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丰子恺-赏析

合集下载

丰子恺《秋》读后感5篇

丰子恺《秋》读后感5篇

丰子恺《秋》读后感5篇丰子恺《秋》读后感篇1第一次完完整整的读散文集——《丰子恺散文选集》最早听到丰子恺这个名字还是在初中的时候,老师拿了一幅他的漫画给我们看,画的什么现在不记得了,但还记得确实很幽默。

所以在图书馆看见这个名字就毫不犹豫的借下来了,虽然我明白自己不是很爱看散文。

印象中的散文就是描写各种各样的景色,高中时有一次老师布置写散文,我已经尽量在写景色了,可老师还是觉得写景色的篇幅太少,一直对只是写景的文章比较“敬畏”。

可晚上回宿舍看了几篇以后才知道,原来散文可以这么有趣!每一篇文章的出发点都是那么的“小”,而由每件小事引发的感想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或是每个人都会有共鸣的。

这样的小事有很多,比如说朋友没有帮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太太搬东西,家里的花猫、养过的大白鹅、有凹陷的椅子甚至是几枝扁豆杆都可以写进文章里,那都是人们平日里都能见到的东西,很平常,可在丰子恺的眼里他们似乎都有了存在的意义,有了优缺点或是与社会上的某些现象有关。

而有的东西,你只要仔细的观察了,都会发现他有趣的地方。

吃瓜子也可以写出很长篇幅的文章来,我倒是从上面学到了一种新的吃法,不过还没尝试过呢!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写的关于儿女们的文章。

他觉得大人们的生活和孩子们“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比起来是“变态的,病的,残疾的”,“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时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的见到。

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

字里行间都能看到他对孩子们的.爱,有趣的是描写夏天他们父子们吃西瓜的场景,每个孩子吃西瓜时的满足感表现的都不一样最小的孩子是笑嘻嘻摇摆着身子,一边嚼西瓜,一边发出像花猫偷食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引起了大一点的孩子的共鸣,于是他发表了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然后又引发了更大的孩子们的散文、数学的兴味。

秋丰子恺 读后感

秋丰子恺 读后感

秋丰子恺读后感读丰子恺先生的,仿佛在宁静的秋日午后,与一位温和睿智的长者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丰子恺先生以他独特的笔触,将秋的韵味和人生的感悟娓娓道来。

在他的笔下,秋不再仅仅是季节的更替,而是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生活的独特洞察。

文中对于秋的描写细腻入微,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诗意的秋景之中。

他说:“自从我的年龄告了立秋以后,两年来的心境完全转了一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

”这种将人生阶段与季节相对应的表述,让我不禁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之秋。

就拿我自己的一次经历来说吧。

去年秋天,我去了一趟乡下的奶奶家。

那是一个真正能让人感受到秋意的地方。

奶奶家的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

一入秋,那些叶子就开始变色,有的变得金黄,有的泛出火红,就像一幅天然的油画。

风一吹,树叶纷纷飘落,像是下了一场五彩斑斓的雨。

我就站在那院子中间,仰着头,看着那些叶子慢悠悠地飘下来。

有一片叶子恰好落在了我的肩头,我拿起来仔细端详,它的边缘已经有些卷曲,颜色也不是均匀的,从叶尖的深黄到叶柄的浅绿,过渡得那么自然。

我走到院子角落的那棵柿子树下,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

奶奶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小心翼翼地把柿子摘下来。

我在下面接着,偶尔有熟透的柿子不小心掉在地上,摔出一滩甜甜的汁液。

我忍不住捡起一块尝了尝,那股甜丝丝的味道瞬间在嘴里散开,一直甜到了心里。

午后,阳光不再那么炽热,变得柔和而温暖。

我搬了把椅子坐在门口,看着不远处的稻田。

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

农民们弯着腰,辛勤地收割着稻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那画面,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句话的含义。

傍晚,炊烟袅袅升起。

奶奶在厨房里忙碌着,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

有刚从地里摘来的蔬菜,还有自家养的鸡下的蛋。

我们围坐在桌旁,一边品尝着美味的饭菜,一边聊着家常。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秋天的美好不仅仅在于景色,更在于这充满烟火气的温馨时刻。

夜晚,我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声,思绪万千。

丰子恺的秋批注

丰子恺的秋批注

丰子恺的秋批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丰子恺,原名丰世良,字故珍,号水心居士,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幽默的文字著称于世。

他生于清朝末年,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受到良好的教育。

早年曾游学日本,后来回国从事漫画、书法等艺术创作,成为一代文化名人。

丰子恺擅长的不仅仅是绘画,他的文字作品也是备受推崇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秋批注》。

这篇文章叙述了丰子恺在秋天时散步时所看到的一些景物和感受,透露出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秋批注》中,丰子恺用深邃的文字描绘着秋天的景象:"秋依陵展示,在子明台猿哀之间啼号,北屏潜暗雨过,青莲亭多云无日,小通古池积水脂光。

"这些诗意的语言搭配上他自己的绘画作品,更加生动地展现了秋日的景象。

丰子恺的笔下,秋天不再只是一片萧瑟凄凉的季节,而是充满了生机和美好的。

除了描绘秋日景象,丰子恺在《秋批注》中还表现出了他对生活的体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写道:"秋少年,时时出门好,吸风,看天,听鸟,采花,看山,喜阳,好水,多树,在于缩小市镇,冷然心耶。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他认为,人生最宝贵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在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丰子恺的《秋批注》不仅仅是一篇文字和绘画的作品,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精神追求。

他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将秋天的美丽和韵味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深邃和神秘。

丰子恺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更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化传承者。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通过《秋批注》,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到一些人生的智慧和启示。

第二篇示例:丰子恺,字叔恭,号稚齋,直隸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生於一八八四年,卒於一九四〇年,是中國著名的漫畫家、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早年畢業於东京法政学校及东京美术学校,回国后曾任教於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法政大学。

丰子恺散文 赏析 仿写片段

丰子恺散文 赏析 仿写片段

丰子恺散文赏析仿写片段
丰子恺的散文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意味,他的文字朴素而富有感情,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却能从中引出深刻的道理。

以下是一段丰子恺散文的赏析和仿写片段:原文:“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迟迟正好眠。

秋风吹来冬雪寒,收拾书箱好过年。


赏析:丰子恺的这段散文,通过对四季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读书的理解。

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充满了希望和活力,此时不是读书的时候;夏日炎炎,最适合用来睡觉;秋风萧瑟,冬雪寒冷,都是读书的好时光。

最后一句“收拾书箱好过年”,既表达了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又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仿写片段:“冬天并非总是沉闷无光,春花烂漫还需时。

夏热难耐人难安,秋高气爽正当时。


在仿写的片段中,我试图模仿丰子恺的写作风格,通过对四季的描绘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

与丰子恺的原文不同,我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要放弃希望,因为春天终会到来。

同时,也不要因为夏天的炎热而感到烦躁不安,因为秋高气爽的日子正等待着我们去享受。

秋丰子恺读后感

秋丰子恺读后感

秋丰子恺读后感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偶然间读到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秋,仿佛是在喧嚣中寻得了一处宁静的角落,让心灵得到了片刻的休憩。

丰子恺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如潺潺溪流,清澈而又动人。

他笔下的秋,不是简单的季节更替,而是一种心境,一种对生活深深的感悟。

他说,“自从我的年龄告了立秋以后,两年来的心境完全转了一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

” 初读此句,我不禁陷入沉思,我们常说岁月如梭,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在岁月中洞察到自己心境的转变呢?丰子恺先生做到了,他用敏锐的感知力捕捉到了那微妙的变化。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记得去年秋天,我回到了乡下的老家。

那是一个被稻田和山峦环绕的小村落。

当我踏入村子的那一刻,秋天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金黄色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田埂上的野草已经开始枯黄,但却别有一番韵味。

我沿着熟悉的小路漫步,脚下的落叶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像是在演奏着一曲秋天的乐章。

路边的柿子树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像一个个小灯笼,让人忍不住想摘一个尝尝。

我来到了小时候经常玩耍的那条小溪边,溪水比夏天的时候浅了许多,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

溪边的垂柳叶子已经黄了大半,有几片落叶随着溪水缓缓流淌,那场景,美得让人心醉。

我走进了村子里的果园,果农们正忙碌着采摘成熟的水果。

苹果红彤彤的,挂满了枝头;梨子黄澄澄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果农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笑容,那笑容里,有满足,有欣慰,也有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一边采摘,一边拉着家常,笑声在果园里回荡。

我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他们对秋天的感受,或许比我们更加深刻。

在村子里住的那几天,每天清晨我都会被公鸡的打鸣声唤醒。

推开窗户,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丝丝凉意。

远处的山峦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雾气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

我会走出家门,到田间地头去走走,感受着大地的温暖,倾听着鸟儿的歌声。

《秋》(含答案 )丰子恺 中考散文阅读训练

《秋》(含答案 )丰子恺  中考散文阅读训练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

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它是那缠绵悱测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

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

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

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

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

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

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

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

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

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

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

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

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似乎离秋最远的是春了。

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参加秋的盛会。

瞧,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为收获。

那沉甸甸的金穗,那饱满硕大的果实,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

在秋风里,丰收是金色的,喜悦也是金色的。

秋天,对于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

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随着落叶飘逝的每一个秋天,都为热爱它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礼物。

我祝福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

丰子恺《秋》

丰子恺《秋》

秋,在常人的眼中是收获的季节,然而丰子恺先生却从“仗了秋的慈光的鉴照,死的灵气钟育”中悟出人生不过是甘苦愁欢生老病死的奇妙组合,不如超凡尘去真正领略秋天的神韵与人生的真谛;年仅30,本该是精力旺盛、辉煌灿烂的时候,然而在看破了红尘的先生的眼中,却只不过是秋风秋雨与满地黄叶的“秋”。

在《秋》这篇文章中丰子恺先生抒发了自己对“秋”的独特的感受。

这主要通过“秋”与“春”的对比体现出来。

年青的先生对春有着一种独爱,所以总是“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

而且作诗作画,痛饮三江,并秉烛夜游,享用春色。

此时的他完全陶醉于眼前的明媚春光。

但是秋天毕竟还是要来的。

正如人的一生,短暂的青春过去,便是漫漫的艰难跋涉。

去除了对春的那份挚爱,先生感悟中领悟到了秋色大神韵。

因为他已习惯于花开花谢,春去秋来;因为他已体验到人生的进程不过如寒来暑往的四季交迭。

所以,他的心境与秋意冥合,且不像年轻时候那样对于春的狂喜与焦灼而对秋的淡漠与悲哀,此时他只感觉秋的可爱与融化其中的宁静,有了“只觉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调和”。

并常常在怒自觉中感悟到自己“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以至于“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

在这其中。

不自觉地增添了几分对春天的蔑视:“每当万象回春的时候,看到群花的斗艳,蜂蝶的扰攘,以及草木昆虫与到处争先恐后的滋生繁殖的状态,我觉得天地间的凡庸,贪婪,无耻,与愚昧,不过于此了!”甚至觉得柳条上挂了隐隐的绿珠与桃枝上着了点点的红斑也是可笑又可怜的。

当然,在对春的不满中也流露出丰子恺先生对扰扰攘攘纷纷争争的人生现实的不满。

这不满,既是20年代末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映,同时也是佛家思想的一种参与。

佛家主张生死轮回、涅槃寂静,宣称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在不断的轮回中生活,正像春夏秋冬四季之景不同一样,处于生灭变化的瞬时状态。

因缘聚合,刹那生灭,何须争奇斗艳、尔虞我诈,何须留连忘返、沉醉方酣。

所以,处于轮回中的人,其最后目的不是追求一种轰轰烈烈昂扬奋发的入世精神,而是追求一种绝对安静神秘的涅槃境界。

秋丰子恺段落作用和描写类段落赏析

秋丰子恺段落作用和描写类段落赏析

“赏析描写类表达特色及效果”类题型答题一般思路
1.选景特色:选取了……代表性/典型景物 2.描写角度与手法:从……(视、听、嗅、触等感官, 远近、动静、虚实、点面、正侧等)的描写角度/手法。 3.修辞手法:运用了……修辞 4.其他表现手法:运用了(联想想象、对比、反衬……) 的手法 5.语言特色:运用了极富特色的动词、色彩词、拟声词 等(词);长短句结合、整散句结合(句);风格典雅、 通俗、幽默……(整体风格) 6.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征;表达了作 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文章……的主旨等。
写人的语段:特别要注意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及细 节描写的运用。
真题悟道
真题一:2015全国高考(湖南卷)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 ,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 。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 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 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木心《童年随之而去》 ) 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5分) (1)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 声、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 ,动静相宜。 (2)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 )、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中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 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 内容上:写出自己对春天的珍爱之情(1分); • 结构上:与下文三十岁以后对春天和秋天的感受 形成对比(2分),突出自己原先对生命认识的 肤浅(1分)。
重点突破
文首句段结构作用
一、如开篇点题,首段作用:总括全文(总领全文), 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二、如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 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三、如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 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 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原文】我的年岁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两年了。

不解达观的我,从这两个字
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与影响。

虽然明明觉得自己的体格与精力比二十九岁时全然没有什么
差异,但“三十”这一个观念笼在头上,犹之张了一顶阳伞,使我的全身蒙了一个暗淡色的
阴影,又仿佛在日历上撕过了立秋的一页以后,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减却,寒暑表上
的热度依然没有降低,然而只当得余威与残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驱,大地的节候已从今移
交于秋了。

实际,我两年来的心情与秋最容易调和而融合。

这情形与从前不同。

在往年,
我只慕春天。

我最欢喜杨柳与燕子。

尤其欢喜初染鹅黄的嫩柳。

我曾经名自己的寓居为“小杨柳屋”,曾经画了许多杨柳燕子的画,又曾经摘取秀长的柳叶,在厚纸上裱成各种风
调的眉,想象这等眉的所有者的颜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与口。

那时候我每逢早春时节,正月二月之交,看见杨柳枝的线条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这狂喜又立刻变成焦虑,似乎常常在说:“春来了!不要
放过!赶快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

”我读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经真心
地感动。

以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虚度。

前车可鉴!到我手里决不放它空过了。

最是逢到了
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

那一天我总想有一种足以充分酬偿这佳节的举行。

我准拟作诗,作画,或痛饮,漫游。

虽然大多不被实行;或实行而全无效果,反而中了酒,闹了事,换得了不快的回忆;但我总不灰心,总觉得春的可恋。

我心中似乎
只有知道春,别的三季在我都当作春的预备,或待春的休息时间,全然不曾注意到它们的
存在与意义。

而对于秋,尤无感觉:因为夏连续在春的后面,在我可当作春的过剩;冬先
行春的前面,在我可当作春的准备;独有与春全无关联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没有它的位置。

自从我的年龄告了立秋以后,两年来的心境完全转了一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
与前不同:并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与焦灼。

我只觉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
分调和。

非但没有那种狂喜与焦灼,直常常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

而对于春,又并非像昔日对于秋的无感觉。

我现在对于春非常厌恶。

每当万象回春的时候,看到群花的斗艳,蜂蝶的扰攘,以及草木昆虫等到处争先恐后地滋
生繁殖的状态,我觉得天地间的凡庸,贪婪,无耻,与愚痴,无过于此了!尤其是在青春
的时候,看到柳条上挂了隐隐的绿珠,桃枝上着了点点的红斑,最使我觉得可笑又可怜。

我想唤醒一个花蕊来对它说:“啊!你也来反覆这老调了!我眼看见你的无数的祖先,个
个同你一样地出世,个个努力发展,争荣竞秀;不久没有一个不憔悴而化泥尘。

你何苦也
来反覆这老调呢?如今你已长了这孽根,将来看你弄娇弄艳,装笑装颦,招致了蹂躏,摧残,攀折之苦,而步你的祖先们的后尘!”实际,迎送了三十几次的春来春去的人,对于
花事早已看得厌倦,感觉已经麻木,热情已经冷却,决不会再像初见世面的青年少女地为
花的幻姿所诱惑而赞之,叹之,怜之,惜之了。

况且天地万物,没有一件逃得出荣枯,盛衰,生灭,有无之理。

过去的历史昭然地证着这一点,无须我们再说。

古来无数的诗人千
遍一律地为伤春惜花费词,这种效颦也觉得可厌。

假如要我对于世间的生荣死灭费一点词,我觉得生荣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灭。

对于死者的贪婪,愚昧,与怯弱,后者
的态度何等谦逊,悟达,而伟大!我对于春与秋的舍取,也是为了这一点。

夏目漱石三十岁的时候,曾经这样说:“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
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

”我现在对于这话也深抱同感;有
时又觉得三十的特征不止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对于死的体感。

青年们恋爱不遂的时候惯
说生生死死,然而这不过是知有“死”的一回事而已,不是体感。

犹之在饮冰挥扇的夏日,
不能体感到围炉拥衾的冬夜的滋味。

就是我们阅历了三十几度寒暑的人,在前几天的炎阳
之下也无论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

围炉,拥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种
空虚的知识,不过晓得将来须有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体感它们的滋味。

须得入了秋天,
炎阳逞尽了威势而渐渐退却,汗水浸胖了的肌肤渐渐收缩,身穿单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
触法郎绒觉得快适的时候,于是围炉、拥衾,浴日等知识方能渐渐融入体验界中而化为体感。

我的年龄告了立秋以后,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状态便是这对于“死”的体感。

以前我
的思虑真疏浅!以为春可以常在人间,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没有想到死。

又以为人生
的意义只在于生,我的一生最有意义,似乎我是不会死的。

直到现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鉴照,死的灵气钟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欢,是天地间反覆过亿万次的老调,又何足珍惜?
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与脱出而已。

犹之罹了疯狂的,病中的颠倒迷离何足计较?但求
其去病而已。

我正要搁笔,忽然西窗外黑云弥漫,天际闪出一道电光,发出隐隐的雷声,骤然洒下一阵夹着冰雹的秋雨。

啊!原来立秋过得不多天,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练,不免还有这种不调和的现象,可怕哉!
【作品赏析】在《秋》这篇文章中丰子恺先生抒发了自己对“秋”的独特的感受。

这主要通过“秋”与“春”的对比体现出来。

年青的先生对春有着一种独爱,所以总是“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

而且作诗作画,痛饮三江,并秉烛夜游,享用春色。

此时的他完全
陶醉于眼前的明媚春光。

但是秋天毕竟还是要来的。

正如人的一生,短暂的青春过去,便
是漫漫的艰难跋涉。

去除了对春的那份挚爱,先生感悟中领悟到了秋色大神韵。

因为他已习惯于花开花谢,春去秋来;因为他已体验到人生的进程不过如寒来暑往的四季交迭。

所以,他的心境与秋意冥合,且不像年轻时候那样对于春的狂喜与焦灼而对秋的淡漠与悲哀,此时他只感觉秋的可爱与融化其中的宁静,有了“只觉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调和”。

并常常在怒自觉中感悟到自己“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 ,以至于“暂时
失却了自己的所在”。

在这其中。

不自觉地增添了几分对春天的蔑视:“每当万象回春的时候,看到群花的斗艳,蜂蝶的扰攘,以及草木昆虫与到处争先恐后的滋生繁殖的状态,我觉得
天地间的凡庸,贪婪,无耻,与愚昧,不过于此了!”甚至觉得柳条上挂了隐隐的绿珠与
桃枝上着了点点的红斑也是可笑又可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