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离别诗意隽永——《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重点词语“饯行”“依依”和“凝视”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抓住重点词语“饯行”“依依”“伫立”和“凝视”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一、音乐欣赏,调动情感上课前,闭上眼睛安静地欣赏欣赏音乐《烟花三月》。
二、谈话导入,感悟离别1、请同学们说说你们有没有过离别的经历?2、送别的那一刻,最是让人黯然神伤,纵使千般不舍,却有万般无奈,眼见着友人,挥泪离去,心中却在期盼早日重逢。
尤其是在交通、在信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别,就不知猴年马月才能相见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到黄鹤楼,和大诗人李白一起为孟浩然践行。
三、进入文本,品文悟情(一)、学习词语“饯行”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教师引导学生说完整话,让他们说清楚事情的时间,地点)2、出示图片,帮助理解词语“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3、理解词语“饯行”。
它的近义词是什么?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送行”,不同之处在于:“饯行”是摆了酒席相送。
)4、李白又是在哪里摆酒席相送呢?5、简介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中国三大名楼”。
6、图片出示黄鹤楼的美景,理解“俯临长江、飞檐临空”。
(二)、学习词语“依依”过渡:眼前的长江边虽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眼前的黄鹤楼虽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这一对好朋友却无心欣赏,他们沉默无语,连视线都不敢触及,你觉得文中的哪个词最能形容此刻李白、孟浩然此时的心情?1、依依惜别,你理解这个词吗?2、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依依惜别呢呢?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再把你找到的句子好好读一读,把感受写在旁边。
一次诗意的离别——《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语文【教材解读】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情景,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情怀。
故事是诗的扩展和阐释,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景情在同一文中出现,是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文包诗融语言美、意境美于一身,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好教材。
同时,读是思的凭借,读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读是写的基础,所以,在文包诗课文的教学中,要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让“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课堂上书声琅琅,用形式多样的读引领学生自由愉快地畅游文本,用“读”为学生营造一个绿意葱茏的心灵花园,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
作为补充部分的送别诗,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阅读的积累,让学生深切地感受了古诗的悠远流长。
在本课教学中,确立“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们真正学有所得。
【教学目标】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情景再现,复习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
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课文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古语说:“温故而知新。
”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
】二、入情入境,体验提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读完了告诉老师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吟诵几首送别诗)“人生自古伤离别。
”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
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3、齐读。
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
最新整理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docx

最新整理五年级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作者陆凤娟设计理念:阅读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创设适合学生想像、体验、感悟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1、诗文对照,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课,了解了课文大意。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板书:李白孟浩然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1、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
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你能从课文中看到哪些图景?2、交流:美景图话别图目送图三、品读1、2自然段(美景图)1、教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到了美景图?2、学生交流语句:出示美景图3、引导学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黄鹤楼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蓝天、白云,江上美景4、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5、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藏”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他们不会像其他游人一样尽心地欣赏美景,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结构 和 生 活 。大小 和种 类
病 毒 的 形 状 千 姿 百 态 , 小 千 差 万 别 , 们 的 结 构 大 它 是 否 有 相 同 之 处 呢 ? 病 毒 与 具 备 细 胞 结 构 的 生 物 有 什
么 区别 呢 ?
胞 相 当于 篮 球 与 一 个 摩 天 大 厦 。 只 有 在 电子 显 微 镜 下 才 能 看 到 , 用 纳 米 来 计 量 大 小 。 如 果 将 1T 的 物 体 要 i m 放 到乒乓球 ~ 就像 一个乒乓球放 在地球 上一般 。 l z,
带 来 严 重 的 危 害 , 人 谈 “ ” 变 , 么 病 毒 是 不 是 只 令 毒 色 那 对 人 类 有 危 害 呢 ? 引 出 疫 莆 、 基 因 、 毒 杀 虫 为 人 类 转 病
什么特征 ? 在 学 生 回答 的 基 础 上 , 师 形 象 提 示 : 毒 对 于 细 教 病
小 组 汇 报课 前 收 集 、 理 的 与 病 毒 有 关 的 疾 病 。师 整 生 之 间 、 生 之 间交 流 病 毒 列‘ 类 生 活 的 其 他 影 响 。 生 人
通 过 以 ^ 的 交 流 汇 报 , 们 可 以看 出 , 毒 给 人 类 I 二 我 病
( ) 流 共 享 三 交 病 毒 与 人 类 的 关 系
【 计 意 图 】 重学 生 的认 知规 律 , 用 直 观教 具 设 尊 利
把 微 观 世 界 的病 毒 呈 现 给 学 生 , 强 学 生 的感 性 认 识 ; 增 同 时 也 让 学 生 体 验 技 术 手 段 对 科 学 技 术 的推 动 作 用 。 ●引 导 提 问 : 据 病 毒 的 发 现 过 程 , 明 病 毒 具 有 根 说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示范三篇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示范三篇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1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文学中的经典之一,本节课教学重点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抒发离别之情、对时光的感怀),并从文学角度剖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2.理解李白《黄鹤楼送别》的意境,感受离别的情感和对时光的感怀。
3.激发学生对文学、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审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1.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2.理解李白的写作意图和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用文学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文学修辞分析和解读诗歌的意境。
2.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处于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但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还需要更高层次的抽象思维能力。
本节课应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思考、感悟,通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引导他们领略文学的魅力。
教学策略和方法:1.启发式问题引导法:通过引导学生自行讨论、思考和归纳的方式,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做到真正学到,领悟到。
2.互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从而将学生主动融入到学习中,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3.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4.文学创造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创作作品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创造思维。
教学流程:1.引入:播放视频或音频,欣赏《黄鹤楼送别》诗歌,国画《黄鹤楼图》。
2.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诗歌表现手法:通过PPT课件,讲解和生动演示怎么从文学角度对诗歌的结构与表现手法进行正确理解。
4.诗歌解读:让学生围绕“诗歌的意境”展开口头或小组讨论,共同理解“鹤去何时?江南三月天”的意象,了解诗人的创作思路,引导学生逐感而入,深入课文。
5.多媒体梳理: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对重难点单独分析启发,帮助学生成长形成思维。
6.文学创造:通过诗歌创作或写一篇课文阅读感悟。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三)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高贵平卢青云[教学目标]一、本课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
(板:依依惜别)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
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诗句:(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摘要:、送别是艘船它着满满眷恋,、说这首送别诗是首名诗是首怎样名诗, 3、记记课件出示教学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精课感受诗人话别情景3、能通诗对照理课容及诗句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情、初步感受华古诗博精深喜爱国古化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教学重能通诗对照理课容及诗句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情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程、激情导入朗古诗、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人墨客离别而忧伤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方式表达己心情感有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则用诗释怀(吟诵几首送别诗)“人生古伤离别”说声再见道声珍重其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诗人即将分别是就有了这样首脍炙人口送别诗、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出示课画面)定被眼前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些学词语或诗句描绘下吗?、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3、(出示两组节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用其些连起说段话再现下当话别场景、如迷人美景其实就是__?(生齐说节)让我们起打开课美美欣赏番吧(生齐节)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 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烟雾又仿佛置身花海如迷人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其?、这两位诗人心底都藏怎样情感?(依依惜别)轻轻二节他们是怎样“藏”?出示二然段、他们什么要把这份惜别情藏起呢? 3、齐让我们通朗体会两人藏心底那份惜别情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 、送别是艘船它着满满眷恋;送别是杯酽酽茶让人慢慢地品味朝夕相处兄弟、心心相印朋友就要分别他们是怎样挥洒依依惜别情呢?就让我们到课领略和感受吧用笔画出批、重指导学生体会三段课件出示“孟夫子人品令人敬仰诗誉满天下从我结识了就直把当做我兄长和老师今天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满饮杯吧” 敬仰情)、“六”说明了什么?从多“”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般敬仰)、李白对孟浩然尊称“夫子”、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人尊称3)、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敬仰情孟浩然比年轻李白岁把他当成己朋友兄长老师)、“人品令人敬仰诗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敬仰情“诗”我们学孟浩然哪些诗?《春晓》、《宿建德江》5)、通课外你对孟浩然人品或诗有哪些了?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姓官而乡村种菜种花这样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句)孟浩然诗也誉满天下他共写了二六十多呢(生背)B、依依惜别情什么要满饮杯?(这酒装着浓浓朋友情手足情深深师徒情)这依依惜别情酒这满满杯酒齐李白话板依依惜别情渡听了李贤弟话孟浩然有没有泪湿衣裳?你从孟浩然话又出了什么?由孟浩然说话6)其实孟浩然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眷恋情深深地埋藏心底反而安慰己兄弟请品品孟浩然话谈谈你体会学生交流从孟浩然话也体会到依依惜别情“饮而尽”饮下仅仅是杯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B“海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究竟是怎样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如两人友谊才象长江波涛——(永世不绝)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分别)组分角色练板话别3、结不错孟浩然方面劝慰李白不要离别伤感另方面也表现了两人友谊深两生上讲台分角色再现话别情景、听了两人临别前这番话你有什么感受? 5、让我们也做做李白、孟浩然感受下两位诗人离别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师旁白配乐再次体验话别场景)四、想象补白丰富情境渡说不完别情道不完友谊俗话说“送君千里终须别”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情境引指名接四节)、听了他朗你有怎样感受?是什么打动了你?、情景不仅打动了我们就连江边景物也被打动了你能展开想象翅膀把这段话补充完整吗?(课件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上沙鸥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消失蓝天尽头李白依然伫立江边凝视着远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品诗入境化渡刻礼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动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名诗——(课件播放古诗诵)、你能像诗人样吟这首诗吗?(指名两生再齐吟)、说这首送别诗是首名诗是首怎样名诗?“脍炙人口”是什么思?3、通上节课学习我们已知道了诗两句展现了课四然段描绘景象让我们再回头浏览下师说随着江风远是“白帆”而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什么呢?结“孤”是整首诗眼睛让我们真切感悟到了是人心离愁别绪让我们记住这两位诗人真挚友情也记住了这首流芳世诗齐背诵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渡李白不仅是伟诗人也是重友情人他还写了许多送别诗不送别诗也表达了不情怀、《赠汪伦》就是其首(课件出示)谁这首诗?(指名两生齐)、说说这首诗你欣赏哪里?再齐 3、记记课件出示七、作业积累送别诗了作者写诗背景选择其首模仿课将它改写成短写下课语言优美处处融情选择己喜欢背诵八、板设计饯行5、黄鹤楼送别话别依依惜别目送吟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11
【摘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脍炙人口,根据诗意改编的课文《黄鹤楼送别》也是文字绮丽、深情隽永的佳作。
课堂上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需走进两位大诗人的情感世界、凸显文本的价值。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课堂的教学设计:送别前的满眼春色无心赏、送别时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送别后的过尽千帆皆不见,用这样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激荡诗情。
【关键词】离别
诗意
教学设计
语文/教海撷英
让离别诗意隽永
——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江苏南京市上元小学
徐
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
首送别诗,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
江淹在《别赋》里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而如果仔细品味这首诗,却有它特殊的情味:其离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
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
”(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第300页)诗中的“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唯见长江天际流”等词句,都是意境优美、文字绮丽、饱含深情的诗意画面和细节。
而以“文包诗”的形式出现的课文《黄鹤楼送别》(苏教版课本五年级上册第25课),同样是语句优美,情感真挚浓郁。
准确把握了诗歌的基调,充分再现了知己间的依依深情,合理地补充丰富了诗歌的留白,使得整首诗因文章而气韵生动、光彩照人。
如果说在教学中诗文对照,找到诗句对应的课文语句是理解了诗句的“字面义”的话,那么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感悟诗情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字内义”。
有鉴于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以
“诗意离别”为设计思路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一、满眼春色无心赏“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
繁华似锦”,
两位诗人相聚在黄鹤
楼上,“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似乎是陶醉于这醉人的春色中。
然而细读课文会发现,他们俩是在借赏景掩饰依依惜别之情。
怎么掩藏呢?“有意”藏。
结合古代的交通状况和离别容易相见难的事实,引导学生体会“满眼春色无心赏,
”。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很好,像“一心牵挂孟浩然”“眼中只有浩然兄”等,很好的表达出了文字中所蕴含的离情别意。
二、劝君更尽一杯酒
离别的时刻最终还是到了,文中的“终于”两字字字千钧,韵味悠长。
李白敬重比他年长十二岁的孟浩然,文中连用六个“您”,还有“兄长”“老师”等称呼来表达这种敬重。
李白敬重孟浩然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用了三句诗作对比:其一是李白在《梦游天姥
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对“权贵”的蔑视;其二是杜甫在《饮中八仙歌》写到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不畏权贵、豪气纵横、狂放不羁的李白;其三是李白在《赠孟浩然》中写到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通过对权贵和对孟浩然的态度对比,更深地理解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
由此可以说李白敬孟浩然的杯中酒就不再是一杯普通的酒,它是祝福,是牵挂,是友谊……在这里引用王维半句诗“劝君更尽一杯酒,
”
来总结,效果是不错的。
三、过尽千帆皆不见
烟花三月,友人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际……”
李白随孟浩然下了黄鹤楼,送到江边,看友人登上了船,没有马上离开;看友人的船渐行渐远,终于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时间已经很长),还没有走;伫立在江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际”,还在那儿站着……他站了多长时间?没有人清楚,但他一定是站了好
32
语文/教海撷英
长好长时间。
试问你我这样送过友
人吗?没有。
长江日日千帆过。
可是为什么
孟浩然去扬州的那天江上一条船也
没有,李白在江边站了那么长的时
间竟然看到是也只是“孤帆”,是什
么原因?大概只有一种可能:“过尽
千帆皆不见,。
”“烟花三月是折不完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是歌手吴涤清根
据李白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的诗意创作的《烟花三月》,曲
调悠扬动听。
在此时播放应情应景,
动人心弦。
曲终情更切。
最后配乐齐诵《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悠扬的古
琴曲中跟随李白远眺江面,目送大
诗人孟浩然……
按照这种思路设计的课堂,诗
味浓郁,诗情荡漾,整个课堂中师生
合作谱写了一首动人的离别诗章。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关注文本细节,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
3.理解诗句意思,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设计理念
本课以“文包诗”的形式,叙述
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
饯行的事。
文章词句优美,情感真挚
浓郁。
在设计上以“哪些离别的场景
令你印象深刻?”统领教学,通过品
味语言、体会情感,来感受离别对孟
浩然的“深情厚意”。
具体策略:1.激情创境,用凝练
的语言组织课堂;2.紧扣文本,在读中理解感悟;3.适当剪裁,关注文本
细节。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评价后齐读;
2.过渡: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
诗,体会诗中的情感。
今天我们继续
来学习《黄鹤楼送别》。
(二)自读圈画:思考:哪些离别
的场景令你印象深刻?
(三)交流第二段(投影)
1.离别之际,两位大诗人在做什
么?
2.他们在欣赏这醉人的春色吗?
(不是)尽管三月的江南春光如画。
(齐读第一段中写景部分“暮春三
月,长江边……”)
3.不赏景在干什么?(借赏景掩
饰惜别之情)怎么藏?“有意”藏。
适
时理解“仰望、眺望”、并写几个表示
“看”意思的词语。
4.古代交通落后,离别容易相见
难,一别之后往往很难见面。
怎么读
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指读评价
后齐读。
5.这样的情形,可谓是:满眼春
光无心赏,。
(四)交流第三段(投影)
1.自读交流:这个离别的场景什
么地方令你印象深刻?
2.抓住学生说的“尊敬”等词,谈
从哪里体会到离别对孟浩然的尊敬
的?(连用六个“您”,“兄长”“老师”
等等)
3.出示三句诗,比较李白对权贵
和对孟浩然的不同态度: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
不得开心颜?”(对权贵的态度)
②“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
酒中仙。
”(对天子的态度)
③“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
(对孟浩然的态度,并用文中语言理
解“爱”“风流”)
4.指名文字,试着读出这种“尊
敬”。
5.引导:李白捧着的酒杯,装的
满满的是酒,也是?更是?(祝福、不
舍……)
6.孟浩然视李白为?(知己)理解
王勃的诗句和这儿的比喻句。
7.朗读这段话。
(五)交流第四段
1.这个离别场景中你读懂了什
么?相机理解“伫立、凝视”等词;
2.李白在江边站了多长时间?谈
谈你的理由?你有没有这样送过友
人吗?
3.自古繁忙的长江,日日过千帆。
为什么那日长江里仅有孟浩然的一
条船呢?
4.这样的友谊怎么形容?(情深
意重)
(六)朗读全诗
1.李白不知站了多久,一首脍炙
人口的名诗随即吟出,指读,齐读;
2.播放歌曲《烟花三月》后,在指
读、齐读全诗;
3.集体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
(七)作业
1.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积累李白的《赠汪伦》《别董
大》《送友人》等送别诗。
(八)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满眼春色无心赏
劝君更尽一杯酒
过尽千帆皆不见
诗意离别情谊久♪
33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