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古代文言文常识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高中文言文是语文科目中的不可少的一部分,下面店铺整理了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供你参考。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一、常见的单音动词1.诣:到,去。
(见《桃花源记》诣太守)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见《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3.课:考核、督促、征收。
(见《后汉书》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
)4.化:教育感化。
(见《陈情表》沐浴清化)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见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按诛五人。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同游者。
——唐穃~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又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明穃~宋濂《送东阳马生序》)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见《兰亭集序》趣舍万分,成语“趋之若鹜”)8.劾:检举,揭发。
(见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遣其劾帅。
)9.白:告诉,报告。
(见《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10.短:进谗言,说坏话。
(见《战国策·赵策》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1.害:嫉妒。
(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12.闻:(见《邹忌讽齐王纳谏》闻于寡人之耳者)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见《项羽本纪第七》二世使人~章邯)②谦让,辞让。
(见《论语》当仁,不让于师)15.党:偏袒,伙同,包庇。
(见《论语》群而不党。
)16.矫:假托,假传。
初高中文言文

初高中需要背诵的文言文10篇1.初高中需要背诵的文言文陋室铭刘禹锡〔唐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初高中需要背诵的文言文爱莲说周敦颐〔宋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3.初高中需要背诵的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先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高中常考古文文学常识

高中常考古文文学常识文学常识题考查带有较强综合性,常常把古今中外作家作品、多种文体常识放在一起综合考查。
下面是高中常考古文文学常识,欢迎参考阅读!1、唐诗①“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腾王阁序》脍炙人口。
②“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王维字摩诘,一位大诗人,著名“画家和音乐家”;人们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名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
孟浩然是王维密友,名篇有《过故人庄》。
③“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高适《燕歌行》、岑(cén)参(shēn)《白雪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浙》、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是名篇。
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人民诗人白居易。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名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静夜诗》《赠汪伦》等、著《李太白集》。
杜甫,字子美,又称杜工部,是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名作有“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双称白香山,白太傅、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名作《长恨歌》《琵琶行》。
⑤“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著有《樊川文集》。
⑥“诗中三李”为李白,李商隐,李贺。
2、唐代散文①韩愈。
韩愈,字退之,自号昌黎,又称韩吏部。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著《昌黎先生集》。
②柳宗元,字子厚,又称柳河东。
写著名《永州八记》著有《柳河东集》。
3、唐人传奇(小说发展成熟期)陈鸿《长恨歌》传,李朝威《柳毅传》都是较成熟文言小说。
文言文翻译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初高中必背文言文

初高中必背文言文概述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初高中学生必须背诵文言文,旨在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详细讨论初高中必背文言文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重要性1.传承中华文化: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背诵文言文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文言文的语言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背诵文言文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句式和表达方式,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文言文背诵要求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通过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学生能够培养对古代文化的敏感性和理解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方法和技巧方法1.细读原文:首先,学生应该仔细阅读文言文原文,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用词表达。
2.理解背景知识:学生应该了解文言文所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这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要点。
3.解读关键词汇:学生应该解读文言文中的关键词汇,了解其具体意义和在句子中的作用。
4.分段理解:学生可将长文言文分段理解,逐段背诵,这样能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整体结构和意义。
5.反复背诵:背诵文言文需要反复多次进行,通过不断背诵,学生能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文言文。
技巧1.制定学习计划:学生可以制定每天背诵文言文的计划,分段分时进行,确保每天都有一定的进度。
2.背诵搭配朗读:在背诵文言文的同时,可以大声朗读文言文,这样有助于提高语音语调和记忆效果。
3.制作记忆卡片:学生可以制作记忆卡片,将文言文的重点句子或关键词汇写在卡片上,随时进行复习。
4.讨论交流:学生可以与同学或老师进行讨论交流,共同理解和解读文言文,相互学习和借鉴。
必背文言文列表1.《论语》:作于春秋时期,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内容丰富,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教育思想。
2.《史记》:作于汉代,是司马迁的代表作品,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记录了从夏朝到西汉初年的历史。
3.《资治通鉴》:作于北宋时期,是司马光的代表作品,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
高中文言文材料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材料归纳总结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学子而言,学习文言文是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环节。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积累和总结文言文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将就高中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和常见材料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文言文知识。
一、经典文言文作品1. 《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文献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于理解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有着重要作用。
2. 《庄子》:《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内容丰富多样,以寓言故事为主,深入探讨人类存在、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等问题。
3. 《史记》:《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历史纪传体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通史,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制度等各个领域。
4.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古代中国著名军事著作,以其独特的战略思想和策略原则,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
5.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内容包括民歌、宫廷歌曲等,是研究古代音乐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二、文言文材料的特点1. 正式严肃:文言文注重言辞的庄重和正式性,使用更多的礼貌用语和古代官方文书的套语。
2. 古代文化特征:文言文常常涉及古代的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材料。
3. 深奥难解:文言文的句式和用词较为复杂,加上古代用字的独特性,往往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推敲才能全面理解。
4. 形式多样:文言文涵盖了多种文体和体裁,如散文、诗歌、辞章等,学生需对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辨析和掌握。
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1. 多读多背:由于文言文的特点,多读多背能够帮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句式、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学习典型句式:文言文中的一些典型句式具有统领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掌握这些句式,改写或仿写文言文材料,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3. 善用工具书:对于学习文言文的学生来说,一本好的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言文基本概念1. 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成的书面语。
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古代的历史、哲学、文学、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2. 文言文的起源与发展:文言文起源于周朝,成熟于战国时期,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多个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3.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具有简洁、凝练、含蓄、典雅等风格特点。
它采用了大量的成语、典故和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1. 实词:实词是指有具体含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实词是文言文构成的基础。
2. 虚词:虚词是指没有具体含义,起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如“之”、“乎”、“者”、“也”等。
虚词在文言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有重要作用。
3.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很多实词可以根据句子的需要改变词性,这种现象称为词类活用。
如“走”可以活用为“跑”、“奔跑”等。
4. 句式:文言文的句式有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疑问句等。
这些句式对于理解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5. 修辞手法:文言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增强了文言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文言文阅读与鉴赏1. 预习:在学习文言文之前,要对文章的作者、背景、内容等进行了解,为阅读做好充分准备。
2. 逐字逐句阅读:阅读文言文要注重字句的理解,可以从词义、词类活用、句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注重实词和虚词: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至关重要,要重点掌握。
可以通过查阅词典、笔记等方式加深理解。
4. 分析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要分析句子成分,了解句子的主干和枝叶。
5. 理解文章大意:在阅读过程中,要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6. 鉴赏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要关注形象、情节、主题等方面的分析,体会作品的文学价值。
四、文言文翻译与写作1. 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作者的意思。
初高中文言文大全

初高中文言文大全初高中文言文是学习中文的重要环节之一。
文言文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些初高中文言文的经典作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孟子·离娄下》是一篇德治方面的文章,通过描述离娄国的德治状况,阐述了德治对国家的重要性。
文中提到:“国家有道,则可得天下;国家无道,则可以丧天下。
”这一观点表明德治是国家治理的核心,政府和官员应以德治为先,为人民谋福祉。
通过阐述这一观点,文中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关于政治伦理的价值观念。
《资治通鉴·唐僖宗宪宗睿宗文宗武宗肃宗恭宗后嗣类》是一篇具有历史记载意义的文章。
作者采用年代和君主名称的方式,按时间顺序记载了唐朝的历代帝王及其治理成就。
通过这样的叙述方式,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唐朝各个时期的政治风貌和历史进程,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选·刘知几问何生姚且欻古安世xbtttxt兹子怀星有言路矣》是一篇关于人生哲理的文章。
文中通过刘知几问何生姚的对话,探讨了人生存有的意义和追求的价值。
文中提到:“聪明者或录或狂,以古为现,以古为末,可谓亦归矣。
”这一观点表明人们可以通过研究古人的智慧和经验,来获得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通过这样的思考和讨论,读者可以反思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红楼梦》是一部宏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的命运为主线,通过描写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情感纠葛,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悲剧。
通过小说中丰富的情节和精细的刻画,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风俗和道德观念,对于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和思想的书籍,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典籍。
《论语》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智慧和人生哲理,如孔子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和“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等名言,为读者提供了优良的道德规范和人生指导。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总结文学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一种传播感情、表达思想、抒发情怀的艺术形式。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了解和熟悉文学常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我总结的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中国古代文学常识1. 五言诗:指每句诗由五个字组成的古代诗歌形式,代表作品有《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2. 七言诗:指每句诗由七个字组成的古代诗歌形式,代表作品有《长恨歌》、《关山月》等。
3. 唐诗盛世:指唐代文学辉煌的时期,有“盛唐文化”之称,代表作品有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4. 宋词:宋代盛行的一种词体,情感丰富、语言优美,代表作品有苏轼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5. 元曲:元代创作的一种戏剧形式,以《西华山》、《窦娥冤》等作品而闻名,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郑光祖等。
二、中国古代文言常识1. 典故:指从古代文献中提取出来的、具有一定含义的故事、典型人物或典型事物。
如“井底之蛙”、“曲高和寡”等。
2. 四书五经: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 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4. 文言文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对偶、排比、倒装、夹叙夹议等,可以使文言文表达更凝练、生动。
三、近现代文学常识1. 辛弃疾:宋代文学家,代表作有《青玉案·元夕》等。
以豪放的词风和激情四溢的作品而著名。
2. 纪实文学:以客观真实、真实记录为特征的文学体裁,所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代表作品有《平凡的世界》等。
3. 魏晋风度:魏晋时期士人文化的一种风尚和人生态度,重视志向追求和内心情感的表达。
4. 现代诗:反对律诗约束,追求自由表现的一种诗歌形式,代表诗人有徐志摩、胡适等。
5. 现代小说:代表作品有《围城》、《家》、《活着》等。
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塑造真实的形象和社会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高中古代文言文常识
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应该说就具备了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条件,并且也的确能通部分文句,因为古今语法差异不大,句
子的组合次序基本相同,如果真的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掌握比较牢
固,并能熟练地分析各种句子,那么文言百分之七十的常见句式也就
能触类旁通了。
但古今毕竟有异,例如,若不懂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知识,就译不通“宋何罪之有”(《公输》)、“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章》),用现代汉语语序“硬译”,则会译成:“什么罪的有?”“一支羽毛的不能举起,是不用力气。
”这使人想起日本人说中国话。
因此古汉语语法不但要学,而且要认真学。
力量
要放在古今语法歧异之处,即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所谓特殊句式。
这些特殊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特殊语序(宾语前置、定语
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一些固定格式等等。
这些知识,随中学语
文教材的学习,均能逐一接触到,这里强调几点:
1、可以借助虚词知识掌握文言句式。
如“者”、“也”常用
在判断句里;“哉”、“夫”常用来表感叹;“乎”、“与”、“邪”、“何”、“盍”、“孰”常用表疑问;“之”、“是”常用来表疑问;“之”、“是”常用来作句子倒装的标志等等。
2、要从与现代汉语的比较入手,掌握各种特殊语序句式的表
示方法,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住这些形式。
每一种形式要记一两个典型例句,以便类比判断。
3、背记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
如:
“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
“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
怎么样?”;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是完整把握文言文内蕴的必经之路
语言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
文言文。
不仅关涉着造
字之源、句式之法、为文之妙,还包容着先哲之理、阴阳之变,乃至
礼俗、宗法、地理、数术,更与古代历史密切相关。
特别是先入我们
中学教材的,又都是久传不衰的华章,其内蕴就更丰富、更深邃。
那么,要准确理解古文文意,不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是不行的。
我们在逐篇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要注意点滴积累,而且还要做必要的、
较有系统的整理,如古代吏制,刑法,科举制度,人的姓、名、号、
谦称、敬称等等,不求过繁过细地掌握,但要大体了解。
学习文言,还有一些重要环节(如诵读,就非常重要),还要学会断句,掌握翻译方法等等,诸多环节和技能训练要同时进行,才
能提高阅读水平,达到中学大纲要求,完成中学阶段文言文学习的任务。
一、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
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
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
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
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诵读可分
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
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
结合注释,根据上
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
粗读
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
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
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
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
要有意识地提高自
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是文言教育造就了白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的上空升起了一片“璀璨”的群星,他们
是鲁迅、胡适、梁实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语堂、穆旦、张爱玲等等,他们光华四射、文采灼灼、风流儒雅,他们学贯中西、
鉴古知今。
与其说他们是文学大师,不如说他们是运用白话语言的大师。
他们的作品90%以上用白话写成,他们灵动地驾驭白话,“垒筑”起白话汉语的华彩篇章。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却“顿失光彩”、“暗然失色”,再也没有涌现出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堪称“白话大师”的只有寥寥几位。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很多,譬如社会政治动荡等等,但一个最合理、最令人信服的解释,也是最根本的解释,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中小学阶段截断了系统的文言教育的“血脉”。
这使得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文坛主流文人们,在孩童时期的语言“敏感期”阶段,即13岁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深入的文言教育。
他
们在语言“敏感期”所接受“语文教育”,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的所谓“现代语文教育”,是在废除文言的背景下,基本以白话为主体的、为本位的。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的人们,在语言“敏感期”,基本是“通过白话”来学习“运用白话”,而不是“通过文
言”来学习“运用白话”。
[初高中古代文言文常识]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的上空升起了一片“璀璨”的群星,他们
是鲁迅、胡适、梁实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语堂、穆旦、张爱玲等等,他们光华四射、文采灼灼、风流儒雅,他们学贯中西、
鉴古知今。
与其说他们是文学大师,不如说他们是运用白话语言的大师。
他们的作品90%以上用白话写成,他们灵动地驾驭白话,“垒筑”起白话汉语的华彩篇章。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却“顿失光彩”、“暗然失色”,再也没有涌现出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堪称“白话大师”的只有寥寥几位。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很多,譬如社会政治动荡等等,但一个最合理、最令人信服的解释,也是最根本的解释,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中小学阶段截断了系统的文言教育的“血脉”。
这使得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文坛主流文人们,在孩童时期的语言“敏感期”阶段,即13岁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深入的文言教育。
他
们在语言“敏感期”所接受“语文教育”,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的所谓“现代语文教育”,是在废除文言的背景下,基本以白话为主体的、为本位的。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的人们,在语言“敏感期”,基本是“通过白话”来学习“运用白话”,而不是“通过文
言”来学习“运用白话”。
[初高中古代文言文常识]。