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发展概况
土力学发展史

土力学发展史18世纪欧美国家在产业革命推动下,社会生产力有了快速发展,大型建筑、桥梁、铁路、公路的兴建,促使人们对地基土和路基土的一系列技术问题进行研究。
1773年法国科学家C.A.库仑(Coulomb)发表了《极大极小准则在若干静力学问题中的应用》,介绍了刚滑楔理论计算挡土墙墙背粒料侧压力的计算方法;法国学者H.达西(Darcy,1855)创立了土的层流渗透定律;英国学者W.T.M.朗肯(Rankine,1857),发表了土压力塑性平衡理论;法国学者J.布辛奈斯克(Boussinesq,1885)求导了弹性半空间(半无限体)表面竖向集中力作用时土中应力、变形的理论解。
这些古典理论对土力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纪20年代开始,对土力学的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
瑞典K.E.彼得森(Petterson,1915)首先提出的,后由瑞典W.费兰纽斯(Fellenius)及美国D.W.泰勒(Taylor)进一步发展的土坡稳定分析的整体圆弧滑动面法;法国学者L.普朗德尔(Prandtl,1920)发表了地基剪切破坏时的滑动面形状和极限承载力公式;1925年美籍奥地利人K.太沙基(Terzaghi)写出了第一本《土力学》专著,他是第一个重视土的工程性质和土工试验的人,他所创导出的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将土的主要力学性质,如应力-变形-强度-时间各因素相互联系起来,并有效地用于解决一系列的土工问题,从此土力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L.伦杜利克(Rendulic,1936)发现土的剪胀性,土的应力-应变非线性关系,土具有加工硬化与软化的性质。
有关土力学论著和教材方面,象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例如前苏联学者H.M.格尔谢万诺夫(Герсеванов,1931)出版了《土体动力学原理》专著;苏联学者H.A.崔托维奇(Цытович,1935,…)写出了《土力学》教材;K.太沙基(Terzaghi,K.and Peck,R.B.,1948)又出版了《工程实用土力学》教材;苏联学者B.B.索科洛夫斯基(Cоколовский,1954)出版了《松散介质静力学》一书;美籍华人吴天行1966年写了《土力学》专著并于1976年出第二版;英国的G.N.史密斯和Ian G.N.史密斯(Smith,1968,…)出版了《土力学基本原理》大学本科教材;美国H.F.温特科恩(Winterkorn,1975)和方晓阳主编《基础工程手册》一书,由7个国家27位岩土工程著名专家编写而成,该书25章内容包括地基勘察、土力学、基础工程三大部分,取材新颖,成为当时比较系统论述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一本有影响的著作。
土力学介绍

土力学介绍
土力学是一门研究土壤力学行为和特性的学科,主要涉及土壤的变形、强度、稳定性和渗流等方面。
它是土木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土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壤,包括土体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和工程性质等。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土力学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土壤在不同条件下的力学行为和变形特征,以及如何预测和控制土壤的稳定性和变形。
土力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土体的本构关系、固结理论、土压力理论、地基承载力、土坡稳定等方面。
在工程实践中,土力学的知识被广泛应用于基础工程、地下工程、道路工程、水利工程等领域。
土力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土力学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初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土力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总之,土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对于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从事土木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等相关领域的人员来说,掌握土力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土力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发展

土力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发展土力学是一门广泛的工程学科,研究内容涉及物理力学、土壤力学、岩石力学等多个学科,是建设基础设施、土地开发等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础。
土力学也是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等相关的综合学科。
这门学科的发展有很多应用,其发展潜力巨大,为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一、土力学的研究内容土力学研究内容在于调查、理解土壤及其他地质基础土体下受载荷时的变形及稳定性。
其研究内容可分为物理力学研究、土壤力学研究、岩石力学研究等。
1.物理力学研究物理力学研究是土力学的基础性研究,它研究土体及其他地质基础土体的力学性质,例如土体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等,及其细节机理。
2.土壤力学研究土壤力学研究是土力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土体在地基受载荷时的变形及稳定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基沉降、地下水位变化、土壤渗流、地震效应等。
3.岩石力学研究岩石力学研究是土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岩石的力学性质及其受载荷变形及稳定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岩石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弹性模量等,以及岩石体系受载荷时的应力变形特性。
二、土力学发展1.早期发展土力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期,当时,研究者在相关实验研究中发现,土体的应力变形特性与材料密度、湿度、水分等有关,而且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土体会产生沉降。
2.中期发展20世纪以来,土力学的研究有了显著的进展。
根据物理力学的原理,研究者们将土壤、岩石力学的研究内容纳入土力学的研究范畴,并将土力学运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3.近期发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土力学研究的深入,土力学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结合了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等多种科学技术,应用于建筑物及桥梁、堤坝等工程建设当中,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三、土力学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1.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土力学可以用于设计基础设施,例如隧道、桥梁、堤坝以及其他地下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根据不同的基础土体条件评估桩基、回填土等的性能,确定设计参数及改进措施,保证建设物的安全及稳定。
土力学发展简史

土力学是土的力学,是把土作为建筑材料(地基)进行研究的科学,是力学理论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目前在很多方面还处在半经验阶段,有些甚至经验占很重要的地位从20世纪20年代起,不少学者发表了许多理论和系统的著作。
1920年法国普兰特发表了地基滑动面的数学公式,1916年瑞典彼得森提出了计算边坡稳定性的圆弧滑动法。
而最具代表意义的是1925年美国太沙基(K.Terzaghi)首次发表了《土力学》一书。
这本著作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若干重要的土力学问题,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应力原理,至此,土力学开始真正地形成独立学科。
从那时起,直到20世纪60年代,土力学的研究基本上是对原有理论与试验充实与完善。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计算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土力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土力学是研究土的物理性质以及在荷载作用下土体内部的应力变形和强度规律,从而解决工程中土体变形和稳定问题的一门学科。
土力学学科需研究和解决工程中的两大问题。
一是土体稳定问题,这就要研究土体中的应力和强度,例如地基的稳定、土坝的稳定等。
二是土体变形问题,即使土体具有足够的强度能保证自身稳定,然而土体的变形尤其是沉降(竖向变形)和不均匀沉降不应超过建筑物的允许值。
此外,需要指出的对于土工建筑物、水工建筑物地基,或其他挡土挡水结构,除了在荷载作用下土体要满足前述的稳定和变形要求外,还要研究渗流对土体变形和稳定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要掌握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培养基本技能。
在学完土力学课程之后应掌握土的物理性质研究方法;会计算土体应力,了解应力分布规律掌握土的渗流理论、压缩理论、固结理论及有效应力原理、应力历史的概念,能熟练的进行地基沉降和固结计算;掌握土的强度理论及其应用,进行土压力计算,土坡稳定验算,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结合理论学习要培养自己进行各种物理力学试验的技能,通过试验深化理论学习,理解和掌握确定计算参数的方法。
土力学的回顾、现状与展望

土力学的回顾1) 土力学学科的形成一般认为,土力学自太沙基在1925年发表《土力学原理》后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但是,关于土的理论并非在l925年才有。
实际上,1925年以前,土力学的某些规律和理论已经被发现、创立和运用。
按太沙基的说法,土力学始于1776年库仑土压力理论的发表(比1925年早149年)。
此外,反映水在多孔介质中流动规律的达西定律、描述土体极限平衡状态的理论等等也都是土力学早期理论上成就的突出例子。
太沙基认为,就土力学原理来说,它是两门早已确立的工程学科分科——材料试验和应用力学的派生物。
可见土力学不仅来自自身的实践,而且也充分地借鉴了相关学科的成就。
不难看.在太沙基之前,人们对土实际上早已有相当的认识,提出了诸多关于土的理论和规律。
但当时这些理论和规律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对土的认识也还仅仅是局部的或者是唯象的。
可以说当时土力学的发展还缺乏许多反映土的本质和真实面目的东西,因此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太沙基主要功绩之一,是他将当时已有的孤立的规律、原理或理论,按土的特性将它们联系和系统化起来,总结提出了土的3个特性,即“粘性”、“弹性”和“渗透性”,并且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邃的洞察力发展了土力学原理,拓宽了土力学领域,使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其中有几个重要的贡献是特别值得提出的。
首先他强调土的分类,并依据其物理力学性质将“粘土”和“砂土”区别开来。
他认识到“砂土”的强度属纯摩擦材料的强度,而“粘土”的强度则是其“粘性”所致。
虽然用现在的眼光看,这样的认识似乎太简单化,但它毕竟是从土本身特性出发的,不再是简单地借用别的学科的原理。
这样,土力学就具有了自己的个性;其次是建立了有效应力原理和一维固结微分方程。
如果说一维固结微分方程可能与太沙基曾作为热传导教授的经历有关,从而带有热传导方程的某些痕迹的话(诚然,这种借鉴别的学科成就来丰富本学科内容的做法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由道路之一),那么有效应力原理则完全是从土的本性出发,确切地反映了土的力学性状本质的。
浅谈土力学的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

浅谈土力学的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浅谈土力学的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土力学的发展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简要总结了土力学的发展历史,同时分析了土力学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土力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土力学发展过程趋势一、引言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类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迫使人类不得不向高空、向地下、向沟塘或废墟上发展。
这样就必然促使人们对土有更深的了解,对土工处理技术的质量、方法、效益要求越来越严格,无论是地基处理技术还是边坡支护技术以及土坡突破治理技术等都要有新的发展。
二、发展过程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建造原始的地基基础,西安市半坡村遗址的土台和石础即为一例。
公元前2世纪修建的万里长城,后来修建的南北大运河、黄河大堤以及宏伟的宫殿、寺庙、宝塔等建筑,都有坚固的地基基础,经历地震强风考验,留存至今。
隋唐修建的河北省赵州桥,为世界最早最长的石拱桥,全桥仅一孔石拱横越洨河,净跨达37.02m。
此石拱桥两端主拱肩部设有两对小拱,结构合理,造型美观,节料减重,简化桥台,增加稳定性,桥宽8.4m,桥下通航,桥上行车。
桥台位于粉土天然地基上,基地压力达500-600kpa,从1390年以来沉降与位移甚微,至今安然无恙。
公元989年建造开封开宝寺木塔时,预见塔基土质不均会引起不均匀沉降,施工时特意做成倾斜,待沉降稳定后塔身正好竖直。
此外,在西北地区黄土中大量建窑洞,以及采用料石基垫、灰土地基等,积累了丰富的地基处理经验。
18世纪中期以前﹐人类的建筑工程实践主要是根据建筑者的经验进行的。
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工程建筑事业迅猛发展﹐许多学者相继总结前人和自己实践经验﹐发表了迄今仍然行之有效的﹑多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例如1773年法国科学家库仑发表了土压力滑动楔体理论;1776年库仑根据一系列土的强度试验创立了著名的土的抗剪强度库仑定律﹔1856年法国的达西在研究水在砂土中渗透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线性渗透定律﹔1857年英国的朗肯分析半无限空间土体在自重作用下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时的应力条件﹐提出了另一著名的土压力理论﹐与库仑理论一起构成了古典土压力理论﹔1885年法国的布辛奈斯克提出的半无限弹性体中应力分布的计算公式﹐成为地基土体中应力分布的重要计算方法﹔1900年德国的莫尔提出了至今仍广泛应用的土的强度理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瑞典的A.M.阿特贝里提出了黏性土的塑性界限和按塑性指数的分类﹐至今仍在实践中广泛应用。
浅谈土力学发展史及未来前景

浅谈土力学发展史及未来前景浅谈土力学发展史及未来前景摘要:从1773年法国库仑创立了著名的土的抗剪强度的库仑定律和土压力理论,到1963年,Roscoe发表著名的剑桥模型,土力学经历了萌发期、古典土力学、现代土力学三个历史时期。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土力学从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充分认识到了试验、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在未来土力学的发展中信息化施工方法将成为一个趋势,开展土力学工程问题计算机分析研究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古典土力学本构模型信息化施工数值模拟一、土力学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1、萌发期(1773—1923)1773年法国库仑根据试验,创立了著名的土的抗剪强度的库仑定律和土压力理论。
发表了《极大极小准则在若干静力学问题中的应用》,为土体破坏理论奠定基础。
1857年英国朗肯提出又一种土压力理论。
1885年法国布辛尼斯克求得半无限空间弹性体,在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全部6个应力分量和3个变形的理论解。
在此后的漫长的150年中,而且只限于研究土体的破坏问题。
2、古典土力学(1923—1963)1923年,Terzaghi发表了著名的论文《粘土中动水应力的消散计算》,提出了土体一维固结理论,开创了土体变形研究。
接着又在另一文献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应力原理,从而建立起一门独特的学科—土力学。
古典土力学可归结为:一个原理——有效应力原理两个理论——以弹性介质和弹性多孔介质为出发点的变形理论以刚塑性模型为出发点的破坏理论(极限平衡理论)传统力学的研究内容可用框图表示如下:3、现代土力学(1963—今)1963年,Roscoe发表了著名的剑桥模型,才提出第一个可以全面考虑土的压硬性和剪胀性的数学模型,因而可以看作现代土力学的开端。
下列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非线性模型和弹塑性模型2、损伤力学模型与结构性模型3、非饱和土固结理论4、砂土液化理论的研究5、剪切带理论及渐进破损6、土的细观力学二、土力学的发展现状土木工程功能化、城市立体化、交通高速化,以及改善综合居往环境成为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的特点。
高等土力学-土力学学科的发展历史

2.1 1925之前 2.2 1925- 20世纪60年代 2.3 6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4 20世纪末-21世纪
1
2.1 1925之前-土的强度与渗透
1.土的强度: 边坡稳定、挡土墙稳定、承载力 摩尔-库伦强度准则 直剪仪及直剪试验
2.土中水的渗透: 堤坝、井 达西定律 渗透试验
44
图100 大型振动台实验室
45
图101 大型振动破坏试验
46
野外的人工降雨泥石流试验
壤土(loam)斜坡崩塌实验 1971年11月9日15:00人工降雨开始 11日15:00左右降雨量达500mm 陡坡中泥土突然以20-30m/s流出 斜坡崩塌,泥石流产生 推倒28米外的护栏 泥石流到达55米外的水池中央 31人被埋,15人死亡
库仑土压力法……
36
土的动力分析 经验公式法 土的动本构模型 液化理论与计算 Nhomakorabea37
2.4 20世纪末-21世纪 -从抽象的土转为 具体的土
1.土的本构关系研究方面的总体趋势:
从抽象的土转为具体的土: 原状土、非饱和土、特殊土。 从一般的条件转为具体的条件: 土的结构性、以及在卸 (减)载、循环加载、动荷载、小应变的性状等方面。 土的结构性研究:精典的土力学理论的对象可以说主要 是饱和重塑土。堤坝、填方挡工墙、冲填土的固结算问 题——地基、基坑开挖、地下工程等问题。 1996年沈珠江院士预料:土体结构性的数学模型——21 世纪土力学的核心问题。
14
改装式与 盒式真 三轴仪
图78 真三轴仪
15
图79 平面应变仪
16
图80 真三轴仪
17
图81方向剪切仪
图82 空心圆柱扭剪1仪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0 L 0 G Y
匪圆
土 力学 发 展 概 况 ①
龙 杰
( 西
摘 要: 随 着社会 的 高度现 代化 , 土 力学在 工程上 的应 用范 围越来越 广 , 人 类对 土 力学的研究也 更加 的深 入 。 本文通 过 回顾 土 力学发展 历 程, 分 析 当前 土 力学研 究的缺 陷, 包括 土 力学经典理论 的 局限性 , 非饱和 土 力学研究 的缺 陷性 , 动荷 羲作 用下土体研 究的不成 熟性 。 最 后
室 内 试 验 和 原 位 试 验 之 间存 在 着 不 可 忽视的差别 , 室 内试 验时 , 压 缩 模 量 是 在 无 侧 向 变 形 条 件 下 测 出的 , 而 土 的 初 始 应 力 状 况 与 沉 积 条件 有 关 ; 在 完 全 相 同 的 条件 下测 量土的沉 降量 , 试 验 结 果 表 明 压 缩 模 量越 大的土 , 它 的 计 算 沉 降 和 实 测 沉 降相 差越大l 3 】 。 现 有 原 位 实 验 方法 如 标 准 贯 入试 验, 触 探试 验 只能 用 于 小 型 工 程 , 钻孔 取 土 愈深 , 土 的 结构 破 坏 愈 大 , 试 验 结 果 的可 靠 度也就 越差 。 因此 发 展 更 加 先进 的 测 探 技 术, 可 以 克 服 取 土 后 土 结 构 的 巨大 变 化 和 应 力状 态 的 改 变 , 能 大 大 提 高 试 验 结 果 的 精确性 。 3 . 3非 饱和土 的研 究 非饱 和土 力 学 理 论 之 所 以 没 能 像 饱 和 土 力学 理 论 一 样 同步 发 展 , 最主 要的原 因 是 影 响 非 饱和 土性 质 因素 众 多 , 关 系复 杂 , 它 很 难 像 饱 和 土 那 样找 出应 力应 变 之 间一 对应 的关系 。 此 外非 饱 和 土 特 性 测 试 技 术难度 比饱和土大得 多 , 这 进 一 步 制 约 了 非饱和土 理论的发 展。 由于 非 饱 和 土 中存 在气体 , 较 之 饱 和 土 性 质 大 有 区 别而 且 更 加的复杂 , 研 究非饱和土 中固、 液、 气 之 间 的 相 互 影 响 关 系成 为解 决 非 饱 和 士 问 题 的 重 要 出路 。 今 后 非 饱 和 土 的 研 究 将 着 重 于 土 体表 面 吸 力 的 测 定 , 土一 水 特征 性 能 表 征 等方面 。
结 合土 力学研 究的 缺陷 , 对今 后 土 力学的 发展提 出预测 。 关键 词 : 饱和土 非饱 和土 动荷载
中 图分 类号 : T U 4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3 7 9 1 ( 2 0 1 4 ) 0 4 ( b ) -0 2 2 5 -0 1
一
些 理 论 都 有 自身 的 局 限性 , 不 能 符 合 一 般 土 体 受 力 状 态 下 的性 能 。 2. 2 解 决非 饱和 土 问题 方法 欠缺 传 统 土 力 学 理 论 只适 用 于 解 决 饱 和 土 的问题 , 其 规律 也 是 根据 饱和 土 试 验 得 出 。 然而 工程中遇到 饱和土 的情况十分 罕见 , 即使是软 土地 区 , 其 表 层 土 也 不 会 是 饱 和 的。 将 处 理 饱 和 土 的 方 法 应 用 于 非 饱 和 土 1 土力学 的发展历程 不是很 妥当 , 因 为 土 的 特 性 随 其 含 水 量 有 土 力学 历史悠 久 , 起 源 于 人 类 生 产 生 很 大 的 不 同 , 如 膨胀 土遇 水 后 体 积 会 膨 胀 , 活所 积 累的经验 , 古 时 候 人 们 用 压 实 土 料 而 失 陷性 黄 土 遇 水 后 体 积 会 收 缩 , 而 且 它 修筑 堤坝防 洪 , 用 夯 实 土 基兴 修 各 类 工 程 们 的 强度 也 会 因遇 水 而 降 低 】 。 于 是 有 人 提 等 均属于土 力学 的范畴 。 近 代 土 力 学 的 发 出 了非 饱 和 土 强 度 理 论 , 这 些 理 论 都 是 以 展开始干l 7 7 6 年 库 仑 土 压 力 理论 的提 出…。 吸力及为 计算依据 , 但 是 由 于 吸 力 测 试 技 此后 , 1 8 5 6 年 法 国科 学 家 达 西 发 表 了 著 名 术 不够 成 熟 , 存 在 很 多 问题 , 不 能 被 广 泛采 的达 西渗透定律 , l 8 5 7 年 英 国 科 学 家 郎 肯 纳 。 发表 了郎肯土 压 力理论 , 这 些 理 论 促 进 了 2. 3 动 荷 载 作用 下 土体 规 律 的研 究还 不 成 近 代 土 力 学 的 发 展 。l 9 2 5 年 太 沙 基 提 出 了 熟 研 究 动 荷 载 作 用 尤 其 是 循 环 动荷 载 作 有效 应力原理 及渗透 固结理 论 , 从 此 土 力 学成 为一门独立 的科学 。 1 9 5 0 年 后 人 类 在 用 下 土 的 力 学 特 性 , 在 道 路 的 建 设 和 维 护 土 的基本性 质、 测试手段 、 计算技术 、 加 固 方面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 尽 管 国 内外 开 展 了不 方法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 1 9 8 0 年后 , 土 力 少这 方面 的研 究 , 提 出 了相 关 理 论 , 但 是 动 学 出现 了 新 的 分 支 , 如计 算土力学_ 2 】 , 海 洋 荷 载 作 用 下土 体 的 变形 、 强度 、 以 及 液 化规 土 力学 等 。 律 比静 荷 载 作 用更 复 杂 、 更难把握 , 所 以 相 土 力 学 自 成 立 以 来 经 历 两 个 发 展 阶 关研 究 结 论 适 用 条 件 和 范 围都 很 有 限 , 理 段。 第一 阶段即l 9 2 5 年一 1 9 6 0 年 的 近 代 土 论 就 更 不 成 熟 了 。 力学 阶段 , 这 一 阶 段 土 力 学 都 是 以 太 沙 基 理论 为基础而 展开研 究的 , 但 由 于 该 理 论 3 土力学发 展方 向预测 ‘ 过于片面 , 土体性质过于复杂 , 导 致 很 多 问 土力 学是研 究土 体特性 的学科 , 土 是 题无法 深入研究 。 第二阶段即 l 9 6 0 年 后 的 经过 漫 长 的 地 壳 运 动 而 形 成 的 , 不 同 地 域 现代土 力学阶 段 , 以 罗斯 科 为 代 表 的 临 界 的土 其 成 分 有 很 大 的 差 异 , 即使 是 同 一 地 土力学 创立 , 从 此 人 类 对 土 体 本 构 关 系 的 方 的 土 因所 处 的 地 层 不 同性 质 而 相 差 很 研 究 步 入 了新 的 境 界 。 人 们 开 始 综 合 考 虑 大 , 而 且 土 的 构 造 和 结 构 对 土 的 性 质 也 有 研 究土体 受力后 的应力 、 应变 、 强度 、 稳 定 至 关 重 要 的 影 响 , 因此 土 的 特 性 很 强 。 土 有 性 以 及 它 们 和 时 间 之 间 的 关 系 】 。 的时候是饱和 的, 有的时候是不饱和的 , 有 时可 以看成是 连续的 介质 , 有 时 又 不 能 看 2 土 力学当前发展 中存在 的 问题 成连续的介质 , 它具有弹性、 粘性 和 塑性 等 纵 观土 力学 的发展 历程 , 虽 然 取 得 了 性 能 , 这 些 都 说 明 了土 体 的 性 质 十 分 复 杂 。 因此 研 究 土 力 学 需 要 采 用 理 论 、 试 验 相 结 很 大的进步 , 但是 仍 然 存 在 着 不 少 问 题 。 2. 1 土力 学 理论不 够 完备 合 的 方式 。 土 力学 是 一 门 以 实验 为 基 础 的 理 沦学 3. 1 土 的微 观和 细观 研 究 科 , 但 是 由于 土 体 性 质 复 杂 , 到 目前 为 止 , 土是 由固 、 液、 气三相 组合而成 , 土 颗 仍 处于半 经验办 理论的 发展阶段 , 未 能 形 粒 之 间 固液 气 三 相 的相 互 作 用 决 定 了土 的 成 公认 的基础理论 。 太 沙 基 把 土 体 的 压 密 力 学 性 质 区 别 于 其 他 一 切 材 料 。 土体 强度 、 和 渗 透 结 合 起 来 推 导 出的 一 维 固结 微 分 方 变 形 的 宏 观 规 律 是 与其 微 观 结 构 直 接 相 关 程 能很好 的反映土 体单 向固结的 机理 , 但 的 , 通 过 微观 试验 研 究 , 以 探 究 土 的 非 线 弹塑性、 各 向异 性 、 流 变 性 等 问题 , 可以 是 在 多 维 固 结 问题 上 并 不 适 用 。 比 奥 固结 性 、 理论能 解出孔压分布 , 给 出位 移 场 , 获 得 土 更 清 楚 的 认 识 宏 观 规 律 的 机 理 , 从 而 初 步 体应 力应 变非线性 、 弹 塑 性 和 骨 架 的 流 变 把 握 其 宏 观规 律 。 因此 , 微 观 和 宏 观 相 结 合 情况, 但 是 参 数 确 定 的 偏 差 会 导 致 工 程 计 有 可 能 使 土 体 力 学 特 性 的 研 究 出现 转 机 。 算 结 果 和 实 际 测 量 结 果 差 别很 大 t 。 所 以 这 3. 2 土体 的 原位 试验 和 无损 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