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语言和行动——维特根斯坦与近代西方哲学的困境

合集下载

试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理论转向

试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理论转向

试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理论转向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意义观在整个语言哲学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对语言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一生最主要的两本著作分别为《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这两本书代表了维特根斯坦在语言哲学研究上的大转向,国内外普遍把《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作为他哲学研究的前期,主要观点是“逻辑图像论”,他的前期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分析哲学的发展;而把《哲学研究》(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作为他理论研究的后期,主要思想是“语言游戏说”,他的后期思想开创了日常语言哲学的新时代。

一、维特根斯坦前期语言哲学理论:逻辑图像论(一)逻辑图像论的基本含义早期的维特根斯坦深受弗雷格和罗素的现代数学逻辑的影响,正如他在《逻辑哲学论》的序中提到:“对我思想的激励大多得之于弗雷格的伟著和我朋友罗素先生的著作”。

他认为哲学不是一种学说和理论,而是一种;哲学的目的在于对的逻辑澄清,即对这些不加以澄清就容易模糊的思想给出明确的界限。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立足于意义确定性的寻求,他认为人们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哲学问题,是由于误解了我们语言的1/ 7逻辑而产生的。

因此,他试图澄清语言的逻辑来指明形而上学对语言的误用。

跟以往以构造自己的哲学体系为目的的哲学家不同,维特根斯坦的目的是消解哲学问题,这种全新的哲学形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逻辑哲学论》中,逻辑分析不仅是维特根斯坦用以整理语言和世界的手段,而是他整个哲学思想的灵魂。

在这本书中维特根斯坦集中研究了语言如何表现实在,一种科学语言的构成,以及语言和世界的“界限”等问题,在这些研究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他的“图像论”。

“图像论”贯穿《逻辑哲学论》一书中,它集中代表了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的基本思想。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不是词汇的简单叠加,命题的本质在于语词间的逻辑关联,语词通过命题建立起逻辑上的联系,语言表征意义的功能才能实现。

浅析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

浅析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

浅析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哲学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对研究语言、思维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哲学思想在逻辑学、语言学、认知科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进行浅析。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主要围绕语言和现实展开,他认为语言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维特根斯坦强调语言的使用是其意义的关键,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来源于它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

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活动,并在各种不同的社交场景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维特根斯坦关注语言的限制和可表达性。

他认为语言只能表达符合逻辑规则的事物,对于那些超出语言能力的领域,语言是无法捕捉和描述的。

维特根斯坦提出了“沉默说教”的概念,即当语言无法表达事物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保持沉默。

他认为沉默并不是一种无能,而是一种对语言的尊重。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还涉及到逻辑学和认知科学。

他提出了“逻辑分析”的观点,认为逻辑是语言的基础,并用逻辑语言来描述和分析事物。

维特根斯坦还对心理学和认知过程进行了研究,他强调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密切联系,并认为思维是一种内在的语言活动。

维特根斯坦还对伦理学和宗教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

他认为伦理学是关于言行的问题,并提出了“言行一致”的原则。

他还对宗教问题提出了怀疑和反思,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个人的体验,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上。

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来源于其在社会实践中的使用,强调语言游戏的重要性。

他对语言的限制和可表达性进行了探讨,主张在语言无法表达的领域保持沉默。

他反对哲学作为概念分析的方式,强调将注意力转向实际问题。

他还涉及逻辑学、认知科学、伦理学和宗教问题。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 笔记

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 笔记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笔记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逻辑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关于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一些笔记:1. 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s):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的语言是一种工具,用于在特定情境中进行交流。

他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即人们在特定语境中使用词语和句子的方式。

不同的语言游戏有不同的规则和目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一种游戏的规则应用于另一种游戏。

2. 意义和用法(Meaning and Use):维特根斯坦主张,一个词的意义是由它在语言中的用法决定的。

他认为,词的意义不是由它所指的事物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在使用这个词时遵循的规则决定的。

这一观点与弗雷格(Gottlob Frege)等人的语义学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3. 逻辑原子论(Logistic Atomism):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基本的逻辑元素构成的,这些元素通过逻辑运算相互关联。

然而,他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逻辑本身不能为我们提供关于世界的任何信息。

他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的概念来描述事物的相似性,即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不是基于共同的、固定的本质,而是基于一系列相似的特征和功能。

4. 私人语言论证(Private Language Argument):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私人语言论证”,旨在证明不存在私人语言。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试图用私人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思考,那么这种语言必须是公共的,因为它必须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

然而,一旦语言成为公共的,它就失去了其作为私人表达工具的目的。

5. 哲学的治疗任务(Philosophy's Healing T ask):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消除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误解。

他批评了传统哲学家试图通过构建复杂的理论体系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往往只会使问题更加复杂。

浅析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

浅析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

浅析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和语言哲学的先驱。

他的思想对20世纪以及当今世界的哲学、认知科学、语言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哲学思想虽然极富争议,但无疑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自我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他的生平、哲学思想的发展以及其对哲学的影响三个方面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进行浅析。

一、生平维特根斯坦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成长在一个富有的家庭。

他在维也纳大学学习了数学和工程学,后来转向哲学,成为弗雷格的学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奥地利军官参加了战争,这段经历对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结束后,他回到维也纳大学继续学习,并开始了他的哲学研究。

在他的一生中,他曾多次放弃哲学研究,寻找其他事业,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哲学。

他的著作《逻辑哲学论》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他的思想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多次转变,但一贯的主题是语言的本质和哲学的方法。

他于1951年在剑桥去世,留下了一系列关于语言和现实关系的深刻思考。

二、哲学思想的发展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早期和晚期。

早期的维特根斯坦受到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他认为哲学应当是科学的延伸,应当像其他科学一样,仅仅关注语言的实际使用,而不是对抽象概念和形式逻辑的思考。

他在《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理论,认为语言是由各种有着不同规则的“游戏”组成的。

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语言,就像在不同的游戏中使用不同的规则一样。

这个观点对后来逻辑实证主义和语言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晚期的维特根斯坦则对他早期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

他认为语言不是一个相对客观的事物,而是受到情境和使用者的主观影响的。

他反对形而上学和抽象思维,主张哲学应当关注日常语言的使用。

他强调语言的限制和不完备性,认为语言无法准确地描绘现实,但却是我们思考和交流的唯一手段。

哲学就是对语言的误用——试论中期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消解(一)

哲学就是对语言的误用——试论中期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消解(一)

哲学就是对语言的误用——试论中期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消解(一)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在公认的维特根斯坦思想发展前后两个时期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一个与前后期都有所不同的中期阶段。

而他在这个时期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对哲学性质的重新认识,即对通常所认为的哲学性质的彻底否认。

根据中期维特根斯坦的看法,哲学完全是我们误用语言的结果,因而哲学研究的真正目的,就应当是消除对语言的误用,由此就消除了哲学本身。

【关键词】语法/语言的使用/哲学的方法【正文】我们知道,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的转变发生在1929年秋天至1936年,也就是他从奥地利南部小镇重返剑桥后直到开始撰写被看作他后期代表作的《哲学研究》。

由于这段时间比较长,所以人们通常把它称做“转折时期”。

维特根斯坦在这段时间逐渐思考和形成他以后的主要思想,写下了大量的笔记,并向学生们阐述了他的主要观点。

他在这段时间写下的笔记在他嗣后被整理出版,他的讲座笔记也被他的学生们整理出版。

这些著作主要包括《哲学语法》(1974)、《哲学评论》(1975)、《兰色和棕色笔记本》(1958)以及三本讲座笔记《维特根斯坦1930—1933年讲座笔记》(1959)、《维特根斯坦1930—1932年剑桥讲座笔记》(1980)、《维特根斯坦1932—1935年剑桥讲座笔记》(1979)等等。

此外还有十卷手稿和近800页的大打印稿(BigTypescript),其中许多内容已经被收入上面提到的几本书中。

在这些著作中,维特根斯坦明显地开始放弃《逻辑哲学论》中的一些基本观点,改变了他对逻辑、思想、命题、世界、事实等主要问题的看法。

由于这段时间属于维特根斯坦思想从《逻辑哲学论》到《哲学研究》的过渡阶段,因而大多数研究者并没有对此给予专门的注意,只是把它看作维特根斯坦放弃前期思想的准备阶段:认为他在这段时间里所做的大量笔记以及讲座或者是他后期思想的一部分,是为写作《哲学研究》所做的准备工作;或者是他后期思想的雏形,因而多少还有些不成熟的看法。

关于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语言观启示论文精选

关于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语言观启示论文精选

关于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语言观的启示论文摘要: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发展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后期思想可以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言观表现为意义指称论和语言界限;在后期,其哲学中的语言观表现为家族相似性、规则悖论和私人语言,在这期间他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说,认为语言重在参与,只有在语言中才能分析出具体语言的意义,给当代语言和哲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启示,研究视角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论文关键词:后期;哲学;语言观;启示一、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综述上世纪的头20年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前期阶段,其思想主要来源于弗雷格和罗素,强调以逻辑构造世界,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澄清命题的意义。

对逻辑实证主义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前期的代表作为《逻辑哲学论》(1921)。

30年代之后他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他部分地受到摩尔、莱姆塞以及19世纪的德国语言学家毛特纳等人的影响,注重正确使用日常语言,强调语言的不同用法和语言的约定性质,代表作为《哲学研究》(1953)。

后期研究的实质是对语言和事实的区分,尤其是对日常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用法的研究,注重语词的意义和应用。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言观前后期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前期研理想语言,认为语言是现实的逻辑图画,这些观点都严重脱离了生活形式;他在后期转向了研究日常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重在使用之中,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的背景之下研究语言的使用,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家族相似性。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家族相似性、规则“悖论”和私人语言,他的这些语言观给现代哲学研究和语言研究带来了很大启发。

二、家族相似性的启示维特根斯坦用家族相似性来界定语言游戏间的关系,把语言游戏的关系比作家庭成员的关系,描述了语言之间的相似性,但否认语言本质说。

关于维特根斯坦批判语言具有本质这一点,国内外很多研究维特根斯坦的学者观点不一,但是家族相似性促成了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的产生,给语言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这一点儿无人能否定。

维特根斯坦与语言哲学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

维特根斯坦与语言哲学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

维特根斯坦与语言哲学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初期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语言哲学以及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维特根斯坦为中心,探讨他对语言的看法以及对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贡献。

1. 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观点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表达工具,他关注语言的使用而非其内在结构。

维特根斯坦在他的著作《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的概念,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参与者之间的规则和规范来建立的。

他指出语言的意义不是静态的,而是与社会活动和上下文有关的。

2. 维特根斯坦对意义的理解维特根斯坦对意义的理解与传统语言哲学有所不同。

他主张意义不是由单词或者句子本身所决定的,而是由其在语言游戏中的使用所产生的效果所决定的。

他提出的“私语言”(private language)论述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他认为个体心理活动中的意义只是为了个体自己所理解,从而对外界是不可理解的。

3. 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对于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挑战了传统的语言哲学观念,强调语言的实际使用和上下文的作用。

在维特根斯坦之后,许多学者对语言与意义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4. 语用学和语言哲学的结合近现代语言哲学中的一项重要发展是语用学与语言哲学的结合。

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及其在交际中的效果,强调语言的行为方面。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为语用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5. 社会语言学的兴起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对于社会语言学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语言学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研究语言使用者的社会身份、地位以及社会交际中的语言变化。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概念为社会语言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维特根斯坦对语言哲学以及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产生了重要影响。

(完整word版)维特根斯坦与语言哲学

(完整word版)维特根斯坦与语言哲学
语言游戏论这个概念,按照维特根斯坦的理解,就是语言与行为的一种结合。他说:“我也将由语言和行动(指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那些活动)所组成的整体叫做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1962b)。语言游戏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观的基础,它集中概括了后期维特根斯坦对语言功能、意义等问题的重新理解和解释。语言游戏否定批判了其前期的本质、逻辑、指称等观点,也由此引发了其后期家族相似、规则、使用、生活形式等重要思想。
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的一种体现。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家们关注的问题。当然维特根斯坦也不例外,只不过他对世界的看法,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物的总和。那发生的东西,即事实,就是原子事实的存在”。语言则是世界的对应物,与世界相对应,语言是由命题组成的,是所有命题的总和;而命题又可分解为基本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数;而基本命题则是由简单的语词组成的(维特根斯坦,1962a)。这样,维特根斯坦就建立起了语词——对象,基本命题——基本事实,命题——事实,语言——世界的一一对应的同型同构关系。由此,维特根斯坦认为,事态能够为语言所摹状,世界可以为语言所摹画,因为语言与世界共有实在的逻辑形式,命题的本质在于它是实在的图画(王大为,2000)。正是在逻辑的空间,对象成之为对象,事实成之为事实,世界成之为世界。这就是说,逻辑是一种界限,一切可说的东西都是可以用逻辑命题加以描述的,因而属于逻辑研究的范围;而一切不可说的则不属于逻辑研究的范围,因为他们根本不存在与逻辑空间之中(言逻辑。语言是非常善于伪装自己的,因此,我们根本无法根据这种伪装过的外在形式去推知思想形式。哲学问题的大多数命题都没有表达任何事实,它们虽不是虚假的,但却是无意义的。哲学家们的大多数问题和命题都是由于不了解我们语言的逻辑而产生的,所以,传统形而上学的问题都是一些伪命题,是无意义的假命题。由于对日常语言的误用最终导致了哲学问题的产生,并导致哲学本身存在的“合法性”,如果我们从语法的角度去分析这些问题,借助于逻辑手段,一切问题都将不成问题,只要澄清语言,哲学问题的法非法性就会消解(曹润宇,2011)。早期的维特根斯坦充满了对日常语言的不信任感,他力图建立一种严格精确的人工语言以防止日常语言出错,他认为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是模糊的(曹润宇,2011;王大为,2000;维特根斯坦,1962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语言和行动--维特根斯坦与近代西方哲学的困境一西方哲学(主要是认识论)的宗旨是要证明或说明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

这就是"确定性的寻求",但从十七世纪新科学诞生之日起,它就已遭到怀疑论的反驳。

休谟曾论证指出:感觉中没有任何东西使我们能得到因果关系或自我同一性的知识,康德对此有深刻印象。

由于他不赞同休谟的怀疑论,他便放弃经验来自感觉的假设,而论证道:某些概念(范畴)给经验提供必要的形式框架。

正是由于某些概念的必要性使他能避免休谟的怀疑论。

没有这些把感官得来的杂多加以统一组织的概念,经验便根本不会发生。

康德用这个先验论证表明我们能够有外在世界的、自我同一性的和因果关系的知识。

于是通过把概念和感觉结合起来,康德得以解决知识如何可能的认识论问题。

康德虽然试图解决主体和对象的关系问题,但主观经验和客观知识之间仍然没有真正联结起来。

当代哲学家仍然以先验论证方式讨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指出知识和实在必然以语言为基础。

但人们对语言的理解仍然被主体性的阴影所笼罩,尽管维特根斯坦指出意义与理解和心理状态与过程之间存在着严格的范畴区别。

人文主义学者伽达默尔、利科尔、哈贝马斯、巴韦斯(Barwise)、培利和Winograd等都明显地研究意义与理解,而非研究心理状态与过程。

但另一方面认知科学主流大多数专家却从事于心理状态和过程的研究。

维特根斯坦主张目的性行动在科学知识之先,这个观点是对西方自亚里士多德到康德的主流哲学的挑战,实现这一挑战是把主张科学知识先于行动的传统认识论的优先次序倒转过来。

如果说康德是最后一位"意识哲学"或"主体性哲学"的大师,那么维特根斯坦便是最先倡导行动哲学的伟大哲学家。

但维特根斯坦和康德也有共同点。

他们各自使用先验论证达到自己的目的。

康德证明经验(或科学知识)如何可能;维特根斯坦则要表明生活实践和语言交流如何可能。

康德所反对的是贝克莱的唯心论和休谟的怀疑论;维特根斯坦则反对否认或怀疑外在世界实在性和科学知识正确性的形而上学和意识哲学。

二维特根斯坦在《论确定性》(以下简称OC)中反复谈论由摩尔(英国新实在论者)论文中引用的若干陈述和他自己的一些语句:有关知识、信念、怀疑和确定性的全部讨论都围绕着这些语句。

维特根斯坦关于摩尔命题所谈的话自相矛盾。

一方面他说"我知道"这表达式被摩尔误用了(OC6),他说的"我知道那是一只手......"是没有意义的。

另一方面又认为"摩尔说我知道那是一棵棵是讲得通的"(OC387)。

"摩尔完全有权利说他知道这个那个"(OC520),在摩尔提及的情况中使用"我知道"也是正确的(OC622)。

为什么维特根斯坦这样明显地自相矛盾呢?我认为维特根斯坦区别关于"知道"或"我知道"的三种不同用法:哲学的、对话的和由习惯与行动表现出来的知识。

对于摩尔"我知道"的哲学用法他要回答:"你什么也不知道",因为他反对任何这种形而上学地强调的用法(OC482)。

更因为摩尔旨在反驳怀疑论的那些语句并没有提出任何根据。

有的语句十分明显地不可能提出根据(例如,你怎么证明"这是一只手"呢?),摩尔断言他知道不过是"他相信他知道"(OC137)。

维特根斯坦偏好对话用法,"我知道这事情,我对别人说。

这里就有理由,但我的信念却没有理由。

"(OC175)所以他宁愿把这个表达式保留给正常的语言交流场合使用(OC260),这里"我知道"的意思常常是:我的陈述有合适的根据。

这是"知道"和"相信"的区别。

维特根斯坦批评摩尔,因为他并无根据就说"我知道这个那个"。

但摩尔命题的特点在于不可能提出比这些命题更加确实的证据。

"摩尔的错误在于用'我的确知道那件事'来反驳这个断言'你不能知道那个'"(OC521)。

但人家却不必相信他。

另一类型的知识在生活中更重要。

"我知道=我确定地熟知这件事"(OC272)。

当我们开始相信任何事情时,我们相信的不是一个单独的命题,而是整个命题系统。

"......并非我能够描述这些确信的系统。

然而我的确信的确形成一个系统,一个结构。

"(OC102)"这样我觉得我向来已经知道好些事情,然而这样说,这样讲出这个真理是没有什么意思的。

"(OC466)"为什么我如此确信这是我的手呢?难道整个语言游戏不是以这种确定性为基础吗?......就是由于这个事实:如果你并不确定地辨认出对象,你就不是做这个游戏,或者把它做错了。

"(OC466)一切语言游戏都是以语词"和对象"再次被辨认出来为基础(OC455)。

这是我的生活实践所必须依赖的知识,任何人都有很多这种无需陈述的、表现于平日行动习惯中的知识。

"我的生活就在于我乐意承认许多事情"(OC344)。

维特根斯坦举例说,"有个疯医生指着一张椅子说他'是否知道那是什么?'他说这话可能地不是要检验我的眼睛,而是检验我辨认事物、晓得它们的名字和功用的能力。

这是涉及一种完全熟悉住处周围情况的知识(knowone'sway about)"(OC355)。

这种并不表述为命题的、表现为行动的确定性和不可怀疑性的知识乃是维特根斯坦最富有创见的看法,人们一般认为这些不过是日常生活的信念,并非知识,甚至也不是学到的常识。

现在我把维特根斯坦关于信念和知识的复杂看法分析为下列几点:(1)知识(包括科学和常识)和信念严格地说有区别,知识有客观的确定性(不可能错),信念的确定性是主观的。

(2)"知识"要求有根据或者证明,但有根据的知识并非无条件地是真的。

(3)日常生活经过反复实践的信念无需证明或不能够证明(因为没有比它本身更确实的证据),可以叫做知识,而且习惯上都使用"知道"这个词。

所以,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信念不是知识,但也是知识。

这里有两个不同的知识概念,我把后者唤做"前理性的知识",它指称个人从小儿起在生活中听到看到许多事情,通过自己实践不加反思地获得的许多知识。

这种知识可以有"令人信服的根据"而得到客观确定性(OC269、278)。

前一个概念是理性知识,它指称人们在学校和其它社会机构学到的以及同别人交谈所得到的一切知识,包括真的和假的知识,但都是通过个人理性反思获得的。

这个知识概念同传统的知识概念--"得到辩护的真信念"--有别。

因为知识不等于真理现今已被普遍承认了。

《论确定性》以这两个知识概念解决了西方哲学的危机。

因为西方认识论包括理智主义和经验主义寻求确定性(意指确定的真理性)、反驳怀疑论的种种努力到本世纪中期已陷于失败,幸而维特根斯坦指出另一种确定性:他以通过共同体的语言和行动而非通过个人的理知直觉或感觉经验所获得的大量不可置疑的知识驳倒了怀疑论,恢复自然的实在论和科学及常识的地位。

三自笛卡尔以来的西方古典哲学的真正危机在于反对怀疑论、寻求知识确定性的基础主义到了20世纪中叶,无论理智主义还是经验主义的模式,都已彻底地失败了。

危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体性或意识哲学已被抛弃;(2 )实体或事物是否存在要由人类意识是否具有客观性、确定性推论出来,而不是相反;(3)不再相信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和真理性;(4)科学和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别依靠其独特的科学方法,但逻辑已证明一切增加经验内容的推理都是不正确的,而休谟的怀疑论是不可反驳的;(5)库恩在科学理论评价中引入心理学的和社会学的因素,导致方法论的多元主义和认识论的相对主义;(6)汉森提出的感觉经验受理论的污染,没有中立的观察,更加强了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7)费耶阿本德否认有任何离开研究实践、并且从外面施加于决策过程的合理性标准,更表明所谓的科学方法是不存在的;(8)既然知识以认知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地域、民族等为转移,知识就和意识形态毫无区别了。

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的哲学至此似乎困难重重,陷于一片混乱。

在这个局面尚未完全出现的时候,维特根斯坦在其最后、最系统的和最有创见的著作《论确定性》中,从他的"语言游戏"的逻辑观点出发,就已经指出这个危机的出路,亦即指出了自然实在论和常识哲学的合理性、可靠性。

维特根斯坦的纲领如下:1、语言和语言游戏的基础与本质在早期的《逻辑哲学论》时期,他强调逻辑的重要性,认为语言和世界有共同的逻辑形式:"逻辑必须照管自己"(TS473)。

30年代初期,他不再相信在解决语言如何能够表象世界的问题上逻辑是最重要的因素。

他在《哲学语法》中说:"语言必须管自己的事。

"到了《论确定性》,他就说,"确立一种实践不单要有规则,还需要榜样。

我们的规则有漏洞,实践得要管自己的事。

"(OC135)实践的核心是行动,维特根斯坦起初在他的语言游戏的概念中看到语言和行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哲学研究》,以下简称PI,第23页)这仍然是他谈这一个道理的较早方式,那是在1936年。

在他生活的最后日子,在《论确定性》中,他关于这个论点的陈述便很不同了,"实践得要管自己的事",这表示他深信语言和世界如何经由一个巨大的多方面互相关联的集合事实上交织在一起。

维特根斯坦指出:人类的共同行为"所给予我们的确定性是我们一切行动的基础。

它甚至并不表达于命题中,因为语言本身依赖它。

""我要说我们语言的特征在于它是在我们的稳定生活形式,即我们按照规则的行动方式中"。

"语言游戏的本质是一个实践方法(一种行动方式)--不是思辨,不是闲谈。

"(《原因和结果:直觉的掌握Erfassen》,R.Rhee编,Philosophia,1976年版,第420、405页)在《论确定性》中维特根斯坦谈到物理学的一些命题,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烧开,指出"可以设想我们错了吗?难道不是一个错误便会连带推倒所有判断?......无论将来发生什么,不管将来水如何表现,我们知道直到现在为止它已经这样地表现了无数次。

这个事实已经溶合于我们语言游戏的基础中了。

"(OC558)他还谈到"我们认定地球在过去已存在多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