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兰亭集序》诗歌鉴赏人教版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诗歌鉴赏人教版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诗歌鉴赏人教版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诗歌鉴赏人教版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重点字词:

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

会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

修禊: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

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

流觞曲水:用漆制造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让它飘着。杯停在谁面前,谁就喝酒。这是古人的劝酒方式。

骋:尽情施展,不受约束。

俯仰一世:一生度过的很快。俯仰,低首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的短暂。

晤言:面对面谈话。《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写作“悟言”,指心领神会的语言。

放浪形骸之外:指放纵不羁的行为,身心不受世俗的拘束。

趣舍:同“取舍”

老之将至:出自《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面写上字,分开两部分,一人一半,作为凭证。

一死生:把生死看作一回事。

齐彭殇:把长命的和短命的一视同仁。彭,彭祖,相传

为颛顼帝的玄孙,活了八百岁。殇,指短命夭折的人。

原文翻译:

永和九年,当时是癸丑之年,三月上旬的时候,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集合,为了祈福。大批的有才之人都汇聚在这里,不管年龄大小的人都聚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耸的山峰,茂密的森林,笔直挺拔的竹子。又有清澈见底的溪流,围绕在了亭子的四周,我们把用溪水流觞,排排坐在曲水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但喝酒作诗也足够来形容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日历,抬头看到宇宙的浩大,低头看到大地上生长的万物,用来开阔视野,抒发情怀,已经足够比拟视听盛宴,真的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就过完一辈子了。有的人在室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有的人拿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便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有一天也会老去。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厌倦的时候,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便产生了感慨。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物,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发感慨的原因,理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的相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时感叹,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胡说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真的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宴会的人,记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即便是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思想和原因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作者介绍: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祖籍山东琅琊,后迁居山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

写作背景: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280年灭吴,西晋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316年被灭。317年,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就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王

羲之召集了谢安,孙绰等文人雅士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做禊事。经过演变,到了两晋时期,就变成了一些文人雅士聚会的方式。

就在这个聚会上,各个文人墨客饮酒赋诗,一个一个抄录下来成为《兰亭诗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篇序文,记录这次聚会,便有了传世之作《兰亭集序》。

然而,《兰亭诗集》并未得到广泛的关注及影响,反倒是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书法不但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品读鉴赏:

赏析自然段:描写了兰亭宴集的盛况,这些都看出作者的快乐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开篇交代了聚会的时间、地点和缘起,接着以简净雅洁的文字点染了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又描写了暮春三月融和的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作者与贤者“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以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也应该算得上人生的一种极致了,所以“信可乐也”。

赏析第二自然段: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作者先是感慨人生的短暂,接着列举或“静”或“躁”

两种人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都会有“情随事迁”的感慨。因为一方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一方面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之长短之存灭,全然取决于自然的造化,以及最终的殊途同归。所以在这个古今共同面临生命的无奈面前,作者自然会不由感叹“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一段文字情调明显低沉。

真正令王羲之感到痛的并不是生命与时光的易逝,也不是死亡的来临,而是人们在如此短暂的生命中虚掷了光阴,蹉跎了岁月,选错了人生的方向。我们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比如在大麻的烟雾缭绕中迷失方向的某些明星们。他们沉醉于一时的快乐与满足,最终功业无成。所以这一段的“痛”是为虚度人生之痛。

赏析第三自然段:描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到了第三段,作者的感情由“痛”转为“悲”。虽已“悲”字做结,但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是对短暂生命的珍惜与热爱。王羲之虽然没有在文中直接给我们点出来这一点,但他究竟有没有积极地对抗这种生命的虚无?

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

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这种悲叹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而王羲之以他文采和书法上的卓越成就向我们证明了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方式,那就是?珍惜生命,抓住我们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正因为他珍惜生,所以他才直面死。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唐宋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东南大学-含考试大纲)

《唐宋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东南大学-含考试大纲).txt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喜欢某些人需要一小时,爱上某些人只需要一天,而忘记一个人得用一生东南大学“唐宋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一、总则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交流及写作在内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唐宋诗词鉴赏”应发挥其人文性的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人才,以诗育人,在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东南大学四牌楼本部曾是六朝皇宫、台城所在地,是“竟陵八友”聚会之所,沈约等便在这里提出“四声八病”说,创作“永明体”诗歌。现在较多的学者认为词起源于六朝乐府,梁武帝萧衍、沈约、萧纲等创作的《江南弄》十多首、陶弘景《寒夜怨》、陆琼《饮酒乐》、徐陵《长相思》已具有词的雏形,只是未完全讲平仄格律。这些作品也诞生在东大这块土地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南大学是我国格律诗词的发祥地。在这里弘扬诗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今西风劲吹,母语教育危机重重,以诗词这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开展生动形象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基本思路: 1、对中小学已学唐宋诗词系统梳理: 大学生过去也接触过许多唐宋诗词的名篇,但缺乏系统性。本课程按唐诗、唐宋词两条线帮助学生建立起较系统的相关知识体系,对已有知识及信息梳理、更新,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从诗史、词史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以诗词为媒介,以“高尚”与“和谐”为目标,开展道德情感教育。 中国诗歌有“言志”的传统,中国历代的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都写过不少闪耀思想光辉的诗篇,唐宋更是其高峰,结合诗词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感情,使之关心民生疾苦,具有仁者爱人的思想和刚直不阿的品格,同时学习苏轼等人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品位。 本课程与大学语文等文学素质课一样,应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情感教育的功能,不靠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唐宋诗词精品的感染下,使学生讲气节、讲节操、讲廉耻、讲有所不为、讲正气、讲不唯上不唯官、讲民本思想、讲平民意识……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格 学生求知往往经历:无知——有知——怀疑——创新和朦胧——较清晰——再朦胧——再清晰的过程。学习唐诗、宋词的同时,也应学习宋以来的“疑古”传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对文学精品,也要敢于白璧求瑕,对大家、名家也要敢于找出其不足。少点迷信,多点独立思考,多点标新立异。这对学生日后在自身学科领域建立开拓创新意识很有好处。 4、“浅化”与“深化”相结合,“求甚解”与“不求甚解”相结合 历来诗词鉴赏均采取注释、赏析、作者介绍相结合的“浅化”模式,我们在“浅化”的同时还适当“深化”教材,通过单元[总论]、[集评]、[汇评]、[本事]、[附录资料]、[真伪考]、[作品综述]等去“深化”教学内容,拓宽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部分优秀生可以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也迫使老师去贴近学术前沿。 本课程坚持以课外、课内相结合,要求学生从“不求甚解”——知之较多——渐入佳境,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一.作家作品 1.王羲之 王羲之 (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原有集10卷,已佚。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

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2.关于王羲之的逸闻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山东临沂)人。著名书法家,亦能诗文。郗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造女婿,王家子弟知道后都显得拘谨,只有王多之坦腹躺在东床上,毫不在意,于是被选中。《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羲之曾看到一个老大娘卖竹扇,就在竹扇上写了五个字。结果扇价骤增,人人争买。过了几日,老大娘又拿扇来,王羲之笑而不答。《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在聚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曾写《黄庭经》,换取山阴道士的好鹅。何法盛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 1.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通“”,会面。(“悟_______通___晤_____,____面对面________) 2. 实词 (1)临:未尝不临文嗟悼()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一:若合一契()其致一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觞一咏() (3)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4)修: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守战之具()(5)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期(jī)年之后() 君与家君期日中() (6)次:列坐其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3. 虚词 所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以之兴怀()暮春之初()4.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 .._______________今义: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_____________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4.引以为 ..流觞曲水古: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5.所以 ..游目骋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 ..一世古: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 ..之盛古: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物品的种类 5.词类活用(类型+解释)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古诗词鉴赏实例讲解(一)

高一语文古诗词鉴赏实例讲解(一) 一、分析意象 意象,是情感的承载。诗人选定特定的意象,以暗示诗歌特定的思想或情感,可我们的学生在分析诗人情感或思想,或在赏析具体语句时,往往忽视此“暗示”。 【例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思考: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学生答案】诗歌表达出诗人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情感。 【分析】得0分。菊:隐逸、高洁、脱俗。它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获得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其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其清高的气质。诗人此之咏菊,实为托物言志,暗示与寄寓自己的生命追求。 【参考答案】表达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例2】阅读思考:诗中首联“一雁声”起着什么作用?(2分)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学生答案】以雁声的单调勾画出苍茫凄冷的意境。 【分析】得1分。因为这大雁是递书传情的使者,古人常是瞩目大雁而心生对远人的牵挂与思念。在这首怀人诗歌中,可见还有这特定意象引出思念的暗示作用。 【参考答案】加上:引出自己对舍弟的思念。 【启示】诗歌有特定的情感表达与思想意象,我们复习时,也就要有意归纳柳、月、竹、菊、松、桥、大雁等意象所承载的情感与思想。 二、背景暗示 诗人写作的背景,直接影响着诗人情感的积蓄与导向,我们分析诗人形象或情感时,却往往无视命题者提供的背景注解,以致无法准确体味思想或情感。 【例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思考: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年轻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学生答案】表达作者清秋冷落的孤寂之情。

2019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兰亭集序课后巩固提升含答案

第三单元DISANDANYUAN 8兰亭集序 课后篇巩固提升 随堂演练 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岁:时间。 B.足以极.视听之娱极:穷尽。 C.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暂:一时。 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由:经过。 项,“由”,原因。 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丑”,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之一,顺序为第50个。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 B.“暮春”,春天的最后一个月,即阴历三月,也是古人所说的“孟春”“仲春”“季春”中的“季春”。 C.“修禊”,古代夏历三月下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祈福消灾。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彭”即彭祖,活了八百岁,是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项,“三月下旬”应为“三月上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项,“因此,要及时行乐”的说法有误。王羲之赞同古人所说“死生亦大矣”的观点,并且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只感慨了人生的短暂,并没有由此得出“及时行乐”的说法。

(完整版)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归纳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归纳 一、实词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全到;毕:全、都;咸:都。 2、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3、茂林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长,引申为高。 4、清流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5、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6、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7、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8、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 9、信可乐也:实在。 10、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1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12、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13、向之所欣:过去、以前。 14、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旧迹。 15、以之兴怀:以,因;兴,发生、引起。 16、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 17、终期于尽:至,及。 18、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19、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20、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21、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22、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23、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二、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取”,取向。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三、古今异义 1.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3.是日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表判断 4.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文中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5.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8.向之所欣 古义:过去,从前。 今义:对着 9.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今义:文雅 10.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古义:句首发语词 今义:指妻子 四、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小的人。长,年龄大的人。贤,贤德之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3、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4、死生亦大矣,大事,形容词作名词。 5、映带左右。环绕,名词作动词。 6、一觞一咏。喝酒,名词作动词。 7、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动词的使动用法。 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使感叹产生,动词的使动用法 9、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形容词作动词。 10、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 11、所以游目骋怀:使动用法,使…奔驰 五、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二)一 1、若合一契:一起。 2、其致一也:一样。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将......视为一样。 4、一觞一咏:一边……一边……。 (三)次 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超实用)

1.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唐宋诗词鉴赏-诗词大全

唐宋诗词鉴赏-诗词大全 【篇一:唐宋诗词鉴赏-诗词大全】 | | | | | | | | | | | | | | > > [经典]唐宋诗词鉴赏大全(五)【1】时间:2015-10-13 来源:网络综合【提要】本篇《[经典]唐宋诗词鉴赏大全(五)【1】》由66test小编特别为需要经典古诗古文的朋友收集整理的,仅供参阅。内容如下: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1]数:几枝。意思:墙角有数枝梅花。[2]凌,冒着。意思:在寒冷的冬天独自开放。 [3]遥,远。意思:远远看去好像是雪。[4]为,因为。 暗香,幽香。意思:幽香飘来才知道那是梅花。 【简析】: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1]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2]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诗歌鉴赏人教版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诗歌鉴赏人教版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重点字词: 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

会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 修禊: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 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 流觞曲水:用漆制造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让它飘着。杯停在谁面前,谁就喝酒。这是古人的劝酒方式。 骋:尽情施展,不受约束。 俯仰一世:一生度过的很快。俯仰,低首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的短暂。 晤言:面对面谈话。《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写作“悟言”,指心领神会的语言。 放浪形骸之外:指放纵不羁的行为,身心不受世俗的拘束。 趣舍:同“取舍” 老之将至:出自《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面写上字,分开两部分,一人一半,作为凭证。 一死生:把生死看作一回事。 齐彭殇:把长命的和短命的一视同仁。彭,彭祖,相传

《兰亭集序》通假字 词类活用 解释 特殊句式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总结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通“取”,选取 二、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群贤毕至,少长 ..咸集形容词作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2.游.目骋.怀使动用法,游:使……移动;骋:使……放纵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意动用法,一:把……看成一样; 齐:把……看作相等4.映带.左右名词作动词,环绕 5.一觞.一咏名词作动词,喝酒 6.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数词作动词,是一样的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做 修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高的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寿命)长 盛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盛大 俯察品类之盛.繁多 所以所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用来…… 所以 ..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曾不知老之.将至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到,引申为“追求”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词,这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 列坐其次.旁边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临:面对,引申为“阅读”;喻:明白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及,到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 四、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死生亦大矣死和生是大事啊 (二)定语后置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抬头看广大无边的宇宙,低头看种类繁多的事物 (三)状语后置句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 2.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人凭借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将身体自由放纵,不受约束 3.当其欣于所遇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4.不能喻之于怀不能在心里明白 (四)省略句 1.映带(于)左右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2.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引来清流,把它当作流觞的曲水 3.列坐(于)其次在水旁排列而坐 五、成语积累 1.游目骋怀:舒展眼力,开畅胸怀。 2.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 附:文学文化常识 1.上巳节 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的重要节日。《论语》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上巳节也称女儿节。 2.书序与赠序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兰亭集序》《<呐喊>自序》等。赠序用于临别赠言,如《送东阳马生序》等。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第18周: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高亭掩,江山此夜寒。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A.首诗,首句点明送别地,次句宕开一笔,从巴南一下子掷向塞北,三句点明送别的具体地点和分手时间,尾句从正面着笔,表明有人因离群而啜泣。 B.第二首诗,前两句将夜色刻画得细致入微。秋意渐浓,江畔上空湿雾如烟,笼罩亭阶,月飞南端,时光飞逝,离人难舍;末二句写离人去后情景。 c.“飞月向南端”主要是诗人主观上的感觉,作者连续运用衬托笔法,以“飞月”形容时光飞逝,以时光飞逝暗示话别之久,以话别之久点出友情之深。 D.两诗都点到“月”,而且点明是秋夜,加之王勃一度远游四川,诗中又有地点“巴南水”,可以断定这是中秋前后作者客居四川时写的送别诗。 E.通观两首诗,前一首诗是为后一首诗作铺垫,精彩全在后四句;诗人在后四句中从心理活动的描写发展到对客

观事物的描摹,笔法精妙。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里称赞王勃第二首诗末句“寒”字使用精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第19周: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自蓟北归高适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①,前军止半回。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②。 【注】①五将已深入:汉宣帝时,曾遣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十万余骑,出塞二千多里击匈奴。②长剑独归来:《战国策?齐策》载,冯谖为盂尝君门客,未受重用时多次倚柱弹剑,歌“长剑归来”。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哀”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仅有边地马鸣声之哀,更有驱马人内心之哀。 B.首联运用顶针的手法,两个“北”字前后勾连重复,营造紧张迅急的行军气氛。 c.“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胡天”指塞北的天空,是边塞诗常用意象。 D.颔联运用烘托渲染、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了塞外空阔辽远、苍劲悲凉的独特风光。

唐宋诗词鉴赏论文

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及其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也是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有一百三十首词、过万首的诗和大量的散文。由于陆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祖国的分裂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陆游的诗篇主要描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阔,思想鲜明,主题深刻,在思想上、艺术上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关键词】:思想爱国特色影响 【正文】:陆游出生在金军灭辽后南下入侵北宋的动乱时期,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幼小的陆游就目睹了金兵的践踏肆虐,国家的严重分裂,百姓的颠沛流离,有志之士的慷慨陈辞。父辈们宁死救国的精神给他种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他全身的血液中无不奔腾着爱国主义的细胞。因此,陆游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他虽然一直受到投降派的打击和迫害,多次被罢黜贬名,他把自己的人生壮志和热情、自己的满腔的热血和悲愤全部倾注到了诗歌当中,因而诗中的激昂慷慨总是和悲愤沉郁结合在一起,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也是他诗歌最为显著的特点。但是这仅是陆游诗歌创作的一个方面,陆游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诗歌的思想和艺术形式方面的拓宽和创新,影响和启迪了当时乃至后世的诗人,意义重大。 一、陆游爱国主义思想在诗歌中的主要表现 (一)、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言征伐恢复事。” 陆游一生心系国家,忧国忧民。他在诗篇中突出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古诗《关山月》表达了诗人内心坚决抵抗金兵的强烈愿望。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知识梳理(详细版)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 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3.会:集会。 4.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5.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6.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7.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8.毕至:全到。毕,全、都。 9.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10.咸:都。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教案 王羲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一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2.了解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3.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1.梳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和韵味,培养良好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生死问题的哲理思辨和对生命意义、价值的思考;体验古人感悟人生的情趣,感受自然之美。 重点难点 1.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翻译重点文言句子。 2.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及过程;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区别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与老庄思想的差异。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1.导语设计 2.资料积累 ⑴走近作者: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祖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任会稽内史,官至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工书法,尤其擅长楷书和行书。由于他卓越的书法艺术,获得了后世的普遍的赞扬,人称“书圣”。他书写的《兰亭序》,笔意妍丽劲健,为千古书法之范,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著有《王右军集》。 ⑵追溯背景: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当时的文士名流在会稽山阴县境内的兰亭,过修禊日,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集会,共有四十一人参加。会稽郡是当时北方士族聚居的名郡,山阴山是江南风光秀美的地方,兰亭在山阴县的兰渚山麓的兰溪江畔,在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西南20余里,是我国最早的兰花产地。暮春三月,稽山披翠,水流淙碧,兰花吐香。王

羲之一行在此临流嬉戏,兴致勃起,饮酒赋诗,各抒怀抱,当场作了许多诗和辞赋,共计三十七篇,编定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写序,即《兰亭集序》。 ⑶文体知识:序,是序言的简称,其作用在于介绍、推荐某人著作或某材料,说明写作的过程、写作的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同本书内容有关的一些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和理解。从表达方式上说,序言可以以记叙、描写为主,可以以说明为主,也可以以议论为主,当然也可以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诵读文本,初步感知 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学生活动】 请一学生起立诵读文章,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提出的问题。 (提醒学生分段的标准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分段结果。此处是按表达方式的不同划分) 【整合答案】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叙述和描写,先叙集会的时间、地点,后点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是议论、抒情,由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2.质疑问难,疏通文意 自主诵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全文。特别要重视下列句子的翻译。 ⑴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⑶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⑷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⑸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总结归纳积累整合 (1)重点实虚词 修 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指寿命长)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期 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次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驻地)

(完整word版)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 学霸满分答题万能模版 分析形象型 1.提问格式: 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 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 (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唐宋诗词鉴赏》读后感800字

《唐宋诗词鉴赏》读后感800字 《唐宋诗词鉴赏》读后感范文1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作为展示唐诗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所选的诗体式全面。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分门别类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第二、所选诗的作者不胜枚举。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 第三、所选的诗琅琅上口,易于成诵。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这些诗意境优美,咏吟谐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黄发孩提,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第四、所选的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写自然风

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兵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它像老师,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时刻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那样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次细细品读,我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都在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书中的古诗,能让一个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总之,我觉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将唐代诗歌的精华,永远地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我很感谢这本书的编者,为我们奉献了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一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吧! 唐宋诗词鉴赏读后感范文2 诗,让我感动! 因为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更喜欢读诗,因为它让

兰亭集序 文言知识整理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 【古今异义】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①抱在怀里;② 胸前;③ 心里存着;④ 打算。【句式】 古汉语句式: a) 判断句:修禊事也 死生亦大矣。 b) 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不能喻之于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2、定语后置: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词类活用】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觞一咏觞:喝洒。 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之人。 少长咸集少:少者;长:长者。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 死生亦大矣大:大事。 ③数词活用为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用作动词,看做一样。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用做动词,是一样的。④意动用法: 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用动词,看作相等。 【一词多义】 (一)之 (1)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 (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 (3)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 (4)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 (5)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修 修禊事也做 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长 (四)盛 丝竹管弦之盛热闹 俯察品类之盛繁多 (五)所以 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 【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趣舍万殊“趣”通“取”,取向。或通“趋”,趋向。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课后成语】 东床快婿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歌第八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简要分析这两联的写作手法。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4、阅读李贺的两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吴钩,刀名。凌烟阁,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等24位功臣之像列于凌烟阁上。若个,哪个。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络脑,马笼头。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它是什么? (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

唐宋诗词鉴赏大全苏辙5篇

唐宋诗词鉴赏大全苏辙5篇 苏辙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唐宋诗词鉴赏大全苏辙,来欣赏一下吧。 黄州快哉亭记 朝代:宋朝|作者: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

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黄州快哉亭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记叙文,紧紧围绕“快哉”二字来作文章,也是就建亭者的用意,来加以发挥的。 前二段重在描写亭上所见景物及由此生发的历史联想,说透“快哉”的涵义;第三段重在议论,是以推理笔法,印证“快哉”的确切无误;或含苏辙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也隐含作者对其兄苏轼的慰勉之情。 怀渑池寄子瞻兄 朝代:宋朝|作者:苏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