解,甚至包括对过往经历的回忆等都属于思想的范畴。

由此,研究日本思想,需深入了解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原始想法。

开展对日本思想中文化记忆的研究,不但有利于我们挖掘出隐藏于日本国民思想深处的原始想法,更有利于我们拓宽思想的范畴,加深对思想的理解。

“文化记忆”并非最近才被学者关注的研究课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起,文化学和历史人类学框架下的‘文化记忆’研究在德国蓬勃展开。

文化学对‘记忆’的研究不是从神经学或者脑生理学的角度出发的,而是将记忆看成是一个和文化、历史等范畴紧密相连的概念,······它的传承遵循着特定而严格的形式,有自己的符合系统或者演示方式,如文字、图片和意识等”[1]。

到底何谓文化记忆?陈新、彭刚在《文化记忆与历史主义》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文化记忆是一个范围极广且很难界定的概念,与记忆有关的文献、文物、旨在进行或者促进记忆的形式和活动都可以被纳入到文化记忆的范畴,诸如神话、仪式、纪念物,整理、撰写、出版和普及文化传统的活动和过程”[2]。

虽然学者们认为文化记忆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但显而易见的是被学者屡屡提起的神话、宗教、仪式、纪念物、文字、语言以及人们的生活形态等都属于文化记忆的范畴。

它们既是记忆的承载物,也是思想的研究对象。

因此,从文化记忆的角度来看,日本思想的研究面就不再只局限于意识形态上的思想研究,它还包括对任何能传承人们思想的文化记忆体的研究。

研究日本思想中的文化记忆,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地透过文化记忆触及日本人思想的内核,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研究日本思想文化模式传承和延续的视角。

但如何挖掘出思想中的文化记忆元素,选用何种研究路径来印证文化记忆对日本思想的影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本文试以日本近代思想中的记忆元素为主线,以窥见思想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特点和文化记忆的发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日本近代思想中的文化记忆研究(2015GD0056A )的研究成果之一;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宋媛媛(1981~),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日本历史文化和日语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6-12-28浅议日本近代思想中的文化记忆研究宋媛媛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摘要:探究日本近代思想中的宗教、文学、语言以及国民的生活形态等记忆元素中发现,文化记忆助推了日本近代思想在与西方思想的碰撞中仍然选择回到记忆的原点,保留了日本固有思想的独特性。

关键词:日本;近代思想;文化记忆中图分类号:K31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734(2017)02-0045-032017年4月普洱学院学报Apr.2017第33卷第2期Journal of Puer University Vol.33No.245普洱学院学报展轨迹。

二、日本近代思想中的文化记忆研究日本近代包括明治时代、大正时代和昭和时代(1945年以前),即1868年至1945年,近80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正是日本固有思想与西方思想进行博弈的激荡时期。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植根于日本民众间的固有的思想在与西方文明进行碰撞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主动地亦或是被动地选择。

但不管它是选择与西方思想融合,还是选择彻底摒弃,时至今日,我们发现日本仍然严守着自己固有的思想,虽然这固有的思想在它与西方的碰撞中已悄然发生了变异。

为何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并没有彻底改变日本,反而使日本固有的文化和思想在与之碰撞中日益精进并延续至今?若仔细观察日本宗教、文学、语言以及日本国民的生活形态等记忆元素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呈现的特点,便能知晓隐藏于日本近代思想中的文化记忆所起到的作用。

可以说,正是文化记忆帮助日本固有思想选择回到记忆的原点。

(一)宗教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说,“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3]。

宗教如同一条源源不枯竭的思想河流,流淌在日本民族精神的底层。

日本当代具有权威意义的学者梅原猛教授在《世界中的日本宗教》一书中指出,日本传统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佛教,一个是神道教。

由于这两个宗教没有相当于基督教的《圣经》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的那样的经典。

因此,他认为所谓的日本宗教,与其说是一种概念,不如说它已变成一种习俗。

日本的宗教并不是采取思想或经典的形式,而是溶化于风俗和习惯之中[4]。

习俗已经不再是空洞的概念,它具有特定的表现形式和载体,而这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和载体,正是文化记忆研究理论中所谓的“文化记忆场”。

文化记忆场蕴含着所拥有该记忆场民族的集体记忆,它的存在使该民族能够通过“想起”而形成本民族的某种文化认同。

例如日本神道教在历史的长河中先后经历了神佛合流、神儒合一、神儒佛融合、神儒佛分裂、国家神道等过程,最终仍然回到了神社神道,这不仅是国家政治导向的选择,也是民族共同记忆下的选择。

(二)文学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文学开始接受西方文论的始端。

明治维新突然大开长期锁闭的国门,致使过去遭禁的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如狂潮般涌入,各界争相学习、模仿、效法、吸收外国经验,毫无目标的盲目引进蔚然成风。

在此情况下,日本近代文学在短短几十年中,匆匆走完了欧洲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数百年的漫长路程。

“正是这种近乎畸形的急剧变化,使得日本近代文学发展得很不充分。

西方数百年间的各种文艺思潮和流派蜂拥而至,造成日本近代文坛派别众多,五彩纷呈的景象。

许多流派在‘各领风骚数百天’后,即被另外的文学新潮所取代,没有哪一种文学流派能够长期左右文学发展的走向,从而形成日本近代文学内容庞杂、形式多样和流派交叉等特点”[5]。

日本的近代文学在西方文论的洗礼下,其文学的表现形式并没有断然脱离自身文化传统,而是在走出去后再回归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

这样的回归恰好说明了文化记忆对文学在传承过程中的影响。

(三)语言日本明治维新前,国民的语言书写形式主要以平假名、片假名、汉字为主,但明治维新后,大量的外来语融入日本的语言系统,汉字的地位一落千丈。

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潮流有关。

为了配合“脱亚入欧”的国家战略思想,明治政府甚至讨论过汉字的废存问题,以推动“言文一致”运动。

“言文一致”是日本自明治维新至“二战”结束的语言变革过程的统称,包括文字、文体以及通用语和文学等诸多方面,其主旨是脱离原有的汉文和汉文表达模式,并增加表音文字的比重。

日本近代文学和思想家都以不同的形式推动了“言文一致”这一语言文化运动。

然而,或许是因为假名作为“日本文字”,其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不仅伴随着日本历史的发展,同样伴随着日本文化的变化与传承。

因此,若我们观察日本近代语言变异前后的语言特点,便知日语在近代的变革过程中仍然固守着以平假名、片假名、汉字为主的语言结构。

(四)国民生活形态46日本国民的生活形态在明治维新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衣食住行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如剪掉头上的发髻,穿洋服,吃牛肉,住西式风格的楼房等,逐渐接受西洋的事物。

然而,这只是生活的表现,其生活习惯中日本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发生彻底的变革,其中最为直接的就是“年中行事”。

日本的“年中行事”是日本最具代表的民俗习惯,也正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个体的记忆受到其所属的社会群体的习俗、信仰、制度、思维模式等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些社会因素会不断被同化为个体内在的行为标准,并以一个完全习俗化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固定下来,从而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6]。

而这些个体又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保留着他们关于过去生活的历史记录。

这种从社会到个体、又从个体到社会的发展方式在无意识中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组成民族文化记忆的一部分,而这种传承方式正是传统节日对文化记忆的延续方式。

三、结语在文化记忆延续和传承的过程中,大量的记忆内容被整合、抹消、忘却、遗失,同时也有大量的记忆内容被重构,而对这些被忘却、遗失,被重构的记忆的挖掘和整理,正是我们研究思想中的文化记忆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近代日本,西方思想文化就像是一种媒介,触始日本的固有思想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被人们重新阐释,并在人们有选择地阐释下重新复活,焕发生机,呈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来自于思想已成为人们的文化记忆,它能在每个新的语境下被人们“适时”地唤醒。

传统文化记忆无处不在的强大力量,让人们在面对新的知识、思想与信仰时能迅速抑制住恐惧,以向前看的姿态,再度重构原有的思想资源,使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延续。

借助文化记忆的理论,我们不仅清晰地窥见出日本近代思想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凸显出来的特点,同时也看到了日本近代思想中文化记忆的发展轨迹。

这样的研究路径事实上突破了以往学术界对思想的研究只停留于意识形态的局限性,也为我们研究日本近代思想中存在于民众间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模式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参考文献:[1]阿斯特利特·埃尔.文化记忆理论读本[M].冯亚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陈新、彭刚.文化记忆与历史主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3]马克思著.熊伟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梅原猛.世界中的日本宗教[M].卞立强,李立,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5]郁龙余,孟昭毅.东方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22.[6]张海燕.城市记忆与文化认同[A].黄忠顺,田根胜.城市文化评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1:97.1A Study of Cultural Memory in Modern Japanese ThoughtSONG Yuan-yuan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Arts,Guangzhou510640,ChinaAbstract:Probing into memory elements in the modern Japanese ideology,such as religion,literature,lan-guage and lifestyle,the article reveals that cultural memory helps Japanese ideology turn back to its origin and hold back the uniqueness of its inherent thought,when the modern Japanese ideology collides with western one.Keywords:Japan;Modern ideology;Cultural memory宋媛媛:浅议日本近代思想中的文化记忆研究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