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兰亭集序》诗歌鉴赏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3.8《兰亭集序》清拔超迈 标新越俗——王羲之《兰亭修禊诗》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3.8《兰亭集序》清拔超迈 标新越俗——王羲之《兰亭修禊诗》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清拔超迈标新越俗——王羲之《兰亭修禊诗》赏析仰望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书圣王羲之偕名士好友在绍兴兰渚山下的兰亭边以曲水流觞,修禊宴集,得诗37首。

他乘兴作《兰亭集序》,此序不仅文采灿烂,隽妙雅迪,书法更是不落窠臼,遒媚劲健,气势飘逸,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

精美的文章,绝妙的书法已让后人叹为观止。

实际上他在《兰亭集》里留下的篇章也是诗中的上品。

“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

”站在兰亭之畔举目仰望,只见天空碧蓝碧蓝,一下子就可以看到远处的天地交际线;再俯下身子看到的就是兰亭边那一池澄澈的碧水。

天碧蓝,水碧绿,两碧相映,就把人们带进了一个表里俱澄的美妙世界。

同时也为后面情怀的抒发开辟出可令人无限暇想的时空。

人们也仿佛看到诗人正和墨持笔面对着桌上平展的大纸构思他的文章,运筹他的笔法。

另外,在诗人的书法艺法已臻于极致、整体艺术素养已跃上那个时代巅峰的情况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好季节的赏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优雅环境的悦目,酒兴对创造力的激发,众人的鼓励和期盼,诗人的创造力在此间找到了最好的迸发点,于是先有了这佳好的诗篇,接下来便有了精美绝仑的《兰亭集序》。

没有这种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的追求,就没有后来《兰亭集序》的横空出世,后人评说王维诗的意境是画与诗的有机统一,若寻根求源王羲之的序和诗一定给他很大启发。

在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篇中同样也可以看到本诗艺术手法的影子。

“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寥远明朗的蓝天碧水,人们虽无法具体地度量它们的大小,但这大千世界运行的规律和变化的道理,则可通过人们的观察和感悟来把握和运用。

人为万物之灵,应该有这个本领。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纷繁复杂,各不相同,可这些都是天地的自然造化,在这一点上大家是平等的。

《兰亭集序》原文及逐句分析

《兰亭集序》原文及逐句分析

《兰亭集序》原文及逐句分析导语: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兰亭集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

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

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

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

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

文言文《兰亭集序》赏析

文言文《兰亭集序》赏析

文言文《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下面整理了《兰亭集序》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文言文《兰亭集序》赏析1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

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

用语简洁。

富有诗情画意。

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

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

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

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

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土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

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兰亭集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兰亭集序》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 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照分别评 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 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 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
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集会之乐而发, 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 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动到 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 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兰亭集序
写作背景 基础知识 全文分析 名家点评
写作 背景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 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 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 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 水之美和集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名家 点评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九:“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 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十一:“雅人深致,玩其抑扬之趣。”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 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疡,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 若有余病。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浦起龙 《古文眉诠》卷四十二: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修短死生,皆一时诗 意所感,故其言如此。笔情绝俗,高出选体。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3.8兰亭集序关于兰亭诗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20190702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3.8兰亭集序关于兰亭诗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20190702

兰亭诗标志着诗人已开始留意山 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这种 尝试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兰亭雅 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 同时对诗歌流派的形成也有推动作用。
关于兰亭诗
Hale Waihona Puke 兰亭诗的内容,或抒写山水游赏之 乐,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或由山水直 接抒发玄理。写游赏的乐趣,包括山水 之美、饮酒之乐、临流赋诗之雅兴,其 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 得到审美愉悦。
如王羲之:“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 彼舞雩,异世同流。”“虽无丝与竹,玄泉 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馀馨。”孙统: “时禽吟长涧,万籁吹连峰。”还有一些诗 是写在山水陶冶中忘记忧愁。如王玄之: “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萧散肆情志, 酣畅豁滞忧。”王徵之:“散怀山水,萧然 忘羁。”王蕴之:“散豁情志畅,尘缨忽已 捐。”
这一部分内容,大致相当于王羲之 《兰亭集序》前半部分的意思。在山水 游览中体认玄理的作品,如王羲之: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 观, 寓目理自陈。……群籁虽参差,适我无 非新。”这是从山水游赏中体悟到大自 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谢安:“万殊混一 理,安复觉彭殇。”则是抒发万物浑一, 不辨彭殇的玄理。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的: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2.了解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组织朗读背诵、引导自学讨论,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

二、放录音、正音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多音字: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三、朗读课文,体会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四、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二。

《兰亭集序》课时计划第2课时(总第37课时)教学目的:4.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5.了解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6.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组织朗读背诵、引导自学讨论,教学过程: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高一文言文《兰亭集序》赏析合集一篇

高一文言文《兰亭集序》赏析合集一篇

高一文言文《兰亭集序》赏析合集一篇高一文言文《兰亭集序》赏析 1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赏析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

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

用语简洁。

富有诗情画意。

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

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

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

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

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高中必背古文解析_王羲之_兰亭集序

高中必背古文解析_王羲之_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王羲之一、本篇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文章结构:便于快速把握文章纲要,辅助理解,便于记忆《兰亭集序》├──背景介绍│├──时间: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事件:修禊活动与文人雅集├──自然景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人文活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人生哲理│├──享受当下│├──人生短暂│└──死生无常└──对后世的启示├──时代变迁└──情感共鸣三、文章解析:《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所作的一篇骈文,以其辞藻华丽、意境深远而著称。

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中文解析:开篇背景介绍:文章开头提到豫章(今江西南昌)是古代的郡名,洪都是南昌的别称,表明了滕王阁的地理位置。

接着,王勃以天文地理为引子,描绘了滕王阁的宏伟与美丽,如“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表现了滕王阁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

滕王阁的壮丽:王勃通过对滕王阁的描绘,展现了其壮丽的景色。

他提到“襟三江而带五湖”,形容滕王阁地理位置之重要,控制着多条江河和湖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诗歌鉴赏人教版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重点字词:
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

会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

修禊: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实际上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

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

流觞曲水:用漆制造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让它飘着。

杯停在谁面前,谁就喝酒。

这是古人的劝酒方式。

骋:尽情施展,不受约束。

俯仰一世:一生度过的很快。

俯仰,低首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的短暂。

晤言:面对面谈话。

《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写作“悟言”,指心领神会的语言。

放浪形骸之外:指放纵不羁的行为,身心不受世俗的拘束。

趣舍:同“取舍”
老之将至:出自《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

在符契上面写上字,分开两部分,一人一半,作为凭证。

一死生:把生死看作一回事。

齐彭殇:把长命的和短命的一视同仁。

彭,彭祖,相传
为颛顼帝的玄孙,活了八百岁。

殇,指短命夭折的人。

原文翻译:
永和九年,当时是癸丑之年,三月上旬的时候,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集合,为了祈福。

大批的有才之人都汇聚在这里,不管年龄大小的人都聚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耸的山峰,茂密的森林,笔直挺拔的竹子。

又有清澈见底的溪流,围绕在了亭子的四周,我们把用溪水流觞,排排坐在曲水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但喝酒作诗也足够来形容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日历,抬头看到宇宙的浩大,低头看到大地上生长的万物,用来开阔视野,抒发情怀,已经足够比拟视听盛宴,真的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就过完一辈子了。

有的人在室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有的人拿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便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有一天也会老去。

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厌倦的时候,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便产生了感慨。

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物,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

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发感慨的原因,理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的相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时感叹,不能明白于心。

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胡说的。

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真的可悲呀。

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宴会的人,记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即便是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思想和原因是一样的。

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作者介绍: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祖籍山东琅琊,后迁居山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

写作背景: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280年灭吴,西晋统一。

后经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316年被灭。

317年,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

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

就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王
羲之召集了谢安,孙绰等文人雅士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做禊事。

经过演变,到了两晋时期,就变成了一些文人雅士聚会的方式。

就在这个聚会上,各个文人墨客饮酒赋诗,一个一个抄录下来成为《兰亭诗集》。

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篇序文,记录这次聚会,便有了传世之作《兰亭集序》。

然而,《兰亭诗集》并未得到广泛的关注及影响,反倒是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书法不但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品读鉴赏:
赏析自然段:描写了兰亭宴集的盛况,这些都看出作者的快乐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开篇交代了聚会的时间、地点和缘起,接着以简净雅洁的文字点染了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又描写了暮春三月融和的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作者与贤者“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以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

也应该算得上人生的一种极致了,所以“信可乐也”。

赏析第二自然段: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作者先是感慨人生的短暂,接着列举或“静”或“躁”
两种人的不同的生活方式。

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都会有“情随事迁”的感慨。

因为一方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一方面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之长短之存灭,全然取决于自然的造化,以及最终的殊途同归。

所以在这个古今共同面临生命的无奈面前,作者自然会不由感叹“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这一段文字情调明显低沉。

真正令王羲之感到痛的并不是生命与时光的易逝,也不是死亡的来临,而是人们在如此短暂的生命中虚掷了光阴,蹉跎了岁月,选错了人生的方向。

我们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比如在大麻的烟雾缭绕中迷失方向的某些明星们。

他们沉醉于一时的快乐与满足,最终功业无成。

所以这一段的“痛”是为虚度人生之痛。

赏析第三自然段:描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到了第三段,作者的感情由“痛”转为“悲”。

虽已“悲”字做结,但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是对短暂生命的珍惜与热爱。

王羲之虽然没有在文中直接给我们点出来这一点,但他究竟有没有积极地对抗这种生命的虚无?
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
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这种悲叹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

而王羲之以他文采和书法上的卓越成就向我们证明了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方式,那就是?珍惜生命,抓住我们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

正因为他珍惜生,所以他才直面死。

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