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做一个生态瓶》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一〕准备材料很感兴趣《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
我布置了学生去找一个可乐瓶、一些水草、一些卵石、再去捉一些鲫鱼、金鱼或蝌蚪、龙虾、螺蛳等。
我为四大组的学生提供了6个网兜。
对学生强调了一些平安问题。
要到农田旁边的沟渠中去捉一些水生小动物。
上午布置以后,中饭吃完,我就带着学生去抓水生小动物了。
共捉了有20多条的小鲫鱼,有5-6只小龙虾,还有大量的水草。
也有一局部学生是买来了金鱼、卵石等。
这样的区别是这些学生失去了一次仔细观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长情况的时机。
学生的平安问题使我很担忧。
因为布置这个任务带来任何一点过失都会给学校造成什么不必要的麻烦。
〔希望科学课上级主管部门要重视这个问题。
〕不然老师不敢布置这些是必须的却又有一定平安隐患的活动。
对上好科学课有很大的阻力。
〔二〕生态瓶生物很和谐把抓来的鲫鱼放几条进去,又放了几个螺蛳和小龙虾。
这样一个生态瓶根本完成了。
生态瓶做好以后,上课有了参考物,小鲫鱼游得很欢畅,螺蛳也爬得很安逸,那小龙虾更不用说了。
这些小生命不知能够存活多久我可心里没有太多的底。
开始我担忧学生找不到水生动植物,这个担忧是多余的。
学生不仅找来了鲫鱼、龙虾,还找来了乌龟。
有的组找来了很多的蝌蚪。
经过学生制作以后,发现有的组还很有经验。
不但在下面铺了沙子、泥土,还把水草固定在下面。
这样,水草就可以成活了。
水中的微生物也不用愁,因为有很多学生从小河小沟中找来了大量的水草,够小鱼们吃的了。
〔三〕课后的深化与拓展对老师来说,做一个投入型的教师最要紧。
但是,同样一节课,投入与不投入区别很大。
如果投入了,还要冒学生平安问题的风险,这是很多科学教师面临的问题。
我可以这样说,很多科学教师不敢让学生去捉鱼和虾等水生小动物。
五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做一个生态瓶_教科版

五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做一个生态瓶_教科版《做一个生态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差不多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阻碍的关系,本课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学生最感爱好的一课。
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为每个组预备了一个能装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条小鱼等,尽管材料预备的不像书本那么丰富,可看到小孩们那股学习的欢乐的劲儿,我专门知足了。
这节课我是讲了5遍,可每讲一遍给我的感受却不同。
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课前导入的时刻依旧有些长,原打算8分钟完成,结果用了10分钟,小孩们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学生明白得生态系统的概念,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方案花了一些时刻,没有起到一定的成效。
事实上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能够让学生通过问题深入研究,比如能够让学生摸索“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摸索,学生专门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导致了课堂的后半部分学生们学的不积极,显得有些乱,如何说他们是第一次到科学实验室上课,难免不适应,显得有些兴奋。
因此也与我的教学组织有关,比如小组在设计建筑方案和制作生态瓶时,完全能够放开,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在设计生态瓶建筑方案时,没有及时给学生展现老师提供的材料,结果导致学生在设计时不明白如何下手,时刻给白白白费了,成效却不行,这是我今后对实验教学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4.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判时,我忽视了评判的标准,只是让学生展现一下自己的生态瓶,事实上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如此评判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白费了一些时刻。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与反思1.引入,观察池塘群落生态系统。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自然吗?今天我想请大家先走进自然,观看一段录象_____可爱的池塘,请大家仔细观看,看看池塘中都有些什么?师:在我们的大自然中,象这样的池塘是很多的, 请你来说说,在池塘中有那些水生的生物?师:除了有水生的生物以外,还有些什么?(还有些非生物.)师:那池塘中的植物要生存下去需要些什么?师:那这些植物对动物有什么帮助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落实教学科学知识的情境,并在学生喜欢的池塘再现中,提升学生对池塘生态系统的理性认识。
小结:我们池塘中的植物,动物生活在一起就象一个家一样。
你们想观察一下池塘中的生物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吗?那今天老师就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个生态瓶(板书)做一个生态瓶是为了方便我们观察,就不用每次到外面去观察。
2. 设计建造生态瓶的方案。
师:那大家想想建一个生态瓶,我们需要考虑些什么?全班讨论。
大家说了一下自己的想法,为了把我们的生态瓶做成功,老师建议大家把你们设计画下来,分组设计方案,师分组指导。
科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并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思维的相互启发与碰撞中,自能地获得科学知识。
学生从学科学到做科学,实验是有效的途径。
在领会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认知。
并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交流建造方案。
汇报方案(展台展示)。
其他组补充、质疑、评价。
共同完善、修订方案。
(各组用1-2分钟修改方案)3.做生态瓶。
建造活动。
老师只准备了部分材料,自由上台选取,注意按设计方案进行建造。
学生从学科学到做科学,实验是有效的途径。
在领会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认知。
并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那组的同学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生态瓶?大家生态瓶做得非常不错,课后补充材料完善建造。
同时,老师希望大家能做一个观察生态瓶的计划,持续观察生态瓶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及反思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及反思生态瓶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可以让孩子们近距离地观察到那些生态系统的成分以及相互作用。
这样的经历可以让学生们对大自然产生深厚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以下是一篇关于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及反思的文章。
一.教学过程1、化学和生物的介绍我们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生态系统中的两个基本因素:生物和非生物(例如土壤和矿物质)。
然后我们讨论了不同类型的生物,例如植物和动物,并解释了它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材料准备及操作步骤为了让学生们制作自己的生态瓶,我们提供了以下材料:一个空的2升的矿泉水瓶,稻草,小植物,沙子,水,小鱼和虫子。
接下来,我们向学生讲解了如何用这些材料来制作一个生态瓶,该瓶可以容纳多个不同类型的生物,例如一些水生植物和小鱼。
我们使用了混合的沙子和稻草来模拟土壤,让学生把这些材料放入瓶子里。
然后我们加了一些水,放入了植物、小鱼和虫子。
3、观察和记录我们让学生们观察自己的生态瓶,观察自己放进去的生物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我们提醒学生要观察鱼是否会吃虫子,植物是否会生长并吸收足够的养分。
另外,我们还鼓励了学生用日志在每周记录他们生态瓶中的变化。
4、反思探讨一旦学生们完成了他们自己的生态瓶,我们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观察和记录,问问他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们分享了他们观察到的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和它们的相互作用。
他们提出了若干问题,如:为什么植物不能够一直生长,虫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等等。
二.反思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创造了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在一个好奇心和兴趣的氛围中观察和记录自己的生态瓶。
这种探索式学习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了生态系统,并发展了他们的科学技能。
但是,我们认为我们在教育生态学时可以更深入一些,例如提供更多深入的背景知识,并与学生们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
同时,我们也应该与学生们更全面地讨论学到的内容,并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及反思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及反思导语:生态瓶实验是小学科学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实践活动,通过这项实验,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对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进行探讨,并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一、生态瓶实验的教学设计1.实验目的与意义生态瓶是一个由透明塑料瓶制成的小型生态系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可以观察到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活。
通过设计生态瓶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生态系统的构成和相互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
2.实验材料准备生态瓶实验的材料主要包括:透明塑料瓶、水、沙子、泥土、植物、小鱼或蜗牛等。
这些材料可以通过学校提供或学生自行收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设计和装配生态瓶。
3.实验步骤(1)选择一个透明的塑料瓶,将瓶底部加入一层沙子,然后加入一层泥土。
(2)在泥土上种植一两株植物,如小草或者小型植物。
(3)将瓶子里面加入一些水,保持适当的湿润度。
(4)在瓶子中加入一些小鱼或者蜗牛等水生动物。
(5)封闭瓶口,放置在适度的光照条件下。
(6)观察瓶子内植物的生长状况、水生动物的生活状态,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4.实验目标通过生态瓶实验,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和相互作用;(2)观察和记录生态瓶内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变化;(3)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生态瓶实验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变化,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了解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增强了学生对科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
2.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观察生态瓶中的植物和动物生态系统,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生态环境,达到了德育目标。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及反思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
2. 锻炼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2. 实验材料准备1个透明的大塑料瓶水沙子泥土小植物小动物(如水藻、水蚤等)一些食物碎屑一些蓝藻和细菌3. 实验步骤步骤一:将透明的大塑料瓶洗净并晾干。
步骤二:将适量的沙子填充到瓶底,约占瓶子容积的1/5。
步骤三:将适量的泥土填充到瓶子里,约占瓶子容积的2/5。
步骤四:在泥土上种植一些小植物,并逐渐浇水。
步骤五:加入一些小动物并喂食,观察它们在瓶中的活动。
步骤六:将一些食物碎屑加入到瓶中,由于食物碎屑在生物作用下会产生一些废物,观察瓶中生态系统的变化。
步骤七:加入一些蓝藻和细菌。
步骤八:封口,放置在光线充足的地方,每天观察瓶中生态系统的变化,并记录观察结果。
4. 实验内容讲解通过实验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生态瓶中的各种元素(沙子、泥土、植物、动物、食物碎屑、蓝藻和细菌)分别代表着生态系统中的不同角色。
学生可以观察和记录生态瓶中的变化,从而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5. 实验总结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总结,让学生自己发表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和看法。
并引导学生思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6. 反思通过做生态瓶的实验,学生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学习,更是通过实际操作来锻炼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通过观察和记录生态瓶中的变化,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培养自己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这种直观的实践教学方法,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中也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一些自主发现的机会,引导学生养成独立观察、思考、总结的习惯。
通过这样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及反思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及反思做一个生态瓶,是小学科学课程中非常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一个实践项目。
通过这个项目,学生可以亲手搭建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在观察和实践中学习生态学知识,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做生态瓶项目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深入感受生态环境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一、项目背景生态瓶是一个封闭的小型生态系统,在瓶子内部可以容纳空气、水、土壤、植物和微生物,通过自然界的循环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
在生态瓶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食物,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并产生二氧化碳,水分也在循环中不断重新利用。
这种小型生态系统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和运行规律,还可以让他们亲身实践,深刻感受生态环境的微妙和复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基本原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解释自然现象;3. 感受生态环境的美妙和神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小组中合作设计和制作生态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及反思1. 引入活动在教学开始之前,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生态瓶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引发学生对生态瓶的好奇心,并让他们预想一下制作生态瓶的过程和可能的效果。
在引入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约定好活动的目标和规则,让他们知道做生态瓶不仅仅是一项实践任务,还是一个有趣和有教育意义的项目。
2. 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中,老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瓶子和植物,认真挑选和装置土壤和水分,并在瓶子内部细心培植植物。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记录每一个步骤,让他们了解每一个细节都会对生态瓶的运行产生影响。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及反思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及反思【摘要】本文介绍了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实践项目-做一个生态瓶,通过引入生态瓶的构建和生态平衡维持,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关系和互动。
文章首先介绍了生态瓶的制作步骤,包括材料准备和操作方法。
接着详细描述了生态瓶的构建过程,包括选择适合的植物和动物,打造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
文章还强调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通过维持环境温度、光照和水质等因素来保持生态瓶内的平衡。
实践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展现出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文章对生态瓶教学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生态瓶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更能引导他们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章介绍, 教学目的, 实践操作步骤, 生态瓶的构建, 生态平衡的维持, 学生表现, 教学反思, 生态瓶教学的意义, 展望未来1. 引言1.1 文章介绍生态瓶是一种能够真实模拟生态系统的封闭容器,通过可持续循环的方式实现空气、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是一种生物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工具。
在小学生科学教育中,通过制作生态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关系,培养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篇文章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的观察和反馈,分享如何引导小学生制作生态瓶、构建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并探讨生态瓶教学的意义和未来展望。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理念,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2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制作生态瓶这一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学生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启发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一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对未来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更加了解和尊重自然,培养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反思
2019-06-01
《做一个生态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
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为每个组准备了一个能装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条小鱼等,尽管材料准备的不像书本那么丰富,可看到孩子们那股学习的快乐的劲儿,我很知足了。
这节课我是讲了5遍,可每讲一遍给我的感受却不同。
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入的时间还是有些长,原计划8分钟完成,结果用了10分钟,孩子们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花了一些时间,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
其实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深入研究,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导致了课堂的后半部分学生们学的不积极,显得有些乱,毕竟他们是第一次到科学实验室上课,难免不适应,显得有些兴奋。
当然也与我的教学组织有关,比如小组在设计建造方案和制作生态瓶时,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在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时,没有及时给学生展示老师提供的材料,结果导致学生在设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时间给白白浪费了,效果却不好,这是我今后对实验教学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4、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忽视了评价的标准,只是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生态瓶,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
其实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己的生态瓶,说一说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对他们这节课的总结,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明确了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基本模式,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在实验室上好科学课?我想这将是我们所有科学老师今后都要思考
的问题,值得探究。
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我想我们的科学课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