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4)
数学七年级下册 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常考题型训练(四)(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常考题型训练(四)1.如图,∠ADE+∠BCF=180°,BE平分∠ABC,∠ABC=2∠E.(1)AD与BC平行吗?请说明理由;(2)AB与EF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3)若AF平分∠BAD,试说明:∠E+∠F=90°.2.如图1,已知点A,点D在BC上方,过点A,D分别作CD,AB的平行线,两条平行线交于点M(点M在BC下方),且与BC分别交于E,F两点,连结AD.(1)∠BAM与∠CDM相等吗?请说明理由.(2)根据题中条件,判断∠AEF,∠DFE,∠BAE三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2,Q是AD下方一点,连结AQ,DQ,且∠DAQ=∠BAD,∠ADQ=∠ADC,若∠AQD=112°,请直接写出∠BAE的度数.3.阅读下面材料:小明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AC∥BD,点E为直线AC上方一点,连接CE、DE,猜想∠C、∠D、∠E的数量关系,并证明.小明发现,可以过点E作MN∥AC来解决问题,如图2,请你完成解答;用学过的知识或参考小明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如图3,AB∥CD,P是平面内一点,连接AP、CP,使AP∥BD,∠APC=100°,BM、CM分别平分∠ABD、∠DCP交于点M,求∠M的度数.4.(1)已知:如图1,直线AB∥CD,点E是AB、CD之间的一点,连接BE、DE得到∠BED.求证:∠BED=∠B+∠D,(提示:过E作EF平行AB)(2)已知:直线AB∥CD,直线MN分别与AB、CD交于点E、F.①如图2,∠BEF和∠EFD的平分线交于点G.猜想∠G的度数,并证明你的猜想;②如图3,EG1和EG2为∠BEF内满足∠1=∠2的两条线,分别与∠EFD的平分线交于点G1和G2.求证:∠FG1E+∠G2=180°.5.如图,已知AD⊥BC,EF⊥BC,垂足分别为D、F,∠2+∠3=180°,试说明:∠GDC =∠B.请补充说明过程,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理由.解:∵AD⊥BC,EF⊥BC(已知)∴∠ADB=∠EFB=90°(),∴EF∥AD(),∴+∠2=180°().又∵∠2+∠3=180°(已知),∴∠1=∠3(),∴AB∥(),∴∠GDC=∠B().6.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EOC=90°,OF是∠AOE的角平分线,∠COF=34°,求∠BOD的度数.其中一种解题过程如下:请在括号中注明根据,在横线上补全步骤.解:∵∠EOC=90°∠COF=34°()∴∠EOF=°∵OF是∠AOE的角平分线∴∠AOF==56°()∴∠AOC=°∵∠AOC+=90°∠BOD+∠EOB=90°∴∠BOD=∠AOC=°()7.如图,已知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COE=90°,OF平分∠AOE.(1)写出∠BOE的余角;(2)若∠COF的度数为29°,求∠BOE的度数.8.如图,已知,BC∥OA,∠C=∠OAB=100°,试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1,求证:OC∥AB;(2)如图2,点E、F在线段BC上,且满足∠EOB=∠AOB,并且OF平分∠BOC:①若平行移动AB,当∠BOC=6∠EOF时,求∠ABO;②若平行移动AB,那么的值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若变化,试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9.如图,直线PQ∥MN,点C是PQ、MN之间(不在直线PQ,MN上)的一个动点,(1)若∠1与∠2都是锐角,如图甲,请直接写出∠C与∠1,∠2之间的数量关系;(2)若把一块三角尺(∠A=30°,∠C=90°)按如图乙方式放置,点D,E,F是三角尺的边与平行线的交点,若∠AEN=∠A,求∠BDF的度数;(3)将图乙中的三角尺进行适当转动,如图丙,直角顶点C始终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点G在线段CD上,连接EG,且有∠CEG=∠CEM,求的值.10.平面内两条直线EF、CD相交于点O,OA⊥OB,OC恰好平分∠AOF.(1)如图1,若∠AOE=40°,求∠BOD的度数;(2)在图1中,若∠AOE=x°,请求出∠BOD的度数(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并写出∠AOE和∠BOD的数量关系;(3)如图2,当OA,OB在直线EF的同侧时,∠AOE和∠BOD的数量关系是否会发生改变?若不变,请直接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解:(1)AD∥BC,理由是:∵∠ADE+∠BCF=180°,∠ADE+∠ADF=180°,∴∠ADF=∠BCF,∴AD∥BC;(2)AB∥EF,理由是:∵BE平分∠ABC,∴∠ABC=2∠ABE,∵∠ABC=2∠E,∴∠ABE=∠E,∴AB∥EF;(3)∵AD∥BC,∴∠DAB+∠ABC=180°,∵BE平分∠ABC,AF平分∠BAD,∴∠ABE=ABC,∠BAF=∠BAD,∴∠ABE+∠BAF=90°,∴∠AOB=180°﹣90°=90°=∠EOF,∴∠E+∠F=180°﹣∠EOF=90°.2.解:(1)∵AB∥DF,CD∥AM,∴∠BAM=∠M,∠CDM=∠M,∴∠BAM=∠CDM;(2)∵∠AEF+∠MEF=180°,∠DFE+∠MFE=180°,∴∠AEF+∠MEF+∠DFE+∠MFE=360°,又∴∠MEF+∠MFE=180°﹣∠M,∴∠AEF+∠DFE+180°﹣∠M=360°,即∴∠AEF+∠DFE﹣∠M=180°,∵∠M=∠BAE,∴∠AEF+∠DFE﹣∠BAE=180°,(3)∵∠DAQ+∠ADQ+∠AQD=180°,∠AQD=112°,∴∠DAQ+∠ADQ=180°﹣112°=68°,∵∠DAQ=∠BAD,∠ADQ=∠ADC,∴∠BAD+∠ADC=68°×3=204°,又∵∠BAD+∠ADC+∠B+∠C=360°,∵∠B+∠C=360°﹣204°=156°,∵∠B=∠DFC,∴∠CDF=180°﹣156°=24°,∴∠CDF=∠M=∠BAE=24°.3.证明:(1)∠D═∠C+∠E(图)∠D═∠C+∠DEC(图2)过点E作MN∥AC,∴∠C═∠CEN.又∵AC∥BD,∴MN∥BD,∴∠D═∠DEN又∵∠DEN═∠DEC+∠CEN,.∴∠D═∠C+∠DEC(2)如图所示,AP与CD,CD与BM分别相交于点E、F两点,∵BM、CM分别平分∠ABD、∠DCP,∴∠MBD=∠MBA=∠ABD,∠MCP=∠MCD═∠PCE.又∵AB∥CD,∴∠D+∠DBA=180°.又∵AP∥BD,∴∠AED+∠D=180°,∵∠DBA=∠AED,又∵∠AED=∠PEC∴∠CEP=∠DBA∴∠MBA═∠CEP.又∵∠ABF=∠BFD,∠BFD=∠CFM,∴∠ABF=∠CFM=∠ABD=∠CEP.又∵△CEP中,∠P=100°∴∠PCE+∠PEC=180°﹣100°=80°,∴∠CEP+∠PCE=(∠PCE+∠PEC)=×80°=40°,∴∠MCF+∠MFC=40°,∴∠M=180°﹣(∠MCF+∠MFC)=180°﹣40°=140°.4.(1)证明:如图1过点E作EF∥AB,则有∠BEF=∠B.∵AB∥CD,∴EF∥CD.∴∠FED=∠D.∴∠BEF+∠FED=∠B+∠D.即∠BED=∠B+∠D;(2)①解:如图2所示,猜想:∠EGF=90°;证明:由材料中的结论得∠EGF=∠BEG+∠GFD,∵EG、FG分别平分∠BEF和∠EFD,∴∠BEF=2∠BEG,∠EFD=2∠GFD,∵BE∥CF,∴∠BEF+∠EFD=180°,∴2∠BEG+2∠GFD=180°,∴∠BEG+∠GFD=90°,∵∠EGF=∠BEG+∠GFD,∴∠EGF=90°;②解法一:证明:如图3,过点G1作G1H∥AB,∵AB∥CD,∴G1H∥CD,由结论可得∠G2=∠1+∠3,∠EG1F=∠BEG1+∠G1FD,∴∠3=∠G2FD,∵FG2平分∠EFD,∴∠4=∠G2FD,∵∠1=∠2,∴∠G2=∠2+∠4,∵∠EG1F=∠BEG1+∠G1FD,∴∠EG1F+∠G2=∠2+∠4+∠BEG1+∠G1FD=∠BEF+∠EFD,∵AB∥CD,∴∠BEF+∠EFD=180°,∴∠EG1F+∠G2=180°.解法二:证明:由结论可得∠G2=∠1+∠G2FD∵FG2平分∠EFD,∴∠EFG2=∠G2FD,∵∠EG1F+∠EG1G2=∠EG1F+∠2+∠EFG2=180°,∴∠EG1G2=∠2+∠EFG2,∵∠1=∠2,∴∠G2=∠EG1G2,∴∠EG1F+∠G2=180°5.解:∵AD⊥BC,EF⊥BC(已知)∴∠ADB=∠EFB=90°(垂直的定义),∴EF∥A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又∵∠2+∠3=180°(已知),∴∠1=∠3 (同角的补角相等),∴AB∥DG(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GDC=∠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故答案为:垂直的定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同角的补角相等,DG,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6.解:∵∠EOC=90°,∠COF=34°(已知),∴∠EOF=56°,∵OF是∠AOE的角平分线,∴∠AOF=∠EOF=56°(角平分线的定义),∴∠AOC=22°,∵∠AOC+∠EOB=90°,∠BOD+∠EOB=90°,∴∠BOD=∠AOC=22°(同角的余角相等),故答案为:已知;56;∠EOF;角平分线的定义;22;∠EOB;同角的余角相等.7.解:(1)∵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COE=90°,∴∠BOD=∠AOC,∠DOE=90°,∴∠BOE+∠BOD=90°,∴∠BOE+∠AOC=90°,∴∠BOE的余角是∠BOD和∠AOC;(2)∵∠COF=29°,∠COE=90°,∴∠EOF=90°﹣29°=61°,又OF平分∠AOE,∴∠AOE=122°,∵∠BOE+∠AOE=180°,∴∠BOE=180°﹣∠AOE=58°.8.(1)证明:∵BC∥OA,∴∠C+∠COA=180°,∠BAO+∠ABC=180°,∵∠C=∠BAO=100°,∴∠COA=∠ABC=80°,∴∠COA+∠OAB=180°,∴OC∥AB;(2)①如图②中,设∠EOF=x,则∠BOC=6x,∠BOF=3x,∠BOE=∠AOB=4x,∵∠AOB+∠BOC+∠OCB=180°,∴4x+6x+100°=180°,∴x=8°,∴∠ABO=∠BOC=6x=48°.如图③中,设∠EOF=x,则∠BOC=6x,∠BOF=3x,∠BOE=∠AOB=2x,∵∠AOB+∠BOC+∠OCB=180°,∴2x+6x+100°=180°,∴x=10°,∴∠ABO=∠BOC=6x=60°.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ABO为48°或60°;②∵BC∥OA,∠C=100°,∴∠AOC=80°,∵∠EOB=∠AOB,∴∠COE=80°﹣2∠AOB,∵OC∥AB,∴∠BOC=∠ABO,∴∠AOB=80°﹣∠ABO,∴∠COE=80°﹣2∠AOB=80°﹣2(80°﹣∠ABO)=2∠ABO﹣80°,∴==2,∴平行移动AB,的值不发生变化.9.解:(1)∠C=∠1+∠2.理由:如图,过C作CD∥PQ,∵PQ∥MN,∴PQ∥CD∥MN,∴∠1=∠ACD,∠2=∠BCD,∴∠ACB=∠ACD+∠BCD=∠1+∠2.(2)∵∠AEN=∠A=30°,∴∠MEC=30°,由(1)可得,∠C=∠MEC+∠PDC=90°,∴∠PDC=90°﹣∠MEC=60°,∴∠BDF=∠PDC=60°;(3)设∠CEG=∠CEM=x,则∠GEN=180°﹣2x,由(1)可得,∠C=∠CEM+∠CDP,∴∠CDP=90°﹣∠CEM=90°﹣x,∴∠BDF=90°﹣x,∴==2.10.解:(1)∵∠AOE=40°,∴∠AOF=180°﹣∠AOE=140°,∵OC平分∠AOF,∴,∵OA⊥OB,∴∠AOB=90°,∴∠BOD=180°﹣∠AOB﹣∠AOC=20°;(2)∵∠AOE=x°,∴∠AOF=180°﹣∠AOE=(180﹣x)°,∵OC平分∠AOF,∴,∵OA⊥OB,∴∠AOB=90°,∴;∴∠AOE=2∠BOD;(3)不变,∠AOE=2∠BOD.。
相交线与平行线考点及题型总结

相交线与平行线考点及题型总结第一节 相交线一、知识要点:(一)当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相交时,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只有一个交点;一种是有两个交点,即两条直线平行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还有一种是三个交点,即三条直线两两相交。
(二)余角、补角、对顶角1、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2、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3、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并且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4、互为余角的有关性质:①∠1+∠2=90°,则∠1、∠2互余;反过来,若∠1,∠2互余,则∠1+∠2=90°;②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如果∠l 十∠2=90°,∠1+∠ 3=90°,则∠2=∠3.5、互为补角的有关性质:①若∠A +∠B =180°,则∠A 、∠B 互补;反过来,若∠A 、∠B 互补,则∠A +∠B =180°.②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如果∠A +∠C =180°,∠A +∠B =180°,则∠B =∠C .6、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三)垂直: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是垂直,两条直线交角成90 。
1、经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垂线,有且只有一条; 2、点到直线上各点的距离中,垂线段最短。
(四)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产生两个交点,形成了八个角(不可分的):1、同位角: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它们在直线AB,CD 的同侧,在第三条直线EF 的同旁(即位置相同),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2、内错角: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它们在直线AB,CD 之间,在第三条直线EF 的两旁(即位置交错),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3、同旁内角: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它们在直线AB,CD 之间,在第三条直线EF 的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二、题型分析: 题型一:列方程求角例1: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21少20°.则这个角为 ( ) A 、30° B 、40° C 、60° D 、75° 答案:B分析:若设这个角为x ,则这个角的余角是90°-x ,补角是180°-x ,于是构造出方程即可求解 求解:设这个角为x ,则这个角的余角是90°-x ,补角是180°-x .则根据题意,得21(180°-x )-(90°-x )=20° ; 解得:x =40°. 故应选B . 说明:处理有关互为余角与互为补角的问题,除了要弄清楚它们的概念,通常情况下还要引进未知数,构造方程求解.习题演练:1、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而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4倍少30 ,那么这两个角是( )A 、42138、 B 、都是10 C 、42138、或4210、 D 、以上都不对 答案:A分析:两个条件可以确定两个角互补,列方程即可解得A 。
相交线与平行线考点及题型总结

相交线与平行线考点及题型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相交线与平行线考点及题型总结第一节相交线一、知识要点:(一)当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相交时,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只有一个交点;一种是有两个交点,即两条直线平行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还有一种是三个交点,即三条直线两两相交。
(二)余角、补角、对顶角1、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2、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3、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并且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4、互为余角的有关性质:①∠1+∠2=90°,则∠1、∠2互余;反过来,若∠1,∠2互余,则∠1+∠2=90°;②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如果∠l十∠2=90°,∠1+∠ 3=90°,则∠2=∠3.5、互为补角的有关性质:①若∠A+∠B=180°,则∠A、∠B互补;反过来,若∠A、∠B互补,则∠A+∠B=180°.②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如果∠A+∠C=180°,∠A+∠B=180°,则∠B=∠C.6、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三)垂直: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是垂直,两条直线交角成90 。
1、经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垂线,有且只有一条;2、点到直线上各点的距离中,垂线段最短。
(四)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产生两个交点,形成了八个角(不可分的):1、同位角: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它们在直线AB,CD的同侧,在第三条直线EF的同旁(即位置相同),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2、内错角: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它们在直线AB,CD之间,在第三条直线EF的两旁(即位置交错),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3、同旁内角: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它们在直线AB,CD之间,在第三条直线EF的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二、题型分析: 题型一:列方程求角例1: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21少20°.则这个角为 ( ) A 、30° B 、40° C 、60° D 、75° 答案:B分析:若设这个角为x ,则这个角的余角是90°-x ,补角是180°-x ,于是构造出方程即可求解求解:设这个角为x ,则这个角的余角是90°-x ,补角是180°-x .则根据题意,得21(180°-x )-(90°-x )=20° ; 解得:x =40°. 故应选B . 说明:处理有关互为余角与互为补角的问题,除了要弄清楚它们的概念,通常情况下还要引进未知数,构造方程求解.习题演练:1、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而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4倍少30 ,那么这两个角是( )A 、42138 、B 、都是10C 、42138 、或4210 、D 、以上都不对 答案:A分析:两个条件可以确定两个角互补,列方程即可解得A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5章5.2.1平行线及其基本事实

精彩一题 17.问题:两条直线可以将平面分成几部分?
解:如图 a,两条直线平行时,它们将平面分成三部分; 如图 b,两条直线不平行时,它们将平面分成四部分.
【思路点拨】 根据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情况(0 个、1 个、2 个、 3 个)进行分类讨论.
精彩一题 根据上述内容,解答下面的问题. (1)上面问题的解题过程应用了__分__类____的数学思想(填“转 化”“分类”或“整体处理”); (2)三条直线可以将平面分成几部分? 解:如图所示.
【答案】A
课堂导练
4.如果线段 AB 与线段 CD 没有交点,则( C ) A.线段 AB 与线段 CD 一定平行 B.线段 AB 与线段 CD 一定不平行 C.线段 AB 与线段 CD 可能平行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课堂导练 5.如图,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三次,产生的折痕间的位置关系
是( C )
A.平行
B.垂直
C.平行和垂直 D.无法确定
课堂导练 6.如图,经过点 P 画一条直线使它与直线 l 平行.
画法:(1)一落:把三角尺的一边落在__直__线__l____上; (2)二____靠____:紧靠三角尺的另一边放一直尺 AB;
课堂导练
(3)三____移____:把三角尺沿直尺的边移到三角尺的第一边恰 好经过点 P 的位置;
经 (1)过直直线线l 外(2一)靠点,(3有)移且只(有4)画
D.不存在或者只有一条
提一示条: 直点线击与这条进直入线习平题行
【点拨】 当点 第一五条章 直线相与交这线条与直平线行平线行
(第1)1直课线时l 平(2行)靠线及(3其)移基本(事4)画实
P
在直线
AB
上时,这样的直线不存在;当点
人教版初中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1.1 相交线邻补角与对顶角 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存在几种不同关系的角,它们的概念及性质如下表:图形 顶点 边的关系 大小关系 对顶角∠1与∠2有公共顶点 ∠1的两边与∠2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对顶角相等 即∠1=∠2 邻补角∠3与∠4 有公共顶点 ∠3与∠4有一条边公共,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3+∠4=180°注意点:(1)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对顶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角;(2)如果∠α与∠β是对顶角,那么一定有∠α=∠β;反之如果∠α=∠β,那么∠α与∠β不一定是对顶角;(3)如果∠α与∠β互为邻补角,则一定有∠α+∠β=180°;反之如果∠α+∠β=180°,则∠α与∠β不一定是邻补角;(4)两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每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而对顶角只有一个.例:如图,三条直线交于一点,任意找出图中的四对对顶角.错解:如图, 对顶角为:(1)∠AOC 与∠BOD ;(2)∠AOF 与∠BOD ;(3)∠COF 与∠DOE ;(4)∠AOC 与∠BOE .错解分析:错解中把有公共顶点的角误认为是对顶角,导致(2)和(4)错误.如果对对顶角的概念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在比较复杂的图形识别中会产生错误.对顶角就是: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正解:(1)∠AOC 与∠BOD ;(2)∠BOE 与∠AOF ;(3)∠COF 与∠DOE ;(4)∠COE 与∠DOF .(答案不唯一:∠ AOE 与∠BOF ,∠BOC 与∠AOD 也是对顶角)5.1.2 垂线1、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符号语言记作:如图所示:AB ⊥CD ,垂足为O1 2 4 3AB C DO2、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3、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4、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八个角,它们构成了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如图,直线b a ,被直线l 所截 1、∠1与∠5在截线l 的同侧,同在被截直线b a ,的上方,叫做同位角(位置相同)2、∠5与∠3在截线l 的两旁(交错),在被截直线b a ,之间(内),叫做内错角(位置在内且交错)3、∠5与∠4在截线l 的同侧,在被截直线b a ,之间(内),叫做同旁内角.例:如图,判断下列各对角的位置关系:(1)∠1与∠2;(2)∠1与∠7;(3)∠1与∠BAD ;(4)∠2与∠6;(5)∠5与∠8.解:我们将各对角从图形中抽出来(或者说略去与有关角无关的线),得到下列各图.如图所示,不难看出∠1与∠2是同旁内角;∠1与∠7是同位角;∠1与∠BAD 是同旁内角;∠2与∠6是内错角;∠5与∠8对顶角.注意:图中∠2与∠9,它们是同位角吗?不是,∵∠2与∠9的各边分别在四条不同直线上,不是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5.2.1 平行线1、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 与直线b 互相平行,记作a ∥b .1 2 3 4 5 6 78 1 6 B A D 2 3 45 7 8 9 FEC A BF 2 1 A B C 1 7 A B C D 26A DB F 1 B A F E 5 8 C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⑴相交;⑵平行.因此当我们得知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不相交时,就可以肯定它们平行;反过来也一样(这里,我们把重合的两直线看成一条直线)判断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根据它们的公共点的个数来确定:①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两直线相交;②无公共点,则两直线平行;③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点,则两直线重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3、平行公理――平行线的存在性与惟一性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4、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如左图所示,∵b ∥a ,c ∥a∴b ∥c注意符号语言书写,前提条件是两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才会结论,这两条直线都平行.例: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是平行线.错解:对 .错解分析:平行线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不相交的两条线,说的不明确.若是射线或线段有可能不相交.∴说法是错误的 .正解: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5.2.2 平行线的判定判定方法 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 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 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几何符号语言:∵ ∠3=∠2∴ AB ∥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1=∠2∴ AB ∥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2=180°∴ AB ∥CD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例: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给予改正:(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定平行线.(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如果它们不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一定相交.(3)过一点可以且只可以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解:(1)错误.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是一项重要条件,不能遗漏.(2)正确(3)错误.正确的说法是“过直线外一点”而不是“过一点”.∵如果这一点不在已知直线上,是作不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的.A B C D E F 1 2 3 4例:如图,由条件∠2=∠B ,∠1=∠D ,∠3+∠F =180°,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并说明判定的根据是什么?解:(1)由∠2=∠B 可判定AB ∥DE ,根据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由∠1=∠D 可判定AC ∥DF ,根据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由∠3+∠F =180°可判定AC ∥DF ,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5.3 平行线的性质5.3.1 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几何符号语言:∵AB ∥CD ∴∠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B ∥CD∴∠3=∠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AB ∥CD ∴∠4+∠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例:已知∠1=∠B ,求证:∠2=∠C证明:∵∠1=∠B (已知)∴DE ∥B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C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例:如图,AB ∥DF ,DE ∥BC ,∠1=65° 求∠2、∠3的度数解:∵DE ∥BC∴∠2=∠1=6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B ∥DF∴∠3+∠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180°-∠2=180°-65°=115°A B E D F C 1 2 3 A B C D EF 1 2 3 4 AD E B C 12 A D F B E C 1 2 3例:如图,直线AB,CD分别和直线MN相交于点E,F,EG平分∠BEN,FH平分∠DFN.若AB∥CD,你能说明EG和FH也平行吗?错解:∵EG平分∠BEN,∴∠BEG =12∠BEN.同理,∵FH平分∠DFN,∴∠DFH =12∠DFN.又∵AB∥CD,∴∠BEN =∠DFN;从而∠BEG =∠DFH.∴EG∥FH.错解分析:在复杂的图形中正确地找出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是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或性质的前提.认清一对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键是弄清截线和被截线,截线就是它们的公共边,其余两条边就是被截线.而∠BEG和∠DFH不是直线EG,FH被某条直线所截得的同位角,∴由∠BEG=∠DFH不能判定EG∥FH.正解:∵EG平分∠BEN,∴∠BEG =∠GEN =12∠BEN,同理,∵FH平分∠DFN,∴∠DFH =∠HFN =12∠DFN,又∵AB∥CD,∴∠BEN =∠DFN,从而∠GEN =∠HFN.而∠GEN,∠HFN是直线EG,FH被直线MN所截得的同位角,∴EG∥FH.例:如图,△ABC中,已知∠1+∠2=180°,∠3=∠B,试判断DE与B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错解:∵∠1+∠2=180°,∴EF∥AB.∴∠3+∠BDE =180°.∵∠3=∠B,∴∠B+∠BDE =180°.∴DE∥BC.错解分析:由∠1+∠2=180°,不能得到EF∥AB.虽然∠1和∠2是由直线EF和AB被直线DC所截得的角,但由于它们不是同旁内角,∴尽管∠1+∠2=180°,也不能得到EF∥AB.正解:∵∠1=∠4,∠1+∠2=180°,∴∠2+∠4=180°.∴EF∥D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3+∠BDE=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B,∴∠B+∠BDE=180°.∴DE∥BC(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5.3.2 命题、定理、证明1、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2、命题的组成每个命题都是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3、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4、经过推理证实而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5、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做证明.5.4平移1、平移变换①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②新图形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③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2、平移的特征:①经过平移之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图形的形状与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②经过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例:如图,△ABC经过平移之后成为△DEF,那么:(1)点A的对应点是点_________;(2)点B的对应点是点______.A DB EC F(3)点_____的对应点是点F;(4)线段AB 的对应线段是线段_______;(5)线段BC的对应线段是线段_______;(6)∠A的对应角是______.(7)____的对应角是∠F.解:(1)D;(2)E;(3)C;(4)DE;(5)EF;(6)∠D;(7)∠ACB.。
新版七下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题五套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专题(一)相交线1.如图所示,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OE平分∠AOD,∠BOC=80°,求∠BOD和∠AOE的度数.2.如图,三条直线相交于点O,则∠1+∠2+∠3等于()A.90°B.120°C.180°D.360°,(第2题图)),(第3题图))3.如图,三条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若∠BOE=4∠BOD,∠AOE=100°,则∠AOC 等于()A.30°B.20°C.15°D.10°4.如图,AB和CD相交于点O.(1)若∠1+∠3=50°,则∠3=__ __;(2)若∠1∶∠2=2∶3,则∠3=__ __;(3)若∠2-∠3=70°,则∠3=__ __.5.如图,两条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BOC,若∠1=30°,∠2=___ _,∠3=__ __.6.如图所示,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1)试写出∠AOC,∠AOE,∠EOC的对顶角;(2)试写出∠AOC,∠AOE,∠EOC的邻补角;(3)若∠AOC=40°,求∠BOD,∠BOC的度数.7.如图,一长方形纸片ABCD沿折痕EF对折,得到点D的对应点D′,点C的对应点C′,若∠BFE=50°,试求∠BFC′的度数.8.如图所示,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BOD,若∠3∶∠2=8∶1,求∠AOC 的度数.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专题(二)平行线的判定1.如图所示,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现给出下列四个条件:①∠1=∠5;②∠1=∠7;③∠2+∠3=180°;④∠4=∠7.其中能说明a ∥b 的条件为( )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③④2.如图所示,要得到DE ∥BC ,则需要的条件为( )A .CD ⊥AB ,GF ⊥AB B .∠4+∠5=180°C .∠1=∠3D .∠2=∠33.对于图中标记的各角,下列条件能够推理得到a ∥b 的是( )A .∠1=∠2B .∠2=∠4C .∠3=∠4D .∠1+∠4=180°4.如图,在下列给出的条件中,不能判定AB ∥DF 的是( )A .∠A +∠2=180°B .∠3=∠AC .∠1=∠4D .∠1=∠A5.)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1=∠2,∴AE ∥BDB .∵∠1=∠2,∴AB ∥EDC .∵∠3=∠4,∴AB ∥CD D .∵∠5=∠BDC ,∴AE ∥BD6.如图,能说明AB ∥DE 的有( )①∠1=∠D ;②∠CFB +∠D =180°;③∠B =∠D ;④∠D =∠BFD.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第1题图)(第2题图) (第5题图)(第6题图)7.如图,给出下面的推理:①因为∠B =∠BEF ,所以AB ∥EF ;②因为∠B =∠CDE , 所以AB ∥CD ;③因为∠B +∠BDC =180°,所以AB ∥EF ;④因为AB ∥CD ,CD ∥EF , 所以AB ∥EF.其中正确的推理是(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9.如图,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1=∠2,∴AB ∥CD B .∵∠1+∠2=180°,∴AB ∥CDC .∵∠3=∠4,∴AB ∥CD D .∵∠3+∠4=180°,∴AB ∥CD10.如图,已知直线EF 分别交CD ,AB 于点M ,N ,且∠EMD =65°,∠MNB =115°,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E ∥CFB .AB ∥CDC .∠A =∠D D .∠E =∠F11.如图,BD 平分∠ABC ,若∠1=∠2,则( )A .AB ∥CD B .AD ∥BC C .AD =BC D .AB =CD12.如图所示,AC ⊥BC ,垂足为C ,∠B =50°,∠ACD =40°,则AB 与CD 的位置关系是 AB ∥CD__.13.如图所示,下列条件中:(1)∠B +∠BCD =180°;(2)∠1=∠2;(3)∠3=∠4;(4)∠B =∠5.能判定AB ∥CD的条件有 .(填序号),(第9题图))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第12题图))14.(8分)如图,AE平分∠BAC,CE平分∠ACD,且∠1+∠2=90°,直线AB,CD有何位置关系?说明理由.16.(10分)如图,已知直线a,b,c被直线d,e所截,且∠1=∠2,∠3+∠4=180°,则a与c平行吗?为什么?17.(12分)如图,AC⊥EC,B,C,D在同一直线上,∠A=∠1,∠E=∠2,直线AB与DE平行吗?试说明理由.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专题(三)平行线的性质1.如图,直线m ∥n ,∠α为( )A .70 B .65° C .50° D .40°2.如图,AB ∥ED ,AG 平分∠BAC ,∠ECF =70°,则∠FAG 的度数是( )A .155°B .145°C .110°D .35°3.如图,已知AB ∥CD ,∠1=130°,则∠2=__ .4.如图,EF ∥BC ,AC 平分∠BAF ,∠B =80°,求∠C 的度数5.如图,把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若∠1=30°,则∠2的度数为( )A .60°B .50°C .40°D .30°6. 6.一张长方形的纸条,按如图方式折叠一下,已知∠3=120°,则∠1的度数为( )7.A .30° B .60° C .90° D .120°8.9.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5题图)) ,(第6题图))10.7.(4分)如图,∠1=50°,∠2=140°,∠C =50°,则∠B =____.9.某次考古发掘出的一个梯形残缺玉片如下图,工作人员从玉片上量得∠A =115°,∠D =100°,已知梯形的两底AD ∥BC ,请你帮助工作人员求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并说明理由.10.如图所示,点B 是△ADC 的边AD 的延长线上一点,DE ∥AC ,若∠C =50°, ∠BDE =60°,则∠CDB 的度数等于( )A .70°B .100°C .110°D .120°11.如图所示,已知AB ∥EF ∥DC ,EG ∥BD ,则图中与∠1相等的角共有( )A .6个B .5个C .4个D .2个12.如图所示,已知AB ∥CD ,BC ∥DE ,则∠B +∠D 的度数为____.13.如图,AC ∥BD ,AE 平分∠BAC 交BD 于点E ,若∠1=64°,则∠2=___ _.(第10题图) (第11题图), ( 第 7 题图 )14.(12分)如图所示,已知∠ABC=40°,∠ACB=60°,BO,CO分别平分∠ABC,∠ACB,DE过O点,且DE∥BC,求∠BOC的度数.15.(12分)如图,直线AD与AB,CD相交于A,D两点,EC,BF与AB,CD相交于点E,C,B,F,如果∠1=∠2,∠B=∠C.小明在图上把两组相等角的信息标注出来后,略加分析,便发现CE∥BF,同桌的小慧说:“不光有这个发现,我还能得到∠A=∠D呢?”小明再深入其中,很快也明白了小慧是怎么得到∠A=∠D的了.你能帮助他们写出过程吗?16.(12分)如图,已知直线l1∥l2,且l3和l1,l2分别交于A,B两点,点P在AB上.(1)试找出∠1,∠2,∠3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果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时,问∠1,∠2,∠3之间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3)如果点P在A,B两点外侧运动时,试探究∠1,∠2,∠3之间的关系(点P和A,B不重合).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专题(四)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1.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T ⊥AB 于点O ,CE ∥AB 交CD 于点C ,若∠ECO =30°,则∠DOT 的度数为( ) A .30° B .45° C .60° D .120°2.如图,AB ∥CD ,∠DFE =135°,则∠ABE 的度数是( )A .30°B .45C .60°D .90°3.如图,a ,b ,c 为三条直线,且a ⊥c ,b ⊥c ,若∠1=70°,则∠2的度数为( )A .70°B .90°C .110°D .80°4.如图所示,已知∠1=∠2=∠3=55°,则∠4的度数是( )A .110°B .115°C .120°D .125°5.(4分)如图所示,已知∠1=∠2,∠3=80°,则∠4等于( )A .80°B .70°C .60°D .50°6.(4分)如图,已知直线a ∥b ,∠1=40°,∠2=60°,则∠3等于( )A .100°B .60°C .40°D .20°(第1题图)(第2题图) (第3题图)(第4题图)7.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所示放置,使含30°角的三角板短直角边和含45°角 的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重合,则∠1的度数为__.8.如图所示是一大门的栏杆,AE 为地面,BA ⊥AE 于点A ,CD ∥AE ,则∠ABC +∠BCD= _9.(8分)如图,直线AB ,CD 分别与直线AC 相交于点A ,C ,与直线BD 相交于点B ,D.若∠1=∠2,∠3=75°,求∠4的度数.10.如图,AB ∥CD ,AE 交CD 于C ,∠A =34°,∠DEC =90°,则∠D 的度数为() A .17° B .34° C .56° D .124°11.如图,已知AB ∥CD ,∠C =65°,∠E =30°,则∠A 的度数为( )A .30°B .32.5°C .35°D .37.5°12.如图所示,AB ∥CD ∥EF ,则∠BAD +∠ADE +∠DEF 等于( )A .180°B .270°C .360°D .540°13.如图所示,∠A =60°,∠4=45°,DE ∥BC ,EF ∥AB ,则∠1=___ _, ∠2=__ __, ∠3=__ _,∠B =__ _,∠C =___ _. (第5题图) (第6题图,(第10题图)) ,(第11题图)(第7题图) (第8题图)14.如图,直线l1∥l2∥l3,点A ,B ,C 分别在直线l1,l2,l3上.若∠1=70°,∠2=50°,则∠ABC =____.15.如图,l ∥m ,等边△ABC 的顶点A 在直线m 上,则∠α=__.16.(8分)如图,AD ⊥BC 于点D ,EG ⊥BC 于点G ,∠E =∠3.请问:AD 平分∠BAC 吗?若平分,请说明理由.17.(10分)如图所示,CD ⊥AB ,垂足为D ,F 是BC 上任意一点,EF ⊥AB ,垂足为E ,且∠1=∠2,∠3=80°,求∠BCA 的度数.18.(12分)如图所示,∠1+∠2=180°,∠3=∠B ,试判断∠AED 与∠C 的大小关系,并(第12题图)(第13题图) ,(第14题图)),(第15题图)说明你的理由.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专题(五)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变式训练【教材母题】(教材P36第8题(2)改编)如图,∠1+∠2=180°,∠3=108°,求∠4的度数.变式1.(2014·菏泽)如图,直线l∥m∥n,等边△ABC的顶点B,C分别在直线n和m上,边BC与直线n所夹的角为25°,则∠α的度数为()A.25°B.45°C.35°D.30°变式2.(2014·邵阳)如图,在△ABC中,∠B=46°,∠C=54°,AD平分∠BAC,交BC于D,DE∥AB,交AC于E,则∠ADE的大小是()A.45°B.54°C.40°D.50°,(第1题图)),(第2题图))变式3.(2014·聊城)如图,将一块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叠放在矩形的两条对边上,如果∠1=27°,那么∠2的度数为()A.53°B.55°C.57°D.60°变式4.(2014·遵义)如图,直线l1∥l2,∠A=125°,∠B=85°,则∠1+∠2=() A.30°B.35°C.36°D.40°,(第3题图)),(第4题图))变式5.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平行,且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3倍少40°,则这两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变式6.填写推理理由:如图,CD∥EF,∠1=∠2.求证:∠3=∠ACB.变式7.如图所示,已知AD⊥BC于D,E是AB上一点,EF⊥BC于F,且∠1=∠2,试判断∠B与∠CDG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变式8.如图,AB∥CD,∠EAB+∠FDC=180°.求证:AE∥FD.变式9.如图,∠BAP+∠APD=180°,∠1=∠2.求证:∠E=∠F.变式10.若AB∥CD,∠1=∠2,∠3=∠4,AD与BC平行吗?为什么?变式11.如图,已知∠1=∠2,∠MAE=45°,∠FEG=15°,∠NCE=75°,EG平分∠AEC,试说明AB∥EF∥CD.变式12.(探究题)(1)如图①,若AB∥CD,则∠B+∠D=∠E,你能说明理由吗?(2)反之,若∠B+∠D=∠E,直线AB与CD有什么位置关系?(3)若将点E移至图②的位置,此时∠B,∠D,∠E之间有什么关系?(4)若将点E移至图③的位置,此时∠B,∠D,∠E之间的关系又如何?(5)在图④中,AB∥CD,∠E+∠G与∠B+∠F+∠D之间有何关系?。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件(共37张ppt)

如图,两平面镜а、β的夹角为θ,入射光线AO平行于β入
射到а上,经两次反射后的反射光线 O' B 平行于а,则角
θ=__6_0__0度
分析 : 依题意有OA // ,O ' B // ,
а
B 且1 2,3 4,
O1 2
由OA // 得1 A 由O ' B //得4 ,5 2
2. 对顶角: (1)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
有公共顶点但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如图(2). 1与2, 3与4是对顶角。
21
(1)
(2)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3. 邻补角的性质: 同角的补角相等。
1与3互补,2与3互补
3 12
4
种:(1)相交; (2)平行。 3. 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1) 平行公理(平行线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 推论(平行线的传递性)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指的是一条直线分别与两条直线 相交构成的八个角中,不共顶点的角之间的特殊位置关系。 它们与对顶角、邻补角一样,总是成对存在着的。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在这五种方法中,定义一般不常用。
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
• 点p是直线AB外的一点, 直线CD经过点P,且与直 线AB平行;
• 直线AB、CD是相交直线, 点P是直线AB外的一点, 直线EF经过点P与直线 AB平行,与直线CD交于E.
A
P.
A
D
.P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周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周练习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周周测1一选择题1. 如图:下列四个判断中,正确的个数是().①的内错角只有②的同位角是③的同旁内角是..④图中的同位角共有个A. 个B. 个C. 个D. 个2.如图,已知于点,点..在同一直线上,且,则为().A.B.C.D.3.如图,直线相交于点 ,射线平分 , ,若,则的度数为().A.B.C.D.4.如图,直线.被直线所截,则的同旁内角是()A.B.C.D.5.如图,与是内错角的是()A.B.C.D.6.如图,与是()A. 对顶角B. 同位角C. 内错角D. 同旁内角7.已知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一对同位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B. 一对内错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C. 一对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D. 一对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8.如图,直线相交于点,于,若,则不正确的结论是()A.B.C.D.9.如果点在直线上,也在直线上,但不在直线上,且直线..两两相交符合以上条件的图形是()A.B.C.D.10.如图两条非平行的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交点为,那么这条直线将所在平面分成()A. 个部分B. 个部分C. 个部分D. 个部分11.如图,若两条平行线,与直线,相交,则图中共有同旁内角的对数为()A.B.C.D.12.若点到直线的距离为,点到直线的距离为,则线段的长度为()A.B.C. 或D. 至少13.如图,在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于点,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若,分别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则称为点的“距离坐标”.根据上述规定,“距离坐标”是的点共有()个.A. 个B. 个C. 个D. 个14.如图,两条直线,交于点,射线是的平分线,若,则等于()A.B.C.D.15.如图,点是直线外的一点,点在直线上,且,垂足是,,则下列不正确的语句是()A. 线段的长是点到直线的距离B. 线段的长是点到直线的距离C. 三条线段中,最短D. 线段的长是点到直线的距离二填空题16.如图,与相交于点,,,则度.17.如图,在菱形中,点是对角线上的点,于点,若,则到的距离为.18.如图,标有角号的个角中共有对内错角,对同位角,对同旁内角.19.四条直线两两相交,至多会有个交点.20.如图,,,,则度.三解答题21.如图,图中共有多少对同位角,多少对内错角,多少对同旁内角.22.如图,用数字标出的八个角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分别有哪些?请把它们一一写出来.23.如图,直线..两两相交,射线平分,已知,,求的度数.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周周测1 参考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C2.B3.C4.C5.D6.B7.C8.C9.D 10.C 11.D 12.D13.D 解析:依题意,作与l1平行且距离为2的直线两条,作与l2平行且距离为1的直线两条,两组平行线的交点即为所求,共4个点符合题意.14.C 15.B二、填空题16.36 17.3 18.4 2 4 19.6 20.55三、解答题21.解:有6对同位角,4对内错角,4对同旁内角.22.解:同位角:∠2与∠8,∠3与∠7,∠4与∠6;内错角:∠1与∠4,∠2与∠6,∠3与∠5,∠4与∠8,;同旁内角:∠2与∠4,∠2与∠5,∠3与∠6,∠4与∠5.23.解:∵BE平分∠ABD,∠2=75°,∴∠ABE=∠2=75°,∴∠1=180°-∠ABE=∠2=180°-75°-75°=30°.∵∠1=3∠3,∴∠3=25°.∵∠3与∠4是对顶角,∴∠4=∠3=25°.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周周测2一选择题1.如图,已知直线a,b被直线所截,那么的同位角是()A.B.C.D.2. 如图,已知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等于().A. °B. °C. °D. °3.将一副三角板按图中方式叠放,则角的度数是().A.B.C.D.4.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和是内错角B. 和是同位角C. 和是同位角D. 和是同旁内角5.如图,直线,被直线所截,则的同旁内角是()A.B.C.D.6.如图:下列四个判断中,正确的个数是().①的内错角只有②的同位角是③的同旁内角是,,④图中的同位角共有个A. 个B. 个C. 个D. 个7.甲.乙.丙.丁四个学生在判断时钟的分针与时针互相垂直的时,他们每个人都说两个时间,说对的是()A. 丁说时整和时整B. 丙说时整和时分C. 乙说点分和点分D. 甲说时整和点分8.如图,直线相交于点,于,若,则不正确的结论是()A.B.C.D.9.如图,若两条平行线,与直线,相交,则图中共有内错角的对数为()A.B.C.D.10.如图,能表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线段共有()A. 条B. 条C. 条D. 条11.在一个平面上任意画条直线,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的部分是()A.B.C.D.12.如图,点是直线外的一点,点在直线上,且,垂足是,,则下列不正确的语句是()A. 线段的长是点到直线的距离B. 线段的长是点到直线的距离C. 三条线段中,最短D. 线段的长是点到直线的距离二填空题13.如图,与相交于点,,,则度.14.如图,,于,图中共有_______个直角,图中线段______的长表示点到的距离,线段_________的长表示点到的距离.15.如图,的内错角有个.16.如图,,,,则度.三解答题17.如图,图中共有多少对同位角,多少对内错角,多少对同旁内角.18.如图,用数字标出的八个角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分别有哪些?请把它们一一写出来.19.如图,直线,,相交于点,平分,,.求的度数.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周周测2 参考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A2.C3.D4.A5.C6.C7.A8.C9.D 10.D 11.C 12.B二、填空题13.36 14.3 CD AC 15.3 16.55三、解答题17.解:有6对同位角,4对内错角,4对同旁内角.18.解:同位角:∠2与∠8,∠3与∠7,∠4与∠6;内错角:∠1与∠4,∠2与∠6,∠3与∠5,∠4与∠8,;同旁内角:∠2与∠4,∠2与∠5,∠3与∠6,∠4与∠5.19.解:∵,,∴∠DOE=180°-∠1-∠2=180°-30°-45°=105°.∵∠DOE与∠COF是对顶角,∴∠COF=105°.∵平分,∴∠3=∠FOG=105°÷2=52.5°.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周周测3一选择题1. 如图,已知∠1=∠2,则下列结论一定成立的是()A.AB//CD B.AD//BC C.∠B=∠D D.∠3=∠42. 下列图形中,能由∠1=∠2得到AB//CD的是()A.B. C.D.3. 如图,能判定的条件是()A.B.C.D.4. 对于图中标记的各角,下列条件能推理得到a∥b的是()A.∠1=∠2 B.∠2=∠4 C.∠3=∠4 D.∠1+∠4=180°5. 如图,下列条件中:(1)∠B+∠BCD=180°;(2)∠1=∠2;(3)∠3=∠4;(4)∠B=∠5.能判定AB∥CD的条件个数有()A.1个B.2个C.3个D.4个6. 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的是()A.∠1=∠3 B.∠2=∠3 C.∠4=∠5 D.∠2+∠4=180°7. 如图,已知∠1=70°,要使AB∥CD,则须具备另一个条件()A.∠2=70° B.∠2=100° C.∠2=110° D.∠3=110°8. 如图,用两个相同的三角板按照如图方式作平行线,能解释其中道理的定理是()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9. 如图,能判定EC∥AB的条件是()A.∠B=∠ACE B.∠A+∠ACD=180°C.∠ACE=∠DCE D.∠A=∠ACE10. 如图,下列能判定AB∥CD的条件有().(1)∠B+∠BCD=180°;(2)∠1=∠2;(3)∠3=∠4;(4)∠B=∠5.A.1个B.2个C.3个D.4个11. 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则( )A.有且只有一条B.有两条C.不存在D.不存在或只有一条12. 如图,能判断直线AB∥CD的条件是()A.∠1=∠2 B.∠3=∠4 C.∠1+∠3=180 o D.∠3+∠4=180 o二填空题13. 如图,两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若∠1=50°,∠2=130°,则直线a.b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 .14. 在同一平面内,_____________________叫作平行线.15.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若满足,则a、b平行(写出一个即可).16. 已知为平面内三条不同直线,若,,则与的位置关系是.三解答题17. 看图填空:如图,∠1的同位角是,∠1的内错角是,如果∠1=∠BCD,那么,根据是;如果∠ACD=∠EGF,那么,根据是.18. 如图,已知∠1=∠2,AC平分∠DAB,试说明DC∥AB.19.已知:如图,∠A=∠F,∠C=∠D.求证:BD∥CE.20.如图,已知:∠B=∠D+∠E,试说明:AB∥CD.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周周测3 参考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B2.D3.D4.D5.C6.B7.C8.C9.D 10. C 11.D 12.D二、填空题13.平行14.不相交的两条直线15.∠1=∠2(答案不唯一)16.平行三、解答题17.∠EFG ∠BCD,∠AED DE∥B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D∥GF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8. 解:∵AC平分∠DAB,,∴∠1=∠CAB.∵∠1=∠2,∴∠CAB=∠2,∴DC∥AB.19. 证明:∵∠A=∠F,∴AC∥DF,∴∠C=∠CEF.∵∠C=∠D,∴∠D=∠CEF,∴BD∥CE.20..解:过点E向右作EM//CD,则∠D=∠DEM.∵∠B=∠D+∠E,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周周测4一选择题1.如图,是我们学过的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示意图,画图的原理是()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2第1题图第2题图第3题图2.如图,梯子的各条横档互相平行,若∠1=70°,则∠2的度数是()A.80°B.110°C.120°D.140°3.如图所示,点E 在AC 的延长线上,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B ∥CD 的是( ) A .∠3=∠4B .∠1=∠2C .∠D =∠DCE D .∠D +∠ACD =180°4.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两次拐弯后,仍在原来的方向上平行前进,那么两次拐弯的角度是( )A .第一次右拐50°,第二次左拐130°B .第一次左拐50°,第二次右拐130°C .第一次左拐50°,第二次左拐130°D .第一次右拐50°,第二次左拐50° 5.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因为∠A +∠D =180°,所以AD ∥BC B .因为∠C +∠D =180°,所以AB ∥CD C .因为∠A +∠D =180°,所以AB ∥CDD .因为∠A +∠C =180°,所以AB ∥CD 第5题图 二 填空题6.在同一平面内,如果直线b 和c 都与直线a 垂直,那么直线b 和c的位置关系是 . 7.如图,已知∠1=∠2,由此可得 ∥ .第7题图 第8题图8.如图,已知直线、被直线所截,∠1=60°, 则当∠2= °时,∥. 9.如图,小明利用两块相同的三角板,分别在三角板的边缘画直线和,这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两直线平行.第9题图 第10题图10.如图,直线a 、b 与直线c 相交,给出下列条件:①∠1=∠2; ②∠4=∠6; ③∠4+∠7=180°; ④∠5+∠3=180°.其中能判断a ∥b 的条件是 (只填序号). 三 解答题11.如图,已知∠1=70°,∠2=110°,请用三种方法判定AB ∥DE.a b c a b AB CD12.已知:如图,CE平分∠ACD,∠1=∠2.求证:AB∥CD.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周周测4 参考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A2.B3.B4.D5.C二、填空题6.平行7.AD BC8.1209.内错角相等10.①③④三、解答题11. 解:(1)∵∠1=70°,∴∠AFC=180°-70°=110°.∵∠2=110°,∴∠AFC=∠2,∴AB//DE.(2)∵∠1=70°,∴∠BFD=180°-70°=110°.∵∠2=110°,∴∠BFD=∠2,∴AB//DE.(3)∵∠1=70°,∴∠AFD=70°.∵∠2=110°,∴∠AFD+∠2=180°,∴AB//DE.12.证明:∵CE平分∠ACD,,∴∠2=∠DCE.∵∠1=∠2,∴∠DCE=∠1,∴AB ∥CD.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周周测5一 选择题1.如果相等的两个角的一边在一条直线上,另一边互相平行,那么这两个角( ) A.相等 B.互补 C.相等或互补 D.不能确定2.如图,∠1和∠2互补,那么图中平行的直线是( ) A.b a // B.d c // C.e d // D.e c //第2题图 第4题图3.下列条件中,能得到互相垂直的是( )A.对顶角的平分线B.邻补角的平分线C.平行线的内错角的平分线D.平行线的同位角的平分线 4.如图,n m //,那么∠1.∠2.∠3的关系是( )A.∠1+∠2+∠3=360°B.∠1+∠2-∠3=180°C.∠1-∠2+∠3=180°D.∠1+∠2+∠3=180°5.一辆汽车在直路上行驶,两次拐弯后,仍按原来的方向行驶,那么这两次拐弯时( ) A.第一次向右拐30°,第二次向右拐30°B.第一次向右拐30°,第二次向右拐150°C.第一次向左拐30°,第二次向右拐150°D.第一次向左拐30°,第二次向右拐30° 6.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 )A.同旁内角互补B.对顶角相等C.直角的补角仍然是直角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7.如图,在三角形ABC中,BC=5,∠A=70°,∠B=75°,把三角形ABC沿直线BC的方向平移到三角形DEF的位置.若CF=3,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 A.DF=5 B.∠F=35°C.BE=3 D.AB∥DE8.如图,将周长为10个单位的三角形ABC沿边BC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三角形DEF,则四边形ABFD周长为()A.12B.14C.16D.18第8题图第9题图第10题图9.如图是一块长方形ABCD的场地,AB=102m,AD=51m,从A.B两处入口中的路宽都为1m,两小路汇合处路宽为2m,其余部分种植草坪,则草坪的面积为()A.5050m2B.4900m2C.5000m2D.4998m210.如图,O是正六边形ABCDEF的中心,下列图形:三角形OCD;三角形ODE;三角形OEF;三角形OAF;三角形OAB.其中可由三角形OBC平移得到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二填空题11.如图,将三角形ABC沿BC方向平移2cm得到三角形DEF,若三角形ABC周长为16cm,则四边形ABFD周长为.第13题图第14题图第15题图12.如图,长方形ABCD的边AB=10,BC=6,则图中四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和为.13.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10cm,BC=6cm,若此长方形以2cm/s的速度沿着A→B方向移动,则经过 s,平移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为24 . 14.如图,AB∥EF∥CD,EG平分∠BEF,∠B+∠BED+∠D=192°,∠B-∠D=24°,则∠GEF= .15.“两数之和始终是正数”是________命题(填“真”或“假”).16.把命题“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如图,是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小刀,刀片的外形是一个直角梯形,刀片上.下是平行的,转动刀片时会形成∠1和∠2,则∠1+∠2=度.第17题图第18题图18.如图,AB∥CD,OE平分∠BOC,OF⊥OE,OP⊥CD,∠ABO=40°,则下列结论:①∠BOE=70°;②OF平分∠BOD;③∠POE=∠BOF;④∠POB=2∠DOF.其中正确结论有(只填序号).三解答题19.如图,点A在直线MN上,且MN//BC.求证:∠BAC+∠B+∠C=180°.M A NB C20.如图,M,N,T和P,Q,R分别在同一直线上,且∠1=∠3,∠P=∠T.求证:∠M=∠R.21.如图,直线m⊥l,n⊥l,∠1=∠2.求证:∠3=∠4.22.已知,如图,DE⊥AC,∠AGF=∠ABC,∠1+∠2=180°,试判断BF与A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周周测5 参考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C2.D3.D4.B5.D6.A7.A8.B9.C 10.B二、填空题11.20 12.32 13.3 14.30°15.假16.如果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17. 90 18.①②③三、解答题19.证明:∵MN∥BC,∴∠B=∠MAB,∠C=∠NAC.∵∠BAC+∠MAB+∠NAC=180°,∴∠BAC+∠B+∠C=180°.20.证明:∵∠1=∠3,∠1=∠2,∴∠2=∠3,∴PN∥QT,∴∠T=∠MNP.∵∠P=∠T,∴∠P=∠MNP,∴PR∥MT,∴∠M=∠R..21.证明:∵m⊥l,n⊥l,∴m∥n,∴∠1=∠4,∠,2=∠3.∵∠1=∠2,∴∠3=∠4.22.解:BF⊥AC.理由如下:∵∠AGF=∠ABC,∴FG∥BC,∴∠1=∠3.∵∠1+∠2=180°,∠3+∠2=180°,∴BF∥DE,∴∠BFC=∠DEC.∵DE⊥AC,∴∠DEC=90°,∴∠BFC=90°,∴BF⊥AC.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周周测6一选择题1.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两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同位角相等B.两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内错角相等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2.如图,小聪把一块含有60°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放在直尺的对边上,并测得∠1=23°,则∠2的度数是()A.23°B.22°C.37°D.67°3.如图,AB∥CD,点E在CB的延长线上.若∠ABE=70°,则∠ECD的度数为()A.20°B.70°C.100°D.110°4.如图,∠B=∠C,AD∥BC,∠BAC=100°,则∠CAD的度数是()A.30°B.35°C.40°D.50°5.如图,已知AB∥CD,EA是∠CEB的平分线,若∠BED=40°,则∠A的度数是()A.40°B.50°C.70°D.80°6.如图,把一块等腰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如果∠1=40°,那么∠2=()A.40°B.45°C.50°D.60°7.如图,已知AC∥BD,∠CAE=30°,∠DBE=45°,则∠AEB等于()A.30°B.45°C.60°D.75°8. 如图,已知a∥b,∠1=130°,∠2=90°,则∠3=()A.70°B.100°C.140°D.170°9.如图,AB∥CD,则根据图中标注的角,下列关系中成立的是()A.∠1=∠3 B.∠2+∠3=180°C.∠2+∠4<180°D.∠3+∠5=180°10.如图,已知AB∥CD,CE平分∠ACD,当∠A=120°时,∠ECD的度数是()A.45°B.40°C.35°D.30°11. 如图,点D是三角形ABC的边AB的延长线上一点,BE∥AC.若∠C=50°,∠DBE=60°,则∠CBD的度数等于()A.120°B.110°C.100°D.70°12.如图,AB∥ED,则∠A+∠C+∠D=( )A.180°B.270°C.360°D.540°二填空题13. 如图,已知AB//DE,∠ABC=75°,∠CDE=150°,则∠BCD的度数为.14.如图,已知AD∥BE,∠DAC=29°,∠EBC=45°,则∠ACB= °.15.如图,已知AB∥CD,∠1=130°,则∠2= .16.如图,AB∥CD,∠1=64°,FG平分∠EFD,则∠EGF= °.三解答题17. 如图,BD平分∠ABC,F在AB上,G在AC上,FC与BD相交于点H. ∠GFH+ ∠BHC=180°.求证:.18.如图,已知∠B=∠C,AD∥BC,求证:AD平分∠CAE.19.如图,已知AB//CD,分别写出下列四个图形中,∠P与∠A,∠C的关系,请你从所得的四个关系中任选一个加以证明.20.如图,点E在直线DF上,点B在直线AC上,若∠1=∠2,∠3=∠4,则∠A=∠F,请说明理由.解:∵∠1=∠2(已知),∠2=∠DGF(),∴∠1=∠DGF,∴BD∥CE(),∴∠3+∠C=180º().又∵∠3=∠4(已知),∴∠4+∠C=180º,∴∥D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A=∠F().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周周测6 参考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C2.C3.D4.C5.C6.C7.D8.C9.D 10.D 11.B 12.C二、填空题13.45°14.74 15.50°16.32三、解答题17.证明:∵BD平分∠ABC,∴∠2=∠ABD.∵∠GFH+∠BHC=180°,∠FHD=∠BHC,∴∠GFH+∠FHD=180°,∴FG∥BD,∴∠1=∠ABD.∵∠2=∠ABD,∴∠1=∠2.18.证明:∵AD∥BC,∴∠2=∠B,∠1=∠C.∵∠B=∠C,∴∠1=∠2,∴AD平分∠CAE.19.解:(1)∠P=360°-∠A-∠C.(2)∠P=∠A+∠C.(3)∠P=∠C-∠A.(4)∠P=∠A-∠C.若选(3),证明如下:过点P向左作PQ∥AB,则∠A=∠APQ.∵AB∥CD,∴PQ∥CD,∴∠C=∠CPQ,∴∠CPA=∠CPQ-∠APQ=∠C-∠A.20.对顶角相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A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周周测7一选择题1.将图①所示的图案通过平移后可以得到的图案是()A B C D 图①2.在5×5方格纸中将图①中的图形N平移后的位置如图②所示,那么下面平移中正确的是()A. 先向下移动1格,再向左移动1格B. 先向下移动1格,再向左移动2格C. 先向下移动2格,再向左移动1格D. 先向下移动2格,再向左移动2格第2题图第3题图3.如图,已知三角形ABC的面积为8,将三角形ABC沿BC的方向平移到三角形A’B’C’的位置,使B’和C重合,连结AC’交A’C于D,则三角形CAC’的面积为()A.4B.6C.8D.164.四根火柴棒形成如图所示的“口”字,平移火柴棒后,原图形能变成的汉字是()5.如图,面积为12cm²的三角形ABC沿BC方向平移至三角形DEF的位置,平移的距离是边BC的2倍,则图中四边形ACFD的面积为()A.24cm²B.36cm²C.48cm²D.60cm²第5题图第6题图6.如图,小明从家到学校有①②③三条路可走,每条路的长分别为a,b,c,则()A. B. C. D.7.从棱长为2的正方体毛坯的一角,挖去一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得到一个如图所示的零件,则这个零件的表面积是()A.20 B.22 C.24 D.26第7题图第8题图8.如图,将网格中的三条线段沿网格线平移后组成一个首尾相接的三角形,至少需要移动()A.8格B.9格C.11格D.12格二填空题9.如图,将三角形ABC沿BC方向平移2cm得到三角形DEF,若三角形ABC周长为16cm,则四边形ABFD周长为.第9题图第10题图第11题图10.如图,将三角形ABC沿射线AC平移得到三角形DEF.若AF=17,DC=7,则AD= .11.如图,边长为8cm的正方形ABCD先向上平移4cm,再向右平移2cm,得到正方形A′B′C′D′,此时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_.12.某小区的一块长26米,宽15米的草坪内要修一条如图所示宽度相同的通道.当通道的宽度为2米时,剩下的草坪面积是通道面积的倍.第12题图第13题图第14题图13.鑫都大酒店在装修时,准备在主楼梯(如图)上铺上红地毯,已知这种地毯每平方米售价35元.楼梯宽2米,则购买这种地毯至少需元.14.如图,把直角梯形ABCD沿AD方向平移到梯形EFGH,HG=24cm,WG=8cm,WC=6cm,求阴影部分的面积为cm2.三解答题15.如图,已知,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EG平分∠AEF,∠1=40°,求∠2的度数.16.如图①是长方形纸带,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②,再沿BF折叠成图③.(1)若图①中∠DEF=20°,则图③中∠CFE的度数是多少?(2)若图①中∠DEF=α,把图③中∠CFE的度数用α表示是多少?17.如图,DB∥FG∥EC,∠ABD=60°,∠ACE=36°,AP平分∠BAC.求∠PAG的度数.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周周测7 参考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A2.C3.C4.B5.C6.C7.C8.A二、填空题9.20 10.5 11.24cm²12.4 13.630 14.168三、解答题15.解:∵AB∥CD,∠1=40°,∴∠AEG=∠1=40°.∵EG平分∠AEF,,∴∠AEF=2∠AEG=80°,∴∠2=180°-∠AEF=180°-80°=100°.16.解:图①中,∵AD∥BC,∴∠DEF=∠BFE,∴∠CFE=180°-∠DEF.图②中,由折叠得∠CEF=180°-∠DEF,∴∠CFB=∠CEF-∠BFE=180°-2∠DEF.图③中,由折叠得∠CFB=180°-2∠DEF,∴∠CFE=∠CFB-∠BFE=180°-3∠DEF.(1)若图①中∠DEF=20°,则图③中∠CFE=180°-3×20°=120°.(2)若图①中∠DEF=α,则图③中∠CFE=180°-3α.17.解:∵DB∥FG∥EC,∠ABD=60°,∠ACE=36°,∴∠BAG=∠ABD=60°,∠CAG=∠ACE=36°,∴∠BAC=∠BAG+∠CAG=60°+36°=96°.∵AP平分∠BAC,∴∠PAC=12∠BAC=12×96°=48°,∴∠PAG=∠PAC-∠CAG=48°-36°=12°.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周周测8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能由左图平移得到的是()A. B. C. D.2.在四边形ABCD中,下列各图中∠1与∠2相等的是()3.如图,在铁路旁有一李庄,现要建一火车站,为了使李庄人乘车最方便,请你在铁路线上选一点来建火车站,应建在()A.A点B.B点C.C点D.D点4.将命题“对顶角相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正确的是()A.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B.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C.如果对顶角,那么相等D.如果两个角不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不相等5.如图,与∠1是同旁内角的是()A.∠2B.∠3C.∠4D.∠56.如图,AB//CD,∠AGE=128°,HM平分∠EHD,则∠MHD的度数是()A.46°B.23°C.26°D.24°7.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l1∥l2的是()A.∠1=∠3B.∠4=∠5C.∠2=∠3D.∠2+∠4=180°8.如图,直线l1∥l2,若∠1=140°,∠2=70°,则∠3的度数是()CA.60°B.65°C.70°D.80°9.如图,已知AD∥BC,∠B=30°,DB平分∠ADE,则∠DEC=()A.30°B.60°C.90°D.120°10.如图,已知AB∥DE,∠ABC=70º,∠CDE=140º,则∠BCD的值为( )A.70ºB.50ºC.40ºD.30º二填空题11.如图,将三角形ABC沿BC’方向平移4cm,得到三角形A’B’C’,那么CC’= cm.12.将一个直角三角板和一把长方形直尺按如图放置,若∠α=54°,则∠β的度数是______.13.如图,把矩形ABCD沿EF对折后使两部分重合,若∠1=40°,则∠AEF=.14.如图,直线a∥b,三角板的直角顶点A落在直线a上,两条直角边分别交直线b于B,C两点.若∠1=42°,则∠2的度数是.15.如图,AB∥CD,∠B=160°,∠D=120°,则∠E=_________16.如图①:MA1∥NA2,图②:MA1∥NA3,图③:MA1∥NA4,图④:MA1∥NA5,…,则第n个图中的∠A1+∠A2+∠A3+…+∠A n+1= °(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三解答题17.完成下面的证明:已知,如图,AB∥CD∥GH,EG平分∠BEF,FG平分∠EFD.求证:∠EGF=90°.证明:∵HG∥AB(已知),∴∠1=∠3(______ ).又∵HG∥CD(已知),∴∠2=∠4.∵AB∥CD(已知),∴∠BEF+______=180°(______ ).又∵EG平分∠BEF(已知),∴∠1=∠______.又∵FG平分∠EFD(已知),∴∠2=∠______,∴∠1+∠2=(______ ),∴∠1+∠2=90°,∴∠3+∠4=90°(______ ),即∠EGF=90°.18.如图是一个汉字“互”字,其中,∥,∠1=∠2,∠=∠.求证:∠=∠.19.如图,CD⊥AB于D,点F是BC上任意一点,FE⊥AB于E,且∠1=∠2,∠3=80°. (1)证明:∠B=∠ADG;(2)求∠BCA的度数.20.如图,EF∥AD,AD∥BC,CE平分∠BCF,∠DAC=120°,∠ACF=20°,求∠FEC的度数.21.如图,已知DC∥FP,∠1=∠2,∠FED=28º,∠AGF=80º,FH平分∠EFG.(1)证明:DC∥AB;(2)求∠PFH的度数.22.如图,已知AB∥CD,C在D的右侧,BM平分∠ABC,DN平分∠ADC,BM,DN所在直线交于点E,∠ADC =70°.(1)求∠EDC的度数;(2)若∠ABC =n°,求∠BED的度数(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3)将线段BC沿DC方向平移,使得点B在点A的右侧,其他条件不变,画出图形并判断∠BED的度数是否改变,若改变,求出它的度数(用含n的式子表示);若不改变,请说明理由.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周周测8参考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C2.B3.A4.B5.A6.C7.C8.C9.B 10.D二、填空题11.4 12.36° 13.110° 14.48° 15.40° 16.180n三、解答题17.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EFD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BEF EFD ∠BEF+∠EFD 等量代换18.证明:如图,延长交于点.∵∥,∴∠1=∠3.又∵∠1=∠2,∴∠2=∠3,∴∥HN,∴∠=∠.又∵∠=∠,∴∠=∠.19.(1)证明:∵CD⊥AB,FE⊥AB,∴CD∥EF,∴∠2=∠BCD.∵∠1=∠2,∴∠1=∠BCD,∴BC∥DG,∴∠B=∠ADG.(2)解:∵DG∥BC,∴∠3=∠BCA.∵∠3=80°,∴∠BCA=80°.20.解:∵EF∥AD,AD∥BC,∴EF∥BC,∴∠ACB+∠DAC=180°.∵∠DAC=120°,∴∠ACB=60°.又∵∠ACF=20°,∴∠FCB=∠ACB﹣∠ACF=40°.∵CE平分∠BCF,∴∠BCE=20°.∵EF∥BC,∴∠FEC=∠BCE=20°.21.(1) 证明:∵∠1=∠2,∴AB∥FP.∵DC∥FP,∴DC∥AB.(2)解:∵DC∥FP,∴∠EFP=∠FED=28º.∵AB∥FP,∴∠GFP=∠AGF=80º.∴∠EFG=∠EFP+∠GFP=28°+80°=108°.∵FH平分∠EFG,∴∠EFH=∠EFG=×108°=54°,∴∠PFH=∠EFH-∠EFP=54°-28°=26 º.22.解:(1)∵DE平分∠ADC,∠ADC=70°,∴∠EDC=∠ADC=×70°=35°.(2)如图,过点E向左作EF∥AB.∵AB∥CD,∴AB∥CD∥EF,∴∠ABE=∠BEF,∠CDE=∠DEF.∵BE平分∠ABC,DE平分∠ADC,∠ABC=n°,∠ADC=70°,∴∠ABE=∠ABC=n°,∠CDE=∠ADC=35°,∴∠BED=∠BEF+∠DEF=n°+35°.(3)如图①,过点E向左作EF∥AB.∵BE平分∠ABC,DE平分∠ADC,∠ABC=n°,∠ADC=70°,∴∠ABE=∠ABC=n°,∠CDE=∠ADC=35°.∵AB∥CD,∴AB∥CD∥EF,∴∠BEF=180°-∠ABE=180°-n°,∠CDE=∠DEF=35°,∴∠BED=∠BEF+∠DEF=180°-n°+35°=215°-n°.图①图②如图②,过点E向左作EF∥AB.∵BM平分∠ABC,DE平分∠ADC,∠ABC=n°,∠ADC=70°,∴∠ABM=∠ABC=n°,∠CDE=∠ADC=35°.∵AB∥CD,∴AB∥CD∥EF,∴∠BEF=∠ABM=n°,∠CDE=∠DEF=35°,∴∠BED=∠BEF-∠DEF=n°-35°.综上所述,∠BED的度数发生了改为,改变为215°-n°或n°-35°.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周周测9一选择题1.点P为直线l外一点,点A,B,C为直线l上三点,P A=4cm,PB=5cm,PC=3cm,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为()A.4cm B.5cmC.小于3cm D.不大于3cm2.如图,点E,F分别是AB,CD上的点,点G是BC的延长线上一点,且∠B=∠DCG=∠D,则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A.∠AEF=∠EFC B.∠A=∠BCFC.∠AEF=∠EBC D.∠BEF+∠EFC=180°第2题图第3题图3.如图,∠AOB的一边OA为平面镜,∠AOB=37°36′,在OB上有一点E,从E点射出一束光线经OA上一点D反射,反射光线DC恰好与OB平行,且∠ODE与∠ADC相等,则∠DEB的度数是()A.75°36′ B.75°12′ C.74°36′ D.74°12′4.下列图形中,可以由其中一个图形通过平移得到的是()5.如图①~④,其中∠1与∠2是同位角的有()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①第5题图第6题图6.如图,能判断直线AB∥CD的条件是()A.∠1=∠2 B.∠3=∠4C.∠1+∠3=180° D.∠3+∠4=180°7.有下列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③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④内错角相等.其中假命题有()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若∠1与∠2是对顶角且互补,则它们两边所在的直线()A.互相垂直B.互相平行C.既不垂直也不平行D.不能确定9.如图,BD∥AC,BE平分∠ABD,交AC于点E.若∠A=50°,则∠1的度数为() A.65° B.60° C.55° D.50°第9题图第10题图10.已知直线m∥n,将一块直角三角板ABC按如图方式放置(∠ABC=30°),其中A,B两点分别落在直线m,n上.若∠1=20°,则∠2的度数为()A.20° B.30°C.45° D.50°二填空题11.如图,当剪刀口∠AOB增大21°时,∠COD增大________°.第11题图第12题图12.如图,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1=50°,则∠A=________°.13.如图,在线段AC,BC,CD中,线段________最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第13题图第14题图14.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COE=68°,则∠BOD的度数为________.15.如图,直线l1∥l2,∠1=20°,则∠2+∠3=________°.第15题图第17题图16.平移变换不仅与几何图形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一些特殊结构的汉字中,也有平移变换的现象,如:“日”“朋”“森”等,请你再写两个具有平移变换现象的汉字_____ ___.17.如图是超市里购物车的侧面示意图,扶手AB与车底CD平行,∠2比∠3大10°,∠1是∠2的1911倍,则∠2的度数是________.18.以下三种沿AB折叠纸带的方法:(1)如图①,展开后测得∠1=∠2;(2)如图②,展开后测得∠1=∠2且∠3=∠4;(3)如图③,测得∠1=∠2.其中能判定纸带两条边线a,b互相平行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三解答题19.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OE是∠AOD的平分线,∠AOC=28°,求∠AOE的度数.20.如图,在方格纸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均为1个长度单位,三角形ABC的三个顶点和点P都在小方格的顶点上.要求:①将三角形ABC平移,使点P落在平移后的三角形内部;②平移后的三角形的顶点在方格的顶点上.请你在图甲和图乙中分别画出符合要求的一个示意图,并写出平移的方法.21.如图,已知AE⊥BC,FG⊥BC,∠1=∠2.求证:AB∥CD.2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把∠BOD分成两部分.(1)直接写出图中∠AOC的对顶角为________,∠BOE的邻补角为________;(2)若∠AOC=70°,且∠BOE∶∠EOD=2∶3,求∠AOE的度数.23.如图,现有以下3个论断:①AB∥CD;②∠B=∠C;③∠E=∠F.请以其中2个论断为条件,另一个论断为结论构造命题.(1)你构造的是哪几个命题?(2)你构造的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请选择其中一个真命题加以证明.24.如图,已知AB∥CD,CE,BE的交点为E,现作如下操作:第一次操作,分别作∠ABE和∠DCE的平分线,交点为E1,第二次操作,分别作∠ABE1和∠DCE1的平分线,交点为E2,第三次操作,分别作∠ABE2和∠DCE2的平分线,交点为E3……第n次操作,分别作∠ABE n-1和∠DCE n-1的平分线,交点为E n.(1)如图①,求证:∠BEC=∠B+∠C;(2)如图②,求证:∠BE2C=14∠BEC;(3)猜想:若∠E n=b°,求∠BEC的度数.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周周测9 参考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D2.C3.B4.B5.C6.D7.D8.A9.A 10.D二、填空题11.21 12.50 13.CD 垂线段最短14.22°15.20016.林晶(答案不唯一)17.55°18.①②三、解答题19.解:∵∠AOC=28°,∴∠AOD=180°-∠AOC=180°-28°=152°.∵OE是∠AOD的平分线,∴∠AOE=12∠AOD=12×152°=76°.20.解:如图,共有3种情况:图甲图乙图丙图甲:将三角形ABC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图乙:将三角形ABC先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图丙:将三角形ABC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21.证明:∵AE⊥BC,FG⊥BC,∴AE∥FG,∴∠1=∠A.∵∠1=∠2,∴∠2=∠A,∴AB∥CD.22.解:(1)∠BOD ∠AOE(2)∵∠AOC=70°,∴∠BOD=70°.∵∠BOE∶∠EOD=2∶3,∴∠BOE=25∠BOD=25×70°=28°,∴∠AOE=180°-∠BOE=180°-28°=152°.23.解:(1)命题一:如果AB∥CD,∠B=∠C,那么∠E=∠F.命题二:如果AB∥CD,∠E=∠F,那么∠B=∠C.命题三:如果∠B=∠C,∠E=∠F,那么AB∥CD.(2)三个命题都是真命题.若选择命题(1),证明如下:∵AB∥CD,∴∠B=∠CDF.∵∠B=∠C,∴∠CDF=∠C,∴AC∥BD,∴∠E=∠F.24.(1)证明:过点E向左作EF∥AB.∵AB∥CD,∴AB∥CD∥EF,∴∠BEC=∠B,∠CEF=∠C,∴∠BEC=∠BEF+∠CEF=∠B+∠C.(2)证明:同(1)理,可证∠BE1C=∠ABE1+∠DCE1,∠BE2C=∠ABE2+∠DCE2.∵∠ABE和∠DCE的平分线交于点E1,∠ABE1和∠DCE1交于点E2,∴∠ABE1=12∠ABE,∠DCE1=12∠DCE,∠ABE2=12∠ABE1,∠DCE2=12∠DCE1,∴∠BE1C=12∠ABE+12∠DCE=12∠BEC,∴∠BE2C=12×12∠ABE+12×12∠DCE=14∠BEC.(3)由(1)(2)知∠BE1C=12∠BEC,∠BE2C=14∠BEC,∴∠∠BE n C=12n⎛⎫⎪⎝⎭∠BEC,∴若∠E n=b°,∠BEC=2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3.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并初步利用这些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
1.引入情境:(教师操作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将如图所示的木条a绕着点A旋转,
那么木条a,b的位置会怎样变化,有哪些位置关系?
2.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表示法:略)
3.平行公理:
(1)由饶点A旋转木条a,思考过直线外一点能画几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4.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略)5.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将如图所示的木条a绕着点A旋转,观察∠1和∠2处于怎样的关系时,
两条直线a,b平行?(得到判定和性质)
(2)判定方法: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应用举例和练习:
1.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由∠1=∠2,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并说明理由。
(2)由∠2=∠3,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并说明理由。
(3)由∠D+∠1=180°,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并说明理由。
2.如图所示,若∠1=60°,∠C=60°,∠D=120°,请写出图中所有的平行线。
3.如图所示:
(1)如果∠1=_________,那么DE∥AC;
(2)如果∠1=_________,那么EF∥BC;
(3)如果∠FED+__________=180°,那么AC∥ED;
(4)如果∠2+__________=180°,那么AB∥DF;
四.作业布置:
1.教材中相应习题
2.见课后作业试卷。
一.选择与填空题: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它们是________或________。
2.若AB ∥CD 、AB ∥EF ,则能得出结论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1l 、2l 、3l ,如果使其中两条且只有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它们( )
A .没有交点
B .只有一个交点
C .有两个交点
D .以上都有可能
4.如图(1)所示:
(1)若∠B=∠3,则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2=∠A ,则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2=∠E ,则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2+∠E=180°,则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2)所示,直线a 和直线b 被直线c 所截,∠1=110°,当∠2=______时,有a ∥b 。
6.如图(3)所示,能判断直线AB ∥CD 的条件是( )
A .∠1=∠2
B .∠3=∠4
C .∠1+∠3=180°
D .∠3+∠4=180°,
7.如图(4)所示,在下列给出的条件中,不能判定AB ∥DF 的是( )
A .∠A+∠2=180°
B .∠3=∠A
C .∠1=∠4
D .∠1=∠A
二.解答题:
1.如图所示,要使AB ∥CD ,可附加哪些条件?
2.如图所示,已知∠ABC=30°,∠ADC=60°,DE 是∠ADC 的平分线,您能推断出哪两条直线平行,并说明理由。
3.如图所示,已知∠1=∠2,∠3+∠4=180°,试说明:AB ∥E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