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三学案 第四单元第9课兰亭集序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4.9 兰亭集序 学案(4)(鲁人版必修3)

高中语文4.9 兰亭集序 学案(4)(鲁人版必修3)

《兰亭集序》导学案【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结合作品背景,体会作者由“乐”到“痛”到“悲”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参见学案设计【课堂研习】一、导入课文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三、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思想感情。

四、赏析第一段1.齐读第一节,思考: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讨论后自由回答:从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美景几个方面考虑。

2.评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3.赏析:“引以为流觞曲水……”文人高雅之士,聚会免不了酒与诗,以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临清赋诗,表达自己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旷达情怀,表达对个体生命的珍视。

4.读“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并加以评析。

在这里,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

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5.再读第一段。

(女生读)五、研读第二、三段1.齐读第二、三段,思考讨论:纵观全文,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起伏变化的?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什么样的看法?讨论后明确:本文感情曲折深沉,脉络清晰。

高中语文4.9 兰亭集序 教案1鲁人版必修3

高中语文4.9 兰亭集序 教案1鲁人版必修3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二、能力培养目标1.仿学课文生动的语言——景语、情语、叙事语。

2.掌握书序体裁的特点,提高把握文言词类,句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理解作者关于生死的慨叹,把握作者对生死不得等量齐现,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诞之意。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把握书序的特点,学习本文洗练,自然、清新、生动的语言。

难点:如何看待作者借题发挥,阐明的生死观。

解决办法1.了解作者。

2.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

学生活动设计一、课前预习1.借功课下注释,朗读课文,了解其意。

2.注意课文生动语句的赏析。

3.归纳文意,疏通结构。

二、课内采用出题,学生自讲,教师总结的方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突出把握书序的特点,学习本文的生动语言。

2.明确评价作者阐明的生死观问题。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现在山东省临沂县)人。

他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

因他作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你又称他为王右军。

“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晚者,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土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于三月三日在会(kuài)稽(jī)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今存《兰亭诗》,包括21人所作37首作品,王羲之的序是当场写出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这篇序文,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朴素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并且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其中流露了一些消极思想。

本文作为一篇宴游诗序,感情色彩十分浓厚,篇首的叙事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4.9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鲁人版必修三) (3)

4.9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鲁人版必修三) (3)

《兰亭集序》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修、期、致、所以、俯仰”等文言词的多义性,积累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及几个特殊句式。

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品味文中精短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4、通过意读、情读、美读,深切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修、期、致、所以、俯仰”等文言词的多义性,积累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

2、通过意读、情读、美读,深切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情感。

三、书目推荐.魏晋名士,像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他们喜好饮酒,不务世事,常“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以隐逸为高等哲学观,从而造就传奇的《兰亭序》,也造就了“魏晋风度”。

于是,清谈、药与酒渐渐在魏晋社会流行起来了,这种流行其实是一种文化人格流行。

你想知道其中原因吗?那就去读读鲁迅的名篇《魏晋风度与文学及药及酒之关系》。

四、文本教学。

(一)作者、序文、文化常识的简介。

(多媒体投放)1、作者。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号澹(dàn)斋。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2、序文: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序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古代有“赠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诗序”,是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前面的一段序。

还有一类,既与赠序性质不同,又不专为诗而作,而多记写盛会的场面和宴饮之乐,这类序被称为“宴集序”或“宴游序”。

鲁人版-语文-高一-语文第9课《兰亭集序》教案

鲁人版-语文-高一-语文第9课《兰亭集序》教案

第9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兰亭集序》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对文言字词和名句的把握,理解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感受作品的思想光辉,提高人生境界。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

(2)背诵本课出现的名句。

2.能力目标:(1)诵读积累文中的名句,并能对其评析、仿写,并在读写实践中加以运用。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了解王羲之对人生的看法,理解其中的情感。

(2)通过对王羲之人生态度的分析,让学生珍惜人生,把握生命,提高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有一定差距。

学生对于文言文以及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本文的学习还是要从基础的词语抓起,让学生真正读懂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对文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本。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本文,自己解决字词障碍,梳理文本,查找疑惑。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第三册第四单元9【教学课件】《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第三册第四单元9【教学课件】《兰亭集序》

山东人民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必修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表现作 者情感的字眼。



山东人民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必修三
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合作探究,思考如下问题: ⑴ 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⑵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 席。”第三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⑶ 第四段中俯仰古今,议论中饱含感情。想一想作者“悲”什么?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 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
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 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山东人民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必修三
山东人民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必修三
C.文信美矣。
D.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
实在,的确
相信
山东人民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必修三
3、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面对着欢乐的事,顷刻之间就成为过去的事。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一样也是虚妄的。
山东人民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必修三
一篇奇文传世: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两种人生态度:一死生齐彭觞 死生亦大矣 三种不同心境:乐——痛——悲 四种表达方式:叙事 写景 抒情 议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必修三
再读课文,思考人生

高中语文 4.9兰亭集序学案 鲁人版必修3

高中语文 4.9兰亭集序学案 鲁人版必修3

兰亭集序学习建议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念和热爱之情。

特别关注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及写法:岁在癸丑(guǐ) 修禊事也(xì) 流觞曲水(shāng) 清流激湍(tuān) 游目骋怀(chěng) 放浪形骸(hái) 情随事迁(qiān)重难点合作探究《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思想和老庄思想一致吗?我的思路:本文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但是,他的生命观不同于老庄的道家思想.在作者看来,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能力步步高积累与运用一、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 癸丑(guǐ)修禊(qiè)激湍(tuān)流觞(shāng)B 晤言(wù)趣舍(qù)骋怀(shěng)形骸(hái)C 嗟悼(jiē)虚诞(dàn)会稽(jī)曾不知(cēng)D 会稽(jī)琅邪(láng)若合一契(qì)彭殇(shāng)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 惠风静燥群贤毕致B 激湍俯仰游目骋怀C 修竹翼敝情随事迁D 暮春形骸崇山竣岭理解与鉴赏一、阅读文段,完成习题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一,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缘,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亦”,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3 9 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3 9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2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综合利用音频、t、word、投影仪等多媒体技术。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
授、复习、训练、
实验、研讨、探
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提问的方
式导入:“大家
是否喜爱中国
的毛笔书法?
你们最喜欢谁
的书法?”根据
学生的回答,引
出作者;然后引
导学生欣赏《兰
亭集序》摹本,
由此引出课题。

学生思考
回答
作者简介欣赏完《兰学生欣赏,Pt word。

高中语文4.9 兰亭集序 学案1鲁人版必修3

高中语文4.9 兰亭集序 学案1鲁人版必修3

《兰亭集序》学习指导与检测[学习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重点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案例剖析]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辑的目的,请一一指出并体会作者行文的妙处。

这一题目的考查目的是要求同学们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技巧。

说明诗集由来的话:“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实际上说明做诗的缘由。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即即席之作。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

说明编辑的目的:全文最后一段。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指出本书的意义。

[学法导引]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2.反复阅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把握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1. 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具体体现为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兰亭集序云无心出岫说我懦弱,说我逃避现实皆可。

只要能离开那一片烦嚣,背上任何罪名,我都愿意。

我不敢以文学家自居,也从不敢狂言追求什么真善美,毕竟那太抽象、太迷茫。

我所要的是抓住目前的刹那,使它成为永恒。

上帝造人既有不平之处,那么人总有权来为自己挣扎,超脱这不平的缺陷。

人既有权力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那我为何要活在别人为我摆设好的模子里,去过着“你必须这样,你不该那样”的生活?人既有权选择自己该走的途径,那我为何要踏着别人为我铺设的路,去过着“你必须往这方发展,你不该走那条路”的日子?说我是叛逆,说我顽劣乖戾都可以。

走出你那个世界,我已不活在别人评判的眼光下了。

“宁静致远”是我渴求的。

一杯淡淡的茶,一本清新的小品,足够让我喜悦一天。

走一道无人的小径,想起了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忆起了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一份联想的雀跃,是在那霓虹灯管下所能得到的吗?午后的阳光,总是这般的缱绻温煦,抱着满怀的暖,使那些烦人的琐事升华成烟影。

傍晚的夕阳,变化诡谲的云彩,排列成览不尽的图案,远山近树染成一片金黄……一切恬静得像一幅画。

晚风徐徐,夜幕低垂,每一颗星星都会构成一份联想,也会勾起几许往事尘烟,几分憧憬,几分惆怅……人的一生这片刻不就是永恒吗?你说我懒得退化了,你说我丧失了原本的积极,你说我放弃了我该争取的,你说……够了,够了!云既无心出岫,何必再说这些,离开我吧!等到下次,我们再碰面时,让我告诉你这片云的行径吧!微感言: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赏读:军队的主帅可以被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被改变。

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赏读:天冷了,方知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赏读: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

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4.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赏读: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

确立了一个信念就抱定不放,不要轻易向现实妥协。

一、作者视窗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人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很有代表性,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千古兰亭帖山自醇厚,水自性灵,千古兰亭。

那日惠风和畅,曲水流觞,雅士聚集,空气中时时溅起酒香。

人生得意,知音陪傍,把臂言欢,诗情飞扬。

那风雅化作当空皓月,今日仍然高悬在心的上方,那诗文永载不朽的纸张,今日仍温暖着读书人的目光。

山和水皆秀美怡人,此间的人傲岸不群,飘逸出尘,悠然而开心。

仿佛是造化刻意安排,铺排满眼的翠绿,高扬满天的蔚蓝,扯来最舒爽的风,弥漫最净洁的空气,并且还引来了自此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

于是,一方兰亭帖横空出世,仿佛一道请柬,把后世的目光邀请到东晋。

长袖飘飞,笔走风云,把那山寓入筋骨,把那水逸于毫末,清风流泉豁亮的阳光自成一缕缕清逸,旋入笔底,挥洒笔画之间。

字是冰肌,宛如云起,扑面而来的自由的气息毫不拘泥。

凝视兰亭帖,任思绪在古今翻飞,胸中浊气一时吐尽,顿觉心旷神怡。

二、写作背景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共赋诗三十七首。

之后王羲之将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三、基础梳理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癸.丑( ) ②会稽.( ) ③王羲.之( ) ④流觞.( ) ⑤激湍.( ) ⑥修禊.事( ) ⑦形骸.( ) ⑧晤.言( ) ⑨娱.( ) ⑩虚诞.( ) ⑪嗟.悼( ) ⑫趣.舍万殊( ) ⑬彭殇.( ) ⑭若合一契.( ) 2.辨形组词①⎩⎪⎨⎪⎧ guǐ( )丑kuí( )花 ②⎩⎪⎨⎪⎧qì( )约qiè( )而不舍 ③⎩⎪⎨⎪⎧chóng ( )高鬼suì( ) ④⎩⎪⎨⎪⎧驰chěng ( )应pìn ( ) ⑤⎩⎪⎨⎪⎧会wù( )wù( )性wǔ( )盖子抵wǔ( )⑥⎩⎪⎨⎪⎧huì( )存huì( )心huì( )兰huì( )星⑦⎩⎪⎨⎪⎧举shāng ( )相庆国shān g ( ) ⑧⎩⎪⎨⎪⎧dàn ( )生垂xián ( )三尺yán ( )席⑨⎩⎪⎨⎪⎧厌juàn ( )缱quǎn ( ) ⑩⎩⎪⎨⎪⎧气gài ( )慷kǎi ( ) ⑪⎩⎪⎨⎪⎧tuān ( )急zhuìzhuì( )不安chuǎi ( )测chuǎn ( )气chuán ( )返3.通假字 ①虽趣.舍万殊:②亦由.今之视昔: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古今异义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古义:今义:②列坐其次..古义:今义:③俯察品类..之盛古义:今义:④俯仰..一世古义:今义:⑤或取诸怀抱..古义:今义:⑥所以..游目骋怀古义:今义:⑦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今义:5.一词多义①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②修⎩⎪⎨⎪⎧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③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④一⎩⎪⎨⎪⎧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⑤期⎩⎪⎨⎪⎧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 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⑥致⎩⎪⎨⎪⎧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⑦之⎩⎪⎨⎪⎧所之.既倦 以之.兴怀 夫人之.相与 极视听之.娱⑧夫⎩⎨⎧悲夫. 夫.人之相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词类活用 ①所以游.目骋.怀:②足以极.视听之娱: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⑤齐.彭殇为妄作: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怎样”。

(1)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词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例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鸿门宴》)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季氏将伐颛臾》)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例如: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触龙说赵太后》)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稳固)(《谏太宗十思疏》) (3)名词偶尔也有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

例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鸿门宴》) 7.文言句式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③引以为流觞曲水: 8.名句默写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日也,天朗气清,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⑤及其所之既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故列叙时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9.文白对照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永和九年,正值农历癸丑年,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 修禊事也。

聚会,(为了做)修禊这件事。

⎣⎢⎢⎡永和:东晋穆帝的年号。

癸丑:永和九年的干支纪年。

暮春之初:阴历三月初。

暮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

会:聚会、集会。

会稽:当时的郡名,在今浙江北部和江苏东南部一带。

山阴:当时的县名,今浙江绍兴市。

兰亭:在今绍兴西南兰渚山下。

今亭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

修褉(xì):古代的一种风俗,临水为祭,以消⎦⎥⎥⎤除不祥,古时选在三月三日。

群 贤 毕 至, 少 长 咸 集。

许多贤才都来到,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

⎣⎢⎢⎡⎦⎥⎥⎤群贤:指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人。

贤,贤才。

毕至:都来了。

毕、咸:全都。

此地有崇山峻这里有高大险峻的 岭, 茂 林 修 竹,又有清流激湍,山岭,(有)茂密的山林,修长的翠竹,又有清水急流,⎣⎢⎢⎡修竹:高高的竹子。

⎦⎥⎥⎤修,长。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 带 左 右。

引 以为辉映点缀在亭子左右。

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 曲水, 列 坐 其 次,虽 无 丝竹管弦之盛,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曲水旁,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热闹 一 觞 一 咏, 亦足以畅 叙 幽 情。

(气氛),(但)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畅快地抒发内心的情怀。

⎣⎢⎢⎡映带:映衬,围绕。

以为:“以(之)为”省略代词“之”,代引来的流水。

流觞: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觞,酒杯。

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旁边。

次,处所,地方。

丝竹管弦:⎦⎥⎥⎤这里指代各种乐器。

觞:这里用作动词,喝酒。

畅叙:畅快地抒发。

幽情:深藏的感情。

是日也,天 朗这一天,天气晴 气 清, 惠风和畅。

朗,空气清新,和风轻拂。

⎣⎢⎢⎡⎦⎥⎥⎤是日:这一天。

是,这。

惠风:和风。

和畅:温和舒畅。

仰 观抬头观望,宇宙 之大,俯 察 品类 之 盛,所以游目 骋 怀,宇宙浩瀚无穷,低头看,万物纷杂繁盛,极目远望,襟怀放开,足 以极 视听之娱, 信 可 乐 也。

尽情地享受视听的乐趣,(这)实在(使人)愉快啊!⎣⎢⎢⎡仰:抬头。

俯:低头。

察:观察,仔细看。

品类:自然界的万物。

盛:繁盛,繁多。

所以:用来……。

游目:纵目四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