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知识要点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科学就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一门学科。
2.学习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3.常用的实验仪器有:试管、试管夹、天平和砝码、酒精灯、显微镜、电压表、电流表、停表、玻璃棒、烧杯、量筒、量杯、刻度尺、胶头滴管等等4.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在科学实验中,常常用一些测量工具来对物体进行测量,同时还要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5.长度的国际标准单位是“米”,用“m”表示 1千米=_____米1米=_____分米=_____厘米=_____毫米1毫米=_____微米=_____纳米6.初中主要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7.近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种以长度单位为名称的技术叫做纳米技术。
8.认识刻度尺,就是认识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以及分度值。
9.体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用m3表示,液体体10.积的常用单位升(L)11.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6立方厘米12.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3.形状规则的固体体积测量用刻度尺,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用量筒,采用排水法。
14.长方形的体积=长╳宽╳高圆的体积=底面积╳高15.液体体积的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凹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16.读数时如果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17.教学大楼的一间教室的体积大约是200米318.怎样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一百张纸的厚度,然后除以一百,(注意两页为一张纸)19.如何用刻度尺测量一根长而细的金属直径?把细金属紧紧的在钢笔上绕20圈,用刻度尺量出长度,除以20。
20.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由数值的倒数第二位决定。
2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22.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23.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在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分为1℃,如人的体温(口腔温)是“37℃”读作“37摄氏度”北京一月份平均气温“-4.7 ℃”读作“零下4.7摄氏度”或“负 4.7摄氏度”24.0℃的水与0℃的冰冷热程度相同(温度相同)25.温度计正确使用方法⑴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碰容器底、壁。
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 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系统的、有逻辑的方法。
它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做实验、记录数据、进行分析与解释、得出结论等步骤。
2. 实验设计
在进行科学实验时,需要进行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包括确定实验目的、制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材料与工具、制定实验步骤等。
3.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燃烧、腐蚀等;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形状、熔点、沸点等。
4. 物质的分类
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纯水、纯铁等;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的,例
如土壤、空气等。
5. 灭火方法
灭火方法可以分为物理灭火和化学灭火。
物理灭火是利用物理
手段降低燃烧物的温度或隔离燃烧物与空气的接触,例如利用水、
泡沫等;化学灭火是通过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来灭火,例如利用二氧
化碳、干粉等。
6. 气体的性质与特点
气体是一种无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气体的性质和特点包括
可压缩性、扩散性、较低的密度、容易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等。
以上是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学习科学打下坚实
的基础。
七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知识点

七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学习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
只要留心观察,从发现周围的问题招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如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沸腾后顶起壶盖而改进了蒸汽机。
3、科学带给我们什么?①科学的发展改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渐提高。
工业化时代→电器时代→信息时代②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③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走进科学实验室1、科学研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2、科学实验室包括实验准备室(仪器室)和实验操作室(实验室)3、常见的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附:常用仪器一、试管主要用途:①、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②、收集少量气体或验纯;③、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④用作少量气体的发生容器。
使用方法:①、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先均匀预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溢出;③使用时试管应干燥,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要朝着别人或自己,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倾斜可增大受热面积,使受热均匀;④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⑤使用试管夹夹持,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处),加热后不能骤冷,也不能立即放回塑料试管架上;避免烫伤手,防止试管炸裂,塑料试管架熔化变形。
二、试管夹主要用途:夹持试管。
使用方法:①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然后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处);防止杂质带入试管,加热时烧焦试管夹。
②手握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防止试管脱落。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一、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4.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提出猜测和假设、设计研究方法、实施方案(获取分析证据)、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报告与交流。
二、实验室常用仪器: 1、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试管加热时, 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 试管内的液体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 倾斜45度。
,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 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爆裂。
2、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酒精灯的加热温度 400—500℃,适用于温度不需太高的实验,实验室 的主要热源。
酒精灯由灯体、灯芯管和灯帽组成。
正常使用的酒精灯火焰应分为焰心、内焰和外焰三部分。
研究表明:酒精灯火焰温度的高低顺序为:外焰>内焰>焰心。
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使用注意事项:(1)酒精灯的灯芯要平整,如以烧焦或不平整,要用剪刀修正。
(2)添加酒精时,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酒精不少于l/4。
(3)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4)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
(5)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6)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 应立即用湿布或沙子扑盖。
(7)请勿将酒精灯的外焰受到侧风,一旦外焰进入灯内,将会爆炸3、胶头滴管:又称胶帽滴管,它是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一种仪器。
胶头滴管由胶帽和玻璃组成。
注意事项1)握持方法是用中指和无名指夹住玻璃部分以保持稳定,用拇指和食指挤压胶头以控制试剂的吸入或滴加量。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2. 物质的性质:物质有质量、体积、颜色、形状等性质。
3. 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但其组成不变。
- 化学变化:物质的性质和组成都发生了改变。
二、常见物质性质和变化
1. 热胀冷缩:物质在受热后胀大,受冷后缩小。
2. 溶解:某些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形成溶液。
3. 沸腾:液体受热后发生剧烈汽化,形成气体。
4. 燃烧: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光和热,产生新的物质。
三、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1. 能量:物质具有能量,能够产生功和热。
2. 能量转化:能量可以在物质之间进行转化,如热能、化学能、动能等。
3.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会在不同形式之间转化。
四、科学实验
1. 实验设计:进行科学实验时,需要明确实验目的、处理变量和控制变量。
2. 实验步骤:科学实验通常包括观察、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和总结等步骤。
3. 实验记录:实验过程中需要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以上为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概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错误之处请及时指正。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第一章复习要点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1.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显微镜的种类和用途。
2.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提出和意义。
3.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4.细胞的分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5.生物的分类:按细胞结构的分类原则,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按营养方式的分类原则,分为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
6.生命的自动调节:机体对内外环境的自动调节,包括内稳状态和外稳状态。
二、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比较:细胞壁、叶绿体和中心体是植物细胞的特征;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在两种细胞中都存在。
3.细胞的分裂: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三、组成生物体的细胞和组织1.组织的定义和分类:细胞的组合成为组织,包括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
2.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如植物的表皮组织、维管束组织和根组织等。
四、复制传递生命基因的方式1.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基因是决定性状的遗传单位。
2.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对基因的传递方式:有丝分裂是细胞复制和分裂,基因通过复制和分离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无丝分裂是单细胞生物的繁殖方式,通过细胞内部结构的变化进行传递。
3.生殖细胞的特点:生殖细胞是只有一半染色体数目的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方式形成。
1.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2.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六、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1.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维持了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原因:物种灭绝的原因和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控制非法捕捞和砍伐等破坏行为。
七年级第一章知识点科学

七年级第一章知识点科学目录一、光的性质- 光的传播方式-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二、声的性质- 声的产生和传播- 声的音调和音量- 声的反射和回声三、力的基本概念- 力的种类及其相互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四、压强与浮力- 压强的概念和压强公式- 浮力的概念和浮力公式五、运动与力学功- 运动的基本概念- 动能和势能- 力学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六、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 滑轮原理- 斜面原理一、光的性质光的传播方式:光可以通过真空、空气、水、玻璃等介质进行传播。
在不同的介质中,光的速度不同,但在同一介质中,光传播的速度是恒定的。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传播过程中是直线传播的,这是光的一种基本性质。
在同一介质中,光传播的方向是不变的,这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和方向在介质中是恒定的。
光的反射:当光线碰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
反射光线的方向与入射光线的方向相同,反射光线和物体表面的法线成相等的角度。
光的折射:当一束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被称为光的折射。
根据斯涅尔定律,光线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保持不变。
二、声的性质声的产生和传播:声是一种机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在介质中传播,其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在空气中,声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声的音调和音量:声音高低的频率称为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声音大小的强度称为音量,强度越大,音量越大。
音调和音量是衡量声音特征的重要指标。
声的反射和回声:当声波传播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并在环境中形成回声。
回声时间是指声音从发出到反射回来的时间间隔,可以用来计算物体与发声者之间的距离。
三、力的基本概念力的种类及其相互作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包括接触力、重力、弹力等。
物体之间的力是相互作用的,即任何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也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地球上的生物》(知识要点)-附答案

第1章《地球上的生物》一、艳丽多姿的生物:(一)陆生植物:1、生物生活和居住的地方称为_______或______。
2、土壤是地球表面的疏松层,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多数植物依靠它的_______固定在土壤中,而它的茎支撑着_____、_____伸向空中。
3、植物的叶片大多呈绿色_______状,它能吸收________,制造________。
4、仙人掌的叶已经退化成_____,多汁的茎具有叶的功能,既能进行___________,又能吸收和贮藏_______,这与____________的沙漠环境是相适应的。
5、捕蝇草叶分左右两片,每片外缘有一行______,叶表面布有_______和__________。
这些结构是为了适应__________的土壤环境。
6、树叶宽阔的树木称为_________;落叶阔叶树在冬季落叶,是为了适应_______________。
7、植物的茎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类型,牵牛花、菜豆、豇豆的茎属于________茎,爬山虎、葡萄、豌豆的茎属于_________茎,银杏的茎属于______茎,草莓、西瓜的茎属于________茎。
8、吸引昆虫来传播花粉的花称为_______花。
这种花的特点是:颜色______,有粘性,具有香味。
但有些花是依靠风力来传播花粉,这种花称为______花,它们的特点是:数量____,轻小。
艳丽可口的果实能够将散布到其他地方。
9、绿豆发芽时,先长出______,后长出_____;光照下,真叶呈____色_____状,无光照下,真叶呈____色,这是由于光能促使叶片中_______的形成。
10、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充足)一定的水分。
11、黑暗处发芽的绿豆胚芽是状,这种形状的意义是:(二)陆生动物:1、陆生动物在进化上起源于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知识要点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
又可统称为温度觉或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形成嗅觉。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
当食物进入口腔,其中一些物质溶于唾液中,刺激味觉细胞,再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形成味觉。
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
干扰)。
8、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9、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10、声音不能
..在真空中传播。
11、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12、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13、耳的结构:P10 图1-18
14、听觉产生过程: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内的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15、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16、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
17、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18、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19、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10赫兹到20000赫兹
之间。
20、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
21、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2、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23、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能影响音色。
24、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5、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6、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真空中传播最快达到3×108米/秒
27、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等都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28、发生光的色散时,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
其中紫色光
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
29、白光是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0、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
31、白色的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其颜色相同的光,其他颜色的光均被吸收。
32、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
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33、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
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垂直射入时,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像和物体等大,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35、光的折射定律: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
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6、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凸面镜也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37、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几个概念:
●焦点F:凸透镜能将太阳光(平行光)会聚成一点,这点叫做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凸透镜有一对实焦点,而凹透镜有一对虚焦点)
●物距u:透镜到物体的距离。
●像距v:透镜到像的距离.
成。
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共同组成了眼的折光系统。
物体射出的光线经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40、虹膜的作用是调节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的强弱。
41、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矫正
42、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的变化。
43、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
44、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
光也是
一种电磁波。
45、不论是嗅觉、味觉、视觉、听觉,它们形成的部位都在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