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应激障碍_ASD_研究述评
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与治疗方法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通常在个体遭遇创伤性事件之后出现。
本文将探讨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以及可行的治疗方法。
第一部分: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遭遇创伤性事件后,个体可能会出现许多症状,这些症状被认为是急性应激障碍的表现之一。
1.倒霉的思维方式:患者常常对创伤性事件产生反复的回忆。
他们可能经历噩梦和闪回,并且在白天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些事件。
此外,他们通常处于紧张和警惕的状态,始终准备应对可能的威胁。
2.生理反应:患者可能出现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症状,如心率加快、出汗、呼吸急促等。
他们还可能经历头痛、胃痛和肌肉紧张等身体不适。
3.情绪调节困难:急性应激障碍患者往往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沮丧或情绪低落。
他们可能体验到焦虑、恐惧和愤怒等负面情绪,并且对积极情感的体验感到迟滞。
第二部分:急性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法当出现急性应激障碍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通常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1.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CBT是一种证据支持的心理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应激障碍的治疗中。
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以及应对创伤的策略,CBT能够帮助患者减少焦虑、消除干扰,并提高应对能力。
2.眼动脱敏与再处理(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EMDR):EMDR是一种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独特方法。
在EMDR过程中,患者被要求关注治疗师的眼动,并在处理创伤性记忆时进行眼动。
EMDR通过促进记忆再处理和情感解脱来减轻症状。
3.药物治疗:对于急性应激障碍,药物治疗可以用于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然而,药物治疗通常与心理治疗一起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急性应激障碍的复原预后在及时接受适当治疗的情况下,大多数急性应激障碍患者可以在数周到几个月内恢复。
精神医学急性应激障碍小讲课课件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 ,有助于提高身体和心理的抵抗力。
学会放松技巧
学习和实践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等放松技巧,可以在应 激状态下有效地缓解紧张情绪。
社会支持与心理援助
寻求支持
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分 享内心的感受和困惑,可 以获得情感支持和鼓励。
识别了与急性应激障碍易感性相关的基因变异,为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
提供了线索。
03
急性应激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
探讨了社会压力、生活事件、心理创伤等心理因素在急性应激障碍发生
中的作用。
相关文献综述与背景资料介绍
急性应激障碍的历史沿革
梳理了急性应激障碍作为独立疾病概念的发展历程,以及诊断标准的演变。
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03儿童与青少年同样可能遭受急性应激障碍的影响, 需要针对性的评估和治疗。
案例三
详细描述
儿童在经历自然灾害或暴力事件后,出现明显的 情绪波动和行为变化。
青少年在遭受欺凌或性侵后,表现出焦虑、抑郁 和自我封闭。
案例三
诊断与治疗
通过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诊断工具确诊为急性应激障碍 。
总结了急性应激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心理、生理及行为方面的症状,以及介绍了诊 断标准与评估工具。
急性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法
详述了急性应激障碍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主要治疗方法,以及临床实践中 的优化策略。
THANKS
感谢观看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物
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和三环抗抑郁药(TCA
),可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抗精神病药物
如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Atypical antipsychotics),可 用于治疗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
浅析PTSD与ASD的区别与联系

是 因为基 因上 的易患性 ( g e n e t i c p r e d i s p o s i t i o n ) 等 因素 引起 。目前认识最清楚 的是环境事件应激源的作用在
发病 中起 到了一个非特异 性的“ 扳机作用 ”a n o n s p e . 一 c i i f c t r i g g e r ) ,它可 以减 轻和恶化该 精神 障碍的症状 , 或 可 以促 使 该 精 神 障 碍症 状 的可 预 测 素质 的外 显
名字 和所在地方 的位 置和方 向 , 同时还伴有诸 如记忆 缺失 、 人格解体等分离性 症状网 , 从而 引起心理学 界的 广泛 重视 , 因此在 1 9 5 2 年美 国精神病 学会精神 障碍诊 断与统 计手册 第 一版 ( E S M. 一I) 中, 首 次提 出 了总体 应激反应 ( g r  ̄s s t r e s s r e a c t i o n ) 这一概念。2 0 世纪6 0 年 代, 越 战的爆发使美 国心理学界重视起 关于创 伤的应 激反应 。 然而 , 与第一次不 同的是 , 这 一次精神病学家 和 临床心 理学家 更多 的是重 视和 强调创 伤性 应激 对 当事人 心理( m i n d ) 状 态潜在 的 、 慢性 的 、 远 期 的影 响。 越南 战争 之后 , 在创伤性 心理 病理障碍 的发生 和发展 的问题 与诸 如人格 、 生理特性 、 生活事件 、 过 去创伤史
( p r o l o n g a p r e d i c t a b l e d i a t h e s i s o 因此 , 在 目前所有 的精 神障碍分类 中 , 创伤性精 神障碍是 唯一一 类 以起病原 因命名的精神障碍 。 A S D: 急性 应激 障碍 ( A S D) 的特 征是 个体暴 露 于 严重 的创伤性事件 后的一个月 内, 表现 出来 的焦虑症 状 、分离性症状 和其他症状 的发生 和发展 。引发A S D 的创伤性 事件和P T S D的相 同。 在经历创伤性 事件 之时 或之后 , 个 体所 表现 的症状包 括 : 至少 表现 出五个分 离 性症状 中 的三个 ( 麻 木 的主观感 觉 、 对 事和人 的漠 然 或缺乏情 绪反应 ; 对 周 围环 境 的意识减 退 ; 现 实解 体; 人格解 体 ; 分离性 遗忘 ) , 持续性 地再 体验创 伤性
急性应激障碍的名词解释

急性应激障碍的名词解释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是一种由创伤性事件引起的焦虑障碍。
它经常在暴力袭击、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创伤事件后出现,导致个体在短期内出现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的症状。
急性应激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时间上有所不同。
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通常在创伤事件发生后的几天内出现,并持续不超过一个月。
而PTSD的症状则在创伤事件后持续时间更长,可以超过一个月,甚至数月或数年。
急性应激障碍的主要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回忆性侵扰、逃避性回避、消极情感、创伤相关的身体反应和焦虑。
在回忆性侵扰方面,患者常常经历创伤事件的重温、噩梦和闪回。
他们可以在儿时事件的记忆中重现这些场景,经历一系列强烈的情感和情绪上的困扰。
逃避性回避表现为患者试图避免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事物、地点和情境,以尽可能减少带来的痛苦和刺激。
他们可能回避与他人交流,避免与其他人一起参与活动,甚至回避与自己发生事件的地方。
逃避性回避的目的是希望减少创伤事件引起的情绪和身体上的不适感。
消极情感是急性应激障碍的另一个主要症状。
患者可能感到愤怒、抑郁、无助和沮丧。
他们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和动力,对未来感到绝望和无望。
这种消极情感常常伴随着自卑、自责和自我指责的态度。
创伤相关的身体反应可以包括头痛、恶心、心悸、呕吐、背痛等。
患者可能会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和过分警觉等心理上的不适感。
这些身体反应和心理症状可能导致患者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功能受损。
焦虑是急性应激障碍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患者可能感到紧张、担心、恐惧和不安。
他们会经历持续的紧张和过度忧虑的状态,对未来感到担忧和害怕。
焦虑可能表现为身体的紧张和不适感,如肌肉紧张、心跳加速和浅表呼吸。
治疗急性应激障碍通常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组合。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改变其对创伤事件的思维方式和应对策略。
急性应激障碍心理干预研究

急性应激障碍心理干预研究:改良EMDR操作和案例赵丞智1.1 创伤性急性应激反应心理干预的意义:对经历创伤后那些急性应激反应比较强烈的受害者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减轻精神痛苦、改善精神功能和生活质量、预防随后更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
1.2 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本研究试图用运个案研究的方法(质的方法),对坠楼事件目击者当中急性应激反应比较强烈的当事人进行一个自行设计的干预和治疗。
目的是观察我们设计的干预方法的效果和反应,探索在ASD干预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
2.2 干预对象:坠楼自杀事件目击者当中急性应激反应比较强烈的当事人。
干预对象的选择方法:参考自评量表IES的得分,并参照DSM-Ⅳ的ASD诊断标准,以临床访谈的方法进行研究对象的选择。
具体操作是由一名精神科主治医师分别对IES得分>20的事件目击者逐个进行临床访谈,每个访谈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
最后由访谈者根据诊断标准做出ASD的诊断。
干预对象的选择标准:在事件发生后四周,IES>20分,并且经临床访谈确认被访者的急性应激反应的精神症状符合DSM-Ⅳ诊断标准。
经过临床访谈,有4名目击者在事件发生后四周符合DSM-Ⅳ ASD诊断标准。
最后确定该4名目击者为干预的对象。
2.3 干预程序(intervention procedure):我们参照CBT和EMDR的操作常规[1,2],结合研究者自己的心理治疗经验,设计的本研究对ASD干预的操作流程如下所述,完成一次整个干预程序的时间(one session of intervntion)约50—60分钟。
Ⅰ、达成知情协议(informed consent to treatment):首先向干预对象简单介绍创伤、创伤性应激反应的概念和干预的必要性,以及能达到的可能效果,与干预对象的达成自愿同意积极与治疗者共同完成整个干预程序的口头协议。
同时向干预对象介绍有关EMDR治疗程序的内容,并说明可能的治疗效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温州医科大学急危重症名词解释

急危重症护理学专升本名解★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EMSS(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院外急救(院前急救):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医院急诊科:是EMSS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院前急救医疗的延续,又是院内急救的第一线,24小时不间断地对来自院前的各类伤、病员按照病情轻重缓急实施急诊或急救。
此外,它还经常承担各种类型灾害事故的紧急救护任务。
急救绿色通道:是指对危重病人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原则,医疗相关手续按情补办。
★ICU: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和高科技现代化医疗设备,对危重患者进行集中监测、治疗和护理的特殊场所。
★灾难: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总称。
★急诊分诊:是指根据病人的主要症状及体征判断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隶属专科,并合理安排其就诊的过程,亦称分流。
★心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
生存链:是指对突然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通过遵循一系列规律有序的步骤所采取的规范有效的救护措施,将这些抢救序列以环链形式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挽救生命的“生命链”。
★创伤严重评分:简称创伤评分,是以计分的形式来估算创伤的严重程度,即应用量化和权重处理的患者生理指标或诊断名称等作为参数,经数学计算以显示伤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方法。
多发伤:是指在同一伤因的打击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组织或器官受到严重创伤,其中之一即使单独存在创伤也可能危及生命。
急性应激障碍

• 有些患者会出现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激越、喊叫、行 为过多或情感爆发,甚至出现冲动伤人及毁物行为,内容 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并伴有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急性应激障碍
• 急性应激障碍出现与否以及严重程度不仅 与应激事件有关,而且与个体的人格特点、 对应激源的认知和态度、应对方式以及当 时躯体健康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
• ASD患者可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 • 大多数患者初期为“茫然”阶段或“麻木”,并伴有一定
程度的意识范围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 理会外界的刺激等,偶有只言片语,但内容不连贯。
病程:
• 症状往往在24—48小时后减轻,一般不超 过一周,如症状存在时间超过4周,应考虑 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 ASD还有一种亚型,即急性应激性精神病, 是指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 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
诊断:
• 1、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影响与症状的出现之间必须有明 确的时间上的联系。
• 2、表现为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 的盲目性;或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 僵),可有意识模糊。
• 3、在受刺激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发病,病程短暂,一 般持续数小时至一周,通常在一个月内缓解。
• 4、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迅速缓解;若应激持续存 在或具有不可逆性,症状一般在24—48小时开始减轻,并 且约在3天后往往变得十分轻微。
• 5、排除分离/转换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非成瘾物质所 致精神障碍和抑郁症等。
急性应激障碍的创伤回忆和恐慌

急性应激障碍的创伤回忆和恐慌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是一种在遭受创伤后出现的精神障碍,常伴随着创伤回忆和恐慌的症状。
本文将探讨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成因以及相关的处理方法。
一、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急性应激障碍常常在遭受创伤后48小时内出现,持续时间可达3天到4周。
主要症状包括:1. 创伤回忆:患者常常无法停止回想起创伤事件,这些回忆在大脑中如同循环播放的录像带,让他们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2. 恶梦:患者常常在睡梦中重新体验创伤事件,这些恶梦让他们无法获得良好的睡眠。
3. 避免回忆:为了避免创伤回忆的触发,患者会尽量回避与创伤相关的场景、人物或活动。
他们可能会变得孤僻,情绪低落。
4. 恐慌与焦虑:患者经常出现持续的恐慌和焦虑情绪,他们感到极度紧张,时刻准备着遭受威胁。
5. 躯体症状:除了心理上的症状,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胸闷、乏力等躯体不适。
二、急性应激障碍的成因急性应激障碍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1. 创伤事件的严重性:创伤事件的程度越严重,引发急性应激障碍的风险越高。
例如,暴力犯罪、交通事故等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2. 个体的心理抵抗力:一些人天生的心理韧性较强,遭受创伤后恢复得较快;而另一些人则更容易陷入急性应激障碍。
3. 社会支持: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更容易受到创伤事件的影响,因为他们可能无法获得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三、处理急性应激障碍的方法针对急性应激障碍的处理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全身性干预:患者需要获得全面的身心康复支持,包括定期的心理咨询、药物治疗以及适量的运动和休息。
2. 创伤回忆处理:通过心理治疗的手段,患者可以逐渐面对和处理创伤回忆,以减少其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3. 恐慌管理:患者需要学习一些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以减轻恐慌和焦虑的症状。
4. 社会支持: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和帮助,可以加速患者康复的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2009, V ol. 17, No. 3, 482–488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急性应激障碍(ASD)研究述评杜建政夏冰丽(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与行为研究所,开封 475001)摘要急性应激障碍是个体在亲历、目击或面临一个对自己或他人具有死亡威胁、严重伤害的创伤事件后的2天至4周内所表现的应激反应。
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分离、再历、回避和过度警觉。
文章回顾了以往的相关研究,从急性应激障碍的测评方法、发生率、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记忆的关系、心理治疗和干预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最后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创伤;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分类号 B849; R395洪水、地震、暴力侵害、交通事故、重大疾病等突如其来的自然或人为导致的事件,给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了创伤后果,严重干扰了人们身心的正常活动。
为描述人们暴露于创伤事件后最初一个月内的瞬时或短暂的应激反应,美国精神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于1994年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for Mental Disorders, DSM-IV)中引入了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 以下简称ASD)的概念,并确定了ASD的诊断标准(Harvey & Bryant, 1999a)。
1ASD指个体暴露于某创伤事件后的2天到4周内所表现的应激症状(Bryant, Harvey, Dang & Sackville, 1998)。
创伤事件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面临一个对自己或他人具有死亡威胁、严重伤害的事件(Harvey & Bryant, 2002; Moore & Zoellner, 2007)。
ASD是一种精神障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分离、再历、回避和过度警觉。
具体地说,分离包括麻木、意识涣散、人格解体、现实感丧失、分裂性遗忘;再历包括与创伤事件相关的想象、思考或悲痛的再次出现;回避指对创伤事件相关的思考、情感或地点等的回避;过度警觉指焦躁不安、失眠、易怒、高度警惕、注意力难以集中。
当人们对创伤事件的反应同时满足下述几个条件时,在临床上就可以被诊断为ASD:暴露于创伤事件并伴随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感或厌恶感;至少存在3种分离症状;收稿日期:2008-08-13通讯作者:杜建政,E-mail: dujzh@ 至少存在1种再历症状;明显的回避;明显的过度警觉;持续时间为2天到1个月(Bryant, Harvey, Dang & Sackville, 1998)。
1 急性应激障碍的评估目前,诊断ASD的工具主要有用于成年人的急性应激障碍访谈问卷(Acute Stress Disorder Interview, ASDI)、急性应激障碍量表(Acute Stress Disorder Scale, ASDS)、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tanford Acute Stress Reaction Questionnaire, SASRQ),以及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儿童急性应激反应问卷(Child Acute Stress Reaction Questionnaire, CASRQ)、儿童急性应激核查表(The Acute Stress Checklist for Children, ASC-Kids)。
Bryant, Harvey, Dang和Sackville(1998)依据DSM–IV的诊断标准,开发了急性应激障碍访谈问卷(ASDI)。
ASDI是结构化的临床访谈问卷,由19个项目构成。
ASDI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同时效度,其项目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再测信度为0.88。
Bryant, Moulds等人(2000)在ASDI的基础上又开发了自评的急性应激障碍量表(ASDS)。
ASDS的19个项目主要评价ASD症状的严重程度。
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
量表的α系数为0.96,27天间隔的再测信度为0.94。
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由多个分量表组成,包含30个项目。
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
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聚合效度、预测效度也都令人满意(Cardeña et al., 2000)。
SASRQ主要用于评价ASD的症状表现,第17卷第3期急性应激障碍(ASD)研究述评 -483-无法对ASD做出诊断。
儿童急性应激反应问卷(CASRQ)是一自评式的诊断ASD的工具,施测对象为9~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该问卷包括48个项目,采用Likert 3点计分。
CASRQ不仅能够用于ASD的诊断,还可用于评估症状的严重程度(Salmon et al., 2007; Bryant et al., 2007; Sinclair et al., 2007)。
儿童急性应激核查表(ASC-Kids)是Kassam- Adams(2006)开发的一个简洁实用的诊断儿童和青少年ASD的自评量表。
ASC-Kids的适用人群是8~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2 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者发现,对于不同的创伤事件,ASD发生率也有很大不同。
Harvey和Bryant(1999b)发现在交通事故中,16%的受测者完全符合ASD诊断标准,15%的受测者符合亚ASD(仅不符合1个诊断标准)。
Kuhn等人(2006)对经历交通事故者的研究结果表明,10%的受测者表现为ASD,28%的受测者表现为亚ASD。
Meiser-Stedman, Dalgleish, Smith, Yule, Bryant等人(2007)在一项对6~17岁交通事故幸存者的研究中,发现9%的受测者符合ASD标准,18.5%的受测者符合亚ASD标准。
Kangas等人(2005a)对癌症患者的ASD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8%的受测者符合ASD标准,32%的受测者符合亚ASD标准。
Ginzburg(2006)对心肌梗塞病人进行了考察,发现18%的受测者被诊断为ASD。
Lubin等人(2007)考察了战争期间医务人员的应激反应,发现受测者中5.3%的医生和8.5%的实习医生表现出ASD症状。
Israelski等人(2007)对经济不发达地区艾滋病感染者的研究发现,ASD的诊断率为43%。
多数研究发现,ASD的发生率存在性别差异。
Fuglasang等人(2004)、Kangas等人(2005a)、Kangas等人(2007)、Israelski等人(2007)的研究均发现女性的ASD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
Meiser- Stedman, Dalgleish, Smith, Yule, Bryant等人(2007)在以6~17岁少年为对象的研究中,同样发现女孩的ASD发生率较男孩较高。
年龄也是ASD发生率的一个重要相关因素。
Cohen(2008)比较了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对战争创伤的急性应激反应,结果显示,13.2%的青年受测者、4.7%的中年受测者和4.3%的老年受测者符合ASD诊断标准,而3个年龄组的亚ASD发生率分别为20.6%、14.1%和4.4%,老年组的亚ASD诊断率及急性应激症状显著低于其他2组。
在以儿童和青少年为样本的3项研究中,ASD的诊断率分别为8%、10%、7%,亚ASD的诊断率分别为17%、18%、17%(Salmon et al., 2007; Bryant et al., 2007; Sinclair et al., 2007)。
较之于12~17岁儿童,8~11的儿童更多地符合ASD 标准(Sinclair et al., 2007)。
Kangas等人(2005a)、Kangas等人(2007)在研究中发现,与亚ASD被试比,ASD被试较为年轻。
除了上述常见的几个因素外,Fuglasang等人(2004)在研究中还发现,创伤经历者对创伤事件的威胁或危险的主观评估、对获得的社会支持的总体满意度与ASD显著相关。
Kangas等人(2007)发现罹患癌症时的分离反应、特质焦虑、认知功能的降低等与ASD的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
Meiser- Stedman, Dalgleish, Smith, Yule和Glucksman(2007)也对ASD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他们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年龄在10~16岁之间的儿童和青少年,涉及的创伤类型包括暴力侵害和交通事故2种。
研究结果表明,19.4%的受测者被诊断为ASD;主观的创伤威胁感、感觉负载记忆(sensory-laden memories)、对消极情绪的沉湎、担忧、焦虑敏感性与ASD存在显著相关;焦虑敏感性(anxiety sensitivity)、沉思(rumination)、凡事往好处想(positive beliefs about worry)这3个认知风格变量共同调节主观的创伤威胁感与ASD的关系,同时,感觉负载记忆也调节主观的创伤威胁感与ASD的关系。
3 急性应激障碍的预测功能DSM-IV引入ASD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识别出以后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的受创伤个体。
Harvey和Bryant(1998)在对交通事故幸存者的研究中发现,78%的ASD个体在创伤6个月后形成PTSD,相对于非ASD个体,ASD个体更有可能出现PTSD。
Harvey和Bryant(2000)以交通事故后中度脑损伤个体为被试,考察ASD对PTSD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中度脑损伤的ASD个体,80%在创伤2年后被诊断为PTSD。
Kangas等人(2005b)的研究发现,在癌症患者中,ASD和PTSD之间存在较强的预测关系,并且,ASD中的分离反应,是6个月后的PTSD的最佳预测指标,同时也是确定PTSD严重程度的唯一的预测变量。
另外,一些研究也发现,非ASD受测者发展成PTSD的数量与ASD受测者发展-484- 心理科学进展 2009年成PTSD的数量存在显著差异,ASD受测者更有可能形成PTSD(Kangas et al., 2005c; 2007)。
Meiser- Stedman, Smith, et al.(2007)对经历单一创伤事件的儿童进行研究后发现, ASD与之后出现的PTSD 相关显著。
尽管ASD有更大的可能发展为PTSD,但许多研究者对ASD的诊断标准及其对分离症状的强调仍有质疑(Harvey & Bryant,2002),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ASD预测PTS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关注PTSD预测中分离症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