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五篇)

合集下载

最简洁的民间故事分享五篇

最简洁的民间故事分享五篇

最简洁的民间故事分享五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党建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document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最简洁的民间故事分享五篇最简洁的民间故事分享(五篇)中国民间故事多采用象征形式,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5篇】

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5篇】

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5篇】1.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聪明的托米从前,有一对农家兄弟,哥哥叫古力,老实憨厚,弟弟叫托米,聪明过人。

一天,古力听说有个财主想雇个长工,就跑去试试看。

财主是个刁滑的人,他对古力说:“我是想雇个长工,但必须说清楚:如果你辞职不干,我就割掉你的鼻子和耳朵;如果我把你辞掉,你就割掉我的鼻子和耳朵。

咱们谁都不可反悔!”古力问:“我一年工钱多少?”财主说:“我雇工从来不给工钱。

不过,我每天给你吃一团用叶子盛的饭。

”老实巴交的古力稀里糊涂地同意了。

几个星期以后,托米发觉哥哥消瘦了许多,关切地询问缘由,古力满腹冤屈地告诉弟弟,财主每天只给他吃用一片小叶子盛的饭团。

托米说:“这怎么行?你为什么不辞职呢?”“唉!”古力叹了口气说:“当初我们已经讲好了,如果我辞职不干,他就要割下我的鼻子和耳朵!”第二天,托米来到财主家,说:“我哥哥病了。

今后我来替他做事,好吗?”财主见托米身强力壮,比他哥哥更有油水可刮,就很高兴地同意了。

第二天,托米在财主家干完活,拿了一片香蕉叶子到厨房盛饭。

财主大叫起来:“哎呀!你怎么拿这么大的叶子啊!”托米说:“你只说过给我吃盛满叶子的饭,并没有说什么叶子啊!”财主自知理亏,只好忍着痛,眼巴巴地看着他捧着一大团饭大吃起来。

财主真恨不能立刻辞掉他,但因为有言在先,不敢这样做,所以,便想方设法刁难他,迫使他离开。

第二天,财主叫托米去翻土,说:“你把地从头至尾耕一遍。

”托米拿起锄头,从地的一端到另一端锄了一条线,就坐下歇息了。

几天后,财主问他:“我的地耕好了吗?”“照您的吩咐,全好了!”财主感到很满意,心想:“他倒是个干活的能手。

”接着,又对托米说:“你到树林里砍些柴回来,路上遇到什么小动物,顺便捉回来当晚饭。

”“您放心,我一定照您的吩咐去做!”托米说完,到屋外把财主的小狗杀了。

然后,又把锄头柄砍成两段,扔进火炉,烧起小狗来。

吃晚饭时,财主吃得津律有味,还留了些骨头准备给小狗吃,可找了半天,也没发现小狗的影子。

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

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

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短篇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欢迎查阅。

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1相传,薛河上的西仓桥,是在明朝时候兴建的。

这座三孔石拱大桥,据说是皇家工程,规模很大,征调的能工巧将很多,征用的民工就更多啦。

建桥的时候工地上很热闹,象个小集市。

一天,从外地来了个白头发的石匠老头,给河北涯一家打石碓窝儿。

他一连打了好几天,歇着的时候,就到工地上转悠转悠,看人家雕刻水兽、石狮子和桥栏石柱。

高了兴还跟石工门扯上几句,就连那工地上的头头们,他也偎上去唠叨几句。

大伙都说这个老头迂魔,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老石匠把石碓窝子打成了,他跟主家说:“你有这么多石料,我再给你打个石墩,坐着舂粮食多方便。

”主家很乐意,就让他接着打了。

打这个石墩时,老石匠别捉多细心啦,他量了打,打了量,有人问他:“一个石礅子,费这么大的劲儿干什么?”老石匠听了,光笑不说话,就知道低头干活。

石礅打成的这天,正赶上大桥石拱圈要合龙门。

不知因为什么,垒到最后,正好缺一小块石头碰不上茬儿。

当时天阴得很厉害,眼看要下大雨,石拱圈不马上合好龙门,一场大雨,几个月的工就白搭啦!可现打制也来不及呀!石工们和掌管工程的官员,急得团团转,活象热锅上的蚂蚁。

就在大伙犯难为的时候,这个老石匠又遛了来。

他看了看缺口,对工程人员说:“我那里有一个石礅,你们看看放到这儿合适不。

”石工们听了,马上跟老石匠把石礅搬了来,往中间一放,竟一丝一毫不差,扣得严严实实。

大桥建成了,官员们都很高兴。

当想起去找老石匠道谢时,可哪里还有老人的影子!光看见碓窝子跟前,有一张大红字条上写:施工马大哈,桥拱出误差,鲁班来相助,银两谢农家。

看了字条,人们才知道那个石匠老头是鲁班暗地里帮助皇家工程。

官员们按鲁班吩咐,赏给打石碓窝儿的那家二十两银子。

三年级民间神话故事精选篇5篇

三年级民间神话故事精选篇5篇

三年级民间神话故事精选篇5篇你有听过比较深刻的民间故事吗?有没有对你启发比较大的,或者现在还记得故事情节的。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民间神话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鲁班智扶斜宝塔相传,鲁班是我国古代最聪明、最能干的工匠。

他原名公输般,因为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鲁班就成了后人对他的称谓。

一次,他来到吴国姑苏城,人间天堂,果然名不虚传。

古城楼塔,次第排列,茶馆酒肆,热闹非凡。

鲁班游兴倍增,揣摸着苏州建筑的特点,迷乐其间。

忽然一阵嘈杂的吵闹声传来。

鲁班循声望去,只见前面一块绿草如茵的空场上,高高耸立着一座新建的宝塔。

塔前围着一群人,吵吵嚷嚷,不知干什么。

他慢慢走过去,拨开围观者,看见一个身穿绸缎、头戴高冠、腰系香袋的老人正在发怒,青筋暴绽,瞠目竖眉,大有气冲斗牛之势。

老人对面蹲着的一个中年人,双手抱头,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

鲁班好生奇怪,一询问才知道事情的究竟。

那位老人是当地有名的富翁,为积善行德,准备修建一座宝塔,流传千古。

这项工程由那位工匠承接。

运木起造,精心筹划,经过近三年的辛苦劳动,宝塔终于建成。

可是不知怎么搞的,宝塔虽然建成,可不管横着看,还是竖着看,总是倾斜的。

经过测量,宝塔的确倾斜近十度。

人们对此摇头相视,指点议论。

富翁认为造塔反招非议,很是生气,也有损他的功德圆满,因此,亲自找工匠算帐:要么推倒重建,要么把宝塔扶正,否则,要送官府严办。

这可难住了工匠,如果要推倒重建,自己就是卖儿卖女,倾家荡产也无法承受经济压力;如果把塔扶正,这也办不到,因为宝塔尽管是木质的,可依然有约百万斤,只能望塔兴叹!鲁班绕着宝塔仔细瞧了瞧,又看了看一筹莫展的工匠,走过去安慰道:“你不要着急,只要你给我找点木料来,我一个人用不着一个月就可以把它扶正!”工匠一听,半信半疑,可也没有别的办法。

于是他扛来木料,带着一丝希望等待着。

而鲁班呢,他也不让人插手帮忙,将扛来的木料砍成许多斜面小木楔,一块一块地从塔顶倾斜的一面往里敲,使倾斜的一方慢慢抬高。

精彩儿童简短民间故事五篇.doc

精彩儿童简短民间故事五篇.doc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民间故事占据了很大的地位。

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听故事的快乐,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

下面是分享的精彩儿童简短民间故事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一】精彩儿童简短民间故事一天,孔子和众弟子乘坐马车到一个地方去讲学,见前面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在路上堆土玩,子贡便大喝一声,正要赶车轧过去,可是那个孩子把路一挡,高声叫道:“站住,前有城池在这儿,过不去了,你们退回去绕道走吧!”子贡赶紧停住车,没好气地大声嚷道:“你这顽童休得胡闹,这是孔夫子的车,快放过去!”“不管谁也得讲道理,我来问你们到底是城躲车呢还是车躲城?”小孩有板有眼地说。

大家被问得张口结舌,子贡又气又急正要发作,这时孔子从车上走下来忙拦住说:“小孩讲得在理,你们不要乱来。

”说着,孔子走上前对小孩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

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借个路让我们过去吧!”小孩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呀?”“周游列国呀。

”“那周游列国又是作啥呀?”“讲学传道啊。

”“讲学传道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你知道些什么呀?”孔子回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又问:“那你知道自己的眉毛有多少根吗?”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呢?”小孩眼珠一转接着问:“嫌看不见,那天上的星星看得见,你知道有多少颗吗?”“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那又如何数得过来呢?”孔夫子为难地说。

小孩笑着说道:“呵,你又嫌多;那日头就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我来问你什么时候近什么时候远?”孔子想了半天还是回答不上来,便诚恳地对那个小孩说:“本人还是才疏学浅,以上事情确实不知,愿拜你为师,望多指教。

”说着,磕头便拜。

后来孔子以此事教导众弟子说:“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篇二】精彩儿童简短民间故事相传,清朝时期,滕县辛庄有个名叫钟璜的秀才,很有才华。

有一年,滕县的秀才都到充州府去会考举人。

著名民间故事精选五篇-经典民间故事

著名民间故事精选五篇-经典民间故事

著名民间故事精选五篇-经典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从⽣活本⾝出发,但⼜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

下⾯就是⼩编给⼤家带来的经典民间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家!经典民间故事1庙峡,⼜名妙峡。

两座巍峨雄奇的凤凰⼤⼭,拔⽔擎天,夹江⽽⽴,引⼈⼊胜的鲤鱼跳龙门,活灵活现,雄奇壮观。

进⼊峡⾕,两⼭雄峙,悬崖叠垒,峭壁峥嵘,壁峰刺天;奇特的岩花,依壁竞开,把峡⾕装缀成仙境⼀般。

这个神奇美妙的峡⾕,流传着⼀个动⼈的故事。

在很早以前,龙溪河畔的乡民,男耕⼥织,过着安居乐业的美满⽣活。

⼀年,不知从哪⼉飞来⼀条⼤黄龙,作恶多端。

它不是呼风唤⾬破坏庄稼,就是吞云吐雾残害⽣灵,把整个峡⾕搞得乌烟瘴⽓,不得安宁。

每年六⽉六⽇它的⽣⽇这天,更是强迫⼈们献上⼀对童男童⼥和⼗头⼤黄⽜,⼀百头猪、⽺等物供它享⽤。

如若不然,它就发怒作恶,张开⾎盆⼤⼝,窜上村庄吞噬⼈畜,破坏⽥园,害得宁河黎民怨声载道,叫苦连天。

峡⼝龙溪镇上,有⼀位聪明俊美的⼩姑娘,名叫⽟姑,她下决⼼,⾮除掉这条恶龙不可。

有⼏次,她登上云台观去找云台仙⼦求救,都未找着。

她仍不灰⼼,继续去找。

这天清晨,她登上云台观,仙⼦被⽟姑⼼诚志坚的精神感动了,就出现在她眼前,向她指点说:“离这⼉千⾥之外有个鲤鱼洞,你可前去会见⼀位鲤鱼仙⼦,她定能相助于你。

”⽟姑辞别云台仙⼦,跋⼭涉⽔,历尽千⾟万苦,来到鲤鱼洞中,找到鲤鱼仙⼦,说明来意。

鲤鱼仙⼦对⽟姑说:“你想为民除害,这是件⼤好事,可是必须牺牲你⾃⼰啊!你能这样做吗?”⽟姑毫不犹豫地说:“只要是为乡亲们除害,消灭那恶龙,哪怕是上⼑⼭,下⽕海,粉⾝碎⾻我也⼼⽢!”鲤鱼仙⼦见⽟姑这样诚恳坚决,⼗分满意地点了点头,朝⽟姑喷了三⼝⽩泉,她顿时变成了⼀条美丽刚劲的红鲤鱼。

⼩红鲤逆江⽽上,经过七七四⼗九天,游回家乡。

这天正是六⽉六⽇清晨,她摇⾝变还原貌,见乡亲们已准备就绪:⼀对童男童⼥,⼗头⼤黄⽜,⼀百头肥⽺肥猪。

⼈们敲锣打⿎,宛如⼀条长龙向祭黄龙的峡⼝⾛来,前⾯那⼀对⾝着红⾐红裙的童男童⼥,早已哭成泪⼈了。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简短【五篇】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简短【五篇】

【导语】中华民族作为⼀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千年⽂明史中积淀了⾼尚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的民族精神。

下⾯是分享的中国民间故事精选简短【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中国民间故事精选简短 ⼤名⿍⿍的包拯,是北宋⼀位刚正不阿、断案如神的清官。

包拯喜欢书法,对书法艺术也颇有造诣。

有⼀次,包拯被调到端州做地⽅官,这⾥的端砚⾮常有名。

他到任不久,便听说历任地⽅官员借进贡端砚为名盘剥百姓,砚⼯苦不堪⾔。

为了弄个究竟,⼀天包拯穿上便服,去砚⼯最集中的村⼦了解情况。

包拯进了村,就听见⼀间⼩茅棚⾥传来“叮叮当当”的声⾳,砚⼯们正在凿砚坯、刻图纹。

只见砚⼯们个个⾐衫褴褛,⾯黄肌瘦。

他们边⼯作边埋怨官府要砚多却付钱少。

回到衙门,包拯⽴即找来经办贡砚的书吏张考⽂。

这⼈专⽤端砚贿赂上司,博取主⼦的欢⼼。

他⼀听包拯问起端砚的事,便奉上⼀个优质砚台,并讨好地说还有更多的好砚台要送给包拯。

本来按规定,端州每年只向朝廷进贡⼗块贡砚,⽽地⽅贪官私⾃增加数⽬,中饱私囊,害苦了砚⼯。

包拯越想越⽓,脸⾊铁青,把张考⽂送上的端砚“砰”的⼀声摔在地上。

张考⽂吓得出了⼀⾝冷汗,才知道“包青天”果然铁⾯⽆私,于是跪地叩头求饶。

包拯这回可纳闷了:莫⾮⼿下⼈背着⾃⼰私受贿赂,藏于船上?他马上把⼤家召集起来查问。

⼤家都说没有私藏。

包拯让他从实交代,张考⽂不敢隐瞒,便⼀五⼀⼗地把历年来贪官劣绅贪污勒索的实情招认出来。

包拯据此专门出了⼀份告⽰,规定不得任意增加贡砚数⽬,不准克扣砚⼯的⼯钱。

百姓们⾼兴极了。

包拯离任时,端州男⼥⽼幼都来码头送⾏。

很多⼈携物相赠,都被包拯⼀⼀谢绝了。

官船在⼀⽚赞扬声中顺江⽽下,不久就到了羚⽺峡。

风和⽇丽的天空突然乌云翻滚,浊浪排空。

包拯感到事有蹊跷,但他⼜想⾃⼰平⽣廉正,上天断不会为难⾃⼰。

然⽽,过了好⼀会,风还不停,浪也不⽌。

包拯追问再三,这时他的书童忽然跪下承认,离开前有⼈送了⼀块端砚,他认为是⼩事,就私下替包拯收了。

小学三年级读的民间故事5篇

小学三年级读的民间故事5篇

【导语】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们⼝头流传的⼀种以奇异的语⾔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与⼈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泛⽽⼜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民间故事从⽣活本⾝出发,但也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它们往往包含着⾃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读的民间故事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读的民间故事 传说孟姜⼥千⾥寻夫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

可到时天⾊已晚,城门四闭,⽆法过关。

孟姜⼥孩⼦⾮常着急,夜不能寐,便登上凤凰⼭,⽴在⼀块⼤⽯上向远处的长城眺望,但夜⾊茫茫,哪⾥看得见呢,她焦急异常,便函在这⼤⽯上来回⾛动,急盼着天快点亮,好早⽇过关与夫团聚。

不想⼀夜之间,⾜迹竟深深的印在了⽯头上,于是后⼈便把这块⼤⽯称作望夫⽯。

孟姜⼥庙后殿之后,有⼤⽯⼀块,上⾯有⼏个⽯窝窝,传说是孟姜⼥登⽯望夫留下的脚印。

⽯上还刻有三个⼤字——-"望夫⽯"顺治⼋年⼭⽯道⽩辉所书。

凡到此的游览者⼀般都要在望夫⽯旁留个影,以寄托⾃⼰的美好的愿望。

好像只有这样才不枉孟姜⼥庙⼀⾏。

《咏秦皇岛望夫⽯》——张志真 长城内外彩云飞,凤凰⼭上落余辉。

杞梁殉城千古事,孟姜犹⾃盼夫归。

【篇⼆】⼩学三年级读的民间故事 在汉语中有⼀句成语叫“南柯⼀梦”,⽤来形容梦境或⼀个⼈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这个成语来源于公元九世纪中国唐代作家李公佐的⼩说《南柯太守传》。

有⼀个叫淳于棼的⼈,平时喜欢喝酒。

他家的院中有⼀棵根深叶茂的⼤槐树,盛夏之夜,⽉明星稀,晚风习习,是⼀个乘凉的好地⽅。

淳于棼过⽣⽇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时⾼兴,多喝了⼏杯酒。

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分醉意在⼤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邀去,进⼊⼀个树洞。

洞内晴天丽⽇,别有世界,号称⼤槐国。

正赶上京城举⾏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

考了三场,⽂章写得⼗分顺⼿。

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五篇)【篇一】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神农尝百草:神农氏本是五氏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身体透明,头上长有两角,即牛头人身。

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

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

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

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

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篇二】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定城砖的传说: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

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

”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

”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

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

”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

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

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篇三】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万年灰与燕京城: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

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

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

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

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

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

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

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

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

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

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

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国人烧的。

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

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园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

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篇四】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画了一张饼:徽州城里有一间小杂货铺,铺主姓杨。

杨掌柜平日里咋咋呼呼的,守不得半点秘密。

他有个儿子,名叫杨垒,读书非常用心,颇有学识。

这年,杨掌柜病倒了,每天都要花银子喝药,等他病愈之后,家中的积蓄已全部花光,不但杂货铺开不下去了,而且都快揭不开锅了。

这天,杨掌柜在家中徘徊一番后,下了决心似的对杨垒道:“今日我便动身去庐州城,等我回来时,咱家的日子便能过下去了!”说着,他背起一袋干粮,上了路。

徽州城距离庐州城有八百多里,杨掌柜一路风餐露宿,终于在半个多月后赶到了庐州城。

他来到了一座大宅前,扣响了门环。

那座大宅的主人是杨掌柜的叔父,他自幼外出当学徒,后来攒了一笔银子,便经起了商,再后来,他在庐州城落下脚来,成了富甲一方的人。

杨掌柜与叔父见面的次数不多,但他从小便听说叔父很节俭。

叔父当学徒、伙计时,总是将能节省下的每一文钱都攒下来。

富了之后,他仍然能省就省,从不乱花银子。

因此,杨掌柜常在心中暗叹:“叔父这哪是节俭啊?他明明是抠门嘛!”正因为杨掌柜知道叔父是个抠门的人,所以陷入困境后,他一直下不了决心去叔父那儿寻求帮助。

这次真的走投无路了,杨掌柜才下定决心去找叔父。

不大一会儿,大宅的门开了,一位仆人走了出来。

杨掌柜红着脸,说出了自己的身份,仆人将他领进了大门。

见到叔父,杨掌柜连忙咋咋呼呼地把自己家中的变故说了一遍。

叔父听完,说:“你的来意我明白了,不要这么咋咋呼呼地说话。

”杨掌柜道:“小侄也是着急啊!”叔父一阵叹息,然后把话题一转,问杨垒书读得咋样。

这一问,差点把杨掌柜的眼泪给问了下来:“叔父,您的侄孙很上进,读书很用功!可是,我家连锅都快揭不开了,没有银子,他的书可就读不下去了!”叔父把桌子一拍:“不读书哪行?”接着,他说起了读书多、把书读好的好处。

叔父一口气说了半个时辰,却只字不提借银子一事。

叔父说得很激动,杨掌柜却越听越失望。

杨掌柜在叔父家一连住了五天,第六天,他怎么也住不下去了,于是,他对叔父说,今日便想动身赶回徽州城。

说完话后,他满怀期待地看着叔父,心想:叔父,临走前,说什么您也得借点银子给我吧?果然,叔父拿出一只袋子塞到杨掌柜的怀里。

杨掌柜大吃一惊:这么大的一只袋子,该装着多少银子啊!杨掌柜正在激动,叔父道:“你回家后,一定要让杨垒好好读书,将书读好了,自然会有一个好前程!这只袋子里,装着一包干粮,给你路上吃;另外,袋子里还有一本书,你带回去亲手交给杨垒,这本书非常重要,杨垒看得懂。

”原来袋子里装的不是银子,而是干粮和书啊!杨掌柜忽然感到一阵发晕,连自己怎么走出大门的都不知道。

杨掌柜晕晕乎乎地走出了老远,才醒过神来。

他明白了:叔父说的有关读书的大道理,只不过是画了一张“饼”而已。

那本书显然是送给杨垒读的,可我哪有银子继续让杨垒读书?杨掌柜一路失魂落魄,几日后,他来到芜州境内。

这天傍晚,他投宿在一家小客栈里,一阵长吁短叹。

客栈张老板见了,忙问他咋了。

杨掌柜便将自己家住哪里,和家中遇到的变故以及叔父的吝啬都说了一遍,张老板听了,也是一阵叹息。

夜里,杨掌柜怎么也睡不着,他拿出叔父所送的那本书,胡乱翻了几下,然后气恼地把书往桌上一扔,睁大眼睛,无奈地等着天亮。

夜半时分,窗外忽然出现了一片火光,杨掌柜冲出门外一看,只见客栈的厨房不知怎么竟燃起了大火,而厨房的旁边是张老板的卧房。

杨掌柜一眼瞅见,墙边有一只木桶,他连忙拎起木桶,去客栈边的一条小河里取水,泼在大火上。

一边泼,他还一边大声喊人救火。

张老板和客人们被喊声惊醒了,大家一起救起火来。

虽然天气很冷,但杨掌柜一趟趟地取水、泼水,不一会儿,汗水便湿透了衣裳。

好在发现得及时,工夫不大,火被扑灭了,客栈保住了。

张老板望着自己的卧房,口中喃喃道:“万幸啊,那可是我半辈子的心血啊……”经过这么一番忙碌,杨掌柜疲惫之极,回到客房后,头一挨枕头便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他继续赶起路来。

几天后,他终于回到了徽州城。

进了家门,杨掌柜将自己没借到银子一事,懊恼地说给杨垒听了,并说出了自己叔父做的那“画饼充饥”之事,然后,他打开那只袋子,一看,那本书却不见了踪影。

杨掌柜心想:那本书丢了就丢了吧,反正儿子的书也读不成了。

第二天上午,父子俩正要出门找活儿干,忽然,一个人一头闯了进来。

杨掌柜抬头一看,那人竟是张老板。

杨掌柜正在诧异,张老板已经张开了嘴,说出了一番话来。

那天早上,杨掌柜离开客栈后,张老板去收拾客房,在杨掌柜住过的房间里发现了一本书,知道它定是杨掌柜所遗落的。

张老板记得杨掌柜说过他家的住址,于是一路打听,把书送了过来。

杨掌柜很是不解地问:“张老板,这只是一本书而已,你何必走这么远的路给我送书?”张老板脸一红,道:“这可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啊!我虽然只是个客栈老板,但我精通古玩,这是一本古籍,值很多的银子呢!说实话,我刚看见它时,曾……”原来,张老板刚见到那本书时,曾动过心思想把它给昧下来,但他一想到杨掌柜为他的客栈下狠劲地救火,因此保住了他花了半辈子积攒下来的古玩,便决定给杨掌柜送书来了……杨掌柜听呆了,这才悟出叔父的意思,他不由得惭愧不已:叔父不直接给银子,肯定是考虑到山高路远,世道不太平,带着金银恐怕途中会有闪失,甚至会有性命之忧,于是给了这本一般歹人不会注意的书……之所以不明说,是看透了我咋咋呼呼的性格,怕祸从口出。

所以,叔父强调杨垒能看得懂。

他这不是抠门,而是用心良苦啊!想到这,杨掌柜冲着庐州的方向跪了下来,泪流满面:“叔父,侄儿错怪您了……”送走张老板,杨家父子将那本书以高价卖给了一家古玩铺。

杨掌柜用这笔银子,重新开起了杂货铺,而杨垒也安安心心地读起了书。

【篇五】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