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统计的报告

合集下载

202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2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2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3年,中国网络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随着互联网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网络发展正在经历一个全面强劲的时期。

根据统计数据,到2023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将达到7.87亿,比2019年增长了3.3倍,人均覆盖率也将提升至93%。

2023年,中国互联网宽带普及率达到90.6%,成为世界最高水平之一。

互联网接入和互联网使用方面,中国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当年电信固定宽带家庭用户规模达4260万,比上年增长超过24%;国内移动宽带规模达到9.09亿,比上年增长超过20%。

在网络安全方面,中国也取得了明显进展,通过加强网络政策和技术的限制以及培养更多的专业安全人才,大大减少了网络攻击的危害,使得中国的网络安全体系更加完善。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方面,2023年,中国的核心网络技术相对进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传统网络技术也处于分割和融合的趋势中。

智能交互和语音交互、移动支付、5G移动网络技术以及AI、AR/VR等新型网络技术也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总之,至2023年,中国的网络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用户数量大幅增长,宽带普及率也大大提高,技术不断更新,网络安全性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未来中国网络发展的前景也是可期的。

根据相关数据,2023年中国的网络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了7.87亿,比2019年增长了3.3倍,其中,2G/3G/4G用户规模分别达到了3.14亿、6.72亿和6.25亿。

同时,中国的宽带普及率也上升到了90.6%,是世界最高水平之一。

人均覆盖率方面,由于户籍制度改革,户籍人口规模大幅增加,使得中国的人均覆盖率已经接近93%,比2019年大幅提高,表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正在不断提升,成为世界领先水平。

在网络宽带方面,电信固定宽带家庭用户达到4260万,比上年增长超过24%;国内移动宽带规模达到9.09亿,比上年增长超过20%,表明中国的网络宽带正在不断提升。

CNNIC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CNNIC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CNNIC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这份报告详细介绍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情况,涵盖了用户规模、互联网应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方面。

以下是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用户规模不断增长截至2022年6月,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1.39亿,超过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的五分之一。

与上一年度相比,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了6.2%,增速逐渐趋缓。

其中,城镇用户规模为1.08亿,农村用户规模为0.31亿,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移动互联网成为主流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2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12.16亿,占比87.6%。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主要入口。

同时,移动支付、移动购物、移动阅读等移动互联网应用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中国互联网用户的网络购物意识逐渐增强,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发展。

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7.9亿,占比56.9%。

同时,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程度也有了显著提升,农村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2亿,占比38.6%。

四、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扩大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为1738亿元,同比增长了17%。

其中,移动互联网广告规模达到了1106亿元,占比超过60%。

五、网络安全形势严峻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报告指出,网络钓鱼、恶意程序、隐私泄露等安全事件屡见不鲜。

为此,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了网络安全的监管和监测,提升了网络防御能力。

六、新技术助力互联网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互联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些新技术为互联网产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推动了互联网的创新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发布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形势。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70.4%,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比超过90%,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互联网应用方面,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居全球首位,网络购物、在线支付、共享经济等新兴模式不断涌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同时,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智能家居等新兴领域也蓬勃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互联网技术方面,中国的5G网络建设已经全面铺开,5G手机用户数量不断增加,5G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工业生产、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应用,为互联网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

在互联网监管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力度,推动互联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规范网络内容管理等工作,为互联网环境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互联网发展趋势方面,未来中国互联网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将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行业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的来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中国互联网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实现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的目标不断努力。

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一、引言互联网络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报告旨在对互联网络的发展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便对互联网络的趋势和未来发展做出准确的预测。

二、发展规模根据最新数据统计,截至今年底,全球互联网络用户数量达到了42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54%。

其中,中国以13.5亿的互联网络用户量稳居世界第一。

互联网络的普及率在过去十年间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仍有部分地区存在数字鸿沟。

三、网络速度与稳定性在网络速度方面,全球互联网络平均速度为47.2Mbps,与上年相比提高了25%。

亚太地区的网络速度最快,而非洲地区的网络速度相对较慢。

在网络稳定性方面,互联网络的平均故障率为2%,相比上年下降了0.5%。

但仍有改善空间。

四、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在过去几年间蓬勃发展。

截至目前,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约为37亿人,占比全球互联网用户的88%。

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的下载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目前,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和在线购物是移动互联网用户最喜欢的应用类型。

五、云计算与大数据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普及推动了互联网络的发展。

根据数据显示,全球91%的企业已经开始或者计划使用云计算服务。

云计算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为企业提升效率和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持。

此外,大数据分析也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重要工具,帮助企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六、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互联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去年,全球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超过50万起,其中包括个人信息泄露、网络钓鱼和勒索软件攻击等。

各国政府和企业加大了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力度,加强了相关立法和监管措施,提升了网络安全的整体水平。

七、未来发展趋势未来,互联网络将进一步融入人们的生活。

随着5G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网络速度将进一步提升,为更多实时、高清的应用提供支持。

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将与互联网络相结合,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同时,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将继续成为互联网络发展的重要议题。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网络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互联网络行业也迅速崛起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报告旨在统计和分析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状况,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一、互联网络用户数和普及率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11.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5.8%。

其中,城市用户占比为72.6%,农村用户占比为27.4%。

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持续增长,已经超过10亿人,占比达84.2%。

二、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互联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网络带宽得到了显著提升。

截至2021年底,全国范围内光纤接入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亿,4G网络用户数量超过8亿。

5G网络的建设也在各地快速推进,部分城市已经开始试点商用。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5G技术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三、移动互联网应用发展移动互联网应用在中国用户中的普及率不断提高。

各类社交媒体、实时通讯工具和移动支付应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微信为例,截至2021年底,其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11亿人,拥有79.8%的市场份额。

此外,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也在快速增长,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最主要的两个支付工具。

四、互联网经济发展中国的互联网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0.3万亿元,同比增长16.1%。

同时,通过互联网销售的传统产业也不断壮大,数字经济对GDP的贡献率提高到38.8%。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也在互联网经济中得到广泛应用。

五、互联网络安全保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安全,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和防范措施。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网络安全威胁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网络攻击事件得到有效控制。

同时,多方参与的互联网安全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与国际社会开展了广泛的信息安全合作和交流。

结语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状况持续向好,用户数量和普及率不断增长。

同时,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录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概况1.1 互联网用户规模1.2 互联网普及率1.3 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况1.4 互联网应用的广泛领域2. 互联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1 电子商务的崛起2.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2.3 互联网科技创新带来的经济增长2.4 互联网在就业方面的作用3. 中国互联网安全和法律监管3.1 互联网安全形势3.2 中国政府的网络监管政策3.3 互联网数据隐私保护3.4 网络信息安全法的制定和实施情况4. 中国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展望4.1 5G技术的推广和应用4.2 人工智能在互联网行业的应用4.3 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4.4 互联网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深入应用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概况1.1 互联网用户规模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长速度如何?用户群体的年龄分布和地域分布情况如何?1.2 互联网普及率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是如何?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差异情况如何?1.3 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况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趋势如何?移动互联网的覆盖范围和速度如何?1.4 互联网应用的广泛领域互联网在哪些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教育、医疗、金融等行业的互联网应用情况如何?2. 互联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1 电子商务的崛起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如何?电商对传统实体商业的影响如何?2.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如何?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如何?2.3 互联网科技创新带来的经济增长中国互联网科技创新进展如何?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何?2.4 互联网在就业方面的作用互联网行业在中国的就业状况如何?未来的就业趋势如何?3. 中国互联网安全和法律监管3.1 互联网安全形势中国互联网安全面临的挑战有哪些?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的情况如何?3.2 中国政府的网络监管政策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监管政策是怎样的?对网络信息的审查和管理如何?3.3 互联网数据隐私保护中国互联网公司怎样保护用户数据隐私?数据泄露事件频发吗?3.4 网络信息安全法的制定和实施情况中国网络信息安全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如何?对互联网安全起到了什么作用?4. 中国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展望4.1 5G技术的推广和应用5G技术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如何?哪些领域将首先受益?4.2 人工智能在互联网行业的应用中国互联网行业对人工智能的需求如何?在搜索、推荐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如何?4.3 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何?网络速度和稳定性有何改善?4.4 互联网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深入应用互联网在教育、医疗等行业的应用情况如何?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日益受到人
们的关注。

本报告将对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从多个角度全面展现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现状。

首先,从互联网用户规模来看,截止到2021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
达到了9.89亿,占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的三分之一。

互联网用户的增长主要得益
于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同时,随着5G技术的商用推广,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还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其次,从互联网应用领域来看,电子商务、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新兴应用领
域快速崛起,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新动力。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互联网应用在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互联网应用的快速普及和发展。

再次,从互联网技术创新来看,中国互联网企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
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不断推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互联网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了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最后,从网络安全和监管角度来看,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互联网安全的监管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加强了对互联网信息内容的管理和监督,保障了互联网信息的安全和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呈现出快速发展、广泛应用、技术创新和安
全监管四大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改写为消息稿

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改写为消息稿

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改写为消息稿【标题】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步入新阶段,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正文】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每年发布的一份重要报告。

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国互联网络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今日,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北京正式发布,展示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新成就和新趋势。

以下为详细内容。

1.互联网普及率再创新高报告指出,截至2024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12.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9.3%,比去年同期增长3.8个百分点。

此外,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11.9亿,普及率达到84.7%。

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中国互联网络的用户规模和普及率不断攀升。

2.移动互联网成为主流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进行社交、消费购物等各项活动的主要手段。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了6.2%,达到11.9亿人。

移动互联网流量持续增长,已经成为主流网络流量形态,预计未来还将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3.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互联网经济总规模达到34.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6%。

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4.云计算和大数据呈现飞速发展势头报告指出,云计算和大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技术和重要支撑。

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达到4500亿元,大数据服务市场规模达到760亿元,均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

云计算和大数据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企业创新转型和提升效能提供了有力支持。

5.网络安全挑战与保障并存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事件共计6720起,比去年同期增长23.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摘要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

网民规模较2008年底年增长8600万人,年增长率为28.9%,中国网民规模增长有所放缓。

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46亿人,较2008年增长7600万。

虽然中国的宽带普及率很高,但是宽带接入速度远远落后于互联网发达国家。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年增加1.2亿,达到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

其中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3070万,占整体网民的8%。

手机上网成互联网用户新的增长点。

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681万,占整体网民的27.8%。

同比增长26.3%。

2009年中国IPv4地址量达到2.32亿,较2008年增长28.2%。

最近两年,网民平均IPv4地址拥有量持续下降,同时国际IP地址面临被分配殆尽的形势。

推进互联网向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过渡已成当务之急。

2009年底域名总数为1682万,其中80%为.CN域名,域名数量保持平稳。

网民在家上网的比例继续提高,2009年有超过80%(83.2%)的网民在家上网。

网民在家上网和在单位上网的比例明显提升,2009年有83.2%的网民在家上网,30.2%的网民在单位上网。

互联网作为生活工具和工作工具的价值进一步提升。

手机和笔记本作为网民上网终端使用率迅速攀升,其中,手机增长率98.3%,笔记本电脑增长率为42.4%,而台式机的增长率仅有5.8%。

互联网随身化、便携化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网民每周上网时长继续增加,人均增加了2.1小时。

网民在业余时间上网的比例较高。

职业人群中,只在业余时间上网的比例为68.1%。

承包人向发包人提供履约担保,担保方式为:承包人在收到中标通知书后13 日内通过基本账户行转帐方式缴纳到中江县财政局,履约担保为正常履约担保+ 额外履约担保。

正常履约担保为中(不含招标人暂定部分)的10% ,收取形式:现金。

额外履约担保包括低价风险担保。

低价风险:以招标文件公布的投标最高限价的85 %作为基准值,凡低于基准值中标的,中标人在提交正约担保的同时必须额外提交中标价净价与基准值之差额的 2 倍的履约担保,收取形式:现金。

若人中途退场或施工工程质量不能满足要求以及违反合同其他相关条款,将没收其履约担保。

发向承包人提供履约担保、担保方式为;无。

2009年网络应用使用率排名前三甲分别是网络音乐(83.5%),网络新闻(80.1%),搜索引擎(73.3%)。

第一章调查介绍一、调查背景中国网民规模与结构、互联网基础资源、上网条件和网络应用等方面的信息,对国家和企业掌握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和制定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7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当时的四大互联网络单位共同实施这项统计工作,并于同年11月发布了第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为了使这项工作正规化、制度化,从1998年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统计报告发布后,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本次为第25次调查。

二、报告术语界定◇网民过去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居民。

◇宽带网民指过去半年使用过宽带接入互联网的网民,但不限于仅使用宽带接入互联网的网民。

宽带接入方式包括:xDSL、CABLE MODEM、光纤接入、电力线上网、以太网等方式。

◇手机网民指过去半年通过手机接入并使用互联网,但不限于仅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

◇农村网民指过去半年主要居住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网民。

◇城镇网民指过去半年主要居住在我国城镇地区的网民。

◇青少年网民指年龄在25 周岁以下的我国网民1。

11995 年12 月14 日联合国大会第50 届会议通过的《到2000 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中,对青年人口规定为15~24 岁的年龄组,本文将6~24 岁人群称为青少年群体。

◇IP地址IP地址的作用是标识上网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中的其他设备,是互联网中的基础资源,只有获得IP地址(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才能和互联网相连。

◇域名本报告中仅指英文域名,是指由点(.)分割、仅由数字、英文字母和连字符(-)组成的字串,是与IP地址相对应的层次结构式互联网地址标识。

常见的域名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或地区顶级域名(ccTLD),如以.CN结尾的域名代表中国;一类是类别顶级域名(gTLD),如以.COM,.NET,.ORG结尾的域名等。

◇网站是指以域名本身或者“WWW.+域名”为网址的web站点,其中包括中国的国家顶级域名.CN和类别顶级域名(gTLD)下的web站点,该域名的注册者位于中国境内。

如:对域名来说,它的网站只有一个,其对应的网址为或,除此以外,,……等以该域名为后缀的网址只被视为该网站的不同频道。

◇东中西部区域划分2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调查范围除非明确指出,本报告中的数据指中国大陆地区,均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在内。

◇调查数据截止日期本次统计调查数据截止日期为2009年12月31日。

2信息来源:/tjfx/fxbg/t20091225_402610155.htm三、调查方法(一)电话调查3.1调查总体中国有住宅固定电话(家庭电话、小灵通、宿舍电话)或者手机的6岁及以上常住居民。

3.1.1样本规模调查总体样本72,000个,其中,住宅固定电话用户、手机用户各36,000个,样本覆盖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3.1.2调查总体细分调查总体划分如下:子总体A :住宅固话覆盖人群【包括:住宅固定电话覆盖的居民+小灵通用户+学生宿舍电话覆盖用户+其他宿舍电话覆盖用户】;子总体B :手机覆盖人群;子总体C :手机和住宅固话共同覆盖人群【住宅固话覆盖人群和手机覆盖人群有重合,重合处为子总体C 】,C=A∩B 。

3.2调查内容侧重于了解中国网民数量与结构特征、上网条件、网络应用、网民对互联网使用的态度和非网民状况。

调查内容包括被访者是否上网,被访者背景信息,网民的上网行为、上网深度、上网体验等。

3.3调查方式A BC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A TI)进行调查。

3.4 调查总体和目标总体的差异CNNIC在2005年底曾经对电话无法覆盖人群进行过研究,此群体中网民规模很小,随着我国电信业的发展,目前该群体的规模逐步缩减(2005年底我国的电话用户数为7.4亿户,2009年12月底该数值达到10.6亿户)。

因此本次调查研究有一个前提假设,即:针对该项研究,电话无法覆盖人群中的网民在统计中可以忽略不计。

(二)网上调查网上调查重在了解典型互联网应用的使用情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09年12月8日—12月31日进行了网上调查。

将问卷放置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网站上,同时在政府媒体网站、全国较大ICP/ISP网站与各省的信息港上设置问卷链接,由网民主动参与填写问卷。

回收问卷后,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答卷有效性检验,筛除无效答卷。

本次网上调查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60000余份。

(三)网上自动搜索与统计数据上报网上自动搜索主要是对域名、网站数量及其地域分布等指标进行技术统计,而统计上报数据主要包括IP地址数和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1.IP地址总数IP地址分省统计的数据来自亚太互联网信息中心(APNIC)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P地址数据库。

将两个数据库中已经注册且可以判明地址所属省份的数据,按省分别相加得到分省数据。

由于地址分配使用是动态过程,所统计数据仅供参考。

同时,IP地址的国家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也会要求中国IP地址分配单位(如中国电信等)每半年上报一次其拥有的IP地址数。

为确保IP数据准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会将来自APNIC的统计数据与上报数据进行比较、核实,确定最终IP地址数。

2.中国域名总数和网站总数中国的域名总数和网站总数由以下两部分数据相加得到:第一部分是.CN下的域名数和网站数,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采用计算机网上自动搜索得到;第二部分是中国类别顶级域名(gTLD)与网站数,由国内各类别顶级域名注册单位协助提供。

这些数据包括:所有类别顶级域名(gTLD)和域名下已开通的网站数;按.COM、.NET、.ORG分类的类别顶级域名(gTLD)和网站数;按注册单位所在省份分类的类别顶级域名(gTLD)和网站数。

3.网页数采用计算机网上自动搜索,对抽取的网站从其首页(WWW+域名)开始搜索,通过网页上的层层链接,抓取所有属于该网站的网页特征及其文本内容。

将由网页搜索所获得的所有中国网站的网页数和网页字节数分别相加,得到中国网页总数及网页字节数。

该总数不含内容相同的重复网页。

4.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电信企业的报表制度,定期得到中国各运营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连的网络出口带宽总数。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纳入了这些上报数据。

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一、网民规模(一)总体网民规模截止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22.6%提升到28.9%,互联网普及率在稳步上升。

图1中国网民规模与增长率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互联网用户持续增长的基础。

2009全年GDP仍保持8%左右的增长3,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前进。

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家电下乡政策鼓励、3G网络正式开通等共同推动了中国网民规模增长。

一、政府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为了促进经济回升,国家投入4万亿资金,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信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据工业与信息化部数据,截止2009年11月,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773.4亿元,比上年同期累计增加28.5%。

2009年末,TD-SCDMA网络三期工程顺利完工,全国70%以上地市实现TD-SCDMA网络覆盖,其中东部省份100%地市实现覆盖,基站总数超过10万个,核心指标接近2G水平。

基础设施的改造为不同区域互联网使用提供了先决条件。

3/s/n/000002/20091022/000000130325.shtml二、家电下乡政策加快电脑手机等上网设备的普及。

家电下乡给农村地区居民提供了购买电脑的便利途径,同时实行的政策补贴措施降低了农村地区使用电脑的成本,对农村地区电脑购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手机网民成为现阶段网民增长的重要力量。

手机上网降低了网络使用的门槛,使没有接入条件或电脑的人也可以使用互联网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