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与文学(下)
浅论魏晋玄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浅论魏晋玄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每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其主流的哲学思想。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本身不创造生产力,但是主流哲学却是整个社会运作的基础,统治者正是在自己认可的哲学指导下制定政策、统治国家。
具体到每一个人,也或多或少有自己的人生哲学。
它不一定会像主流哲学那样被书面化、被宣扬,它往往存在于个人看待事物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之中。
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哲学,积极入世,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逃名避世,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视隐逸为人生最高境界。
但是,从时间的长短来看,特别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几乎一直处于统治地位,这与统治者的阶级利益以及儒家自身的改良有关。
然而,有一个时代却是例外,儒学衰微而道家崛起了,这就是同样动乱的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的战乱,让文人们感到儒学的无力,他们为自己所信仰的学说而困惑,人们需要一种更适合当下环境的思想来给人慰藉和力量。
人们想到了同样产生于战乱之中的道学。
在这样的时代,避世也许才能获取平静的内心,甚至才能保住生命。
但儒道两家有太多思想是相抵牾的,那些上层士大夫,既想标榜自己为老庄的弟子,却又舍不得真正摒弃名利物质,实现庄子的“任逍遥”,这就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这种矛盾,却又恰好成为了玄学产生的必要因素。
我们往往有个误区,认为玄学就是老庄哲学。
其实,这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玄学,一般指魏晋时期崇尚老庄的思潮,它源于先秦以老庄哲学为代表的原始道家,是老庄哲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变异。
魏晋玄学和文学理论

作者: 孔繁
作者机构: 中国社科院宗教所
出版物刊名: 晋阳学刊
页码: 96-101页
主题词: 魏晋玄学;思想影响;黄老思想;阴阳二气;发展规律;王弼;郭象;宇宙观;道家;以无为本
摘要: <正> 一魏晋以后,文学创作因受玄学影响而大开眼界,文学家受新宇宙观指导,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较以往深入得多,从而对文学的功用、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更为深刻。
玄学发生于魏正始年间,此前有它酝酿准备的过程。
汉末黄老刑名思想流行是为玄学的前奏。
建安文学明显受黄老思想影响。
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气”论,即与黄老思想有关。
“气”指先天气禀,是受道家气禀论的启发。
刘劭《人物志》说:“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
”(《九征》)“元一”即元气,“阴阳”为阴阳二气,。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题目文学编一、文学史篇1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2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3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4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5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6解放区文学:大众化走向得失探7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8论“革命传奇”小说9论“样板戏”10论“知青小说”的演进流变11新时期诗歌的多元化格局12建国以来农村小说题材的时代性13论新时期战争题材小说抒写对象的位移14论新时期小说抒写对象的平民化意识15新世纪女性诗歌新格局16论“文革”叙述模式17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18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盛产及质量19论新时期短篇小说兴盛的原因20论21世纪文学的继承与走向二、文学思潮论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再认识2“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纵横谈3“京派”与“海派”论争小议4“乡土小说"派创作探5“胡风主观论”的再认识6论“朦胧诗”7论“后朦胧诗"8论“新写实小说”的民众性9论新历史小说10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11论“寻根文学”思潮12论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三、作家论1鲁迅小说创作论2鲁迅散文创作论3郭沫若创作思想论4郭沫若创作论5茅盾创作思想论6茅盾评论特色论7巴金早期创作思想探8巴金小说创作论9老舍的平民观探10老舍的小说创作风格探11曹禺的生平与创作之关系12曹禺的话剧的诗意特征13沈从文描写湘西与都市文化内涵的得失探14张爱玲小说的“仇恨”情结15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美学与悲剧意识16赵树理模式得失探17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论18梁羽生武侠小说创作论19古龙武侠小说创作论20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21论区青的艺术追求22金庸对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之分析23汪曾祺小说创作之分析四、作品篇(小说)1浅论《狂人日记》的先锋性2鲁迅《故事新篇》“油滑”小议3浅论叶圣陶《倪焕之》4郁达夫《沉论》的艺术特色5茅盾未完成小说探6吴荪甫:民族资本家的封建性7老舍《猫城记》之寓言式结构探8老舍与虎妞形象塑造9沈从文《边城》的“民族寓言”解读10《边城》人物与符号论11张恨水《啼笑因缘》论12萧红《呼兰河传》的地方特色探13钱钟书《围城》失探14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末日恋情15论萧红《生死场》的原始生气与生命体验16池莉小说创作的媚结倾向17论方方的小说18论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19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旧式农民”形象20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21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22论《林海雪原》的浪漫主义色彩23论杨绛的《洗澡》24论贾平凹的《废都》25论王安忆的《长恨歌》26论陈忠实的《白鹿原》27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士形象28论莫言的新历史小说29论韩少功小说表达手法的多样化30论王蒙小说的社会意义31论余华小说的宿命感32论汪曾祺小说的文化风格33论王蒙式创新小说34论王小波式的幽默35论王小波与知识分子话语36苏童小说的创作论37论王朔小说语言特色38王朔故事叙述模式39论刘震云《手机》40论卫慧的小说创作41论韩寒的小说创作42论棉棉的小说创作43论海岩的小说创作44论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45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46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艺术创造性47论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48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之我见49从《四世同堂》看中国国民思想50从《南行记》解读艾芜笔下的“人生”51二诸葛与三仙姑形象分析52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之分析53分析茅盾之《子夜》作品篇(诗歌)1浅论郭沫若别致的诗2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3论戴望舒的诗4论徐志摩的诗5艾青:绘画与诗歌艺术的探求6论小叶诗人7论穆旦的诗8论北岛诗歌中的“英雄主义”情结9论舒婷的诗歌创作10论顾城的诗歌11论多多的诗歌12论海子的诗歌13论郭小川的诗14论冯至《十四行集》15论北岛诗后期诗作的失宠16从《野草》读鲁迅的人生哲学17分析臧克家的诗歌作品篇(散文)1论鲁迅的《朝花夕拾》2论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3论林语堂的《剪拂录》4论何其芳的《画林录》5论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6论梁实秋的《雅舍小品》7论杨朔散文创作的得失8论刘白羽的散文9论秦牧散文的联想10论余秋雨散文的话语策略11论素素的散文12论石娃的散文13论史铁生的随笔14论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15论巴金的《随想录》16瞿秋白散文之分析作品篇(剧本)1曹禺《雷雨》周萍论2蘩漪悲剧探3论郭沫若的《屈原》4《白毛女》的现代版解读5论高行健的实验话剧6《白毛女》艺术魅力探7张艺谋电影创作之审美追求六古代文学篇1论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2论《诗经》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3论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4论《左传》战争描写艺术5论《孟子》的论辩艺术6论《庄子》的想象艺术7论“汉赋"的铺叙艺术8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成就9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10论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11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12论骈文的艺术美13王、孟山水诗艺术之比较14论王、孟山水诗中的盛唐气象15高、岑边塞诗艺术之比较16论杜甫早期诗歌的浪漫精神17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18论杜甫七律的艺术成就19论白居易咏物诗的思想、艺术价值20李商隐无题诗的意象分析21论《金瓶梅》的思想意义22《金瓶梅》对小说美学的贡献23“三言”、“二拍”的市民意识24“三言”、“二拍”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25《西游记》主题思想新探26谈《水浒传》在我国小说艺术典型化方面的贡献27论《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叙事视点”28论“二拍”的叙述视角与道德判断29论西方文学对近代谴责小说的影响30从儒学的政治文化语境看《三国演义》的美学特征31《红楼梦》的艺术结构32从《聊斋》女子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33初唐宫廷诗歌的再评价34谈唐诗分期中杜甫的归属问题35杜甫对中唐诗歌的影响略论36简论韩愈诗论与文论精神实质的一致性37陶(渊明)韦(应物)比较论38杜甫韩愈比较论39论晚唐小品文对古文运动的继承与发展40温(庭筠)韦(庄)比较论41《诗经》雅颂诗试论42《诗经》赋体与汉乐府叙事的比较43楚辞体的特点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44汉诗的发展与诗赋的消长45《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抒情风格的比较46汉代郊庙歌辞试论47论汉乐府中场面描写的特点48汉赋四大家与大赋的演进49论曹植诗的艺术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50曹丕在建安诗坛的地位试论51论阮籍的《咏怀》诗52谢灵运与六朝诗风的关系53“文笔之辩”之我见54《文选》选诗标准与文学的自觉55陶渊明的被误解与被理解56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57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58王维“诗中有画"试议59隐逸方式与唐代山水田园诗60唐代怀古咏史诗的演变61李白与民歌62杜甫七律诗的艺术贡献63元和新体的特点试论64“以文为诗”刍议65论韩愈对儒家道统的贡献66论李贺在中晚唐诗风演变中的作用67李商隐诗对词的影响68“词别是一家”之我见69花间词与南唐词的异同70冯延巳对宋词的影响浅议71论苏辛词的不同72论周邦彦词的集大成73南宋风雅词派的艺术特征及影响74论苏轼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作用75山谷体对宋诗的影响略论76宋元话本对中国小说的转变作用77董西厢论78元曲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试论79元明散曲的思想性与艺术性80关汉卿杂剧的结构81马致远在戏曲史上的影响82论古代戏曲的大团圆结局83谈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典型化性格塑造的进程84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85明清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失落86杜十娘形象浅析87汤沈之争与明清传奇88明清诗文的拟古与反拟古之争89纳兰词在词史上的地位90梁启超与近代文学的演进91论宋词繁荣的原因92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93论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94论宋话本对中国白话小说的影响95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96论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97论《琵琶记》的艺术成就98汤显祖传奇“临川四梦”之比较99论《桃花扇》的民族意识及兴亡之感100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01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的个性化102论陶渊明的思想矛盾103《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104李商隐诗中的意象105《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106纳兰性德爱情词探析107《三国演义》的理想人格类型108论宋诗中的理性人生感悟109《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110《桃花扇》的双重主题111《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现当代文学方向的论文选题:1、论白先勇小说的艺术特点。
玄学对魏晋文学的影响

⽞学对魏晋⽂学的影响2019-09-06【摘要】魏晋南北朝是社会思想和⽂学都发⽣重⼤变化的⼀个时期。
⾸先⽞学思想代替了儒教⽽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其次在⽞学思想的影响下⽂学也开始对⽂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觉的追求。
本⽂将就⽞学对于魏晋南北朝⽂学所产⽣的影响进⾏探究。
以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思潮与⽂学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学;⽂学;影响魏晋之际与儒教衰落的同时,⼀种新的社会思潮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这就是魏晋⽞学。
魏晋⽞学是以⽼庄的⾯貌出现的,但⼜不完全等同于先秦⽼庄思想,⽽是它的变种,是在不完全“背弃儒家封建伦理的基本观念的条件下,吸收了汉以来名家、法家的学说,以⽼庄思想为基础的哲学思想”(《魏晋⽞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论》)。
魏晋⽞学提供了⼀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法,这对于打破汉代繁琐经学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
从两汉经学到魏晋⽞学,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可以说是⼀次重⼤的转折。
⽽这种主流社会思想的重⼤转变同时也带来了⽂学观念的变⾰。
例如⽞学中所包含的“名教与⾃然”、“⾔意之辨”等重要命题对与魏晋时期⽂学创作者的审美理想及魏晋⽂艺理论的发展都产⽣了重⼤影响。
“⾃然”⼀词,是⽼庄哲学所特有的范畴。
其所谓“⾃然”,不是我们近代所谓的与⼈类社会相对⽽⾔的⾃然界,⽽是⼀种状态,即⾮⼈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然的⼀种状态。
在⽼庄哲学中认为⼈只要顺应⾃然的状态和变化,⽆所待,⽆所使,⾃然⽽然,就可以进⼊⾃由⾃如的境界。
此外,“真”也是道家特有的哲学范畴。
⽼⼦把“真”视为道的精髓、修⾝的极致。
⽽且在《庄⼦》中对“真”有⼀个界定:“真者,精诚之⾄也。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然不可易也。
故圣⼈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愚者反此,不能法天,⽽恤于⼈;不知贵真,禄禄⽽受变于俗,故不⾜。
”(《渔⽗》)这就是说:“真”是⼀种⾄纯⾄诚的精神境界,这境界是受之于天的,性分之内的,⾃然⽽然的。
这样看来,“真”和“⾃然”有相通的地⽅,它们不仅属于抽象理念的范畴,也属于道德的范畴。
《世说新语》译文及注释:文学(第四)

《世说新语》译文及注释:文学(第四)《世说新语》译注:文学第四【题解】文学指文章博学,包括辞章修养、学识渊博等内容。
本篇所载,很多是有关清谈的活动,编纂者以之为文学活动而记述下来。
魏晋时代,清谈的名士们不但高谈老庄,而且一些人还留心佛教经义,跟佛教徒关系密切,这已经形成一种文学风气。
他们经常聚会,清谈名理。
所谈内容,有些条目会具体点明是某一篇、某一问题。
例如谈及(庄子·逍遥游)篇,佛教经典《小品),道家的“有、无”两个哲学范畴,才性问题等。
有时又只泛泛说是“共谈析理",“标榜诸义”,“标新理”,“立异义"。
在记叙中,会借叙事来赞扬或讥讽某人,更多的是欣赏其人的才华、辞藻。
例如说“才藻新奇,花烂映发”;“才峰秀逸,"既自难干,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
许多条目还描绘了清谈的各种场面和气氛.例如“彼我奋掷麈尾”,“理小屈,游辞不已”,“不觉流汗交面”,“一坐同时树掌而笑,称美良久”。
还记下有人甚至因清谈得病或提为高官.例如第20则记卫玠因通宵达旦地清谈,“于是病笃,遂不起";第53则记张凭清谈“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即用为太常博士”。
从这些记载里足以看出当时士大夫对清谈的迷恋,他们认为善谈名理就是博学多通的表现。
本篇还用部分条目记下对人物、文章的各种评论。
除了在清谈中对人物有所褒贬外,在别的场合也会对某一类或某一个人有所评论。
例如第25则论及北方人和南方人做学问的差异,第77则引述《扬都赋》对两个人的赞美,第93则记下对一个人的评语。
对文章、书籍的评论更为常见。
有对古诗文中某一两句的赞赏,也有对一书、一文的评价;有的直接谈论是非得失,有的借讨论问题间接流露自己的看法。
另外还有一些探讨问题的问答,也因受到编纂者的赏识而收录。
在本篇开头,有几则记载一些古书注释的活动和情况,第1则还谈及历算,这些跟经术和卜筮有关,也属博学多闻之列。
至于那些跟文学并无多少联系的条目,就不多说了.(1)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①。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3004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总学时数:48一、说明部分1.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授课对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2. 教学目标及意义:这是一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及其历史发展的课程。
中国古代文论是我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极其丰富,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课程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实际,揭示其丰富的理论内容,吸取深邃的思想智慧,以利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古代文学理论遗产,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论修养,进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研究能力。
3.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民族特色,儒道两家文学批评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主导作用;掌握先秦时期儒道两家的文学批评理论,魏晋时期文学理论的繁荣,唐代诗歌理论的发展状况及王国维的文学批评理论。
4.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儒家文论和道家文论,汉代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魏晋玄学与文艺理论的关系,唐宋诗歌理论和散文理论的发展状况,明代文艺复古思潮,王国维境界学说及文学代变观。
教学难点:道家的文学观,魏晋时期文学理论的繁荣,刘勰的《文心雕龙》,晚唐的文学理论,宋明理学、心学与文学,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5.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研讨6.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王运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3.蒋济永:《过程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4.社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至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5.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二、三),上海古籍出版社6.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7.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8.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9.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0.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1.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岳麓书社12.梁道礼:《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3.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14.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出版社15.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6.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7.吴建民:《中国古代诗学原理》,人民文学出版社二、正文部分绪论一、教学要求掌握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规律。
魏晋玄学的概念及背景

魏晋玄学的概念及背景魏晋玄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派重要思潮,主要在魏晋时期兴起和发展。
玄学的概念和背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背景: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当时社会经历了东汉末年的战乱和分裂,经济失衡,统治者的道德沦丧,社会秩序严重颠覆,人们在动荡中开始寻求安定与宁静。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玄学应运而生。
二、概念:1. 玄学的概念:玄学指的是一种探究宇宙本体和道德伦理的学说,它试图通过思辨和反思来解决魏晋时期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和谐。
2. 玄学的哲学观点:玄学强调超越形象和言语的表层,探索深奥而本质的真理。
它认为世界具有某种隐藏并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内在原则,人应通过自省、理性思辨和悟性的开发来接近这种真理。
3. 玄学的研究领域:玄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宇宙本体、道德伦理、人性和心性、认识论等。
它强调以回归本源、精神解构和个体觉察来实现心灵的升华和真理的达到。
三、主要思想家与代表作品:1. 王弼:《易经注》是他的代表作,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其看来,天地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人应当遵循道德规范和自然规律。
2. 陶渊明:以《归去来兮辞》为代表作,他在南方山水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安稳,主张返璞归真,追求生活的简朴和自然的才情。
3. 陆机:《文心雕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强调文学的内涵和情感表达,追求内心世界的丰富和虚无。
4. 阮籍:他的作品思想深邃且充满了哲理,尤以《赋得古原草送别》最为脍炙人口,他主张超越凡俗,追求灵魂的自由与升华。
四、玄学的影响:1. 文学艺术:魏晋时期,玄学的思想理念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陶渊明的田园诗、阮籍的豪放诗和曹操的辞章等都具有玄学的元素。
2. 人文关怀:玄学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倡导追求内心世界的深度思考和情感表达,对于后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 哲学思维:玄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对后世的哲学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宋明理学,后来的禅宗和道家思想等都受到了玄学的启发和借鉴。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对文化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对文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战争不断,政治腐败,统治集团之间斗争不断,朝代更迭频繁,社会矛盾激化。
正直之文人为抵制统治者以名教愚弄人民的做法,遂以玄学为武器,与名教相对抗,反抗统治者的反动统治,表现人民心声。
因此,玄学逐渐形成,并发展、成熟,以至于影响着这一时代的文化走向。
一.玄学是什么玄学是形成于魏晋时期,从宇宙本体论出发、探讨本末、有无的关系,阐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哲理以对抗名教的学说。
它既不是儒学,也不是道学,但又具有儒、道思想素质,尤以道家思想居多。
玄学植根于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但不就事论事,而是研究形而上学的原则、规律一类的抽象、玄远之理。
因此,玄学又称玄远之学。
二.玄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东汉末年,朝政紊乱,社会矛盾激化。
统治阶级内部,宦官和外戚两大集团斗争激烈,为夺权而互相杀戮。
至于桓、灵两帝,人民寒不得衣,饥不得食。
最后,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
从董卓进京始,直至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前后近百年。
中原大地战火不断,生灵涂炭。
公元190年,袁绍联合各地诸侯讨伐董卓,董卓杀刘辩,胁献帝西逃长安。
公元192年,司徒王允密结吕布诛董卓,夺取朝权。
不久,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攻长安,屠戮关中。
之后,各地诸侯蜂起,州郡割据,中原大地一片混乱。
曹操起家于兖州,收徐州,灭袁术,平袁绍,北击乌桓;刘备皇室后裔,发迹于乡间,后得荆、益以为基业;孙权扼据江东,守父兄之业,国险民富。
至此三国对峙。
公元264年,魏灭蜀。
次年,司马炎废魏建晋。
太康元年(280),晋灭吴,分裂近百年的中国重获统一,实现了短暂的和平。
乱世不仅能出英雄,同时也出文化。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
方是时,百家争鸣,三教九流辈出。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起义,传至献帝,遂分三国。
三国之时随无百家争鸣之盛,但正值乱世,各方诸侯大需人才之际,各家学说并起,也可谓一时大观。
儒家,名家、道家,法家,兵家、纵横家之术又有用武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10-24
王守雪· 中国文学思想史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 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 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 言徵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 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 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 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2013-10-24
王守雪· 中国文学思想史
(二)物助神思之兴 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 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 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 故 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然物有恒姿,而思无 定检,或率尔造极,或精思愈疏。且《诗》、《骚》 所标,并据要害,故后进锐笔,怯于争锋。莫不因方 以借巧,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则虽旧弥新矣。
王守雪· 中国文学思想史
赞曰: 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元圣,炳耀仁孝。 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2013-10-24
王守雪· 中国文学思想史
总结: 《原道》篇论述文学的根源,从天向人下落, 具体则表现为从天文向人文的下落。一方面追 寻文学的形上根据;另一方面,天文也表现为 “物”之文,心纳万物,心物交融。此篇带领 以下四篇,构成《文心雕龙》的文源论。
2013-10-24
王守雪· 中国文学思想史
(一)第一部分:文之枢纽1-5篇 《原道》篇讲解: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 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 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 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 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 之道也。
2013-10-24
王守雪· 中国文学思想史
赞曰: 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 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2013-10-24
王守雪· 中国文学思想史
(三)神思由言而显、由言而美,言同时也具 有局限性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 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 功,焕然乃珍。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 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 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 微矣乎!
2013-10-24
王守雪·,发挥想象,“志 气”是关键,“辞令”为枢机。
2013-10-24
王守雪· 中国文学思想史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 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 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 谋篇之大端。
(三)第三部分“文之毛目”26-50篇 中心问题为“神、物、辞”的关系 此部分为创作论。
2013-10-24
王守雪· 中国文学思想史
二、刘勰论“神、物、辞”
(一)神思——文思 1.文思的特征、储备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 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 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 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 则神有遁心。
2013-10-24 王守雪· 中国文学思想史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 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 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 瑝: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 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2013-10-24
2013-10-24
王守雪· 中国文学思想史
赞曰: 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刻镂声律,萌芽比兴。结虑司契,垂帷制胜。
2013-10-24
王守雪· 中国文学思想史
三、神、物、辞的关系
(一)心虚灵而涵物,感物而后动 《物色》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 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 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 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 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 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 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王守雪· 中国文学思想史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 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
2013-10-24
王守雪· 中国文学思想史
赞曰: 民生而志,咏歌所含。兴发皇世,风流《二 南》。神理共契,政序相参。英华弥缛,万代 永耽。
2013-10-24
王守雪· 中国文学思想史
总结:《明诗》篇从诗歌的产生—原始以表末; 名称的解释—释名以彰义;名篇名作赏析—选 文以定篇;文体理论分析—敷理以举统,论述 诗体理论。与以下19篇共同构成《文心雕龙》 的分类文学理论与文学史。
2013-10-24
王守雪· 中国文学思想史
2013-10-24
王守雪· 中国文学思想史
是以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 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古 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 为功,物色尽而情有馀者,晓会通也。若乃山 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 然则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 抑亦江山之助乎?
2013-10-24
王守雪· 中国文学思想史
(二)第二部分:文之纲领6-25篇 《明诗》篇讲解: 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 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 言为诗”, 舒文载实,其在兹乎!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 尔。
2013-10-24
2013-10-24
王守雪· 中国文学思想史
2.文思与作家 个性—气的关系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 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 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 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 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 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 也。
2013-10-24
王守雪· 中国文学思想史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 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疑后,研虑方 定。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 难易虽殊,并资博练。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 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是以临篇缀虑, 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弱者伤乱,然则博 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 亦有助乎心力矣。
2013-10-24
王守雪· 中国文学思想史
作业: 诵读《文心雕龙》的《原道》、《神思》、 《物色》、三篇。精读深思,归纳各篇的大义。
2013-10-24
王守雪· 中国文学思想史
四讲下:心物交融: 《原道》《神思》《物色》
2013-10-24
王守雪· 中国文学思想史
一、《文心雕龙》的总体构架
《序志》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 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 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 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 《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 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 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位理定名,彰乎 大衍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