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英译中语意流失与补偿

合集下载

从阐释学之“补偿”角度浅析中国习语英译

从阐释学之“补偿”角度浅析中国习语英译

104从阐释学之“补偿”角度浅析中国习语英译李星霞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由于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国习语的英译须 考虑到中英两国的文化因素,而以中文为源语、英文为目的语的翻译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文化缺省”的现象。

本文结合乔治斯坦纳四步骤中的“补偿”,通过分析一些习语英译的案例,说明“文化缺省”的补偿在中国习语英译中的重要性及其补偿方法,从而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作贡献。

关键词:中国习语英译;文化缺省;补偿一、文献综述目前,中国习语英译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数词的英译,认为数词的恰当翻译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汉语数字习语的外延及内涵意义[2]; 2)习语英译时的归化与异化。

阐述了如何结合习语的语言与文化特点,分别采用归化与异化方法,恰当地将习语译成英语[5];3)从习语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探讨习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4];4)从阐释学视角探索翻译补偿[1]等。

但以上文献都未提出如何解决习语英译中“文化缺省”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依附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一些习语英译案例作出对比与分析,指出其中“文化缺省”部分,并说明如何利用阐释学之“补偿”方法对其进行“文化补偿”。

二、阐释学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共分为四步:第一步为“信赖”、第二步为“侵入”、第三步为“吸收”、第四步为“补偿”[3]。

“文化缺省”指对原作读者而言显而易见的文化背景知识于译作读者而言并不清楚[1]。

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的“补偿”恰好能平衡中国习语英译中译作与原作之间的差异。

“补偿”是指对翻译过程中的走失或走入进行补偿,即把原有的东西归还到原来的地方[3]。

在翻译阐释活动的第二步“侵入”和第三步“吸收”中,语言、文化差异、翻译策略等都可能直接或间接造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信息缺失[3],必须进入到“补偿”这一步骤,否则译作不能完整地传达原作的内容和思想。

因此,阐释学翻译理论第四步“补偿”对中国习语的英译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文心雕龙》英译中的文化流失补偿策略

《文心雕龙》英译中的文化流失补偿策略

《文心雕龙》英译中的文化流失补偿策略中国历史上许多文化被外来文化抹灭,曾经强大的文化和传统在时代的变迁中被完全改变,使得文化流失变得普遍。

《文心雕龙》是汉朝的文学名著,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记录了浩瀚的千古历史,反应了汉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

然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心雕龙》的传播已经被时代抹杀甚至完全消失。

因此,如何通过实施文化流失补偿策略才能保护以及扩充文化流失的传统文化,成为如今非常重要的问题。

针对《文心雕龙》的文化流失补偿策略,最首要的步骤就是搜集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内容。

由于文学的传播已经受到时代抹杀,因此首先要搜集现存的古籍和研究成果,把其中的历史和内容整合在一起,搜集其中的文字、图片和声音,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文化学习和研究基础。

其次,要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加强社会对《文心雕龙》的认知,让更多的民众从中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等方式积极宣传,举办相关的讲座活动,培养大家对《文心雕龙》的兴趣,引发其中的文化共鸣。

此外,官方应该推出一系列的政策来维护文化。

比如,可以推出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采集、保护和传播的法律,以及社会的勤劳者养老的护佑政策,并且将这些政策有力地推行,这样便可以全面支持传统文化的振兴,使其获得更多社会资源和关注度,从而防止传统文化的流失。

最后,要积极进行研究。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其历史和文化背景也非常精彩有趣,要继续加强研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出历史的丰富精彩,将其完整、客观、准确地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

综上所述,文化流失补偿策略可以通过搜集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内容、大规模宣传活动、规范政策以及积极研究,有效地补偿《文心雕龙》文化流失,强化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完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以全面推动中国的文化振兴。

莫言小说英译本中的语义缺失与补偿

莫言小说英译本中的语义缺失与补偿

间转换 的翻译活 动中 , 语义很 多时候就 难以得到完整地传递 , 或多或少会 存在语 义缺失 的情况 。文章首先 分析 了 语义缺失 的三种原 因 : 语际差异 , 文化差异和思维差异 , 并以莫言小说 及其译 文作为研 究文本 , 阐述 了译文 中出现 的几种较为 突出的语 义补偿方法 : 直译 夹注 , 文 内增补 , 类 比替换及化 隐为显 。
关键词 : 语义缺失 ; 语 义补偿 ; 莫 言 中图分 类号 : H 3 1 5 .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8 1 0 2 【 2 0 1 4 l 0 3— 0 1 4 9— 0 3
Se ma n ic t Lo s s a nd I t s Co mpe ns a io t n i n Eng l i s h Tr a n s l a io t n o f t h e No v e l s by Mo Ya n
i t i n t o e x p l i c i t .
Ke y Wo r d s :s e ma n t i c l o s s ; s e ma n t i c c o mp en s a t i o n; Mo Y a n
t h e t e x t s : l i t e r a l t r a n s l a t i o n w i t h i n t e r l i n e a r n o t e s , s u p p l e m e n t i n t h e t e x t , a n a l o  ̄ e l a r e p l a c e m e n t a d n t r ns a f e r r i n g t h e i m p l i c —
moyan一引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通过翻译以达到相互理解沟通翻译即是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内进行交流的过程把原文中的意义在译文中表达出来但在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下语言转换过程必定造成意义丢失使原文的语义不能完全在译文中体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跨语言跨文化交流

典籍翻译中的语义空缺与补偿

典籍翻译中的语义空缺与补偿

典籍翻译中的语义空缺与补偿作者:邢逸风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10期摘要:翻译活动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要想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通过翻译将中国的优秀文化翻译成外文。

但是在中国古代典籍的翻译过程中会难以避免地出现语义空缺问题。

如何对这些语义空缺进行补偿,最大限度地还原经典,促成文化对等,成为了一直以来的研究话题。

通过对刘殿爵版《论语》的研读,笔者认为,语义空缺的补偿,主要依靠音译注释法、直译法、增加补充性解释的方法,以及对所引用文学作品加以解释的方法。

关键词:典籍翻译;语义空缺;音译注释法;直译法;补充性解释一、语义空缺的产生原因和类型语义空缺是语言、文化与思维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例如,由于地域和生存环境的不同,不同语言的词汇库中的词语和表达偏重就有所不同。

语言形式影响着人们观察、描述和解释世界的方式,是人们思想表达的符号系统。

因此翻译的过程即是字符转化的过程。

在这一符号转换过程中,由于各地域之间的历史、文化、生活差异,一些原语中的文化词或者文化负载词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精准的对应词,此时就出现了语义空缺。

语义空缺的类型主要包括如下几类:词汇方面、区域历史、地理、人文等综合原因导致各语系词汇分布的区别;句法方面,双语翻译过程中难以追求形式一致,内容精确;另外,还有环境以及文化因素的影响。

二、典籍翻译中的语义空缺语义空缺是符际转化中的必然现象,因此对于语义空缺的补偿也就是必须注意的现象。

在中国典籍翻译的过程中,由于文化间的巨大差异,语义空缺及其补偿成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

本篇以《论语》翻译为例,分析典籍翻译中的语义空缺及其补偿方法。

首先,笔者认为,古代典籍是可译的。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经过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

这两个阶段各有其特点和难点。

语内翻译方面,汉语经过几千年的进化演变,从追求简练古奥发展为现在追求平实和大众化的特点。

古代经典追求语言简练,容易导致语意模糊。

浅谈汉英谚语翻译中的变通和补偿手法

浅谈汉英谚语翻译中的变通和补偿手法

本末倒置 。 D n tptte cr bf e t os.汉谚 中概括地 o ’ u I at e r h hr l o e e 说 “ 、末 ” 但与之相对应 的英 谚具体为 “a ” “os” 本” “ , cr 和 hr , t e 用词 更加具体化 。 概 略化是指用省略概括的方式 , 明晰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概 略化不是随意省略原文的内容 , 而是删去累赘或违背译文语言 习
增 益 ( o txu I mpi a in c ne ta A lc t ) f o i
所 谓 增 益 , 叫 上下 文增 益 , 增 补 , 指 根 据 上 下 文 需 要 , 又 或 即
在译文中增加原文中虽无其词却有其意的词 。 英汉谚语 的翻译为 r 避免在互译的过程 中存在的历史 、 文化信息的理解障碍所造成 的难以解读 , 有些需要增词或是加译 。 :三个臭皮匠, 如 “ 顶个诸葛
亮 。” he o bes wt l i wi o ie q a h l n T re c b lr ilter t c mbn d e u lZ u Gei g } l s a
参 考文 献 :
【 金 惠康 . 文 化 交际翻 译 I . 京: 国对 外 翻 译 出版 公 司, 1 】 跨 M】 北 中
释 义 ( a a ha e p r p rs )
释义 即解 释 , 当原 语 思 维 与译 语 思 维差 距 太 大 , 语 中 的 自 原
然联想无法或者难 以在译语中实现 , 或者不能产生同样的语义效
果, 这种 时候 往 往 可 以考 虑 采 用 释 义手 法 。汉 英 谚语 承 载着 不 同
加注作为翻译补偿是移植文化的重要手段 , 在谚语 的翻译 中 更能保持其 民族特征 和语 义文化来 源 ,但 在实 际操作 中不宜滥 用, 以免造成谚语毫无想象空间, 枯燥无味 。当然 , 在处理谚语所

英汉翻译中信息的缺少和补偿策略

英汉翻译中信息的缺少和补偿策略

英汉翻译中信息的缺少和补偿策略作者:赵建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12期摘要:文学应用了诸如象征、用典、讽刺等手法,语句含义深刻,而翻译时既要生动形象、形神毕肖,也要简介精美、词情并茂,难度极大。

如钱钟书说:“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

一路上跌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

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

信息缺失正是翻译过程中那部分“遗失”或“损伤”。

本文选取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好小伙子布朗》,旨在分析英汉翻译中出现的信息缺失现象,并探讨了补偿策略。

关键词:文学翻译;霍桑;《好小伙子布朗》;象征主义;翻译策略一、背景概述文学翻译,一种要求很高的翻译形式,是“要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文学史上首位短篇小说作家,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

文学中的象征,简单来说就是某事物所代表的的意义大于其表面所指的意思。

用作象征的事物可是一个物品,一个动作或者一个行动,正因为象征本身具有的模糊含义,使读者在解读过程中,产生不尽相同的理解,因此也赋予了文学作品强大的文学张力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好小伙子布朗》中的象征和翻译缺失霍桑在小说《好小伙子布朗》中的象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名字象征、物体象征、人物行为象征和自然环境象征。

(一)名字象征两位主人公,古德曼·布朗(Goodman Brown)和妻子菲丝(Faith)。

在源语中,Goodman意思为“好人”,暗含主人公的品性,一语双关,源语读者看到名字就能体会出作者的言外之意。

相比之下,Goodman音译为“古德曼”,译文读者在阅读时,就难以心领神会;Faith 在源语中含义“信念”,但音译为“菲丝”后,源语达到的效果便随翻译灰飞烟灭。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张煜【摘要】Cultural default is defined as the absence of relevant cultural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hared by the two sides in communication .Much cultural information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contains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 which has traditional connotation should be compen‐sated during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ors will meet great difficulty and challenge .Cultural default was ana‐lyzed in detail by some translation examples in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English Translation with Criti‐cism ,and the four main compensational strategies which the writer takes were summarized .%文化缺省指的是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

中国古典文论中蕴含有大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要恰当地补偿这些有民族蕴意的文化信息,译者面临极大地困难和挑战。

结合《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中的翻译实例,对其中的文化缺省现象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总结了译者采用的四种主要的补偿策略。

【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6页(P103-107,125)【关键词】文化缺省;补偿策略;中国古典文论;文化信息【作者】张煜【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出版管理中心,河北唐山 063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翻译实践证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中国古代唐诗英译中文化与美感的缺失与弥补

中国古代唐诗英译中文化与美感的缺失与弥补

中国古代唐诗英译中文化与美感的缺失与弥补作者:王清清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23期摘要:中国唐诗在英译过程中出现文化及美感的缺失的现象,以及译者在英译过程中采取的弥补方式。

关键词:文化亏损;美感缺失;弥补诗歌英译的过程中,不仅要保持原作的思想内涵,还要保持原作的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译作问世,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会导致文化亏损,导致原作的美感消失。

对此,译者也会有不同的方式来给予弥补。

文化缺失是指文化因素在翻译中所造成的文化意象和文化意义的缺失。

造成文化亏损现象有以下三个原因:词语、不同民族文化心理以及典故。

词语有音美、形美和意美。

英译的过程中无法将这三者面面俱到。

不同国家的典故也会造成文化亏损。

比如英国的《哈姆莱特》以及中国的《赤壁之战》。

再比如说,“牛郎织女银河相望”中的银河则译的是Milky Road,中文译过来则是牛奶路,于目标语读者而言,Milky Road则是一条由牛奶铺成的道路。

然而,我国熟知牛郎织女的典故,因而这句诗的意境可以轻而易举的浮现在脑华中。

译者对于文化亏损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不承认文化亏损和承认文化亏损。

后者对于译文有三种处理方式:一、舍弃源语的表达方式,使译文尽可能完整的表达出源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二、取源语的表达方式;三、“取”“舍”结合,也就是尽可能的将源语文化传达给目标语读者。

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亏损的情况几乎难以避免,但我们应尽力在目标语所能接受的范围内展示源语文化,对此,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译者来弥补文化亏损的现象。

一、对于同种事物不同称呼所引起的文化亏损,我们应该采取“舍”的态度;二、对于同种事物不同含义所引起的文化亏损,也采用“舍”的态度;三、对于典故,也可以分三种方式来处理:①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于典故加以注释,也就是采取“取”源语的方式;②源语中出现的典故,我们在翻译时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典故中所想表达的内在含义表达出来,也就是“舍”源语的形式来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原作者的所思所想;③保留源语的形式并且加上同位语以及介词短语来展现原文的思想内涵,也就是“取”源语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23期总第325期前沿Forward Position No.232012Sum No.325试论中国古代寓言英译中语意流失与补偿李焱(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的重视程度却在不断下降。

为了阻止这种现象的继续蔓延,国家不断地对外发展交流我国的历史文化,翻译就成了人类语言共同特点的体现形式,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造成在对中国寓言英译的过程中出现语意流失与补偿的现象。

所以,本文就在英译我国古代寓言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法,提出应该怎样灵活应用英译技巧,尽可能地减少应以过程中出现的语意流失的现象,最终表达出原文真实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古代寓言;英译;语意流失;补偿[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12)23-0239-02[作者简介]李焱(1974—),女,江苏新沂人,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新疆教育学院外国语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可能存在差异,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的差异就更大,因此,不同国家的语言以及民族的差异会造成在英译的过程中出现语意的流失,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为了减小翻译我国古代语言出现语意流失严重的现象,本文就研究出相应的补偿措施。

目的是把我国古代语言的最原始的精神传递到国际上,最终实现国际文化的友好交流。

一、关于英译中语意流失现象的分析在英译我国古代寓言作品时出现语意的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作品的创作背景。

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背景,背景的描述是一种特殊的场合,背景一般包括自然环境以及语言上的独特性,所以出现语意流失的现象是不能避免的。

这就涉及英译中的专业知识的问题,在由源语向目的语转换的时候,不能完全地做到一致,只能是做到接近的程度。

除非是那种约定俗成的。

比如说Prime Minis-ter 外交部长,Premier 总理,Chancellor 大臣。

但是中西方的文化还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说中国和英国两个国家对东风和西风的理解。

中国是位处于东临太平洋,西处山脉的一个东亚国家,东面一般是吹着暖风的,而西面是吹着冷风的,所以如何才能正确翻译“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中的东风呢?到底是东风还是西风呢?所以这就造成在英译的过程中出现语意流失的现象。

2.关于语言特征以及社会多样性。

每一种语言的产生背景都是不一样的,每种语言都有不同的语意、语法以及发音。

他们的组成结构从表面上看就是大相径庭的,而且在实际的组合上的形式也是不同的。

从世界语言学的发展来看,源语和目的语在语言和文化上是最为接近、相似的。

所以在英译的过程中也可以更加接近原文本身的意义。

想要把一段英语翻译成中文或者德语的话,可能更接近原文本身意思的应该是德语的翻译文段。

这是因为英语和德语在很久以前是一个祖先的,都属于日尔曼语族,他们都是欧洲文化的延续。

而中文也蕴含纯正的东方文化,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语意流失是不能避免的。

3.关于文章作者和翻译人员的思想的差异。

每篇文章的作者和翻译人员基本都不是一个人。

文章的作者都有着自己的写作特点,这是作者风格体现的方式之一。

一般情况下源语的作者很容易就可以认出这是谁的作品或者直接看出这篇文章是模仿谁的风格而写的。

对于翻译人员来说,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所以一般情况下他们会习惯性地根据自己的思想来做翻译。

因为原文的作者和翻译人员在世界观和价值观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最后就导致翻译出的文章和原文的意思有差距,出现超译或者少译的情况,最终出现语意流失的现象。

由于国与国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这不仅给英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给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造成的障碍,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翻译人员还是可以根据一些灵活的翻译技巧,来尽可能地弥补语意流失的现象。

二、对于常用的英译技巧的分析1.关于具体和概括的理解在英译我国古代寓言时,想要翻译的文章的内涵应该和源语的意思保持一致。

所以为了避免语意流失现象的发·932·生,应该尽量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灵活的直译或者意译。

在中文和英文当中,存在一些词句和段落是根据某些背景和生活方式来决定的,如果在翻译的时候只是逐字地翻译,也就尽可以表达出原文表面的意思,而不能真切地表达出文章作者真实的想法,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翻译的文章看起来像是原文,但是目的语不能真实表达出本文作者的意思,让读者不能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比如说:中国古代寓言中的“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生死”英译的内容就是The five elements:wa-ter,fire,wood,metal,earth,are not always equally predom-inant;the four seasons make way for each other in turn;they are short days and long;the moon has its periods of warning and waxing.在翻译的过程中,五行是很难用英语翻译出来的,可能有些中国人也不知道,所以如果把句子翻译成“the five elements are not always equally predominant”。

这个的目的语的读者就很难理解这个句子。

根据对五行的深入理解,只是单纯地把大概意思进行具体化,具体化之后就可以完全的表达出目的语了。

怎么样才能降低文章翻译过程中出现语意流失的现象?首先是翻译人员。

翻译人员要正确把握文章的真正思想,运用灵活的英译技巧来翻译文章,不能只根据自己的想法就随心所欲地翻译文章,最终造成对文章的内容的错误翻译。

英译的过程不仅仅是把原文的内容源源语转换成目的语的过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真正的表达出文章作者的真实思想,所以说这就需要翻译人员正确地理解原文并且根据目的语的读者来进一步挖掘文章深层次的含义,大大降低文章出现的语意流失。

2.关于英译中的增译的分析弥补在英译过程中出现语意流失现象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增译。

根据国与国之间文化背景的差异,一些文章是可以被源语的读者轻松快速地理解的,但是对于目的语的读者来说就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样的句子在英译过程中出现的频率也是非常高的,一般他们的隐喻内容都是来自圣经或者一些神话故事的,还有一部分是根据古代历史人物的传记得出的。

由于这些内容来自四面八方,这也就要求翻译人员需要在中间做好桥梁,翻译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不论这些内容出自哪里,他都需要正确地理解并表达出原文的本身含义,所以这对于翻译人员来说是很难的,他需要可以国与国之间文化的差异,为了更好地英译文章而减少语意的流失,这时候就需要翻译人员适当的增加翻译的内容,这样就可以使文章的句子更加完整地表达出来。

对于增译这一策略在英译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比如说:中国人总爱说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这句话可以英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keh Liang,the master mind.从这句话的翻译中我们知道了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是谁呢?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位政治家,他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诸葛亮是谁的,诸葛亮在中国就是智慧的象征,在翻译这句话的时候,就把句子深层次的意思英译出来了,但是却造成文化信息的丢失。

所以为了避免丢失文化信息这一问题的发生,就需要翻译人员在翻译的时候保留诸葛亮这个名字,但是至于他是谁的问题以及他和臭皮匠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目的语的读者是不清楚的,所以在翻译的文章中充分的补充出了“合并他们的智慧以及聪明的头脑”,这样翻译人员不仅可以告知目的语的读者他引申出的含义,也可以进一步表达出我国历史人物的相关的文化信息,更好地杜绝语意流失问题的发生。

3.关于英译中的注解和脚注的分析在英译中国古代寓言的时候,为了减少语意的流失,在翻译中适当的增加一些注解和脚注是十分有必要的。

比如说在文章开头说到的东风和西风的问题,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中教授在进行翻译“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时候,教授把文中的东风翻译成“east wind”,但这并没有结束,教授还在文章的下面添加了脚注,脚注的内容就是东风是春天的象征,东风来了,春来就到了,东风也是爱人幽会时的催化剂。

这样的增加脚注不仅可以更形象地表达出东风的含义,也可以让读者充满想象的空间,何乐而不为呢?注解是可以在翻译文章的时候遇到一些抽象的事物没法形象的解释的时候,可以增加注解,进行详细的解释,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更能清楚的理解文章作者的真实想法。

三、结语通过上面对在英译我国古代寓言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语意的流失以及怎样补偿语意流失问题已经做了明确的分析,在文章的开头说过,由于国与国之间文化的差异以及民族语言的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背景以及民族独特的语言,各个民族之间有个不同的宗教文化一盒居住环境,这些都是影响民族思维以及语言的直接原因。

正是因为存在这些差异,在英译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语意流失的现象,但是通过上面我们分析的,在出现语意流失的时候,翻译人员应该凭借自己掌握的灵活的英译技巧,在英译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通过具体和概括的方式来翻译文章,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文章出现语意的流失。

在英译中使用增译的方法时,可以根据文章中出现历史人物或者神话故事来详细讲解一下,让读者深入了解神话故事以及历史人物,这对于理解抽象的句子会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避免出现遗漏文化信息,通过这些英译技巧的灵活结合,做好语意流失的补偿,最终得以杜绝这类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屠国员.翻译中的文化移植———妥协与补偿[J].中国翻译,1996(02).[3]王大来.WANG Da-lai从作者艺术动机看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方法[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2(04).[4]李旭清.模糊语言可译性的限度及其翻译补偿[J].闽江学院学报,2004,25(01).(责任编辑:千雅)·0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