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1课题《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一、说课目标本节课主要通过学习燃烧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燃烧的种类及火焰结构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了解燃烧的本质和灭火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火灾事故。

二、说教具和材料1.教具:实验器材(点火用火柴、燃烧器皿等)、多媒体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等。

2.材料:火柴、纸张、酒精等。

三、说教学过程1. 导入与自主探究(15分钟)教师安排:采取启发式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教师操作:1.让学生思考: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质发生了燃烧?2.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经验,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呈现实验现象:教师使用火柴点燃一小段薄纸,以展示燃烧现象。

4.提问:燃烧是什么现象?燃烧有哪些特征?学生操作:根据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 理论知识的讲解(20分钟)教师安排:通过PPT讲解的方式,系统地介绍燃烧的种类及火焰结构等相关知识。

教师操作:1.准备幻灯片:将燃烧的种类(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爆炸燃烧等)和火焰结构的图示准备在幻灯片中展示。

2.逐步呈现:先介绍完全燃烧,再引入不完全燃烧和爆炸燃烧。

同时,介绍火焰结构的基本形态。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燃烧需要有氧气参与?爆炸燃烧与火药有何关系?学生操作:通过观看幻灯片和听教师讲解,学生理解燃烧的种类和火焰结构等相关知识。

3. 实验示范(10分钟)教师安排:通过实验展示,让学生亲身经历燃烧过程,并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操作:1.准备实验材料:点火用火柴、酒精棉芯、实验器皿等。

2.实验步骤:–将实验器皿内部涂抹酒精棉芯。

–将实验器皿倒置在点火用火柴上方。

–用火柴点燃酒精棉芯。

3.观察与记录: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操作:观察教师实验示范,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实验总结与扩展(15分钟)教师安排: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提出火灾事故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对分子、原子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他们应该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如使用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等。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燃烧和灭火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对火灾预防和逃生措施的了解不足,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3.对一些特殊的燃烧和灭火现象难以理解,如化学灭火剂的原理等。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通过引入真实的火灾案例,让学生了解到燃烧与灭火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燃烧和灭火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燃烧与灭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1)燃烧的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2)灭火方法的选取和运用。
(3)火灾预防和逃生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九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够理解和掌握较为复杂的知识点。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化学基础知识,对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燃烧的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源。可燃物是指能够燃烧的物质,如木材、纸张、煤炭等。氧气是燃烧的氧化剂,燃烧过程中需要氧气的参与。点火源是指能够引发燃烧的能源,如火柴、打火机、电火花等。
灭火的方法和原理主要包括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和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是通过覆盖燃烧物体或使用灭火器等手段,阻止氧气与燃烧物体的接触,从而灭火。降低温度是通过向燃烧物体喷水或其他冷却剂,将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使燃烧停止。隔离可燃物是将燃烧物体与周围的可燃物隔离开来,阻止火势的蔓延。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一、我对教材的理解燃烧与灭火是在学生学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识,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但学生对燃烧现象很少留意视察,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我注意源于生活,这样,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便于指导学生驾驭本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 学问与技能(1)相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育自护自救实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试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能用所学学问说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 )培育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试验装置进行改进,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2)树立平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的试验探究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意课程内容要面对学生、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在课堂实施中留意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建。

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二、我的教学构想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识、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新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肯定的探究、探讨问题的实力。

因此在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纳启发、试验探究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激励学生主动动脑、动手、参加、合作,给每位学生供应广袤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开心的氛围中进行探讨学习,体验到化学的乐趣。

下面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三、我的教学设计环节 1 质疑。

通过《一则骇人动目的报道》引入新课。

设下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

环节 2 总结出燃烧的概念。

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学问(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学问,得出燃烧的概念。

环节 3 探究燃烧的条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7.1《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7.1《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本次比赛我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燃烧与灭火是在学生学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但学生对燃烧现象很少注意观察,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我注重源于生活,这样,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掌握本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学会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防火、自救问题。

3. 通过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并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4.通过观看“用火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实施中注意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二、我的教学构想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以及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化学的乐趣。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下面几个环节。

环节1情境导入播放小品《奥运火炬手》片段引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对社会进步、生活改善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71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71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化学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和灭火》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一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了解到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及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有关系;再加上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获得理论上的升华的能力和条件。

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

对以后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

2、教材处理(1)引导学生参与探究;(2)考虑到空气污染,将课本上用红磷、白磷的演示实验加以改进。

(3)学生对课外知识有浓厚兴趣,我将教材的内容略为拓展,了解火灾自救常识,体现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的相互渗透,真正做到化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3、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方面制定如下:A.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B.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4、结合教学实际,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确立如下: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二、教法分析1.引导探究法: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

九年级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获取新知识的需求,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分析进而深化理解知识。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2018/11/14 5
二、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难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018/11/14
6
三、教学方法设计: 以实验教学为主。从学生已有的经 验出发设置情景,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 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 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 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 能力。
11、结束新课。师生一起庄重承诺:珍爱 生命、防止火灾、学会自救、远离伤害 12、介绍网上课堂。
2018/11/14 12
六、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的定义: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 的氧化反应。 二.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与氧气充分接触 3、温度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三.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隔离可燃物 2.隔绝空气 3.降温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以下。 2018/11/14 13 四.网上课堂
18
马塞人钻木取火 烹饪佳肴
2018/11/14 19
篝火
晚会
2018/11/14 20
奥运圣火
2018/11/14
21
2018/11/14
“神六”飞船成功发
22
森林大火
扑灭火灾
2018/11/14 23
根据公安部的统计,2005年1 月至6月,全国共发生火灾 13.6万多起,造成1513人死 亡,1215人受伤,直接经济 损失7.3亿元。
2018/11/14 24
什么是燃烧?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 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特征?
发光、放热、化学反应。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如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等。但在本节课中,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燃烧条件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2.灭火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不够熟练;
3.实验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实验失败或安全事故;
4.对火灾的危害及预防措施了解不足。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收集和分析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知识掌握情况;
2.与学生交流,获取他们对课堂的反馈;
3.观察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评估教学效果。
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互动性;
2.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确保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5.课后作业:布置富有挑战性的课后任务,鼓励学生继续探究燃烧与灭火的奥秘。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情境创设:播放一段火灾事故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火灾的严重危害,引发他们对燃烧与灭火知识的学习兴趣;
2.提问引导: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火会燃烧得如此猛烈?如何有效地进行灭火?”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主要研究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本节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化学知识的应用阶段,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一次巩固和拓展。主要知识点包括: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实验为基础,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能直观地展示燃烧和灭火的现象,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讲授则有助于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讨论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互动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多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如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在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学进行交流;在小组合作环节,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些互动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布置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计划布置以下作业:首先,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其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个灭火方案,并撰写一篇小论文;最后,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燃烧和灭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些作业,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以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为目标。板书将包括燃烧和灭火的概念、条件和原理等主要内容,以关键词和图示的形式呈现。布局上,我将采用分模块的方式,将知识点进行分类,并用不同的颜色或符号标注,以便学生能够快速捕捉重点。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概括和,并在授课过程中适时更新板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给我们带 来美好的生活:
2005年10月12日,运载 神州六号的火箭顺利升空。
2004年雅典奥运会场主火炬
2003年10月15日,运载神 州五号的火箭顺利升空。
燃烧也给我们带来灾难:
2003年11月3日衡阳 发生火灾,并引发楼房 垮塌,致使20名消防 官兵不幸罹难。
森 林 大 火
燃烧的定义:
燃 烧 和 灭 火说课
一、说总体设计理念
二、说教材
三、说教法 四、说学情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过程
一、说总体设计理念
•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 同学们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二、说教材
•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 2、教学目标分析 • 3、重点、难点、疑点
①有可燃物 ②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小结:
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
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现象
燃烧条件示意图
想一想:
遇 到 火 灾 怎 么 灭 火?
水 灭 火
灭火器灭火
活动与探究二
二、灭火原理和方法
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熄灭燃烧的蜡烛
烧杯
小刀
3、重点、难点、疑点
•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 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
四、说学情
• 对象为初三年级的学生,我将教材的内容 略为拓展,增加了火灾自救常识。使教学 内容和社会生活相互渗透。真正做到化学 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过程
• • • • • 1、借用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火与燃烧 2、引出燃烧的定义 3、通过探究活动讨论与学习燃烧条件 4、通过探究讨论灭火原理和方法 5、小结与思考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 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 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 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 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 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 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 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一、燃烧的条件
演示实验四:(1)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水
中放入一小块白磷。
(2)将分别放有白磷与红磷的两支试管一起放入热水中, 观察现象。
讨论:
1、由上述实验中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而白 磷燃烧的点)
2、由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但水中的白磷不 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隔离可燃物
隔绝氧气
二、灭火原理和方法
1
清 除 可 燃 物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 2 或 空隔 气绝 )氧 气 .
(破坏一个条件即可)
.
着 3 火 点降 以低 下温 度 到
.
共同进步!
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
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特征:
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活动与探究一 一、燃烧的条件
实验现象 燃烧 实验一:用镊子(或坩 小木条_______ 不燃烧 埚钳)分别夹取一根 小石子_______ 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 在火焰上点燃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条件一: 物质具有可 燃性
实验二:用镊子(或坩 埚钳)分别夹取一张 蘸有水、一张没蘸水 的小纸张,放到火焰 上片刻。 实验三:分别点燃两 支小蜡烛,将其中的 一支用烧杯罩住。
蘸有水的纸张____ 条件二: 不燃烧 (或过一会儿燃烧) __________ 可燃物要达到 燃烧 没蘸水的纸张____ 燃烧的最低温 度(着火点)
用烧杯罩住的蜡烛__ 火焰熄灭 _____ 没有用烧杯罩住的蜡烛 继续燃烧 _____ 条件三: 可燃物要与 氧气接触
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如何让水中的白磷燃烧?
(3)用盛有氧气(或空气)的试管口对准烧杯中的白 磷 ,观察现象。
讨论:
4、由本来在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 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 需要什么条件?
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5、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 些条件?
燃烧的条件:
2、教学目标分析
• A.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 B.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 学方法。 •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事物
灭 火 的 原 理
1. 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 以下
思 考:
生活中常用哪些灭火方法,分别运用哪些灭火原理 ? 1、油锅着火 2、堆放杂物的纸 用锅盖盖灭 可用水扑灭
隔绝氧气 降低温度
箱着火时
3、扑灭森林火灾的 将森林大火蔓延线 有效方法之一 路前的树木砍掉 4、酒精失火 用湿抹布盖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