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日本文化的著作
从叶隐闻书中看日本武士道精神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引言《叶隐闻书》是由出身于武士家族的山本常朝口述,由武士田代振基笔录完成的,此书历时七年完成。
口述者山本常朝出生于武士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武士文化,武士道精神已经溶于其血液,成年后山本常朝更是是从于日本名家石田一鼎。
石田一鼎推崇武士道的忠君思想,他认为真正的武士不可以怯懦畏缩,不能断绝家名要具有传承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忠君爱国,有价值能为君主所用。
而受老师的影响,山本常朝也一直尊奉这种观念;加之受其父亲的影响,一直教导他要做勇敢坚毅的武士,发扬武士道是其家族的职责和使命;所以这些观念的灌输也就影响了山本常朝的思想,也就完整的在《叶隐闻书》中体现出来了。
其实这也是整个日本社会武士道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不仅仅是山本家族,其他的武士家庭也是这样教育子孙,一代代的传承下来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成为了日本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形成了日本的武士道文化[1]。
一、《叶隐闻书》中的武士道《叶隐闻书》成为武士道传播的重要典著或者说会出现这样一本介绍武士道精神的作品也和山本常朝本身有关。
因其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关系,常朝拥有尚武思想,向往着日本的战国时期的习尚和社会环境,他认为以武力获取功名实现自我价值是光荣的方式渠道。
但是此时政府采取的文治,甚至幕府认为武士道文化中的以殉死自尽向君主谢罪的这种文化精神是一种不和时宜是糟粕文化,并在大力禁止。
此时的山本常朝却对武士道文化精神情有独钟,青睐有加。
所以为了宣扬这种文化,表达自己内心崇敬,他和另一名武士合作由他口述,振基(笔录《叶隐闻书》的武士)笔录完成了这本介绍宣传武士道文化的著作。
之所以把《叶隐闻书》比作中国的《论语》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经典性,还是因为其内容属性。
《叶隐闻书》探讨了关于武士的人生哲学问题。
它所表达的是武士应该如何作为,如何面对人生的生死归宿问题,所以这种意义上它还是一本关于武士的哲学问题。
在《叶隐闻书》中山本常朝更加注重探讨武士的使命和职责,他认为武士应该践行其应有的责任,而在国家层面最高级别的是忠君爱国。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著作。
这本书诞生于二战后期,当时美国政府急于了解日本民族的特性,以便制定合理的对日政策,本尼迪克特受此委托,通过对日本文化、历史、宗教、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撰写了这部经典之作。
初读《菊与刀》,我便被作者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所吸引。
本尼迪克特没有采用传统的历史学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而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试图揭示日本人行为背后的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
她认为,日本文化是一种独特的“耻感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书中,作者用“菊”与“刀”这两个象征物来概括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代表着优雅、柔美和秩序;“刀”则是日本武士道的象征,代表着暴力、好战和荣誉。
这种双重性在日本人的性格和行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仪、谦逊和和谐,但在战争中却表现出残忍和无情。
日本的等级制度也是书中重点探讨的内容。
在日本社会中,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从家庭到社会,从职业到政治,无处不在。
这种等级制度并非单纯的阶级划分,而是基于一种“各安其位”的理念。
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遵守相应的职责和义务。
这种等级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日本人的“恩”与“报恩”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日本文化中,“恩”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接受了别人的“恩”就必须想方设法回报。
这种报恩的意识不仅体现在个人之间的关系中,也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天皇的关系中。
例如,日本人认为天皇赐予了他们生命和幸福,因此对天皇有着绝对的忠诚和报恩之心。
此外,日本的“义理”观念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理”可以理解为一种道德义务或社会规范,它要求人们在特定的情况下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
例如,在面对侮辱时,日本人认为必须通过复仇来维护自己的“义理”;在面对债务时,即使付出巨大的代价也要偿还,以履行“义理”。
读菊与刀有感社会学民族读后感

读菊与刀有感社会学民族读后感《菊与刀》是美国人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1954年出版的一本经典的社会学著作。
它是一本探讨日本文化和民族性的著作,而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视角是从一个外国学者的角度来研究日本文化的,她通过对比日本文化和美国文化的不同特点和独特的社会机制来描绘一个有关日本人民的详细品格和文化形。
本尼迪克特是第一位受到日本文化影响并且将日本文化研究与现代化社会科学结合起来的美国社会学家,在美国的社会科学领域中拥有着重要的地位。
由于本尼迪克特的观点独特而闻名,《菊与刀》被广泛认为是一本有关日本文化的经典著作,特别是在日本文化传播方面。
作者通过对日本历史、文化、价值观的分析,特别是对武士精神、礼仪、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阐述,使人们对于日本社会、文化和国家性格有了全新的认知。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读后感强烈,尤其是对于了解日本文化和民族性之间联系的人而言,这本书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著作。
经过本书的阐释和学习, 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日本文化背后的深刻内涵和卓越的传统。
本尼迪克特通过对传统日本文化和现代化的对比来说明日本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又引发人们对于外来文化对于日本文化传统的影响和作用的反思。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人们之间交流日益频繁,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变得越发重要。
鲁思·本尼迪克特以她深入而独到的观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路和视角,使我们更有信心地去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交流。
读完《菊与刀》,让人眼界大开,心灵得到了深深的沉淀和启迪。
我们在看待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时,在尊重和欣赏相互差异的同时, 必须从中发现其价值。
要实现真正的多元文化交流、交融,需要我们去学习它们的思想根源以及它们的崛起和发展,尊重它们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并以包容和宽容的心态接纳和学习。
我们应该学会去谦逊地认识和理解那些不同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实现世界和平与共存。
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文化

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摘要:《菊与刀》是二战临近结束时本妮迪克特为美国政府写的一份有关日本的报告。
这是一本反映日本民族文化与日本民族性格的经典人类学文化著作,本尼迪克特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日本人的民族文化。
本文将从此书的写作背景、研究方式与研究目的着手深入探讨日本民族文化的特性,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今日本的发展以及准确定位中日关系均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等级制度;耻感文化;集体意识;秩序;忍耐有这样一本书,是美国人写的,1949 年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大受欢迎,不仅是当时的畅销书,而且是常销书。
有统计表明,到 1996 年,该书在日本重印逾百次,印数为 230 万册,恐怕日本的经典著作也不过如此,这部书译成中文后也被大量发行,光是商务印书馆的版本就重印几达 20次。
这部超级畅销书就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撰写的名著《菊与刀》。
这部书的产生在今天看来,也许不以为然,因为是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政府之请写的,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命题作文。
不过,看看时代背景,对这个问题就有新的看法了。
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和日本正在太平洋展开着殊死搏斗,但美国已经预测到胜利属于保卫民主和自由的盟国一方,于是,就请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研究日本的情况。
本尼迪克特采访了被拘留的日本人,并参考了大量的书籍,主要是文学,写成了报告,向政府提出建议,即日本不像其现在显示的那样,搞什么“一亿玉碎”,而是会投降,但美国不能直接对其实行直接统治,因为两国,或者说欧美和日本的文化差异太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尼迪克特的预言是正确的。
这部报告后来就被整理成《菊与刀》这部令人称奇的书。
一、《菊与刀》的写作背景众所周知,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者著作,而是一份在特殊背景下为美国政府制定对日政策提供参考的研究报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
了解日本必读书籍推荐

了解日本必读书籍推荐了解日本必读的书籍有哪些呢?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了解日本必读书籍推荐,希望您喜欢!了解日本必读书籍推荐1.新渡户稻造《武士道》《武士道》一书是作者于189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养病时,有感于外国人对日本的传统武士道知之甚少,为了向国外介绍而用英文写成的。
由于作者本人是一个在幼年时亲自接受过武士道传统教育的日本人,因此,正如作者所说,他在介绍时,与别的外国的日本研究者至多只不过是个“辩护律师”不同,“可以采取被告人的态度”。
的确,我们在读到他所系统介绍的武士道的种种方。
面时,颇有入木三分之感。
同时,由于作者是为了向国外作介绍而写的,行文中大量引用了西方的历史和文学典故进行比较,所以就更便于外国读者阅读和理解。
正因为如此,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外国读者的极大兴趣。
据作者自序说,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不仅自己亲自读了此书,还以此书分赠其友人。
光是本书的日本版从1900年到1905年的6年之间就重版了10次,本书还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在世界的日本研究书目中占有重要位置。
2.本尼迪克特《菊与刀》《菊与刀》的前身是一份研究报告——作者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写的有关日本的研究报告。
后来在原报告基础上加上前后两章,即成此书。
此书于1946年发表后反响巨大,亦成为日本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因其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60多年后依然长销不衰,成为文化人类学的典范之作,是了解日本民族的绕不过的经典读本。
《菊与刀》从日本人森严的等级制度讲起,分别从行为习惯、文化观念、道德世界、人情态度、自我修养和儿童教育等等各个方面对日本人的民族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中可以解读出日本民族历久形成的种种文化模式,包括负恩与报恩的压力、义理与自由的抉择,享乐的人情观与自虐的修养法,还有别样的儿童教育传统。
这些充满矛盾的外部行为模式及内在文化价值体系,使我们逐渐窥见了严格的家族制度和等级制度下日本“耻感文化”的渊薮。
3.小泉八云《日本魅影》《日本魅影》是小泉八云的代表作。
菊与刀研究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科技信息一、鲁思·本尼迪克特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于1887年6月5日出生于纽约,1948年9月17日去世。
她在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1919年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院学习,从师于博厄斯,并取得了博士学位,在1923年成为该校的教师。
她在1934年著有《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一书,在1940年著有《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一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对德国、泰国等国家的民族性进行了研究。
其中,最有名的是研究日本文化的《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Patterns of Japanese Culture)一书。
她既是人道主义者又是和平主义者。
她始终相信人类学的研究是开启民族交流大门的钥匙,是构筑国际间和平的基础。
二、《菊与刀》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该书的创作背景是1944年作者受美国战时情报局的委托对日本进行研究。
主要是研究两个问题:一是要不要进攻日本本土,日本会不会投降;二是应不应该保留日本的天皇制。
因为各种条件的制约,作者尽管不能进行实地考察,但是通过日本的书籍,日本人制作的影视,在美日本人的交谈等材料进行了研究。
通过从对象社会抽出文化类型的方法,对日本文化的基调进行了研究。
作者把难懂的敌人日本人的思想比作“菊”与“刀”,对日本人的矛盾心理进行了阐述。
通过作者的研究表明,美国政府理应采取的政策是保留日本的天皇制,日本国民应该负有再建国家的责任。
在这本书中,强调了欧美人难以理解的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是日本人固有的东西。
作者于细微之处着手,对日本国民的生活方式进行了研究。
《菊与刀》一共由十三章组成,通过明治维新前后的历史、阶级制度、耻感文化、报恩、义理和人情、儿童教育等方面来跟欧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日本的人格。
在此,对书中作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简单的介绍。
《菊与刀》读书笔记

读《菊与刀》之日本对战后责任的认识摘要:《菊与刀》是美国文化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一部经典的研究日本文化类型的著作。
从“耻感文化”、“等级制度”、“重视报恩与情义”等方面分析了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及深藏于其行为之中的思考方法,即日本大和民族文化的各种模式。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这些文化模式论来解释战后的日本对战争罪行一再否认也并不是不可理解的。
关键词:《菊与刀》;日本文化;耻感文化;等级制度;战争责任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谋划、发动、实施侵华战争的罪行在日本国内外应承担法律、政治、道义上的责任。
日本进步派大多认为日本应该承担战争责任和战后责任。
日本保守派大多否认战争的责任并否认其战争中的罪行。
普通民众中既有人承认战争责任也有人否认战争责任,还有些战后出生的日本人认为那场战争与自己“无关”。
日本进步派普遍承认战争日军暴行,呼吁向战争受害者道歉和补偿。
但日本保守派普遍否认战时的日军暴行,或故意缩小日军暴行的程度与范围,或以“英美同罪”的态度要求对日军暴行忽略不计。
纷繁复杂的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追踪其源与其文化模式有着根本联系。
从1《菊与刀》日本文化模式论可以找到答案来辨析日本对战后责任的认识。
一、耻感文化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
“耻”,1[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菊与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就是不可做出丢脸的事。
在“耻感文化”里,有错误的人即使当众认错或忏悔也不会感到解脱,相反,只要自己的不良行为没有暴露,就不用懊丧,坦白忏悔只能是自寻烦恼。
《菊与刀》书中说道:日本耻感文化中没有坦白忏悔的习惯,甚至对上帝忏悔的习惯也没有。
《菊与刀》中指出: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
犯了罪的人可以通过认罪来减轻内心重负;而日本则属“耻感文化”,由于强烈的耻感,也使得日本人无法承认自己的失败和否定自己战时日军的暴行,时至今日,日本保守派与很多普通民众仍旧否认失败的事实和战争期间的暴行,931—1945年期间日本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那么深重的苦难,在中国实行极其残酷的“三光”政策,一次南京大屠杀就杀死30万中国人,把活生生的中国人用作细菌战、化学战的试验品,却至今不肯承认战争罪行。
从《菊与刀》看日本耻感文化

从《菊与刀》看日本耻感文化《菊与刀》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期间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所著的一部经典作品。
该书从日本的菊花和刀两种文化符号出发,通过对日本文化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日本民族的特性。
其中,日本的耻感文化作为书中的核心主题之一,引起了广泛。
本文将从《菊与刀》的角度出发,对日本耻感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日本耻感文化是指在日本民族的文化中,将羞耻作为一种核心情感和道德力量来看待。
羞耻感在日本文化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力量,人们普遍认为,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羞耻感,那么他就会失去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日本的耻感文化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中,成为一种重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将日本的耻感文化定义为一种“需要他人认可的文化”。
她认为,日本人在乎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并时刻追求他人的认可和赞扬。
这种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强调集体的认同和利益,而个人的感受和需求则处于次要地位。
因此,日本人通常会感到羞耻和尴尬,如果他们被批评或者在公共场合出丑。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用“菊”和“刀”两种文化符号来象征日本的矛盾性格。
她认为,“菊”代表了日本人在生活中的优雅、谦逊和精致,“刀”则代表了他们在战争中的冷酷、残忍和决绝。
这种矛盾性格正是日本耻感文化的写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和谐与认同,但同时在战争和冲突中表现出残酷与无情。
现代日本的耻感意识的形成,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传统文化方面,日本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注重礼仪、忠诚和家族观念,强调对长辈、上司的尊敬。
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日本人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这种意识逐渐转化为一种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日本社会对于个体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注重忠诚和家族观念转向了更加个体的能力和成就。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现代日本的耻感意识。
通过对《菊与刀》中日本耻感文化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日本的耻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对于日本人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日本文化的著作《菊与刀》指出:日本人最重视的是“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并借此得到尊严与安全感。
有人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通俗的解释,就是农夫的儿子在认定自己今生今世都会是农夫的情况下,按照社会给农夫的定义,过着快乐而有尊严的农夫生活。
一旦他不满足于这种界定,妄想像企业家那样穿上名牌西装去五星级酒店社交,则会被耻笑,并将因此失去尊严。
现实中的日本,虽然没有像这一解释那样,农夫的儿子并不是人人都只想当农民,也向往城市生活,也有很多农村人往城里跑,但是总体感觉大多数人都爱岗敬业、安分守己。
日本人历来推崇的是“万世一系”,从来没有人对皇帝的宝座异想天开,就连四处征战的军阀也没有这种幻想。
这种忠君和正统的思想体现在其他地方,就变成了对上司和兄长的崇拜和绝对服从。
有人说,日本企业中也常常是以“位居第二”、“甘居中游”的思想为导向,这是一种“回避风险、以稳求实”文化模式的具体体现。
日本人通常对外或相互间喜欢把自己的公司叫做“うち(UQI)”,这个字的发音让人联想到的是“家”、“内”、“中”等很多汉字。
这足以说明日本人对公司、单位上司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笔者所在公寓物业请了一位五六十岁的老人做清洁楼道、养护花草的工作。
我当过业主委员会的理事,知道他的每月报酬并不多。
但每每从他身边走过,总会让人感觉他很愉快地、认真地在冲洗楼道或擦拭扶梯,总是笑容满面先跟我们过往行人打招呼。
他的话语总让人能感觉到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快乐。
在超市或商场,服务人员主动跟顾客打招呼时,都在不停地忙碌着,从没有让人察觉到他们是在等时间着急下班。
一旦出现顾客排队等候,服务人员会非常着急,一边收款,一边不停地在道歉:“让你久等啦。
”
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这是到过日本的外国人对日本人的印象之一。
笔者认为,这跟日本的教育不无关系。
举个例子,笔者看过一位在中国上过两年学后转到日本小学读书的三年级女孩写过的一篇作文。
她在作文中写道:日本同学的理想与国内同学的理想太不一样了。
在关于理想的作文中,他们有的人写自己的理想是开花店,卖很多好看的花;有的是写想开蛋糕店,每天做很多好吃的蛋糕吃;还有的是想开个拉面店,每天做各种好吃的拉面给客人吃。
她认为,总的来讲,跟国内同学相比,日本同学的理想都不够高。
更有甚者,她的理想就是要当妈妈,多生几个孩子。
但是日本的老师对每一个孩子的理想都寄予了肯定,并祝愿同学们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令这个中国女孩子感到吃惊。
她说,在国内也写过这样的作文,但国内同学的理想大都是当科学家、军人、医生或老师等,如果有谁写自己的理想只是当个妈妈的话,会被同学笑话的呀。
这个小故事折射出中日两国教育的不同之处。
仔细想来,社会确实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
作为社会的细胞,如果人人都去当科学家、医生、教授或军人,真难以想象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
在一种比较现实的职业理想观教育下,人们的择业观和敬业精神可能更理想一些,因为他明白自己适合干什么或者只能干什么。
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发展建设,日本社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已经制定得比较完善,因此就出现一种“景象”,即:首相差不多年年都换,但是整个社会秩序井然,普通老百姓总是在各干各活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仿佛首相更替之事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作者系本报前驻日本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