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米食文化概述
中国人吃小米的历史

中国人吃小米的历史
关于中国人吃小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小米是中国常用的
一种集粮。
汉代时期,小米看上去很像小豆子,因此才被称为“小豆子”,而后来才衍变成“小米”。
相传唐朝时,一位叫邝颐的遗孤,在庐
陵孤抚中自食小米,可见当时小米的地位之低。
明清时期,中国所有类型的小米都得到了发展,小米逐渐成为家庭普
通食物之一,也是政府对民众分发的常见物品。
将小米放在揉丸子、
把饭粒、八宝饭之上,尤其是明清朝的皇帝们,更是宠爱吃小米的形
象得以保留到今天。
清末,随着中国社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人因水土不服、生活困苦
等多种原因,偏爱小米爱护小米,它变成餐桌上的常备集粮。
今天,小米不仅只是家中的一种普通集粮,它还深入地渗透进每一个
家庭的生活中,尤其在偏远的乡村里,很多人仍然以吃小米为主食。
而小米在现代人的日常食用中,也极为普及,已经是不可替代的食物。
分析米饭在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米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主食。
在中国的不同地区,人们在吃米饭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风味和习惯。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米饭在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
一、北方地区在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人们的主食大多是面食,但米饭在当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北方地区,米饭的煮法相对简单,多数人选择蒸米饭或煮成粥来食用。
而且,北方人的米饭相对偏硬,口感比较绵,一般会用筷子揉搓一下再放入口中嚼碎。
二、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米饭相对来说呈现出软糯的口感,大概是因为南方气候湿润的原因。
在南方,米饭也是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
不过,南方人会在米饭中加入红薯、小米等杂粮以制成杂粮饭,这种米饭不单单有着丰富的口感和营养,而且还有着独特的地方风味。
三、西北地区在西北地区,人们喜欢将米饭揉成一球,沾上盐巴或是酱汁来食用。
这种米饭与其他地区的米饭相比较呈现出比较独特的特点,也是西北地区的一种特色小吃。
在西北地区,人们还会将米饭制成桶米饭,即将米饭装入木桶中蒸制而成。
这种米饭相对更加的香浓,营养更加丰富。
四、东北地区在东北地区,米饭和面食一样是当地人们的主食之一。
不过,东北人的米饭的却口感相对较硬,且比较干燥。
在吃米饭时,东北人还习惯将米饭和其他食物拌在一起,如将米饭和米酒、酱油、炒豆角、菜花、豆腐等拌在一起食用。
五、江南地区江南地区虽然以面食为主食,但米饭作为点缀也是不可或缺的。
江南人做的米饭相对比较软糯,通常会将米饭和各种菜肴混在一起,形成盖饭和炒饭。
特别是盖饭,被称为江南三绝之一,不仅口感好,而且搭配的菜肴也是非常丰富。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米饭文化有着各自独特的风味和习惯,每一种米饭都有其特有的口感和所在地区的文化的积淀。
这也说明了米饭在中国食文化的重要性。
还是要提醒大家,在吃米饭的同时要注重均衡搭配与营养搭配,才能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汉族美食文化介绍

汉族美食文化介绍
汉族美食文化是中国的代表性美食文化,具有丰富的口味和独特的烹饪技巧,包括热菜、冷菜、糕点、汤类等。
汉族美食文化以其种类繁多的名菜而闻名,如“红烧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等。
汉族的传统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配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也是汉族的传统饮料。
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
饮茶和饮酒也是汉族的重要饮食习俗,茶文化和酒文化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历史,构成了汉族饮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米的文化和寓意大全

米的文化和寓意大全中国人讲究“五谷为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稻米的遗迹。
这说明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国人已经开始食用稻米。
在战国之前,有“麻、黍、麦、稷、菽”之说,到唐以后,有了“稻、黍、麦、稷、菽”之说,显然,稻米历经时间的筛选,伴随农业的进步,在中国人的主食中已经取得一席之地,并逐渐成为中国人的重要主食。
相传神农氏教会农民种稻的技术中国古代的时候,小米(粟)也很重要,但在3000多年前,稻可能是中国人的主要粮食,时代约在商朝,当时稻这个字,只有类似“臼”字的字形,后来周朝种稻较为普及了,就加上了如稻穗挺立般的“禾”字。
在金文当中,臼的上面加上了“爪”,形如迎风打稻,用手舂米。
至于“米”字在甲骨文中,原先只有六直点,上下三点,代表着米粒。
后来将中间的点连起来,用以表示放米的架子隔板,就成了“米”字。
而东汉许慎在其著作一本关于汉字的解说书《说文解字》中说到“米,穬粟实也。
像禾实之形。
”,后在汉字中也有将“粟米”称为“小米”,“稻米”为“大米”。
如说稻米有稻米文明的话,中国人最常打招呼的是“你吃饭了吗?”,可能就是稻米文明的最佳代表话。
自古便有开门七件事之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足见中国人视米为主食之重视程度。
而唐朝诗人李绅所写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今日也成为朗朗上口的唐诗之一。
生长奇异的禾,古人以之为吉祥的征兆。
在古代,把一禾两穗,两苗共秀,三苗共穗等生长异常的禾苗称为“嘉禾”。
人们认为它们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征兆。
亦泛指生长茁壮的禾稻。
典出《书·微子之命》:“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
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
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
”孔传:“唐叔,成王母弟,食邑内得异禾也……禾各生一垄而合为一穗。
异亩同颖,天下和同之象,周公之德所致。
”孔颖达疏:“此以善禾为书之篇名,后世同颖之禾遂名为‘嘉禾’,由此也。
中国米食文化概述

中国米食文化概述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在中国,“一碗米”可以变化无限,做出林林总总的糕、粿、粉等特色餐点。
数千年来,各种各样的米食,使中国人口里带着米香,悠游于天地岁月之间。
《中国米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首版后,便在全球华人地区引起极大反响,它既是一本汇集了两百多道米食的食谱,更是一部探究稻米文化、留存米食艺术的志书。
把生米煮成熟饭,是中国人对稻米的最传统食用方式之一,煮饭多加水,便成了粥。
由于米汁易吸收各种滋味,热度又足以烫熟菜肴,因此产生了千变万化的粥品世界,鱼生粥、皮蛋瘦肉粥、腊八粥……从日常的清粥小菜,到精致的宴席粥品。
把一锅粥煮得香润,将为生活平添更多情趣。
懂得如何煮出好吃的饭后,中国人又进一步发展出用米粒烹制各色食物的绝技,口味各异的饭团、粽子,便是明证。
自古以来,乡村农民或出远门的人身边常带几枚饭团,直到今天,街头热气腾腾的饭团摊贩,依然吸引着过往行人驻足。
甜味、咸味、红豆、虾米……简朴的饭团,经过巧手慧心的处理,变得格外诱人。
而至于粽子,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更是名目繁多,且不提其中滋味,仅以形状区分,就有角粽、锥粽、枕头粽、秤锤粽、四方粽、筒粽等。
相对于北方的传统小枣粽,广东的裹蒸粽堪称“巨物”,足有三斤重,它内容也颇为丰富,“一层米,一层绿豆仁,上置一圈五花肉,中间又放烧肉,外加咸蛋黄,以及香菇、虾米、栗子……足够撑饱一家人的肚皮。
”中国人对米的性格摸得精熟通透。
菜点中的米粒往往超越了作为配食的地位,跃升为餐宴上的主角。
纯以米为主的,有筒仔米糕、南瓜糯米饭、米布丁、米色拉、八宝饭、蛋炒饭等餐点。
据说,蛋炒饭最能考验厨师的功力,讲究米粒颗颗分明,口感松爽耐嚼。
“金包银”是有名的炒饭,蛋液均匀地裹在银白色的米粒上,形成悦目的黄金色泽。
炎炎夏日,满塘青翠,做一道芳香扑鼻的荷叶包饭,定能赢得满座宾客的啧啧称赞。
而倘若把米藏在菜品内部,那就更精彩了,八宝鸭、糯米肠、江米莲藕、桂花金子糕、青椒镶米、菊花糯米烧麦……每一种都使米粒充分吸取菜肴的精华,令人食之难忘。
米的现代饮食文化

专论与研%D01:10.3969/j.issn.l006-8082.2020.06.002中圏那米2020,26(6):12-15米的现代饮食文化田月皎陆妍洁曹书霞宋元园(上海浦东百欧欢有机生态农业产业研究院,上海201202;第一作者:*********************.cn)摘要:以米食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转变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稻米饮食文化的类型,并阐述了不同类型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要点,同时对未来米食文化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稻米;米食;文化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082(2020)06-0012-05大米是世界两大口粮之一,是60%以上世界人口的主食。
不仅是亚洲,在中东、欧洲、非洲、南北美洲、澳大利亚等多地均有水稻的种植以及食用。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15-2019年,全球大米产量逐年保持增长趋势,从4.76亿t增长到4.97亿t,达到历史新高;其中,全球大米生产区域高度集中,世界大米产量超过1000万t的国家只有8个,分别为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越南、泰国、缅甸、菲律宾,全部位于亚洲,合计占比在81%以上。
产量超过1亿t的只有中国和印度,分别为1.47亿t和1.11亿t,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30.0%和22.6%,两个国家合计占比为52.6%[1]O近5年来,世界大米生产的区域分布相对稳定,八大主产国的产量变化均不大。
2015-2019年,全球大米消费量保持持续增长,从4.69亿t到4.94亿t;全球大米消费量相对集中,按照近5年的平均值,均集中在八大主产国;全球库存量从1.42亿t逐年增长到1.77亿t,为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大米库存量占全球的近70%o充分挖掘发展米食文化、发展稻米的特色加工品成为消化大米库存的重要手段而被人们越来越重视。
同时,通过稻米饮食文化的研究,也让人们可以重新认识稻米与我们的生活、生产、生态的关系。
米饭中医药文化

你 天 天 可以做 的美味养生
教科学院 刘佳林
LOGO
大米为五谷之一,可分为籼(xian) 大米为五谷之一,可分为籼(xian)米、粳(jing) (nuo)米三类 籼米的米粒细长, 灰白色, 米三类。 米 、 糯 (nuo) 米三类 。 籼米的米粒细长 , 灰白色 , 半 透明,米质疏松。粘性小,胀性大,出饭率高。 透明 ,米质疏松。粘性小,胀性大,出饭率高。 粳 米粒形短圆,色泽白,透明或半透明,质地硬, 米粒形短圆 , 色泽白 , 透明或半透明, 质地硬, 较 籼米黏,胀性小,出饭率低。 籼米黏,胀性小,出饭率低。 粳米的著名品种有天 津小站米、 京西米、 上海白粳米等。 糯米又称江 津小站米 、 京西米 、 上海白粳米等 。 硬度低,吃水量、胀性和出饭率也最低, 米 , 硬度低 , 吃水量 、 胀性和出饭率也最低,但黏 性最大。糯米色泽乳白,生米不透明, 性最大。糯米色泽乳白,生米不透明,熟后光泽透 明。
生姜苏叶粥:生姜是对付发烧、打喷嚏、咳痰等 症状的最好“武器”,也是中医常用的药材,有 祛痰、祛寒、补气、除痘、平喘的作用;苏叶也 有发散风寒的作用,在一般药店就可买到。具体 做法是:苏叶10克、生姜3片,将白粥熬好后放 入,再开锅就可食用了。
LOGO
生姜大枣粥:效果与生姜苏叶粥相似。做法是: 将米放入锅中,简单干炒一下,再放入水,用勺 子将米搅拌均匀后,放入大枣和生姜片,文火慢 煮,直到粥煮熟,放入少许盐。需要提醒的是, 这两种粥温热效果很强,幼儿、眼睛严重充血和 患痔疮的人不宜食用
LOGO
籼 米
粳米
糯米
LOGO
大米约含百分之七十淀粉, 大米约含百分之七十淀粉,含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以及可溶 性糖。籼米、粳米中含支链淀粉较多,易溶于水, 性糖。籼米、粳米中含支链淀粉较多,易溶于水,可被淀 粉酶完全水解,转化为麦芽糖;而糯米含支链淀粉较少, 粉酶完全水解,转化为麦芽糖;而糯米含支链淀粉较少, 因此只有百分之五十四能够被淀粉酶水解, 因此只有百分之五十四能够被淀粉酶水解,所以不容易被 人体消化吸收。 稻米中的蛋白质生物价与大豆相当, 人体消化吸收。 稻米中的蛋白质生物价与大豆相当,赖 氨酸、苏氨酸等在稻米中含量丰富, 氨酸、苏氨酸等在稻米中含量丰富,且各种氨基酸的比值 接近人体的需要。稻米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和无机盐, B1和无机盐 接近人体的需要。稻米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和无机盐, 如钙、 铁等,其中粳米比糯米磷含量高,钙含量低。 如钙、磷、铁等,其中粳米比糯米磷含量高,钙含量低。 值得指出的是糙米由于含较高的膳食纤维、 值得指出的是糙米由于含较高的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 维生素E 不仅有预防脚气病的食疗效果, 维生素E,不仅有预防脚气病的食疗效果,对维持人体血 糖平衡也有重要作用。 糖平衡也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营养专家发现糙米能抑制肝 癌和结肠癌的生长,并能阻止皮肤癌的转移, 癌和结肠癌的生长,并能阻止皮肤癌的转移,因此多食糙 米有利健康。 米有利健康。
米和面的主要成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米和面的主要成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详细介绍米和面的主要成分,包括它们的来源、营养成分以及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米和面作为两种重要的主食,在人类饮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它们的成分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对健康的影响,为人们提供科学合理的饮食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首先会介绍米的主要成分,包括稻谷简介、大米的营养成分以及米在加工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接着,我们将探讨面的主要成分,包括面粉简介、面的营养成分以及在制作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然后,我们将讨论米和面在人类饮食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中国饮食文化中对它们的重视程度以及全球范围内它们所扮演的角色。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内容并强调其重要价值,并提出未来关于米和面研究方向的建议或预测发展趋势等等。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关于米和面主要成分的详细了解。
通过介绍它们的来源、营养成分以及加工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希望能增进对米和面在人类饮食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同时,通过给出健康饮食建议中对米和面推荐摄入量等级,帮助读者在日常饮食中更好地选择和搭配这两种主食。
此外,本文还将提供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或预测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探索提供参考。
2. 米的主要成分2.1 稻谷简介稻谷是米的原料,它是水稻植物的果实。
水稻植物属于禾本科,主要由稻壳和籽粒组成。
稻壳是保护稻谷的外层,较为坚硬;而籽粒则是我们平常所见到的米。
2.2 大米的营养成分大米是经过去壳和研磨加工后得到的米粒。
它是许多人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因为它富含丰富的营养成分。
大米中最主要的营养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
- 碳水化合物:大米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它们是身体获取能量的重要来源。
- 蛋白质:虽然与肉类相比,大米中的蛋白质含量较低,但它仍然提供了人体所需的氨基酸。
- 脂肪:大米中几乎没有脂肪,这使得它成为一个低脂肪的食物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黏性小 , 适宜制作米粉 。 米粉是很 多我 国南方 居民的 早餐选择 。 除 了米粉之外 , 长江流域的米 发糕 、 米酒 、 米
作汤 圆 , 即呼食元宵 , 圆元语 同, 又有完 了意。” 这 直接
表 达了人们在食 汤圆时寄寓了圆满之 意。
到 了农 历五月 初五便 是端 午节 。“ 五月 家家过端 阳, 盐蛋粽子 与雄 黄 。” 《 本草纲 目》 里记 载 : “ 古 人以菰 叶裹黍米 煮成 ……今 俗 , 五月五 日以为节物 , 或 言为祭
地理气候特征使 我国稻 作分布形成 了“ 南籼北粳 ”
的特点 。籼稻 主要分 布于华 南热带和淮河以南的亚热
带低地 , 粳稻则 主要分 布于华 东太湖流域 、 华北 、 西北 、 东北等温 度较低 的地区 以及南部热带 、 亚热带 的高地 。 粳米为短 圆粒型 , 黏性较强 , 胀 性小 ; 籼 米通 常中长粒 型, 黏性 小 , 胀性大 。 我 国北方人 民常以粳米 煮粥 , 其 中
受到生产力水平 的限制 ,人类最初只能将稻 谷加 工成粒状的糙米或大米 , 将其加热熟化成米饭食用 。 随 着加工器具 的改进 ,人类发 明出将 稻米加 工成 粉状大 米粉 的器具并产生 了磨粉工艺 。中国人很 早就开始利 用水作为动力来推动磨粉设 备 ,在公元前 已有杵 和臼 组成 的磨粉设备 , 有 了碾子 和石磨 盘等 。磨粉_ T艺的 发现有力推进 了米食 品种 的多样化 发展 ,中国流传 已 久 的传统米 制品米发糕 、 米粉 、 米 豆腐 、 年 糕等均是 采 用大米制浆重组织化后制作 而成的食 品。
( 华 中农业大学食 品科技学院 , 武汉 4 3 0 0 7 0 ; z 华 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 院, 武汉 4 3 0 0 7 0 ; 通讯作者 ) 摘 要: 米食文化是中 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米食 文化具有悠久 的历史 , 表现出地域性 、 层次性 、 时
节性 、 多样性 等特点 , 社会 发展 和科技进步促进 了米食文化 的发展 。传承和发扬米食文化 , 对促进 中国文化 、 科 技和 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8 0 8 2 . 2 0 1 5 . 0 1 . 0 0 2
中 国稻 米 2 0 1 5 , 2 1 ( 1 ) : 6 — 1 1
中国米食 文化概述
高洁 文雅 熊善 柏 赵 思 明 杨 特 武 陈世 龙
以豆粥最 为常见 , 人 们常在粳米 粥 中加入 红豆 、 板栗 、
花生 、 莲 子等辅 料 , 使米粥 口味和营养更加丰 富。籼米
大大提高 了生产效率 。 到 了北魏 时期 , 犁耕 出现在我 国
的北方 。唐代时 , 我 国南方改 直辕犁为 曲辕犁 , 同时水 稻育秧移 栽在南方也有 了比较普遍 的发展 ,提高 了稻
岩遗址 出土 了 4粒 1 2 0 0 0年前的古栽 培稻谷粒[ 5 1 , 说 明
2 中国米食文化 的特点
2 . 1 米食 文化 的地域性
了我国栽培稻历史悠久 。将野 生稻 培育成栽 培稻在人
类进化史上具有里程碑式 的意义 ,使得人类 有 了固定 的粮食来源 , 可 以不再迁徙 寻找食 物 , 为人类 定居提供 了可能 。 食物的保 障促进 了人类经济社会 的快速发展 。 人类 农 耕技 术在 年 复一 年 的栽 培 中得 到不 断 发 展。 夏商周时期 , 青铜制的耒耜 、 人力耦耕开始 出现 , 大 幅度提高 了农业生产力 。 春秋 战国时期 , 由于铁器取代 青 铜器成 为常用材料 , 出现 了铁犁 、 铁铲 、 铁锄 等手工 操 作农具 , 并且牛耕 也在此 时出现 , 与人力耦耕相 比,
6112015211表1不同时节的稻米食俗时间节日名称米食名称活动传说寓意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年糕祭祖吃年糕纪念伍子胥年年高幸福安康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汤圆看灯展吃元宵楚昭王喜之合家团圆幸福美满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粽子赛龙舟挂蒿草吃粽子纪念屈原缅怀刚正气节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糕登高赏菊饮酒恒景除瘟疫孝敬老人长寿健康阳历十二月二十一冬至节赤豆粥祭祖喝赤豆粥驱鬼逐疫养生保健嫉恶扬善农历十二月初八送灶节腊八粥祭祖喝腊八粥纪念释迦牟尼养生保健返璞归真因黏性小适宜制作米粉
溯 到一万年 以前 。米食文化 随着人类开始栽 培稻谷 而产生 , 伴随着水稻栽培加工科技 的进步而发展 。 米食
文化包括与大米食 品相关 的历史渊源 、 医食养 生 、 科 学
技术 、 烹饪技艺 、 食俗 民风 、 审美风 尚等内容 , 是中国饮
食 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 在长久 的历史发展 中, 中国 米食文化逐渐形成 了地域性 、 层次性 、 季节性 和多样 性
茶, 西南的米豆腐 , 东南各 色米 粥等都具有 明显 的地方
作效率和产量 。 宋元时期 , 人们发现 “ 地久耕则耗” 。 《 陈 鼻农书》 中记载 : “ 凡种 三五年 , 其力 已乏 ……若能 时加 新 沃之土壤 , 以粪治之 , 则益精熟肥 美 。” 因而宋元 时 期, 农 民重视施 肥 , 使 土地能够长 久肥沃 , 粮 食连年 丰
收同 。
等特点 。
l 中国米食文化 的发展历史
文化是承载在物质基础上 的精神 内容 ,中国米食
文化 的历史是随着 中国稻作 的发展 而发展 的。在人 类
历史上 , 稻作经历 了野生稻和栽培稻两个时期 。 我国考
古学 者在长 江中下游 流域 、 黄淮 流域 、 珠江 流域 、 云南 地 区都发现 了早期遗存的栽培稻。 其中, 湖南道县玉蟾
关键词 : 稻米 ; 饮食文化
中 图分 类 号 : S 5 1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8 0 8 2 ( 2 0 1 5 ) O 1 — 0 0 0 6 — 0 6
稻米是人类重要 的粮食作物 和主食 之一 。我国是
世 界上栽培稻 发源地【 , 我 国栽 培稻 的历史可 以追
・
收稿 日期: 2 0 1 4 — 1 0 — 1 8
基 金 项 目 :湖 北 省 攻 关 项 目 “ 大 别 山优 质 稻 ” ( 4 0 0 6 —
3 6 8 1 4 0 0 4 )
6 ・
高洁等 : 中国米 食文化 概述
中 固弗 米 2 0 1 5 , 2 1 ( 1 ) : 6 -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